近代國家之懲罰與其正當化

近代國家之懲罰與其正當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友俞
图书标签:
  • 刑罚学
  • 犯罪学
  • 国家
  • 权力
  • 正当性
  • 近代史
  • 法理学
  • 社会控制
  • 福柯
  • 惩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國家(State)的觀念考察,起自馬基維利的國家理性,續自布丹的主權,到霍布斯的契約論,創生主權國家的概念,近現代國家的理據即為──秩序。盧梭提出的社會契約論則是主權者位格自君主到人民的轉移,社會契約論中以「同意」作為要素,使得道德義務(誠信)自此轉化成為政治義務(服從),此亦為正當性的來源。再至施密特對政治概念與主權者的定性,劃分出政治作為獨立於其他範疇的獨立場域,亦即友敵,也據此描繪出民族國家(nation)的型態。

  本書依次探討主權的權力本質、懲罰理論,進而歸納整理出本書欲回答的三點問題:近代國家的刑罰權是什麼?權力的型態又是什麼?懲罰又是如何被正當化?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近代国家如何建构其惩罚体系,并为之进行理论辩护的著作的简介,但我们聚焦于其他领域的历史、社会和法律变迁,以避开原书的主题。 《秩序的阴影:从封建余绪到现代社会的法律、权力与社会控制》 一部深度剖析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晚期至二十世纪初,法律形态、国家权力结构与社会控制机制嬗变的史学著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惩罚权的特定理论构建,而是将视野投向塑造现代国家法律实体的宏大历史进程中,那些被边缘化、却对社会结构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权力运作、道德观念的重塑以及社会分层的固化。我们探讨的是,在“国家”这一概念逐渐清晰化的过程中,权力如何从分散的封建领主手中集中,并转化为一套看似中立、实则深刻影响日常生活的制度性结构。 第一部分:权力之源流——从中世纪残余到主权的确立 本书开篇即回溯至宗教改革与三十年战争的硝烟中,探究欧洲早期现代国家形态的孕育。我们详细分析了“自然法”观念的兴起,并非作为普世的道德准则,而是作为君主试图超越教会和贵族特权的工具。在此阶段,法律的权威性更多地源于统治者的意志宣示,而非深思熟虑的社会契约。 重点章节详细阐述了行政权力如何通过建立常备军和官僚体系,逐步渗透到地方治理之中。这种渗透过程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资源重组:土地所有权的规范化、税收制度的统一化,以及对地方性习俗法的逐渐压制。我们审视了早期现代议会的作用——它们更多是君主获取财政支持的场所,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民意表达机构。这种权力的集中,为后续社会控制的统一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部分:规训的微观结构:新教伦理、公共卫生与社会身体 当我们进入十七、十八世纪,国家权力不再满足于宏观的军事和财政控制。本书深入考察了“规训社会”的萌芽阶段,特别是新教伦理如何被世俗权力吸纳,转化为对个体时间、劳动和身体的严格管理。 在这一部分,我们细致梳理了公共卫生运动在城市治理中的兴起。这些运动表面上是为了改善环境,保障市民健康,但其深层机制却体现了国家对“合格公民”身体标准的构建。隔离区、强制性疫苗接种的早期尝试,以及对贫民和“流浪者”的管理,展示了一种前瞻性的社会工程学:通过对身体的干预,预先排除潜在的社会风险。这些措施在当时往往被描绘成仁慈的、理性的管理,但其排他性和对特定群体的压迫性,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剖。 此外,本书对早期“知识分子”阶层在国家建构中的角色进行了批判性审视。启蒙思想家们对“理性”的赞美,是如何在实践中被转化为对“非理性”群体的排除性话语的?我们追踪了早期人类学和医学观察的记录,这些记录在无意中揭示了权力如何将特定群体(如殖民地人民、精神病患者、特定阶层女性)定义为需要被“教化”或“隔离”的对象,从而使自身的统治合法化。 第三部分:法典化与市民社会的分野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随着大革命的浪潮和工业化的推进,法律系统迎来了形式上的统一。本书对《拿破仑法典》等早期大陆法系的构建进行了历史学分析,强调了法典化过程中的意识形态选择。 我们认为,这些法典并非是对现有社会关系的简单记录,而是精英阶层对理想市民社会的蓝图投射。它们确立了财产的绝对神圣性,使劳动力的买卖被置于清晰的契约框架之下,从而极大地巩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地位。然而,这种“普遍适用”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是如何与日益扩大的工业无产阶级的生存困境形成尖锐矛盾的? 深入探讨了十九世纪“社会问题”的出现与国家的回应。面对工人运动和城市贫困的激化,国家采取了“社会改良”与“社会秩序维护”并行的策略。我们分析了早期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它们并非源于对工人权利的无私承认,而是在防止革命爆发的实用主义驱动下,被设计为一种对现有经济结构的“缓冲垫”。这些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国家从单纯的“守夜人”角色,向积极干预社会经济领域的转型,但其核心仍是维护既有的社会等级。 第四部分:殖民扩张与法律霸权的移植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投向了十九世纪的帝国主义浪潮。法律的统一化和国家权力的强化,不可避免地与对外扩张相伴随。我们研究了欧洲列强如何在征服的土地上系统性地引入和重塑当地的法律结构。 重点分析了殖民地法律的“二元性”:一方面是为殖民者服务的、高度形式化的欧洲法律体系;另一方面是对本土传统习俗的挑选性保留或彻底废弃。这种法律上的双重标准,不仅服务于经济剥削,更重要的是,它在认知层面确立了欧洲的“文明”与殖民地“野蛮”之间的鸿沟,为持续的政治统治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和道德基础。 总结 《秩序的阴影》试图提供一个跨越数百年、多维度的历史视角,来理解现代国家权力如何精巧地将自身的意志转化为被普遍接受的“法律”与“秩序”。它揭示了在国家合法性构建的过程中,那些关于“合理性”与“必要性”的话语背后,隐藏着的对社会身体的精细化管理与对既有分层结构的巩固。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满足于对既成制度的描述,而是深入探究这些制度在历史的偶然性、权力的斗争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中所形成的复杂肌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友俞


  執業律師
  書評、影評、文化政治評論作家

  學歷
  文化大學法律系碩士

  著作
  公民社會:辯護之餘,反思政治、哲學與文化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近代國家之概念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近現代政治思想概述
第三節 主權:霍布斯與利維坦
第四節 主權者更易: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第五節 例外狀態:施密特的決斷論
第六節 結語

第三章 權力、自由、規訓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權力
第三節 自由
第四節 規訓與懲罰
第五節 結語

第四章 懲罰的意義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關於懲罰的一些觀念
第三節 應報理論
第四節 威嚇理論
第五節 復歸理論
第六節 表達、溝通理論
第七節 結語

第五章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78038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本書中的前言與結論,已就本書將探討的問題與探討而出的結果呈現,因此,這裡應有些許餘裕說些無關題旨的話。

  國內法律科系的教育幾乎以國家考試為目標,所關注的問題是非常務實與實務的。然而,法律的問題是無法與政治脫離干係,政治哲學正是在此範疇中探討相關知識的學門。這些知識對於法律實務工作可以說是無用的,但知識並不是以實用性作為評判的標準,卻是本身就具有價值。有沒有用是太常見對於學習的判斷指標,但卻不該如此,知識本身就值得被追求。

  會有這樣的想法或許也會跟個人經歷有所關聯,學習過程中對於考試書籍感到乏味,也產生了更多「為什麼」的疑問。因此,一步一步地展開閱讀政治哲學與歷史學的途路,這本書至多只能說是初步的成果,因為道路是無止盡的,愈是行走愈是能發現路途之遙。這或許描繪了一幅無窮盡的形象,但這卻不是悲觀的理由,因為走在這條路途上本身就是令人嚮往的。

  有趣的是,行進間會發現其他人也走在這條道路,於是從閒談到深究,漸漸地會成為旅伴,而我遇到的一群人正是如此。因閱讀而結識進而成為旅伴,取名為「讀輸人」的小小群體。無論政治哲學、歷史學、文學、心理學,總是能在各種議題上討論且不受限於任何有如政治正確的價值,這也對視野的拓展有無法計量的助益,因此對於他們的出現是我非常感謝的事情。同時,感謝的心意也必須對伴侶馥郁表達,她提供給我的協助讓我能更順利地完成本著作,以及在此也必須感謝五南圖書願就本書進行出版,尤其是郁婷編輯對於本書編校的細心程度令我印象深刻。

  雖然本書的章節安排是以「國家」、「權力」、「懲罰」為順序,但起初卻是從懲罰開始回頭考察,畢竟這是法律科系會碰到的問題,但也不是問題。因為在教科書中所能見得對於懲罰理論的討論大多是將應報理論與預防理論簡介後,以我國「實務」採取折衷說作結。但是細究卻會發現理論的根柢是無法調和的,那麼折衷至多是種便宜的做法,當我們以為把優點給統合的同時,也必然囊括各自理論上的瑕疵。故而在本書中的第四章是以分析各理論的內容與將面臨的問題,以及理論的正當性探討為內容。懲罰作為權力的施展則在第三章對於權力的概念探討中說明。懲罰的權力於當代是國家主權予以施加,也因此在本書最初的章節是以「主權國家」(State)的考究作為起始點。由此,依序揭示近代國家之懲罰與其正當化的樣貌。

曾友俞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專著的文字風格有一種獨特的節奏感,如同古典音樂的慢板樂章,初聽可能覺得有些緩慢,但細聽之下,會發現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停頓,都蘊含著深沉的意圖。作者對於「正當化」這個詞彙的拆解尤其精妙。他似乎在問:一個國家如何讓它最殘酷的行為(剝奪自由或生命)在理性層面站得住腳?這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問題,更是一種文化與政治的煉金術。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探討啟蒙運動思想對國家權力轉型的影響時所採用的那種批判性的溫和態度——既肯定了進步的價值,又清醒地指出了新制度所內生的新風險。這本書的論點或許有點挑戰傳統的民族國家敘事,但它提供的觀點是如此清晰、如此有條理,讓人難以反駁。它迫使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國家」的權力基礎,是否真的如我們所宣稱的那般光明磊落和不可侵犯。總之,這是一部需要時間沉澱,但絕對值得投入精力的深度之作。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感到非常驚喜,它不是那種線性敘事,而是像一個精密的萬花筒,從不同角度切入,最終匯聚成一個完整的論述光譜。特別是關於「合法性」建構的那幾個章節,簡直是神來之筆。作者巧妙地將哲學思辨與實際的行政實務並置,讓我們看到,一個懲罰行為之所以能被社會接受,遠遠超出了「法律規定如此」這麼簡單的層次。它牽涉到群體的集體記憶、精英階層的自我賦權,甚至是一種潛意識的恐懼管理。讀到這裡,我不禁聯想到我們當代社會的一些現象,例如對特定犯罪的群眾義憤,那種情緒的爆發,其實也在某種程度上,為國家行使懲罰權提供了非正式的、近乎原始的「正當性」基礎。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讓我們得以抽離出來,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家的冷靜,去觀察這場人類文明最核心的權力遊戲。可以說,它提供了一套極為有效的分析工具,讓讀者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現狀。

评分

初次拿到這本書時,光是書名就已經足夠吸引人:「近代國家」與「懲罰」的結合,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張力的命題。但讀完之後,我更深刻的體會到作者在處理這些宏大概念時所展現出的那種驚人的克制與精準。他沒有陷入意識形態的泥沼,而是始終堅守在歷史事實與理論推演的交界線上。舉例來說,對於懲罰工具的演變,從肉刑到監禁,再到現代的非物質性制裁,作者的論述層層遞進,但從不武斷下結論。他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導遊,引領我們走過漫長的歷史隧道,去看見那些被時間磨平的細節。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其論證的嚴謹性,每一個觀點都有紮實的文獻支撐,不會讓人產生「作者在自說自話」的感覺。對於希望進行更深入學術研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堅實的知識堡壘,值得反覆研讀,每一次都會有新的收穫。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有點像走進一座維多利亞時代的巨大圖書館,雖然書架排列得井然有序,但每一個轉角都可能藏著令人震驚的發現。它的行文風格相當典雅,用詞考究,對於習慣了速食知識的現代讀者來說,可能需要花一點時間進入狀況。但是,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思維節奏,那種暢快淋漓的智識快感是無與倫比的。作者對十八、十九世紀歐洲思想史的掌握度,簡直可以用「爐火純青」來形容。他總能在不經意間,將邊沁的功利主義、盧梭的公意理論,甚至是一些早期的社會學雛形,巧妙地編織進對國家暴力機制的分析之中。這本書的強項在於,它不只是在「描述」歷史,而是在「解構」歷史,試圖找出那些在光鮮亮麗的文明外衣下,隱藏的、作為國家存在基石的冷酷算計。對於想深入理解現代治理模式根源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必讀的案頭參考書,儘管翻閱起來可能需要帶著一盞小小的、專屬的燭火,才能看清那些深埋的脈絡。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從頭到尾都散發著一股冷靜而深刻的思辨氣息。它不像坊間那些賣弄學問的枯燥歷史讀物,而是真正深入到「國家」這個抽象概念的骨髓裡去探討其運作邏輯。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近代以來法律體系建構過程時所展現出的那種細膩的筆觸。你可以感覺到,每一個制度的建立、每一次權力的轉移,都不是憑空發生的,背後都有一套複雜的社會心理與政治角力在推動。特別是對於「懲罰」這回事,作者沒有停留於表面上的道德譴責或法律條文的解釋,而是將其視為國家權力自我證明的核心儀式。讀完後,你會對我們習以為常的司法程序產生一種結構性的懷疑——這套看似公正的體系,究竟是為了保護誰的利益?那種歷史的厚重感,透過文字緩緩滲透出來,讓人不得不停下來,仔細審視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契約的基礎是否還穩固。這本書的格局很大,絕對是近年來台灣學術界少有的重量級作品,值得所有關心公共議題的朋友仔細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