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在痛苦什麼?又在逃避什麼?妳能為自己做點什麼?
每一個受睏於母女關係的女兒,都有一位內心同樣傷痕纍纍的母親,
如果妳被摺磨得想去看心理醫生,那麼強烈推薦妳先看看這本書。
走齣她對妳的限製,更自由地過好自己的人生
妳的大腦中是不是常有這樣的警報器:
一冒齣「媽媽不好」的念頭,就會自動將它掩埋。
有毒的母愛對我們的消極影響,並不會因為不承認、不去看就自動消失。越是輕描淡寫、越是壓抑、不肯承認,越在無形中控製我們。看似沒問題的母女關係,卻可能是人生難題的關卡所在!
◆有的媽媽不重視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認為隻有努力學習,未來纔能幸福,因此事事限製或打壓孩子:「這個東西有什麼用?」、「妳這麼做有什麼好處?」
◆有的媽媽控製欲強,一直乾涉孩子:「妳要是不聽我的,將來一定會後悔!」、「那個人不好,不要和他當朋友。」、「為什麼沒接電話,妳在做什麼?」
◆有的媽媽用愧疚控製孩子:「媽媽這麼做都是為瞭你好!」、「都是一傢人,妳還跟我計較這個,會不會太不孝順瞭?!」
◆當女兒意識到自己在反抗母親時,也許錶麵氣勢洶洶,內心卻有很多複雜的感受:自責/無助/內疚/失望/恐懼。當母親意識到孩子在反抗時,同樣有各種複雜反應:憤怒/傷心委屈/被背叛和被拋棄感/焦慮和恐慌/被害妄想。
越來越多人意識到,自己成年後的性格、人際關係、親密關係,甚至是工作錶現和人生發展,都深受童年經歷與原生傢庭的影響。很多人就算常年遭受心理摺磨、感到痛苦不堪,也不願意指責母親。我們都希望母愛無私、溫情、付齣……。事實上,母親對孩子的愛可能存在人性的陰暗麵:自私、控製、情緒勒索……。
看似大度的「放下」,常常讓妳誤以為自己「已經好瞭」,
其實內心的傷口一直在暗暗流血,因而帶來慢性的憂鬱、煩躁或身體癥狀。
為瞭掙脫不健康的母女關係,很多人會「試圖去理解母親」,下意識地希望藉此來「迅速達成虛假的諒解」,然而理解隻是理解,不意味著其他,理解母親不錶示要包容她的所有行為,妳仍然可以對她生氣、講道理,在一段關係中,不解決過去留下的問題,雙方就很難輕鬆且自然地往前走。
探索母親給女兒的束縛,不是要批判、指責、報復或決裂,是要找齣痛苦的根源,滿懷感激地與母親保持界限,不要期待她改變——跳脫對立,療癒受傷的內在小孩,學會自我同情、自我認同,開始自我覺醒,坦然做真實的自己,改善身心狀態,掌控自己的生活。
作者結閤自身多年心理師的諮詢實務經驗,以「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結構,剖析十五種不健康母女關係的根源、錶現和影響:
★焦慮、控製型的母親和備感束縛的女兒
→錶現:讀書、考試填誌願、找工作、買房、擇偶、交友等,都必須先經過母親同意。
→影響:母親不願體會失望的感覺,當得不到迴應時會加大控製力度:以強勢手段壓製和掌控女兒,或用弱勢手段讓自己顯得可憐,甚至無意識地引發某種身體疾病,以此脅迫女兒屈服。
◆理解根源:母親既不是素質低也不是凡事想不開,隻是心靈還活在過去匱乏的創傷中,生存安全感不足,因此保存最佳生存策略;母親早年可能沒有穩定的情感依戀對象,下意識地希望女兒來扮演這個角色。
★姐妹式母女關係——親密與排斥的混閤
→錶現:女兒和母親的關係很平等,像姊妹一樣。有時母女親密無間,團結嚮爸爸提齣要求或一起奚落、反抗他。
→影響:母親遇到事情時可能無法獨當一麵,或是不斷拖延、逃避、依賴,把女兒推到前麵。女兒凡事會直接找父親商量,開始承擔傢裡的責任。女兒能嚮母親學習的東西太少,要花費比同齡人更多的精力為自己尋找性別榜樣。
◆理解根源:母親心理上不成熟,可能是創傷卡在某處,沒有機緣和滋養來重啟她的成長之路。一旦女兒在心理上比母親成長得快,傢庭關係便會轉入其他模式,例如女兒取代瞭母親的位置和父親撐起傢,保護母親。
糾纏的親子關係,如何解脫?
正視問題,是修復的開始。
有效的心理諮商,不是避開過去造成的痛苦或尋求迅速的解決方案,而是承載、消化和穿越它們。在一段關係中,理解對方也許不是必要的,但唯一必要的是認識自己!真正的自我覺醒,往往伴隨對自己更深刻、更持久的理解,這能讓母親和女兒在糾纏羈絆、互相摺磨的相處中看清母女關係的本質,走齣代際創傷,最終成為相互獨立的個體,為自己打開新的自我成長空間——
★寫封信給母親,不論她在或不在,錶達自己的委屈、傷心、憤怒、恐懼、無助等,喚醒和母親相處的最初記憶、溫馨的互動。
★當心裡對母親有所觸動時,及時把想法和感受寫下來,而非使用手機紀錄。
★若妳對書中的一句話或某些段落很有感觸,錶示它是一個線索,能帶妳來到記憶深處,迴顧過去沒有瞭結的事件,妳可以寫下或畫下來。
本書不是要幫妳改變和母親的關係,是要幫妳迴顧、反思、梳理母女關係,消除她留給妳的不良影響,因此必須嘗試理解過去的經歷,釋放對母親的各種負麵情緒和痛苦,藉由看到自己內心的傷痕,將承受過的所有傷痛轉化為解放自我的力量,真正從積壓已久的關係痼疾中走齣來。
專業推薦
書中按照心理諮詢三大問「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安排結構,分別介紹瞭母女糾纏的定義,母女糾纏的類型及其成因,以及療癒方法。於玲娜老師譯介關於母女糾纏的著作多年,終於寫齣此書,匯聚研習心得。——李孟潮,心理學博士、精神科醫生
這是一本值得所有女性讀一讀的書,因為女性所遭受的心理睏擾很多都源於自己和母親的關係,透過瞭解不同類型的不健康母女關係,你能更好地理解自己與母親的關係如何影響和塑造著自己,也能更好地接納自己,並走齣她對你的限製,更好地過自己想要的人生。——Susan Kuang,《斜槓青年》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