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喜樂:丁松筠神父的靈修筆記

孤獨的喜樂:丁松筠神父的靈修筆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松筠神父
图书标签:
  • 灵修
  • 天主教
  • 丁松筠
  • 信仰
  • 神学
  • 灵性
  • 个人成长
  • 内省
  • 喜乐
  • 孤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一本只寫給天主的靈修筆記
  一份丁松筠神父留給世界的禮物。
  ★★「無比坦誠,堪比對上主的告解。」無論是失敗、沮喪,都在避靜中全然呈現給天主,不逃避,不偽裝,把一整年的成果不論好壞欣然奉獻。
 
  丁松筠神父在2017年5月猝然離世,本書是由他的弟弟丁松青神父整理,2021年出版了英文版。
   
  本書時間跨度極大,自1975年9月當時丁松筠神父才33歲,最後一章停在2017年3月,是丁神父逝世之前做的最後一次避靜。本書的內容極其珍貴,耶穌會士每年必須要做八天避靜,英文叫做retreat,查字典會告訴你這個字意思是撤退,可是用在靈修上則是徹底遠離塵囂放下工作,好好跟天主、跟耶穌在一起,而極度認真的丁松筠神父每天都會認真的寫避靜筆記,把他如何做這八天避靜的過程詳細記錄,他甚至會去回翻過去的避靜筆記,務必要讓自己在靈修上更加精進。
    
  大家熟知的丁松筠神父aka傑瑞叔叔是才華洋溢、很會唱歌、教英文的神父。在英俊瀟灑的外表下,他對自我要求極高,是個超級工作狂,還有,他對別人的嫉妒、冷嘲熱諷也跟我們凡人一樣相當在意,可是他很不一樣,他不停留在受傷、抱怨,而是一再地要自己追隨基督的榜樣,去愛自己的弟兄姊妹,不論他們如何的傷害他。
    
  丁松筠神父其實很年輕就動過心臟手術,他非常努力地藉由運動、禪坐、瑜珈各種方式,確保身體健康。他每年都會檢討自己是不是有好好注意自己的生活,包括是否太晚上床睡覺、有沒有因為工作繁忙而忽略了休息。藉由驚人的努力,他在七十五歲高齡時還在工作,這些都是讓人敬佩的榜樣。    
 
丁松筠神父永遠的朋友推薦
 
  黑幼龍先生  卡內基訓練董事長  光啟社董事長
  王念慈      光啟社董事 大好工作室負責人  
  陸達誠神父  耕莘寫作會會長  輔仁大學宗教系教授  
  馬紹.阿紀Masao.Aki  光啟社顧問(前社長).世新大學助理教授
  葉炳強醫生   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
  陳建仁       前副總統.梵蒂岡宗座科學院院士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不同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力求自然、深入,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灵修笔记的内容。 --- 《光影流转:二十世纪欧洲电影的文化密码》 作者: 艾伦·德拉福尔 出版社: 寰宇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秋 页数: 680页(含珍贵剧照与文献插图) 内容概述 《光影流转:二十世纪欧洲电影的文化密码》是一部深度剖析二十世纪欧洲电影发展脉络、美学创新及社会文化意义的权威学术著作。本书超越了传统的人物传记或类型片梳理模式,致力于将电影视为理解现代欧洲社会变迁、哲学思潮涌动以及技术革新的独特窗口。作者艾伦·德拉福尔(一位在巴黎高等研究中心任教的资深电影史学家)凭借其深厚的文献积累与敏锐的洞察力,带领读者穿越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冷战的阴影,以及战后重建的希望与迷茫,深入探究欧洲电影如何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与批判者。 本书的结构严谨而富有启发性,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清晰地勾勒出欧洲电影从萌芽到成熟,再到后现代解构的完整历程。 第一部:现代性的开端与先锋的呐喊(1900-1930) 本部分聚焦于无声电影时代,探讨欧洲电影如何迅速摆脱“游艺场奇观”的初级阶段,转而成为严肃的艺术表达形式。重点分析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如弗里茨·朗的《大都会》)中对都市异化和心理深渊的视觉化呈现,以及法国印象派电影(如路易·德吕克)如何运用光影、速度和模糊的叙事来捕捉瞬间的主观感受。 德拉福尔强调,这一时期的欧洲电影美学,本质上是对快速工业化和传统价值崩溃的一种视觉回应。他详细考证了电影技术(如蒙太奇理论的早期实践)如何被自觉地用作表达内心世界的工具,而非仅仅是记录现实的手段。通过对早期电影理论家(如巴赞的前身思想)的梳理,读者将理解欧洲电影在诞生之初就确立的艺术自觉性。 第二部:战争、意识形态与新现实主义的崛起(1930-1950) 这一章是全书篇幅最厚重的部分之一,它直面欧洲电影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意识形态审查。作者细致地剖析了法西斯政权下电影的宣传工具化,以及地下电影和流亡艺术家的抗争。 高潮部分在于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深入解读。德拉福尔认为,新现实主义(如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并非单纯的纪实风格回归,而是一种深刻的道德回归——在被战争摧毁的物质废墟之上,重建对“普通人”尊严的关注。书中对比分析了新现实主义与同期好莱坞的叙事模式差异,指出欧洲电影如何放弃传统的英雄叙事,转而拥抱偶然性、开放式结局和非职业演员的真实感。 第三部:艺术的叛逆与作者论的盛宴(1950-1970) 进入战后重建时期,欧洲电影迎来了最具活力和颠覆性的阶段。本部分集中探讨了法国新浪潮及其对“作者论”(Auteur Theory)的极致推崇。作者不仅详细梳理了特吕弗、戈达尔等“左岸派”和“右岸派”影评人如何转变为激进的导演,更重要的是,他们如何将电影视为一种个人哲学表达的媒介。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新浪潮的革命置于更广阔的哲学背景之下,考察了萨特的存在主义、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思想对电影镜头语言的重塑。同时,本章也拓宽了视野,系统性地介绍了德国新电影(赫尔佐格、法斯宾德)对纳粹历史阴影的挣扎,以及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如何将电影提升到对信仰、死亡和沟通困境的终极拷问层面。德拉福尔强调,这一代人重新定义了“电影语法”,将剪辑、景别和声音设计转化为具有高度个人化印记的符号系统。 第四部:解构、多元化与欧洲电影的身份重塑(1970-2000) 最后一部分关注后现代主义对欧洲电影的冲击。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和好莱坞工业体系的强势回归,欧洲电影被迫在“艺术纯粹性”和“市场吸引力”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作者详细分析了意大利的类型片大师(如达里奥·阿基多)如何将感官刺激推向极致,并探讨了英国的厨房水槽剧(Kitchen Sink Drama)如何演变为对阶级固化的冷静批判。进入八九十年代,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和欧盟一体化的推进,欧洲电影开始面对身份认同的碎片化——从波兰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对道德悖论的精妙处理,到西班牙和比利时电影对边缘群体和创伤记忆的细腻挖掘,无不体现出欧洲文化在后冷战时代对多元声音的接纳与重构。 结语与价值 《光影流转》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欧洲电影史的梳理,更在于它成功地揭示了“欧洲性”在电影中的持续辩论。德拉福尔清晰地表明,欧洲电影始终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复杂性、道德的模糊地带以及对既定叙事的永恒质疑。本书是电影史学者、艺术哲学研究者以及所有渴望通过光影理解现代欧洲精神脉搏的深度读者的必备参考书。书中大量的独家访谈记录和跨学科引证,使其成为研究二十世纪文化史不可或缺的基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丁松筠(Rev. Jerry Martinson)


  1942年生於美國聖地牙哥。十歲喪父,母親將他兄弟三人撫養成人。半工半讀完成高中學業,十七歲那年入耶穌會,1967年被派遣來台灣傳福音。1973年晉鐸成為神父。

  他長期服務於天主教耶穌會管理的光啟社,多年來參與幕前幕後各項電視工作,並參與長頸鹿美語電視教學,以Uncle Jerry陪伴無數亞洲兒童學英語,無心插柳,使他在全亞洲名聲卓著。

  1985年他帶領一支團隊,前往泰國與高棉邊界,拍攝《殺戮戰場的邊緣》,喚起台灣社會對中南半島難民的關注,該片在1986年金馬獎及亞太影展大放異彩。

  2016年,馬丁.史柯西斯拍攝《沉默》,在台灣取景,丁神父擔任本地顧問協助拍片。

  丁神父於2017年前往中國協助拍攝德日進紀錄片,在他所敬佩的偉人德日進手植的樹前靜坐,留下本書封面這幅令人動容的畫面。

  然後,在獲頒國民身分證前幾天,他心臟病突發過世,結束這段他口中「好得不可思議」】的人生。

譯者簡介

陳衍志


  現為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學歷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碩士
  輔仁聖伯敏神學院神學系 學士  

  經歷  
  2011迄今  擔任嘉義教區文物典藏與展示規劃組員
  2001-2007  基隆空大學習指導中心兼任講師(面授教學)  科目包括:台灣宗教藝術  中國美術欣賞  藝術鑑賞  文化行政
  1995-2002國立故宮博物院  志工
  2007-2008國立故宮博物院  研究助理

  譯者為基督生活團團員, 有過完整神操經驗。

  2006年底於澳門參加紀念利瑪竇的研討會,與丁松筠神父成了兩日「室友」,儘管交談簡約,當時房內瀰漫的一股「神的氛圍」卻已深烙腦海。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黑幼龍卡內基訓練董事長光啟社董事長
推薦序二 王念慈光啟社董事大好工作室負責人
推薦序三 陸達誠神父耕莘寫作會會長輔仁大學宗教系創系主任
推薦序四 馬紹.阿紀Masao.Aki光啟社顧問(前社長)世新大學助理教授
推薦序五 葉炳強醫生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
推薦序六 陳建仁前副總統、梵蒂岡宗做科學院院士

導言

第一部
1.進入沙漠
2.三十天避靜

第二部
3.我想念祂
4.平日生活的屬靈深度
5.去受苦並成長
6.經驗天主在我內
7.與萬物合一
8.彼此相愛
9.表達的自由
10.身體與靈魂的健康
11.九型人格
12.非受造的光
13.愛和友誼
14.沉浸大美中
15.若瑟和他的兄弟們
16.為窮人發聲
17.愈顯主榮
18.呼喚亞洲
19.耐心和平靜
20.平衡ACT
21.藝術家基督
22.滋養神魂
23.奧祕海洋
24.亞洲之道
25.水下王國
26.論幸福的藝術
27.天主的臨在,我的寶藏
28.一位溫和的先知
29.凝神深潛
30.多在,少做
31.成長與消逝
32.在祂的手中
33.美酒與鮮血
34.每件事都值得慶祝
35.回應

編輯後記 最後一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71594
  • 叢書系列:Search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7 x 23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丁神父,Father Jerry, Uncle Jerry, 傑瑞叔叔,你在「那裡」還好嗎?
 
  今晚我一個人在家。好想念你。約四十年前,我曾為你的第一本書《一個不像神父的神父》寫序。我清楚記得在序文中,我提到你是一位開心的神父。好快樂。因為有些人是抱著犧牲奉獻的心情修道的。更有些人是抱著殉道的心態當神父。而你卻能抱著快樂的心情,享受天主的呼叫,做了很多事,幫助了很多人。
 
  現在我要為你的內心世界作見證。因為這本新書有很多你的內心深處的特質。那是從來沒有人知道的。例如:
 
  你每年避靜時是那麼願意真誠的自省!
 
  你會具體的請求天主賜給你愛心。其實你己經愛心滿滿了。
 
  與其他神父發生了不愉快的爭執,一般人最多能做到原諒或忘卻。而你卻滿懷自信,主動的去與他和解,甚至恢復合作。要做到這是點真難。
 
  你的內心世界,你與天主的親密關係,都在這本書中表露無遺。我雖然與你交往超過五十年,但還是從這本書中,才能獲知你內心湥處一直希望自己能持續成長的強烈願望。
 
  你走了後發生了很多事!首先是,你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的公民了。你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五十多年,早就可以領到身分證了。頒發典禮就在你奉獻了一生的光啓社攝影棚。由內政部長主持。監察院的孫大川副院長和我都按你原訂計劃,上台致詞。只可惜主角已經不在了。
 
  接下來在聖家堂的追思彌撒更是按照你的意思,不要辦得哭哭啼啼的(想不到你還預先留下了遺囑)。你弟弟說,你希望你的朋友知道你愛他們。但還是有好幾位朋友在談到你的時候,忍不住哭了。特別是從大陸趕來的電影公司的導演、製作人。他們是拍攝你製作的紀錄片,徐光啓、湯若望、郎世寧、利瑪竇而與你交往。他們真的好激動。
 
  在追思彌撒中奉獻酒餅的是李百齡 與我。簡文秀教授唱的(奇異恩典〉更是令人難忘!
 
  你已經走了好幾年了。我想,很少人知道,我一生的最大轉捩點,是因為遇到了你。也就是說你是我一生的貴人。
 
  雖然你在一個那麼遠的地方,恐怕現今活著的人當中沒有一個人去過的地方,但我相當有把握你在「那裡」一定很開心。
 
  你把寶貴的五十年歲月奉獻給了光啟社,奉獻給了台灣的媒體界 。唱〈燒肉粽〉、〈補破網〉。主持兒童節目,社教節目。演利瑪竇、郎世寧、方濟各.沙勿略等人的記錄片。到泰北邊界去扛病人看病(《殺戮戰場的邊緣》)。你得特別貢獻奬真的是當之無愧。
 
  天主教耶穌會的神父們,像湯若望、南懷仁是藉由探索天文地理來傳播福音。利瑪竇會循文化學術交流來傳教。郎世寧更是以繪畫藝術傳教。而你卻很相信福音可以藉由媒體節目傳揚。我很清楚記得你有一次跟我說,根據你在輔仁大學教學的經驗,在真善美的道理中,中國人最會受感動的是美。
  
  這本書的封面是你坐在河北一個小村莊的小丘上,帶著微笑祈禱。你前面就是那棵「德日進樹」。傳說這樹是發現北京人的耶穌會神父德日進所栽種。你的日記突顯了你非常敬佩德日進神父的理論:天主的大能潛移默化的讓宇宙逐漸演化成形,包括神似衪的人類。
 
  當然,最重要的是這本書透露了你的內心世界,至少是其中的一部份。我最佩服的是,你是天生的「卡內基人」。你承認自己有缺點。與他人有了不愉快的事後,你會去找他溝通,道歉。你也接受自已的優點,長處,因為是天主所賜。應當好好珍惜,發揮。但你常在避靜中再三提醒自己,別人可能會嫉妒。
 
  你敢於給別人挑戰——不知爲什麼,雖然光啟社的工作薪水只有我當時薪水的三分之一,你還是很自然、自在的邀請我去光啟社工作。雖然那時我們已經認識十幾年了,但朋友之間要有什麼樣的交情,相知深到什麼程度,才會向他提出這樣的挑戰呢?
 
  以我們二人為例,你最早是經由一位汪德明神父介紹認識的。那時你還是一位修士,正在學中文。我在空軍,二十九歲。真可謂是萍水相逢。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就覺得我們很談得來。於是開始交往。你寫了一本有關溝通與群體動力的書,需要翻譯。於是我就自告奮勇的接下這「大任」了。大概是翻譯得還不錯,以後光啓出版社就一本接一本的書找我翻譯。我們接觸的機會也就多起來了。例如邀我到輔仁大學演講,或一起參加大學生的活動。後來你接任光啓社社長,需要找人幫忙,特別是具有管理領導能力的人。有幾位朋友推薦我,於是你就來「挖」我了。
 
  就這樣吧,從四十歲進了光啓社開始,我的人生轉變了。工作對我而言,不再只是賺錢而已 了。工作也不是朝九晚五的去上班,然後做到六十五歲退休了。工作開始變得有意義,有價值,當然,也更有樂趣。像與企畫同仁一起討論新節目。向新聞局要到了只有三台才能有的晚上九點檔聯播時段。有機會上張小燕的「週末派」,主持「新武器大觀」。
 
  更重要的是我對光啟同事們有了正面的影響。搭景班的工人跟我一起有說有笑,覺得受到尊重。好多年輕人得到升遷,證明了很多人都有潛力成為更有價值或更好的人。每逢過年,我要寫一封個別的信,給每一位同事。謝謝他這一年來的付出、貢獻,或對他的某一優點、特質表達肯定。於是,漸漸的,大家對工作的投入程度提升了很多。節目也越做越好,越來越多。
 
  每當你遇到我們共同的朋友,包括我太太,你都會對他們讚賞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溢美之詞。我只能說每次他們轉告了我之後,我都好開心,想做得更好。
 
  其實欣賞他人是最快樂的事。怪不得很多人說你是一位快樂神父。政治大學前校長周行一稱,有調研指出,人的天性較偏向嫉妒。需要經過學習,才能欣賞別人的優點。而你卻天生的會欣賞別人好的表現。
  
  當然,我們沮喪的時候也不少。多年後有一次我們一起吃中飯的時候,你還提到每當我們遭遇挫折,像提節目企劃案被拒,或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大家都情緒低落,愁眉苦臉的時候,我常常會問,這次我們學到了什麼,我們下次要怎麼做得更好?我們這次的收穫是⋯⋯坦白說我已經記不得了。我曾問你我有這樣嗎?你再次提醒,有!有!
 
  連你在你的最後一本書 都提到我的另一特點:彈性。一九八二年你為我在羅耀拉大學爭取到了一個獎學金。在美國的那段時間,為了維持全家人的生活,我開始打工。不是在餐館,而是包下了一系列工廠、學校、倉庫的飲料、香菸、餅乾販賣機。每天到這些地方去補貨、收銅板。有的管理人員態度很差,會駡人。有的會要回扣。機器有時會出毛病,也需要清潔。那真的是一段難忘的經驗。
 
  你在書中提到,與一般大學畢業出國留學的年輕人相比,我已經四十多歲了,在台灣也算是個有頭有臉的人物,還能這麼有彈性,忍受這樣的勞力工作!你覺得很佩服。我雖然不喜歡那份工作,但現在回想起來,能夠熬得過來,可能與貧困的童年生活經驗有關。也就是那麼苦的日子,那麼多不可思議的遭遇,包括羞辱,都熬過來了,這一段歷程必能安然度過。今天的年輕人最缺乏的就是這種心路歷程。
 
  人生是那麼的奇妙。我相信有天主的安排。也可能天主透過你影響了我的一生。以上只是在光啟社的一段。至於後來做卡內基訓練的三十年,你也一直在我身邊。也很精彩。由於有知名度,卡內基訓練一開始就推動得很順利。我想我的書銷路不錯,也一定與此有關。你成全了我後來的發展。這不就是貴人之助嗎?
 
  此刻我不想跟你說拜拜!我只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在「那裡」相見。
 
  本文作者黑幼龍為光啟社董事長、台灣區卡內基訓練董事長。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書名挺有意思的,「孤獨的喜樂」,這兩個詞放在一起本身就帶有一種辯證的美感,很吸引我這個喜歡思考矛盾統一體的讀者。在社群媒體時代,我們被訓練成必須時時刻刻連結,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熱點,好像「孤獨」就是一種病需要立刻治癒。但神父用這樣的角度切入,必然有其獨到的見解。我猜測,他或許會闡述孤獨其實是精神生命力的沃土,唯有在暫時抽離人群的喧囂後,我們才能真正聽見內心深處的聲音,那是聖神的微小聲音,也是我們真實的渴望。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反流行」的視角,鼓勵我們珍惜那些無人打擾的片刻。我非常期待讀到那些記錄著他如何在獨處中發現意義與感恩的段落,那種從心底湧出的、不依賴外在條件的喜樂,才是真正能持久的慰藉啊。

评分

這本書的出版,對我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最近這幾年,生活壓力大到快讓人喘不過氣,每天被各種瑣事和外界的喧囂淹沒,總覺得心裡空空的,像少了一塊拼圖。我一直很想找一些能讓人沉澱、好好跟自己對話的文字,但市面上的心靈雞湯有時候讀起來總覺得有點虛浮,不夠紮實。直到看到這本書的訊息,立刻就被「靈修筆記」這幾個字吸引住了。我對丁松筠神父一直抱持著一份敬意,他的行事風格總是那麼溫和卻有力量,尤其是在面對複雜的社會議題時,那種基於信仰的洞察力,讓人感覺非常可靠。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只是一些空泛的道理,而是真正能讓人從日常生活中去體悟信仰的深度,找到那個即使獨處時也能感到豐盈的狀態。畢竟,在這個人手一支手機、隨時都在線的時代,真正的「獨處」和「喜樂」似乎成了奢侈品,我希望能從神父的筆記裡,找到一條回歸內在寧靜的路徑。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本土神職人員動態的讀者,我對丁松筠神父的文本有著一份獨特的親切感。他的文字風格,總有一種台灣土地的氣味,不矯揉造作,樸實中見真淳。這本《孤獨的喜樂:丁松筠神父的靈修筆記》,我預期它不會是那種艱澀難懂的學術論述,而是更接近日常的對話和省思。也許是某個清晨,他在花園裡澆花時的感悟,或是某個深夜,他獨自一人靜坐時對生命終極關懷的追問。我渴望從中汲取那份「在喧囂中保持清醒」的能力。在我們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裡,很多人都在尋找「立足點」,而靈修筆記,正是一種幫助我們建立內在軸心的工具。如果這本書能讓我體會到,真正的喜樂,其實就是與自我、與造物主和諧相處的狀態,那我就會把它視為我書架上最重要的常備良藥,時常翻閱,隨時提醒自己心之所向。

评分

最近常在想,人生的下半場,除了追求物質上的累積,更重要的應該是精神層面的富足吧。我看過一些關於丁松筠神父的報導,他的人生哲學似乎一直強調「簡樸」與「真誠」。這本書,從書名來看,應該就是他最貼近內心世界的文字記錄。我猜測,裡頭一定充滿了許多關於如何面對失落、如何與自己和解的篇章。畢竟,真正深刻的喜樂,很少是建立在外界的掌聲或物質的豐裕上,它往往是從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生命中的缺憾中生發出來的。我希望這本筆記,能像一位老朋友在耳邊輕聲訴說,沒有太多修飾,只有最純粹的智慧和溫暖。如果讀完後,我能更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不再那麼容易焦慮,那麼這本書對我的意義就非凡了。我對那種歷經風霜後沉澱下來的智慧,有著無比的嚮往。

评分

說實話,我對「靈修」這兩個字一直有點距離感,總覺得那是修道人才需要追求的境界,跟我們這些在塵世裡打滾的普通人好像沒什麼關係。但這本書的書名巧妙地避開了過度宗教化的語彙,用「喜樂」來點出核心,讓人好奇,在孤獨中如何找到喜樂?這不就是現代人最需要的解方嗎?我猜想,神父的筆記裡,一定不會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更多來自他長期觀察人性和社會的細膩體悟。我特別喜歡那種,把很深的哲學或信仰觀點,用非常生活化、甚至帶點幽默感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寫作方式,這樣讀起來才不會覺得沉重。如果這本書能讓我理解,所謂的「孤獨」不必然是負面的,它或許是上帝給的一個空間,讓我們得以好好整理自己的思緒和靈魂,那我就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本書的價錢了。我真的很期待能從中汲取那種,既能扎根於現實,又能仰望星空的勇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