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臺灣的法律,有許多部分是繼受其他國家而來,因此比較法研究,對於臺灣法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性。特別是有些法律在立法當時,曾拜託日本法學者協助,或是受到日本法制度的影響,日本法研究也成為目前臺灣法學研究重要的比較法對象之一。在此背景下,臺北大學法律學院也開設日文、日文與日本法文獻選讀,以及各種對日本法的比較法專題。臺北大學法律學院也跟日本一橋大學、東北大學、大阪大學、神戶大學、中央大學等學校法學部締結交流協定,進行各項學術交流活動。
為強化日本法的教學與研究能量,提升學生對於相關議題的思考與關心,臺北大學法學院對於日本法研究有興趣的老師,自主成立日本法研究社群。透過定期的討論,交換各自專業領域的研究心得與感想。
此次為讓對日本法有興趣的讀者入門日本法的世界。特地以「日本法的饗宴」為題,介紹日本法的基礎知識、日本民法概要、 日本刑事訴訟法概要、日本商法導論、日本智財法導論(1)──特許三法、不正競爭防止法、日本智財法導論(2)──著作權法、商標法、日本公法導論。目前臺灣國內對於日本法介紹的書籍尚不多,透過本書讀者應該可以感受到學習日本法的有趣之處。
本書乃是日本法研究社群出版之第一本日本法學研究叢書,衷心期盼此系列叢書,對於法學教育及實務運作有所助益,並希望同社群未來仍能努力不懈,規劃出更多成果。
前司法院大法官、臺北大學名譽教授
陳春生
民國111年4月
序言
與自然科學各領域或經濟學所針對的現象相比,法律學所針對的現象具有高度之區域性差異。此係因法律或裁判為其所處地區固有歷史或文化的產物所致。法律或裁判所形成的規範內容因為場所或時代而產生差異,且法學的討論亦因所使用之語言而受到制約。尤其是在實定法學上要進行跨越空間與時間的普遍性討論可以說是幾乎不可能。
儘管如此,我所認識的臺灣法律學者們皆具備豐富國際素養。在臺灣的一流大學,取得國外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的法學教師比例遠較日本為高。本書作者們所任教的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院當中,亦有許多教師在美國、德國、法國與日本等國取得博士學位。
據說臺灣法受到中國法、西洋法、日本法、原住民法等多元因素的影響。假如這些因素之間彼此獨立,則要加以說明就很簡單,惟實際上並非如此。例如,日本法在7世紀下半葉徹底受到中國法(唐代的律令)之影響,其後在漫長的武士時代日本固有的法律也逐漸發展。從江戶幕府垮台,明治維新政府成立的19世紀後半葉起,日本法向英國、法國、德國的法律學到了很多,而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美國法的制度與價值觀也被廣泛接受。僅此一例,就可瞭解分析構成臺灣法之多元因素的難度。
一旦要精細分析臺灣法,想要瞭解其複雜且多元的整體構造,則須透過與直接或間接影響臺灣法的世界各國間對話之比較法研究。臺灣法律學者們對於外國語文和外國法所具備之深厚知識,應該對於理解臺灣法本身有所臂助。
不僅是如此。現代係被稱為是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globalization+localization)之時代。為探索臺灣法在普遍性與獨特性之間所應邁向的道路,外國法的知識無疑地可清楚照亮其未來。
本書是由國立臺北大學的教授群所撰寫的日本法入門書,他們非常瞭解與臺灣關係密切的日本。綜觀本書內容,涵蓋民法、刑事訴訟法、商法、智慧財產權法、公法等廣泛領域,不僅能夠概觀日本法的內容與歷史,也對於學習日本法的資料搜尋方式以及考慮到日本留學的人提供建議。
在臺灣的年輕學生當中,若有人讀到這本親切的書,對日本法產生興趣,進而如同這本書的作者們一樣學習日本法,成為下一代臺灣法和臺灣法學的棟梁,與日本法律學者或實務界進行充實交流,我相信有朝一日一定會出現這樣的人。
作為日本法學界的一員,我要對播種下這樣「未來國際交流的種子」的作者們表示衷心地感謝。
一橋大学
青木人志
2022年5月12日
序言
臺灣是一個繼受法的國家,常需藉由比較法研究,做為理解或檢討我國法律制度之運作或者作為將來修法之參考,因此外國法之研究甚為重要。
臺北大學法律學院比較法資料中心,乃於1996年5月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經費補助成立。主要業務係為蒐集資料與提供閱覽,歷年來所收藏之圖書資料,除本國法律文獻外,外國部分以美國、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瑞士、奧地利等法治先進國家之法律文獻為主,其中尤以美國判例集最為完整,在網路資料庫尚未普及時,實為國內各大學收藏美國法院判例之重鎮。目前比較法資料中心主任為王怡蘋教授,承繼過去歷任主任所累績的心血與經驗,除圖書資料蒐集外,亦致力於中外比較法之深入研究。
此次,能將日本法導論之研究成果集結出版,首應感謝臺北大學法律學院之同仁,自發性組成日本法研究社群,大家在百忙之中,不辭辛苦、不計酬勞地參與付出,使本書終得以順利完成。其次,比較法資料中心主任王怡蘋教授大力的支持日本法社群相關活動,也在此表達由衷之謝意。再者,也要感謝當初發起此社群活動的侯岳宏教授,如果沒有他熱心鼓吹、奔走與媒合的話,就沒有日本法之研究團隊,也就無法展現出今日之研究成果。當然沒有元照出版公司協助各場活動之舉辦與書籍印製,此書也無法順利付梓,也一併在此致謝。最後,也要感謝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劉盈良同學於活動辦理及出版作業階段所提供的各項協助。
本書乃是本院日本法研究社群出版之第一本日本法研究叢書,衷心期盼此系列叢書,對於我國法學教育及實務運作有所助益,並期盼日本法社群研究團隊將來仍能持續努力,以編著更多日本法系列叢書。
臺北大學法律學院院長
杜怡靜
民國1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