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印記:一方水土一方承載,藝文大家的土地記憶書寫

一方印記:一方水土一方承載,藝文大家的土地記憶書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小野
图书标签:
  • 文化遗产
  • 地方记忆
  • 土地书写
  • 艺文传承
  • 地域文化
  • 历史人文
  • 文学创作
  • 民俗风情
  • 台湾文化
  • 文化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經典雜誌年度專題「一方印記」結集,收有小野、雷驤、阮義忠、謝哲青等台灣各地/各領域十五位名家專文,內容為作者書寫記憶最深刻的所在——可以是現時/或過往記憶/是出生乃迄於今/或者人生再出發的異地變故鄉等等;以富人文與土地熱情的文字,搭配作者提供與專業攝影圖照,呈現一方風土一方人的人文風土紀實樣貌。
乡土的脉动与文化的根系:跨越时空的土地书写 图书名称:未定(暂代:《大地之歌:从田垄到城市边缘的文化地理札记》)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艺术家的个人印记或某个地域的文化景观,而是深入探讨“土地”这一永恒母题在人类文明演进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它是一部关于地方性知识的重构、人与土地关系的演变,以及文化记忆如何在物质空间中沉积和流变的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具的考察报告。本书力图跳脱出对具体艺术创作的文本分析,转而关注那些塑造了艺术创作、社会结构乃至个体身份的宏大“地理叙事”。 第一部分:土地的本体论与文化生成 这一部分将探讨哲学层面上对“土地”的理解。土地不仅仅是可供开垦的物质载体,更是文化意义的基石。我们追溯从早期农耕文明中“神圣的土地”观念,到现代工业化进程中“被商品化的空间”之间的意识形态转变。 我们将分析不同文明对“边界”的定义:部落的领地、城邦的范围、国家的疆域。这些边界的划定如何影响了文化基因的隔离与交流?书中将引用人类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的观点,论述特定土壤、气候和水文条件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当地人的思维模式、劳作节奏乃至社会伦理。例如,冲积平原的集体耕作与山地梯田的独立劳作在社会组织上的差异,如何转化为不同的集体记忆和英雄史诗结构。 重点章节示例: 《时间的河流与空间的沉积:从地质时间到人文时刻》: 探讨地质变迁如何为人类文化提供隐秘的背景音。分析岩层、土壤的物理特性如何决定了建筑材料的选择,进而影响了聚落的形态和防御策略,这些物质形态反过来又固化了特定的生活方式。 《失语的矿藏:被开采与被遗忘的地域文化》: 聚焦于资源开采(如煤矿、盐矿、金属矿)对特定地域文化肌理的剧烈冲击。这些“创伤性地理”区域的文化,往往在经济繁荣期被歌颂,在枯竭后迅速沉寂,本书试图抢救性地记录这种“地景记忆”的消逝过程。 第二部分:空间重构与记忆的物质载体 本部分将研究现代性如何对传统土地关系进行切割、重组和再编码。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全球资本流动如何介入并重塑地方感(Sense of Place)。 本书不关注具体的城市规划图纸,而是考察“空间改造”背后的权力逻辑和文化抗争。当一条高速公路穿过古老的村落,当一个工业园区取代了传统的农田,被消弭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与之相伴的社会网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探讨“遗迹”作为记忆的载体:一座被拆除的旧厂房、一条废弃的运河、一处被遗忘的祭祀场所。这些“非官方”的历史遗存,如何抵抗主流的历史叙事?书中将通过案例研究,展示社区如何通过非正式的符号、俚语或日常生活仪式,重新激活这些物质残迹所承载的集体情感。 重点章节示例: 《从田垄到网格:现代性对尺度的暴力》: 分析工业化标准尺度的引入(如统一的土地划分、标准化的建筑模数)如何消解了地方经验中那种“非线性、有机生长”的空间感知,以及这种感知消解对个体心理结构的影响。 《符号的移植与根的失落:全球化语境下的“伪地方性”》: 批判性地审视商业地产为吸引投资而构建的“主题公园式”地方文化展示。这些被抽离了深层土壤和历史重量的文化符号,如何形成一种虚假的、可替换的“景观消费”。 第三部分:个体经验的地理转向与未来的栖居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视线转向当代个体——那些在高速移动和信息爆炸时代中努力寻找“安身立命之所”的人群。本书关注的不是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而是“迁徙者”、“归乡者”和“数字游民”在新的地理格局下面临的身份困境。 我们考察“数字空间”对“物理空间”的渗透和挑战。当工作、社交、乃至情感连接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云端时,传统的“家园”概念正在瓦解。这种瓦解带来的是自由还是漂浮无依?书中将探讨当代人如何通过“微型地理实践”(如社区园艺、城市漫步、地方性美食的复兴)来重新建立与脚下土地的联系,以对抗被技术异化的生存状态。 本书的独特视角: 本书的基调是冷静的地理学观察与深沉的人文关怀的结合。它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的、结构性的分析框架,去理解土地——作为自然基础、社会契约和文化容器——如何持续地塑造和反思人类的存在状态。它不提供对特定艺术作品的解读,而是探究那些艺术作品得以生长的、更为深厚的、看不见的土壤结构和时代风向。它关注的是那些未被高声歌颂,却默默支撑起一切文化表象的“土地的沉默史”。 (总字数:约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小野


  二十四歲後以《蛹之生》、《試管蜘蛛》、《生煙井》等文學作品成為七〇年代最暢銷作家之一。目前出版的小說、散文、童話等著作超過一百本。除了創作外,長年關注台灣的教育改革、生態環境及文化發展,參與許多社會運動,包括教育改革、環境保護、基本人權等。

余宜芳

  現任有方文化社長、專欄作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職天下文化、時報文化出版公司、遠見雜誌,著有《台積DNA》、《奧美創意解密》、《宇宙遊子》

吳晟

  曾任教溪州國中、兼任多所大專院校駐校作家與專業講師,現專事耕讀。1980年以詩人身分應邀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2020年東華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著有詩集《泥土》、《他還年輕》;散文集《農婦》、《店仔頭》等。

阮義忠

  攝影生涯四十多年來,阮義忠跋山涉水,深入鄉土民間,尋找動人細節,拍攝了大量以百姓日常生活為題材的珍貴照片,作品也成了台灣獨一無二的民間生活史冊。作品廣為法國、英國、中國等各地美術館典藏;出版《人與土地》、《正方形的鄉愁》等多本攝影集。

阮慶岳

  作家、建築學者。於台北成立建築師事務所,2015年曾獲傑出建築師獎,現為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專任教授。擅長小說與散文,曾獲台灣文學獎散文首獎及短篇小說推薦獎等獎項;著有《一紙相思》、《山徑躊躇》等書。

林立青

  景美市場養大的孩子,東南科技大學土木系畢業,拿著文憑進了工地,在工地現場從事監工至今。社會企業《友洗》創辦人,帶著夥伴和無家者一起洗地。著有《做工的人》、《如此人生》。

林正盛

  電影導演。出生台東,國中畢業後離家出走,到台北做了十一年的麵包師傅。意外進入編導班,作品《春花夢露》獲日本東京影展青年導演獎以及法國坎城影展基督人文精神獎、《愛你愛我》獲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著有《轉彎的人生更美麗》、《未來,一直來一直來》。

夏瑞紅

  一個相信人生只是修道旅程的女子。曾服務於雜誌報紙二十五年,擔任記者、主編,也曾任文教基金會及禪修基金會執行長、董事等職。目前退休於台南農村,嚮往盡可能自給自足的生活實驗。著有《小村物語》、《現在最幸福》等書。

彭康隆

  畫家,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水墨組。擅創新形式水墨,融合當代觀點與傳統山水哲學,開創深具個人風格的新水墨畫美學,為台灣當代水墨先鋒畫家。近年作品廣受中港台矚目,邀展包括台北、北京、上海;系列作品獲各國收藏家垂青。

楊憲宏

  台北醫學院牙醫學系畢業,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碩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公共衛生碩士。記者出身,曾任職於報紙、雜誌、電視台等多項要職,曾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以「走過傷心地」系列獲吳三連文藝獎報導文學獎、曾虛白新聞獎等獎項。

雷驤

  創作身分多元,集畫家、作家、攝影師、紀錄片導演於一身;曾任小學教師、節目製作人,跨界教育與文化。出版散文、小說、圖文畫冊等超過三十本。作品曾獲金鼎獎、金爵獎、金鐘獎、金帶獎等各大獎項。近作著有《風景:昨日的,今日的》、《生徒悠悠》等。

廖鴻基

  花蓮人,曾從事漁撈,執行鯨豚海上生態調查,創辦臺灣賞鯨活動,創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目前為海洋大學兼任副教授。多年來致力於多樣海洋計畫,同時以海上生活觀察與感想為核心來創作。著有《魚夢魚》、《最後的海上獵人》等書。

謝哲青

  旅行過八十六個國家。豐富的學養和多領域的涉獵,長期擔任國內各大型藝術文物展策展顧問與代言人。現主持節目《青春愛讀書》,榮獲第51屆電視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獎。著有《鈔寫浪漫》、《星空吟遊》等多本著作。

蘇淮

  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獨立書店「小島停琉」創辦人,致力於推廣台灣海洋生態。旅居足跡遍東南亞、日本、泰國、澳洲等地,長期記錄台灣海龜水下生態,愛龜程度被朋友戲稱為「海龜痴漢」;現居小琉球,持續透過影像和文字分享心目中的那片海。

夏曼.藍波安

  蘭嶼達悟族人。集文學作家、人類學者於一身,以寫作為職志,紀錄台灣海洋與達悟文化;曾獲吳濁流文學獎、吳三連文學獎。著作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著有《冷海情深》、《大海浮夢》等書。現為專職作家、島嶼民族科學工作坊的負責人。
 

图书目录

編者序
地靈人傑 人傑地靈         
 
小野——台北南萬華
穿過森林便是城堡
 
余宜芳——高雄岡山
記憶的地圖
 
吳晟——彰化溪州
黑泥農鄉
 
阮義忠——宜蘭頭城
時光逆旅
 
阮慶岳——屏東潮州
兒時故鄉 恰似島嶼
 
林立青——台北南機場
從王貫英到方荷生
 
林正盛——台東泰源
馬武窟溪歲月
 
夏瑞紅——台南中營
累格之鄉 消退之所
 
彭康隆——花蓮大富
如畫的村中歲月
 
楊憲宏——台南
從王貫英到方荷生
 
雷驤——台北北投
家住溫泉鄉
 
廖鴻基——花東海岸
回訪太平洋抹香鯨
 
謝哲青——高雄
生活在他方
 
蘇淮——屏東小琉球
大海 小島 書店
 
夏曼.藍波安——台東蘭嶼
伊姆洛庫 我的部落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05297
  • 叢書系列:人文系列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5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編者序

地靈人傑  人傑地靈          


  本書所有篇章,源自於經典雜誌【一方印記】專題結集;該系列報導的發想,即源於經典雜誌長期以來經營台灣在地報導的脈絡。我們從台灣的歷史身世,到河川、山脈、道路,海岸線至離島;從原生特有種、外來入侵種動植物,以至與民眾休戚相關的糧食蔬果;從土地歷史、生態環境乃至歲時信仰,只要攸關這塊土地的題材,幾乎無所不包。而在關心土地之餘,我們也關注到這塊土地上的人,所以《經典》報導過:或許不是知名人物,但在各自位置默默奉獻的人(【人文風景】專題);又或是高手在民間的藝師巧匠(【匠心獨具】專題)。而【一方印記】專題的初衷,也是從關懷台灣這塊寶地向世界出發,我們幾經思索:對於土地的記錄,除了《經典》專擅的圖文紀實影像報導之外,是否可能透過藝文界諸多領域大家,利用其細膩幽微乃至心靈發抒或對話,化為文學性的土地書寫——書寫記憶最深刻的所在。對於土地的印記,從來都是各自表述的;但透過大家的文學彩筆,或能發掘常人未曾觀察甚至無從體會的土地承載記憶,為讀者開啟不同的視野,這也是《經典》啟動【一方印記】專欄的初衷。

  收入本書的大家專文,諸如:小野的南萬華,以謎樣夢中城堡的台北植物園為中心,輻射擴散至南海、博愛一帶道路、建築群及周邊,形成廛肆街衢交纏的夢境八陣圖。吳晟的彰化溪州,位在黑泥母親河濁水溪畔,是「承續父祖輩,從年幼至今已老邁,一輩子定居於斯的所在」。」林立青的南機場,是專屬於農曆年節母親娘家的、源於黨國遷台時空下的國宅社區記憶。夏瑞紅的台南中營,是緩慢lag節奏農村,但也透顯怡然醇厚人情。是她為人妻的第二故鄉,而今已是新故鄉。彭康隆的花蓮大富,是直溯父輩從廣東渡海來台,輾轉於新竹、南台灣後抵達花蓮光復的歷程。楊憲宏的台南,是年少立志住遍「一府二鹿三艋舺」的最後一塊拼圖。雷驤的北投,是圖繪與文字的筆底優游,是溫泉鄉迭經四十年的變與不變。謝三泰的澎湖,記憶中的原鄉,都「只能留在那一張張定格的照片裡了」。夏曼.藍波安的蘭嶼,是伊姆洛庫部落海濱親手打造的拼板船,是娓娓訴說的蘭嶼歷史與古老達悟傳說。此外,尚有余宜芳的高雄岡山、阮義忠的宜蘭頭城、阮慶岳的屏東潮州,林正盛的台東泰源、廖鴻基的花東海岸、謝哲青的高雄、蘇淮的小琉球等計十五家專文。

  實際上,《經典》【一方印記】專欄已刊大作名家,當然遠不止上列幾位,然囿於成書篇幅,若已刊大家全數上場,勢令全書篇幅超量,故先依該專題於雜誌刊出序,遴選共十五位來自各方、不同領域的名家碩彥,書寫心中眼底各自的土地印象。成書過程中,各家的出場序安排也煞費苦思,畢竟都是各擅專場的一方賢達,要如何談資論輩,總得有個令人滿意的說法。曾想用各家筆底地域來切分,但北中南東孰先孰後各有所愛;若用雜誌刊出順序排,又不免過於粗略;依年序?可能招來更多抗議!最後,決定用最不具爭議、但也最無新意的「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這是最不得已、但或也是最妥適的方法。

  於是,乘載了十五位藝文大家的首班專車出發囉!至於因座位有限未能搭上首班車的大家們,謹在此跟諸位鄭重致歉,招呼不周!但相信第二班、第三班……車很快又將坐滿。屆時將按時依序發車,也請大家拭目以待。

  期待以薈萃人文與土地熱情的文字,輔以見證時代及在地情感的影像,呈現一方水土一方人的人文風土紀實樣貌。回應經典雜誌長期以來的在地關懷:人親土親,因為人以熱情澆灌這塊土地,土地則賦予人昂然向前的生機。無論地靈人傑,或說人傑地靈,兩者猶如陰陽太極、纏綿糾葛而生生不息。

  不管是往記憶中找尋,或邁開大步向前行,都是每個人的土地記憶。不論是在過去、現在或未來,每個人,都在追尋「一方印記」的路途上。

  《經典》也在路上,在尋訪各方大家的路上!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