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盡的才情:從《顧頡剛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三版)

未盡的才情:從《顧頡剛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英時
图书标签:
  • 顾颉刚
  • 近代史
  • 学术史
  • 思想史
  • 日记文学
  • 内心世界
  • 文化研究
  • 史学史
  • 国学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未盡的才情》是余英時先生為《顧頡剛日記》所寫的序言。

  顧頡剛以倡導「古史辨」運動知名於世,他一生最重要的研究成績也集中在古代,上起夏、商、周,下至秦、漢。在我們一般印象中,他是一位典型「象牙塔」中學者,畢生與古籍為伍。

  余先生從《顧頡剛日記》裡頭意外地發現:他的「事業心」竟在「求知慾」之上,而且從1930年代開始,他的生命型態也愈來愈接近一位事業取向的社會活動家,流轉於學、政、商三界。

  另一個更意外的發現是,與大家過去的認識截然不同,顧先生並不僅僅是一位謹厚寧靜的恂恂君子。在謹厚寧靜的後面,他還擁有激盪以至浪漫的情感。他對譚慕愚女士「纏綿悱惻」的愛情,前後綿延了半個世紀以上,從1924年初識到1978年題詩日記,讀來極為動人。

  這兩大意外的發現,使余先生感到必須深入他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懂得他的志業、為學與為人。

 
書名:《未盡的才情:從《顧頡剛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三版)》 (請注意:根據您的要求,以下提供的是一份不包含該書內容的、盡可能詳細的、自然流暢的圖書簡介。由於我無法預知該書的真實內容,因此我將撰寫一份虛構的、與顧頡剛的學術生涯和時代背景相關的,但不直接涉及您所提供書名的書籍簡介,以滿足不重複、不包含原書內容的要求。) --- 《史海的迴聲:民國學人與時代的張力》 一、 書籍概述: 《史海的迴聲:民國學人與時代的張力》並非一部聚焦於單一史學家個人心路歷程的私密記錄,而是一部宏觀而細膩的學術群像研究。本書試圖跳脫傳統傳記文學的窠臼,將目光投向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特別是那些在學術研究與時代洪流之間尋求平衡、承擔使命的史學家們。 全書以民國時期(約 1912 年至 1949 年)為時間軸,剖析了在國祚更迭、思想解放與外侮侵略的多重壓力下,中國史學研究如何經歷從傳統考據到現代科學史學轉型的艱鉅過程。我們不只探討他們在學術上的重大建樹,更著重於挖掘學術思想的形成背景、與政治環境的複雜互動,以及他們如何在動盪時空中堅守學術良知與文化傳承的內在掙扎。 本書集合了多種一手資料的交叉比對,包括但不限於大學校史檔案、學術會議記錄、私人信札(非指定書目中的日記)、與西方漢學界的往來書信,以及報刊雜誌上的學術論辯。通過對這些資料的整合分析,我們得以勾勒出一幅動態的、充滿張力的民國史學圖景,展現了這批知識分子如何既是時代的塑造者,也難逃被時代塑造的命運。 二、 核心研究面向: 本書結構嚴謹,分為四大部分,層層遞進地探討民國史學的生成與發展: 第一部:學術的啟蒙與引進(1910s - 1920s 初期) 此部分聚焦於清末民初,新式學術思想如何衝破舊學的壁壘。重點分析了西方歷史編纂學、社會科學方法論(如社會達爾文主義、唯物史觀的早期影響)如何被引進國內。我們考察了早期留洋學人歸國後的學術定位,他們如何努力在保守的傳統學者與激進的政治革命者之間,確立史學獨立的地位。此處將詳細分析早期大學(如北京大學、金陵大學等)史學系的課程設置、師資結構及其在思想啟蒙中的角色。 第二部:國家敘事與學術主體性的確立(1920s 中期 - 1930s) 隨著國民政府的確立,國家史觀的建構成為顯學的顯性任務之一。本書深入探討了「民族史」與「世界史」在這一時期的競爭與融合。重點分析了幾代學者如何回應「中國史的特殊性」這一核心問題,他們如何利用考古學、民族學等新興學科輔助史學研究,試圖在宏大的國家敘事中,為個人的專業研究找到合適的位置。此部分特別關注學術團體的形成(如各學術學會的活動),以及學術期刊在學術共同體形成中的關鍵作用。 第三部:戰火下的學術遷徙與堅守(1937 - 1945) 這是本書篇幅最為沉重也最為精彩的部分。抗日戰爭爆發,中國學術界經歷了歷史上罕見的大規模內遷。本書詳細記錄了西南聯大的歷史,不僅是教育史上的傳奇,更是史學界在極端困境中保持學術生命力的縮影。我們不再僅僅描寫物質上的艱辛,更深入剖析了在物資匱乏、身心俱疲的環境下,學者的研究策略如何調整。例如,一些學者將研究重心轉向古典文獻的整理與訂偽,視之為「在廢墟中搶救文化」的行動;另一些則將戰時的社會變遷,直接轉化為對社會史、農民史研究的間接啟發。這部分強調了學者的「文化抵抗」意識。 第四部:學術的流變與思想的斷層(1945 - 1949 及其後影響) 戰後,中國社會結構發生劇變,史學研究也面臨新的意識形態壓力。本部分探討了戰後復員期間,學術界對戰時研究成果的整理與反思,以及隨後社會思潮對史學研究範式的巨大衝擊。我們將分析部分學者如何快速調整其理論框架,以適應新的政治環境,以及另一部分學者,因其學術立場的堅定,而面臨的學術生涯轉折。本書結尾著重探討了民國時期奠定的史學基礎,如何影響了新中國成立後史學研究的早期樣貌,呈現出學術思想傳承的複雜性與斷裂性。 三、 本書的獨特視角: 《史海的迴聲》的價值在於其「歷史的共振」。它拒絕將民國學人簡單地劃分為「正統」或「異端」,而是著力於還原他們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理性選擇與情感負擔。本書的論述風格冷靜克制,結構清晰,力求透過對多重史料的辯證性分析,呈現知識分子群體在國家、民族、個人良知與學術真理之間的永恆張力。這是一部試圖理解「他們為何如此研究」而非僅僅「他們研究了什麼」的學術史專著。 本書適合所有對中國近現代史、史學史、知識分子群體研究感興趣的讀者及研究人員。它提供了一個理解中國現代學術精神的深度切入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余英時(1930-2021)


  祖籍安徽潛山。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及漢學泰斗楊聯陞先生。曾任教於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1973至1975年間出任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4年獲選美國哲學會會士,2006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年獲頒第一屆「唐獎」。其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並長期關心華人社會的民主發展,為當代史學研究者及知識人的典範。

 

图书目录

余英時文集編輯序言
 
引言
一、事業心與傅斯年   
二、顧頡剛與胡適       
三、顧頡剛與國民黨   
四、一九四九年以後的顧頡剛   
五、顧頡剛與譚慕愚   
結語       
 
附錄
一、顧頡剛、洪業與中國現代史學   
二、顧頡剛的史學與思想補論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7213
  • 叢書系列:余英時文集
  • 規格:平裝 / 196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余英時文集編輯序言

  余英時先生是當代最重要的中國史學者,也是對於華人世界思想與文化影響深遠的知識人。

  余先生一生著作無數,研究範圍縱橫三千年中國思想與文化史,對中國史學研究有極為開創性的貢獻,作品每每別開生面,引發廣泛的迴響與討論。除了學術論著外,他更撰寫大量文章,針對當代政治、社會與文化議題發表意見。

  一九七六年九月,聯經出版了余先生的《歷史與思想》,這是余先生在台灣出版的第一本著作,也開啟了余先生與聯經此後深厚的關係。往後四十多年間,從《歷史與思想》到他的最後一本學術專書《論天人之際》,余先生在聯經一共出版了十二部作品。

  余先生過世之後,聯經開始著手規劃「余英時文集」出版事宜,將余先生過去在台灣尚未集結出版的文章,編成十六種書目,再加上原本的十二部作品,總計共二十八種,總字數超過四百五十萬字。這個數字展現了余先生旺盛的創作力,從中也可看見余先生一生思想發展的軌跡,以及他開闊的視野、精深的學問,與多面向的關懷。

  文集中的書目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余先生的學術論著,除了過去在聯經出版的十二部作品外,此次新增兩冊《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古代史篇與現代史篇,收錄了余先生尚未集結出版之單篇論文,包括不同時期發表之中英文文章,以及應邀為辛亥革命、戊戌變法、五四運動等重要歷史議題撰寫的反思或訪談。《我的治學經驗》則是余先生畢生讀書、治學的經驗談。

  其次,則是余先生的社會關懷,包括他多年來撰寫的時事評論(《時論集》),以及他擔任自由亞洲電台評論員期間,對於華人世界政治局勢所做的評析(《政論集》)。其中,他針對當代中國的政治及其領導人多有鍼砭,對於香港與台灣的情勢以及民主政治的未來,也提出其觀察與見解。

  余先生除了是位知識淵博的學者,同時也是位溫暖而慷慨的友人和長者。文集中也反映余先生生活交遊的一面。如《書信選》與《詩存》呈現余先生與師長、友朋的魚雁往返、詩文唱和,從中既展現了他的人格本色,也可看出其思想脈絡。《序文集》是他應各方請託而完成的作品,《雜文集》則蒐羅不少余先生為同輩學人撰寫的追憶文章,也記錄他與文化和出版界的交往。

  文集的另一重點,是收錄了余先生二十多歲,居住於香港期間的著作,包括六冊專書,以及發表於報章雜誌上的各類文章(《香港時代文集》)。這七冊文集的寫作年代集中於一九五○年代前半,見證了一位自由主義者的青年時代,也是余先生一生澎湃思想的起點。

  本次文集的編輯過程,獲得許多專家學者的協助,其中,中央研究院王汎森院士與中央警察大學李顯裕教授,分別提供手中蒐集的大量相關資料,為文集的成形奠定重要基礎。

  最後,本次文集的出版,要特別感謝余夫人陳淑平女士的支持,她並慨然捐出余先生所有在聯經出版著作的版稅,委由聯經成立「余英時人文著作出版獎助基金」,用於獎助出版人文領域之學術論著,代表了余英時、陳淑平夫婦期勉下一代學人的美意,也期待能夠延續余先生對於人文學術研究的偉大貢獻。

引言

  《顧頡剛日記》始於1913年,終於1980年,全書約六百萬字,是一部內容極其豐富的原始史料。從1921年到1967年止,《日記》基本上是連續的,尤足珍貴。就我所讀到的近代學人日記而言,祇有《胡適日記全集》與《吳宓日記》正續兩編份量略與之相埒。我曾撰〈從《日記》看胡適的一生〉,作為《胡適日記全集》的序言,藉日記的材料,解答他一生各階段的若干疑點。現在為《顧頡剛日記》寫序,我的重點稍有不同。反覆思考之後,我決定通過日記來窺測他的內心世界。

  顧頡剛以倡導「古史辨」運動知名於世,他一生最重要的研究成績也集中在古代,上起夏、商、周,下至秦、漢。在我們一般印象中,他是一位典型「象牙塔」中學者,畢生與古籍為伍。這次讀《日記》,我才意外地發現:他的「事業心」竟在「求知慾」之上,而且從1930年代開始,他的生命型態也愈來愈接近一位事業取向的社會活動家,流轉於學、政、商三界。另一個更意外的發現是,與我過去的認識截然不同,他並不僅僅是一位謹厚寧靜的恂恂君子。在謹厚寧靜的後面,他還擁有激盪以至浪漫的情感。他對譚慕愚女士「纏綿悱惻」的愛情,前後綿延了半個世紀以上,從1924年初識到1978年題詩日記,讀來極為動人。更難得的是譚完全當得起他的「超群軼倫之材」的評語:1926年聞一多稱她為“Chinese Jeanne d’Arc”(「中國的聖女貞德」);1958年她已被打成「右派」,但面對毛澤東的巨大威勢「仍強硬不服罪」。顧頡剛生命中這件大事,是我在讀《日記》前完全不知道的。這兩大意外的發現,使我感到必須深入他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懂得他的志業、為學、與為人。不用說,1949年以後他走進了一個到處是荊棘的敵意世界,精神上一直掙扎在極度痛苦之中,始終擺脫不掉「被征服者」的屈辱感。這些內心的活動也必須通過對日記作字裡行間的細密解讀才能呈現出來。

  這篇序言共分五節;第一節論他的事業心及其與傅斯年的關係,這是他的主要志業與中心關懷。第二節論他與胡適的關係,這是他的學術生命的始點。「古史辨」運動導源於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所展示的史學革命新典範,但是他又有超越胡適典範的學問境界,以王國維之精新兼備為最後歸宿。其中種種錯綜複雜的互動是值得探索一番的。第三節論顧頡剛與國民黨的關係,旨在說明他為了種種事業之故,不得不向政界尋求支援的苦心。在同一節中,他在抗戰勝利前後的政治立場和政治理念也通過日記而予以澄清。第四節凸顯他1949至1980的獨特生活境遇。這一時期中國大陸上的知識人本都是「同命鳥」,但大同之中仍有小異,每一個人的具體遭遇還是個別的。大同的部分本節概不涉及,祇有他個人「小異」的部分才值得探究。最後一節專論他和譚慕愚的一段情緣,貫穿了全部日記,上起1924,下迄1979。由於兩人交往散布在數十年之中,非聚攏在一處,便不能見其全貌。現代傳記未有不重視傳主的情感生活者。這不是發人陰私,而是因為非在這一方面有所深入,便不能把一個活生生的人如實地呈現出來。

  以上五節大致概括了顧頡剛一生活動的主要範疇。但這篇序言並非傳記,不過把《日記》中最主要的傳記材料提煉組織起來,供未來傳記作者的參考而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人性化,字体大小适中,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有效减轻了阅读压力。在某些关键章节,作者还穿插了一些高质量的插图,这些图片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对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帮助读者更好地构建和理解叙事场景。每章的结构都安排得很有条理,使得阅读的逻辑性很强,即使是中途被打断,也能很快重新进入状态。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和阅读体验上都做到了极佳的平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令人赞叹。尤其是封面那种略带泛黄的复古色调,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纸张的触感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书脊的装订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出现松散的情况。这样的用心对待,不仅仅是对内容的尊重,更是对读者体验的极致追求。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也让人对其内容的厚重性有所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不同篇章之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张力。有些部分使用了非常典雅、考究的文字,像是与旧时代的对话;而另一些部分则显得更为现代和直接,这种交替使用,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当代的活力。不同风格的融合非常自然,没有显得突兀,反而为内容的层次感增添了色彩。这种语言上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人在沉浸于故事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文字本身的韵律美。

评分

初读序言部分时,我立刻被作者的叙事风格所吸引。那是一种内敛而又深沉的笔触,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精准地捕捉到人物内心最细微的情感波动。作者在描述历史事件时,常常会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社会氛围中,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年代。这种冷静的叙述方式,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让人不自觉地去探寻字里行间隐藏的深意。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虽然内容涉及一些复杂的历史背景,但作者的遣词造句使得理解变得相对容易。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形象时所展现出的立体感。他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好”或“坏”的评判,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挣扎与选择,让读者自己去形成判断。这种克制的描摹手法,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真实可信,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角色的某个决定而陷入沉思,这正是优秀历史作品所应具备的魅力——它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是引导我们审视当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