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書喧嘩
每本書都有自己的聲音,觀點各異,見解不同,彙聚在一起的時候,看來十分吵鬧,並不安靜。近年閱讀了很多香港文學的新著,也寫過一些評論的文字,發表心得,當然受益也多了。現在選出書評42篇,商量文苑,析論英華。這些書絕大部分都是在2006年以後出版的,很多還是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刊印的作品,僅有一兩種例外。這批作品基本可以反映近二十年香港文壇的風會:學術+創作,也是千禧世紀以來香港文學新一代的拼圖。
《香港文學拼圖》分甲、乙兩編。甲編《翠壁紅樓起,香港文學構圖》彙錄書評23篇,偏重學術研究。從1927年魯迅來港喚起大家對新文學的熱情,到50、60年代金庸武俠小說的崛起及一統江湖,60、70年代更大規模翻印促銷大陸的現代文學專著,引進臺灣文學,從而構成了香港文壇的盛世,名家匯聚,星光熠熠,容納不同的頻譜和波段,當然也會引發激烈的論戰,呈現熱鬧、喧嘩、活色生香的香港。因此《香港文學構圖》在洪荒大地中浮現出翠壁紅樓的影像,繁弦脆管,歌樂雜作,無論高級低級、左河右界、甚麼書都有,報刊上的「雜文」固然精采,其實香港出版界的「雜書」更屬奇蹟,包容眾生,吹奏喧嘩時代的「雜音」,描繪社會真實「複雜」的面相。黃維樑《香港文學初探》出版於1985年,描畫八十年代香港文學的草圖,體大思精,引領作者、讀者繼續深挖,自然是很好的座標指南,可供比對參考。從《香港文學拼圖》所引用的42種著述來看,這是唯一一本在上世紀出版的專著,也可以說是香港文學的入門磚,不可捨棄,值得學習。其他許定銘、馮偉才、翁靈文、洛楓、趙曉彤、馮珍今、李浩榮、鄒芷茵、趙浩柏、朱少璋十一家通過不同角度的敘述、考察、回憶和訪問,分別紀錄香港的文學活動、香港文學的源流發展、香港文壇話舊、香港作家的獨白、香港閱讀風情畫、香港詩壇演義等,都能重現寫作和閱讀的不同場景,自然構成了香港文學一幅幅精采多姿的拼圖,崇山幽谷,風姿綽約,這是千禧世紀新時代的偉大創作,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香港藝術發展局在2002年度委約出版的文學雜誌有《文學世紀》、《詩潮》、《執書》、《童學站》、《香江文壇》、《詩網絡》、《科科世紀》、《性情文化》八種,花樣繁多,視野廣闊,這裏收錄早期撰寫的一篇評述,可以反映千禧初年多元寫作的熱度和盛況。其他文學史的書寫、粵語書寫、傳記文學的理論探索、當代政治史料的辨析,以至飲食文學、繪本文學、旅遊文學、十四行詩等,都能分別呈現出近二十年來香港文學的不同面相,不受制約的自由書寫,觸鬚敏銳,暢所欲言,傾情演出,也是香港文學構圖中重要的組成板塊,帶出學術思考的深度。
乙編《空江月明千里,香港文學探新》19篇,以創作為主調,都是2006年以來香港詩、文、小說以及詩詞藝苑的成品,湧現了大批新時代的作者,各有不同的構思和想像,就像留學紀趣、戲劇評論、太平洋的呼喚、雨中尋書、小說旺角、怪物描寫、靈魂獨舞等,從無到有,發揮想像,構築文化的場景,醒目耀眼。小說作品《誰能聽見我的痛》、《靈神與凡人》、《詩探卡維爾之黑夜.橋上》忽發奇想,點破渾沌的世界,破土而出,茁壯成長。此外《荊山玉屑》、《三癡堂詩草》、《聽車廬詩草》繼續唱出蒼涼的樂音,古調新聲,繁紅似錦,吸引讀者信步尋芳,參觀展出。在維港兩岸空江月明千里中觀賞瓊樓華廈的燈火,幻采現香江,也就折射出不同頻譜的霓虹光影,紛披爭豔。
諸書42種,有些在出版之前撰文,有些則是在出版後評論的,看的很多都是稿本,有時甚至還不知道作者的名字,例如《荊山玉屑四編》所有詩人的名字全部隱去,只能不管作者誰屬,專心讀詩了。有幾本到現在一直都還沒有看到出版後的書,例如王璞《九個故事》,只能在茫茫網絡中尋找相關的資訊。書評寫好後,來得及出版的,有時會被作者用作序言,或引錄部分語句節錄於書中。大約半數的書評已在不同的刊物發表過,半數的文稿還沒有發出。為了方便參考,查看記錄文本上的寫作日期,有些還會早於書刊的出版。
諸書絕大部分都是2006年以後在香港出版的著作,或屬佳製,可是巿場很窄,只能在有限的空間流轉,甚至未能進入大陸讀者廣大的視野,讀過的人未必很多。現在諸書彙聚在一起,竟然也起了一種化學促進作用,抱團取暖,相互補足,雖然各據獨立的版圖,合起來竟然可以構成香港文學的有機組合,包括學術生態和創作空間,探尋香港文學的前世今生,展示不同的文類、體裁、作法和風格,閱讀一些精采的片段和故事,看來也是此時此地香港新一代的文學、豐收的文學。
黃坤堯,27.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