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迷:心理學大師寫給在愛情中快要殉道的你

癡迷:心理學大師寫給在愛情中快要殉道的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蘇珊.佛沃
图书标签:
  • 爱情
  • 心理学
  • 情感
  • 人际关系
  • 依恋
  • 迷恋
  • 自我
  • 成长
  • 两性
  • 心理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壓抑、焦慮、害怕、嫉妒、絕望、孤獨……
你像個溺水的人,用盡最後力氣呼喊:
「為什麼不愛我……」

──執迷愛戀──
囚禁了「執迷者」,與他們眼中「唯一的完美情人」。

  /
  滿溢的愛被拒絕,讓你崩潰,
  寧可緊抓著痛苦,
  這是你僅剩與世界的唯一連結……
  這種感受不是愛,而是「執迷」──
  給深受「執迷愛戀」煎熬,令人心疼不捨的你。
  /

  ▍多少次,你這麼以為?
  「我找到了唯一的完美情人!」「他是怕傷害我才騙我的,因為他愛我。」「她真的很愛我,只是她自己還沒發現。」

  ▍多少次,你自我鞭撻?
  「我怎麼會施暴?!」「我竟然讓這種事發生在自己身上!」「都是我的錯,我就是離不開他……」

  ▍因極度缺乏愛,而極度渴望愛。
  執迷愛戀看似激情又浪漫,卻是當局者迷,因為害怕被拋棄而狂熱需索,認定對方是「唯一的完美情人」,深陷焦慮、壓迫的糾纏,甚至激化成恐怖情人。

  執迷愛戀,囚禁了執迷者與他們眼中唯一的完美情人,無論「執迷者」或執迷者的「目標」,皆需要從這段變形關係中脫困。國際知名心理學大師蘇珊.佛沃博士透析「執迷者」的四種狀態、「目標」的三種困境,從缺愛的兒時根源著手,重塑執迷的想法、感受與行為,拼回生命碎片,療癒愛的創傷。

  脫離執迷,並非放棄愛。相反地,將帶你遠離傷害和混亂,找回自尊,拯救自己,並終於相信──你值得完整地愛與被愛。

  ▍四個特徵,教你區分這是苦戀,還是屬於強迫式思考、可能傷人也自傷的「執迷愛戀」:
  1.非常痛苦,滿腦子都是對方。
  2.對執戀的對象有難以滿足的渴望,渴望擁有對方或是被對方擁有。
  3.被拒絕或者得不到(肉體上或精神上)。
  4.被拒絕和得不到的結果是開始行為失常。

  ──你是「執迷者」?或你是執迷者的「目標」?請參考書內的檢視清單──

本書特色

  ●本書能帶給你什麼幫助?
  .如果你發現自己是執迷愛戀者,或者懷疑自己可能是,我們希望幫助你擺脫痛苦、煩亂和焦慮。
  .如果你是某個執迷愛戀者的「目標」,本書可以告訴你,你不是一個人,我們將幫助你回到生活正軌。
  .放棄執著並不意味著放棄激情。放棄執著,意味著放棄痛苦、焦慮、混亂、羞辱、嫉妒和占有欲……做了本書的練習後,從長遠來看,可以拯救你自己。

  ●執迷式的愛戀很少讓人感到滿足與幸福,更多的是如飢似渴和占有、嫉妒,彷彿愛得越多,越是令人焦慮和痛苦。這類愛戀不僅善變,甚至危險……還請因執迷愛戀而苦的讀者們諦聽,沒有任何人需要在愛情中殉道。轉身向內,驅逐心魔,你會慢慢發現,放手將比緊握獲得更多。──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諮商心理師)/摘自推薦序

  ●蘇珊.佛沃博士將執迷者和「目標」的問題詳盡分析,將問題的根源層層揭示,還將執迷行為、想法和感受之間的轉化表述得通俗易懂。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從幾個典型案例入手,分析症狀、根源到最後治療的過程,有始有終,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像親身體驗了一次心理諮商。通篇閱讀,對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治癒作用。──周麗媛(中國二級婚姻家庭諮詢師)/摘自推薦序

名家強力推薦

  ●推薦序:
  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諮商心理師)
  周麗媛(中國二級婚姻家庭諮詢師)

  ●聯合推薦:
  NeKo嗚喵(說書人)
  王俸鋼(彰化基督教醫院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
  吳姵瑩(愛心理諮商所所長)
  呂嘉惠(性諮商師.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執行長)
  李訓維(點亮心燈諮商中心所長.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副理事長)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海苔熊(Podcaster)
  張家齊(臨床心理師.管理學博士)
  張婉昀(女人迷Head of Content總製作人)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黃致豪(律師)
  黃惠萱(臨床心理師)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善言心理治療所所長)
  鄧惠文(榮格心理分析師.精神科醫師)
  賴芳玉(律師)
  羅子琦(諮商心理師)

  (以上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禁忌之果的诱惑:深度解析人类关系的边界与救赎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爱情教条的指南,更不是一剂速效的心理安慰剂。它是一次对人类情感深层结构的冷静审视,一次对我们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体验到极致的快乐与痛苦的深入探究。我们不谈论如何“获得”爱,而是着眼于“爱如何发生”——那些驱动我们做出非理性选择、将自我投入至近乎湮灭状态的复杂心理解构。 第一部分:迷恋的化学反应与心智的陷阱 我们首先要拆解“痴迷”这一现象的生物学基础与社会心理学成因。爱情初期,大脑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飙升,制造了一种极度的兴奋感和短暂的“现实扭曲”效应。本书将引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阐明这种生理驱动力如何被心智模式(Schema)所捕获和放大。 我们会详细探讨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在成人关系中的延伸应用。那些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需求,如何如同幽灵般潜入成年后的伴侣选择中?我们倾向于追逐那些能唤醒我们内心最深层恐惧和渴望的人。这不是巧合,而是潜意识的精确导航。书中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揭示了“重复受创模式”——人们为何总是在错误的关系中寻找熟悉感,并将其误认为是“真爱”的必然代价。 边界感的消融:亲密关系中的“自我失语症” 一个核心议题是“界限”(Boundaries)的建立与瓦解。在高度投入的关系中,个体常常失去对自身需求和感受的清晰认知,将伴侣的幸福视为自身的终极目标。这种“自我牺牲”并非高尚,而往往是一种潜在的控制欲或对被抛弃的恐惧的投射。 我们将剖析“融合”(Enmeshment)的危险性。当两个人的身份边界模糊不清时,任何一方的负面情绪或关系变动都会引发另一方的存在性危机。本书详细分析了以下几种常见的“边界失守”模式: 1. 过度迎合(People-Pleasing): 以外在的认可来维持内在的稳定感。 2. 情感担责(Emotional Co-dependency): 感觉有责任管理和修复伴侣的情绪状态,即便那并非自己的责任。 3. 否认需求(Denial of Self-Need): 将自己的需求贴上“自私”的标签,主动压制。 通过对这些模式的深度描述,读者将能清晰地识别出自己在哪一个环节上正在“献祭”自我,而这种“献祭”带来的短暂满足感,实则是对未来更大痛苦的预支。 第二部分:权力动态与情感的权力游戏 亲密关系,无论外表多么平等和谐,内部都存在着微妙的权力动态(Power Dynamics)。本书挑战了“谁爱得多谁就输了”的简单论断,转而探讨“谁更依赖于关系的特定结构而存在”的问题。 “推拉”机制的心理学根源: 为什么一些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情感上的“饥饿感”?我们研究了“间歇性强化”(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在情感操控中的作用。当奖励(爱、关注、亲密)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出现时,会比持续的奖励更能令人上瘾。这正是许多“虐恋”模式得以维系的核心机制。 被忽视的“灰色地带”: 真正的挑战往往不在于明显的背叛或暴力,而在于那些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情感剥削——情感的冷暴力、沉默的惩罚、以及持续的价值贬低。本书将提供工具,教导读者如何识别这些微妙的信号,并从“情感煤气灯”(Gaslighting)的迷雾中抽离出来。我们探讨的不是如何“战胜”伴侣,而是如何清晰地分辨出那些正在侵蚀你心智稳定性的互动模式。 第三部分:从“殉道”到“重塑”:重建内在的领土 本书的高潮部分,聚焦于如何从过度投入、近乎牺牲的关系中“复活”。这不是教人如何结束一段关系,而是教人如何结束错误地爱人的方式。 修复对“孤独”的恐惧: 许多人之所以在有毒关系中不惜一切代价地停留,是因为他们对独处的恐惧远超对痛苦的承受能力。我们将深入探索如何与“孤独感”和平共处,并将其转化为“独处”的建设性力量。这需要一种深刻的内在工作——重新认识并欣赏那个在关系之外独立存在的“我”。 “情感分离”的艺术: 情感分离(Detachment)常被误解为冷漠。真正的分离,是允许伴侣的感受和选择归于他们自己,同时坚守自己的情感领域不被侵犯。书中提供了实用的练习,帮助读者建立清晰的心理界限,学会“放下对结果的控制欲”。当不再试图扮演救世主或修复者的角色时,真实的自我才能浮现。 重建叙事:从受害者到行动者: 我们最终要做的,是重写自己的人际关系脚本。这本书引导读者审视自己过去在关系中扮演的角色,识别那些限制性的信念(如“我必须通过付出才能被爱”),并逐步用更具赋权感的信念取而代之。这并非寻找替代的伴侣,而是准备好一个更健康、更完整、更自主的“自己”,以迎接未来任何形式的亲密关系——无论是与他人,还是与自我。 本书旨在成为一份深入的、不加粉饰的心理地图,帮助那些在爱与迷恋的漩涡中感到窒息的人,找到通往自我完整和真正情感自由的路径。它要求的是勇气和诚实的自我面对,而非廉价的安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 PhD)


  國際知名諮商師、講師及作家,著有多部暢銷的經典心理作品:《母愛創傷──走出無愛的陰影,給受傷女兒的人生修復書》、《有毒姻親》、《為什麼他說謊,卻毫無罪惡感——看清愛人的謊言,化心痛為重生力量》、《情緒勒索──遇到利用恐懼、責任與罪惡感控制你的人,該怎麼辦?》、紐約時報暢銷冠軍《父母會傷人》、《愛上M型男人──找回妳的勇氣、尊嚴與幸福》等。

  在加州成立第一家私人性侵害治療中心。除了私人執業外,並於美國南加州多所心理衛生與精神醫療機構擔任諮商師、講師及顧問,同時透過大眾媒體,分享珍貴的專業經驗,並曾於美國廣播公司主持即時現場直播的互動性談話節目。

克雷格.巴克(Craig Buck)

  影視劇作家和製片人。以「人類行為」為主題,為美國許多全國性報章雜誌撰文。
  與蘇珊.佛沃博士合著有《父母會傷人》等書。

譯者簡介

一言


  本名陳小燕,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譯有《高難度對話》、《逝去的航跡》、《蒙面帝國》、《小邏輯》、《來自星星的孩子》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觀念頭起滅,破地獄幻相──驅逐癡迷心魔   009
文◎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諮商心理師)
●【推薦序】願我們都不必被愛所傷,被情所困     013   
文◎周麗媛(中國二級婚姻家庭諮詢師)

●【導言】執迷愛戀是一座牢籠  018
.從典型的執迷愛戀故事說起  018
.為什麼我決定寫這本書?  022
.什麼是「執迷愛戀」?  024
.一種虛構的愛情神話  026
.執迷愛戀:矛盾的感情  027
.你是執迷的戀人嗎?  027
.你是執迷者的「目標」嗎?  030
.本書能帶給你什麼幫助?  032

──第一部   執迷的戀人──

●第一章  「唯一的完美情人」  044

.令人陶醉的新戀情  045
.被「理想化」的情人  046
.感情雕塑大師  049
.性愛的魔力  053
.從熱戀到拒絕  055
.即使事實擺在眼前,也依然否認  062

●第二章  肆虐的情感  067
.透過自我懲罰,宣洩痛苦  068
.不放棄的「執迷追求」  071

●第三章  從執迷追求到復仇  094
.愛恨交織  095
.復仇幻想  096
.復仇行動  099
.破壞財物  103
.身體暴力  109
.復仇路上,永無贏家  110

●第四章  救世主情結  111
.另一種「執迷追求」  112
.為「被需要」而活  113
.你有「救世主情結」嗎?  114
.愛上問題情人  116
.放不下騙子情人  124
.執迷於成癮情人  136
.力量的失衡  146

──第二部   執迷戀人的「目標」──

●第五章  共伴執迷者  150

.共伴執迷的戀情  151
.你是「共伴執迷者」嗎?  153
.當激情轉化成壓抑  154
.共伴執迷者的困境  158
.醒悟的轉捩點  167

●第六章  分手太難  169
.都是感覺出了錯  170
.模稜兩可的雙重訊息  176
.態度要斬釘截鐵  180
.終極的情緒勒索  193

●第七章  當執迷演變成暴力  195
.蓄意破壞:暴力行為的前奏?  196
.性侵害  200
.身體暴力  204
.以愛之名的謀殺  210
.先知道,先防備  213
.保護你自己  216

──第三部   掙脫執迷愛戀的牢籠──

●第八章  「連結強迫」:執迷戀情的根源  220

.幸福的依附關係  221
.出於「連結強迫」,渴望重建依附關係  223
.被拒絕,促發了「連結強迫」  224
.「救世主情結」的根源  239
.「高度戲劇化」的需求  244
.為什麼「非這個人不可」?  245

●第九章  展開你的療癒之旅  247
.希望滿懷的療癒之旅  248
.為自己寫下「執迷日記」  251
.「執迷日記」的範例  259

●第十章  擺脫執迷愛戀  267
.放自己一段「情感假期」  269
.要關閉執迷系統,先暫停「執迷行為」  274
.如何改變你的執迷行為  278
.如何控制你的執迷想法  287

●第十一章  面對你們戀情的真相  296
.第十四天:情感假期的最後一天  296
.情感假期結束了……接下來呢?  299
.若你的戀情已逝  300
.若不想走回頭路,你必須做出改變  304
.找出新的相處方式  305
.你的「情感健康」絕對比戀情重要  314

●第十二章  驅逐往日的心魔  315
.面對被拒絕的童年  316
.放下童年的掙扎  328

●第十三章  讓心靈回歸平靜  334
.老問題,新視角  335
.老問題,新對策  339
.走過執迷,找到真愛  344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63550
  • 叢書系列:Vision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6.5 x 21.5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觀念頭起滅,破地獄幻相──驅逐癡迷心魔
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諮商心理師)


  愛是有意識地連結,不是無意識地被迫連結。

  愛裡沒有強迫。心理學家榮格說:「沒有愛的地方,就會被權力占據。」愛戀的執迷者總是分不清楚這兩點。

  本書要討論的是愛情關係中的極端狀況。說它極端,在新聞報導乃至日常生活中,這類事件卻並不罕見。有別於正常的戀愛,執迷式的愛戀很少讓人感到滿足與幸福,更多的是如飢似渴和占有、嫉妒。彷彿愛得越多,越是令人焦慮和痛苦。如你猜想的那樣,這類愛戀不僅善變,甚至危險。

  執迷愛戀者很少接受拒絕,他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請你再給他一次機會,但你知道他的情況不會有任何改善。他們會一次又一次說服你,說你其實並不清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每當通訊軟體出現他們找你的訊息,都會引發你的焦慮感,你甚至開始感覺害怕。你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拒絕,他們又會想辦法引發你的內疚,例如威脅自殘,或者細數他曾對你的好。

  本書英文名稱Obsessive Love所指的就是這種強迫之愛。而作者蘇珊.佛沃博士就在這本書裡,特別針對執迷愛戀的雙方給出了分析和建議。

  雖然《跟蹤騷擾防制法》的頒布解決了書中的部分問題,但只有警政系統的介入依舊不夠,我們還必須學會辨認,學會真正的脫身之道;換言之,學會我們是如何一步步陷入了執迷的危機。

  如果你的另一半是一位執迷的戀人,那麼你可能需要注意這三點:第一,我們能不能立下清楚,甚至有些無情的界線,來隔絕對方無止境地死纏爛打?第二,他是否有暴力的前科或傾向?暴力行為是無法自行改善的,這點務必牢記,我們一定要保護好自己,必要時必須尋求法律的介入。第三,我自己有沒有「救世主情結」的傾向,覺得可以透過自我犧牲來幫助對方成為更好的人?

  關於更詳盡的說明,可以參考本書的前兩部分。

  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位執迷者,一個在關係中不自覺把自己擺到這個位置的人,通常依附關係就是造成這類問題的根源。因為渴望重建依附關係,因而混淆了過去與現在,從而為你愛的人帶來莫大的壓力,也為自己帶來了很大的痛苦。

  那麼這本書第三部分的練習就很適合你。

  此處我要額外提醒讀者的是,請注意:強迫之愛並不會只發生在戀人身上,它同樣見諸於信眾與上師、粉絲與偶像,乃至一般的友誼之間。由此引發的各種投射與衝突絕不在少數。

  對這類行為而言,重點並不是愛,而是「修復」。正因為當事人在潛意識裡想要「修復」破裂的早期關係,無論那是因為家暴、親人死亡、照顧疏忽、貧困,或者其他原因所造成。

  生而為人,我們都有著想要重複人生首段關係的傾向。換言之,關係總是尋求重複。

  正是這個重複,把執迷者帶入了牢籠。當這樣的欲望停留在潛意識中,我們就成為了欲望的奴隸。它就像個魔鬼,附著在我們身上,使我們無法理性地在愛中享受寧靜。在深度心理學裡,我們常常就用「附身」(possession)來稱呼這個情況。

  如果要我選用一個語言,我會用「地獄」來象徵它。地獄的苦並不在於刀山油鍋,相反地,在於沒有希望。沒有希望就是沒有選擇的同義詞,因為執迷者是帶著強迫性這麼做的。否則誰不想在愛裡獲得平靜?但不安全感如影隨形,怎麼做、怎麼錯,怎麼錯、怎麼苦,苦到頭了就變成憤怒,當事人會開始幻想傷害對方的場景,接著便很可能鑄下大錯。

  這種受強迫的苦,在《西藏度亡經》裡稱為業力之風。受此風的吹襲,亡靈只能徘徊於六道之間,急忙選個肉身投胎,完全顧不上解脫。但什麼是業力?業(karma)指的就是行為,如要擺脫這樣的痛苦,唯一能做的,就是專一心志,將眼前的地獄視為來來去去的幻相。

  確實,心理學已經告訴我們,在每個行為出現之前,我們的腦中都會閃過特定的念頭,這個短促又片面的想法會促發我們的情緒,進而使我們從事某種行為。如果要抑制潛意識的「強迫性重複」,就要專一心志,記錄這個想法,並藉由練習使之完善。新的認知會帶來新的情緒及行為,從而逐漸擺脫強迫,重獲選擇與希望。

  這個將地獄「觀」成來來去去的幻相也是正念療法的核心。觀念頭起,觀念頭滅,我們逐漸擺脫念頭的控制,地獄的幻相終將破除。還請因執迷愛戀而苦的讀者們諦聽,沒有任何人需要在愛情中殉道。轉身向內,驅逐心魔,你會慢慢發現,放手將比緊握獲得更多。

推薦序

願我們都不必被愛所傷,被情所困
周麗媛(中國二級婚姻家庭諮詢師)

 
  在多年的從業經歷中,我接過不少這樣的案主:他們在愛中傾力付出,將追求的對象或伴侶視作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的人。他們總是能在與異性的交往中,將「浪漫」發揮到極致,被追求的對象一般很難抵擋這樣愛意洶湧的攻勢。

  「迷戀」與「執迷」雖然一字之隔,但相差甚遠。兩個人在經過愛情最初的迷戀期後,開始面對彼此真實的一面,許多隱藏的問題也會就此顯露。被追求者會發覺浪漫仍然以極端的形式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上演,漸漸感覺疲憊不堪,難以招架。最終,他們發現自己需要付出很多虐心的代價,比如:失去私人空間、失去自由意志、被騷擾、被跟蹤,甚至被對方以生命為代價,要脅不能分手。最痛苦的是,越是對這樣的人表示拒絕或者宣布分手,對方越是拚命死纏爛打,沒完沒了,在分分合合的故事裡來回糾纏。

  如果客觀地評價,這種特質的案主,本質上都沒有惡意,而且往往在戀愛開始的時候體貼、隱忍、善良,像個完美的戀人。聽著他們的故事,我的心情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起起伏伏,又好像瓊瑤電視劇的現場觀眾,觀賞著一幕幕海枯石爛的精彩愛情故事。而那些相殺相虐的愛情故事背後,都是他們內心對愛的極致渴望。

  就像蘇珊.佛沃博士在這本書中所分析的,這些執迷愛戀者由於童年時期經歷過種種創傷,種下了這樣一個核心情結:害怕被拋棄。當他們遇到心動之人時,被愛的渴望被喚醒,由於擔心自己再度被拋棄,所以處處逢迎。如果對方不接受或者提出分手,必將撕開他們曾經的創傷。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二次傷害,而這也加劇了他們的極端化。他們會選擇性關注曾經和伴侶海誓山盟的部分,也會合理化戀人向他們提出分手的理由,就是無法去反思自己的行為如何激怒對方,最後讓對方關上了心門。

  他們一直陷入在對愛的極度渴望裡,其他一切都不重要,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

  當然, 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蘇珊.佛沃博士在此書中,也分析了那些被執迷者盯上的「目標」的共同特徵。

  在看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我總是想起曾經的好朋友小玉,她情竇初開便總是能遇到對她好得離譜的男孩,他們瘋狂而浪漫的追求行為讓閨密們豔羨不已。我有幸比其他人知道得更多。很多女孩子羨慕追她的男孩手捧鮮花站在樓下等她,太陽晒了一下午也不離去,卻不知前一天那個男孩跟她鬧了一整晚,就因為她跟鄰座的男生聊了一下天。很多年裡,我都像她的愛情故事的見證人,年少的我總是勸她下次要吸取教訓,再找男朋友時要睜大眼睛。但往往這樣的男孩對她有著致命的魔力,令她在被追求之後,就撲通一下跳入了同樣的陷阱。

  蘇珊.佛沃博士在文中,對小玉這樣的「目標」的心路歷程,做了詳盡的分析。他們往往具有共同的特徵:無視自己的需求,力求證明自己與眾不同,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更健康的愛情。他們被定義為「共伴執迷者」,如果沒有他們,執迷者也就不復存在。

  心理學上將這樣的關係稱為施虐與受虐。同執迷者一樣,共伴執迷者也有內心的創傷按鈕,他們同樣對愛懷著極度的渴望,也同樣來源於幼年時缺失的愛和安全感。由於小時候對父母「不負責」的行為的印象太深,他們沒有能力辨認出健康的愛是什麼樣子的,在他們眼裡,猜忌、指責、嫉妒和愛是同一回事。

  有些共伴執迷者意識到自己的愛情是有問題的,但仍想透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對方,這樣的人往往是在重複童年時父母的行為:一個善良的母親千方百計去拯救虐待她的父親。很耳熟吧?就是聖母與渣男的故事。

  蘇珊.佛沃博士在此書中,不僅將執迷者和執迷者「目標」的問題詳盡分析,將問題的根源層層揭示,還將執迷者的行為、想法和感受之間的轉化表述得通俗易懂。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善於從幾個典型案例入手,從分析症狀、根源到最後治療的過程,有始有終,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像親身體驗了一次心理諮商一樣。如果通篇閱讀,相信對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治癒作用。

  很多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側重於分析和解釋原因,卻不太涉及問題的解決方法,也許是考慮到職業機密。蘇珊.佛沃博士無私分享出很多在心理諮商中常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安全可靠、簡便易行,讓人從中受益。

  比如,在治癒與父母關係的環節裡,她建議寫信給父母,這在臨床實踐中非常好用。

  我們每個人在寫信的過程中,都會爆發大量的感受,由此帶動的情感流動是對積壓的情緒最有效的疏理。我將其比作「掃垃圾」,這些垃圾可能已經堆在我們的心裡幾十年了,我們的文化不允許表達,不允許釋放,但它們卻真真實實存在。一旦投射到親密關係中,會讓你的親密愛人為你在原生家庭所遭受的際遇埋單,這既不公平,也有害於彼此關係的健康。當然,並不是說寫信就得把它寄給父母,想必我們的父母也是承受不了的,這在心理問題的處理上也不必要。

  其實,心理治療處理的是當年那些以孩子的視角看問題而產生的感受,把這些感受處理完,就像把垃圾倒完一樣。當你把事情說出來的時候,就不會再被它影響。

  像這樣確實可行且深具治癒作用的方法,蘇珊.佛沃博士分享了十多種。

  真心希望這本書能幫助眾多身陷執迷愛戀的癡男怨女們,從面對自己的創傷情結開始,選擇健康、美好的戀愛。

  我也有一個奢望,希望已經斷聯多年的朋友小玉能看到這本書,希望我們都不必被愛所傷、被情所困,學會正常地愛與被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能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对话。我发现自己经常在晚上关了灯后,合上书本,对着天花板思考书中提到的某个概念。它探讨的那种“为爱沉沦到失去自我”的状态,描写得入木三分,让我感觉作者就是在我身边观察了我很久一样。它没有给我任何“你应该马上离开”或者“坚持住就能等到回报”这种极端的建议,而是呈现了光谱上的所有可能性,并告诉我,无论我选择哪条路,首先要做的,是重新找回那个在爱里迷失的“我”。我特别喜欢它对“情感依赖”和“真正成熟的爱”之间区别的界定,那种对比非常鲜明有力。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也很有层次感,从症状的描述,到成因的挖掘,再到可能的应对策略,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有力。对我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爱情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己和平相处、如何建立内在稳定性的指南。我希望身边所有正在经历情感风暴的朋友都能看到它,因为它给予的不是廉价的希望,而是坚实的内在力量。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好的心理学书籍,不应该让你感觉被指责,而应该让你感觉被理解。这本书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它的语气非常中立和富有同理心,当我读到一些描述我自身行为的段落时,我没有感到任何被审判的压力,反而是被深深地接纳了。那种在“快要殉道”边缘挣扎的焦虑感,被作者用一种冷静、几乎是科学家的客观态度来解构,反而让我的情绪得到了极大的稳定。它教会我区分什么是“爱”,什么是“上瘾”或者“逃避现实的手段”。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关系中的权力动态”的分析,那部分内容让我猛然惊醒,意识到我过去对关系中不平衡状态的默许,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慢性伤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读者从“我们”的视角跳出来,进入到“我”的视角,从而重建自我主权。我强烈建议那些容易在感情中过度付出、过度牺牲的人,一定要认真研读,它会帮你重新校准你对亲密关系的期望值和投入度。

评分

坦白讲,市面上太多关于两性关系的文字都显得过于浮躁和功利,充斥着教你如何“搞定”对方的技巧,而不是真正教你如何“安顿”自己的内心。这本书完全是异类。它没有提供任何快速取悦术或情感操控指南,它关注的焦点永远是“痴迷者”自身的内在世界。作者对那种深入骨髓的“非你不可”的执念有着非凡的洞察力,他没有轻描淡写地称之为“太爱了”,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执念背后的童年阴影和未被满足的需求。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开始可能只是好奇,但读到中期你会发现,你已经完全沉浸在自我探索的旅程中,甚至开始主动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印证。这本书的逻辑严密,引用和论证都很充分,但语言组织却非常流畅自然,完全没有一般专业书籍那种晦涩感。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睿智的长者,用充满智慧的语言,为你的人生剧本提供深度注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卸下了长久以来背负的情感重担,步伐都轻盈了许多,这是最实在的收获。

评分

老实说,我一直对“情感成长”类的书籍抱持着一种怀疑态度,总觉得很多都是陈词滥调,换汤不换药。但这次是真的被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震撼到了。它不谈虚头巴脑的浪漫,而是非常扎实地探讨了“痴迷”背后的心理机制。作者显然对人类心智的运作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用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把那些看似随机的情感爆发点,串联成了一个可以被理解和分析的模式。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边界感”和“自我价值”构建上的论述,这对我这种习惯性地把伴侣的需求置于自己之上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偏向学术讨论,但又不会让人感到枯燥,因为它总是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引人深思的案例或观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接受了一次深度的心理体检,那些以前总是模糊不清的困惑,现在都有了对应的“标签”和“解释”。这让我有勇气去正视自己在这段关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我真正需要从关系中索取的是什么。它提供的不是快速修复的创可贴,而是一套长期的自我修复工具箱。对于那些希望从根本上改变自己恋爱模式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极佳的起点。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最近在感情里跌跌撞撞,感觉自己快要被那份执着和不确定性压垮了。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抱着一丝希望翻开了它,结果发现里面的内容简直是直击我内心深处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种深陷爱河却又伴随着痛苦和迷失的复杂心境。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有人温柔地引导我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我得以审视那些让我夜不能寐的纠结。它不像那种空泛的励志书籍,而是真正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依恋模式和不安全感来源。每读完一章,我都会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的经历仔细回味,那种“原来我不是一个人这样想”的释然感非常强烈。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它没有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为什么我会如此投入,甚至到了自我牺牲的地步。这让我开始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爱”,其实是对某种情感需求的过度补偿。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走出困境的可能性,而不是一味地沉溺于情感的漩涡中。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在爱情中感到精疲力竭的朋友们,它绝对值得你花时间去细细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