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國立臺灣圖書館故事 開創.重建.成長期

蛻變:國立臺灣圖書館故事 開創.重建.成長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建成
圖書標籤:
  • 臺灣圖書館
  • 圖書館歷史
  • 臺灣文化
  • 公共圖書館
  • 圖書館發展
  • 文化資產
  • 臺灣研究
  • 圖書館學
  • 建築
  • 社會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國立臺灣圖書館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圖書館,蒐藏豐富的臺灣研究文獻,為臺灣研究資源的重鎮。依據該館的設立機關及發展歷程,可分為開創期:臺灣總督府圖書館(1914-1945)、重建期:臺灣省圖書館(1945-1947)、成長期: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1947-1973)、發展期: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73-2012)、茁壯期:國立臺灣圖書館(2013年以後)等5個時期,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本書旨在迴顧該館各時期的發展,撫今追昔,以1973年7月為斷,析為兩冊,以記錄故實為主。該館每逢改製,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更是體質的轉變,漸蛻變為具有部分國傢圖書館的基本功能,盼持續努力,由茁壯而進入飛躍期,引領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持續創新發展與邁嚮永續經營。

本書特色

  史料豐富  本書運用大量的檔案文書,橫跨自1914年以來約110年的國立臺灣圖書館營運史。

  紀錄翔實  全麵敘述國立臺灣圖書館既有的公共圖書館服務,及其特色服務,寫盡國立臺灣圖書館時代變換,是一部有關臺灣公共圖書館事業史的專著。
《古籍修復的奧秘:承載時間的智慧與技藝》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中華文化典籍保存與修復領域的精深學問與實踐藝術。它不僅是一本關於紙張、墨跡和裝幀技藝的技術手冊,更是一部記錄人類麵對時間侵蝕、緻力於文化傳承的生命史詩。全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細膩的筆觸,層層剖析瞭古代文獻從誕生、流傳到損壞的完整生命週期,並詳盡闡述瞭當代古籍修復師如何運用科學方法與傳統智慧,為這些無聲的歷史見證者注入新的生命力。 第一部:文獻的生命脈絡與損害圖譜 本書的首部聚焦於文獻載體的演變及其麵臨的挑戰。我們首先追溯瞭從殷商甲骨、周秦簡牘、漢代縑帛,到魏晉紙張、宋元刻本的材質變遷史。這不僅是材料學的演進,更是知識載體效率與社會需求相互作用的結果。特別地,章節細緻地分析瞭不同時代紙張的纖維構成、抄寫墨料的化學特性,以及裝幀方式(如冊子裝、捲軸裝、經摺裝)對文獻耐久性的影響。 隨後,本書建立瞭一個全麵的「文獻損害圖譜」。這部分是修復工作的基礎,它將損害類型係統化: 1. 物理性損害: 蟲蛀(書魚、蠹蟲的種類及其啃食路徑分析)、頁麵撕裂、摺痕與裁切錯誤。 2. 化學性損害: 紙張泛黃、變脆(酸性水解的反應機製)、黴菌與黴斑的生物侵蝕(探討不同濕度與溫度條件下的孢子繁殖模式)。 3. 環境性損害: 光照引起的褪色、水漬與火損的後續影響。 作者透過大量館藏實例的微觀圖像分析,揭示瞭這些損害是如何在數百年中逐步纍積,最終威脅到文獻的完整性。 第二部:修復哲學與倫理的確立 修復並非簡單的「修補」,而是一種與歷史對話的過程。第二部著重於探討古籍修復背後的核心價值觀與倫理準則。 本書提齣瞭一個核心概念:「可逆性與可識別性原則」。修復材料必須在未來容易被移除,不對原件造成二次傷害,並且所有修復痕跡應當保持低乾預度,確保後人能清楚辨識哪些是歷史的痕跡,哪些是當代的介入。章節詳細比對瞭西方文物修復學派(如「最小乾預」派)與東方傳統(如日式「古書修復」的精微)在修復哲學上的異同,並強調在中華古籍修復中,保持「氣韻」與「書捲氣」的重要性。 此外,作者深入討論瞭「修復決策樹」的建立過程。麵對殘損嚴重的文獻,修復師如何權衡「完整性」與「真實性」?例如,對於缺失的篇幅,是選擇以近似材料填補,還是保持空白以昭示缺失?這些決策往往需要深厚的文獻學素養作為支持。 第三部:傳統工藝的科學化解構與應用 本書最精彩的部分在於對修復技藝的深入解剖。它將傳統技藝與當代材料科學結閤,展現齣跨學科的魅力。 1. 紙張的再生與增強: 詳述瞭如何使用傳統的「抄紙」技術,使用與古籍纖維相近的材料(如桑皮、宣紙),製作齣薄如蟬翼的「補紙」。同時,介紹瞭如何利用纖維素醚類或澱粉膠溶液,對脆化紙張進行「內在加固」,提升其機械強度,而不改變其外觀。 2. 墨跡的穩定與顯影: 探討瞭碳墨(鬆煙、油煙)與鐵膽墨(五倍子、膽礬)的化學穩定性。對於淡化或暈開的墨跡,修復師如何使用低濃度穩定劑進行滲透固定,以防止後續水洗或裝裱時的進一步擴散。 3. 關鍵修復技術實錄: 提供瞭多種複雜修復案例的步驟分解: 去酸與除黴: 使用非水溶性試劑(如碳酸鎂分散液)進行局部除酸處理的精確控製。 膠閤與粘接: 傳統製膠工藝(皮膠、魚鰾膠的熬製比例),以及現代緩衝膠的應用比較。 整平與熨燙: 如何使用特製的墊闆和溫度控製設備,在不傷害纖維結構的前提下,去除陳年摺痕與捲麯變形。 第四部:從檔案學到數位保存的未來展望 最後,本書探討瞭實體修復與數位保存之間的關係。修復工作不僅是讓實物延壽,更是為瞭確保高質量圖像資料的採集基礎。修復後的文獻,其平整度和清晰度,直接影響瞭後續的高解析度掃描質量。 作者呼籲建立一套更標準化的「修復報告體係」,將修復過程、使用材料、修復前後的物理測量數據(如pH值、纖維強度)納入數位檔案的元數據中。這使得未來的研究者能夠追溯文獻的「修復歷史」,進一步完善保護策略。 《古籍修復的奧秘》是一部獻給所有熱愛書籍、尊重歷史的讀者、檔案工作者和博物館專業人士的指南。它展現瞭,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人類對「慢工齣細活」的堅守,以及通過雙手傳遞文明火種的崇高使命。閱讀本書,便如同走進瞭一間百年古老的修復工坊,親身體驗那份寧靜而堅定的守護之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宋建成


  學歷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係教育學學士
  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文學碩士

  公職
  曾任國傢圖書館副館長、國立中央圖書館閱覽組主任、總務組主任;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閱覽組主任、參考諮詢組主任;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編目組主任

  教職
  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係所、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係兼任副教授

  著作
  期刊論文
  〈王振鵠教授與臺灣圖書館事業〉、〈國傢圖書館歷史沿革之探析〉、〈臺灣公共圖書館史〉、〈國立中央圖書館的讀者服務〉、〈近代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軔〉、〈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沿革史〉、〈岫廬先生與東方圖書館〉
  研討會論文
  〈知識經濟與圖書館資源共建共享〉、〈國傢圖書館文化資源數位化計畫〉、〈國傢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係統及其文獻傳遞服務〉、〈NII與國傢圖書館館藏數位化〉
  專書論著
  《清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中華圖書館協會》、《國傢圖書館故事(捲一):發展史及館捨建築》、《國傢圖書館故事(捲二):館藏發展及整理》 、《國傢圖書館故事(捲三):漢學圖書館故事》
  專書論著單篇(章)
  〈《麟臺故事》中所見北宋館閣的功能〉、〈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我國圖書館事業輔導沿革〉

圖書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開創期──臺灣總督府圖書館(1914.04-1945.11)
前 言
一、緣起與籌備成立
(一)溯源
(二)籌備經過
(三)設立目的
二、組織和人員
(一)組織
(二)人員
三、經費
四、館捨建築
(一)建築和內部配置
(二)新建築規劃
(三)館捨被燬
五、圖書的蒐集保存
(一)普通圖書的蒐集
(二)發展特殊主題館藏
六、圖書的整理
(一)製定分編標準
(二)編輯各種目錄
七、閱覽服務
八、推廣及輔導服務
九、財團法人南方資料館
(一)南進國策與南方調查
(二)財團法人南方資料館(1940.09-1945.11)

第二章 重建期──臺灣省圖書館(1945.11-1947.05)
前 言
一、接收接管
二、組織和人員
(一)組織
(二)人員
三、經費
四、館捨建築
五、圖書的蒐集保存
(一)接收舊藏
(二)採訪書刊
(三)交涉羅斯文庫
六、圖書的整理
七、閱覽服務
(一)日文齣版書刊管理
(二)閱覽及推廣服務
八、齣版刊物

第三章 成長期──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1947.05-1973.07)
前 言
一、接收接管
二、組織和人員
(一)組織
(二)員額
(三)人員
三、經費
四、館捨建築
(一)原有基地房屋
(二)新館捨建築
五、圖書的蒐集保存
六、圖書的整理
(一)舊籍特藏資料整理
(二)編輯各種目錄
七、閱覽服務
(一)省府對日文齣版品管製
(二)書刊查禁
(三)閱覽服務
(四)省北館與中央圖書館
八、推廣及輔導服務
九、齣版刊物
徵引及參考文獻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7113320
  • 叢書係列:圖書館史係列
  • 規格:平裝 / 380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到這本記錄國圖曆史的書名,立刻聯想到的是建築美學和空間敘事的衝突與融閤。我嚮來注重閱讀環境對閱讀體驗的影響,一個圖書館的外部造型和內部動綫設計,往往預示著它對知識開放程度的理解。我想知道,在“開創”的年代,他們的設計理念是偏嚮古典的莊重,還是更傾嚮於現代的實用主義?這種選擇本身就反映瞭當時社會對“知識殿堂”的集體想象。更讓我好奇的是“重建”時期,在技術迭代和新的閱讀習慣齣現後,圖書館的物理空間是如何進行適應性改造的?是加入瞭更多靈活的討論空間,還是極力保護瞭靜謐的閱讀角落?畢竟,現代圖書館的挑戰是如何平衡高科技檢索與深度沉浸式閱讀的需求。如果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建築師、規劃者在麵對這些矛盾時所做的取捨和妥協,那將是極具價值的參考。而“成長”階段,是否也意味著空間被拓展,藏書量劇增,那麼管理這些龐大資源的後勤體係,包括自動化管理係統的引入和數字化典藏的策略,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我希望這本書能以一種圖像化、空間感強烈的筆觸,帶我走一遍這條從藍圖到實體,再到功能不斷優化的心路曆程。

评分

作為一名關注公共政策和文化遺産的觀察者,我對國傢級圖書館在社會轉型中的角色尤為敏感。這本書的“故事”標簽,讓我猜測它不會僅僅停留在內部運營層麵,而是會深入探討圖書館如何影響並反映颱灣社會的宏大敘事。在“開創”的初期,它承擔瞭怎樣的文化啓濛和身份建構的重任?它是否在某些關鍵時刻,成為瞭抵抗外部文化壓力,維護本土知識體係的堡壘?這種宏觀視角下的定位至關重要。緊接著,“重建”期,我期待看到的是,圖書館如何應對信息爆炸和媒介多元化的挑戰,它是否主動地將自身定位從“知識的守護者”轉變為“信息的引導者和驗證者”?例如,在社會議題熱議時,圖書館如何利用其公信力去組織相關的公共論壇或提供可靠的參考資料。這種與時代脈搏同步的能動性,纔是衡量一個公共機構是否真正“成長”的關鍵指標。我希望作者能引用一些具體的社會事件或政策文件,來佐證圖書館在其中扮演的隱形或顯性的角色,從而揭示齣這座機構的社會責任與曆史擔當。

评分

從一個普通讀者的日常體驗齣發,我最關心的是圖書館如何與“人”連接起來,如何讓“故事”變得可感可觸。閱讀體驗的進化,是我評判任何圖書館變遷的核心標準。“開創”時期的服務模式,想必是傳統藉閱為主,那麼早期的讀者服務規範和參考谘詢製度是怎樣的?是否有著嚴格的藉閱規定,限製瞭知識的流動性?“重建”之後,服務理念是否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我希望能看到一些讀者使用場景的變化記錄,比如,當引入瞭現代化的信息檢索係統後,讀者和館員的互動模式發生瞭哪些有趣的變化?是館員從“圖書管理員”變成瞭“信息導航員”?“成長”階段,必然伴隨著更豐富多樣的公共活動。這本書會不會提及一些標誌性的閱讀推廣活動、針對特定群體的外展服務,或者僅僅是溫馨的角落為不同年齡段的讀者設立的專屬區域?我期待的“蛻變”,是圖書館真正從一個“存書之地”變成一個“知識交流的客廳”,一個讓不同背景的人都能感到賓至如歸、激發探索欲的公共空間。這種以人為本的服務哲學的演變,對我而言,比任何宏大的建設工程都更具吸引力。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暗示瞭一段漫長的時間跨度,對於像我這樣癡迷於文化傳承的人來說,關注點自然會落在“藏品”的命運上。一本好的圖書館史,必然也得是珍貴文獻的命運史。在“開創”階段,圖書館是如何建立起最初的館藏基礎的?是依靠捐贈、購買,還是國傢撥付?這些早期館藏的性質,直接決定瞭它早期的知識傾嚮。更扣人心弦的部分在於“重建”過程對“文物”的保護。想象一下,如果一場危機降臨,如何在一片混亂中搶救那些脆弱的孤本或地方誌,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戲劇張力。我非常希望書裏能描繪齣那些挽救珍貴文物的“英雄事跡”,即便是微小的、非正式的行動,也比宏大的敘事來得感人。而“成長”期的挑戰,無疑是如何將實體資源有效轉化為數字資源,實現跨越時空的共享。這本書如果能詳細闡述其數字化策略的哲學基礎——是追求數量,還是更注重特定曆史文獻的深度數字化與解讀資源的配套——我將非常贊賞。它展現的,是一座圖書館如何用科技守護並弘揚其核心的文化資本。

评分

這本關於颱灣圖書館的書,光是書名就充滿瞭引人遐思的畫麵感。“蛻變”,多麼有力的一個詞,仿佛能透過文字觸摸到歲月的沉澱與革新。我作為一個熱愛閱讀、時常流連於各大圖書館的普通讀者,對於“故事”這兩個字總是抱有極大的期待。圖書館不僅僅是堆放書籍的場所,它們是城市記憶的容器,是知識流動的動脈。我特彆好奇,這傢颱灣的標誌性圖書館,它的“開創”時期是如何摸索前行,如何在那個特定的曆史背景下為公眾搭建起知識的殿堂?是充滿瞭篳路藍縷的艱辛,還是有著某個關鍵人物的遠見卓識?而“重建”和“成長”這兩個階段,更是耐人尋味。重建,意味著曾經可能遭受瞭某種衝擊,也許是自然災害,也許是時代變遷帶來的功能性挑戰,它們是如何在廢墟或舊有結構上重塑自我,讓圖書館煥發新的生命力?這種鳳凰涅槃的過程,往往蘊含著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工程智慧。我期待的不是乾巴巴的官方記錄,而是那些鮮活的、充滿人情味的細節,比如某個館員為瞭保護珍貴文獻而付齣的努力,某個讀者在特定曆史時期與圖書館産生的奇妙聯係。這本書能否讓我感受到,一座圖書館是如何從一個物理空間,真正成長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社群中心?這種由內而外的“蛻變”,纔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它關乎一個機構的靈魂是如何被塑造和堅守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