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雅老化的大腦守則:10個讓大腦保持健康和活力的關鍵原則 (電子書)

優雅老化的大腦守則:10個讓大腦保持健康和活力的關鍵原則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麥迪納
圖書標籤:
  • 大腦健康
  • 認知功能
  • 衰老
  • 健康
  • 活力
  • 電子書
  • 自我提升
  • 心理學
  • 生活方式
  • 保健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 此Brain Rules係列的書長居《紐約時報》暢銷書
 
☆ 大腦當傢 一書曾居亞馬遜書店神經科學類&神經心理學類銷售榜首
發展分子生物學傢麥迪納博士告訴你 : 維持你大腦的健康防失智有妙方
 
  老化不是疾病,就像青春期不是病一樣,他是一個自然的歷程。此書還告訴我們一個好消息:你的確會越老越聰明,尤其是語意記憶(字彙庫)和程序記憶。老人的大腦仍然有彈性,也有可塑性,我們可以把這種豐富的反應模式叫做「智慧」(wisdom)。就像喬治‧柏恩斯的生活給我們的啟示 : 他在八十歲時還因熱門電影《噢,上帝啊!》(Oh, God!) 贏瞭一座奧斯卡金像獎。
 
  這個受人矚目領域現在叫做「老人學」(geroscience)。作者以幽默流暢的筆觸,帶領讀者進行一趟奇幻的腦內探險,有科學理論和觀察,讓你輕鬆就能明白大腦科學豐碩的研究成果。每個章節也都依據大腦運作的方式,提供一些具有創意的點子,有些方法一點都不睏難,讀完會讓人迫不急待地想運用在生活中。
 
☆ 10個讓大腦保持健康和活力的關鍵原則
 
  Be a friend to others, and let others be a friend to you 
  做人的朋友,也讓別人成為你的朋友
 
  Cultivate an attitude of gratitude
  耕耘感恩的態度
 
  Mindfulness not only soothes but improves
  正念不但撫慰,同時增進我們的大腦功能 
 
  Remember, 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 – or to teach
  記住,學習永遠不嫌晚,教導別人也是
 
  Train your brain with video games
  用電玩遊戲訓練你的大腦
 
  Look for 10 signs before asking, “Do I have Alzheimer’s?”
  在你問 : 「我有沒有得阿茲海默癥?」之前,先看看你有沒有十個癥狀
 
  MIND your meals and get moving
  注意你的飲食,起來動一動
 
  For clear thinking, get enough (not too much) sleep
  思考要清晰,先要睡得飽,但不要睡太多
 
  You can’t live forever, at least not yet
  你不能永遠活著,至少現在還不能
 
  Never retire, and be sure to reminisce
  永遠不要退休,而且一定要緬懷往事
 
依照以上10條大腦守則努力去做,便能優雅、不成為別人負擔的老去。
    
重量級推薦
 
   白明奇    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神經學教授
 
原文版讀者衷心推薦
 
  “寫作淺顯易懂,非常有助於一般人認識大腦科學”
  “內容豐富,條理清晰的一本好書”
  “作者把複雜的大腦議題變得簡單又好讀,而且還經過同儕審定,有極高的正確性”
  “這是我讀過最好的一本書!我會把它當作學生的參考書和教學指導手冊”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提升中年及老年人群認知健康,側重於生活方式乾預的圖書簡介。 --- 書名:認知煥新:中老年人的生活策略與大腦活力手冊 作者:[此處填寫虛構作者名,例如:林誌明 博士 / 認知健康專傢] 圖書簡介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大腦功能的關注不再僅僅停留在記憶力上,而是擴展到更深層次的認知彈性、情緒調節能力以及長期心智健康維護。本書《認知煥新:中老年人的生活策略與大腦活力手冊》正是為這個群體量身打造的一份詳盡的、基於最新科學研究的生活實踐指南。它摒棄瞭深奧晦澀的專業術語,以清晰、可操作的步驟,指導讀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構建一個支持大腦長期健康運作的係統。 本書的核心宗旨在於:大腦的健康並非全然由基因決定,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由我們每天的選擇塑造。 它聚焦於那些能夠立即開始實施,且對認知功能産生顯著正麵影響的行為模式。 第一部分:重塑認知基礎——環境與習慣的調整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我們生活環境中那些常常被忽視,卻對大腦機能産生巨大影響的因素。我們首先從睡眠質量入手。高質量的睡眠是大腦進行“清洗”和鞏固記憶的關鍵時期。書中詳細解析瞭“深度睡眠誘導法”,包括如何優化臥室的光照、溫度、濕度,以及建立一套個性化的睡前放鬆儀式,幫助讀者剋服常見的入睡睏難和夜間覺醒問題。我們不會討論藥物乾預,而是專注於自然的生理調節機製。 接著,我們將目光投嚮“持續的輕度刺激”。研究錶明,大腦需要適度的“工作量”來維持神經元連接的強度。本書介紹瞭一套“認知耐力訓練體係”,它並非要求讀者去攻剋復雜的棋類遊戲,而是提倡將認知挑戰融入日常事務中,例如:改變通勤路綫、有意識地使用非慣用手完成簡單任務,以及進行“情境記憶提取練習”——在特定場景下迴憶細節,以此激活海馬體。 第二部分:飲食的神經科學——營養如何滋養心智 營養是構建大腦細胞和維持神經遞質平衡的物質基礎。本書的飲食章節摒棄瞭極端的節食理論,強調的是“宏量營養素的平衡與微量元素的精準補充”。 我們將詳細介紹“地中海邊緣飲食模式”對大腦血流的影響。重點在於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如特定種類的深海魚類、亞麻籽)的攝入,以及強調抗氧化劑(來自深色漿果和特定蔬菜)在對抗自由基損傷中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本書深入解析瞭“腸道-大腦軸綫”的概念。健康的腸道菌群被證實能影響情緒和認知功能。讀者將學習到如何通過發酵食品和富含益生元的食物來培養一個支持大腦健康的微生態環境。這一部分提供瞭詳盡的食物清單、一周食譜建議,以及如何在不犧牲口味的前提下實現這些飲食目標。 第三部分:運動的處方——激活神經發生 運動是目前公認的,能有效促進“海馬體神經發生”(新神經元的生成)的最強有效手段之一。本書將運動的益處細化到對執行功能(如規劃、決策、抑製衝動)的提升上。 運動部分根據讀者的不同身體狀況和偏好,設計瞭三個層級的活動方案: 1. 心血管健康基石: 重點在於提升中等強度的持續性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或遊泳,並提供監測心率區間的實用工具。 2. 平衡與本體感覺訓練: 針對中老年人至關重要的預防跌倒能力,推薦太極、瑜伽等注重身體空間定位的練習,這些練習同時能有效刺激小腦功能。 3. 結閤認知的手部運動: 例如,在進行有氧運動時同步進行簡單的心算或口述,訓練注意力的分散與再集中能力。 第四部分:情感韌性與社交聯結——心智的穩定器 認知健康並非孤立存在,它與我們的情緒狀態和社會參與度緊密相關。本書關注如何通過積極的情感調節,來減輕慢性壓力對皮質醇水平的長期影響,從而保護大腦結構。 我們介紹“正念呼吸與錨定技術”,這是一種無需專業冥想經驗的快速減壓方法,旨在幫助讀者在感到焦慮或認知負荷過重時,迅速將注意力帶迴當下。 此外,本書強調瞭“有意義的社交聯結”對抵抗認知衰退的保護作用。這包括如何重新激活舊有社交圈,參與基於興趣的團體活動,以及理解高質量、深入的對話如何促進語言和邏輯處理能力。我們提供瞭一份“社交參與度自查清單”,幫助讀者評估並優化自己的社會生活質量。 總結與展望 《認知煥新》是一本麵嚮未來的行動手冊,它倡導一種主動、積極地管理自身認知健康的生活哲學。本書不販賣速效靈丹,而是提供一套全麵、循序漸進的係統,讓每一位讀者都能成為自己大腦健康的首席執行官。通過細緻入微的策略部署,讀者將能體驗到更清晰的思維、更穩定的情緒,以及對生活更深層次的掌控感。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麥迪納


  發展分子生物學傢與研究顧問,同時也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生物工程係兼任教授。他在西雅圖創辦瞭兩個大腦研究機構:太平洋大學腦科學應用學習研究中心以及塔拉裏斯研究院(Talaris Research Institute),後者是一個研究嬰兒如何登錄和處理訊息的非營利性組織。

  麥迪納博士於2004年擔任美國國傢工程學院的研究員,他曾經也是華盛頓州教育委員會的諮詢委員,並多次當選優良教師。

  麥迪納博士的著作《大腦當傢》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他還著有《0~5歲寶寶大腦活力手冊》(遠流齣版)、《肉體年限:解讀人類史上永遠不老的話題》(閱讀地球齣版)、《基因煉獄》(天下文化齣版)等書。

  身為兩個兒子的父親,他也關心大腦科學如何影響學校教學。除瞭研究和教學之外,他經常對政府官員、企業和醫療專業人士,非營利組織領袖、地方教育委員會及大眾作神經學和教育之相關性的演講。 

  作者網站:www.brainrules.net

譯者簡介:

洪蘭


  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中正大學和陽明大學,目前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已翻譯五十多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學方麵的好書,包括《棉花糖女孩》、《浮萍男孩》、《養男育女調不同》、《心智拼圖》、《天生愛學樣》、《真實的快樂》、《站在學生前麵》、《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教養的迷思》等。

  曾獲頒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金籤獎、2005年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特別貢獻獎、2011年遠見雜誌華人領袖終身成就獎。

  有感於教育是國傢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去過颱灣大大小小超過一韆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深受各界推崇。著有《講理就好》等二十五本書。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推薦的話    白明奇所長
前言: 優雅老化的大腦守則
譯序    懂得愛護大腦,便能優雅老去   洪蘭教授

壹、社會的大腦
一、你的友誼
寂寞會憂鬱。維持活躍、健康的社交圈,結交各年齡層的朋友,可以降低壓力和預防憂鬱。跳舞好處多,去跳支舞吧!
參考 [ 精采內容 I ]
二、你的快樂
耕耘一顆感恩的心,樂觀麵對老化,從事帶給你生命意義的活動,你的大腦將受益無窮。
 
Part 2、思考的大腦
三、你的壓力
長期壓力會損害大腦係統,對老化持正麵態度,從事正念練習,徹底改變生活形態,將對你的身心健康產生莫大助益。
四、你的記憶
學習永遠不嫌晚。學習新語言、新事物,廣泛閱讀,都能灌注大腦的儲備槽,讓老化的大腦如獲新生。
參考 [ 精采內容 II ]
五、你的心智(一)
來點電玩遊戲吧!你的認知處理速度、專注力、決策力都可以得到提升!
六、你的心智(二):阿茲海默癥
偶爾健忘不代錶罹患阿茲海默癥,學習分辨失智和輕度認知失能,後者還是可以活得很健康!

Part 3、身體和大腦
七、你的飲食和運動
沒時間運動的人遲早會有時間生病。離開那張沙發椅,身體越活躍,心智越強壯;重視飲食,少熱量、多蔬菜,失智風險就會降低。
八、你的睡眠
睡得多不如睡得好。睡眠是大腦的學習和清理時間,注意睡眠的環境,養成良好睡眠習慣,思慮就會清晰,大腦就不易退化。
 
Part 4、未來的大腦
九、你的長壽
老化是自然的歷程,死亡是必然的終點。現在是變老的好時代,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豐富我們在地球上的每一天!
十、你的退休
永遠不要退休!積極從事各種活動,建立友誼、練習正念、照顧健康,讓自己睡得好、吃得好,養成運動好習慣,盡情緬懷過去好時光,現在就開始!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328314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圖書試讀

前言

  我會在本書中告訴你,所有你想要知道的老化知識。我會從大腦科學來告訴你,如何使你的餘生過的圓滿,至少對你的大腦來說,可以有個充實滿意的生命歷程。我們現在從哈佛大學著名的研究者藍格(Ellen Langer)負責研究的一組七十歲的老人開始講起。

  在一個晴朗的早晨,這一組七十歲的老人傢像個孩子似的,蹦蹦跳跳的齣瞭修道院的大門。他們剛剛在藍格的觀察下,度過瞭五天的團體生活,現在他們正準備迴到各自的傢去,既快樂又活躍,滿是笑容。這是一九八一年的鞦天,也是雷根當總統的第一年。這些人都跟我們第四十屆總統一樣,有著同樣的年齡。他們是藍格研究計畫的一部分,剛經歷過一段時間扭麯。他們的大腦在過去的一週不是生活在一九八一年,而是在一九五九年。修道院中播放的是當年的老歌,〈刀客邁剋〉(Mack the Knife,譯註,這是Bobby Darin的歌)和〈紐奧良戰役〉(The Battle of New Orleans),在黑白的電視螢幕上,播放的是波士頓塞爾提剋隊(Boston Celtics)在決賽中打敗明尼阿波裏斯湖人隊(Minneapolis Laker,是的,正是明尼阿波裏斯湖人隊),而猶奈特斯(Johnny Unitas)是巴爾的摩小馬隊(Baltimore Colts)的四分衛(譯註:他是當年的體育大明星,萬人景仰的球員)。桌上擺的是《生活》(Life) 雜誌和《星期六晚郵》(Saturday Evening Post)(譯註:當年最多讀者的期刊)。韓德勒(Ruth Handler)剛剛說服玩具大商美泰兒(Mattel)去生產一個體態玲瓏的洋娃娃芭比,這是她女兒的名字,專門賣給還沒有進入青春期的小女生們。艾森豪總統剛剛簽署法案把夏威夷變成美國的第五十州。

  這一週的一九五九年迴憶,是這一些老人在修道院門口等巴士帶他們迴傢時,這麼快樂的原因。有幾個老人還忘我的玩起瞭觸身式美式足球(touch football),他們許多人已經幾十年沒有玩這種運動瞭。

  你在一百二十個小時之前,可能認不齣他們是同一批老人。那時他們每個人視茫茫,步履蹣跚,聽力、記憶力都不行,有些得扶著拐杖纔走得進修道院的大門。好幾個無法將自己的行李箱拎進自己的房間。藍格和她的團隊一開始時,先測量這些老人的身體狀況和大腦,作為以後比較用的基準線。測量顯示齣,這些人在進入修道院之前是典型的老人,好像是嚮「中央臨時演員派遣中心」要求:「急需八個老弱殘兵」所徵來的演員。

  但是他們並沒有一直是老弱殘兵,等到一週結束時,他們的身體狀況和腦力測驗數據變化之大,讓我驚訝得說不齣話來。即使用目測,都可以看齣這些老人有顯著的改變,如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所報導的一般。他們的背挺起來瞭,他們的手比較有力瞭,拿東西比較輕鬆自如瞭,走路不需拐杖瞭(玩足球?我的天哪!)他們的聽力也敏銳瞭許多,視力也是一樣(是的,我說的是視力)。從他們的交談中,你就可以感到他們的大腦也顯著的年輕瞭許多,這些改變在第二次的智商和記憶測驗中得到證明。因為這個這麼特殊的發現,這個實驗被命名為「逆轉時鐘研究」(counterclockwise study)。

  你手上的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那五天修道院生活究竟發生瞭什麼事。同時也要告訴你,從統計角度來看,假如你願意遵循本書的忠告的話,你會發生什麼事。一般來說,我很少這麼樂觀。我是個性情乖戾的神經科學傢,這錶示這本書的每一個科學句子都有已發錶、被同儕審訂過的研究在背後支持,而且還不是隻重複實驗一遍而已,是好多遍(請見www.brainrules.net/references)。我的專長是遺傳精神病學,但是假如你以為老化就是衰弱,你可能需要花一點時間去瞭解其他的看法,例如藍格的看法,或這本書裡麵我的看法。

  《優雅老化的大腦守則》告訴你的不隻是大腦如何老化,還告訴你如何減少老化的腐蝕作用。這個領域現在叫做「老人學」(geroscience)。

  這本書會告訴你老人學傢現在已經知道瞭什麼,你可以學習如何增強你的記憶,為什麼你要有好朋友纔會活得長,為什麼你應該盡量常常跟朋友去跳舞。你會發現為什麼每天讀幾個小時書,會延長你的壽命,你會發現學習一個新語言可能是對你心智最好的一件事,尤其是假如你擔心會得失智癥(dementia)的話。而天天和朋友抬槓就像是大腦的維他命似的,你也會發現為什麼有一些電玩遊戲會增進你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同時,我也會破除一些迷思,沒有「青春之泉」這迴事。在老化的原因上,缺乏保固維修比正常的損耗造成的傷害更大,你的心智並*不是*一定會隨著你的年齡增長而減弱。假如你遵循本書的忠告,你的大腦可以一直保持彈性,無論到瞭什麼年齡,你都可以去探索,去學新的東西。

  我也會告訴你,老化也有好處,不隻是對你的大腦,也對你的心有幫助。你會發現越老越樂觀,壓力對你的威脅慢慢減低,這是為什麼你不要去聽信別人告訴你老人傢都是性情乖戾的那種話,假如你做得對,老年可以是你人生最快樂的階段。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

  《優雅老化的大腦守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交的、情感的大腦。我們探索人際關係、快樂和易受騙等議題,來瞭解情緒如何跟隨年齡而改變。其次,討論思考的大腦,來看大腦各部分的認知功能如何依時間而改變。有一些功能增進瞭,並不是所有的認知功能都會因年老而退化。第三部分是有關你的身體,某些運動、飲食和睡眠可以延緩老化。

  每一個章節都有實用的建議,告訴你為什麼某些介入可以增進錶現,還告訴你這些介入背後的大腦科學證據。

  最後一部分是關於未來,你的未來。裡麵有很多愉快的議題像是退休議題,當然也有像死亡這樣不可避免的議題。我會把前麵的章節連接成一個如何維持你大腦健康的計畫,你或許可以考慮好好的研究一下。理由就像亞馬遜河(Amazon River)給我們的啟示一樣,或者說如英國的艾頓波洛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對亞馬遜河的解釋。

  ●一條巨大的河流

  我小時候很喜歡看艾頓波洛爵士旁白的記錄片,他點醒瞭我很多對大自然的錯誤觀念,有一個就是我對亞馬遜河的謬見。

  我一直以為世界最大的河,源頭是一處不停湧齣泉水的水泉,流經陸地時神奇地湧成大河,你知道的,像大部分的河那樣。當艾頓波洛爵士宣稱亞馬遜河並非如此時,我很失望。而且大部分的河也是如此。艾頓波洛爵士在他的電視節目《生氣蓬勃的星球》(Living Planet)中,涉水經過一條小溪時說:「這是地球上最大的河流――亞馬遜河的源頭之一。」後來他又說:「亞馬遜河源於安地斯山脈東麵的許多小河流。」這真是令人失望。這個佔地球百分之二十淡水的河流,竟然不是源於一條水源充沛的大河,而是許多小小源頭,各自貢獻一些水,最後滙集成滾滾亞馬遜河。

  這種形態我們在後麵會一直看到,例如記憶那一章。科學研究顯示,許多因素所造成的眾力,使你記憶的河流源源不絕的流動,生活的輕鬆不緊張是一個因素,規律的有氧運動是另一個,上個禮拜讀瞭多少書、你現在有沒有感到疼痛、你睡眠好不好,都是因素。這些因素就像亞馬遜河的小源頭,各自貢獻一點,最後滙集成大河,你就能夠迴憶齣許多事情來瞭。

  我們現在知道要使大腦好好工作到老年,我們需要有像安地斯山上那些小河的生活形態。要瞭解我們怎麼保持我們的智力泡騰(intellectual effervescence) ,這本書會涉水進入每一條小河來教你。

  在我們討論的尾聲,我會告訴你科學傢是如何駭進老化的分子機製,修補那個「不可避免的密碼」來想辦法逆轉這個不可逆性。身為一個夠資格申請入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的父親,我全心歡迎這個努力,不過身為一個可以申請入退休協會的科學傢,熱情之餘,我還是有點科學傢的壞脾氣的。

  現在是再次拜訪藍格那些年逾古稀之人的時候瞭,因為她的那個時間扭麯研究的結果,現在有瞭新的意義瞭。我不會替時間對人生經驗的不留情説好話,但是你會瞭解老年的意義絶對比疼痛和渴望迴到艾森豪執政時期還多的很多。

  ●現在是進入老年的好時機

  我們其實是沒什麼好抱怨的。就人類整個歷史來說,人的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隻有三十歲左右。預期壽命是一個基準,代錶一般平均情況,它一直在穩定上升。假如你生活在一八五〇年的英國,你差不多在四十五歲左右就掛瞭。現在你可以加個四十年上去,活到八十幾歲;如果你生活在一九〇〇年的美國,你大約可以活到四十九歲,一九九七年是七十六歲。

  現在已經不是這樣瞭。在二〇一五年齣生的美國人,預期可能活到七十八歲(女性活得長些,男生短些)。如果你是女性,假如你已經過瞭六十五歲生日,你可以預期再活二十四年。如果你是男性,你可以預期再活二十二年。這錶示從二〇〇〇年起增加瞭百分之十,這是相當驚人的,而且這數字還繼續往上升。
假如預期壽命是個基準,代錶的是一般平均情況的,那麼還有什麼其他的說法?

  當我們説一個生物可以活多久時,我們指的是「長壽」(longevity),或更正確的説是長壽決心(longevity determination),這個數字多多少少間接受到基因的調控。假如你用「基因長壽決心」(genetic longevity determination)這個名詞,在場的研究者會點頭微笑、錶示贊同。

  這個名詞跟「最大壽命」(maximum life span)不同,兩者都與「預期壽命」不同。人們很容易把它們混為一談,如果這樣做,研究者可要皺眉頭瞭。科學期刋《自然》(#Nature#)幾年前曾經公布一個簡潔的定義:「最大壽命指的是測量到的纍積年數。它跟預期壽命不同,預期壽命是一個人從齣生算起會活到幾歲的精算,或從任何一個年齡算起會活到幾歲的精算。」

  從這個觀點看來,長壽是你在這個地球上可以活的時間,假如條件理想的話。預期壽命是你在這個地球上可能活的時間,因為條件絕不可能理想。這個差異在,你可以(can)活多久,跟你會(will)活多久。

  那麼,人類可以活多久?現在可以被查證齣生年月日的最老的人,過完她的一百二十二歲生日纔過世。但是大多數最老的人活到一百一十五歲到一百二十歲之間。當然,你必須經歷很多生物學上的風暴,纔能活到一百二十歲的生日,我們大部分人是沒辦法活那麼長的,但這個機率不是沒有。

  我們現在正在學習如何堅持走下去,直到生命的終點。就如這本書告訴你的,我們現在的身體和心理狀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好。

  但是這本書不是要告訴你,你會如何老化。因為老化的變異性很大,甚至是每一個人都不同。它像是先天和後天在跳精緻的狐步舞。而人類的大腦又太有彈性、對環境變化太有反應,因此成為許多大腦研究的強烈混淆因素。大腦看起來是個不能改變的硬體,但其實不是。比如說,你在讀這個句子時,發現我在句尾漏瞭句點。我的確漏瞭句點,然後我告訴瞭你,接著你可能去查我講得是否屬實,這個簡單的動作就真的改變瞭你大腦神經網絡的連接。

  ●大腦是如何連接的

  當大腦在學習時,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就改變瞭。它看起來像什麼呢?神經電路有許多種可能性,有的時候是神經元長齣新的連接,有的時候是放棄原有的某些連接,在別的地方形成新的連接。有時候是強化兩個神經元之間電流通過的速度,這個叫做突觸強化(synaptic strength)。

  你可能在高中時就學過,大腦是由對電流敏感的神經元組成的,但你可能忘記它們長的什麼様瞭。要解釋它,讓我先介紹一下我太太花園裡最珍貴的兩棵日本楓樹。這種樹姿態優雅,比較偏灌木而不是喬木,有著別緻的尖葉,一到鞦天便轉為深紅。樹葉生長在錯綜複雜的枝上,再連結到粗短的樹幹。它的枝葉很茂密,使你幾乎看不到樹幹,你所能看到的隻有靠近泥土的那一小截,它的根則和其他植物一樣,分叉深入泥土中,比起地麵上的部分則沒那麼複雜。

  雖然神經元也是有許多不同的形狀和大小,但它們都跟隨著基本的結構,像花園中那兩棵日本楓樹一樣。在細胞的一端有非常複雜的分叉,叫做樹狀突(dendrite)。這些樹狀突集中起來,連接到一個像樹幹一樣的東西,叫做軸突(axon)。然而不像我們的楓樹幹,它在這個集閤的地方有個突起,這個突起很重要,叫做細胞體(cell body)。它有名的地方來自它裡麵有個圓圓的小東西,這就是細胞的細胞核(nucleus),細胞的指揮中心、形狀像梯子的DNA就住在這裡。

  軸突可以矮胖像楓樹幹,也可以高瘦像鬆樹幹。許多軸突外麵包著一種「樹皮」叫白質(white matter)。在軸突的另一端是一種像樹根樣的分枝,叫終端突(telodendria)。他們通常不像樹狀突那麼複雜,但是它們負有重要的訊息傳遞功能,我們在後麵會看到。

  大腦的訊息係統是用電流來傳遞的,就像大多數的燈泡一樣,而它們的形狀則有助於電流傳遞。要瞭解它如何運作,先想像你把我傢院子中的楓樹連根拔瞭一棵起來(此時我太太已心臟病發瞭),把它舉在另一棵楓樹的頭上,不要讓它們碰觸到。現在上麵那棵楓樹的根在下麵那棵樹的樹枝上徘徊搖晃。

  現在想像這兩棵樹是神經元,上麵那個神經元的終端突(樹根)很靠近下麵那個神經元的樹狀突(樹枝)。在大腦中,電流會從上麵神經元的樹狀突流到它的軸突,到達終端突,但是現在它碰到兩個神經元中間的空隙瞭,它必須跳過這個空隙,電流纔能繼續傳遞下去。這個端點叫做突觸(synapse),這個空隙叫做突觸間隙(synapse cleft),電流要怎樣纔能跳過這個空隙呢?

  解決方案在那些像樹根般的終端突的尖端。那些尖端上有像珠子一般的囊袋,裡麵裝有神經科學中最有名的分子,叫做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我相信你一定聽過它們:多巴胺(dopamine)、麩胺酸(glutamate)、血清素(serotonin)。

  當電流訊號到達一個神經元的終端突時,囊袋中的神經傳導物質便被釋放入突觸的空隙中。就好像在説:「我需要送一個訊息到對岸。」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就很負責任的駛過神經元中間的空隙,這些空隙非常的小,多半隻有二十奈米寬。一旦傳過去瞭,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就和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狀突上的受體(receptors)結閤,就像船靠岸要綁在碼頭上一樣。細胞感受到這個結閤後,知道有訊息進來瞭,就開始行動。許多情況下,這個行動的意思就是變成電流,把它透過樹狀突傳到軸突,再到它的終端突去。

  大腦利用生物化學物質來跳過兩個神經元中間的空隙,是個非常聰明的技巧,然而電流迴路通常沒有這麼簡單的。假如你可以想像把幾韆個細胞般的日本楓樹,根對樹枝的連接起來,這差不多就是最基本的大腦神經網絡。即使這樣都還太簡單。一個神經元所連接的其他神經元一般說來是七韆個(這隻是平均而已,有些神經元有幾十萬個連接!)在顯微鏡下,神經細胞組織就像幾韆棵楓樹被五級的龍捲風掃在一堆,層層堆疊在一個小空間裡。

  當大腦在學新東西時,這些結構就很有彈性的改變,當我們變老時,這些結構也隨之受損。但是為什麼人老化所造成的損害會有這麼大的個別差異,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大腦不是隻對外在環境改變產生反應。大腦還可以對它*自身*的改變產生反應。它是怎麼做到的?我們不知道,我們隻知道假如它感覺到這個改變是負麵的,它會想一些變通的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細胞會受損、失去連接或是停止工作。這些改變會導緻行為改變,但並非一定。原因是大腦可以用補償方式,繞過壞的路缐,重新走一條新的路。

  人為什麼會老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有些科學傢認為是免疫係統的失功能(免疫學理論 immunologic theory),有人責怪能源係統的失功能(自由基假設 free radical hypothesis、粒線體理論 mitochondrial theory),更有人說是係統發炎。究竟是誰對?答案是它們都對,或者說都不對,因為每一個假設都僅僅解釋瞭老化的一個層麵。綜閤起來可以說,當我們變老時,很多係統都受到影響,但是那一個最先壞掉則因人而異瞭。

  地球人口有多少,老化歷程就有多少種。跟你買牛仔褲一樣,不是人人都穿同一個尺寸。它的確有可識別的、可類化的形態,研究大腦可讓我們窺得一二。但是要得到正確的看法,我們偶爾還是得靠統計。不過沒關係,我們還是可以優雅的老化。

  我們的目標是學習如何創造可以持續優雅老化的生活形態,以及我們可以怎麼樣過得更好。很幸運的是,美國老人學的研究經費充足,研究者發現瞭許多當我們的大腦老化時,我們可以做的酷事。這些年的研究綜閤起來隻有一件事:科學徹底改變瞭我們對最佳照顧和滋養大腦的看法。這些發現令人著迷,很多是意外的驚喜。我們第一章就要談到最令人高興的其中一個主題:擁有許多朋友所帶來的快樂力量。

  ●●總結

  .老人學是専門研究人如何老化、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人老化,以及如何可以滅緩老化的腐蝕作用的學問。

  .老化主要是因為我們身體的維修係統壞掉,我們的身體逐漸不能適當的修補每天運作所造成的磨損。

  .今天我們活的比過去任何一個時候都長,我們是唯一能夠活過盛年的動物。

  .人類的大腦有很強的適應力,不但能適應環境的改變,也能適應身體內在的改變。你老化的大腦可以用補償方法,去彌補失功能的身體係統。

譯序

懂得愛護大腦,便能優雅老去


  我翻瞭五十幾本書,還沒有哪一本像這本書這麼辛苦,如果沒有google在旁邊幫忙,幾乎翻不下去。因為作者為瞭要「接地氣」,書裡用瞭很多美國的電視節目內容,但是我們的讀者如何能從不熟悉的美國電視中,去接颱灣的地氣呢?真是傷腦筋。但是在不實廣告滿天飛的颱灣,我們需要一些有實驗證據的好書來給我們正確的「老年」觀念,所以還是把它翻完瞭。

  作者擔心大腦對一般人,特別是老人傢,比較生疏,會不敢接觸,尤其談的又是老年的大腦,大傢本來就已經害怕變老瞭,更何況是年老的大腦。所以他一定要找一些可以跟讀者起共嗚的東西來作媒介。那麼什麼東西是美國人,不分東西南北,都有共同的迴憶呢?這就非電影和電視劇莫屬瞭。所以從一開始的「我愛露西」到後來的「玩具總動員」,不但引用,還大篇幅的介紹。為瞭怕翻錯,我隻好一一上google去查它的劇情瞭。

  作者引用的電視節目對我真的很陌生,雖然在美國住瞭二十二年纔迴颱教書,但是颱灣是我念到高中纔有電視,而且那時颱灣窮,國民所得低,買不起美國正在播演的電視影片,隻能買舊的老電視劇。後來颱灣有錢瞭,可以買新的電視劇瞭,可是我又齣國瞭。在美國讀書,無暇看電視,實在不知道究竟我們的讀者會不會對他的例子起共鳴,我很擔心作者的用心對颱灣讀者來說,反而是反作用,隻好替他去找颱灣的地氣來接,所以這本書真的翻得辛苦。但也因為如此,我看瞭一些原本沒機會接觸的電影,例如作者提到Sylvia Syms,我不知道她是誰,一查,原來是演「蘇西黃的世界」的英國明星。這部電影講的是1960年的香港,1960年時,颱灣管製齣境,我們都不知道那時候的香港是什麼樣子,所以就把電影從google中叫齣來看瞭一下,結果發現真的很好看,雖然浪費瞭很多時間,也算是另外一種收穫瞭。

  這本書有一個概念,就是年老不是病,它是每個人都要走的一條路,但是擁有的知識多,懂得保護自己,走的就比較不辛苦;不懂愛護大腦,老瞭以後,要靠長照是真的很辛苦。為瞭這一點,我考慮再三(本來不想再翻譯瞭,因為我是用手寫,手寫多瞭會抽筋),還是決定快快地把它翻齣來,因為颱灣已經進入老年社會瞭,若有人因為看瞭這本書,改變瞭生活型態,遠離瞭失智,那真的是功德一件。

  現在報紙的熱門題目是減肥、健康的吃(包括去哪裡吃),甚至還有談大腦保健的專欄,但是這一本書是由專業的研究者,從同儕審訂的研究數據中,歸納齣來的可行建議,它裡麵的資訊比網路或媒體的資訊可靠很多,有時網路有很多的錯誤訊息,看瞭反而有害。這本書裡的資訊,我一邊翻一邊有上網搜查(這是職業病,論文審多瞭就會這樣),它是可以相信的。

  書中引用瞭美國總統雷根在發現自己有阿茲海默癥後,寫給全國人民的信,那封信寫得非常好,我原來不喜歡雷根,他在做加州州長時,大砍教育經費,使加州大學的聲譽一落韆丈。但是那封信真的令人感動,老不要怕,隻要日子過的充實、對世界有貢獻 (貢獻有很多種,隻要這世界因為曾經有過你而變得更好,那就是貢獻),死亡有什麼好怕的呢?

  生命本來就是一個cycle,週而復始,我們安心的老去,因為我們已經盡完瞭我們的責任,對齣生的嬰兒我們充滿希望,因為那是未來。達文西說的好,「充實的一天帶來好眠,充實的一生帶來安息」,人隻要不是到瞭安寧病房,纔發現世界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自己走瞭,船過水無痕,都不算虛過一生。但是好好的愛護自己身體,不煙不酒不熬夜,不使自己成為子女或社會的負擔,這是每一個公民應該做到的。或許你說不知該怎麼做,那麼這本書就是告訴你如何優雅,不成為別人負擔的老去。裡麵的建議很容易做的,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就去做吧!

洪蘭

專文推薦

更快樂的老年


  前些時候,風塵僕僕的北上,返迴位於颱北市鬆山區吳興街的母校參加畢業30周年同學會,一群總年齡將近6000歲的醫師們同聚一堂,高唱校歌;緊湊的行程之一是重迴2201教室,坐上30幾年前、漆有自己學號的座位上,當快門卡擦,同學們盡情歡笑,這一幕真是令人激動。

  37年前,歷經激烈的大學聯考與選填誌願之後,我們經由百米道走入拇指山下美麗的北醫校園,同窗七年畢業後各奔東西,如今有人白髮蒼蒼,有人頂上無毛,有人持續運動精神抖擻,有人希望早日脫離職場,有人仍充滿希望,壯誌未酬,幸好,錶麵上看來還沒有人失智。

  迴來颱南不久,接到齣版社寄來的書稿,要我五天之內交齣推薦文,原來這是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分子生物學傢John J. Medina教授於2017年齣版的另一本新書,書名是優雅老化的大腦守則(Brain Rules for Aging Well)。

  本書是Medina以Brain Rules為名的係列暢銷書之一,作者一貫以周遭人事或親身體驗作例子,用說故事的方式來講解艱深難懂的大腦知識,讀者因而易於理解,並將此知識轉達給其他人、甚至應用於日常生活。

  這本書的內容很跟得上醫學的進展,例如老年科學(geroscience)的新興概念、孤單老人是憂鬱與失智的地雷、混齡互動可能帶來的好處、愈孤獨愈不快樂的口號等等,這幾點也讓我體悟齣、並在腦海浮現「快樂中年、失智不黏」的字句。

  讀者可能也同意人老並不可怕,充滿病痛、醫藥的晚年也還能應付,然而遇到失智卻會帶來自身、傢人與社會的負擔。根據2017年Lancet雜誌的報導,阿茲海默癥成因之中,六成五生下來業已決定,還好,三成五可以靠後天的努力來延緩發生,例如改善聽力、戒菸、控製血壓、血糖、遠離憂鬱、避免孤獨等。因此,預防失智要從年輕做起。

  不僅失智,許多慢性病的預防可能都要從年輕做起,這跟前述同學會的體認類似,並呼應本書提到的亞馬遜河或所有大河的上遊一樣,初始皆為涓涓細流,途經中遊、下遊,混入種種好的、壞的、土石、汙染或清流,到瞭齣海口,真是樣態不一。我們的人生經驗會修飾許多中樞神經係統疾病的精神與行為錶現,不良生活習慣更會加速心血管、骨關節退化疾病的進展,環境的毒素、空氣汙染,不安全的食物以及麵臨持續而來的壓力而無法紓解,加上孤獨的個性與人隔絕,無須懷疑,等在前頭的就是淒涼的晚年。

  讀者要好好閱讀本書,經由有科學根據的理論與觀察,不僅可以更瞭解大腦的正常運作,也可以解答如失智癥、老年憂鬱癥及精神疾病何以帶來種種大腦機能障礙的疑惑。

  書中許多概念與我多年來診療失智病人的心得不謀而閤,尤其是「三動兩高」(頭腦要動、休閒活動、有氧運動、高度學習、高抗氧化食物)全方位預防失智的健康行為模式的理念,彷彿為全書精華做瞭總結。

  細細讀來,這真是一本很值得推薦的腦科學科普好書。  

白明奇
(本文作者是成大醫學院神經學教授、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颱灣臨床失智癥學會理事長、熱蘭遮失智癥協會理事長、2017年全國好人好事代錶「八德獎」得主,多年來陸續於健康世界、中國時報、遠見雜誌、康健雜誌、健康2.0等,以專欄型式介紹失智癥。著有《忘川流域:失智癥船歌》、《彩虹氣球:失智癥天空》及《鬆鼠之傢:失智癥大地》)。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颱灣社會的職場文化和傢庭結構而言,「壓力管理」和「睡眠品質」幾乎是所有中年人的共同痛點。我們習慣瞭犧牲睡眠來換取工作或傢庭的時間,久而久之,這種慢性透支就開始反映在大腦的專注力和記憶力上。我對那種宣稱可以「快速修復」腦力的口號不感興趣,我更在意的是如何建立一個可持續的、不費力的「放鬆機製」。例如,書中會不會探討如何優化我們在睡前一小時的儀式感,而不是一味地推薦昂貴的保健品?會不會提供一些簡單的、可以在辦公桌前進行的呼吸練習,來中斷一天高壓工作帶來的過度興奮狀態?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大腦在壓力下的實際運作模式,並提供相對應的、低乾預的解法。畢竟,要讓大腦保持活力,首先得讓它得到足夠的休息和「清零」的機會,如果它能提供一套溫和卻堅定的「重啟係統」的方法,那對我這種經常感到精神疲勞的讀者來說,絕對是物超所值的投資。

评分

這幾年來,健康資訊的來源五花八門,網路上充斥著未經證實的偏方和誇大的療效,有時候看多瞭反而讓人無所適從,甚至產生反效果。作為一個成熟的讀者,我對資訊的「可信度」和「邏輯性」有很高的要求。當我選擇購買一本實體齣版的書籍,我期待的是經過編輯、整理和專業把關的內容,而不是零散的網路文章的拼湊。我會很仔細地檢視書中引用的來源,希望作者能夠提供紮實的論據來支持他的觀點,尤其是在談到大腦健康這種複雜的議題時,更需要謹慎對待。我希望作者是一位真正瞭解「平衡」的重要性的人,他不會把某一種單一的營養素或運動方式神化為唯一的解藥,而是會強調一個全麵的生活係統。如果這本書能夠在強調原則的同時,也兼顧到科學的嚴謹性,讓讀者讀完之後,不僅感到心靈被撫慰,更重要的是,能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有邏輯基礎的健康決策框架,那纔是真正的功德無量。

评分

我花瞭很長的時間在尋找那種真正能落實到生活中的「實用指南」,而不是一堆空泛的學術理論。市麵上太多強調「大腦保健」的書籍,往往堆砌瞭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讀完後雖然覺得自己「懂瞭很多」,但轉過頭來,麵對每天要處理的瑣事、不斷湧現的待辦清單,根本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改變。我最欣賞的是,這類書籍如果能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去包裝,那就更棒瞭。例如,它不是直接告訴你「你需要攝取足夠的Omega-3」,而是可能會用一種更貼近我們日常飲食習慣的方式去提醒:「週末去傳統市場挑選那條飽滿的鯖魚,把它用清蒸的方式料理,配上幾片薑絲,這就是對你大腦最好的投資。」這種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生活儀式感」的敘事手法,對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一本書能讓我感覺到,照顧大腦不是額外的負擔,而是像泡一杯好茶、整理書櫃一樣,自然而然融入生活,那它就成功瞭一半。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這種「無痛轉型」的線索,讓我感覺到,原來保持活力可以這麼輕鬆愉快,而不是像在打一場艱睏的仗。

评分

颱灣社會的節奏非常快,尤其是在都會區,人人都像個陀螺一樣不停地轉,資訊爆炸的程度更是驚人,各種新知、新產品、新挑戰接踵而至,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跟不上時代」的焦慮感,這對心理層麵的衝擊,有時候比生理上的衰老更讓人感到無力。因此,一本好的養生書,除瞭要談生理健康,更要能觸及到心靈層麵的「韌性」和「適應力」。我特別關注的是,作者如何看待「學習」這件事。隨著年紀增長,許多人會傾嚮於停留在自己舒適圈內,重複做已經掌握的事情,久而久之,大腦就會變得遲鈍。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打破常規、激發好奇心的建議,也許是鼓勵我們去學一門完全不相關的新技能,比如陶藝、古典文學,或是學習新的數位工具。重點不在於學會瞭什麼,而在於那個「從零開始」的過程,它重新啟動瞭我們大腦的連結性。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心靈探險計畫」,幫助我們維持那份對世界的好奇心,那它對我來說的價值,就遠遠超過瞭單純的身體保健指南。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那種淡雅的米白色搭配上簡潔的字體,給人一種非常溫暖、舒服的感覺,不像有些養生書籍那樣用力過猛,反而讓人覺得有點壓力。我是在誠品書店的電子書架上偶然看到它的,當下就被「優雅老化」這幾個字給打動瞭。畢竟,誰不希望自己到老瞭還能保有那份從容與風度呢?書名點齣瞭許多人內心深處的焦慮——如何有品質地度過晚年。我個人對於那種強調「逆齡」或「極限挑戰」的書籍比較敬謝不敏,總覺得那比較像是給年輕人看的勵誌文,真正麵對生活逐漸變化的我們,需要的其實是一種和諧共處的智慧,而不是硬碰硬的對抗。這本書的調性似乎更貼近「接納與優化」,讓人感覺到,變老是必然的,但變老的品質卻可以靠著聰明的選擇來掌握。光是從書名和包裝上就能感受到作者試圖傳遞的那種沉穩、有內涵的態度,這點非常符閤颱灣讀者偏好的那種「內斂的優雅」,而不是外放的喧嘩,光是這點,就已經讓我迫不及待想點擊試閱瞭,覺得這本書的「氣質」非常對我的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