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3 日常生活篇Ⅰ 食與衣 (電子書)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3 日常生活篇Ⅰ 食與衣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進雄
图书标签:
  • 殷墟
  • 文字学
  • 甲骨文
  • 日常生活
  • 食文化
  • 衣文化
  • 历史
  • 文化
  • 考古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專聘學者
許進雄教授 以其畢生之研究 傾囊相授

  古文字 探討古代社會的重要媒介

  國內首部 跨文字學*人類學*社會學
  有系統且分門別類介紹甲骨文的叢書

  人類對於食物最初的考慮,只在充飢吃飽,漸及味道好壞,最後才講究營養、進食氣氛、用餐禮儀等更高層次的需求。生活在不同地區、不同年代的人,飲食習慣各有不同。飲食習慣取決於地理環境、生產技術、人口壓力以及文明發展進度;因此,飲食習慣也是辨識一個文化、一個社會的很好的標尺。而飲食文化內涵,包括食器的質材與外觀、用餐地點選擇、進食次序、器物排列、進食禮儀,以及歌舞助興等等,古文字也反映了一些內容。

  人們縫製衣服的最初目的,可能為保護身體不受自然界邪惡之氣的危害,或不被荊棘、昆蟲、雨露傷害。有些地區則可能以動物皮毛偽裝捕獵。早期社會,儘管只是象徵性穿著,也都會要求成員穿用某些裝飾品或衣物。這大概追求形象、分別階級等文明觀念的起始。

  《日常生活篇Ⅰ食與衣》內容包含

  ★    食    老祖宗吃的五穀雜糧,採收及加工
  煮食方法與煮食器具
  飲食禮儀與飲食器具
  飲酒與酒器

  ★    衣    穿衣的文明發展
  服制與飾物

系列特色

  ※    附超展開古文字形表
  古文字形表讓讀者更方便查找,掌握本書介紹的所有單字,加深印象。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系列共有六冊,由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許進雄執筆,其核心概念是以甲骨文字分析古代創字時的想法,經由研究字的演變過程,以推敲古代文化、生活習慣、社會制度,找到造字者的巧思和創意。在五冊中分別介紹「動物」、「戰爭與刑罰篇」、「日常生活」、「器物製造」與「人生歷程與信仰」有關的字,全系列合計有超過六百個字的詳盡解析。

  字字有來頭: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  系列1-6冊

  01 動物篇
  野生動物(打獵的對象、四靈)
  一般動物(鳥類與其他)
  家畜

  02 戰爭與刑罰篇
  原始、戰鬥及儀仗使用的武器
  防護裝備
  軍事行動與掠奪、軍事技能
  刑罰、五刑與法治
  政府的管理者

  03日常生活篇Ⅰ
  食物的種類,食物的採集與加工,烹飪的方式
  衣服的採用,游牧與農耕的不同生活方式等

  04日常生活篇Ⅱ
  居住的演進、建築的形式,房間的分室等
  交通的作用,行路的修建,車輿舟船的建造

  05 器物製造篇
  聖人造物
  各類工藝
  材料:玉石漆木皮革金屬陶

  06 人生歷程與信仰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壬癸、曾永義、何大安
  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暨全臺中文學界重量級教授群  共同推薦

  廖玉蕙(海洋大學講座教授)、徐富昌(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林啟屏(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許俊雅(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王基倫(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洪淑苓(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蕭麗華(佛光大學中文系主任)、王瓊玲(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林黛嫚(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謝佩芬(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教授)、林世仁 (兒童文學作家) 聯名推薦

  《字字有來頭》是許教授最特別的著作,內容經過嚴謹的學術研究、考證,而能雅俗共賞,必然能夠使中國文字的趣味面,被重新認識。許教授的學術造詣和成就,值得所有讀者信賴!——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能把中國文字講出最多故事來的,在我讀過的同類作品中,只有《字字有來頭》的作者許進雄教授,足以當之。——中央研究院院士 何大安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字字有來頭》系列堪稱是一座「面向大眾」的基因庫。許老師曾任職博物館,親手整理、拓印過甲骨。這使他跳出一般文字學者的訓詁框架,不會「只在古卷上考古」。博物館的視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證」的能力與「大膽假設」的勇氣!——兒童文學作家 林世仁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避免提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籍及其主题: --- 卷帙浩繁的文明回响: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化探源史 《失落的城邦:尼罗河畔的王朝兴衰与信仰体系》 本书带领读者踏上一次宏大而精微的考古学旅程,聚焦于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55年—公元前1650年)的社会结构、政治权力转移及其深远影响。我们并非简单罗列法老的功绩,而是深入剖析支撑那个伟大文明运转的底层逻辑。 第一部分:权力中枢的重塑与行政艺术 中王国时期,埃及在经历第一中间期的分裂与混乱后,重新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本书重点探讨了第十一王朝的底比斯诸王如何通过军事征服与巧妙的外交手腕,重建了中央集权。我们详细考察了“维西尔”(Vizier)这一职位的权力演变,解析了地方诺姆(Nome)领主与法老之间微妙的权力制衡机制。 案例分析: 通过对拉美西斯堡(El-Lahun)纸草文献的重新解读,我们揭示了当时复杂的税收系统和土地管理方法。这些文献不仅展现了高效的官僚体系,也映射出社会阶层之间资源分配的不均。特别是关于“公共工程”的记录,让我们得以窥见修建大型灌溉系统和神庙时,劳动力组织与物资调配的艰巨性。 第二部分:艺术表达中的精神世界 古埃及的宗教信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艺术则是其最直接的载体。本书的第二部分致力于解析中王国时期的雕塑、绘画和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处。与古王国时期强调的绝对威严不同,中王国的艺术作品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人性化”与“内省性”。 雕塑的“忧郁”: 我们仔细比对了塞努斯雷特三世和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坐像与立像。这些雕塑不再是僵硬的、神圣的象征,面部表情流露出沉思、甚至略带疲惫的神色。这种对个体情感的捕捉,反映了统治者面对复杂治理挑战时的内心状态,也预示着来世观念的进一步细化。 丧葬仪式的空间布局: 通过对代尔·艾尔·马尔纳克(Deir el-Marnak)等处墓葬的重新发掘报告的梳理,我们发现丧葬建筑从金字塔的巨大规模转向更注重地下结构和内部装饰的精巧。壁画中描绘的场景,如农耕、手工业操作,其细节的丰富性,为我们重建当时劳动场景提供了第一手视觉资料。 第三部分:跨越沙漠的贸易网络与文化交流 中王国的埃及并非孤立存在。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外部世界,重点研究了与努比亚(南方)、黎凡特(东方)和爱琴海地区(西方)的互动。 努比亚的“黄金之路”: 埃及对努比亚黄金、象牙和珍稀木材的需求,驱动了南部边境的军事化建设,特别是对塞姆纳和布亨两座堡垒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边境防御的复杂工程学,以及驻军的社会构成。这些堡垒不仅仅是军事哨所,更是文化交融的前沿阵地。 黎凡特的“工艺品输入”: 考古发现显示,来自叙利亚和腓尼基地区的玻璃制品、特定的陶器风格开始在埃及贵族阶层中流行。本书通过对这些外来物品的材料学分析,追踪了贸易路线,并探讨了埃及工匠如何吸收外来技术,将其融入本土的艺术创作之中,催生出新的复合风格。 结论: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点 《失落的城邦》最终总结了中王国对后世埃及乃至地中海文明的持久影响。它不仅是古埃及历史的一个黄金时代,更是后世新王国法老们学习和借鉴的蓝本。通过对社会制度、精神信仰和对外互动的综合考察,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一个伟大文明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韧性、智慧与局限。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碎片化的考古证据整合为一部连贯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化史诗。 --- 《山脉的低语:中亚游牧民族的生态适应与军事策略研究(公元前500年—公元300年)》 本书聚焦于广袤的中亚草原,探讨了在公元前五百年至公元三百年这一关键时期,生活在阿尔泰山脉至里海沿岸的早期游牧民族,如斯基泰人(Scythians)及其后继部落,如何依赖其独特的生态环境构建社会、维持生计,并发展出令定居文明望而生畏的军事体系。 导论:草原的定义与边界 我们首先界定了“草原文明”的地理范畴与核心特征。这里的环境变化剧烈,水资源稀缺,迫使这些民族必须保持高度的流动性。本书摒弃了将游牧民族简单视为“野蛮入侵者”的传统叙事,转而将其视为对极端生态环境进行高度专业化适应的成功范例。 第一章:生态经济的基石——马匹与驯养动物 游牧经济的核心是畜群管理。我们深入分析了当时所驯养的主要物种——马、羊、牛——其饲养技术与繁殖周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马匹驯化程度的评估。通过对出土墓葬中马骨的病理学分析,我们推断出这些游牧民族对马匹的驾驭能力,这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技术解析: 本章详述了游牧民族在制作马具和皮革工艺方面的精湛技艺。对青铜时代晚期发现的复合弓、箭袋的复原研究,揭示了他们如何将轻便性与强大的火力完美结合,为日后的骑射战术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章:社会结构与权力传承 中亚游牧社会的组织结构是动态且灵活的,远非定居农业社会所能比拟。本书侧重于部落联盟的形成与解体过程。 萨卡王权的“神性”: 探究了斯基泰人等部族中,军事领袖(有时被称为“王”)如何通过宗教仪式和对战争胜利的垄断来巩固其权力。墓葬中的陪葬品,特别是金饰和武器的组合,清晰地展示了精英阶层的财富集中度。 部族间的动态关系: 通过对古代文献(如波斯记录和早期中国史料)的交叉比对,我们构建了一个复杂的部族互动地图,分析了联盟、冲突与季节性迁徙路线的重叠,这解释了为何其政治实体总是处于一种“准稳定”状态。 第三章:军事机器的运作与影响 本书的重点之一是对这些游牧民族军事策略的系统性研究。他们的战斗哲学是基于速度、机动性和突然性。 骑射艺术的极致: 详细描述了“射出时转向”(Parthian Shot)等高难度战术的实际应用条件和训练强度。我们参考了武器制造的演变,例如环状金属片的甲胄(Scale Armor)如何提高防护性,同时又不牺牲骑乘的灵活性。 对定居文明的冲击: 这一部分评估了游牧军事压力对东西方定居文明(如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和早期的中国中原王朝)的长期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边境防御的建立,更促进了定居文明内部军事技术和组织结构的相应变革。 第四章:跨欧亚大陆的文化渗透与传播 游牧民族是欧亚大陆的“文化快递员”。本书的最后一章探讨了他们在艺术、技术和语言上传播的作用。 “动物风格”艺术的扩散: 这一标志性的艺术风格——描绘相互搏斗的野兽——从中亚传播至西伯利亚和欧洲。本书分析了这种艺术语言如何作为一种跨部落的身份标识,超越了语言障碍,成为了游牧世界的一种通用“符号系统”。 技术交流: 通过对冶金技术的追溯,我们发现诸如铁器的早期使用,以及某些独特的织物制作工艺,很可能是在游牧民族的迁徙过程中,在不同定居点之间进行传播和改良的。 《山脉的低语》旨在提供一个平衡、技术导向的视角,将中亚游牧民族从历史的边缘拉回中心,视为塑造了欧亚大陆早期地缘政治和技术交流格局的关键力量。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進雄


  1941年出生於高雄。於臺灣大學中文系就學時,開始研讀甲骨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後,1968年應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聘約,前往整理明義士收藏的甲骨,發現以甲骨上的鑽鑿形態作為斷代的新標準。

  1974年獲得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並於該系兼職授課。1996年回台,接受臺灣大學中文系聘約,教授有關中國文字學、古代社會與文物課程,2006年退休,轉任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

  出版專著有:《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物小講》、《簡明中國文字學》、《許進雄古文字論文集》、《文字小講》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字字有來頭》 這是一部最可信賴的大眾文字學叢書    ◎黃啟方
推薦序 中國文字故事多,《來頭》講古最精博    ◎ 何大安
各界推薦 這部書,是一座漢字文化基因庫    ◎ 林世仁
各界推薦 ◎ 吳瓊雯
自序 字的演變、有跡可循:淺談中國文字的融通性與共時性
後記

第一章    食:老祖宗吃的五穀雜糧












□(散)

第二章    食:五穀雜糧的採收與加工














第三章    食:煮食方法與煮食器具





者(煮)
香  


灶(?)




盧(爐)

第四章    食:飲食禮儀與飲食器具

卿(饗,嚮)



□(涎)







第五章  食:飲酒與酒器














第六章    食:古人一天吃幾餐




莫(暮)


夕、夙

第七章  衣:穿衣的文明發展












?
巿(芾)


第八章  衣:衣制與飾物





冒(帽)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48615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8.4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這是一部最可信賴的大眾文字學叢書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的大事,而中國文字的創造,尤其驚天地而動鬼神。《淮南子》就有?昔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記載。現存最古早的中國文字,是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極有價值的文物,卻晚到十九世紀末(西元一八九九年)才發現。編成於西元一七一六年的《康熙字典》,比甲骨文出土時間早了一百八十四年,就已經有五萬多字了。

  從東漢許慎把中國文字的創造歸納成?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個原則以後,歷代文字學家都據此對文字的字形、字音、字義努力做解釋。但是,由於文字的創造,關涉的問題非常多,許慎的六個原則,恐怕難以周全,所以當甲骨文出土後,歷來學者的解釋也就重新受到檢驗。當然,必須對甲骨文具有專精獨到的研究成就,才具備重新檢驗和重新詮釋的條件,而許進雄教授,就是當今最具有這種能力的學者。

  許教授對文字的敏銳感,是他自己在無意中發現的。當他在書店的書架上隨興抽出清代學者王念孫的《廣雅疏證》翻閱時,竟立刻被吸引了,也就這麼一頭栽進了文字研究的天地,那時他正在準備考大學。

  一九六○年秋,他以第一名考進臺灣大學中文系;而當大部分同學都為二年級的必修課?文字學?傷腦筋時,他已經去旁聽高年級的?古文字學?和研究所的?甲骨學?了。

  當年臺大中文系在這個領域的教授有李孝定、金祥恆、戴君仁、屈萬里幾位老師,都是一時碩儒,也都對這一位很特別的學生特別注意。許教授的第一篇學位論文《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就是根據甲骨文字而研究殷商時代典禮制度的著作。他質疑董作賓教授與日本學者島邦男的理論,並提出殷商王位承傳的新譜系,讓文字學界刮目相看。然後,他又注意到並充分利用甲骨上的鑽鑿形態,完成《甲骨上鑽鑿型態的研究》,更是直接針對甲骨文字形成的基礎作探討,影響深遠,目前已經完全被甲骨學界接受,更經中國安陽博物苑甲骨展覽廳推尊為百年來對甲骨學具有貢獻的二十五名學者之一。

  許教授於一九六八年獲得屈萬里老師推薦,獲聘為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遠東部研究人員,負責整理該館所收藏的商代甲骨文字。由於表現突出,很快由研究助理、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升為研究員。在博物館任職的二十幾年期間,親身參與中國文物的收藏與展覽活動,因此具備實際接觸中國古代文物的豐富經驗,這對他在中國文字學、中國古代社會學的專長,不僅有互補的作用,更有加成的效果。

  談古文字,絕對不能沒有古代社會與古代文物研究的根柢,許教授治學兼容並蓄,博學而富創見。他透過對古文字字形的精確分析,解釋古文字的原始意義和它的演變,信手拈來,都是極具啟發且有所依據的創見。許教授曾舉例說明:?介紹大汶口的象牙梳子時,就借用甲骨文的姬字談髮飾與貴族身分的關係;談到東周的蓮瓣蓋青銅酒壺時,就談蓋子的濾酒特殊設計;借金代觀世音菩薩彩繪木雕,介紹觀世音菩薩傳說和信仰。…?他在解釋?微?字時,藉由?微?字字形,從商代甲骨文、兩周金文、秦代小篆到現代楷書的變化,重新解釋許慎《說文解字》?微,眇也,隱行也?的意涵,而提出出人意表的說法:?微字原本意思應是『打殺眼瞎或病體微弱的老人』。古代喪俗?。而這種喪俗,直到近世仍存在於日本,有名的〈楢山節考〉就是探討這個習俗的日本電影。許教授的論述,充分顯現他在甲骨文字和古代社會史課題上的精闢與獨到。讀他的書,除了讚嘆,還是讚嘆!

  許教授不論在大學授課或在網站發表文章,都極受歡迎。他曾應好友楊惠南教授鼓吹,在網路開闢?殷墟書卷?部落格,以?殷墟劍客?為筆名,隨興或依據網友要求,講解了一百三十三個字的原始創意與字形字義的演變,內容既廣泛,又寫得輕鬆有趣,獲得熱烈回響。

  《字字有來頭》則是許教授最特別的著作,一則這部叢書事先經過有系統的設計,分為動物篇、戰爭與刑罰篇、日常生活篇、器物製作篇,讓讀者分門別類、有系統的的認識古文字與古代生活的關係﹔再則這是國內首部跨文字學、人類學、社會學研究的大眾文字學叢書﹔三則作者是備受國內外推崇的文字學家,專論著作等身,卻能從學術殿堂走向讀者大眾,寫得特別淺顯有趣。這套叢書,內容經過嚴謹的學術研究、考證,而能雅俗共賞,必然能夠使中國文字的趣味面,被重新認識。許教授的學術造詣和成就,值得所有讀者信賴!

黃啟方/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前臺灣大學中文系所主任、文學院院長,前國語日報社董事長

推薦序二

中國文字故事多,《來頭》講古最精博!


  讀了《字字有來頭》這部書之後,我想用兩句簡單的話來概括我的體會。第一句是:「中國文字故事多。」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要從中國文字的特色說起。有人主張文字的演進,是由圖畫文字演進為表意文字,再由表意文字演進為表音文字。這是「起於圖畫、終於音聲」的一種見解,這種見解可以解釋某些拼音文字的演進歷程,自屬言而有據。不過,從負載訊息的質和量來說,這樣的文字除了「音」、以及因「音」而偶發的一些聯想之外,就沒有多餘的東西了。一旦發展到極致,成了絕對的符號,成了潔淨無文、純粹理性的編碼系統,這樣的文字,取消了文化積澱的一切痕跡,也就喪失了文明創造中最可寶貴的精華——人文性。這無異於買櫝還珠,也就不能不讓人感到萬分的可惜了。

  好在中國文字不一樣,它不但擁有這種人文性,而且數千年來還在不斷的增長、生發。這種「增長的人文性」,源於中國文字的最大特點。這個特點,讀者未必想得到,那就是「方塊化」。

  中國文字是方塊字。距今四五千年前,被公認為中國文字雛形的半坡、柳灣、大汶口等地的刻符,已經是縱橫有序大小略等的「方塊字」了。而正因為是「方塊」,所以使他和其他的圖畫文字,如古埃及文字,從一開始,就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埃及文字是「成幅」表現的。「幅」中共組一圖的各個部件,沒有明確的獨立地位,只是零件。中國文字的「方塊」,則將原始圖畫中的部件抽象化,獨立出來。一個方塊字,就是一個自足的概念,一個表述的基本單位。古埃及文字中的零件,最終成為「詞」的很少,多半成了無意義的音符。中國文字中的每一個方塊,卻都成了一個個獨立自主的「詞」,有了自己的生命和歷史。所以「方塊化」是將「圖畫」進一步抽象的結果。從「具象」到「抽象」,從「形象思維」到「概念思維」,這是一種進步,一種文明程度的提升,一種人文性的展現。

  所以,有多少中國字,就有多少最基本的概念。這是第一個「故事多」。中國字的傳承,經過幾千年的假借引申、孳乳派生,產生了概念和語義、語用上的種種變化。一個字,就有著一部自己的演變史;這是第二個「故事多」。

  第三個多,就繫乎是誰講的故事了。《紅樓》故事多,那是曹雪芹所講。《聊齋》故事多,那是蒲松齡所講。中國文字反映了文化史,其關乎城闕都邑的,考古家能言之;關乎鐘鼎彝器的,冶鑄家能言之;關乎鳥獸蟲魚的,生物家能言之;關乎生老病死、占卜祭祀、禮樂教化的,醫家、民俗家、思想家能言之;但是集大成而盡精微,把中國文字講出最多故事來的又能是誰呢?在我讀過的同類作品中,只有《字字有來頭》的作者許進雄教授,足以當之。因此我有了第二句話,那就是:《來頭》講古最精博!

何大安(中央研究院院士、語言學研究所前所長)

各界推薦一

這部書,是一座漢字文化基因庫


  十幾年前,當我對甲骨文產生興趣時,有三本書讓我最驚艷。依出版序,是許進雄教授的《中國古代社會》、林西莉的《漢字王國》(臺版改名《漢字的故事》)、唐諾的《文字的故事》。這三本書各自打開了一個面向:《中國古代社會》將甲骨文與人類學結合,從「文字群」中架構出古代社會的文化樣貌;《漢字王國》讓甲骨文與影像結合,讓人從照片、圖象的對比中驚歎文字的創意;《文字的故事》則將甲骨文與散文結合,讓文字學沾染出文學的美感。

  十幾年來,兩岸各種「說文解字」的新版本如泉湧出。但究其實,若不是「舊內容新編排」,就多是擠在《漢字王國》開通的路徑上。《文字的故事》尚有張大春《認得幾個字》另劈支線,《中國古代社會》則似乎未曾再見類似的作品。何以故?因為這本書跳脫了文字學,兼融人類學、考古學,再佐以文獻、器物和考古資料,取徑既大,就不是一般人能踵繼其後的了。

  這一次,許教授重新切換角度,直接以文字本身為主角,化成《字字有來頭》系列,全新和讀者見面。這一套五本書藉由「一冊一主題」,帶領讀者進入「一字一世界」,看見古人的造字智慧,也瞧見文字背後文化的光。

  古人造字沒有留下說明書,後人「看字溯源」只能各憑本事。許老師勝過其他人的地方,在於他曾任職博物館,親手整理、拓印過甲骨。這使他跳出一般文字學者的訓詁框架,不會「只在古卷上考古」。博物館的視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證」的能力與「大膽假設」的勇氣,後者是我最欽佩老師的地方。

  例如他以甲骨的鑽鑿形態來為卜辭斷代,以甲骨文和犁的材質來論斷商代已有牛耕,以氣候變遷來解釋大象、犀牛、廌等在中國絕跡的原因,認為「去」 的造字靈感是「出恭」,都讓人眼睛一亮。所以這套書便不會是陳規舊說,而是帶有「許氏特色」的文字書。

  文字學不好懂,看甲骨文卻很有趣。人會長大,字也會長大。長大的字和小時候經常大不相同,例如「為」 原來是人牽著大象鼻子,有作為的意思(大概是要去搬木頭吧);「畜」 竟然是動物的腸子和胃(因為我們平常吃的內臟都來自畜養的動物);「函」的金文作 ,是倒放的箭放在密封的袋子裡(所以才引申出「包函」)……凡此種種,都讓人有「看見文字小時候」的驚喜與恍然大悟!

  書裡,每一個字都羅列出甲骨文或金文的不同寫法,好像「字的素描本」。例如「鹿」,一群排排站,看著就好可愛!還有些字,楷書我們並不熟悉,甲骨文卻充滿趣味。例如「?」幾乎沒人認得,它的金文卻魔幻極了──是「雙手捧著龍」啊!類似的字還不少,單是看著它們的甲骨文便是一種奇特的欣賞經驗。

  這幾年,我也開始整理一些有趣的漢字介紹給小讀者。許教授的書一直是我的案頭書。雖然有些訓詁知識對我是「有字天書」,但都不妨礙我從中看到造字的創意與文化的趣味。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字字有來頭》系列堪稱是一座「面向大眾」的基因庫。陳寅恪曾說:「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這套書恰好便是這句話的展演和示例。
 
林世仁(兒童文學作家)

各界推薦二

有趣又實用的語文暨書法輔助教材


  從事書法和讀寫教育推廣至今二十多年,在設計兒童、青少年及成人書法課程設計時,除了使用字帖教材之外,最需要一套能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教學自學都好用的古文字教材,卻始終尋尋覓覓而不可得。

  直到我在世新大學博士班選修了許進雄教授的甲骨文專題、古文字專題、中國古代社會等課程,深感這些課程內容不但令我受益匪淺,也對我從事書法教學大有助益,只可惜中小學教師和社會大眾卻無緣接觸這些有趣又實用的文化知識。直到今年,許教授最新力作、有系統又有趣味的大眾文字叢書《字字有來頭》,終於在盼望中應世了。

  我在翻閱之後如獲至寶,立刻將《字字有來頭》的動物篇首先編入我在坊間所開設的語文學班的教材,同時也編入育幼院的閱讀書寫課程之中,讓這些國小到高中的孩子們,能從中學習到嚴謹而不失趣味的古文字的知識。我更嘗試將之編入書法課程,讓學生透過文字中有文化,文化中有故事,字字都有來頭的習字課程,吸收古文字的背景知識,寫起書法更有樂趣!

  孩子們在學習寫古文字時,一面口中念念有詞:「『為』就是一隻手牽著大象的鼻子……「『虣』就是用一把戈,面對著老虎搏鬥……」大一點的孩子還能將內容畫成自己的心智圖呢!

  對於一個非古文字專業的書法和讀寫推廣者而言,這部書除了在備課時能輕鬆上手,將之編成數位化教材更能適合大班級的講授。最重要的是,不必擔心教材的專業度,也能安心使用,不怕用錯教材、講錯字。如果學生是更高程度的孩子或成人,也不用煩惱教材的延展度,因為許進雄教授還有相關的學術著作和大學用書可以參考,備課時可將更專業的資料加入補充教材中,增加教材內容的深度及廣度。這部書,確實是非常實用的語文暨書法輔助教材,而且,它極專業卻淺顯好讀,最是可貴。

徐孝育(世新大學中文系講師、世新大學中文系博士生、資深書法教師)

各界推薦三

一字一故事,見得世間萬物


  臺大的共同教室,是就讀中文研究所的我最初學習甲骨文的地方。猶記得教室的光影婆娑,更記得進雄老師講解著甲骨拓片上的鑽鑿型態,和那些好像圖畫又似符號,先人所使用的文字。

  我最喜歡老師所解釋的這個字,哭(甲骨文字形□□□)。有如兩張嘴巴同時在哭,中間是一位頭髮散亂的人。慢慢的,後來的書寫發生錯誤,就成了一隻狗和兩張嘴巴(小篆字形□)。我們家養了兩隻狗,我很愛狗,但是俗話說養兩隻狗會不吉利,而這說法根據的就是這個哭字,楷書體的哭,看起來像是兩口與犬。多虧了出土文物上的哭字,畫得那樣清楚,以及老師的解釋又是如此明確,從此我就心安的養兩隻狗。

  後來,我在松山工農任教,有一次講解文言文「雞豚狗彘之畜」,想起老師對「彘」的解釋;這個字描繪野豬(甲骨文字形□,小篆字形□),上面是牠的頭,下面左右各是牠的蹄子,中間是箭,牠被人獵捕了回去;我將老師的詮釋傳承給學生,也屢屢將這樣理解文字的方式運用在教學。我的學生王聿晨說更喜歡閱讀文言文了,文言文真的非常奇妙,再簡單不過的小小文字,竟然能是一個詞,甚至是一句話的意思。

  因為老師的教導,我理解了文字所蘊含豐富的事、理、情,在我的學習和教書歷程裡,認識文字、詮釋文字,變得好有趣。有些字,除了創字者賦予它本身的意義,在我的生命裡,它有了回憶,有了故事。

  老師的書,匯集、整理和詮釋許多文字,真的是「字字有來頭」,每一個字的意思都好豐富,布萊克的詩「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這兩句話,可以再加上「一字一故事」了。天地之間的形形色色,都有它的定位,在老師對文字的詮釋下,讀者們閱讀老師的書,認識的不只是文字,更是世間萬物的事、理、情。

  期待許老師的書一本又一本的刊行,把所有的文字一一詮釋。或許,某個字在某個人的生命裡,因為字義的連結,也有發展和延伸出它和他的故事……
 
吳瓊雯(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工農 國文教師)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生活節奏真的快到讓人有點喘不過氣,經常覺得自己的思緒都被各種電子訊息綁架了。所以我一直在物色那種能讓我暫時「登出」現實世界,進入另一個寧靜時空的讀物。這本關於文字學的書,或許就是我的「心靈避難所」。我猜想,當作者深入探討那些古老的字形結構時,那種專注和沉靜的狀態,很可能會感染到讀者。想像一下,在一個安靜的午後,泡上一壺茶,透過作者的眼睛去看待那些活在甲骨文或金文中的先民如何記錄他們的日常——那種穿越時空的對話感,是多麼迷人啊!這不單單是學習知識,更像是一種儀式,提醒我們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別忘了對「慢」的珍視,以及對歷史沉澱下來的美學的尊重。

评分

我最近總是在尋找一些能夠真正讓我慢下來、細細品味的書籍,而不是那種追求速度和資訊密度的快餐文學。我看這本書的書名和副標題,感覺它走的是一條比較「扎根」的路線。你知道,現在很多關於文字的書,都偏向於趣味解謎,快速給你幾個冷知識就結束了。但「字字有來頭」這個強調,聽起來就比較紮實,好像作者是個真正的學者,願意花時間去挖掘每個字背後的歷史脈絡和文化意涵。我期待的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介紹,而是能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剝開文字的形成過程,感受時間在這些筆畫中留下的痕跡。這種深度探索,特別是對古典文字有興趣的人來說,簡直是精神食糧,能讓人真正體會到,每一個我們習以為常的符號,其實都承載著祖先的生活智慧與時代變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質感,走的是一種簡約又帶點復古的風格,那種燙金的字體在啞光紙上透出低調的光澤,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那種快餐式的流行讀物。我特別喜歡它在選色上的大膽,那種墨綠色搭配著一點點赭石的紋理,讓人聯想到古老的竹簡或是在博物館裡看到的文物拓片,很有厚重感。光是拿在手上把玩,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雖然我還沒開始細讀內容,但光是從書的物理層面來看,它已經成功地營造了一種「知識探索」的氛圍,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來一探究竟。而且,那個書脊的設計,字體排版很舒服,拿在書架上也很亮眼,絕對是會吸引到其他愛書人的目光的那種。對於喜歡實體書的讀者來說,光是裝幀就能大大加分,這已經成功地踏出了美好閱讀體驗的第一步。

评分

從出版社的選題眼光來看,他們總是很能抓住市場上「內行人」的需求,不會盲目跟風。這本關於殷墟筆記系列的第三本,顯然是瞄準了那些已經對基礎文字學有一定認識,開始想深入探討特定主題的深度讀者。這代表內容的編排不會是那種「導論式」的淺嚐輒止,而是會有更精準、更具體的研究角度。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運用其專業,去解構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詞彙背後,其實隱藏著複雜的社會結構和文化規範。這種需要讀者主動去解讀、去思考的閱讀體驗,才是最過癮的。它不只是給你答案,更重要的是教會你如何提出更好的問題,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學術普及作品應有的姿態。

评分

老實說,這類型的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品味生活」的工具。我對文字的起源固然有興趣,但更吸引我的是,它如何連結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層面。畢竟,文字是為了記錄生活而生的,所以如果能從文字的演變中,間接窺見古代人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喜怒哀樂,那種連結感會非常強烈。我希望作者能夠像一位溫暖的嚮導,帶著我們走進那個過去的市集、農田或織布機旁,用文字作為線索,重構那個失落的場景。這比單純背誦字源有趣多了,它讓知識變得有溫度、有畫面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雖然這個「用」可能不是實際操作,而是提升我們對周遭環境的理解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