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 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電子書)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 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進雄
图书标签:
  • 殷墟
  • 文字学
  • 甲骨文
  • 日常生活
  • 住居
  • 出行
  • 历史
  • 文化
  • 考古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專聘學者
許進雄教授 以其畢生之研究 傾囊相授

  國內首部 跨文字學*人類學*社會學 有系統且分門別類介紹甲骨文的叢書

  古代人想盡辦法透過圖象表達抽象的概念,若能了解一個字的創意,就能了解造字的社會背景,與當時的生活經驗。

  對於古人來說,白天四處尋找食物,晚上有一個安全的地方睡覺,是生活中的最重要的兩件事。為了避免雨季水漲的災難,古人選擇比較高亢而可避免水災,又接近水的地點生活。人口增多之後,農業逐漸發展,需要擴充耕地時,就得遷移到河流兩岸的高地,這些地點沒有自然的洞穴可以藏身,便漸漸構築起自己的房子了。

  當人們尋找食物的範圍不斷擴大,活動的距離較遠,與他人的接觸機會增多,更可以促進經驗的交流,使得文明發展加快,必須發展有效的交通工具以方便交流。一個高度文明的國家,一定伴隨著快速的交通傳遞路線,國家政策以及信息才能及時下達,便於建立中央政權、成就偉大帝國。

  內容包含:

  住
  古人遷居,與水的奮鬥史
  怎麼住?華北、華南大不同
  開始構築最陽春的家
  功能改良,房屋更宜居
  追求更舒適、美好的生活

  行
  在交通工具發明以前
  水路交通工具的製造與應用
  陸上交通工具的製造與應用
  道路修建與行旅

本書特色

  ※    每本附展開古文字形表 (展開尺寸75*23公分)


  【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系列共有六冊,由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許進雄執筆,其核心概念是以甲骨文字分析古代創字時的想法,經由研究字的演變過程,以推敲古代文化、生活習慣、社會制度,找到造字者的巧思和創意。在六冊中分別介紹「動物」、「戰爭與刑罰篇」、「日常生活」、「器物製造」及「人生信仰與歷程」有關的字,全系列合計有超過七百個字的詳盡解析。

  字字有來頭: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  系列1-6冊
  01動物篇
  02戰爭與刑罰篇
  03日常生活篇Ⅰ
  04日常生活篇Ⅱ
  05器物製造篇
  06人生歷程與信仰篇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壬癸、曾永義、何大安
  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暨全臺中文學界重量級教授群  共同推薦

  廖玉蕙(海洋大學講座教授)、徐富昌(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林啟屏(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許俊雅(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王基倫(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洪淑苓(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蕭麗華(佛光大學中文系主任)、王瓊玲(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林黛嫚(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謝佩芬(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教授)、林世仁 (兒童文學作家) 聯名推薦

  《字字有來頭》是許教授最特別的著作,內容經過嚴謹的學術研究、考證,而能雅俗共賞,必然能夠使中國文字的趣味面,被重新認識。許教授的學術造詣和成就,值得所有讀者信賴!——臺灣大學文學院前院長、國語日報前董事長、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黃啟方

  能把中國文字講出最多故事來的,在我讀過的同類作品中,只有《字字有來頭》的作者許進雄教授,足以當之。——中央研究院院士 何大安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字字有來頭》系列堪稱是一座「面向大眾」的基因庫。許老師曾任職博物館,親手整理、拓印過甲骨。這使他跳出一般文字學者的訓詁框架,不會「只在古卷上考古」。博物館的視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證」的能力與「大膽假設」的勇氣!——兒童文學作家 林世仁
 
探寻古代中国的衣食住行:一部穿越时空的文化考古之旅 《字字有來頭: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 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電子書)》 聚焦于商代晚期都城殷墟居民的日常生活细节,深入剖析了彼时社会中“居住”与“出行”这两大核心领域所蕴含的文化密码与技术演进。本书并非对该特定书目的简单复述或替换,而是提供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探讨古代中国在这些基础生活领域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社会结构以及环境适应性。 第一部分:安居之所——从夯土到宫室的演变 古代的居住形态,是观察一个文明社会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最直观的窗口。本书将从建筑材料的选择、空间布局的逻辑,以及居室功能的分化等多个维度,构建起一个丰满的殷墟(或更广泛的商代)居住图景,而这些探讨完全独立于特定书籍对殷墟甲骨文记载的具体解读。 一、建筑材料的哲学与实践:土、木、石的平衡艺术 在缺乏现代工业材料的时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达到了精妙的平衡。本书将详细论述商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核心——夯土技术。如何通过反复捶打,使松散的泥土转化为坚固、耐久的墙体和台基?这其中蕴含的力学原理和劳动组织方式,是研究古代工程学的关键。 其次,木材的应用是古代建筑的另一灵魂。从支撑梁柱到制作门窗,木材的选材、加工和防腐处理,体现了工匠阶层对自然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我们探讨木结构体系如何奠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骨架,以及在没有精确制图的时代,如何实现大型宫殿和普通民居的标准化建造。 最后,石材在特定结构中的应用,如墓葬和祭祀建筑的基座,展示了对永恒性的追求。对比夯土的实用性与石材的象征性,可以揭示不同建筑类型背后的社会功能差异。 二、空间秩序与社会等级的映射:居所的等级森严 居住空间绝非随机堆砌,而是社会权力和伦理观念的实体化。本书将分析古代都城中,居住区如何被规划和划分。 在殷墟这样的都城遗址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等级差异:从天子或贵族的“大邑商”宫室区,到中下层平民的聚落区,其规模、朝向、附属设施(如水井、作坊)的配置,无不反映了严格的社会阶层制度。例如,大型宫殿群的严格中轴线对称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相比之下,平民居所的实用性布局则更侧重于家庭内部的生产生活需求。 此外,室内布局的功能分区——如主室、卧室、厨房、储藏室的分离,乃至特定祭祀角落的设置,共同构成了古代家庭的微观世界。 三、从居住到生产:家庭作坊与生活圈 古代家庭常常是集生产和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单位。本书将考察居住遗址中常见的伴生遗存,例如陶窑遗迹、骨器加工的碎屑、以及储藏粮食的窖穴。这些发现表明,居住环境不仅是休息的场所,更是手工业生产、粮食储备、乃至家庭祭祀活动的核心地带。通过对这些“生产痕迹”的分析,我们可以重构出殷商时期居民的日常作息和经济活动链条。 第二部分:步履不停——古代的交通网络与出行方式 “行”是人类活动范围扩展的标志,它不仅关乎个体移动,更承载着物资调动、信息传递乃至军事征伐的重任。本书将考察古代社会如何克服地理障碍,构建起高效的出行体系。 一、道路的修建与维护:文明的脉络 在没有沥青和水泥的时代,道路的修建是极具挑战性的基础工程。本书将探讨古代道路的构成——可能是经过平整和夯实的土路,或是沿重要河流、交通枢纽修建的特定路面。道路的宽度、走向(是否笔直)、以及在不同地形地貌中的适应性,都反映了当时对运输效率的考量。 对道路系统的研究,也与政治控制紧密相关。一条维护良好的道路网络,是中央政权有效管理广袤领土、调集资源的基础。 二、陆地上的交通工具:车马的兴盛与局限 车,作为古代最重要的陆地运输和军事工具,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技术史。本书将重点分析马车在商周时期的构造及其社会意义。 马车的结构,从车轮的辐条数量(二轮、四轮)、车轴的设计,到挽具的使用,无不体现了冶金技术和木工技术的进步。我们考察马车在军事(如战车)和贵族出行中的核心地位,并分析其对道路承重要求的反馈。同时,也要探讨马匹的驯养、饲养和管理的复杂性,这是支撑车轮滚滚向前的物质基础。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步行为主,辅以简单的畜力或人力载具,构成了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简易的担架、爬犁,以及在水路中的独木舟,共同构成了多层次的交通网络。 三、水上丝线:河流与漕运的生命线 对于早期文明,河流往往是天然的“高速公路”。本书将考察古代社会对水域的利用,包括河流的航道开发、渡口的设立,以及与航运相关的技术,如船只的建造材料(木材、竹篾)、船桨和帆的应用。漕运不仅用于运输粮食等战略物资,也是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港汊、码头遗迹的分析,可以揭示古代经济重心的流动方向。 结语:生活即史学 对“住”与“行”的考察,将我们带回到最基础的人类需求层面。通过对古代建筑材料的韧性、居住空间的秩序感,以及出行工具的演变轨迹的深入剖析,我们得以超越甲骨上的只言片语,触摸到殷墟乃至更广阔的古代社会鲜活的肌理。这种对物质文明的细致梳理,是理解古代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技术思想的关键钥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進雄


  1941年出生於高雄。於臺灣大學中文系就學時,開始研讀甲骨學。中文研究所畢業後,1968年應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聘約,前往整理明義士收藏的甲骨,發現以甲骨上的鑽鑿形態作為斷代的新標準。

  1974年獲得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並於該系兼職授課。1996年回台,接受臺灣大學中文系聘約,教授有關中國文字學、古代社會與文物課程,2006年退休,轉任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

  出版專著有:《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物小講》、《簡明中國文字學》、《許進雄古文字論文集》、《文字小講》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55084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7.3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這是一部最可信賴的大眾文字學叢書


  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的大事,而中國文字的創造,尤其驚天地而動鬼神。《淮南子》就有?昔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記載。現存最古早的中國文字,是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極有價值的文物,卻晚到十九世紀末(西元一八九九年)才發現。編成於西元一七一六年的《康熙字典》,比甲骨文出土時間早了一百八十四年,就已經有五萬多字了。

  從東漢許慎把中國文字的創造歸納成?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個原則以後,歷代文字學家都據此對文字的字形、字音、字義努力做解釋。但是,由於文字的創造,關涉的問題非常多,許慎的六個原則,恐怕難以周全,所以當甲骨文出土後,歷來學者的解釋也就重新受到檢驗。當然,必須對甲骨文具有專精獨到的研究成就,才具備重新檢驗和重新詮釋的條件,而許進雄教授,就是當今最具有這種能力的學者。

  許教授對文字的敏銳感,是他自己在無意中發現的。當他在書店的書架上隨興抽出清代學者王念孫的《廣雅疏證》翻閱時,竟立刻被吸引了,也就這麼一頭栽進了文字研究的天地,那時他正在準備考大學。

  一九六○年秋,他以第一名考進臺灣大學中文系;而當大部分同學都為二年級的必修課?文字學?傷腦筋時,他已經去旁聽高年級的?古文字學?和研究所的?甲骨學?了。

  當年臺大中文系在這個領域的教授有李孝定、金祥恆、戴君仁、屈萬里幾位老師,都是一時碩儒,也都對這一位很特別的學生特別注意。許教授的第一篇學位論文《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就是根據甲骨文字而研究殷商時代典禮制度的著作。他質疑董作賓教授與日本學者島邦男的理論,並提出殷商王位承傳的新譜系,讓文字學界刮目相看。然後,他又注意到並充分利用甲骨上的鑽鑿形態,完成《甲骨上鑽鑿型態的研究》,更是直接針對甲骨文字形成的基礎作探討,影響深遠,目前已經完全被甲骨學界接受,更經中國安陽博物苑甲骨展覽廳推尊為百年來對甲骨學具有貢獻的二十五名學者之一。

  許教授於一九六八年獲得屈萬里老師推薦,獲聘為加拿大多倫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遠東部研究人員,負責整理該館所收藏的商代甲骨文字。由於表現突出,很快由研究助理、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升為研究員。在博物館任職的二十幾年期間,親身參與中國文物的收藏與展覽活動,因此具備實際接觸中國古代文物的豐富經驗,這對他在中國文字學、中國古代社會學的專長,不僅有互補的作用,更有加成的效果。

  談古文字,絕對不能沒有古代社會與古代文物研究的根柢,許教授治學兼容並蓄,博學而富創見。他透過對古文字字形的精確分析,解釋古文字的原始意義和它的演變,信手拈來,都是極具啟發且有所依據的創見。許教授曾舉例說明:?介紹大汶口的象牙梳子時,就借用甲骨文的姬字談髮飾與貴族身分的關係;談到東周的蓮瓣蓋青銅酒壺時,就談蓋子的濾酒特殊設計;借金代觀世音菩薩彩繪木雕,介紹觀世音菩薩傳說和信仰。…?他在解釋?微?字時,藉由?微?字字形,從商代甲骨文、兩周金文、秦代小篆到現代楷書的變化,重新解釋許慎《說文解字》?微,眇也,隱行也?的意涵,而提出出人意表的說法:?微字原本意思應是『打殺眼瞎或病體微弱的老人』。古代喪俗?。而這種喪俗,直到近世仍存在於日本,有名的〈楢山節考〉就是探討這個習俗的日本電影。許教授的論述,充分顯現他在甲骨文字和古代社會史課題上的精闢與獨到。讀他的書,除了讚嘆,還是讚嘆!

  許教授不論在大學授課或在網站發表文章,都極受歡迎。他曾應好友楊惠南教授鼓吹,在網路開闢?殷墟書卷?部落格,以?殷墟劍客?為筆名,隨興或依據網友要求,講解了一百三十三個字的原始創意與字形字義的演變,內容既廣泛,又寫得輕鬆有趣,獲得熱烈回響。

  《字字有來頭》則是許教授最特別的著作,一則這部叢書事先經過有系統的設計,分為動物篇、戰爭與刑罰篇、日常生活篇、器物製作篇、人生歷程與信仰篇,讓讀者分門別類、有系統的的認識古文字與古代生活的關係﹔再則這是國內首部跨文字學、人類學、社會學研究的大眾文字學叢書﹔三則作者是備受國內外推崇的文字學家,專論著作等身,卻能從學術殿堂走向讀者大眾,寫得特別淺顯有趣。這套叢書,內容經過嚴謹的學術研究、考證,而能雅俗共賞,必然能夠使中國文字的趣味面,被重新認識。許教授的學術造詣和成就,值得所有讀者信賴!
 
黃啟方/世新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前臺灣大學中文系所主任、文學院院長,前國語日報社董事長

推薦文

這部書,是一座漢字文化基因庫


  十幾年前,當我對甲骨文產生興趣時,有三本書讓我最驚艷。依出版序,是許進雄教授的《中國古代社會》、林西莉的《漢字王國》(臺版改名《漢字的故事》)、唐諾的《文字的故事》。這三本書各自打開了一個面向:《中國古代社會》將甲骨文與人類學結合,從「文字群」中架構出古代社會的文化樣貌;《漢字王國》讓甲骨文與影像結合,讓人從照片、圖象的對比中驚歎文字的創意;《文字的故事》則將甲骨文與散文結合,讓文字學沾染出文學的美感。

  十幾年來,兩岸各種「說文解字」的新版本如泉湧出。但究其實,若不是「舊內容新編排」,就多是擠在《漢字王國》開通的路徑上。《文字的故事》尚有張大春《認得幾個字》另劈支線,《中國古代社會》則似乎未曾再見類似的作品。何以故?因為這本書跳脫了文字學,兼融人類學、考古學,再佐以文獻、器物和考古資料,取徑既大,就不是一般人能踵繼其後的了。

  這一次,許教授重新切換角度,直接以文字本身為主角,化成《字字有來頭》系列,全新和讀者見面。這一套五本書藉由「一冊一主題」,帶領讀者進入「一字一世界」,看見古人的造字智慧,也瞧見文字背後文化的光。

  古人造字沒有留下說明書,後人「看字溯源」只能各憑本事。許老師勝過其他人的地方,在於他曾任職博物館,親手整理、拓印過甲骨。這使他跳出一般文字學者的訓詁框架,不會「只在古卷上考古」。博物館的視野,也使他有「小心求證」的能力與「大膽假設」的勇氣,後者是我最欽佩老師的地方。

  例如他以甲骨的鑽鑿形態來為卜辭斷代,以甲骨文和犁的材質來論斷商代已有牛耕,以氣候變遷來解釋大象、犀牛、廌等在中國絕跡的原因,認為「去」 的造字靈感是「出恭」,都讓人眼睛一亮。所以這套書便不會是陳規舊說,而是帶有「許氏特色」的文字書。

  文字學不好懂,看甲骨文卻很有趣。人會長大,字也會長大。長大的字和小時候經常大不相同,例如「為」 原來是人牽著大象鼻子,有作為的意思(大概是要去搬木頭吧);「畜」 竟然是動物的腸子和胃(因為我們平常吃的內臟都來自畜養的動物);「函」的金文作 ,是倒放的箭放在密封的袋子裡(所以才引申出「包函」)……凡此種種,都讓人有「看見文字小時候」的驚喜與恍然大悟!

  書裡,每一個字都羅列出甲骨文或金文的不同寫法,好像「字的素描本」。例如「鹿」,一群排排站,看著就好可愛!還有些字,楷書我們並不熟悉,甲骨文卻充滿趣味。例如「?」幾乎沒人認得,它的金文卻魔幻極了──是「雙手捧著龍」啊!類似的字還不少,單是看著它們的甲骨文便是一種奇特的欣賞經驗。

  這幾年,我也開始整理一些有趣的漢字介紹給小讀者。許教授的書一直是我的案頭書。雖然有些訓詁知識對我是「有字天書」,但都不妨礙我從中看到造字的創意與文化的趣味。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字字有來頭》系列堪稱是一座「面向大眾」的基因庫。陳寅恪曾說:「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這套書恰好便是這句話的展演和示例。
 
林世仁(兒童文學作家)

推薦序

有趣又實用的語文暨書法輔助教材


  從事書法和讀寫教育推廣至今二十多年,在設計兒童、青少年及成人書法課程設計時,除了使用字帖教材之外,最需要一套能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教學自學都好用的古文字教材,卻始終尋尋覓覓而不可得。

  直到我在世新大學博士班選修了許進雄教授的甲骨文專題、古文字專題、中國古代社會等課程,深感這些課程內容不但令我受益匪淺,也對我從事書法教學大有助益,只可惜中小學教師和社會大眾卻無緣接觸這些有趣又實用的文化知識。直到今年,許教授最新力作、有系統又有趣味的大眾文字叢書《字字有來頭》,終於在盼望中應世了。

  我在翻閱之後如獲至寶,立刻將《字字有來頭》的動物篇首先編入我在坊間所開設的語文學班的教材,同時也編入育幼院的閱讀書寫課程之中,讓這些國小到高中的孩子們,能從中學習到嚴謹而不失趣味的古文字的知識。我更嘗試將之編入書法課程,讓學生透過文字中有文化,文化中有故事,字字都有來頭的習字課程,吸收古文字的背景知識,寫起書法更有樂趣!

  孩子們在學習寫古文字時,一面口中念念有詞:「『為』就是一隻手牽著大象的鼻子……「『虣』就是用一把戈,面對著老虎搏鬥……」大一點的孩子還能將內容畫成自己的心智圖呢!

  對於一個非古文字專業的書法和讀寫推廣者而言,這部書除了在備課時能輕鬆上手,將之編成數位化教材更能適合大班級的講授。最重要的是,不必擔心教材的專業度,也能安心使用,不怕用錯教材、講錯字。如果學生是更高程度的孩子或成人,也不用煩惱教材的延展度,因為許進雄教授還有相關的學術著作和大學用書可以參考,備課時可將更專業的資料加入補充教材中,增加教材內容的深度及廣度。這部書,確實是非常實用的語文暨書法輔助教材,而且,它極專業卻淺顯好讀,最是可貴。

徐孝育(世新大學中文系講師、世新大學中文系博士生、資深書法教師)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簡直是為我這種對歷史細節充滿好奇心的讀者量身打造的。台灣人生活在現代化的都市叢林裡,對古人的「家」和「路」的概念,可能只停留在課本上模糊的印象。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用最紮實的語言學考據,把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我猜測,作者一定會花很多篇幅去比較「居」、「止」、「室」、「家」這些字在商代的細微差別,以及它們在社會功能上的區隔。同樣地,「行」、「步」、「車」這些代表移動的字,必然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移動能力與限制。這不是一本純粹的考古報告,而更像是一位資深學者在整理他多年田野考察的心得,用最口語化的方式,與讀者進行一場知識的深度對話。期待讀完後,我能用一種更謙卑、更理解的態度,去看待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建築規範和交通秩序,明白這一切都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從那一片甲骨的刻痕中,一步步演化而來的歷史積澱。

评分

老實講,我平常不太碰學術性質太重的書,總覺得那些古文字的東西太生澀難懂,但看到這本《殷墟筆記04》的主題是「日常生活」,心裡就比較踏實了。你看,台灣的生活節奏這麼快,大家追求的都是效率和新奇,有時候真的忘了我們腳下踩著的這片土地,前人是怎麼走過來的。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把甲骨文那些「住」和「行」的符號,轉化成現代人可以理解的視覺語言和故事,那絕對是國學推廣的一大貢獻。我尤其好奇「車」這個字在甲骨文裡到底長什麼樣子?那時候的「行」是指戰車、牛車,還是只是步行呢?作者的功力如果夠深厚,應該能讓我們一窺商代交通工具的樣貌。期待它能像個時間膠囊一樣,讓我們不用真的穿越時空,就能從文字的筆畫中,聞到當時泥土和炊煙的味道,體會那份古樸的生命力。希望內容不要寫得太學術化,能夠保持那種田野調查的生動感,讓閱讀成為一種趣味盎然的考古體驗。

评分

哎唷,最近看到這本《字字有來頭 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04 日常生活篇Ⅱ 住與行》,真是讓人眼睛一亮!身為一個對漢字演變一直很有興趣的台灣人,總覺得那些古老的甲骨文離我們好遙遠,但作者用這種輕鬆又不失專業的方式切入,把「住」跟「行」這些最貼近生活的概念,跟幾千年前的殷墟文字連結起來,實在是太妙了。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會讓我對搬家、蓋房子,甚至只是出門散步這類日常行為,有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特別期待他怎麼解釋「家」這個字的演變,從最初的帳篷、窩棚,到後來複雜的建築結構,肯定能看出古代社會生活型態的變遷。這種由小見大的書寫手法,比起冷冰冰的文字結構分析,更能抓住一般讀者的心。光是想像那個畫面,古人如何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他們的生活空間和移動方式,就覺得這趟閱讀旅程絕對值回票價。希望它能讓我下次看到相關的文物或電影場景時,能多一層文化層次的解讀,而不是走馬看花。

评分

哇,這套筆記系列居然出到第四集了,可見作者的用心和讀者的迴響都很不錯!我通常對這種文化考古類的書籍比較挑剔,因為很多時候會流於表面的趣味介紹,深度不足。但既然是「文字學家」的筆記,想必對於甲骨文的結構分析會是嚴謹的。這次的主題是「住與行」,我特別想知道的是,在殷墟那個時代,居住空間的階級差異是否能從文字上看出端倪?比方說,貴族的「屋」跟平民的「廬」在結構上有什麼顯著的區別,會被記錄在甲骨文裡嗎?另外,「行」的部分,如果涉及祭祀、狩獵的路線,文字的描繪方式也會不同吧?我希望作者不只是停留在「這個字長得像什麼」的層面,而是能深入探討這些基礎需求如何形塑了早期漢字的思維邏輯。畢竟,文字是思想的載體,透過這些最基本的活動符號,我們可以更貼近商朝人的世界觀。光是想到能從「行」字中解讀出古代的移動哲學,就讓人忍不住想趕快翻開來看看了。

评分

收到這本書的訊息,我立刻就把它加入了待讀清單,原因很簡單:它補足了我的知識盲區。我們在學校學的漢字多半是楷書或隸書的結構定型之後的解釋,對於它源頭的樣子,多半是透過圖文對照一筆帶過。這本《字字有來頭》系列的主軸,顯然就是要把這個「源頭」的故事講清楚。尤其聚焦在「住」與「行」,這兩項幾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兩大基石。如果沒有穩定的居所(住),就無法發展出複雜的社會結構;如果沒有可靠的移動方式(行),文明就無法擴散。我相信作者在梳理這些文字時,必然會牽涉到當時的建築技術、材料運用,甚至是道路系統的規劃。我預期這會是一本充滿知識密度,但閱讀起來卻異常流暢的書籍。它不只是教你認字,更是在教你用古人的視角去看待他們如何克服環境,建立起最初的秩序感。這對我理解後來的文化發展,肯定有極大的啟發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