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鄉土小吃 (電子書)

舌尖上的中國鄉土小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韜
图书标签:
  • 美食
  • 中国美食
  • 乡土小吃
  • 地方特色
  • 饮食文化
  • 电子书
  • 烹饪
  • 美食攻略
  • 小吃
  • 传统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北京鼎鼎大名的「碗豆黃」,到底是什麼?
  傳統豌豆黃分粗細兩種:粗豌豆黃,就是豌豆去皮直接煮成沙,加白糖凝固而成;細豌豆黃多一道過濾,成品更加細膩,顏色金黃,細膩涼甜,入口即化!
 
◎不只有臺灣,廈門也有蚵仔煎!
  臺灣蚵仔煎番薯粉的量很大,追求Q彈;廈門的蚵仔煎,將肥肉切成丁,將蒜切片,和海蠣、澱粉、精鹽、味精拌勻成糊,放豬油,打兩顆鴨蛋,煎熟後淋上香油即成!
 
◎吃膩日本拉麵了嗎?不妨來一碗蘭州拉麵吧!
  傳統的蘭州拉麵有「蕎麥稜」,筷子粗細而帶點三稜形的麵條,格外有嚼勁。蘭州拉麵的湯也是精心熬製,以大骨熬湯,再按比例加入牛肝湯和雞湯,之後每次都要兌上老湯,所以蘭州拉麵湯濃,卻清亮澄澈!
 
◎浙江的「敲蝦餛飩」到底是怎麼「敲」?
  敲蝦,就是將捕撈上的鮮活大蝦剝成蝦仁,用木棒用力敲打,直至蝦肉糜爛,成為薄片,即可以直接蒸煮或者作為包裹餡料的皮。溫州有道名菜叫做「三片敲蝦」,是用冬筍片、香菇片、火腿片和敲蝦一起煮,更是鮮上加鮮!
 
  書中所述130多道鄉土小吃,說人說吃說做法,道盡小吃裡的大情意——食材裡的情意,製作傳承中的情意,包裹在吃客味蕾中的情意。正如「百家講壇」的文化學者呂立新所言:「小吃的境界往往和文化有相通性,因為它們也是來源於生活而又能高於生活的……李韜早就應該寫這樣一本書啊!他的文字收放自如,在吃中看到人間百態。」
 
 
寻味万里:中华大地上的市井烟火与古老传承 一本关于中国各地特色传统小吃与地方风土人情的深度探索之作 内容概要: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区域或某一类别的食品,而是以中国广袤的地理版图为经纬,以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底色,为读者呈现了一部气势恢宏、内容翔实的中华大地“风味地图”。它旨在探寻隐藏在街头巷尾、阡陌田间那些不为人知却又承载着一方水土生命力的传统小吃。 全书共分为四大板块,层层递进,带领读者完成一次从北国风光到南疆雨露的味觉朝圣之旅。 第一部:北方的粗犷与坚韧——面食的万千气象 本部分聚焦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袤天地。这里的风味,无不带着北方特有的豪迈与对土地的敬畏。我们追溯了小麦从播种到磨粉、从和面到成型的古老技艺,不仅描绘了陕西关中地区“泡馍”与“臊子面”的讲究,更深入到山西、河南腹地,探究那些在窑洞或老宅中流传了数百年的“面疙瘩”、“焖子”和各种“饽饽”的制作心法。 重点章节将详细剖析“发面”与“死面”的哲学差异,以及不同地域对高筋面粉的独到运用。例如,在内蒙古草原,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制作出既能果腹又富有风味的奶茶伴侣——“烤哈达”;在山东半岛,面食如何与海鲜进行巧妙的融合,诞生出独具匠心的“鲅鱼水饺”。这不是简单的食谱罗列,而是对北方人民生活智慧的侧面刻画。我们探访了数位非遗传承人,记录下他们手中那一代代相传的独门秘方,包括对面团揉捏力度、醒发时间、火候控制的精妙拿捏。 第二部:水乡的细腻与灵动——米食的柔情万缕 跨越秦岭淮河一线,我们进入了湿润温和的江南与西南地区。这里的食物哲学,强调“水”与“气”的完美平衡。本部分重点挖掘了以稻米为基础的各式糕点、米粉和汤羹。 从长江三角洲的“青团”、“定胜糕”,到徽州山区用野草染色的“灰水团”,每一件都透露着对季节更替的敏感。书中对苏杭地区的“苏式糕点”进行了细致的考证,阐述了糖艺、馅料配比的古老标准。西南地区的部分则聚焦于米粉文化,包括云南的“米线”如何因地制宜地衍生出数十种汤底和配料,以及广西螺蛳粉背后的酸辣平衡艺术。我们特别记录了一户世代经营豆腐坊的家庭,他们如何利用山泉水制作出如凝脂般细腻的“手工豆花”,并佐以秘制红油,展现了南方人对食材本味的极致追求。 第三部:山脉的馈赠与秘藏——山珍菌类的野性之美 中国多山的地理特征孕育了独特的高原与山地风味。本部分将目光投向西南、西北高原以及西南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探索那些依赖山林、河流馈赠的独特小吃。 这里的主角是菌子、野菜和各种腌制食品。我们深入贵州山区,记录了布依族和苗族如何利用竹筒进行烧烤(“竹筒饭”),以及他们对各种“酸汤”的独特调制方法。在川西高原,介绍了一种用牦牛奶和糌粑制作的能量食物,它不仅是食物,更是游牧民族生存哲学的体现。本章的精髓在于解析这些食物中蕴含的“以毒攻毒”或“以药养身”的传统观念,以及如何通过发酵、风干等原始手段,将山野间的馈赠转化为可长期储存的美味。 第四部:边疆的融合与创新——多民族风味的交响 最后一章是关于中国边境地带的活力与开放。这里是不同文化碰撞交融的前沿,小吃也因此呈现出最复杂、最多元的面貌。 重点介绍了新疆、西藏、内蒙古东部等地的特色食品。新疆的“烤馕”不仅仅是一种主食,其纹路、厚度和配料都承载着不同的地域标识。西藏的“藏式酥油茶”和“甜茶”,被视为一种社交货币和重要的能量来源,书中探讨了其对高原气候的适应性。此外,我们还考察了东北地区的“冻货文化”——如何在严寒中利用冰雪保存食物的智慧,以及这些食物如何与朝鲜族、满族等多个民族的饮食习惯相互渗透,最终形成独特的边境风味。 结语:食物中的时间与记忆 全书最后回归到对“传统”的深思。这些小吃,往往制作繁琐,难以工业化,却因此得以保留了最纯粹的工艺和最真实的人情味。它们是地方历史的活化石,是老一辈人对故土记忆的载体。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市井美食的细致描摹,让读者不仅“看”到风味,更能“听”到食物背后的故事,感受中华大地千百年来的烟火气与文化脉搏。 读者对象: 美食爱好者、文化学者、历史研究者、旅行者,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生活方式怀有好奇心的人士。本书以严谨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辅以生动细腻的文字描绘,力求达到学术深度与阅读趣味的完美统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安 徽/001
001 安徽大救駕
002 安徽醬豆
003 安徽牛肉湯
004 黃山燒餅

北 京/010
005 爆 肚
006 炒疙瘩
007 豆 汁
008 捲 果
009 滷煮火燒
010 麻豆腐
011 門釘肉餅
012 麵 茶
013 奶 捲
014 奶 酪
015 肉末燒餅
016 豌豆黃
017 小窩窩
018 炸醬麵

福 建/039
019 炒粿條
020 蚵仔煎
021 蘿蔔糕
022 魚丸麵

甘 肅/048
023 甘肅拉麵
024 炸百合

廣 東/053
025 煲仔飯
026 腸 粉
027 潮州牛肉丸
028 粉 果
029 雞仔餅
030 薑撞奶
031 擂沙湯丸和糖不甩
032 涼拌魚皮
033 涼 茶
034 乳 鴿
035 艇仔粥

貴 州/076
036 貴州黃糕粑
037 米豆腐
038 絲娃娃

海 南/083
039 文昌雞
040 椰汁飯

河 南/088
041 炒紅薯泥
042 海三包子
043 糊辣湯
044 燴 麵
045 開封包子
046 燜 餅
047 原油肉

湖 北/104
048 熱乾麵
049 魚 糕

湖 南/110
050 臭乾子
051 湖南米粉

吉 林/116
052 桔 梗
053 冷 麵

江 蘇/122
054 叉 燒
055 黃橋燒餅
056 糯米藕

內蒙古/129
057 炒小米
058 莜麵窩窩

寧 夏/135
059 炒糊餑
060 寧夏包子

陜 西/140
061 涼 皮
062 肉夾饃
063 臊子麵
064 陜西核桃餅
065 酸湯水餃
066 羊肉泡饃

山 東/154
067 山東大包
068 山東煎餅
069 濰坊蘿蔔

山 西/162
070 蕎麵灌腸
071 山西炸糕
072 太谷餅
073 頭 腦
074 羊雜割

上 海/176
075 蔥油拌麵
076 青 團
077 生 煎
078 蟹粉小籠

四 川/189
079 艾蒿饃饃
080 冰 粉
081 豆花麵
082 肥腸粉
083 紅油抄手
084 煎蛋麵
085 簡陽羊湯
086 冷串串
087 牛肉鍋魁
088 燃 麵
089 傷心涼粉
090 蹄 花
091 甜水麵

臺 灣/221
092 棺材板
093 九份芋圓
094 滷肉飯
095 燒仙草
096 臺灣牛肉麵
097 杏仁豆腐

天 津/234
098 獨麵筋
099 煎燜子

西 藏/239
100 石鍋雞
101 酥油茶

香 港/244
102 缽仔糕
103 芒果班戟

新 疆/249
104 丁丁炒麵
105 紅柳烤肉
106 手抓飯
107 新疆饢
108 孜然板筋

雲 南/262
109 包 燒
110 餌 絲
111 過橋米線
112 雞豆涼粉
113 烤餌塊
114 涼雞米線
115 麻 補
116 米 糕
117 泡路達
118 蕎 糕
119 肉醬米粉
120 乳 扇
121 薩達魯
122 撒 撇
123 豌豆粉
124 鮮花餅
125 香竹飯
126 宜良烤鴨
127 紫蘇梅餅

浙 江/306
128 乾炸響鈴
129 泥 螺
130 片兒川
131 敲蝦餛飩
小吃裡的情意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63291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1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嘖嘖,這本《舌尖上的中國鄉土小吃》的書名,聽起來就充滿了「流浪感」與「探索欲」啊! 我最近剛好迷上了那種帶著歷史厚重感的旅行方式,那種不搭高鐵、不坐飛機,而是選擇最慢速的交通工具,去感受不同地域之間那種緩慢的時間流逝。小吃,往往就是這種慢活哲學的最佳體現。它通常出現在最不起眼的街角、最擁擠的市場,是當地居民最真實、最不加修飾的日常。我對這種「接地氣」的美食最有興趣。書中如果能描述那些小吃攤的攤主,他們的人生故事,那種更能打動我。也許是個祖傳三代的麵攤,老老闆每天清晨就開始備料,他的手藝是隨著歲月慢慢淬鍊出來的;又或者是一個外地來的遷徙者,用家鄉的味道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裡找到了一席之地。這些「人」的故事,遠比食物本身更吸引我。我總覺得,食物的風味會隨著時間和地點變遷,但人與人之間那份樸實的交流,卻是永恆的。如果這本書能捕捉到那種,在寒冬的早晨,捧著一碗熱騰騰的粥,感受到的暖意與慰藉,那才是真正令人動容的「鄉土滋味」。我希望它能帶領我進行一場心靈的田野調查,去感受那些隱藏在食物背後,人們為了生活所付出的辛勞與熱情。

评分

這本《舌尖上的中國鄉土小吃》引起了我對「地方差異」的強烈好奇心。我們台灣的飲食文化深受閩南、客家,乃至於外省族的影響,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味光譜。中國幅員遼闊,每個省份、每個縣城,甚至村落之間,對同一種食材的處理方式都可能天差地遠,這其中的地理、氣候、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味覺區隔,簡直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我特別想知道,書中對於「酸、甜、苦、辣、鹹」這五味的權重分配是如何隨著地域而變化的。舉例來說,西南地區對花椒和麻味的熱衷,與華北地區對醬油和麵食的依賴,這種對基本味道的偏好,是如何形塑了當地的飲食性格?對於我這樣一個習慣了台灣清淡或偏甜口味的人來說,去理解那種極致的重口味,需要的不僅是味蕾的適應,更是心態上的轉換。如果這本書能像人類學報告一樣,細緻地剖析出這些風味的成因,探討水質、土壤、甚至是當地節慶習俗如何影響了特定小吃的誕生,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食譜書,而成為了一部「風味地理學」的專著。這種深度探索的價值,遠比我單純去嘗試一兩種網紅小吃要來得有意義得多。

评分

說真的,看到「電子書」這三個字,我心裡就打了個問號。我這個人啊,是個徹底的「實體派」愛好者。書本的重量、紙張翻閱時的沙沙聲、墨水的氣味,這些都是閱讀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像《舌尖上的中國鄉土小吃》這種主題,我總覺得它應該搭配著精美的印刷和全彩的大幅照片,才能真正展現出食物的誘人程度。用手機或平板看那些油光水亮、香氣四溢的畫面,總覺得少了點「臨場感」。我希望這本書的編排設計能夠彌補載體上的不足。例如,它是否提供了詳細的「氣味描述」?文學性的描寫能不能讓我彷彿聞到那股煙火氣?如果它只是單純羅列食譜或地點,那我就覺得有點可惜了。我更偏好那種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書寫,能夠引導讀者進入作者的味蕾世界。如果作者的文筆犀利、觀察入微,能夠把一道看似簡單的「麻醬麵」寫出如詩如畫的層次感,那麼即使是電子書,我也願意給予高度評價。畢竟,最終決定一本美食書好壞的,還是文字的力量,它必須具備將平庸化為神奇的魔力,否則,一堆網路搜尋的資料拼湊起來,誰都會做。

评分

這本《舌尖上的中國鄉土小吃》電子書,擺明了是要來挑戰我這個美食饕客的極限! 我是個非常注重「儀式感」的吃貨,對我來說,吃東西不只是為了生存,而是一種美學追求,一種對食材的尊重。我對那種使用化學添加物、追求快速出餐的現代速食文化是敬謝不敏的。我更嚮往的是那種需要時間慢慢熬煮、耐心等待的功夫菜,即使是小吃,也必須要有靈魂。想像一下,一碗上好的肉羹湯,裡頭的羹湯必須要Q彈滑順,筍絲的脆度恰到好處,重點是那股畫龍點睛的烏醋香氣,如果少了任何一樣,那味道就跑掉了,變得平庸無奇。雖然書名講的是「中國」,但這種對味道層次的精準掌握,我相信是頂級吃家共同的追求。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更深層次的分析,而不僅僅是介紹「哪裡有好吃的」。我期待看到關於傳統烹飪工具的使用,例如炭火的運用、石臼的捶打,以及不同地區因地制宜的食材處理技巧。例如,南方米製品的發酵過程,北方麵食的揉捏手法,這些細節才是構成美味的骨幹。如果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那對我來說,它的價值就非凡了。我對烹飪工藝有著近乎偏執的熱愛,希望這本電子書能滿足我對「精湛工藝」的窺探慾望,讓我能從知識層面提升對食物的理解,而不僅僅是口腹之慾的滿足。

评分

哎哟,這本《舌尖上的中國鄉土小吃》電子書,光看書名就讓人垂涎三尺,簡直是勾起了我對台灣在地傳統美味深深的思念! 我自己啊,是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從小吃到大的那些夜市人生、巷口麵攤,對「小吃」這兩個字有著難以言喻的情感。記得小時候,放學後最期待的就是去那間老阿伯賣的蚵仔煎攤位前排隊,那種熱騰騰的粉漿在鐵板上滋滋作響的聲音,配上老闆熟練地打入雞蛋,淋上甜甜鹹鹹的醬汁,簡直是人間美味。這本書雖然主打「中國鄉土小吃」,但我相信,無論是哪一地的傳統小吃,它們背後所蘊含的,都是濃濃的人情味和生活智慧。 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我們台灣的夜市文化這麼獨特?是不是因為從早期移民社會發展過來,大家的生活都不容易,所以用最簡單的食材,做出最撫慰人心的味道?每一道小吃,比如滷肉飯、肉圓、擔仔麵,它們的配方可能流傳了好幾代,裡頭藏著的不只是食譜,更是家族的記憶。看到這種主題的書,我就忍不住會聯想到家鄉的味道,雖然這本書不是專門講台灣的,但這種對「在地、傳統、手工」的堅持,絕對是共通的。我希望能從中擷取一些概念,或許能啟發我,讓我家附近那間快要收起來的古早味麵店,找到新的轉機。這本書的出現,讓我重新審視了「小吃」在我們生活中的份量,它遠遠超過了填飽肚子的功能,它是一種文化符碼,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展現。光是想像那撲鼻而來的香氣,就讓人心滿意足,這電子書,我一定要找時間好好研究一番,看看能不能在其中找到一絲熟悉又陌生的味道的線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