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到綠色餐廳吃頓飯!——在地友善食材×溫暖節令料理,跟著番紅花走訪全台22家風土餐廳 (電子書)

一起到綠色餐廳吃頓飯!——在地友善食材×溫暖節令料理,跟著番紅花走訪全台22家風土餐廳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番紅花
图书标签:
  • 美食
  • 料理
  • 蔬食
  • 在地食材
  • 友善食材
  • 節令料理
  • 台灣美食
  • 風土餐廳
  • 慢食
  • 永續飲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第一本綠色餐廳尋味之旅!
跟隨超人氣家庭料理家——番紅花踏查全台22間綠色餐廳,
穿行於豐盛滋味與在地食材之間,
一口一口,尋訪迷人、溫暖又貼近土地的味覺故事!



★ 首本深入介紹、引薦台灣在地「綠色餐廳」的飲食專書。

★ 融合料理職人精神、台灣自然風土、店家經營故事、食材烹調與餐點特色。

★ 綠色餐廳最簡單的定義就是——「趨近低環境成本的餐飲經營模式」。餐點葷、素皆有,選用對土壤與生態相對友善的有機食材。此外,綠色餐廳需遵守並承諾六項「綠食宣言」:優先採用當地當令食材、優先採用有機友善食材、遵循永續生態及海洋原則、減少添加物使用、提供蔬食餐點選項、減少資源耗損與浪費,且於網路平台揭露食材來源,並接受不定期訪談與稽核。


農訓協會秘書長 王志文
超級美食家主持人 王瑞瑤
作家 李昂
美食評論家 徐天麟
飲食文化研究者 徐仲
廣播人、作家 馬世芳
美食作家、Taster美食加創辦人 Liz高琹雯
台大農藝學系名譽教授 郭華仁
飲食作家 陳靜宜
華視新聞部經理 黃兆徽
綠色餐飲指南創辦人 黃俊誠
「米通信」共同創辦人暨總編 馮忠恬
作家 楊馥如
作家 蔡珠兒
作家 韓良憶
料理YouTuber 蘿潔塔

——好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食物不光是滿足口腹之慾,對人體也有營養均衡攝取等該注意的,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與環境共存永續的意識抬頭,人類不光只是擔心異常氣候下的反撲,更重要的是每位地球公民都該深埋內心的飲食素養,而綠色餐廳,恰恰就是飲食素養的絕佳體現。」——黃俊誠(《綠色餐飲指南》創辦人)

//


跟著番紅花的飲食探訪地圖,
細細訴說繚繞城市山海、街衢巷弄間的在地滋味;
那是關於料理人的、關於台灣風土的,
更是關於我們每個人的味覺故事⋯⋯



「為了將台灣各角落致力追求『美味』和『永續』的餐廳,把他們的遠見與精湛廚藝,報導出來呈現在海內外關心土地與環境友善的讀者面前,這幾年我和綠媒體團隊走得越遠,越認識到『綠色餐廳』在台灣餐飲職人的努力下,已然是一片溫柔朗朗的星空;這本書將指給你那一顆一顆的星星位於何方,等待您按圖索驥,去探索,去品嚐。」——番紅花


走進盈滿飯菜香的綠色餐廳,
你不可錯過大稻埕「孔雀餐酒館」無國界創新台菜、
基隆「八斗邀」肥美的螃蟹和小卷;
而南台灣更有高雄簡天才師傅讓人吮指回味的法式功夫櫻桃鴨腿,
以及屏東Eske Place Coffee House精品烘焙咖啡。
對了!飯後必得來塊「小小蔬房」的艋舺楊桃戚風蛋糕、
「坪感覺」甘雅清芳的包種茶瑪德蓮;
再配上一杯精釀啤酒,
隨番紅花進入世界冠軍陳耀訓的職人麵包魂、
台中「施雜貨」三代共同創作;
以美食燃亮一抹燭光,迷人的店頭故事即將展開⋯⋯

這些綠色餐廳不僅守護自然,重點是也能好吃好看、有型有款!它們除了採用當令有機食材、減少資源耗損,更持續翻玩多重料理元素,注入在地繁盛的鮮蔬禽肉之中。原來「吃美味」、「吃健康」、「吃環保」可以同時並行;想要品嚐最天然、最流行的時尚台味,就一起到綠色餐廳吃頓飯吧!


【精選菜單摘錄】

◎台北「Le coin de Sophie在她家:法式柑橘鴨胸」

法國傳統節慶性菜色,使用花蓮玉里的履歷鴨胸,以牛排手法在鐵鑄鍋煎出油脂,再取用這個鴨油與柑橘皮、有機蘋果醋製成酸香的橙汁,滋味極佳!

◎高雄「LA ONE Café:西班牙蒜香白蝦」
西班牙經典菜色Tapas,以蒜片橄欖油油燜式作法,釋放蒜味及海鮮香氣,滿載滋味的橄欖油更是最佳麵包沾醬,每一口都是直抵人心的鮮美。

◎屏東「Eske Place Coffee House:鄉村鹹派」
以傳統紐西蘭「手桿厚派皮」為基底,結合屏東在地小農南瓜、菇類、番茄、馬鈴薯等食材烤製而成;鹹派的沾醬,是每週熬煮四小時、以傳統濃縮醬汁手法的獨門沾醬「Kiwi 嬤嬤」。
 
◎新北坪林「坪感覺:蜜香紅茶滷肉燥」
滷肉燥以西螺柴燒手工醬油與蜜香紅茶入味,搭配文山包種茶香飯,再附上季節時蔬佐鳳蕉豆腐乳、泡菜、烤南瓜,以及絲瓜味噌豆腐湯。
 
◎基隆「八斗邀友善餐廳:柚饗藥泥」
秋冬時節最宜煲湯益氣,煮鍋放入季節時蔬,搭配基隆得天獨厚的黃金蟹與鎖管等原船凍海鮮,再倒入橙柚風味的自釀啤酒,滿鍋生香。
 
探索味蕾的無限可能:一場跨越地域與時節的飲食盛宴 在這本深入探討全球飲食文化的圖鑑中,我們將帶領讀者踏上一場橫跨五大洲、涵蓋數十種烹飪流派的味覺之旅。這不僅是一本食譜合集,更是一部關於食物、歷史、文化和人類創造力的百科全書。我們著重於挖掘那些深藏於地方傳統中的烹飪智慧,並探討現代廚藝如何從中汲取靈感,創造出既根植於土地,又面向未來的嶄新風味。 全書結構嚴謹,共分為五個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於一個獨特的飲食主題,並輔以豐富的歷史考證和生動的田野調查記錄。 第一部:失落的風味與古老的技藝 (The Rediscovery of Lost Flavors) 此部分深入探討了那些在工業化浪潮中逐漸被邊緣化的傳統食材與烹飪方法。我們考察了阿爾卑斯山脈深處的發酵技術,揭示了數百年前如何在嚴苛環境下保存食物的智慧;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區,我們記錄了印加後裔如何延續使用數千年前的塊莖作物,並以傳統的烘烤石板技術重現古老風味的過程。 重點章節包括:「從鹽漬到煙燻:抵抗遺忘的保存學」,詳細分析了不同地域鹽礦、煙燻木材的特性如何賦予食物獨一無二的風味層次;以及「手工研磨的靈魂:穀物與香料的原始聲音」,探討了石磨碾製的麵粉與機器加工麵粉在口感、營養和風味上的巨大差異,並介紹了如印度傳統的馬薩拉研磨,以及中東地區香料混合的精準藝術。 我們並未止步於技術層面,更關注這些技藝背後的人文意義。例如,在東歐的某個偏遠村莊,當地婦女如何通過世代相傳的複雜編織技巧,製作出具有特定氣味的麵包,這些麵包不僅是食物,更是家族記憶的載體。 第二部:海洋的饋贈與淡水的秘密 (Oceans, Rivers, and the Bounty of Water) 水域的資源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石,本章節專注於水產的處理與烹飪藝術。我們從日本北海道的頂級海膽採集過程,談到地中海沿岸漁民利用傳統魚網捕撈的永續性實踐。 一個引人入勝的章節是「潮汐與時間的藝術:生食哲學的演變」。在此,我們對世界各地對生食海鮮的處理標準進行了對比分析,從挪威對魚類新鮮度的極致要求,到秘魯的「雷切達」(Leche de Tigre)如何透過酸的化學作用,在瞬間轉化魚肉的口感和風味。 此外,淡水漁業的章節則將焦點轉向內陸。我們探討了如匈牙利魚湯(Halászlé)中,不同種類的淡水魚如何根據其脂肪含量與肉質,在複雜的紅椒湯底中協調出完美的平衡;以及在中國江南水鄉,如何利用特定季節的河鮮,搭配時令的筍尖或茭白,完成一場清雅的盛宴。 第三部:植物王國的異想世界 (The Botanical Avant-Garde) 此部分著重於植物性食材的深度開發,探索了從根莖到花朵、從野生採集到精準種植的廣泛領域。我們將介紹許多在主流市場上罕見的食用植物,以及它們如何被不同文化賦予烹飪生命。 「從花園到餐桌:被遺忘的野草與香草」章節,詳細記錄了歐洲採集者在森林中尋找報春花、蕨類嫩芽的過程,以及如何將這些帶有強烈季節氣息的植物,融入到精緻的醬汁或沙拉之中。 另一亮點是對「風味分子結構」的探討,特別是針對辣椒素、萜烯類化合物在不同植物中的分佈與轉化。我們分析了墨西哥摩爾人(Moleh)如何通過精確的烘烤與研磨,將乾辣椒的煙燻味與果酸味最大化,創造出層次豐富的墨西哥辣醬(Mole Sauce)。我們還探討了熱帶雨林中,原住民如何利用樹液、樹皮和花蜜作為天然的甜味劑和黏合劑。 第四部:肉類的崇拜與轉化 (The Alchemy of Muscle and Marrow) 聚焦於動物性蛋白質的處理,本章節超越了單純的烹飪,更探討了肉類在儀式、慶典中的文化角色。 我們深入蒙古的草原,記錄了「烤全羊」的古老儀式,不僅是食物的準備,更是一種社群團結的展現。隨後,我們將場景切換至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分析了「阿薩多」(Asado)中對火候的極致控制,如何確保不同部位的牛肉都能達到最佳的嫩度和風味釋放。 在熟成與醃製的技術上,我們詳細描述了義大利帕爾瑪火腿的漫長風乾過程,以及西班牙伊比利亞火腿在橡果飼養下的獨特風味形成機制。更具爭議性但極富歷史意義的章節,則是對「內臟再發現」的專題,探討了如法國的沙樂沃(Cervelle de Canut)或英國的哈吉斯(Haggis)等菜餚,如何將過去視為邊角的食材,提升至精緻餐桌的藝術。 第五部:跨界融合與未來的前瞻 (Fusion, Future, and the Global Palate) 最後一部分展望了飲食的未來趨勢,特別是當不同地理區域的食材與技術碰撞時所產生的化學反應。我們探討了「新北歐主義」對極簡主義與本地食材的堅持,如何影響了全球高端餐飲的走向。 同時,本章也討論了在氣候變遷背景下,廚師們如何積極尋找替代蛋白質來源,以及對「零浪費烹飪」(Zero-Waste Cooking)的哲學實踐。我們展示了亞洲廚師如何運用分子料理技術,將蔬菜邊角料轉化為口感模擬肉類的創新產品。 總而言之,這部作品旨在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讀者理解食物的深度與廣度,從最原始的土地到最尖端的廚房實驗室,每一口味道都承載著人類與環境互動的悠久歷史。它鼓勵讀者以更開放、更具好奇心的態度,去探索每一個餐盤背後蘊藏的無限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番紅花
台北人,日常專注於家庭料理研究,也是業餘的文學讀者。

人生在廚房的啟蒙,從七八歲學炸豬油開始,對於台灣風土當令食材,特有偏愛。近幾年致力於推動孩子的食農教育,與水牛書店共同策畫的「菜市場的文學課」、「漁港的文學課」,獲得廣大迴響。

最大的心願,就是有一天,問起台灣孩子最愛吃什麼魚,第一名的答案不再是鮭魚和鱈魚,而是鬼頭刀、鯖魚、午仔或虱目魚。持續關注海洋永續、動物福利、土地倫理等議題,希望透過書寫,邀起大小讀者一起來支持台灣的綠色農漁畜牧業。

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著有《廚房小情歌》、《教室外的視野》、《你可以跟孩子聊些什麼》等書。

網站:
番紅花 facebook.com/wangpitsu
番桌番桌 facebook.com/funfuntable


相關著作:《你可以跟孩子聊些什麼:新課綱上路,培養孩子成為終身學習者,每天二十分鐘,聊出思辨力與素養力!》《你可以跟孩子聊些什麼:新課綱上路,培養孩子成為終身學習者,每天二十分鐘,聊出思辨力與素養力!(博客來獨家限量親簽珍藏版)》

图书目录

【綠色餐廳Q&A】
【推薦序】在綠色餐廳,體現人與自然的永續關係   /黃俊誠
【自序】探索屬於綠色餐廳的朗朗星空

LA ONE Café:法餐南霸天簡天才,充滿本土風華的歐陸料理
陳耀訓.麵包埠YOSHI BAKERY:每天追求「更好」,讓台北人瘋狂的麵包名店
Eske Place Coffee House:南台灣的紐澳風格咖啡新樂園
孔雀餐酒館:隱藏在大稻埕傳統街屋深處的歐亞料理聚會所
慢慢弄乳酪坊:起司迷必訪的台灣第一家自製手工乳酪坊
或者書店:有機書森林的蔬食餐桌
小小蔬房:身土不二、美味非常的旬食廚房
八斗邀友善餐廳:詮釋基隆風土,做菜釀酒漁夫鍋
坪感覺:坪林百年老屋的創意茶食X茶山體驗
泔米食堂:帶來餐桌季節感的好好吃碗飯
Plants:純淨、豐饒、美麗的全食物料理食堂
TiMAMA Deli & Café:宛如自家餐桌溫馨氣息的吃飽也吃巧
東雅小廚:日本人也專程前來的純淨食材手路菜
禾乃川&甘樂食堂:國產大豆所釀酵的大地料理
Le coin de Sophie在她家:以在地小農食材,演繹法式家常菜
呷米蔬食餐廳:就是要拓展你對蔬食的想像
北投普羅旺斯bakery & café:陽明山腳下的在地採集烘焙坊
Ile島嶼法式海鮮:讓大海說話的本島精緻海鮮料理
大山北月:磨亮深山廢棄校舍,端出風土慢食
車庫餐廳:竹科園區的活力綠餐桌
施雜貨:赤牛仔一家人「惜物惜食」的生活風格選店
龜時間goöod time:跟隨大地節氣,走在自己的時間裡

【附錄】友善食材供應店家推薦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448822
  • EISBN:9789863449331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8歲~60歲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5.0MB

图书试读

自序:探索屬於綠色餐廳的朗朗星空

世界上有許多美好食材因為我們對它的陌生或不熟悉料理方式,而被我們棄置了。不久前,堅持以「友善水、土、環境」為水產養殖基本價值,而獲得神農獎的漁民邱經堯告訴我,他的虱目魚肚在市場上供不應求,虱目魚那麼大一條,大家只愛吃魚肚,但其實虱目魚肝也是營養和風味都很好的東西,然絕大多數的虱目魚肝,被當下雜處理,用心養魚的他,幾十年來看到魚肝始終沒能被好好享用,感到不捨又惋惜。
他問我是否能為長久以來不被重視的虱目魚肝,設計成美味可口的加工食品,讓虱目魚肝有翻身的機會,讓一整條的虱目魚都能被完全利用。
接到這個使命,我開始探究虱目魚肝的各種烹調可能,也因此品嚐到被好好保存的虱目魚肝,其原始滋味如此滑柔細緻,只需稍微加熱,以香料油漬,便佐酒極佳。我一邊試做一邊想,珍惜每一樣食材,妥善運用大地萬物資源,是我們打獵不易的老祖先的飲食基本原則,如今人類進入食物源源不絕的盛世,追求珍饈巧味,那些不方便的、不美的、不熟悉的食材部位,遂逐漸被我們任性浪費了。
像是羊排、羊里肌受美食愛好者喜戀,可羊頭去哪裡了呢?被取走魚卵做成烏魚子的成千上萬尾烏魚殼,最後何去何從?青花菜的花蕾球鮮甜脆,但它的綠葉清炒也好吃,卻往往被我們丟棄。冬季盛產的白蘿蔔,煮排骨湯或關東煮,都大受孩子歡迎,然風味十足的蘿蔔皮卻很少被我們食用。市場上很少看到長得不直的小黃瓜和紫茄,誰來告訴我們,那些也是農人心血的「規格外」蔬果最後的命運?
希望透過推動「惜食」的理念,鼓勵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大地友善」,讓好吃、愛吃的大家,也能同步支持環境保護,關懷土地永續。於是我參與了「綠媒體」團隊的寧靜綠色革命計畫,自二○一九年開始,踏上台灣「綠色餐廳」(Sustainable Restaurant)的探索之旅,從北到南,盡可能把各地方縣市裡,關懷大自然生態和廚藝精湛的餐飲職人店家,一一採訪報導,讓所有對綠色美食有興趣的國內外讀者,透過我們誠摯的推薦,因緣認識這座小島上「綠色餐廳」的這家那家。
而評鑑「綠色餐廳」的首要標準是什麼呢?
在執著於理念之前,我認為「好吃」永遠是餐飲人的首要任務。當廚師透過烹調手法,完善傳達食物的美味,讓客人覺得「好吃」而願意回顧並將口碑傳出去,餐廳才有「永續經營」的可能與機會。因此,出現在這本書裡的每一家「綠色餐廳」,其料理水準都獲得我們的認可,「好吃」是無庸置疑的。
然而,在台灣想找各種級別的美味餐廳,坊間媒體與各種指南早已隨手可得;但若想要探訪的是採用有機友善食材、又健康美味的綠色餐廳,可就沒那麼容易了。不僅料理好吃,綠色餐廳還必須承諾以下六項國際上風起雲湧的綠色餐飲準則:
「優先採用當地當令食材,優先採用有機友善食材,遵循永續生態及海洋原則,減少添加物使用,提供蔬食餐點選項,減少資源損耗與浪費。」餐廳主廚追求「好吃」之際,也願意共同呼應這六項綠色宣言,是為了健康,也是為了保護地球與所有生物的未來。
如今我們都能改變幾十年來使用塑膠吸管喝飲料的生活習慣,讓塑膠吸管不再是海洋動物殺手,也不再是大地垃圾的沉重負擔,可見許多人願意透過飲食的另一種選擇,從日常生活中做些什麼,享受美食,也不造成破壞。
為了將台灣各角落致力追求「美味」和「永續」的餐廳,把他們的遠見與精湛廚藝,報導出來呈現在海內外關心土地與環境友善的讀者面前,這幾年我和綠媒體團隊的採訪足跡,從宜蘭的精釀啤酒小食堂、基隆八斗子小漁村的得獎生態漁夫鍋、坪林百年老屋的創意茶餐、台北百花齊放精采多元的各國風味料理,一路往南延伸到高雄南霸天的歐陸菜,和屏東小巷以小農當令食材所演繹的紐澳風格咖啡與鄉村甜點店……我們走得越遠,越認識到「綠色餐廳」在台灣餐飲職人的努力下,已然是一片溫柔朗朗的星空,這本書將指給你那一顆一顆的星星位於何方,等待您按圖索驥,去探索,去品嚐。
若您長期關注國際餐飲趨勢,或許注意到綠色餐廳的浪潮,席捲了許多美食薈萃的國際一級城市,「好吃」是必然是基本,但更多人開始期望,除了好吃,除了滿足感官的需求,同時也能不破壞環境、讓海洋永續、讓土地健康、讓動物不痛苦地活著、讓蜜蜂健康地飛著、讓蛋雞符合天性地走著、減少廢棄物與碳足跡、不浪費食材、提供客人蔬食的選擇。綠色餐廳每往前推進一步,就意味著有更多的生命被您我善待。
現在,就讓我為您娓娓道來每一趟尋味之旅中,關於綠色餐廳那些料理家與美食的故事吧。
 

用户评价

评分

吸引我的另一個重點是「友善食材」這個詞彙,這在當前的永續議題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身為消費者,我們手上的餐盤,其實就是一種投票。選擇支持那些對環境友善、對小農支持的餐廳,其實也是在間接地參與一場對未來飲食環境的塑造。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定義和篩選這些「友善」的標準?是看生產履歷、是看人道飼養,還是更廣泛地涉及生態平衡?不同於許多強調高耗能、高標準的米其林體系,我更傾向於這種紮根於土地、講究共生的飲食哲學。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複雜的永續概念,透過美味的料理故事巧妙地包裝起來,讓讀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提升對環境責任的意識,那它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本食譜的範疇,簡直可以說是飲食教育的典範了。希望透過番紅花的導覽,我們能更清晰地看見台灣在實踐綠色餐飲這條路上所付出的努力與成果。

评分

說實話,光是「全台22家」這個數字就已經足夠吸引人了,它涵蓋的廣度讓人驚訝。台灣雖然不大,但南北的風土差異極大,從東北角的漁獲到中南部的瓜果,從山區的時令野菜到平原的特色米種,每一區都有其獨特的風味密碼。要找到22家能夠代表這種風土多樣性,同時又堅守綠色友善原則的餐廳,其難度可想而知。這本書無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台灣風味地圖」索引,對於像我這樣熱衷於深度旅遊和地方探索的人來說,這份名單本身就是極具參考價值的行動指南。我已經開始規劃,準備將書中介紹的餐廳作為下半年的旅行清單,不僅是為了品嚐那些被推薦的料理,更是為了親自去體驗那些餐廳如何將「在地」的概念融入空間設計、服務流程,乃至於他們與在地社區的連結方式。這是一本能真正引導你「動起來」,去實踐飲食地圖探索的寶藏書籍。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是讓人眼睛一亮,色彩搭配既清新又帶有濃厚的土地氣息,那種溫暖的感覺撲面而來,讓人光是看著封面就彷彿能聞到新鮮食材的香氣。我特別欣賞那種將「在地」與「友善」兩個核心概念融合得恰到好處的視覺語言,沒有過度的矯飾,反而流露出對食材本質的尊重。光是這份設計的用心,就足以說明作者在整體內容編排上絕對是下足了功夫,絕非市面上那些譁眾取寵的食譜書可以比擬。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飲食文化變遷的饕客,我非常期待能夠透過這本書,更深入地認識那些默默耕耘、堅持初衷的在地生產者,以及那些願意將這份心意轉化為餐桌上驚喜的主廚們。這種深度結合了人文關懷與味蕾享受的書籍,才是真正有價值的閱讀體驗。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翻開內頁,看看作者是如何將這些風土故事娓娓道來,將節令的轉換、土地的脈動,化為一道道撫慰人心的料理篇章。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吃什麼」的書,更像是一本引領我們重新認識腳下這片土地的慢活指南。

评分

從書名中「跟著番紅花走訪」這幾個字眼看來,這本書的敘事角度顯然是帶有強烈個人風格與親身經歷的。番紅花這個名字在台灣的飲食文化圈裡本身就是一個指標,她對於生活美學與飲食細節的掌握,向來是精準而優雅的。這意味著,這本書的文字表現力應該會非常出色,不只是冰冷的資訊羅列,而是充滿了溫度和場景感的描寫。我預期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會被帶入那些餐廳的氛圍裡,感受到主廚與食材之間的對話,甚至能想像出那種結合了在地風土記憶與當代烹飪技巧所激盪出的火花。這種「走訪」的體驗感,對於電子書這個載體來說尤為重要,如果排版設計得當,圖文的搭配流暢自然,那麼讀者體驗到的沉浸感將會非常強烈,彷彿真的跟著作者一起搭乘火車,從北到南,進行了一趟收穫滿滿的味覺探險之旅。

评分

老實說,現在市面上的美食書籍動輒就強調奢華的食材或是國際級的創意,很少有書籍能像這本給人一種「回家吃飯」的踏實感。我對「節令料理」這個主題特別有感,因為台灣的四季分明,每個時節都有它獨特的風味和該珍惜的物產,但隨著生活節奏加快,這種順應自然的飲食智慧似乎正在被遺忘。因此,這本書的出現,簡直就像是一股清流,它提醒著我們,最好的美味其實就藏在我們身邊的時光流轉之中。我猜測,書中對於不同季節食材的選擇與運用,必然有其獨到的見解,或許會揭示一些我們從未曾注意到的在地秘密。而且,能走到全台22家餐廳進行深度報導,這背後需要耗費多少交通時間與溝通成本,光是想像那個田野調查的過程就令人肅然起敬。這不是出版社隨便找幾家網紅店打卡就能拼湊出來的內容,而是真正走進產地、走進廚房的紮實紀錄,這種對知識的堅持與對職人的尊重,值得我們伸出大拇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