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都是謊言 (電子書)

你吃的都是謊言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凡妮‧哈裏
圖書標籤:
  • 食品安全
  • 食品添加劑
  • 健康飲食
  • 營養學
  • 揭秘真相
  • 食品工業
  • 食品欺詐
  • 健康生活
  • 科普
  • 飲食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榮登亞馬遜網路書店、紐約時報暢銷榜,搶占飲食、商業、科學等相關類型第一名。
★解開食品添加物、化學成分、熱量、糖、有機、健康食品、全天然、基改食物……等背後一連串難解的密碼。
★吃瞭太多化學添加物?教你執行48小時排毒淨化計畫,緩解對含糖零食的渴求、改善膚質狀況、增進腦部活躍。

  有人說,椰子油是維持青春與養生的聖品;沒多久,椰子油竟然成瞭十足的毒藥!
  你一定聽過不能錯過的10種超級食物;但你大概也聽過,超級食物隻是一種營銷手段!
  你明明想吃天然食物,買到的卻是「天然」的加工食品。

  諸如此類各種相互矛盾的健康資訊無時無刻而來,我們怎麼知道哪些資訊可以相信?我們怎麼知道哪些建議是否正確?我們應該聽誰的話?我們如何期望自己能變得健康?
  多年來燒腦的問題真的無解?
  凡妮‧哈裏說:「自己的健康自己救!」

  本書作者凡妮‧哈裏因為自身健康亮起紅燈而開始關注飲食問題,在她多年抽絲剝繭研究下發現,我們的健康每下愈況,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讓大型食品業者代替我們決定瞭該吃什麼、讓身體攝取什麼;我們吃含糖穀物當早餐、吃冷凍蛋糕當甜點、用加工麵包和加工肉品來做三明治……可是,大型食品業者並不在乎我們的健康,隻在乎利潤多寡!

  這些跨國食品業者大量運用經過高度加工的成分,在大型工廠裡生產各種充滿危險化學物質、添加物和有毒成分的食品,更糟的是,他們蓄意讓人吃瞭上癮;食品業者特別為此設立大型研發部門,隻為瞭讓人狼吞虎嚥吃下加工食品,也就是吃下充滿過量的糖和危險添加物的假食物。

  可怕的是,我們卻堅信自己需要加工食品,因為我們已經受到製約瞭!加工食品業已將食品變成一種準藥品;它們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活化獎勵迴路、重新連接大腦、使我們強迫性消費。
我們渴求健康的單純之心,被放大利用後,透過多年各式混淆視聽的飲食建議新聞、研究報告、甚至是學者、部落客的傳播後,這些業者獲利瞭,而我們則賠上健康。

  這些年來,凡妮‧哈裏立下不少戰績,包括讓標榜健康的潛艇堡連鎖店 Subway 宣布不再於麵包中添加偶氮甲酰胺這種「瑜珈墊原料」的化學成分;卡夫食品停止在兒童食品中使用人工色素;美式連鎖速食店福來雞(Chick-fil-A)也停用施打抗生素的雞肉做為食材;讓星巴剋宣布停止在「萬聖節南瓜風味拿鐵」添加有緻癌疑慮的焦糖色素……

  本書正是從凡妮經過多年揪齣大型食品業者暗黑史的經驗中,建立瞭其對基改食物及農業化學品的看法後整理而成。她將教你如何看穿大型食品業者的謊言,並能獨立思考,選擇有益健康的真正飲食,重新擁抱健康生活。

本書特色

  知識力就是你的健康力
  本書共分為兩大部分:
  Part1教你釐清事實,學會分辨新聞的真假。凡妮以多年對抗大型食品業者經驗,層層剝析大型食品業者慣用的謊言宣傳技倆,讓你再看到類似文章時,立刻透析背後可能的陰謀詭計。

  Part2破解那些我們被餵養多年的食物謊言。包括卡路裏、糖、飲料、各種「無」添加食物、天然香料、強化食品、農藥除草劑及有機食物等,在我們生活中曾齣現的重大健康飲食議題的真實樣貌,都以專章細數緣由、謬誤之處及正確觀念,章末更附有行動步驟,教你如何破解迷思。

  凡妮更在各章安排瞭「隨堂測驗」以及簡單的「三問排毒法」,幫助讀者快速釐清常見錯誤資訊。看完本書,你也能如凡妮般,在密密麻麻又細小的食物標籤中,一眼看齣其中危害健康的詭計。

  這是一本新型態的飲食健康書籍。凡妮以多年抽絲剝繭的知識,將你在現今茫茫食品中,靠自己力量找齣欺騙的證據,進而做齣資訊充足的明智決定,為自己的健康負起最大責任,而你終將會發現,無須節食就能成功減重,且恢復活力、健康心理與整體幸福感,隻因為從吃開始,你掌控並改善瞭自己的生活。

除瞭以幽默輕鬆的語調踢爆生活中的食品騙局,凡妮也在書末提供 48 小時的排毒淨化計畫,幫助你緩解對零食的渴求、改善膚質狀況、增進腦部活躍。排毒淨化方案包括吃蔬食、水果、穀物、精益蛋白質、好油好脂等,以全食(whole food)為主。

  是時候停止生病和增加體重瞭
  是時候從這些隻想賺錢卻對我們健康不屑一顧的企業收迴對我們供應食品的控製力瞭
  現在,該收迴一切的主導權瞭!

  用你的知識辨別那些金錢打造齣來的謊言,保護自己遠離廉價、加工、不健康的食物,不用承受它們引發的健康問題和病痛。

  健康是快樂、豐富人生中的最大禮物,也是我們能擁有的最大財富,但如果我們不夠警惕,隨時都可能失去它。

  你就是自己最佳的食物導師。知識,將是你健康的超能力!

國內專傢推薦

  潘懷宗博士 陽明大學醫學院教授
  陳立川博士 中華民國能量醫學會理事長
  文長安 食安專傢、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係講師

國際好評

  「我們的食品供應業共使用3,000種食品添加物,其中許多尚未經過安全性測試,而一般美國人每年平均吃掉3至5磅這些化學物質。在《你吃的都是謊言》中,凡妮哈裏揭開瞭食品業、科學傢和媒體的謊言,直指他們為瞭操縱民眾,而刻意忽視食品中不必要的危害。作者深入調查瞭媒體、食品公司和科學界打壓真相的行為,實情將讓你感到震驚,讓你停下來思考吃下肚的究竟是什麼,並提供你自保的工具及對策,遠離壞食物及謊言。隻要你會吃東西,就該讀這本書。」~馬剋.海曼醫師(Mark Hyman, M.D.),《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冠軍《食物:我該吃些什麼?》(Food: What the Heck Should I Eat?)作者、美國剋裏夫蘭功能醫學中心主任

  「這本書挑釁大膽、令人欲罷不能,揭開瞭層層糾結的騙局!凡妮努力不懈地調查,揭露瞭我們吃下肚食物的真相,使我眼界大開。」~路易斯・豪斯(Lewis Howes),《紐約時報》排行榜暢銷書《偉大的學校》(The School of Greatness)作者

  「本書揭發諸多惡行,難怪這麼多人對於該吃什麼感到無所適從!看完這本構思縝密的書,瞭解其中揭露的資訊後,你再也不會走進那些同流閤汙的食品雜貨店。」—法蘭剋‧利普曼醫師(Frank Lipman, M.D.),《紐約時報》排行榜暢銷書《新健康法則》(The New Health Rules)及《如何變好》(How to Be Well)作者

  「我們吃的食物讓許多人變胖、生病、痛苦,卻為某些公司帶來數十億美元進帳。對我們而言,疾病率大增是攸關生死的事;對這些企業而言,卻隻是公關問題。勇敢優秀的凡妮‧哈裏緻力推廣食安運動,她以這本精彩著作教您如何看透謊言,如何瞭解飲食的真實麵貌,以及如何讓自己和傢人吃下真正能滋養身心及精神的食物。」~約翰‧羅賓斯(John Robbins),Food Revolution Network網站共同創辦人兼總裁、暢銷書《新美國飲食》(Diet for a New America)作者

  「菸草業藉由『販賣懷疑』而存活瞭數十年。如今,大型食品業者也有樣學樣。我很感謝凡妮‧哈裏揭露這些業者如何濫用信任,讓大眾越來越不健康。她發明瞭簡單的『三問排毒法』,能增進您全傢人的健康。所有人都該看看這本書。」~喬爾・卡恩醫師(Joel Kahn, M.D., FACC),韋恩州立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教授、《植物解方》(The Plant-Based Solution)作者
 
食物與人生的交織:一部關於探索、連接與成長的非虛構力作 書名: 《舌尖上的哲思:從餐桌到心靈的深度漫遊》 作者: [此處可替換為一位富有洞察力的作者名] 齣版社: [此處可替換為一傢嚴肅的文學或人文社科齣版社] --- 導言:餐桌,世界的微觀縮影 我們每天都在進食,但我們真正“理解”食物,並將其視為一麵映照生活、文化與自我的鏡子嗎?《舌尖上的哲思》並非一本傳統的食譜、健康指南或美食遊記。它是一次深入人類經驗核心的智識旅程,通過食物這一最基本、最親密的載體,探討瞭現代社會中個體身份的構建、傳統與現代的張力、全球化對地方風味的侵蝕,以及我們與自然界之間早已斷裂的鏈接。 本書的作者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嚴謹和詩人的細膩,帶領讀者跳脫齣“卡路裏”和“營養素”的刻闆框架,重新審視我們是如何選擇、準備、享用食物,以及這些行為背後隱藏的深刻社會、曆史與倫理意義。 第一部分:食物的考古學——曆史的沉澱與風味的記憶 第一章:被遺忘的土地與榖物:風味的源頭追溯 本章聚焦於食物的“原産地”概念,但並非停留在地理坐標上。作者深入探究瞭特定風味是如何在特定的氣候、土壤和曆史條件下“被塑造”齣來的。我們審視瞭那些在工業化農業浪潮中幾近消亡的古老榖物、地方性水果和傳統畜牧方式。通過追溯一粒小麥、一滴橄欖油的漫長旅程,讀者將理解,我們今天所食用的“標準”食物,往往是曆史的簡化版本,而那些被邊緣化的品種,蘊含著更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信息和更深層的風味記憶。我們探討瞭“風土”(Terroir)這一概念如何超越葡萄酒,滲透到所有農産品的本質之中,以及如何通過味覺重建我們與過去環境的聯係。 第二章:餐桌上的權力結構:誰決定瞭我們吃什麼? 食物的選擇從來都不是純粹個人化的行為。本章深入剖析瞭圍繞食物生産、分銷和消費建立起來的復雜權力網絡。從殖民曆史對全球物種遷移的影響,到跨國食品巨頭對供應鏈的壟斷,再到政府的農業補貼政策,無一不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日常飲食。作者以清晰的案例分析瞭“快餐文化”的興起,並非僅僅是效率的勝利,更是特定經濟模式在人類身體內部的投射。本章旨在引導讀者對“便利性”背後的社會成本産生警覺。 第三章:儀式與符號:餐桌的社會人類學 在不同的文化中,食物扮演著從祭品到慶典、從契約到身份認同的多種角色。本章將食物視為一種強大的非語言交流係統。通過對全球不同文化中“共食”(Commensality)的研究,我們探討瞭共享一頓飯如何建立或破壞人際關係,如何界定“我們”與“他們”。無論是東方宴席的座次安排,還是西方節日晚餐的固定菜單,每一個動作和每一道菜肴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代碼。理解這些代碼,是真正理解一個民族心靈的關鍵鑰匙。 第二部分:身體的倫理學——現代性與自我的重塑 第四章:數字時代的飲食焦慮:信息過載與身體的疏離 進入21世紀,我們被前所未有的飲食信息淹沒:專業營養師的建議、社交媒體上的“完美”食物照片、層齣不窮的“超級食物”熱潮。本章探討瞭這種信息泛濫如何導緻瞭普遍的“飲食焦慮”和身體形象的扭麯。作者批判性地考察瞭“健康”和“純淨”這些標簽如何被商品化,以及當食物被過度工具化為純粹的“燃料”時,我們如何失去瞭品嘗的樂趣和對身體直覺的信任。 第五章:農場到餐桌的道德鏈條:動物、植物與環境的責任 對食物的消費行為,必然牽涉到對其他生命的關切。本章以冷靜且不帶煽動性的筆觸,審視瞭工業化養殖、集約化耕作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深遠影響。但討論不止於此,作者更進一步探討瞭消費者作為鏈條末端所應承擔的倫理責任——這種責任是基於同情心、還是基於可持續性的理性計算?我們如何在高壓的現代生活中,尋找一條既能滿足生存需求,又不至於過度消耗地球資源的飲食路徑? 第六章:烹飪的再發現:勞動、專注與創造力 在高度依賴外賣和預製食品的時代,烹飪——這種古老的人類技能——正麵臨被邊緣化的危險。本章將烹飪提升到一種實踐哲學的高度。它不是傢務瑣事,而是一種深度的“在場”(Presence)練習。通過食材的篩選、刀具的運用、火候的控製,烹飪強製我們將注意力拉迴當下,培養耐心和對物質世界的敬畏。作者分享瞭通過親手製作一道食物,如何重建個體與自然材料之間的親密對話,從而達到一種心流(Flow)狀態。 第三部分:未來的滋養——重建與展望 第七章:微觀社區的重建:食物的本地化運動 麵對全球化帶來的同質化風險,本章關注那些在地方層麵積極實踐食物自主權的努力。從城市農場、CSA(社區支持農業)到地方食材交換網絡,這些“食物圈”的建立,不僅是為瞭保障食物安全,更是為瞭重建基於信任和透明度的社會關係。作者實地考察瞭幾個成功的社區食物項目,分析瞭它們在經濟可行性、社會參與度和文化傳承方麵的挑戰與創新。 第八章:味蕾的教育:培養批判性的品嘗能力 要擺脫被動接受者的角色,就需要學會“有意識地品嘗”。本章提供瞭一套審視和分析食物體驗的方法論,鼓勵讀者將每次進食視為一次學習機會。我們如何分辨工業化番茄和陽光下成熟番茄的細微差彆?如何通過感官訓練,重新激活那些在城市生活中沉睡的味覺神經?培養批判性的品嘗能力,是重奪飲食自主權的第一步。 第九章:一個更具滋養性的未來圖景 結語部分,作者並未提供一個烏托邦式的解決方案,而是提齣瞭一種“務實的樂觀主義”。未來的飲食結構,必然是科技進步(如精準農業)與傳統智慧(如季節性飲食)的審慎結閤。我們如何纔能設計齣既滿足個體需求,又尊重地球承載力的飲食生態係統?本書最終指嚮一個核心命題:我們如何通過我們盤中的食物,更負責任、更深刻地定義“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希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社會”。 --- 《舌尖上的哲思》 是一本需要慢讀的書,它要求讀者放下預設,拿起筷子,以一種全新的、充滿探究精神的視角,重新麵對餐桌上的每一份饋贈。它將改變你對“吃”的看法,並最終引導你思考:你選擇吃什麼,便塑造瞭你世界的模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凡妮‧哈裏(Vani Hari)


  凡妮‧哈裏是美國活躍食安運動人士和部落客,食品公司「特魯瓦尼」(Truvani)的共同創辦人,曾獲《時代》雜誌讚揚為網路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所著《食安甜心》(The Food Babe Way)為《紐約時報》暢銷書。

  原本凡妮過著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的日子,糖果、汽水、速食、高加工食品來者不拒,直到某天這種典型美式飲食正常發揮功能,讓凡妮身體亮起紅燈,從而開始思考維持健康是自己人生的優先領域,新的人生目標促使她著手調查每日飲食真相,包括食物原料如何栽種、生產過程添加什麼化學物質等。

  在親友鼓勵下,凡妮於2011年開始設立網站foodbabe.com並撰寫部落格,她教民眾如何在雜貨店做齣正確的購買決定,如何過有機生活方式,以及如何在世界各地健康旅行。此舉引起大型公民運動,對抗食品巨頭如卡夫食品公司、星巴剋、福來雞、Subway及通用磨坊,引導他們生產更健康的產品。同時成功收集超過50萬簽名聯署,促使政府禁止食品大企業使用數種具爭議性的食品原料。

  透過企業文化推動、請願及社群媒體運動,凡妮與她的食安甜心大軍已經變成健康與食物產業中最強大的一股公民力量,更進一步催生齣她的食品公司「特魯瓦尼」,齣產無添加化學物質的食品、無毒食品及真實的食物內容標示。

  她曾在《紐約時報》、《大西洋》、《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等媒體上發錶過專題報導,也是早安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NBC新聞、福剋斯新聞、CNN等媒體的常客。她在博客圈有300萬的讀者。
 

圖書目錄

第一部  那些騙徒

第一章  同惡相濟:謊言之網
選購食物時我們都希望能買到讓自己感覺良好、健康且不含已知有害成分的產品。然而製造這些產品的大型食品業者並不以此為目標,利潤纔是,也因此我們吃入的食物其實是充滿垃圾成分的工業加工食品。在瞭解食物如何損害我們健康之前,先破解這些大型食品業者如何運用遊說政府、外圍組織、科學傢、學者等手段來混淆大眾視聽,最終目的就是讓你吃上癮。

第二章  散布食品謊言
隨著網路及自媒體的發達,假新聞層齣不窮,然而你知道在看似健康資訊中有許多的假新聞?大型食品業者為瞭利潤,持續散布高度加工食品對我們無害的謊言,用的就是那些看似正規的宣傳,包括專傢部落格、科學新聞會議資料、權威性組織的宣言、記者媒體的報導,以及無限的友善社群媒體。因為商業利益而變質的資訊,我們得時時保持警覺,纔不會落入陷阱。

第二部  那些謊言

第三章  我們與世界其他地方

看到包裝上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可」就覺得很安心嗎?但若你知道食藥局在某些食品添加物上市前會直接讓製造商判定是否能安全食用時,你還能安心嗎?美國政府給大型食品業者很大的自我監管權力,但你相信大型食品業者會自我管製嗎?在利益之前,我們唯有看清楚所有包裝食品的成分錶,纔是自立自強之道。

第四章  計算熱量
你絕對聽過「熱量的攝入與消耗要平衡」這句箴言,然而你也知道,一韆大卡的可樂和一韆大卡的青花菜會在體內引發非常不同的生化反應,不隻是區區熱量,但身陷在本世紀最大商機的減肥議題裡,為瞭減少熱量,你正攝取瞭更多有害健康的高度加工化學物質和基因改造生物成分!

第五章  糖:苦甜參半的真相
除瞭可能造成蛀牙,我們都不認為糖是危險的,甚至是甜美的來源。然而大型食品業者利用嗜甜的喜好,正大量加入各種甜的結晶體,而證據顯示,過量攝取的糖與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冠狀動脈斑塊高度相關。糖是「柔性殺傷」,此刻看似正麵的效果,但當你成癮後卻在幾年後取你的性命;看清楚糖的問題,你纔能能卻用慢性毒素的角度對待它。

第六章  飲料之患
消費者都知道,汽水不是健康食品,於是大型飲料公司改用代糖、以及各式機能飲料、加味礦泉水等,來使人覺得「更健康」,但真是這樣嗎?你必須先知道喝一口包裝飲料,究竟喝下多少爭議性化學化閤物,以及大幅提高罹患重大疾病的風險後,你就會知道哪些飲料陷阱正在摧殘你的健康。

第七章  無添加食物:健康的緻命代價
為瞭健康,我們都學會開始選購有「無糖」、「無脂」、「無反式脂肪」、「無麩質」標籤的食物,是對自己健康負責的行為。然而你有認真看過過食品標籤嗎?你有深入研究那些「看似健康」的標籤背後,實際上還是由許多你不會單吃的化學物質所組成!請認清「無添加」標籤反應的是一種流行銷售方式,而非食品本身的營養價值。

第八章  天然香料:絕非天然
喜歡一口接一口的美味嗎?但有想過到底是什麼食物能讓你如此停不下來呢?尤其當這個食物已經經過高地加工、長時間運送後還能保有讓人無法擋的滋味時。祕密就藏在那些香料之中,無論是否是天然,它都在綁架你的大腦,讓你對不間斷的滿足感無限渴望。對食物產生成癮性,就是大型食品業者不能說的祕密。你上癮瞭嗎?

第九章  強化食品騙局
我們被說服瞭,相信我們常處在營養不均衡的狀態,於是強化食物隨之誕生。你一定吃過運動飲料、纖維棒、礦物質、維生素等,但這些以健康或福祉為行銷話術的加工食品,卻是我們自願往嘴裡送的高度加工食品;為瞭有限、額外的補給卻造成更嚴重的健康問題,過度強化的食品,或許正是傷害你健康的元兇。

第十章  晚餐吃除草劑好嗎?
你也是聞基因改造食物變色嗎?然而根據多年研究,基改食物最危險的存在是因其常常聯手如綜閤除草劑等化學藥劑。這些化學藥劑之嚴重,在於目前已知它是種「內分泌乾擾素」,會破壞腸道微生物生態係,會刺激雌激素過度分泌等,簡言之,讓人體內運作機製整個亂掉。而隨著基改食物運用在各種高度加工食品上,化學藥劑早已汙染瞭無數食物,隻是你無從得知……

第十一章  有機食品騙局
走在超市裡,你是否也曾因為有機食品價格高齣一般食品許多而遲疑,再加上還有報導指齣有機食物是場騙局,每一分錢彷彿都在掙紮。然而有機食物的錢,最終都會大大迴饋在你省下的醫療費及看病時間上;採購有機食物不隻是選擇一個外包裝標籤,而是選擇一種生活態度,當你每天神采奕奕、精神抖擻,各種問題不藥而癒時,你就知道食物為何是最好的醫藥瞭!

第十二章  改變健康的三個提問
想要吃得健康,你必須要成為自己吃進食物的調查員,最簡單的三大問題,將是快速分辨各種資訊的關鍵;這些問題幫你建立起衡量各種相牴觸資訊的信心,並激發你想活得更好的渴望。從現在開始,看到食物就從這三個簡單問題開始分辨吧!

加值補充章  48小時排毒法
現代生活中幾乎無法避免接觸到有毒物質,不斷纍積在身體裡的有毒物質,會為平常幫助我們排掉廢物及毒素的肝臟、腎臟、皮膚和腸等排毒器官造成重大負擔,於是消化、循環和新陳代謝就因此齣問題瞭。透過短期的48小時排毒法,你可以輕易幫助身體恢復健康,充滿活力。

附錄
許多包裝食品所含成分可能危害我們的健康,請將這份錶單記在心上,當閱讀成分錶時看見它們,韆萬記得避開它們!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80965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9.5MB

圖書試讀

作者序

  當時,我坐在飛機上,正要前往紐約市,接受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場採訪。《紐約時報》要寫一篇關於我的人物專訪,文章重點是我對大型食品業者使用危險食品添加物及不誠實策略所做的研究。

  過去一年如同一陣鏇風;我發起連署,使得Subway餐廳同意不再於麵包中使用「瑜伽墊化學成分」。我帶著超過20萬份請願書衝進卡夫食品(Kraft)總部,促使他們決定拿掉兒童起司通心麵中的人工食用色素。我當麵敦促福來雞(Chick-fil-A)採取行動,使他們停用施打抗生素的雞肉。啤酒製造商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和美樂酷爾斯(Miller Coors)也因為我發起的連署而同意首次公布產品成分。同時,我的第一本書正在做最後收尾,書中揭露我們食品中的各種化學物質,預計幾個月後就要齣版。我纔剛發布對星巴剋知名品項「萬聖節南瓜風味拿鐵」(Pumpkin Spice Latte)的調查,點名他們使用瞭「第五類」焦糖色素(一種與癌癥有關的化學物質)。這篇文章大肆轉發,點閱和分享達數百萬次(最終導緻星巴剋飲品全麵禁用這種色素)。我們真的撼動瞭食品界。不用說,食品業並不開心,因為改變產品就代錶賠錢,所以他們拚命想壓製我們的氣勢。

  即使那是個激勵人心的時刻,但接受採訪仍讓我非常緊張。因為我們成功讓一些市值數十億美元的食品企業做齣改變,卻也引發強烈反彈。有些文章說我是散播恐懼者,甚至還有更糟的稱呼。雖然我知道許多抨擊我的人都別有居心──因為他們跟被我批評的公司閤作──但我謹慎樂觀地認為《紐約時報》跟他們不一樣。

  不過,我仍花瞭許多時間準備這次訪問。我的公關大肆拷問瞭我一番。我們在飯店餐廳坐瞭幾個小時,為訪談做練習,以確保我可以迴答任何問題。結束後,我覺得自己準備好瞭,就上樓去考慮受訪時要穿什麼。最後,我穿上我最喜歡的行頭:一件有個大愛心圖案的舒適毛衣和一對心形閃亮耳環。我跟記者決定約在紐約市非常受歡迎的一間有機餐廳ABC Kitchen見麵。那間餐廳很神奇,窗戶和裝飾都是白色或柔和的粉紅色,讓人覺得身處天堂,餐點中有許多精心烹調的蔬菜。我早到瞭幾分鐘,而《紐約時報》記者也隨後走瞭進來。我們對上眼,我笑著打招呼,但她沒有報以微笑,也沒有問候我。我是南方人,習慣來句溫暖的問候,然後聊聊天氣。她的冷漠讓我一陣慌亂,我突然覺得無法呼吸。坐下後,我試著放鬆心情,開始談論菜單。我本來很期待點我最喜歡的餐點「南瓜烤麵包」,但記者很快就否決瞭這提議,惋惜地說她不吃含有麩質的食物。

  她打開錄音機,開始採訪,就這麼持續瞭一個半小時。期間,我的視線完全沒離開過桌子,感覺就像整間熙熙攘攘的餐廳在我身邊消失瞭。當她問到我一直在等待的那個問題,也就是為何有這麼多科學傢反對我的行動和倡議時,我給瞭最誠實的答案。我說,這些科學傢中,有許多在為食品業進行遊說,所以他們有強烈的金錢誘因去鼓吹維持現狀。有些專傢直接拿企業的錢或是補助,其他人則受到外圍組織的支持。她堅持說我錯瞭,告訴我這些人都是獨立專傢。雖然她沒有指名道姓提到任何批評我的人,但我很清楚她在說誰,因為我已經在好幾傢媒體上遭到他們抨擊。

  我結束訪談後就直接前往機場。在車上,我打電話給我先生。他問:「專訪順利嗎?」我迴答:「很難說,可能又會引發熱烈討論。」我已經準備好再次看到大力批判我的文章,裡麵的食品業科學傢們聲稱我隻是個被誤導的女人,根本不必擔心那些無害的化學物質。

  等待這篇專訪刊齣時,我的第一本書《食安甜心》(The Food Babe Way)齣版瞭。這本書大獲成功,連續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好幾個月。我很高興有這麼多人對我們的運動感興趣,而且希望瞭解食物的真相。

  最終,《紐約時報》發錶瞭文章。他們形容我是「大型食品業者的頭號公敵」(其實我很喜歡這封號),但文章也如同預期,其中許多篇幅都在抨擊我的研究。記者引用瞭四位專傢來批判我,雖然她告訴我這些專傢是獨立的,但其中隻有一位是真正的食品科學傢,而且這位科學傢還是森馨科技(Sensient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這間最大焦糖色素製造商的董事會成員,文章內卻荒謬地隻字未提,而那就是我當時積極呼籲星巴剋停用的那種色素。公司紀錄顯示,這位費格斯・剋利德斯代爾(Fergus Clydesdale)博士每年從焦糖色素產業獲得超過10萬美元的報酬,報導也沒有提及剋利德斯代爾博士在食品業和外圍組織的多個委員會任職一事。在本書中,我們會進一步揭開專傢與食品業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如何狡猾地利用媒體推動計畫。

  你看,食品業和化工業的傳聲筒多年來一直在愚弄記者;而這次,他們不去調查無數食品中的危險成分,卻把重點放在我這個倡導改變的人身上,並質疑我有什麼權利說齣我的認知。媒體不是應該質疑為什麼某些科學傢和醫生要為明顯有害我們健康的食品體係說話嗎?

  幾個月後,我藉由資訊自由法(FOIA)獲得一些內部電子郵件,其中一封是《紐約時報》記者寫給她那篇文章中引述的一位評論者。她在信上說:「已經有人抱怨我對她不夠狠。」我也發現這位評論者喬・蘇瓦茲(Joe Schwarcz)博士,嚮農用化學品產業(例如拜耳作物科學公司、孟山都公司、作物永續發展協會加拿大分會)收取演講費用。在2014年的一封電子郵件中,作物永續發展協會加拿大分會(CropLife Canada)的代錶,請他去該協會將在亞崗昆學院舉辦的活動上演講,他迴覆:「我來當傭兵吧……怎麼安排?」蘇瓦茲又進一步詢問:「預算方麵怎麼安排?」而作物永續發展協會很快嚮他保證,「作物永續發展協會加拿大分會將支付您的旅行和演講費用;亞崗昆學院會提供場地,並邀請他們想邀請的人。」蘇瓦茲於2014年4月3日發錶演講。那場活動的廣告稱蘇瓦茲為「加拿大最重要的科學專傢之一,因為他解釋瞭有機食品與傳統食品、基因改造食品的營養價值,並揭露一些關於加拿大食品的常見迷思及其背後的科學。」但文宣中沒提到的是,他的演講是由農用化學品產業齣資贊助。在另一封電子郵件中,他說到自己多麼高興能參與《紐約時報》那篇文章,並告訴記者:「很開心能批判一下那個『甜心』,攻擊她太容易瞭。」如同預期一般,媒體上的抨擊仍在持續,甚至更加惡毒。他們想封住我的嘴,但我是個堅強的女人,我可以承受批評。然而,我拒絕接受這樣的環境,讓他們得以傳播謊言,而大眾仍不知道到底該吃什麼。我們都有權知道食物的內容及成分,也有權嚮販售這些產品的企業要求資訊透明。

  從一開始,我的使命就很簡單:我想告訴大眾食物的真相。我的主張讓Subway、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星巴剋、卡夫食品、安海斯-布希等公司必須改變其成分或變得更加透明。這並非因為他們想這樣做,也不是因為他們終於對齣售充滿人造垃圾的加工食品給我們而感到過意不去;他們是被我們逼的,因為我們終於堅持地說,廠商販賣讓我們生病的產品是不對的。

  我們取得瞭進展,很大的進展。如今,你逛超市時會發現,有機、自然、健康的食物顯然成瞭主流。這股熱潮並非偶然,而是因為我們告訴大眾食物中有哪些危險成分,包括色素、除草劑、代糖、人工香料,及無數不該齣現在我們廚房的其他添加物。可惜,食品業口袋深得很。他們總有辦法繼續行銷謊言、推銷產品、攻擊像我一樣提齣異議的人。

  寫這本書,是因為我認為該反擊瞭。光是告訴大眾哪些成分會危害健康是不夠的,如果我想改善體製,就得揭穿讓現狀得以維持的騙局。我必須讓人們有能力看清謊言,這樣他們纔能明智地選擇給自己和傢人吃的食物。

  這本書是受到你們的啟發,你們努力試著善待自己,並嘗試瞭解吃下肚的食物。雖然《紐約時報》重重打擊瞭我,但我何其有幸能在接下來幾個月巡迴全美宣傳我的書。我見到成韆上萬的讀者──我們被稱為「食安甜心軍團」──並牽起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些緣分。我聽到有傢庭和孩童健康獲得改善的故事,以及改變飲食如何扭轉人生。

  那時我決定,我不會被批評我的人擊敗,因為他們很多人收瞭大型食品業者的錢,也因為他們在說謊。所以我關閉榖歌新聞的提醒,請瞭位臉書專頁版主,不再看那些充滿仇恨的評語和推文。我專注於重要的事情,也就是我在教育大眾如何選擇讓我們感覺良好的食物時,所感受到的強烈使命感。

  我很喜歡一句諺語:「沒有淤泥,便沒有蓮花。」意思是沒有挑戰,就不會有進步。我們在食品業的重重謊言中,一起艱苦前行;我們忍受那些可怕的產品,麵對它們造成的肥胖、糖尿病、疾病等惡性循環。

  現在,我們終於有機會改變這一切。但首先,我們必須瞭解對手是誰。

  我們必須瞭解謊言,纔能瞭解食物的真相。

  是誰在說謊?就是食品業。還記得菸草業如何欺騙我們關於香煙的害處嗎?還有製藥公司如何隱瞞關於其藥物危險副作用的資訊?同樣的謊言、掩蓋、欺騙行為也齣現在食品業。

  許多所謂的「健康食品」其實一點都不健康。許多食品並不符閤標示的內容。許多關於食品的研究受到操縱,並由自私自利的食品公司資助。

  許多統計數據的脈絡不足,故意誤導大眾。

  許多醫療組織、醫生、營養師和其他健康專傢,都收取酬勞為廠商背書,無論那些食品或產品是否健康。

  這一切實在非常無恥。隻要稍微迴顧過去,就知道大型食品業者如何敗壞一切。1930年代中期,瑪格麗特・魯德金(Margaret Rudkin)為瞭不讓她患有嚴重食物過敏和氣喘的兒子馬剋吃到加工食品,開始烘烤用石磨研磨的全麥麵包。這種麵包與當時廣泛流行、大量生產的蓬鬆白麵包完全不同。她做的第一個麵包並不成功,她說「跟石頭一樣硬」,而且麵糰完全沒發起來。但瑪格麗特繼續嘗試,到瞭1937年,她已能嚮當地市場販售她的健康麵包(用真正的奶油和蜂蜜製成),她的傢人說,那是他們吃過最美味的麵包。這款麵包以她在康乃狄剋州費爾菲爾德的小農場「琣伯莉」(Pepperidge Farm)為名。

  她的麵包很快吸引許多忠實顧客。醫生將它推薦給有消化問題的患者;報紙稱它為美國「菁英」吃的「健康麵包」;瑪格麗特的麵包定價是普通商業烘焙白麵包的兩倍,因為她的麵包對健康有額外好處。

  一年一年過去,瑪格麗特逐漸增加琣伯莉的產品線。其中一項熱門產品是她在歐洲旅行時發現的小魚形狀餅乾。原始配方很簡單,隻有小麥麵粉、脫脂牛奶、酵母、發酵劑、鹽和香料。和其他點心相比,它是很好的選擇,因為不含任何防腐劑、人工香料或色素。

  1961年,琣伯莉被金寶湯公司(Campbell's Soup Company)收購。這是食品業整閤的早期案例。金寶湯公司一開始僅稍加改變瞭琣伯莉的產品線,但到瞭1970年代,他們開始推齣新產品,並大幅修改舊產品的配方,完全不符瑪格麗特的初衷。

  例如我傢人在無數次慶生時吃的蛋糕:琣伯莉黃金三層蛋糕。它總是裝在白色盒子裡,從冷凍櫃裡拿齣來。我還記得自己是如何煎熬地等待它在料理颱上解凍,還有我每次都懇求再吃一塊。

  我的傢人當時並不知道,但我們被騙瞭。我父母可能毫無疑心地認為,蛋糕之所以冷凍,是因為它是新鮮齣爐的產品(可能跟標籤說的一樣是在農場烘焙的),所以需要保存。他們不知道的是,那蛋糕其實不是透過冷凍保存,而是加入大量添加物和其他人工成分來避免腐敗。這款蛋糕的成分就像是「有害食品成分大集錦」。第一種成分是糖(不意外),其次是氫化油、高果糖玉米糖漿、普通玉米糖漿、脂肪酸甘油酯、聚山梨醇酯60等成分。讀瞭本書後,您將瞭解為何這麼多成分具有潛在危險。

  不隻是黃金三層蛋糕。快速瀏覽一下琣伯莉的產品線,就能發現許多加工食品的基本問題。例如那些如今有數十種口味的金魚餅乾,其中許多都隱含味精添加物。部分琣伯莉麵包則添加瞭人工甜味劑三氯蔗糖、化學精製過的大豆油、單、雙脂肪酸甘油二乙醯酒石酸酯(DATEM)。我不認為瑪格麗特會同意這樣做。

  當然不是隻有琣伯莉如此,超市裡大多數冷凍蛋糕、零食和麵包也同樣糟糕。但我特別挑琣伯莉來說,是因為這間公司原本有著良善的初衷。這案例完全顯示大型食品業者如何敗壞我們的食品體係,販售謊言給消費者,讓我們繼續購買有害健康的產品。我們看到琣伯莉的紅色穀倉商標,覺得產品一定健康又天然,就像瑪格麗特一開始販售的健康麵包一樣,但這商標如今隻是毫無意義的行銷符號。許多產品都是工業化食品,充滿來自化學實驗室和大型工廠的成分,裡頭滿是鹽、糖、濃縮調味料,讓我們吃得欲罷不能。雖然瑪格麗特一開始是想研發讓兒子更健康的麵包,但如今,這些產品大多隻是用來填補大型食品業者的毛利率,即使它們可能會讓我們生病。

  長期以來,我們讓大型食品業者代替我們決定該吃什麼、身體攝取瞭什麼。我們吃它們的含糖穀物當早餐、吃它們的冷凍蛋糕當甜點;用它們的加工麵包、加工肉品和大量生產的起司來做三明治;大口喝下它們的汽水,想減重時,就改喝低卡汽水,但兩者其實一樣糟!這真是大錯特錯,因為大型食品業者似乎沒把我們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他們隻在乎有沒有賺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信賴它們的餐點、零食或飲食建議。在本書中,你將學習如何看穿他們的謊言,並選擇有益健康的飲食。

  我是凡妮哈裏,又名「食安甜心」,是美國活躍食安運動人士和部落客。那是什麼意思?我跟我的食安甜心軍團同誌,嚮食品企業進行宣導,說服他們去除不健康的添加物,或披露他們產品中的成分。由於我們的努力,卡夫食品的所有起司通心麵都不再使用人工色素(黃色5號和黃色6號)。卡夫食品宣布這項作法後,其他大型食品企業,如通用磨坊、瑪氏食品(Mars)、好時(Hershey’s)、雀巢(Nestlé)、傢樂氏(Kellogg’s),也誓言在未來幾年全麵停用人工色素。在我們發起連署後,Subway決定拿掉麵包中具有風險的品質改良劑偶氮二甲醯胺,而大多數主要品牌如今也紛紛跟進。通用磨坊即將停用穀物產品中添加的爭議防腐劑二丁基羥基甲苯(BHT),跟其在海外的做法一緻。潘娜拉麵包店(Panera Bread)從產品中拿掉150種人工添加物,其中包括人造色素、二丁基羥基甲苯、硝酸鹽、高果糖玉米糖漿、隱藏味精、部分氫化油。奇波雷(Chipotle)的食品正式停用所有基因改造成分(不包括動物產品和飲品)。以上隻是我們帶來的其中幾項改變。

  甚至連琣伯莉都開始改變瞭。琣伯莉的母公司金寶湯公司宣布,將改用無抗生素雞肉,除去罐頭中的雙酚A,停用所有人工色素和香料,並退齣食品業最大遊說團體。金寶湯公司宣布旗下琣伯莉等品牌將開始標示基因改造成分後,我號召大傢寫信感謝金寶湯公司前任執行長丹妮絲・莫裏森採取這個重要措施。後來,丹妮絲還用推特寄給我看她桌上那一大堆信件的照片。最終,丹妮絲仍辭去瞭執行長職務,因為這些正嚮作為還是無法改變正在轉型的食品經濟,而金寶湯公司的加工食品線銷售持續下滑。

  這給我們的啟示是,改變雖然很難,卻是可能的。短短幾年內,在我們的倡議下,廠商從大眾每年食用數十億次的產品中,去除瞭許多不良和危險成分。當我們齊心協力,就能清楚發聲。由於取得瞭這些成功,《時代雜誌》將我列為「網路上最具影響力的30人」之一。The Daily Meal網站則稱我為「食物界最具影響力的13位女性」之一。我很高興能得到認可,但我也因此付齣代價。

  自從2011年開始寫部落格,我就一直惹來麻煩和注目。針對我的不實指控包括:妖魔化常見食品成分、為瞭獲取利潤而鼓吹使用替代品、將大企業為其產品做齣的正嚮改變宣吿為自己的勝利。這些都不對,除瞭最後一項。每當有食品公司改變成分,我都高興地將之視為一場勝利。
是的,我所做的事引發巨大反彈。《紐約時報》等媒體的確發錶過對我不公平的文章,而且我每天都是仇恨言論、騷擾、網絡霸淩的目標。他們攻擊我不是因為我揭發食品業問題,而是因為我身為女人,那些話語往往是不會用來批評男人的。死亡威脅、強暴威脅、開車「路過」我傢,都是為瞭恐嚇我、逼我停手。

  雖然我沒有證據能指控特定公司、團體或個人,但這些可怕威脅已嚴重到我的臉書專頁不得不封鎖許多由食品公司公關部門教唆(某些案例中是雇用)每天來騷擾我的帳號。這些「網路酸民」包括食品巨擘的高階主管和公立大學的科學傢教授,他們在媒體也獲得發言平颱。瑞剋・伯曼(Rick Berman)──一位頗具爭議、有「邪惡博士」之稱的公關──在《華盛頓時報》上說我是「食安蠢妞」(food bimbo);但我拒絕就此罷手。儘管食品業影響力龐大,我的人生使命就是幫助像你們這樣的人過得更健康、更美好。

  我之所以如此重視食品真相,是因為我並非一直像現在這樣健康。我人生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亂吃一通。我曾經對糖果上癮、喝汽水、不吃綠色蔬菜、愛去速食店、狂吃加工食品( 我們都有過那段時光)。結果我落得不良飲食習慣的典型下場:躺在病床上。那時我22歲,卻覺得自己無力且脆弱,而不是強壯健康。從那時開始,我決定將健康視為首要之務。

  藉著這股想活得健康的新動力,我開始研究我們食物中的真正成分、它們如何生長、生產時使用瞭什麼化學物質。我不是營養學科班齣身,所以一切都得自學,我花瞭數韆小時研究並嚮專傢討教。當我開始學得更多,我已能看穿大企業的行銷手法和冗長的食品標示。最重要的是,我知道的越多、付諸實行的越多,我的感覺越好──而且我想昭告天下!

  我再也不會被人身攻擊和威脅嚇到;它們是在所難免的。我希望那些酸民知道,我不會就此罷休。我不會閉嘴,也不會默默消失;我是個直言不諱、廣受關注的消費權益倡議者。我的終身使命是告訴公眾關於食物的真相,以及我們如何被食品業、收錢辦事的媒體傳聲筒、和狡猾虛偽的騙子所扮成的「獨立」專傢所誤導。

  我們不應受人欺騙,該是認清真相的時候瞭。

  不想再被餵食謊言?

  這是新型態的飲食健康書籍。我提供所需的知識,讓你做齣資訊充足的明智決定;我協助你剋服阻礙,讓你能對自己的健康負更大責任;我帶領你深入探究,在現今的茫茫食品海中,靠自己的力量尋找欺騙的證據;我幫你掌控並改善自己的生活。

  這本書不僅要公開細數食品業的罪行,還有更高的目標。我要教你如何靠一己之力,保護自己遠離廉價、加工、不健康的食物,不用承受它們引發的健康問題和病痛。我會在每個章節中提供行動步驟──包括本書最後的「48小時毒素消除法」──這些方法將幫助你避免食品中的化學危害,讓你變得健康。你將擺脫對糖分和加工食品的依賴,成功減重,不再節食,並且恢復活力、心理健康和整體幸福感。

  健康是快樂、豐富人生中的最大禮物,也是我們能擁有的最大財富,但如果我們不夠警惕,隨時都可能失去它。你隻要相信自己值得付齣這些努力就好。現在,我邀請你採取行動,勇於負責,獲得健康,並永遠保持下去。

  現在,正是改變人生的最佳時機。

凡妮‧哈裏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