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乾任|職業作家/時事評論員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
李洛克|故事革命創辦人
李崇建|作家、千樹成林創意作文創辦人
林育聖|文案的美負責人
許榮哲|華語首席故事教練
溫美玉|「溫老師備課party」創始人
蔡淇華|作家
(依姓名筆畫排列)
這本號稱「哈佛寫作課祕訣」的書,光看書名就讓人心頭一緊,畢竟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下,「寫作」這兩個字常常跟制式、八股、甚至有點枯燥的「申論題」掛鉤。我原本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把它載下來的,想說,如果真有什麼能讓我的文章從一堆人云亦云中脫穎而出的竅門,那可得好好學學。讀完之後,坦白說,它給我的衝擊感,跟想像中那種「套公式、背範本」的教科書完全不一樣。它比較像是一次深入心靈的對話,逼著你直視自己最原始的表達慾望,然後教你如何用一種「有效溝通」而非「炫技」的方式,把那團模糊的想法組織起來。我特別喜歡它在處理「論點建立」那部分的著墨,不是要你硬拗出什麼驚天動地的結論,而是強調細微觀察的重要性,彷彿在說,最深刻的見解往往來自於你願意停下來多看一眼的日常細節。對於長期在職場上被要求「快速產出」的我來說,這種慢下來的寫作哲學,簡直是及時雨,雖然執行起來頗有難度,但它確實打開了我思考的層次。
评分我得承認,一開始看到「哈佛」這兩個字,心裡就有種「高不可攀」的預期,覺得裡面的內容大概是給那些頂尖研究生看的,對我們這些日常需要寫報告、寫企劃的上班族來說,門檻太高。沒想到,這本書的結構編排非常聰明,它用看似簡單的練習,切入了寫作中最核心的難題。其中一個關於「清晰的指令性寫作」的章節,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過去總覺得,把事情說明白就是把所有細節都交代清楚,結果往往寫出來的備忘錄像天書一樣沒人看得懂。這本書卻教導我們如何區分「必要資訊」和「背景資訊」,如何用最簡潔的語言下達指令,甚至連標題和重點條列的設計都有獨到的見解。它讓我深刻體會到,寫作的最終目的不是展現文筆優美,而是確保資訊能被準確、快速地接收和執行。這本書帶來的改變,是實戰層面上的效率提升,而非虛無飄渺的文藝追求。
评分說真的,我一開始對這種充滿「歷史沉澱」的標題有點存疑,總覺得是不是老調重彈,無非就是教你如何安插連接詞、如何結構化你的段落。但實際翻閱後,才發現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對「觀點的獨特性」的強調,這點在台灣現今的自媒體時代尤其重要。大家都在寫,都在發聲,但大多數人的聲音都淹沒在演算法的洪流裡。這本書似乎提供了一套內建的「抗雜訊」系統,它不教你怎麼去迎合讀者,而是教你怎麼把自己的核心思想擦拭得更清晰、更有穿透力。我感覺作者的語氣非常務實,沒有過多空泛的理論,而是用非常具體的「如何重組句子」的小技巧,來達成「如何重塑思維」的大目標。對於習慣了長篇大論的中文寫作者來說,它在篇幅控制和節奏掌握上的建議,簡直是醍醐灌頂。它讓我意識到,有時候,少即是多,如何精準地刪減那些不必要的贅字和贅詞,比華麗的辭藻堆砌更有力量。
评分我對文字的敏感度一直不高,寫報告常常是為了應付交差,結構工整但內容空洞,自己讀起來都覺得無趣。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價值,不在於它是不是真的涵蓋了「一百五十年」的歷史精華,而在於它如何解構了「有效溝通」這件事。作者似乎非常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寫作上的盲點。例如,它探討了「權威感」的建立,這在我們亞洲文化中,往往是透過「堆砌學術名詞」來展現的,但這本書卻推崇一種更謙遜、更具邏輯說服力的姿態。我尤其欣賞它對於「修改」過程的著墨,簡直像是一套詳盡的「除錯指南」。它教導的不是一蹴可幾的魔術,而是一套需要反覆錘鍊的工藝。每當我卡住不知該如何銜接前後文時,書中提到的某個轉換技巧就會跳出來提醒我,問題不在於我沒話說,而在於我沒能用讀者舒服的方式把話遞出去。這讓我的寫作習慣從「自我表達」慢慢轉向「為讀者服務」。
评分拜託,現在市面上哪有那麼多真正「百年傳承」的乾貨?大多數都是行銷話術罷了。但這本倒還真有點東西。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挑戰了我們對「論證」的傳統認知。在台灣的教育裡,寫作常常被視為一種單向的輸出,作者必須站在制高點去「教化」讀者。然而,這本書似乎提倡一種更高層次的寫作倫理,也就是在論述的過程中,必須預設讀者的反駁點,並在行文中溫和地將其化解。這不是投機取巧,而是展現了寫作者深厚的同理心和對議題的掌握度。它讓我開始學會「預判讀者的臉色」,思考他們會在哪些地方皺眉頭。這種從讀者視角出發的寫作策略,在商業提案或學術發表中,效果顯著。它不再是單純的「文字遊戲」,而是變成了一種精密的心理戰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