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看不懂就沒印象啊啊 (電子書)

印象派,看不懂就沒印象啊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顧爺
图书标签:
  • 印象派
  • 艺术史
  • 绘画
  • 艺术入门
  • 艺术鉴赏
  • 电子书
  • 轻松阅读
  • 趣味艺术
  • 艺术普及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滿腦子都是藝術,你要不要來一點?──顧爺
暢銷書《不懂神話,就只能看裸體了啊》作者,最新力作!!
130萬粉絲都愛的藝術講堂
這一次,超譯大家最喜歡的印象派
 
  整個時代都在變,藝術怎能一成不變!!!
  打開通往現代藝術的大門
  細節分析,9大印象神人的作畫神技!
  顧爺出手,老人小孩都能懂
  ▌特別收錄─迷你版藝術史懶人包▌
  教你「如何一眼認出藝術流派」
 
  莫內和畢沙羅去戶外畫畫,一個因為太吵?一個因為太窮?雷諾瓦的名作,差點被日本收藏家燒掉?繪畫水準看起來不如小學生的塞尚,卻成了日後的現代藝術之父?竇加看似專畫優雅的芭蕾舞伶,其實是陰沉的舞女控宅男?家喻戶曉的瘋子畫家梵谷,其實命苦如中藥,命硬如鑽石?叛逆有才的富二代馬奈,是所有神人畫家的偶像?被男神包圍的唯一女神莫里索,有個顧爺超想分享的八卦?
 
  「印象派為什麼好?因為它不像古典繪畫那麼晦澀,也不像當代藝術那麼不知所云。寫印象派,現在可能正是時候。」──顧爺
 
  ▌藝術從「看得懂」變「看不懂」的轉捩點
  從神話到文藝復興,再到印象派。顧爺用三本書,三部曲,搭建起一部簡明西方藝術史,一個「顧爺藝術宇宙」。神話是西方藝術的源頭與素材,文藝復興是古典藝術的起點,而印象派則是一個最重要的分水嶺,既終結了過去五百年來的傳統藝術,也打開了通往現代藝術的大門。從此,藝術從「看得懂」變成「看不懂」,一百五十年來,有關審美的一切,都從這裡開始。
 
  ▌大家最喜歡也最熟悉的畫派,沒有之一
  雖然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印象派依然是大眾最喜歡的一個畫派。它既不像古典畫那麼古板,也不像當代藝術那樣新潮到讓人看不懂。「這個世界出現過印象派,對全人類來說都是一種幸運」、「在一次陪朋友看完印象派畫展之後,我想在微博上寫些東西,分享自己認為有趣的故事」,六年前,「小顧聊繪畫系列長圖文」點燃各大社交平台,成為一股熱潮,而顧爺也從此成為普及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
 
  印象派不僅是一種「人類的幸運」,更是顧爺人生的轉折點。印象派也是「小顧聊繪畫系列」的初心,在他的所有作品乃至生命中都佔有不一樣的意義。新書共收錄了九位印象派代表畫家,在顧爺看來他們身上並沒有任何共同特性,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同時他也希望讀者們可以通過了解畫家背後的故事,走進印象派的世界。
 
  ▌印象派三傑
  如果你上網搜索「什麼是印象派」,相信十篇文章裡有九篇會提到四個字:戶外作畫。畫家畢沙羅跑到戶外畫畫,可不是單純地模仿和跟風。他出去,有他自己的原因──家裡太吵。
 
  畢沙羅來巴黎時,隨行人員裡有他的老娘、同母異父的姐姐(也可算是姑姑)和她的5個孩子,加上保姆和佣人,一共有5個女人+5個小孩+畢沙羅,同住一個屋簷下。在這種嘈雜的環境下,別說創作了,不被作死就不錯了。所以說,畢沙羅在戶外繪畫很有可能是因為逼不得已。但是,整天都在森林裡餵蚊子並不能幫助他成為一名職業畫家。於是,他報了一個繪畫培訓班。有一天,班上來了一個有意思的小子叫莫内,兩人臭味相投。巧合的是,莫内也很喜歡到戶外去畫畫,他到戶外畫畫的原因比畢沙羅還要簡單──窮。莫內又把雷諾瓦拉了進來,他當時從事的工作是畫瓷器。可千萬別小看這項技能,畫盤子小能手雷諾瓦就是靠著這項技能,成功為家人買了一棟房子!就此印象派的三位核心成員到齊,畫漫畫的莫内、畫盤子的雷諾瓦、來自加勒比海的外來人口畢沙羅。
 
  ▌印象派成軍,全靠人力資源總監畢沙羅
  莫内和雷諾瓦這哥兒倆實在不擅長拉幫結派,找來的人發展來發展去都是些配角。相比他們的搭檔「老畢」,他倆簡直弱爆了!我們來看看「人力資源總監」畢沙羅的成績。
 
  1.蘋果男──塞尚
  塞尚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樣奇怪,剛加入印象派時,他只不過是一個不合群的怪人,隨著時間推移、年齡增長,塞尚逐漸成長為一個超級不合群的怪胎。雖然如此,但塞尚始終把畢沙羅當作自己的老師。
 
  2.打死不承認自己是印象派的印象派──竇加
  竇加加入印象派的動機非常單純──錢。他出生於一個富裕的銀行世家,一開始學習藝術純為興趣,完全不需要考慮生計。但後來老爸去世了,家道中落,竇加只能靠變賣自己的財產為家族還債。畢沙羅看準了這個機會,向缺錢的竇加伸出橄欖枝。竇加在當時的法國畫壇已經小有名氣了,他的加入,間接或直接導致了另一個人的加入……
 
  3.美女畫家──莫里索
  她加入的原因可能就真的是為了理想。首先她不缺錢,而且她在加入之前就已經獲得了官方藝術沙龍的認可。所以說她來印象派,其實就是沒事找事。莫里索不光帶來了沒事找事的作死精神,還帶來了一個超級大明星。
 
  4.超級大明星── 馬奈
  馬奈雖然從未參加過印象派任何一屆畫展,但卻一直在精神上支持他們。這就好比你籌備一個活動,請來周杰倫為你站臺,接下來那些一、二、三線明星就會像大閘蟹一樣一串串跟上……這就是所謂的明星效應。
 
  5.超級大財主──卡耶博特
  在吸引到足夠的眼球之後,宣傳委員畢沙羅便開始著力於發展年輕力量……大財主……對不起,是超級大財主卡耶博特。他會受到印象派的注意,絕不僅僅是因為他過人的繪畫才華或者人格魅力,更是因為他的……錢。而且,他還巨有錢。他不僅資助了印象派的畫展,還通過購買莫内、雷諾瓦、畢沙羅的作品來養活這些「窮鬼」朋友。
 
  6.背包客──高更
  高更原來是個股票經紀人,收入很高,曾經也買過不少印象派的作品。在畢沙羅的推薦下,高更參加了第四屆印象派畫展,並且還出席了後來的全部四屆畫展。這個出勤率是什麼概念呢?印象派扛霸子莫内一共也就參加了五屆印象派畫展,和他持平。
 
  7.點王──秀拉
  又是在畢沙羅的推薦下,秀拉作為剛出道的新人參加了第八屆印象派畫展。沒想到,他的參展作品《大傑特島的星期日下午》搶走了所有前輩的風頭,一炮而紅。
 
  8.紅髮小子──梵谷
  1886 年,剛學畫六年的梵谷來到法國巴黎,剛好趕上參觀第八屆印象派畫展。在畫展上,梵谷接觸到許多印象派畫家的作品,這對他的繪畫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不過,這次老好人畢沙羅並沒推薦他參加下一屆的印象派畫展,因為印象派畫展一共就開了八屆,沒有下一屆了!幾年後梵谷精神病發作,畢沙羅倒是給他推薦了一個療養的地方──奧維小鎮。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那裡也成了這位孤獨畫家命運的最後一站。
 
  畢沙羅在印象派中不能算是最有才華的一個,但絕對是最受歡迎的一個。他就像太陽一樣,能把整個星系的行星聚攏在一起。他們個個身懷絕技,卻又風格迥異。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想跳出沙龍,幹一票大的!在畢沙羅的組織下,印象派一口氣搞了八屆畫展。
 
  這八屆畫展就是一個巨大的舞臺……
 
  一個個超級巨星即將在這裡誕生。一場場好戲,即將在這裡上演。
 
  其實,在顧爺出版的第一本書《這不是你想的藝術書》中,印象派畫家畫作便佔據了相當重要的篇幅,如今時過境遷,重新翻開六年前寫下的那些文字,顧爺萌發了新想法,也發現了其中的不足,「我最早動筆寫『小顧聊繪畫』系列,只是想分享自己覺得有趣的故事,所以整本書看下來會有一些跳躍」,為了彌補前作遺憾,顧爺決定以印象派為專題,重新考據大量藝術史資料,結合自身年齡增長的感悟,以及多年來遊歷觀展的經歷,創作一部系統介紹印象派的作品,並將前作中涉及的部分印象派人物及作品取出,大篇幅地增補刪改,將原本零散的人物,置入印象派系統中,呈現更加完整的印象派群像。
 
  ▌多輪刪選內容,新寫的老書
  經過多輪刪選,新作總計收錄十篇文章,除去一篇總論,共包括了九位主要的印象派大師以及數十位重要人物,包括「印象派人力總監」畢沙羅、「怪人」莫內、「原始人」高更、「所有印象派的父親」馬奈、「胸懷理想的美女」莫里索、「理想是畫美女乳房的大師」雷諾瓦、「打死不承認自己是印象派的真印象派」竇加、「所有現代藝術家的父親」塞尚、「瘋子」梵谷、「點王」秀拉……,加了必知的漏網之魚。
 
  版面編排上,為了讓讀者輕鬆翻閱,提到某件作品的細節時,不用前後翻看,直接將細節送至讀者眼前。顧爺說:「曾經有個朋友這樣評價我的書,說看的時候嘻嘻哈哈,看完什麼都記不住。但有趣的是,每當有人聊起書中的某個藝術家,卻又能不由自主地掏出來裝點什麼。如果能在嘻哈時候,至少學點什麼,甚至只是增加談資,對我來說,就已經開心得不得了了。」
印象派大师的艺术之旅:光影变幻中的现代之眼 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印象”的浅显读物,更不是一部教人如何快速掌握绘画技巧的工具书。它是一场深刻而沉浸的艺术史探险,带领读者穿越十九世纪末法国巴黎的喧嚣与变革,深入解析印象主义这一颠覆性艺术思潮的诞生、发展及其对后世艺术的深远影响。我们将聚焦于那些不甘被学院派束缚的先驱者们——莫奈、雷诺阿、德加、毕沙罗、西斯莱以及那些被低估的女性艺术家们,剖析他们如何用全新的视角和技法,捕捉转瞬即逝的光影、日常生活的诗意以及现代都市的脉搏。 本书旨在为严肃的艺术爱好者、历史研究者,以及对现代主义起源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一个扎实、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解读框架。我们不会停留于对名作的简单罗列与赞美,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土壤、哲学思潮的涌动,以及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所遭遇的质疑、挫折与最终的胜利。 --- 第一部:告别工作室——现代世界的呼唤与艺术的萌芽 一、 时代的风暴:十九世纪中叶的艺术僵局 在印象派兴起之前,欧洲艺术界长期被沙龙(Salon)所主宰。学院派的教条严格限制了题材的选择(历史、神话、宗教)和技法的运用(精细的光洁表面,“不见笔触”的追求)。然而,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剧变——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产阶级的崛起、摄影技术的发明——都在无声地挑战着传统艺术的合法性。 本书将详细剖析这种紧张关系。摄影术的出现,一方面剥夺了绘画记录现实的唯一职能,另一方面却意外地解放了画家,促使他们思考:绘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答案指向了主观体验和瞬间的感知。 二、 科学与光学的新发现 印象派并非凭空出现。本书追溯了色彩理论和光学研究对艺术家的影响,特别是对光线如何被视觉系统接收和处理的理解。透纳和康士坦丁(Constable)的先驱性工作,为如何“描绘光本身”奠定了基础。我们研究了分光理论如何启发了点彩派(虽然点彩派是后印象主义,但其对色彩分离的探索根植于印象派的开放性),以及色彩的并置而非混合如何创造出更具生命力的视觉效果。 三、 咖啡馆、沙龙外的聚会与《沙龙落选者》 我们重现了艺术家们最初的聚集地——那些巴黎的咖啡馆与画廊,如“格鲁瓦赛咖啡馆”(Café Guerbois)。在这里,年轻的艺术家们挑战既有的审美标准,形成了紧密的创作共同体。重点分析了1863年“落选者沙龙”的事件,这不仅仅是一次展览的失败,更是一次公开的宣言:艺术必须走出官方的控制,去拥抱真实的生活。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和《奥林匹亚》在当时引发的巨大争议,是理解印象派革命性何在的关键。 --- 第二部:捕捉“瞬间”——技法与主题的彻底革新 四、 笔触的解放:空气与运动的语法 印象派最显著的标志在于其笔触(Touche)。本书细致区分了早期印象派(如莫奈对光影的纯粹探索)与后期发展中笔触的差异。我们探讨了艺术家如何放弃了传统油画的细腻抛光,转而使用快速、分离、充满活力的短促笔触来捕捉大气层、水面反光和移动中的人群。这种技法本质上是对时间的捕捉——一个固定的、永恒的瞬间被分解成了无数可以感知的“光量子”。 五、 户外的革命:从画室到野外 “走出画室”(En Plein Air)是印象派行动纲领的核心。我们考察了便携式颜料管和铁路系统的发展如何为艺术家提供了前往乡村和郊区的便利。这种转变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是哲学上的:艺术的主题不再是遥远的神话,而是脚下的泥土、身边的河流、以及巴黎近郊的生活场景。莫奈在阿尔让特伊的实践,以及雷诺阿对阳光下欢快人群的描绘,是这一主题革命的典范。 六、 现代生活的百科全书:城市、娱乐与劳动 印象派将目光投向了前所未有的领域:现代生活。 都市景观: 巴黎的奥斯曼式改造塑造了新的城市空间。德加对剧院后台、芭蕾舞排练场景的迷恋,以及毕沙罗对新开阔林荫大道的描绘,展现了现代都市的节奏感和疏离感。 休闲与娱乐: 游船、公园野餐、咖啡馆闲谈,这些主题反映了新兴中产阶级的消遣方式。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蹈》是这种群体欢乐场景的集大成者,但其光影处理也暗示了这种欢愉的稍纵即逝。 水与光: 莫奈对圣拉扎尔火车站蒸汽弥漫的记录,以及他大量描绘塞纳河景色的作品,展示了他对“透明度”和“反射性”的近乎痴迷。 七、 被忽略的声音:女性艺术家的视角 本书特别辟出一章,关注在男性主导的艺术圈中挣扎求存的女性艺术家,如卡萨特(Mary Cassatt)和莫里索(Berthe Morisot)。她们的视角往往更加聚焦于私密空间——家庭生活、母性、女性的阅读与沉思。由于社会限制,她们无法像男性同行那样自由出入公共场所,这反而为她们提供了独特、细腻的室内场景描绘,也促使她们在有限的主题内将技法推向极致。 --- 第三部:超越印象——影响与遗产 八、 质疑与内部的分裂:后印象主义的先声 印象派的开放性也导致了其内部的张力。本书分析了塞尚、梵高、高更等艺术家如何从印象派的色彩和光线研究中汲取营养,但又对其缺乏结构、形式感和深刻精神内涵表示不满。 塞尚: 试图用光与色的并置来“固化”瞬间,恢复古典主义的结构感。 梵高: 将笔触从描绘自然光线转变为表达内在情感的符号和能量。 修拉(点彩派): 尝试用科学的、系统化的方法来控制色彩的视觉混合。 这些探索为二十世纪初的立体主义、野兽派和表现主义铺平了道路。 九、 印象派的全球回响与持久的魅力 印象派如何影响了美国、德国乃至日本的艺术发展?我们考察了美国“十人画会”(The Ten American Painters)对美国印象派的推动,以及其对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 最终,本书总结道,印象派的真正遗产不在于它所画的具体内容,而在于它确立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信念:艺术的价值在于观察者独特、主观的感知过程本身。 它教会了我们,即使是最平凡的场景,只要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也能焕发出永恒的光芒。 --- 结语:当你不再“看不懂”时 “看不懂”往往源于用旧的评判标准去衡量新的表达。本书的目标是提供一套理解印象派语境的“钥匙”,让读者能够跨越时代鸿沟,直接与画布上的光、空气和笔触对话,从而真正理解这些“瞬间”为何拥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这不是记忆的负担,而是理解的开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顧爺
 
  我滿腦子都是藝術,你要不要來一點?
 
  本名顧孟劼,普通文藝青年,藝術愛好者。因在微博上連續發布「小顧聊繪畫」系列長微博一炮而紅。關於藝術,一切的熱情都源於單純的喜愛。非科班出身,更沒有教授頭銜,因此,與其說在談藝術,倒更像是嘻嘻哈哈地聊天。
 
  現任上海古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CEO,把做藝術、玩廣告、搞視頻和一切認為有趣而能樂此不疲折騰的事當作正業,著有《不懂神話,就只能看裸體了啊》、《世界太boring,我們需要文藝復興》(均為原點出版)。

图书目录

如何一眼認出藝術流派
 
序言
什麼是印象派
睡蓮──莫內
幸福畫家──雷諾瓦
舞女控──竇加
萬人迷──馬奈
黑色的眼睛──莫里索
蘋果男──塞尚
瘋子──梵谷
失敗者──高更
點王──秀拉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907274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8.9MB

图书试读

 
新寫的老書──顧爺聊印象派
 
  時隔兩年,又出書了。
 
  結果,是一本新寫的老書。
 
  距離上一本《世界太 boring,我們需要文藝復興》出版已經過去整整兩年了。之前我一直自我要求一年出一本新書,但是……也不說什麼但是了,都是些自己給自己找的藉口,不值一提。
 
  ……
 
  算了,還是說說吧,否則這個序言都寫不下去了。
 
  這兩年來我迷上了寫小說,正在編一個(自以為)驚世駭俗的故事。然而,對於我這樣一個毫無文學功底的人來說,寫小說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容易,整個過程既折磨人,又讓人享受。當我意識到身邊的人都在用「不務正業」的眼神看我時,才發現自己已經兩年沒出書了。
 
  這本《印象派,看不懂就沒印象啊啊》 是在《這不是你想的藝術書》第一冊和第二冊基礎上的一次增訂新版。選擇在這個時候出版,主客觀原因都有。客觀原因是之前兩本《這不是你想的藝術書1&2》合約到期了(一晃居然已經六年了,初版時我還是個少年,想想都嚇人)。新的出版社編輯估計是看我這副不務正業的樣子,本來也沒打算讓我再出一個新版本,但我自己覺得原封不動地再版實在有些對不起讀者。所以,就出現了現在您看到的這個版本。
 
  雖然這是一個全新增訂版,但我向您保證,它並不是生拉硬拽出來的。選擇以印象派為主題,是因為雖然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它卻依然是大眾最喜歡的一個畫派。可能是因為它既不像古典畫派那麼古板,也不像當代藝術那樣新潮到讓人看不懂。在這本書中,我把之前幾本書裡關於印象派的內容都摘了出來,隨著自己年齡增長,我對這些藝術家和他們的藝術品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於是便在之前的基礎上做了一些修改。除此之外,還把之前的一些「漏網之魚」(如秀拉、高更)也加了進去。其實,這本書本來可以寫得更長,比如我原先一直想把羅特列克和盧梭也加進來,但是實在苦於找不到他們和印象派的直接聯繫(還好梵谷曾在信裡親筆承認過自己是印象派,否則連他也擠不進來)。這些人的故事雖然都很有趣,但如果硬是擠進來,恐怕這本書的書名就會變成《顧爺聊繪畫之印象派和他們的幾個朋友》了,實在是一個讓人厭煩的書名。
 
  另外,這次全新增訂我在排版上也做了一些修改,主要目的就是讓大家在閱讀的時候可以更加輕鬆,每當提到某個藝術家或某件作品的細節時,不用前後翻看,它總會出現在同一個跨頁裡。
 
  曾經有個朋友這樣評價我的書,說看的時候嘻嘻哈哈,看完什麼都記不住。但有趣的是,每當有人聊起書中提到過的某個藝術家,卻又能不由自主地掏出來裝個那什麼。
 
  這確實是一個中肯的評價,相信也是許多朋友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吧。
 
  我不敢說這是一本好書,但如果它能讓您在嘻嘻哈哈的時候,至少學到點什麼,甚至只是增加些談資,那對我來說,就已經開心得不得了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年头,电子书市场竞争激烈得可怕,大家都在抢时间,谁有耐心去看那些冗长的前言和复杂的背景介绍?《印象派,看不懂就沒印象啊啊》这个标题,精准地抓住了当代人浅阅读、重体验的心理。它的销售策略显然是定位在“快速充电”型读者,也就是那些在等候、在休息的碎片时间里,想为自己的精神世界补充一点养分的族群。我个人对艺术史的知识储备其实非常有限,对德加的芭蕾舞女和雷诺瓦的笑脸,顶多能认个脸熟。所以,如果这本书的结构是那种“一图一解”的精炼模式,那会非常实用。想象一下,作者能像一个老导游一样,带着我们快速穿梭在巴黎的画廊里,每到一个关键作品前,他不会跟你长篇大论历史背景,而是直接告诉你:“注意看他怎么处理阴影,这就是他骗你的地方!”这种直接、甚至有点“剧透”的方式,反而能瞬间抓住注意力。电子书的好处是检索方便,我希望作者能做好章节标记,让我可以随时跳到自己感兴趣的画家或主题,而不是被迫按照固定的顺序一路读下去,那样的阅读体验会显得非常僵硬,失去了“印象”该有的灵动性。

评分

这本《印象派,看不懂就沒印象啊啊》的电子书,光是书名就让人会心一笑,尤其是在这个数位时代,我们接收的视觉资讯爆炸,有多少是真正能停留在脑海里的呢?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是电子书,但想象中的封面是很有设计感的)就给我一种很现代、很跳脱的感觉。我最近迷上逛一些老旧的文创市集,发现那种手作、不完美的美学,反而比那些过度精致的、流水线产品更能打动人。这本书应该也是想探讨这种“留白”和“瞬间感”的艺术,就像生活中的某些片段,你当下可能觉得平平无奇,但回过头看,那才是最难忘的。这本书的标题很像是一种对现代人“速食文化”的挑衅,你匆匆掠过,自然就“沒印象”了。我期待作者能用一种非常口语化、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高深的艺术理论掰开揉碎,让我们这些不是科班出身的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光影流转的美妙。如果它能成功地将巴黎咖啡馆里的慵懒氛围,或者塞尚笔下苹果的厚重质感,用文字描绘出来,那光是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放松体验了。我希望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读物,而是能让人在通勤时,也能偷偷打开来,对着手机屏幕“嗯~原来如此”的那种醍醐灌顶的分享。

评分

老实说,我对于所有以“XX,看不懂就……”作为副标题的书,都会抱持一种审慎的乐观态度。一方面,它明确地向“门外汉”伸出了橄榄枝,降低了阅读的心理门槛;另一方面,也怕它为了迎合“看不懂”的读者,而牺牲了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购买这本书,我更期待的是它在“现代性”的探讨上能有所突破。印象派之所以是革命,是因为它打破了学院派的陈规,强调主观感受和光线的瞬时变化。这本书如果只是重复讲述莫奈如何画光影、如何被嘲笑,那就太无聊了。我希望它能将印象派的美学精神,映射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如,当我们用IG限时动态记录一个日落,或者用手机后置镜头拍下一杯咖啡的蒸汽时,我们其实也无意识地在进行一种“印象派”的创作。如果作者能成功建立起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将古典艺术的脉络与当代的视觉习惯连接起来,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只是一本艺术入门读物,而可能成为一本关于“如何更认真地去看待日常”的哲学小品。

评分

这本书的电子书格式对我来说是关键,这意味着我可以边听着古典乐,边在平板上点触、放大、缩小那些画作的细节。我对于传统的纸质艺术书籍已经看腻了,那种固定大小的印刷品,总觉得限制了对原作的想象。这本书如果排版设计得当,应该能充分利用电子屏幕的可变特性。比如,它能不能在介绍某幅画时,提供一个“放大镜”功能,让我能像在真实画廊里那样,近距离研究笔触的走向?或者,它能不能内置一个“时间轴”切换器,让我看到同一景物在不同天气、不同时间下被描绘出来的差异?如果作者能结合电子书的互动优势,设计出一些小测验或者互动小游戏,来巩固我们对“印象”的记忆点,那这本书绝对会是艺术电子书领域的一股清流。我不是要它变成一个游戏,而是希望它能让“记忆”这个动作变得主动有趣,而不是被动地去背诵。毕竟,艺术的魅力在于体验,而电子书,恰恰是提供了一种更亲密、更个性化的体验入口。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看到这书名,差点以为是哪个网红搞怪出的周边商品,电子书的便利性让大家更敢于尝试这种“非主流”的书名。《印象派》这个主题,在台湾的艺术圈其实已经被讨论得非常透彻了,从早期的教科书到后来的展览导览,感觉能讲的新鲜事不多。所以我对这本书最期待的,是它能带来一种“使用者心得”的视角,而不是纯粹的艺术史梳理。会不会作者自己去塞纳河畔写生,结果被蚊子咬到怀疑人生?会不会他研究梵高时,不小心把家里的墙壁也涂成了向日葵色?这种生活化的叙事,往往比直接引用画家的生平传记更让人有共鸣。我记得有一次去看莫内画展,旁边一位阿嬷对着《睡莲》跟她孙子说:“你看,这根本就是水里漂着一堆颜料啦!”这句话虽然粗俗,但道出了很多人对印象派的困惑。如果这本书能解答这种“看不懂的尴尬”,用一种半开玩笑的方式去解析那些笔触的奥秘,那就太棒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用手机拍出有印象派感觉的照片”的技巧分享,把高雅艺术拉到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日常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