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田裡的生活課:直擊108課綱第一現場,種菜玩齣學習力 ×創造力 × 品格力 (電子書)

校田裡的生活課:直擊108課綱第一現場,種菜玩齣學習力 ×創造力 × 品格力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佳芳
圖書標籤:
  • 教育
  • 108課綱
  • 小學教育
  • 田園教育
  • STEAM教育
  • 學習力
  • 創造力
  • 品格教育
  • 親子教育
  • 生活教育
  • 實踐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呆呆聽講、死背課本Out,
腳踩泥土,田園變教室In!
一本最實用的工具書,啟動最酷的跨領域素養教學,
輕鬆激發孩子自主學習的動力與潛力。
 
  108課綱已正式展開,老師、傢長該怎麼做到核心素養的培養,
  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具備用得齣來也帶得走的能力?
  在校田裡學種菜、從昆蟲觀察中理解生命教育……
  原來最驚喜的解答,都藏在土地裡。
 
  2015年起,颱灣好基金會啟動「神農計劃」,結閤有機農友、迴鄉青年等資源,與苗栗縣、屏東縣的八個鄉鎮十四所迷你小學攜手打造校田,用2500天翻轉教育。
 
  一畝畝校田是田野上的活教室,以有機飲食、土地教育、傢鄉認同為核心基礎,老師帶領著孩子學於土地,打破以往照本宣科的僵化學習,延伸好奇的寬廣觸角,展開自我學習與知識探索之旅。
  
  原來教育可以這樣學!透過神農計劃,孩子們學到瞭觀察問題、提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有的孩子麵對栽種作物的輪作障礙與失敗,轉而研究土壤,一舉奪下科學展覽的好名次。有的孩子為瞭一起決定校田的作物,深入瞭解傢鄉在地的特色與物產,透過討論與說服,培養瞭公民素養;為瞭學習永續與有機栽種,孩子們學會思考化學肥料與農藥對土地和食物鏈的優點與缺點。
 
  一本兼具理念與實用的工具書,啟動教育新契機:
  ‧校田怎麼變成課程:打開梔子花的果莢,裡頭藏著數學觀念;學用毬果堆聖誕樹,練習平衡與美感。看各學校老師如何把田野裡的知識,無縫接軌自然、數學、語文、社會、資訊等學科領域。
 
  ‧校田怎麼種:我的學校適閤開田嗎?需要多大麵積、要有哪些條件?該種什麼?跟著開田六法,從無到有,開闢校田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校田帶給孩子的品格成長:種菜失敗體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磨練耐挫心;不灑農藥有機栽種,學會尊重生命,與自然共存。種種農事經驗,都是滋養心靈的契機。
 
真心推薦
 
  作傢、畫傢  蔣勳  
  教育部前政務次長  範巽綠 
  雲門舞集創辦人  林懷民 
  天下雜誌群創辦人暨董事長  殷允芃 
  學思達創始人  張輝誠 
  DFC颱灣發起人  許芯瑋 
  全颱最大教師社群「溫老師備課party」創始人  溫美玉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校田裡的生活課:直擊108課綱第一現場,種菜玩齣學習力 × 創造力 × 品格力》的電子書的詳細圖書簡介,但其中不包含該書的任何具體內容: --- 書名:校田裡的生活課:直擊108課綱第一現場,種菜玩齣學習力 × 創造力 × 品格力 (電子書) 圖書簡介: 這本書的核心探索在於一個教育理念的實踐與轉化,它關注的是如何將傳統的、靜態的課堂學習模式,轉變為一種與自然、與生活緊密結閤的動態學習體驗。本書的敘事框架圍繞著一個核心場景——校園內的田地或園藝項目展開,旨在揭示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超越課本知識之外的多元化教育價值。 本書的結構和內容深度聚焦於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構建一個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跨學科整閤的教學環境。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農業或園藝實踐的手冊,更是一部關於教育哲學、課程設計以及學生發展潛能的深度觀察報告。作者通過細緻的田野記錄與案例分析,呈現瞭在實踐這些理念時所遇到的挑戰、創新的解決方案以及最終取得的教育成果。 核心主題的展開: 1. 課程與課綱的實踐對接: 本書的標題明確指齣瞭其與當前教育改革脈絡的緊密關聯。它探討的是,當宏觀的教育政策(如108課綱)落實到微觀的教學現場時,教師和學校是如何進行創新的。這裏的“直擊第一現場”意味著書中包含瞭大量的真實案例,展示瞭教師團隊如何將抽象的課綱要求,轉化為可以被學生親身操作、感知的學習活動。例如,在科學領域,如何利用植物的生長周期來講解生物學原理;在數學領域,如何通過規劃種植麵積和産量預估來訓練數據分析能力;在社會領域,如何通過社區閤作的農耕項目來培養公民意識。 2. 學習力的多元構建: “學習力”在本書中被賦予瞭超越記憶和應試的內涵。它強調的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整閤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書中詳細描述瞭學生如何從播種、除草到收獲的過程中,不斷麵對並解決實際問題。這種學習過程是具身的、體驗式的,它要求學生不能隻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必須動手實踐、觀察結果,並根據反饋進行調整。書中所呈現的案例著重於“過程導嚮”的學習,而不是僅僅關注最終的“結果”。這包括瞭對失敗的接納與分析,以及從錯誤中學習的機製建立。 3. 創造力的激發機製: 園藝與種植活動為創造力的發揮提供瞭天然的畫布。本書探討瞭如何在看似受限的自然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可能體現在對現有空間的優化設計、對新型種植方法的探索、或是對農産品附加價值的創意開發上。書中的案例可能涉及跨界融閤,例如將藝術設計融入到花園的景觀規劃中,或者利用自然材料進行結構搭建。這種創造力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對自然規律理解基礎上的有目的的創新。 4. 品格力的潛移默化培養: 教育的終極目標之一是健全的人格培養。本書深入剖析瞭田園活動中如何自然而然地塑造學生的品格。這包括瞭“責任感”——學生需要每天對植物的照料,培養瞭對生命負責的態度;“耐心與毅力”——農作物的生長需要時間,無法急功近利,這教會瞭學生延遲滿足和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以及“同理心與協作精神”——在集體農作中,學生必須學會分工閤作、互相幫助,共同麵對天災人禍等不可控因素。這些品格的培養是內化於心的,通過長期的、持續性的實踐得以鞏固。 5. 教育現場的敘事視角: 本書的敘事風格傾嚮於紀實性與反思性相結閤。它可能包含對一綫教師的深度訪談,記錄瞭他們在推行此類創新課程時所經曆的心理轉變、專業成長以及與傢長、行政部門的溝通策略。讀者可以從中窺見,將“農場”或“田地”引入校園並非易事,它需要教師具備多維度的專業能力——既是農夫,又是科學傢,還是課程設計師。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所有關注基礎教育改革的教育工作者、中小學校長及管理者、教育政策研究人員,以及對體驗式學習、STEAM 教育和環境教育有濃厚興趣的傢長和教育愛好者。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視角,展示瞭如何將教育理想落地為可操作、可衡量的實踐成果。 總結: 《校田裡的生活課》不僅僅記錄瞭一群人如何在校園裏種菜的故事,它更是一份關於如何通過迴歸生活本質、擁抱自然節奏,來重塑現代教育核心價值的宣言。它論證瞭,當教育真正紮根於生活,學生的學習力、創造力與品格力便能得到全麵而深刻的發展。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佳芳
 
  如此錶達工作室 文字人。政治大學廣告係畢,筆耕居傢、設計、建築、飲食等領域,為天下雜誌《微笑颱灣》特約記者,曾齣版《颱南洋行時光款款行》、《掌生香 颱中糕餅款款行》、《瓷林演藝:隱形冠軍林光清傳奇》等書,現經營「ESPRES:SO 如此錶達工作室」,持續用專業編輯人的眼睛,深入颱灣鄉下挖掘在地故事。 

圖書目錄

〔推薦序〕等待花開,重建人與自然、土地的倫理   蔣勳
〔推薦序〕與大地共鳴,開啟食.農.教育的對話   範巽綠
〔推薦序〕輕撫泥土的溫度,不僅耕田,也為心誌播種   張輝誠
〔導讀〕  我在島嶼有個夢 柯文昌
〔前言〕  報告!我在校田撿到寶
 
Part 1 現場篇:噹噹噹,校田開課瞭
1-1自然課>野草、野蟲、野孩子,我的寶可夢在田野間翻滾!
1-2數學課>種子當教材,昆蟲當老師,一畝田裡藏瞭好多數學!
1-3語文課>跟著昆蟲、植物學語文,閱讀寫作活起來!
1-4社會課>社區基地在學校,從農事凝聚在地力量
1-5鄉土課&文化課>鄉土教育的答案,就在土地裡
1-6美學課>帶著美感看世界,處處皆是無牆美術館
1-7飲食課>一把有機菜,點燃餐桌上的革命
1-8資訊課>從泥地到雲端,種菜也可以很科技!
1-9跨域整閤>分享知識,用主題連貫全年級
1-10共學課>迴到一張白紙,嚮孩子學習吧!
 
Part 2 行動篇:造校田、用校田,好簡單
2-1校田診斷>從無到有,找齣種菜好寶地
2-2作物思考>選齣理想作物,栽種樂陶陶
2-3農事工序>墾前預習,新手農夫不必慌
2-4補配係統>自製堆肥,化身小小神農
2-5支持係統>左鄰右捨一起來,守護作物好收成
2-6收成之後>我種菜你來吃,共享豐收好滋味
2-7學以緻用>一畝田怎麼變齣校定課綱?
 
Part 3 反思篇:嚮校田學品格
3-1一堂大自然裡的生命課!
3-2搬開八個小石頭的智慧
 
〔後記〕 神農計劃贊助企業的迴響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98539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4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等待花開,重建人與自然、土地的倫理
蔣勳 作傢、畫傢
 
  颱灣好基金會的創辦人柯文昌先生說:「颱灣的好要從鄉鎮做起。」這句簡單的話影響瞭很多人。
  2014年鞦天我參與瞭颱灣好基金會的池上駐村計劃,住進一個人口大約八韆人的農村,除瞭藝術駐村,真正學習到颱灣鄉鎮尚未遺失的土地倫理和自然秩序。
 
  在池上,春天插秧時,傢傢戶戶分擔土地勞動的工作。同時,到瞭鞦收,也共同分享土地收穫時忙碌的喜悅。
 
  一年四季,總是有農民朋友給我米,給我肚臍柑、木瓜、梅子,自己傢醃的橄欖、菜脯,迴傢時,門口常有一把油菜,兩個絲瓜⋯⋯這是數韆年農業傳統的土地倫理,鄉鎮農村代代相傳。
 
  工業革命後形成的大都市,從百萬快速暴增到韆萬人口,密聚在一起的社群關係,卻又無比疏離冷漠。宅居在狹小空間裡,遠離瞭自然秩序,感覺不到春夏鞦鼕,感覺不到晨昏冷暖,感覺不到在土地裡、勞動中共同分擔辛勞與分享收穫的喜悅幸福。
 
  颱灣好基金會在池上十二年,必然認識到鄉鎮的好,奠基在自然與土地的信仰。
 
  除瞭池上,基金會接著在苗栗、屏東,選擇瞭十四所小學,推動神農計劃,輔導師生,建立校田,共同勞動,一起收穫,重新在基礎教育裡紮根,讓下一代認識自然秩序,讓孩子們身體力行,體悟土地倫理的分擔與分享的意義。
 
  城市的基礎教育幾乎全盤被考試主宰,越是都會名校,孩子越遠離自然、遠離土地,無奈地接受考試導嚮的不快樂也不健康的教育。
 
  教育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我手上拿著神農計劃的小學生種植齣來的菊花、洛神,各種不用化肥的健康的農產品,看到他們跟老師一起學習耘田,培土,育苗,在烈日下灌溉,等待植株抽長,等待綠葉,等待花開,等待結果。
 
  神農計劃,從播種到收穫,每一階段都是教育,播種的,不隻是植物,收穫的,也不隻是果實,神農計劃,更大的意義是重建基礎教育裡人對自然秩序與土地倫理的信仰。
 
  氣候變遷,空氣、土地、水源被汙染,海洋生態被破壞,各處森林大火,疫病流傳⋯⋯人類文明何去何從?
 
  「神農」是古老的神話,我童年常去拜拜的保安宮還供奉著神農大帝,手中拿著一把稻穗。彷彿還提醒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神話時代的幸福。
 
  神農的神話,還找得迴來嗎?
 
  神農時代的自然秩序與土地倫理,或許並不遙遠,如果颱灣的鄉鎮小學陸續齣現瞭「小神農」,我們或許可以看到救贖自然與土地的希望就在眼前。
 
  興隆國小,文峰國小,中興國小,烏眉國小,坪頂國小,新英國小,中和國小,五湖國小,九湖國小,同光國小,潮南國小,四林國小,潮東國小,南州國小,我一一唸齣這名字,感謝這十四所神農學校的努力,每次手中拿著你們勞動的成果,都覺得感動,要深深嚮你們緻敬。
 
(寫於2020年春分前三日,全球新冠肺炎病毒蔓延中,
為眾生祈禱平安健康,尊重自然,尊重土地)
 
與大地共鳴,開啟食.農.教育的對話
範巽綠 教育部前政務次長 
 
  孩子們越貼近土地,越能夠和自然對話,也是新課綱從生活中學習與動手做的最好的模式。食農教育是教育部要推動的食育裡最重要的一環。藉由孩子親近土地,重新與傢鄉連結,傳承在地文化與族群文化。
 
  颱灣好基金會以民間力量推動「神農計劃」,在苗栗和屏東認養瞭十四所小學,為孩子們開闢一畝校田,用校田建立有機飲食、土地教育、傢鄉認同的核心學習。七年過去,《校田裡的生活課》記載十四所小學師生講不完的故事和成果,讓我們看到孩子穿梭校田務農的身影,還有收成那刻燦爛的笑容。食農教育讓他們瞭解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共好,也和自己的故鄉與土地產生共鳴。
 
  《校田裡的生活課》是一本好玩、實用、又開放的工具書。它讓有心推動食農教育、環境教育、創造力教育的學校及傢庭,輕鬆建構符閤自己需要的跨領域學習模式。這本書將帶給你更多不一樣的靈感和想像!
 
輕撫泥土的溫度,不僅耕田,也為心誌播種
張輝誠 學思達創始人
 
  過去,會用「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來嘲諷讀書人,其實拿來衡諸當代學生,似乎也適用。當代教育以知識灌輸為主,長期忽略學生與自然、土地、季節、天氣的有機連結,颱灣好基金會在十四所小學開展的神農計劃,成果集結於此書,除讓學生親自體驗農事,更讓農事緊密結閤各學科,變成主題、跨學科、素養教學,在體驗、觀察、勞作之中,更有效能地習得各種務實、具體可感、豐富多元的知識。
 
  此外,我還認為,神農計劃影響下的學生,真實體會過將雙手插進泥土、雙腳踩入濕泥,全身沾滿土垢,渾然與土地親密無間,又真實經歷過烈日、雨水、陰涼或寒風,身體曾細緻感受天地性情變化時,將來就會對土地產生濃黏的親近感,同時也不會再無視於季節、寒暑變化而無動於衷;又真實體會過從土地中依照自我想望種齣豐美果蔬,對生養、成熟、結果、收穫的概念就不再隻是抽象的理解而已。田間勞動、季節流轉、生發變化、感官覺察……,不可思議地會逐漸轉嚮學生的內心世界,很有可能,耕種不再隻是耕種,而是為自我的心誌耕種,那麼田園往往轉為心靈歸宿、成為心神的道場、更是靈魂的泊港。
 
  《校田裡的生活課》就不單是生活課,更是心靈之課瞭。
 
導讀
 
我在島嶼有個夢
——神農計劃的緣起與實踐
柯文昌 神農計劃創始人、颱灣好基金會董事長
 
  「當嘉南平原不再是綠油油的稻田,颱灣還可以稱為美麗島嗎?」偶然讀到這句話,我著實嚇壞瞭。是啊,東一塊又西一塊土地的汙染事件頻傳,我們的島嶼的確脆弱得可以,當你留給孩子一塊有毒的土地,又該怎麼說服孩子未來是充滿希望的?If you don't care about me, why should I care about myself?(如果你們都不在乎我瞭,我又何必在乎我自己。)
 
  七年前,我的女兒因為身體齣瞭狀況開始學習飲食療法,持之有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她的健康有明顯的進步。她告訴我說,因為她隻吃「SOUL FOOD」。當下我很好奇,究竟什麼纔是有靈魂(SOUL)的食物?原來,此SOUL非彼SOUL,指的不是靈魂,而是Seasonal(當季)、Organic(有機)、Unprocessed(無加工)、Local(當地)的縮寫,而這四大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有機,我恍然大悟:原來土地就是最大的救贖。
 
  成立颱灣好基金會以來,同仁們在颱東縣池上鄉工作多年,接觸到瞭有機的觀念。颱灣在發展有機的路上,常遇到許多負麵的聲音。他們常說颱灣地小人稠,沒有足夠土地可以隔離汙染,不可能發展真正的有機,但我卻認為不是這樣的。颱灣是以農立國的島嶼,有四麵環海的天然屏障,全世界再也沒有一個地方比這裡更具發展有機的優勢瞭。我想像可以把颱灣改變成一座「有機島」,這想法聽來很天真,做起來也很睏難,但並非完全不可能,如果能從有機教育、有機生活、有機耕作、有機思維,把有機完全內化成不假思索的行為,一定可以實現這個夢想。而這也是颱灣好基金會從池上來到颱灣西部,展開神農計劃的初衷。
 
  尋找珍視土地的同路人
 
  從認養三所學校,為孩子們開闢校田,同時將營養午餐的蔬食改為有機蔬菜,颱灣好基金會在廻鄉有機生活農場的協助下,開始瞭神農計劃,尋找願意擁抱神農計劃的學校。那段日子裡,我走進學校懇談,從校長到廚房職員,尋找願意相信的人。我想要招募發自內心重視土地的教育者,希望他們把最棒、最珍惜的土地拿來種植,開闢校田,而不是選校園內「沒路用」的土地來做錶麵功夫。因為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唯有老師們真心認同,投入愛,纔能讓孩子們相信神農計劃是認真的。
 
  我始終認為孩子擁有無限的可能。幾次到學校吃營養午餐,發現神農計劃所帶來的影響,例如讓一嚮討厭吃青菜的孩子不再剩菜一堆,而醫務室的報告也顯示孩子的健康改善瞭。但最令我感到開心的,是孩子們真正踩在泥土裡。我相信,他們長大以後,無論到瞭哪裡,始終都不會忘記這塊土地,那是他的心田,也是情感的依歸。有朝一日當他們有瞭成就,也會把愛護環境當成他們的終身誌業。
 
  隻要小孩不放棄信念,有天他會變成大人,將信念付諸行動,傢鄉就會改變。
 
  集微塵之力啟動奇蹟
 
  迴想颱灣好基金會初到池上,當我們告訴池上人他們的傢鄉有多美時,他們絲毫不相信。十二年後,沒有人不同意,池上美到無法被忽視,成為瞭人人稱羨的典範。同樣地,颱灣好基金會陪伴瞭十四所小學,數量雖然不是很多,卻都做得徹徹底底,朝嚮食農教育典範的目標前進。
 
  七年瞭,十四所小學的師生因為神農計劃展開瞭校田上的自我學習與知識探索之旅;農老師們則是傾囊相授,陪孩子們度過春夏鞦鼕;創新教育的青年團隊活潑、多變的教學型態,激盪學校老師的教學熱情;還有傢長與社區的鄉親走進學校,成為神農計劃最有力的支柱。
 
  一步一腳印的背後,是和我們一樣相信「改變的力量」的企業界友人們,包括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蔡明介董事長、京元電子李金恭董事長、達航科技創辦人黃立達先生及翁榮隨董事長、信邦電子王紹新董事長、互動國際鄭炎為董事長、貿聯集團梁華哲董事長、及1881颱灣職業女性聯誼會、三商美邦人壽、東博資本、光洋應材等企業與民間團體,因為他們的參與,讓神農計劃被更多人看見。
 
  我曉得這種子已經種下去,接下來就是大傢要一起完成的事瞭。各位朋友們,如果你想要傢鄉成為一個人人羨慕的地方,就迴到故鄉母校去啟動神農計劃吧。這是集微塵之力纔可能發生的奇蹟,隻有靠大傢一個拉一個,纔能把相信化為力量。
 
  這十年來,我是颱灣好基金會的最大受益者,我用校田養我的心靈,真心的感動與快樂的收穫,陪伴我歷經人生最艱難的時刻。這本書集閤瞭一群傻子的夢想,因為相信孩子的潛力,而自願當一名奉獻者。
 
  在夢想的路上,不問終點有多遠,不問時間多漫長,實現颱灣成為有機島,哪怕是五十年、一百年或是三百年,我都會堅持地走下去。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講,市麵上關於「素養教育」的書籍多如牛毛,但大多都是在空喊口號,要嘛就是談得太過學術化,讓一般人望而卻步。這本《校田裡的生活課》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的「接地氣」。作者顯然是個深諳教育現場實務的人,書中描述的許多情境,我都能立刻聯想到我們學校或社區裡可能發生的狀況。例如,關於如何處理收成後的剩餘作物,這就涉及到資源永續和社區迴饋的概念,書中提供的解決方案既環保又富有人情味。我特別喜歡它在探討「美感素養」的部分,田裡的色彩層次、植物的線條結構,其實都是藝術啟濛的最佳素材,它讓孩子懂得欣賞生活中的細節與自然之美,這遠比課堂上死闆的繪畫練習來得有深度。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著電子書的畫麵想像那片土地的氣味,那種療癒感,即便隻是透過螢幕也能感受到。這本書讓我覺得,教育不該是把知識塞進去,而應該是引導孩子去「發現」知識,而田野就是最好的發現場。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艷的,是它貫穿始終的那股「生命力」和「正嚮循環」的能量。它不隻是在教孩子種菜,它更在教孩子如何麵對生命中的「不確定性」與「緩慢」。在現代社會,所有人都追求快速迴報,但種植作物是需要耐心的,你無法催促一顆種子發芽。書中對於「等待」的藝術有著深刻的著墨,這對那些習慣即時迴饋的孩子來說,是極其寶貴的一堂課。電子書格式的排版也很舒服,重點的提示和圖片(雖然是電子圖檔)都輔助理解,不會讓閱讀過程感到沉重。我認為,這本書對於那些想將校園空間轉化為真正學習場域的教育工作者,無疑是一本聖經級的參考書。它不僅提供瞭具體的實施步驟,更重要的是,它重塑瞭我們對「學習場所」的定義——學習可以發生在任何有生命力的角落。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充滿智慧、實用性極強,且能讓人由衷感受到教育熱忱的好書,非常推薦大傢翻閱,絕對會讓你對「素養教育」有全新的體悟!

评分

說實在話,現在的教育體製,好多時候都讓人覺得像是被睏在一個巨大的鋼筋水泥叢林裡,孩子們每天盯著螢幕、書本,眼睛都快要長青苔瞭!我以前就常常在想,怎麼樣纔能讓孩子重新跟土地產生連結?這本書《校田裡的生活課》簡直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一扇通往自然教室的大門。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描述「品格力」養成的部分,那種細膩的觀察,遠超乎我對一般「生命教育」書籍的想像。種菜哪有那麼簡單?你會遇到天氣不順、蟲害來襲,這些都是挫摺教育的最佳教材。書中描述瞭一個小故事,關於一塊地裡長齣瞭意想不到的雜草,老師沒有責罵,而是引導孩子去研究這種「不受歡迎」的植物特性,從而發現它或許可以當作天然肥料,這種思維轉換,正是我們現在社會最需要的彈性與包容力。它教導的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接受變動、尋找可能性。電子書的便利性讓我隨時都能翻閱,無論是在通勤路上或是睡前,都能沉浸在這種充滿生命力的教育哲學中,真的很讓人心曠神怡,看完之後會讓人開始思考,我們是不是給孩子的生活中,少瞭太多這種「動手做、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呢?

评分

哎唷,這本《校田裡的生活課》光聽書名就讓人感覺到一股清新的泥土味,雖然我手上這本是電子書,少瞭一點翻閱紙本書的沙沙聲,但內容的紮實程度絕對是沒話說的!我最近剛好在關注教育改革,特別是108課綱的精神,這本書的切入點真的很獨到,它不是那種空泛地談理論,而是直接拉到「田裡」這個最真實的場域,讓我看到書裡提到的那些素養是如何在種植、除草、觀察蟲害的過程中,內化成孩子們的實際能力。像是書中提到如何引導孩子記錄作物生長週期的變化,那不隻是科學觀察,更是時間感和耐心培養的展現。更棒的是,作者很懂得把「玩」和「學」揉閤在一起,讓孩子在沾滿泥巴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發展齣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比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解一百遍都來得有效率。尤其是在強調「創造力」的部分,我特別有感觸,因為在有限的田地空間裡,如何設計齣最有效率的種植區塊,如何用天然材料製作簡單的灌溉工具,這些都是絕佳的實作學習,遠比課本上的抽象題目要來得生動活潑多瞭。這本書的實用性,讓我覺得它根本就是教師手冊加上傢長育兒指南的綜閤體,非常值得入手,推薦給所有關心孩子全麵發展的大人!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教條式的說教感,更像是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農夫兼教育傢,一步步走進校園的開心農場。我發現它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能將課綱中那些聽起來很玄乎的「核心素養」概念,具象化成田裡的每一個動作。舉例來說,「人際溝通」在書中可能體現在小組閤作分工,誰負責澆水、誰負責記錄光照,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環節負責,同時也要懂得聆聽隊友的需求。而「自主學習」呢?就是當作物沒有照著課本上的時間錶長大時,孩子必須主動去查閱資料、調整策略,而不是等待老師下指令。這種由內而外的驅動力,纔是真正學習的開始。《校田裡的生活課》非常務實地呈現瞭這些轉變,它不是美化校園種植的美好,而是誠實地麵對其中的挑戰,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建議是經得起考驗的。對於身處都市,平日鮮少有機會接觸泥土的孩子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藍圖,讓學校行政或傢長可以輕易複製這種紮實的學習體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