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 (電子書)

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振愷
圖書標籤:
  • 臺南
  • 全美戲院
  • 電影院
  • 臺灣電影
  • 地方文化
  • 歷史
  • 建築
  • 攝影
  • 紀錄片
  • 文化資產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臺南全美戲院是李安導演電影的啟濛地,
顏振發師傅手繪看闆的保存地,
「兩片同映,一票價」在地影迷流連的二輪戲院,
全球媒體爭相報導的老戲院。
 
  說到全美戲院,許多人都會想到手繪看闆師顏振發師傅,以古早的手工方式繪製電影海 報;還有國際導演李安,在青少年時期背著父親,偷偷到全美戲院觀摩西方電影製作拍攝的技巧。
 
  故事從1950年臺南富商與政要歐雲明先生在永福路投資興建的「第一全成戲院」說起,這間戲院與其他兩間「大全成、小全成戲院」結閤為三傢全成戲院係統,見證瞭「電影時代」的興起。之後由吳傢接手經營,在1969年4月12日改名為「全美戲院」,從此進入全美的時代。
 
  為求生存,當時全美戲院採取「插片」的運作方式,後來因無法取得首輪電影的配額,而改為「二輪電影院」,甚至採「兩片同映、不加票價」的策略,開始邁嚮全然迥異於同業倒閉的命運,1970年代中後期是全美收入最豐厚的時期。到瞭1983年,吳傢接手原小全成戲院,改名為「今日戲院」。於是「今日.全美戲院」成為臺南二輪戲院的代錶。
 
  歷經1980年代彩色電視的普及,1990年代第四颱、錄影帶、VC D、DV D、盜版光 碟的猖獗及網際網路的崛起,2000年前後「影城」進駐百貨公司,2010年初電影放映機全麵從膠捲汰換成數位,2020年全美戲院邁入古稀之年,七十年來全美戲院孕育瞭李安導演和顏振發師傅,也在每個階段絕處逢生。全美戲院距離大井頭不到十公尺,如果說大井頭帶給臺南庶民的水源與商業的興盛繁榮,那麼全美戲院就是帶給臺南人電影劇場的文化養分。
 
  這間擁有獨棟戲院配置、保存相當多電影文物的大戲院,在臺灣已所剩無幾。本書以近兩年的時間製作,以過去今日.全美戲院所纍積的資料、及經營者對於戲院歷史的詮釋作為基礎,然後透過大量口述訪談及作者在文創、藝術與電影評論的專業訓練,以嶄新的觀點爬梳今日.全美戲院的歷史。
 
  當全美戲院老闆和員工述說七十年來如波浪般起伏的辛酸歷史時,我們從書中看到的不隻是全美戲院史或臺南市的戲院史,也是整個戰後臺灣的戲院史。
 
  重要事件
  2020年 全美戲院七十週年
 
名人推薦
 
  李安∣國際電影導演
  李崗∣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李光爵(膝關節)∣臺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
  但唐謨∣影評人
  吳俊漢∣全美戲院負責人
  蔡明亮∣電影導演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謝銘祐∣詞麯作者
  藍祖蔚∣國傢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依姓氏筆畫)
 
好評推薦
 
  「曾經有過一個大電影時代,你會看報紙廣告找電影時刻,進戲院要拿一張本事,那是電影院的黃金時期。王振愷的文字,像個穿梭於時空的攝影機,從臺南街市一口埋沒的古井齣發,透過地景的變遷與文化的轉移,經歷瞭整個臺灣近代娛樂文化的過程:那些喧囂的影迷、廢一整天的二輪戲院、銀幕上方的「客滿」匾額、色色的『插片』、很想帶迴傢的手繪看闆,以及所有愛過電影的人,共同組成瞭這份記憶。古井旁的全美戲院,正在持續這份大電影時代的記憶。」──但唐謨(影評人)
 
  「這本書由振愷執筆,為求盡善盡美,他花瞭一段時間,細心解讀當時報刊資訊、參考史料、檔案等各式各樣的記錄,並口述訪問社會賢達,做一係列的收集,唯恐漏掉一點珍貴的訊息,過程雖艱辛,但整個流程井然有序。身為全美戲院第二代負責人,深感任重而道遠,寄望藉著這本書來談談親身經歷,帶著大傢走一趟時光隧道,心中自然具有一份格外濃烈的感受,或許這樣的感受能帶給大傢許多恬然自得、洞察人心,觀察世情的人生智慧。」──吳俊漢(全美戲院負責人)
 
  「全美戲院及其姊妹院今日戲院,在各個時代的動盪變革中,採取什麼對應方式維持生存而屹立不搖至今?讀者可以從本書中求得或許不是答案的答案,也可從全美戲院七十年的歷史中,感受到戰後臺灣戲院發展的堅韌、辛酸,它是臺灣文化史演變中值得關注的一頁。」──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午後〉:青春若是一整麵獨立的拼圖,翹課去全美戲院看二場二輪電影,讓未來的壓力稍歇喘一下,或許是記持內頗大的一枚拼片。通常會是星期二的午場,我喜歡坐在二樓第一排(那時隻有一個廳,好像還可以偷抽菸),人不多,銀幕洩齣的故事似乎隻為瞭我一個人對白著,抑鬱的年少也似乎走進瞭一個極私有的時空,自由地閒晃悠著。那天下午與年輕的作者振愷聊著這本書,發現不同世代的我們似乎因著書的內容,在那個私有的時空相遇瞭,一下子大全成與赤崁戲院的競賽,一下子黃梅調的重現,一下子又竄進一旁的街弄……對白著……」──謝銘祐(詞麯作者)
 
  「電影的黃金盛世在於集體歡呼,同聲一泣的群聚交流;電影院的魅力與魔力就亦在於能夠創造一個集體認同的夢境與祈願。寫下電影院的內外故事,就如同見證瞭一個世代的集體瘋魔,尤其歷經時光篩汰後,還能長存的電影院,繁華、滄桑與重生的對比就更耐人咀嚼瞭。」──藍祖蔚(國傢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撰寫的圖書簡介,內容完全不涉及《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 (電子書)》這本書本身: --- 《光影交織的時光:尋訪臺南古城巷弄間的庶民記憶》 臺南,這座承載著四百年歷史的古都,不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緻的府城美食聞名於世,更在那些被時間沖刷卻依然鮮活的街廓巷弄中,悄悄訴說著無數關於人與生活的動人故事。本書《光影交織的時光:尋訪臺南古城巷弄間的庶民記憶》,將帶領讀者暫時放下對宏大歷史敘事的追尋,轉而深入那些日常、微小卻充滿溫度的角落,探索臺南市民生活紋理中那些被遺忘或正在轉變的風景。 這本書並非一本標準的歷史教科書,也不是旅遊指南的簡化版本。它是一部關於「感知」的田野觀察筆記,聚焦於那些構成臺南城市肌理的庶民場景——那些在騎樓下乘涼閒聊的長者、清晨在魚市場裡吆喝的攤販、巷口那間飄散著傳統糕點香氣的老店,以及那些默默守護著地方習俗的廟宇與社區中心。 第一部:街道的記憶體——建築與空間的對話 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臺南特有的建築語彙。從清代遺留下來的閩南式街屋,到日治時期留下的巴洛剋式洋樓,再到戰後興起的現代水泥建築,臺南的街道是一部立體的建築史。本書細緻描繪瞭這些建築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被市民的生活方式重新定義與利用。例如,我們探討瞭「天井」空間在炎熱氣候中的功能性演變,以及如何從一棟建築的立麵損耗程度,推斷齣居住者的傢族興衰或產業更迭。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深入探討瞭臺南巷弄中那些「半開放空間」的社會意義。騎樓不僅是遮風避雨的設施,更是重要的社交場所、臨時的商業展示區,甚至是鄰裏間非正式的權力與信息交流中心。透過對幾個特定街區(如永樂市場周邊、中西區的老社區)的微觀分析,我們得以看見建築形式如何形塑瞭當地的社會互動模式,以及在新舊都市計畫的拉扯下,這些空間正經歷著何種掙紮與重生。 第二部:時間的氣味——食物與節慶的人情味 臺南的文化靈魂,或許最直接地體現在其飲食和歲時祭儀之中。本書拒絕僅僅羅列美食清單,而是將食物視為一種文化載體和時間的標記。我們跟隨一位在府城經營超過半世紀的製餅師傅,記錄他如何透過對傳統配方的堅持,抵抗著工業化食品浪潮的衝擊。從一碗牛肉湯的「溫潤」,到鼕至湯圓的「甜鹹之辯」,食物背後蘊含著不同世代對「好味道」的定義與傳承。 在節慶方麵,本書聚焦於那些紮根於地方信仰的年度盛事。例如,我們詳細記錄瞭中元普渡時,居民如何協調公眾空間與私人祭祀的需求;或是廟會遶境隊伍經過時,沿途住傢如何準備茶水、點心,這種主動參與的「款待」文化,展現瞭臺南社區緊密的網絡關係。這些儀式性的行為,不僅僅是對神祇的敬拜,更是一種社區成員間情感的重新校準與強化。 第三部:聲音的風景——日常的聲景與寂靜 現代城市生活往往被噪音所充斥,但臺南的「聲景」卻擁有一種獨特的層次感。本書嘗試捕捉和分析這些城市中的聲音符號:清晨菜市場的叫賣聲、傍晚廟口廣播的布袋戲預告、老式摩托車引擎特有的轟鳴,甚至是午後突如其來的陣雨打在鐵皮屋頂上的節奏。 我們也探討瞭「寂靜」的稀有性。在快速現代化的過程中,那些曾經代錶著寧靜的空間(如老舊的私人院落、未被開發的綠地)正逐漸消失。透過對幾位熱衷於記錄城市聲音的在地人士的訪談,本書試圖描繪齣一個正在遠去的「聽覺圖景」,提醒讀者注意那些在喧囂之下,更需要被聆聽的微弱訊號。 第四部:活著的博物館——人,作為移動的展品 最終,本書的目光落在瞭「人」的身上。臺南的魅力不在於博物館裡靜態的展示品,而在於那些仍在街頭巷尾中活動的在地居民。我們描繪瞭那些堅持著古老技藝的工匠——修補舊傢具的木匠、為婚喪嫁娶書寫輓聯的書寫者、以及那些將老屋改造成風格獨特的小店,卻仍堅持與周遭環境和諧共存的年輕一代。 這些「活著的博物館」是臺南歷史最鮮活的詮釋者。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城市?他們如何在新舊價值觀的碰撞中定義自己的身份?本書透過深度訪談,試圖揭示這種身份認同的複雜性——既有對傳統的深厚依戀,也有對未來變革的審慎期待。 《光影交織的時光:尋訪臺南古城巷弄間的庶民記憶》是一部獻給所有熱愛真實、肌理豐富的城市故事的讀者之作。它邀請你放慢腳步,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聆聽,用身體感受臺南這座城市在光影流轉之間,那份獨有的、堅韌而溫柔的生命力。這趟旅程,將會讓你對「生活」這個詞彙,產生更深層次的共鳴與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振愷
 
  臺南永康人,1993年生,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係、藝術理論與評論研究所,現任臺灣影評人協會理事。他長期從事電影與當代藝術的獨立研究與評論書寫,並關注書寫與影像間的跨媒介,實踐一種獨特的策展方法。策展作品有:「菲林轉生術」電影文物特展、「觀光記」當代影像展覽(獲得2020年第三季颱新藝術獎提名)。
 
  個人網站:www.jkwang.art
 
校訂者簡介
 
蔡錦堂
 
  臺南新化人,外祖父為新化戲院股東,初中(臺南市中)和高中(臺南一中)時期常齣沒於臺南的戲院。日本國立築波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科文學博士,曾任淡江大學歷史係副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所長、教授及臺灣歷史學會會長,現已退休,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擔任兼任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史、臺灣宗教史、臺灣教育史、日本近代史,著有《帝國主義下颱灣の宗教政策》、《戰爭體製下的臺灣》、《立法院長劉濶纔傳記》、《從神社到忠烈祠:臺灣「國傢宗祀」的轉換》、 《臺灣人的日本時代》等。

圖書目錄

導讀/蔡錦堂
推薦序/吳俊漢
作者序/王振愷
 
楔子 大井頭的水,不停地流…… 
 
第一幕 慶開幕!全成第一戲院的誕生
第一場 井中撈金──歐雲明的發跡
第二場 遊園戲夢──日治時期臺南戲院
第三場 連開三棟──全成戲院連鎖店
 
第二幕 從全成第一到全美戲院
第一場 歐傢與吳傢結連理──新全美百貨店
第二場 來去電影裏──臺南商業戲院的戰國時代
第三場 全美戲院,隆重再開幕!
 
第三幕 兩片同映,一票價!
第一場 暗室裡的插鏡頭風暴
第二場 全美變二輪、實踐堂開分店
第三場 全美歌廳秀,盛大公演
 
第四幕 今日.全美戲院的閤體進擊
第一場 把今日買下來
第二場 速食店、牛肉場、精品街
第三場 1990年代臺南戲院的最後戰役
 
第五幕 老戲院的文創之道
第一場 新世紀的老戲院倒閉浪潮
第二場 轉型之路──全美戲院的文創提案
第三場 手繪看闆的背後
 
後記 告別與新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緻謝
附錄1 從全美戲院走到今日戲院
附錄2 凝視今日.全美戲院──建築空間巡禮
附錄3 今日.全美戲院年錶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08083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5.6MB

圖書試讀

導讀
 
  大井頭與全美戲院
 
  說到臺南全美戲院,可能熟悉臺南歷史文化發展,或者臺灣電影史的人,對於這傢戲院並不陌生,因為有兩件事情讓全美戲院赫赫有名。一是名聞國際的大導演李安,在青少年時期,常常背著他的父親李昇校長,偷偷到這傢二輪戲院、而且後來還是「兩片同映、不加票價」的全美戲院觀摩(或說「偷學」)西方電影製作拍攝的技巧,因此稱全美戲院是使李安成為「臺灣之光」的始作俑者,並不為過。另一件事情是現代科技非常發達,全美戲院卻放棄使用彩色印刷數位輸齣技術,不將電影海 報完整的倍數放大、高掛於戲院或宣傳影片的牆麵上,仍然聘請傳統手繪電影海  報「職人」,以「老掉牙」的手工方式一筆一畫繪製電影海 報。臺南的全美戲院堪稱全臺灣最最「落伍」與齣名的電影院,這裡的手繪電影看闆師傅顏振發,是與李安相互輝映的臺南市「國寶」級街頭藝術傢。
 
  但是,本書書名所謂的「大井頭放電影」,又是什麼意思呢?「大井頭」指的是什麼?在大井頭怎麼能夠「放電影」(臺語)呢?為什麼它會和全美戲院扯上關係?如果妳或你還不知道為什麼要在大井頭放電影,或它代錶什麼意涵,那麼妳或你就有必要把《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這本書從頭到尾細細品味一番。
 
  臺南的「大井頭」位於現今臺南市民權路和永福路的交口處,是早期臺南居民最重要的飲用水源之一,也是清代初期中國大陸到臺灣、以及安平與臺南往來的最主要的渡口,因此在這附近所形成的「十字大街」,是臺南歷史上最興盛繁華的街區,一直到日本治臺後期纔被原為魚塭地帶的「新十字大街」──今臺南西門路與中正路(臺南銀座)所取代。也因此「大井頭」已被列為市定古蹟,它曾經提供臺南住民重要的水源,也是臺南聯繫外麵世界重要的渡船口。或許是上天巧妙的安排吧,因緣際會,孕育李安大導演以及顏振發師傅的全美戲院,就在離大井頭不到十公尺距離處。如果說大井頭帶給臺南庶民重要的水源與商業的興盛繁榮,那麼全美戲院也帶給臺南人電影劇場重要的文化養分,它不僅僅是過去式、現在進行式,而且持續朝嚮未來進行中。
 
  全美戲院經營史
 
  將全美戲院與臺南大井頭的前生今世史首先結閤起來敘說的,是年僅二十七歲的本書作者臺南文青王振愷。他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理論與評論研究所的碩士,「閒暇之餘」也擔任臺灣影評人協會的理事,以穿梭於臺南府城的大街小巷為樂,並且像臺南文人許丙丁撰寫名著《小封神》、串連臺南寺廟眾神仙與現代社會眾生相一般,煞有介事的為大井頭與全美戲院這兩樁看似無多大關聯的物件,牽起瞭歷史的紅線。這是振愷的「慧眼」,讀齣瞭許丙丁撰著的精神,寫就現代版的小封神──電影中的明星宛如神明,全美戲院則堪比眾神所駐紮的「小宮廟」。《小封神》楔子中齣現的小上帝廟,以及韆裏眼與順風耳所在的大天後宮,也都在離大井頭和全美戲院不遠之處。或許是冥冥中注定,文青振愷要將他的處女作,押注在這本專書的書寫上吧。
 
  在本書的開頭,振愷翻閱瞭許多荷蘭時期、鄭王朝、清治時期到日本時代的古地圖,如清治臺灣縣誌中的《城池圖》,以及1932年所繪製的《臺南市職業別明細圖》等,並配閤當今很夯的「地理資訊係統GIS」,帶領讀者閱讀、觀賞大井頭所在的臺南傳統聚落與商業重心「十字大街」演變的歷史,再從歷史的十字大街大井頭,轉身一變成為今天的全美戲院。作者的書寫不全然是歷史的,也不全然是文學的(雖然他在多處藉用臺南著名文人葉石濤的作品「紅鞋子」,引領讀者跟隨葉老潛入全美觀看電影「紅鞋子」),而是歷史加文學再加上地理資訊學的。讀者會看到「蝦趴」等現代文青使用的字眼,也會不自覺的隨著作者的地圖導引,去探索古老臺南到摩登臺南的演變,並進入「大井頭全美」的時光隧道中……。
 
  為瞭解全美戲院從1950年戲院名稱為「第一全成戲院」開基時起,一直到現今(2020年)整整七十年的經營歷史,振愷多次訪談全美的三代老闆與傢人、經營規劃者、放映師、手繪看闆師以及售票員工等等,取得對方信任的同時,也獲得瞭許多珍貴的相片、文件資料,纔得以建構齣這一本「全美戲院史」。不過,這本書籍並非隻是全美的戲院史,也不是隻為全美老闆或經營者撰寫他們的傢族史,因為作者也費瞭相當多心力去尋找資料,爬梳臺南市戰前與戰後的劇場、映畫、戲院、電影館及影城的「臺南映演業歷史」。甚至當全美戲院老闆、員工們敘說這七十年來如波浪般起起伏伏「拒絕被打敗」的辛酸歷史時,我們藉由此書所看到的並不是全美戲院一傢戲院史,也不是臺南市的戲院史,而是整個「戰後臺灣的戲院史」。這是本書除瞭李安和手繪看闆顏師傅之外,值得我們矚目的「外溢」收穫。
 
  二戰之後,「電影」是新興的大眾娛樂。1950年全美戲院前身的「第一全成戲院」創立,與其他兩間「大全成、小全成戲院」結閤成為三傢全成戲院係統,正好見證瞭「電影時代」的興起。而筆者所居住距離臺南十二公裏遠、人口不及四萬的大目降.新化,則有新化、新光、天新三間新字輩的戲院陸續成立,提供鄉下民眾新型娛樂。這時的「戲院」承繼日本時代的「劇場」名號而不稱為「電影院」,既可以放映電影,也可以由布袋戲、歌仔戲、新劇等取得檔期進行錶演。但因為戲院的數量急遽增加,難免麵臨倒閉與轉手的命運,位於大井頭旁邊的第一全成戲院也轉由目前的吳傢接手經營,1969年4月12日改名為「全美戲院」,從此進入全美的時代。
 
  為瞭招徠觀眾以求生存,當時的全美戲院必須採取「插片」(播放色情片)的運作方式,後來因為無法取得首輪電影的配額,隻得改為「二輪電影院」,甚至採「兩片同映、不加票價」的焦土作戰策略。由於這個策略,全美開始邁嚮完全不同於同業倒閉的命運,也幸運的與未來的「臺灣之光」李安邂逅。
 
  後來因為臺灣經濟起飛,將經典名片以二輪重新上映的手法,加上推齣香港邵氏公司的紅樓夢、江山美人等黃梅調片子,使1970年代中後期成為全美戲院收入最豐厚的時期,1983年甚至接手原小全成戲院,改名「今日戲院」。於是,「今日.全美戲院」成為臺南二輪戲院的代錶。
 
  1980年代彩色電視的普及,讓戲院不得不祭齣所謂的「牛肉場」(情色歌舞團)迎戰,以求存活。時間進入1990年代,第四颱、錄影帶、VC D、DV D以及盜版光 碟的猖獗,加上網際網路的崛起,再度一層層地打擊戲院的生計。即使是在這樣的年代,臺南市仍然有二十多間戲院掙紮著作最後的殊死戰。2000年前後,臺南市內的戲院再經歷一波倒閉潮,而逆勢轉進的「影城」進駐大型豪華百貨公司,使得設備偏舊的傳統老戲院一一從臺南市戲院版圖上銷聲匿跡。接著是科技的進步,電影產業從製作端到映演端都無法抗拒「數位化」的浪潮。放映設備在2010年代初期全麵從膠捲汰換成數位,電影放映機也未能拒絕改變成為數位的權力。電影院要生存,整體的聲光設備升級、座位的舒適更新,都是迎閤時代不能不作的投資;但是投入大筆的資金,能夠使戲院保住客群、立於不敗的地位嗎?其實都是未知數。除此之外,電影院還必須麵對官方基於群眾安全的衛生、消防逃生檢查以及行政乾擾。這一切的一切,如同精彩電影高潮迭起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戲院、電影院、影城究竟是如何對應局勢變化的呢?
 
  大井頭全美戲院的未來式
 
  全美戲院及其姊妹院今日戲院,在各個時代的動盪變革中,採取什麼對應方式維持生存而屹立不搖至今?讀者可以從本書中求得或許不是答案的答案,也可從全美戲院七十年的歷史中,感受到戰後臺灣戲院發展的堅韌、辛酸,它是臺灣文化史演變中值得關注的一頁。就像「大井頭」一樣,幾十年、幾百年給予臺南住民飲水滋養,臺南的全美戲院今日不靠著傳統戲院「電影放映」的唯一方式,改採與顧客群同步成長的「陪伴哲學」文創方式,將自己定位成一間充滿人情味、有故事的老戲院,試圖闖齣一條生路,不,是闖齣康莊大道,給予臺灣的觀影群眾電影文化養分的同時,在過去、現在、甚至未來,陪伴臺南、臺灣共同成長,而且在可能的情況下,將繼續培養齣更多的李安、顏振發……。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用戶評價

评分

從書名來看,「大井頭」這個詞彙帶有一種非常接地氣的、傳統颱灣俚語的韻味,暗示著這本書的切入點可能非常貼近生活、非常草根。這跟許多高高在上的文化評論很不一樣,我喜歡這種由下而上的觀察角度。我推測,這本書可能著重描寫的是普通民眾,那些在生活壓力下,依然願意花錢進戲院尋求片刻慰藉的市民百態。全美戲院的存在,不隻關乎藝術或商業,更是一種社會機能的體現。它可能見證瞭多少傢庭的團聚,多少初戀的羞澀,多少艱辛人生的短暫逃離。我期待讀到那些真實、未經美化的生活片段,那種隻有在地方誌或深度的田野調查中纔能捕捉到的、最純粹的颱灣底蘊。

评分

對於一個熱愛颱灣電影文化的人來說,全美戲院這個名字簡直是如雷貫耳。它不隻是放映電影的地方,它簡直就是颱灣電影生命力的縮影。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會提及許多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電影放映方式,或許是那種特殊的音響效果,又或許是那種「人情味」十足的售票和服務。老戲院的魅力就在於它的不完美和獨特性,每一處斑駁的牆壁,每一張泛黃的海報,都在無聲地訴說著歷史。我期望能從書中讀到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關於那些在那個年代,因為在這裡看瞭某部電影而改變人生的觀眾,或者那些與戲院工作人員的互動軼事。這類型的書籍,最珍貴的就是那些無法數位化的、僅存在於口述歷史中的細節。

评分

這本書的光碟版本(電子書)讓我很感興趣,因為它象徵著傳統文化在數位時代的延續與轉化。儘管我個人更偏好實體書的觸感,但電子書的便利性,或許能讓更多年輕一輩的讀者接觸到這段珍貴的歷史。我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影像和文字的關係?在沒有實體老照片和老電影膠捲可供翻閱的情況下,如何用文字的魔力,重現全美戲院昔日的風華?這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會,讓讀者能夠在移動設備上,隨時隨地感受到那份屬於颱南的慢活節奏和電影熱情。我希望作者的敘事風格能夠是輕快而不失深度的,既能讓老一輩的讀者迴味無窮,也能讓年輕人對這種「復古」的魅力產生共鳴。

评分

閱讀一本關於特定地方文化的小眾書籍,最吸引我的往往是那種濃厚的在地情感連結。颱南,這座府城,本身就充滿瞭歷史的厚重感與生活的美學。全美戲院,作為其中的一個標誌性符號,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對抗快速消逝文化的姿態。我預期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一間戲院的硬體設施,更會著墨於它如何融入周邊的社區生活,那些在戲院門口等待的鄰裏,那些為瞭看一場電影而特地搭車前來的鄉親。這種「生活感」的描繪,遠比單純的文史整理來得動人。我希望作者能捕捉到那種,即便物換星移,戲院老闆依然在門口守候的溫暖人情味,那纔是真正體現「颱灣味」的精髓所在。

评分

這本關於颱南全美戲院的書,光看名字就讓人想起那個時代的懷舊氛圍,雖然我還沒機會細讀內容,但光是「大井頭放電影」這個標題,就足以勾勒齣一幅老颱南生活的畫麵。我總覺得,每一座老戲院,就像是城市記憶的容器,承載著幾代人的情感、笑聲和淚水。全美戲院在颱南人心中的地位,絕對不是一間普通的電影院可以比擬的,它代錶著一種堅持,一種在時代變遷中依然堅守傳統的驕傲。我猜想,書中應該會深入探討戲院的興衰史,那些陪著我們長大的黑白老電影,或許還有那些經典的歌廳秀記憶。光是想像那種手繪的電影看闆,以及舊式座椅的氣味,就已經讓人心神嚮往。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張通往過去時光的車票,讓我能再次重溫那些在颱南巷弄間穿梭的青春歲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