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的年代:在藝術、心智、大腦中探尋潛意識的奧秘——從維也納1900到現代【電子書加值版】 (電子書)

啟示的年代:在藝術、心智、大腦中探尋潛意識的奧秘——從維也納1900到現代【電子書加值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力克.肯德爾
图书标签:
  • 潜意识
  • 弗洛伊德
  • 维也纳精神分析
  • 艺术与心理学
  • 心智
  • 大脑科学
  • 现代心理学
  • 文化史
  • 电子书
  • 加值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跨界之作,藝術與科學最美好的結合!
探索一個時代、一所大學、一群藝術家與科學家,如何共生出令人驚豔的文藝風潮!

  「這是一種新知識的泉源……能幫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什麼是能讓藝術、科學、或人文學之類的創造力,得以發生的腦中機制,而且該一對話可望在人類思想史上開創出一個新局面出來。」──《認識我們自己:藝術與科學之間的新對話•啟示的年代》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艾力克.肯德爾,以令人驚豔的神經美學角度,領我們看現代藝術與科學如何交互作用、影響,締造許多經典之作。本書出版後廣受學界與文化界讚賞,獲獎無數,包括奧地利最高文學獎Bruno Kreisky Award。

  •天才輩出的維也納1900
  西元1900年的維也納充滿啟示;藝術工坊、藝文沙龍大興,醫學與科學的能量飽滿、充足,人們在咖啡館高談闊論,各種進步的力量與風潮形成無法忽視的巨大氣旋,擘劃出一個黃金年代。影響後世深遠的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依德,醫生小說家施尼茲勒,與維也納畫壇三傑克林姆、柯克西卡、席勒,便是在同一座城市、同一個璀璨環境下茁壯。

  這是巧合嗎?還是有更深的淵源?

  •藝術經驗與科學經驗
  艾力克.肯德爾以普及大眾的藝術名作為例,輔以當時精神分析、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等發展史,訴說情緒反應、同理心還有視覺歷程如何型塑藝術經驗。畫作表現出的情緒如何影響觀者,觀者如何介入、引發自身的情緒反應,又如何理解創作者,這不只與詮釋方法有關,更關乎腦神經科學的演進。

  他特別關注藝術家往心裡探詢的創作歷程、觀看者參與其中的美學經驗,以及人們如何以包含視覺、認知、情感、同理心等多元方式與作品對話。

  這不只是一本藝術史,更是一本認知科學教科書。

  •掌握心智、拓展美的領域
  為何藝術與科學間的對話如此重要?

  艾力克.肯德爾指出,透過科學的方法,探索眼睛蒐集的資訊如何轉為視覺、思考如何轉為記憶等,我們得以知道自身心智來自腦內的活動;探詢藝術對人產生何等影響,則為我們提供了人類心智活動、特定感覺的蛛絲馬跡。

  我們對藝術作品的認知、感受、分析,影響了科學的進展,而科學的發展,則會為美學、藝術史建立一個更廣闊的架構。

各界推薦

  朱嘉漢(作家)
  張志龍(敦南藝術講堂創辦人)
  梁庚辰(臺灣大學心理學系講座教授、記憶研究神經科學家)
  陳建中(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黃光男 (畫家/前歷史博物館館長、臺灣藝術大學校長)
  葉素玲(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謝佩霓(藝評人/策展人)
  謝哲青(節目主持人/藝術史講師)
  蘇冠賓(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教授)
  ──盛情推薦

  對人類心智的研究者而言,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時代。20世紀末期神經科學革命性的進展不僅徹底改變了我們對人類心智的看法,也讓以往認為過於複雜而難以理解的心智活動,如美感經驗和藝術創作,成為一個可解析、量測的研究對象。肯德爾的這本書,就是在這這場科學革命的背景下,以20世紀初的奧地利現代主義為引子,透過神經美學這個21世紀出現的新興領域,提供讀者現代神經科學一個清楚完整但又不至於過度複雜的畫像。──陳建中(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從20世紀的維也納朱克康朵的藝術沙龍,來到21世紀的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大腦實驗室;從撰寫神經科學經典教科書《神經科學原理》(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到這本《啟示的年代》,本書的作者艾力克•肯德爾(Eric Kandel)為佛洛伊德圓了夢。──蘇冠賓(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教授)

  在博學的展演中,這位諾貝爾得獎者將神經科學、藝術、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編織在一塊,展現我們充滿創造力的大腦如何感知藝術、參與藝術,又如何相互影響。─—Kirkus Reviews

  結合了藝術、歷史和科學的引人入勝之作,也關照大眾讀者,是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書。主題獨特而重要,讀來樂趣盎然。─—Library Journal

  一種嶄新、跨學科的理解思想方式,結合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Scientific American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关于艺术、心智、大脑和潜意识探索的书籍简介,其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啟示的年代:在藝術、心智、大腦中探尋潛意識的奧秘——從維也納1900到現代【電子書加值版】》无关。 幻影的疆界:心靈深處的拓撲學與符號的迷宮 一場跨越心理學、人類學與文學的深度旅程,揭示人類心靈如何建構其內在宇宙與外部現實的複雜關係。 本書並非探討單一學科的理論集結,而是一次雄心勃勃的智識探險,旨在繪製人類心智活動中最幽微、最難以捉摸的區域——潛意識結構、象徵性思維,以及這些要素如何塑造我們的文化敘事、集體記憶與個人存在感。我們將深入剖析,人類如何透過符號、神話與夢境,試圖描摹那始終在意識邊緣徘徊的「真實」。 第一部:潛意識的地圖學——從榮格原型到符號的拓撲 本部分著重於探討潛意識領域的早期廓清工作,但將視角從傳統的精神分析學派中抽離,轉向更廣泛的文化人類學和結構主義語言學的交叉點。我們不再僅僅將潛意識視為被壓抑的慾望儲藏庫,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生成性的結構」——一套隱藏的語法規則,用以組織經驗並賦予世界意義。 我們會檢視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的集體潛意識概念,但會著重於其與原型(Archetypes)在不同文明中的變形與重現。這裡的關鍵不在於驗證這些原型是否客觀存在,而在於分析它們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透過藝術、宗教儀式和文學母題不斷地被「編碼」與「解碼」。探討的重點將放在,符號是如何從無意義的聲響或圖像,轉化為具有強大情感和認知引導力的媒介。 一個核心的章節將聚焦於「陰影」(The Shadow)的社會化問題。我們不會僅限於探討個人層面的陰影,而是會分析社會群體如何將其不願面對的恐懼、偏見或原始衝動投射到「他者」(The Other)身上。這不僅是心理學現象,更是政治、社會衝突的深層根源。我們將使用符號學工具來解構這些投射的機制,揭示看似理性的衝突背後,往往潛藏著無意識的、儀式性的驅動力。 第二部:文本與記憶的迷宮——敘事中的心靈構造 敘事是人類理解時間、因果和自身位置的主要工具。在本書的第二部分,我們將進入文學、神話與歷史記載的領域,考察潛意識的運作如何銘刻於故事結構之中。我們將考察那些結構上看似不連貫、邏輯上難以解釋的敘事迴路,並將其視為心靈嘗試處理創傷或難以言喻經驗的證據。 探討的重點將放在「重複的強制性」(Compulsion to Repeat)在文學中的表現。從古典悲劇到現代主義小說,某些主題、情節轉折或人物原型似乎不斷地重現。我們將運用法國哲學家列維-斯特勞斯在結構人類學中對神話的分析框架,結合深度心理學的洞察,來解析這些重複背後的心靈需求:是為了重演創傷以求獲得控制,還是為了在既定的結構中尋找潛在的「和解」點? 此外,本書將專門開闢章節探討「非線性時間觀」在文學中的體現。許多文化(以及許多夢境)並不依賴於我們熟悉的線性和因果關係。當文本掙脫了嚴格的時間框架,它如何更直接地觸及到潛意識的「永恆現在」(Nunc Stans)狀態?我們將比較不同文化中關於「回憶」和「預見」的表達方式,並分析它們對現實感知的影響。 第三部:圖像的幽靈學——視覺文化中的無意識動能 在當代社會,視覺語言的權力無庸置疑。第三部分將研究圖像——無論是古代的岩畫、宗教聖像,還是當代的廣告與電影——是如何繞過語言的邏輯防線,直接與觀者的內在心靈進行溝通。 我們將引入「可視化」(Visualization)的心理學過程,探討圖像如何被「內化」為一種心靈意象,並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和信仰體系。特別地,我們將關注那些被視為「令人不安的」(Uncanny)或「異態的」(Surreal)圖像。這些圖像的效力不在於它們描繪了什麼,而在於它們是如何違反了我們預期中的視覺語法,從而強行打開了潛意識的通道。 本書的結尾部分,將回歸到「意義的生成」這一核心議題。我們將探討,當我們試圖去「理解」那些來自心靈深處的非理性衝動或夢境碎片時,我們所採用的「解釋系統」(無論是藝術批評、心理分析還是神經科學模型)本身,是否也只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文化建構?我們試圖捕捉的「潛意識的奧秘」,在被命名、被分類的瞬間,是否已經被我們自己的意識結構所改寫? 這趟旅程,鼓勵讀者質疑我們對「清晰」和「邏輯」的堅定信念,轉而擁抱心靈中那片永遠流動、充滿著未完成意象與強大象徵能量的疆域。 關鍵主題探討: 符號學的拓撲結構與心靈地圖的關聯。 集體潛意識中的文化編碼與解碼機制。 敘事重複性在處理心理創傷中的作用。 視覺圖像如何繞過意識進行「心靈干預」。 「異態感」(The Uncanny)在現代與前現代文化中的心理學意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力克.肯德爾(Eric Kandel)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講座教授,與霍華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肯德爾在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創建「神經生物與行為研究中心」(Center for Neurobiology and Behavior);2000年因其腦部記憶儲存之研究成果,獲頒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主導合編的《神經科學原理》(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是神經科學專業領域的經典教科書。他的傳記體專書《尋找記憶》(In Search of Memory),獲「《洛杉磯時報》好書獎」。

譯注者簡介

黃榮村


  臺大心理學系名譽教授、中國醫藥大學生醫所(榮譽)講座教授、現任考試院長;曾任國科會人文與社會科學處處長、政務委員兼921重建會執行長、教育部長、中國醫藥大學校長。

图书目录

導讀/黃榮村


Part 1 揭露潛意識情緒的精神分析心理學與藝術
第1章 往內心走一圈—1900年的維也納
第2章 探索隱藏在外表底下的真實—科學化醫學的源起
第3章 維也納藝術家、作家、與科學家,相會在貝塔.朱克康朵的文藝沙龍
第4章 探索頭殼底下的大腦—科學精神醫學之起源
第5章 與腦放在一起探討心智—以腦為基礎之心理學的發展
第6章 將腦放一邊來談心智—動力心理學的緣起
第7章 追尋文學的內在意義
第8章 在藝術中描繪現代女性的性慾
第9章 用藝術描繪人類精神
第10章 在藝術中融合色慾、攻擊性,與焦慮

Part 2 視知覺的認知心理學與藝術的情感反應
第11章 發現觀看者的角色
第12章 觀察也是創造—大腦當為創造力的機器
第13章 20世紀繪畫的興起

Part 3 藝術視覺反應的生物學
第14章 視覺影像之腦部處理
第15章 視覺影像的解構—形狀知覺的基礎結構
第16章 吾人所見世界之重構—視覺是訊息處理
第17章 高階視覺與臉手及身體之腦中知覺
第18章 訊息由上往下的處理—利用記憶尋找意義
第19章 情緒的解構—追尋情緒的原始成分
第20章 情緒的藝術描繪—透過臉部、雙手、身體,與色彩
第21章 無意識情緒、意識性感知,與其身體表現

Part 4 藝術情緒反應的生物學
第22章 認知情緒訊息的由上往下控制歷程
第23章 藝術美醜之生物反應
第24章 觀看者的參與—進入別人心智的私密劇院
第25章 觀看過程的生物學—模擬他人的心智
第26章 腦部如何調控情緒與同理心

Part 5 視覺藝術與科學之間演變中的對話
第27章藝術普同元素與奧地利表現主義
第28章 創造性大腦
第29章 認知無意識與創造性大腦
第30章 創造力的大腦線路
第31章 才華、創造力,與腦部發展
第32章 認識我們自己—藝術與科學之間的新對話

誌謝
參考文獻
圖示致謝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57856
  • EISBN:978957085808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4.8MB

图书试读

導讀(節錄)

  《啟示的年代:在藝術、心智、與大腦中探尋潛意識的奧秘──從維也納1900到現代》,係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0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艾力克.肯德爾(Eric Kandel)所寫的,一本大部頭當代神經美學之經典專書……更像是一本知識史而非純科學的專書,不過本書從行家的觀點綜合說明了數百年來的視知覺研究,也可視之為一本寫給行外人看的認知科學教科書。基本上,這更是一本有關情緒反應、同理心、及視覺歷程,如何形塑藝術經驗之神經科學與心理學論著,學界與藝術界的評論者,認為本書強而有力地說明了藝術與科學互動的過程,尤其在如何將精神分析、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與都市藝術史,適當地運用在藝術分析上,作了最好的行家示範。期望本書的譯注出版,得以對本國藝文界與科學界的跨域對話帶來助益,對創作能量之釋放更有刺激作用。

  本書的活動場域,一開始就圍繞在1900年左右的維也納大學、醫學界、藝術工坊、藝文沙龍與咖啡館進行,這段歷史就是出名的維也納1900(Vienna 1900),是醫學家羅基坦斯基(Carl von Rokitansky)、醫生作家施尼茲勒(Arthur Schnitzler)、佛洛伊德、新藝術與表現主義名家克林姆(Gustav Klimt)/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席勒(Egon Schiele)等人,在這個大平台上引領風騷之處。本書將該一斷代視為充滿洞見、充滿啟示的年代(the age of insight),以此當為主要內容,開始解析藝術與科學之對話,並從現代神經科學與心理學角度,嘗試了解人類心智在創作與賞析時的運作過程……。

  ……克林姆的畫作中有胚胎、生殖、演化、與潛意識驅力等成分,當為創作元素;他所身處的生活與創作地點,有很頻繁的科學與人文藝術之對話,成為當時重要思潮與名家來往之平台。這是一種八方風雨會中州的現象,很多淵源與動力是來自維也納1900與維也納大學。

  這個八方風雨會中州的大現象,包含三個重要成分,也就是標題所說的:一個時代、一所大學、與共生的文藝風潮。那個時代指的是維也納1900,亦即19世紀末20世紀初之交界處,藝文界人士有時喜歡稱之為「世紀末的維也納」(Fin-de-Siècle Vienna)。這所大學指的是維也納大學,尤指醫學社群在20世紀初追尋「皮膚底下」(Under the Skin)精神之第二維也納醫學院的風潮,以及佛洛伊德的潛意識與情慾學說;所謂第二維也納醫學院,指的其實是同一間維也納大學的醫學院,但在精神上與過去太重視表面作一區分,以標舉重視疾病表面底下的病因之新精神,利用大體解剖來追尋疾病的病理成因(pathological anatomy)。共生的文藝風潮特指在這個時代,與維也納大學顯有互動的幾位畫家,亦即表現主義的三位開創者:克林姆、柯克西卡、與席勒。「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一詞在1911年以前甚少被提及,當時的畫壇主流顯係法德而非維也納,該詞最早出現在1910年的倫敦展覽與1911年的雜誌文章中,係指稱由塞尚、高更、梵谷、馬諦斯所領導風潮的「後印象主義」。1912年則在柏林畫展中(維也納的柯克西卡亦參與展出),也出現表現主義的講法。挪威畫家孟克情緒強烈的作品(如〈吶喊〉)亦被視為表現主義畫作。後來被視為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的克林姆,其最出名的兩幅作品〈亞黛夫人I〉與〈吻〉,分別完成於1907年與1908年,〈亞黛夫人II〉(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I)則完成於1912年,可見表現主義的精神與傳統在1911年之前,早已表現在畫作之中。這三個人的個性決定了畫風以及他們後來所扮演的角色,從現在的觀點來看,克林姆是一位懂得與世俗妥協,並與傳統連接的創意者及領導者,他更像是一位現代主義者(將內在情緒作強烈表達),但也參與創建奧地利表現主義(以扭曲肢體手腳與臉部的方式,來強烈表現內在情緒的擾動);柯克西卡則以表現主義的風格,創作那個時代最具特色的人物素描與繪畫,他同時也是一位個性強烈與不安定的畫家;席勒的才華最受克林姆欣賞,視之為未來維也納藝壇的領導人,他的個性經常出現存在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可視之為現代繪畫的卡夫卡。

  如今,那個時代已一去不復返,這所大學已輝煌不再,三位畫家則仍各領風騷如日中天。

序(節錄)

  羅丹(Auguste Rodin)於1902年6月造訪維也納時,貝塔.朱克康朵(Berta Zuckerkandl)邀請這位偉大的法國雕塑家,與當時奧地利最有成就的畫家克林姆(Gustav Klimt),一齊享用典型的維也納下午茶點(Jause)。朱克康朵本人是一位有影響力的藝評家,也是維也納一間極具特色文藝沙龍的主人。她日後在其自傳中,講起這段值得回味的午後聚會:

  克林姆與羅丹在兩位極為出色美麗的年輕女士身旁坐下,羅丹著魔似地盯住她們看……古倫.菲爾德(Alfred Grünfeld,前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的宮廷鋼琴師,現居維也納)坐在鋼琴旁,這是一間已經把雙層門打開的寬敞客廳,克林姆走上前跟他說:「請給我們彈些舒伯特。」嘴上咬著雪茄的古倫.菲爾德開始彈出夢幻般的音符,飄浮到空中與他的雪茄煙霧糾纏在一起。

  羅丹靠向克林姆說:「我從沒經驗過這種氛圍:悲劇性又華麗的貝多芬壁畫、令人難以忘懷像教堂般的展示,又有這個花園、這些位女士、這種音樂……還有環繞著的歡樂與童稚般的幸福……這些都是怎麼造成的?」

  克林姆緩慢地點點他美麗的頭,只回了一個字:奧地利。

  這種對奧地利生活的理想化與浪漫觀點,是克林姆與羅丹所共同分享而與現實只有極為微弱的關聯,這種觀點深深銘刻在我的想像中。我在孩童時即已被迫離開維也納,但維也納20世紀初的知性生活卻留在我的血液中:我的心一直在跳著四分之三拍的圓舞曲(My heart beats in three-quarter time.)。

  《啟示的年代》得以成書,是來自我日後對維也納從1890年到1918年間這段知性歷史的著迷,以及對奧地利現代主義藝術、精神分析、藝術史,還有我一輩子專業的腦科學之興趣所致。在本書中我將檢視進行中的藝術與科學之對話,該項對話有其19世紀末(fin-de-siècle)維也納的淵源,可以分三個主要面向說明。

  第一個面向來自現代主義畫家與維也納醫學學派成員,交換針對潛意識心理歷程的看法與洞見。第二個面向是持續在藝術與藝術的認知心理學之間的互動,這是由藝術史維也納學派於1930年代引進的。第三個面向是在距今二十年前啟動的,認知心理學與生物學的互動,鋪陳了一個情感性神經美學的基礎:了解我們如何對藝術作品,作出知覺、情緒、與同理的反應。

  該對話以及在腦科學與藝術中的相關研究,仍在持續進行中。這些對話與研究讓我們能初步了解到,當人在觀看一件藝術作品時,觀看者的腦中究竟在進行什麼樣的歷程。

  科學在21世紀所面對的主要挑戰,是如何用生物的詞彙來了解人類的心智。20世紀後期已開啟可以回應該一挑戰的可能性,此時研究心智的科學認知心理學,已與研究腦的科學神經科學結合。結果就有了一種新的心智科學,讓我們能問一系列有關我們自己的問題:人如何知覺、學習、與回憶?情緒、同理心、思考、與意識的本質為何?自由意志的界限是什麼?

  該一心智新科學之所以重要,不只因為它對「是什麼造就我們成為現在的樣子」提供了較深入的了解,也因為它讓腦科學與其它知識領域的一系列有意義對話成為可能。此類對話能幫助探討何以在藝術、科學、與日常生活中,得以進行知覺與創造力的大腦運作機制。擴大來看,該一對話能夠幫助科學成為普同文化經驗的一部分。

  我處理該一重大科學挑戰的方式,是在本書中聚焦於該一心智新科學,如何已經與藝術展開對話。為了針對該一重新衍生出來的對話,能得到有意義與連貫一致的聚焦,我有意將討論侷限在一種特定的藝術形式人物畫(portraiture)上,而且將時間放在一段特殊的文化斷代,亦即20世紀初維也納的現代主義(Modernism in Vienna)時期。我這樣做不只是要聚焦在一些關鍵問題的討論,也是因為該一藝術形式與該一文化斷代合流之後,已經展現出一系列連接藝術與科學的開創性嘗試。

  人物畫很適合當為一種科學探討的藝術形式,科學界現在已經就我們如何對臉部表情與他人的身體姿勢,作出知覺、情緒、與同理反應,以認知心理與生物性質的語言,作出初步尚稱令人滿意的知性理解。在1900年代維也納的現代主義人物畫,更是適合該類分析,因為藝術家對物質表象下所蘊含之真理的關切,與當時在科學化醫學、精神分析、與文學對潛意識心理歷程的類似關切,可說是分頭並進的。所以,維也納現代主義畫家所繪製的人物畫像,以及他們想要呈現出畫中人物內在感覺的清楚且戲劇性的嘗試,可以當為一種理想範本,來說明何以心理與生物性的直覺,可以豐富我們與藝術之間的關係。

  在該一脈絡下,我觀察了當代科學思潮,以及1900年維也納更為廣闊的知性環境,如何對克林姆、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與席勒(Egon Schiele)三位藝術家產生影響。在當時維也納生活的特徵之一,就是藝術家、作家、思想家、與科學家之間,保持有輕鬆與持續的互動,他們與生物醫學專家以及精神分析學家的互動,顯著地影響了這三位藝術家的人物畫。

  維也納現代主義藝術家也適合用其它方式來作類似分析。首先,他們可以拿來作深入探討,是因為他們的人數很少,主要藝術家只有上述所提三位,但是他們在藝術史上不管是集體的或個別的,都很重要。當為一個群體,他們在其畫作與素描中,想辦法表現畫中人在潛意識與本能渴求上的追尋歷程;但是每位藝術家又利用臉部表情以及手與身體姿勢,發展出一套特殊方式,以與外界溝通他在創作時的直覺。

  1930 年代,維也納藝術史學院的學者,在提升克林姆、柯克西卡、與席勒三人所設定的現代主義議程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這些學者們強調,現代藝術家的功能不在傳達美,而在於傳達新的真實。除此之外,部分受到佛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影響的維也納藝術史學院,開始發展出一套一開始即聚焦在觀賞者身上,以科學為基礎的藝術心理學。

  時至今日,心智的新科學已成熟到能夠參與並強化藝術與科學間之對話,而且再度聚焦在觀賞者身上。為了連接今日的腦科學與1900年代維也納的現代主義藝術,在本書中,我將以簡單的方式來為一般讀者,也為研讀藝術與思想史的學生作一概述,說明我們目前對知覺、記憶、情緒、同理心、與創造力之認知心理與神經生物基礎所了解的狀況。接著我將解析認知心理學與大腦生物學如何連接到一塊,一齊探討觀賞者如何知覺並對藝術作品作反應。我所提出的例子來自現代主義藝術,尤其是奧地利的表現主義,但有關觀賞者對藝術作出反應的原則,可適用到所有藝術史各階段的繪畫作品上。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整理書櫃,發現很多舊書都泛黃了,但有些書光是觸摸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溫度。這本關於維也納1900的探討,聽起來就讓人精神一振,畢竟那個時期的歐洲,簡直是思想的熔爐,各種新舊觀念打架,火花四射。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的藝術,就不能只看表面那些華麗的裝飾,必須深入到他們那個社會氛圍、他們的集體焦慮感裡頭去挖掘。我想,這本書大概就是想做這件事吧?把我從淺層的「看見美」拉到深層的「理解為什麼美會這樣誕生」。對我來說,這就像是拿到了一份秘密地圖,指引我去看懂那些畫作背後,隱藏著多少掙扎、多少未竟的夢想。如果內容真的能把藝術、心智和神經科學(雖然書名沒提,但感覺會扯到)串起來,那真的是太棒了,完全符合我對深度閱讀的渴望。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蠻有意思的,那種古典又帶點迷幻的風格,直接把我拉回到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光是看到書名,我就忍不住去想像,那個時代的藝術家們在想什麼?是不是像在迷霧中摸索,試圖捕捉那些連他們自己都說不清的感覺?畢竟,誰沒在深夜裡對著月亮發呆,想知道自己心裡那些彎彎繞繞的小心思到底藏著什麼秘密?這本書的厚度也讓人有點期待,感覺內容肯定很紮實,不是那種輕飄飄的流行讀物。我希望它能帶我穿越時空,去看看弗洛伊德、克林姆他們到底是如何看待「潛意識」這塊神秘領域,畢竟,我們現在談論的心理學、藝術創作,很多根源都還是在那時候打下的基礎。光是想像他們在咖啡館裡辯論的場景,就覺得很有畫面感了,那種知識分子之間的思想碰撞,絕對比現在網路上那些片面的資訊有趣多了。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科普書或藝術史書,很多都寫得太學術化,看得人昏昏欲睡。我比較喜歡那種能用很生活化的語言,把高深的理論講得清清楚楚,而且還能讓人讀起來津津有味的。光是書名裡的「啟示的年代」,就暗示著一場巨大的心靈覺醒。想像一下,在那個科技開始快速發展,但人們對自身內在還很迷茫的年代,藝術家們如何成為最早的「心靈探險家」?我對那些關於「潛意識」如何影響創作的論述特別好奇,是不是有些天才的靈感,其實就是大腦在休息時偷偷給的線索?如果這本書能幫我建立一個更清晰的框架,讓我以後再看任何現代藝術作品時,都能多一層深度解讀的角度,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法用金錢衡量了。畢竟,知識的複利效應是很驚人的,學到一套好的分析工具,可以受用一輩子。

评分

自從迷上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後,我就常常在想,我們現在使用的許多溝通方式、審美標準,究竟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被「編程」出來的?這本電子書的加值版聽起來就很誘人,不知道額外增加了什麼獨家內容,或許是新的研究發現,或許是更詳盡的圖解?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十九世紀末的「心靈探測」與現代神經科學的發現做對比。畢竟,維也納1900的探索,雖然充滿了哲學思辨,但在缺乏現代儀器的情況下,他們能到達的深度其實非常驚人。我希望能藉由這本書,理解那個時代的藝術家們,是如何在沒有GPS導航的情況下,探索內在的迷宮。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總是特別引人入勝,感覺就像是跟歷史上的偉大頭腦進行了一場跨洋的視訊會議。

评分

說到閱讀體驗,我個人對電子書的偏好比較複雜,一方面方便攜帶,隨時都能掏出來看;另一方面,對於這麼厚重、內容豐富的書籍,實體書的翻閱感還是比較有儀式感。不過,既然是加值版,我猜想電子書可能在多媒體呈現上有優勢,也許有內嵌的畫作高解析度圖檔,或是可以點擊連結到相關的學術資料。這對研究「視覺藝術」和「心智運作」的交叉領域來說,簡直是太方便了。我最在意的就是,作者在闡述潛意識的理論時,會不會過於依賴單一學派的觀點?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包容、多角度的論述,畢竟人類心靈的複雜性,絕非單一理論可以完全涵蓋。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個豐富的、立體的思考地圖,讓我能更全面地理解人類創造力的源頭,那這筆投資絕對是值得的,能讓我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惑時,多一份從容和洞察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