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美學──從柏拉圖到古德曼的七種不流行讀法 (電子書)

硬美學──從柏拉圖到古德曼的七種不流行讀法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亞蘭
图书标签:
  • 美学
  • 哲学
  • 艺术理论
  • 柏拉图
  • 古德曼
  • 西方哲学
  • 文化研究
  • 电子书
  • 非主流
  • 阅读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藝術×哲學

  我們的身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設計作品,從公共空間的裝置藝術,到藝術館內靜靜陳列的藝術品,因而欣賞藝術成為了像呼吸一樣自然的事情。

  然而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為了美與藝術背後的哲學問題感到困惑:怎樣才算美?藝術到底是什麼?而觀眾、藝術家與作品之間的三角關係又是什麼?

  一九九九年,著名的黑人藝術家克里斯.奧菲利(Chris Ofili)在美國的布魯克林博物館展出了一件喚作〈聖母瑪利亞〉(The Holy Virgin Mary)的作品,而引發了軒然大波。時任紐約市市長的魯道夫.朱利亞尼(Rudolph Giuliani)甚至揚言要把布魯克林博物館的預算砍光,究竟讓朱利亞尼大為光火的〈聖母瑪利亞〉是怎樣的作品呢?奧菲利又想透過這部作品傳達什麼藝術理念呢?

  引發爭議的藝術作品當然不只出現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而已,早在上個世紀就有許多藝術作品不斷地衝擊著觀眾的藝術標準。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當時德國著名的女導演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替希特勒與納粹黨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稱作〈意志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在這部實為政治宣傳的影片中,萊芬斯坦運用精巧的攝影手法展現了對納粹主義的擁護,甚至企圖宗教化納粹精神以達到宣傳納粹執政的正統性。由此可見,藝術不僅僅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更是能夠左右個人、社會,甚至國家的思想工具。但到底藝術與社會、國家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隨著網路資源的快速與便捷,一件藝術作品的欣賞與相關知識的吸收可以快速透過網路來完成,然而再發達的網路資源,也無法令人滿意地回答種種美與藝術背後的哲學問題:

  ▲藝術的功能是什麼?
  ▲美有規則嗎?
  ▲藝術家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而觀眾又在作品與藝術家中間扮演什麼角色?
  ▲究竟一個社會需不需要藝術?
  ▲日常用品也可以是藝術品嗎?
  ▲到底怎樣才算藝術?

  在本書中作者另闢蹊徑,擺脫以往用「唯美」的藝術作品來介紹美學,反而從七個迥異的主題下手,藉由美學與藝術哲學內最「冷硬」、最尖銳的議題來挑動讀者的哲學神經。這些議題還包括了對藝術體制的批判、藝術與詮釋問題、創作與靈感、解構藝術、藝術與性別/種族、藝術的本質等爭議,範圍除了涵蓋當代歐陸美學與分析美學兩大傳統外,也不忘討論美學史上重要的哲學家。

  循著七種美學的「不流行讀法」,帶領讀者一窺藝術、美與哲學背後的種種爭論,來一趟「硬」美學之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名为《形式的褶皱:艺术理论的非正统路径》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完全独立于您提到的《硬美學──從柏拉圖到古德曼的七種不流行讀法 (電子書)》。 --- 形式的褶皱:艺术理论的非正统路径 书籍简介 在艺术史与美学研究的既有疆域中,我们习惯于跟随主流的脉络:从古典的模仿论到浪漫主义的主观表达,再到现代主义的自主性宣言。然而,真正的思想活力往往潜藏于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甚至被视为“异端”或“晦涩”的角落。《形式的褶皱:艺术理论的非正统路径》是一次对既定框架的审慎拆解与大胆重构,它拒绝接受任何单一的、宏大的美学真理,转而深入探究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边缘化的声音、被误读的文本,以及那些挑战我们对“什么是艺术”这一基本问题的预设的理论结构。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艺术的本质并非一个固定的客体,而是一个在不断运动、协商和断裂中形成的“褶皱地带”。这些褶皱,正是由那些不愿妥协于清晰定义、拒绝被简单归类的思想所刻画出来的。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这些复杂的地形,探访三位在美学史上具有颠覆性意义,却长期遭受单一化解读的重量级思想家,并尝试以一种全新的、去中心化的视角来理解他们的贡献。 第一部:时间的断裂与物质的幽灵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考察艺术作品作为物质实体所承载的历史重量与时间异质性。我们不再将艺术视为纯粹的视觉体验或理念的载体,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凝固了的、充满矛盾的物质记录。 章节一:德勒兹与“偶在性”的雕塑 我们将深入探讨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关于“偶在性”(Hylomorphism)的哲学遗产,但这并非在传统意义上讨论材料与形式的结合。相反,我们关注的是艺术品如何通过其物质性,在时间中创造出“事件的褶皱”。雕塑不再是封闭的实体,而是开放的、吸纳了环境变化和时间侵蚀的场域。我们将探讨,在后工业时代,一块未经雕琢的石头或一堆废弃的金属如何通过其内在的张力,重新激活了我们对“存在与生成”的感知,挑战了文艺复兴以来对永恒形式的追求。 章节二:本雅明与“失焦的影像”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灵光”理论广为人知,但本书将侧重于探讨其著作中被忽视的关于“失焦”(defocusing)的潜力。我们不再将艺术的价值等同于其在历史中的清晰定位。相反,我们认为,艺术的现代性效力恰恰存在于那些模糊不清、难以被媒介或技术完全捕捉的部分——那些在机械复制时代背景下,却又刻意保持距离的、不完全清晰的图像与声音。这些“失焦的影像”迫使观众进入一种警觉的、非沉浸式的观看状态,从而揭示了观看行为本身所蕴含的政治性与历史重压。 第二部:感知与伦理的悖论 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艺术体验的主观性与伦理责任之间的张力,探讨那些坚持感知的不适感和审美判断的复杂性的理论家。 章节三:休谟的“感性瘟疫” 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美学观点常被简化为相对主义的经验论。本书将提出一个激进的重新阅读:休谟的“判断力”并非旨在建立一个温和的共识,而是在描述一种感性的极端状态。他的“共同人性”实际上指向的是一种在面对彻底的审美差异时,个体感官系统所经历的近乎“瘟疫”般的崩溃与重建过程。我们研究他如何将审美判断从对作品内在品质的洞察,转变为对个体经验极限的探索。 章节四:尼采与“悲剧性的审美义务”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悲剧的诞生》常被视为对酒神精神的颂扬。然而,本书将聚焦于其论述中关于“审美义务”的部分。我们认为,尼采并非要求我们“享受”悲剧,而是要求我们承担起在面对生命中的虚无与痛苦时,必须进行艺术性建构的伦理责任。这种建构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在认识到无意义之后,依然选择去“是”的能力——一种沉重的、拒绝被轻松消费的审美负担。 章节五:康德的“不被满足的崇高”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的“崇高”概念在这里将被置于其美学体系的边缘地带进行考察。我们关注的不是崇高带来的精神胜利,而是其背后那种持续的、不被完全满足的张力。崇高体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暴露了我们认知能力的边界,而艺术的职责,则是不断地提醒我们,这种边界是可以通过经验被反复试探和侵蚀的。本书将论证,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恰恰在于对“目的”的持续性悬置,而非最终的达成。 第三部:符号的失效与意义的解放 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艺术如何在一个高度符号化、信息过载的社会中,通过其自身的“失效”或“噪音”,来实现一种特殊的解放。 章节六:维特根斯坦与“语言游戏的弃疗”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后期哲学强调语言游戏的规则性。本书将探讨艺术作品如何巧妙地“弃疗”(withdrawal)于既定的语言游戏之外。艺术不是在说“什么”,而是在展示“不能说”的边界。当艺术作品拒绝遵循任何明确的意义指令时,它反而创造了一个短暂的、反规范的“意义空白区”,迫使观众在没有规则的场域中进行即兴的、高度个人的“新游戏”构建。 章节七:福柯与“知识的非谱系学”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权力/知识分析法通常应用于社会机构。本书将其应用于艺术史的编纂过程。我们考察艺术史家如何通过看似客观的“谱系学”叙事,来固化某些风格和大师,并排除“不合时宜”的实践。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展示如何通过一种非谱系学(Anti-Genealogy)的阅读方式,来解构这些既定的艺术史等级制度,从而让那些被权力机制所压制的、碎片化的、非线性的审美经验得以重新浮现,揭示艺术理论构建过程中的内在政治褶皱。 《形式的褶皱》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新的工具箱,用以面对那些过于清晰、过于完美的艺术理论陈述。它相信,在艺术的真正深度中,我们所发现的,不是和谐的答案,而是丰富而持久的、令人不安的疑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亞蘭


  學歷:
  政治大學哲學系學士
  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
  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
  真理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藝文企劃組組長
  真理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系主任

  現職:
  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專任副教授

  專長與授課:
  專長為美學、性別研究。
  教授文學與藝術、藝術概論、當代藝術導論、視覺與美學、性別與影像等課程。

图书目录

IN Aesthetics:走進美學,閱讀當代藝術 1

第一章 美具有普遍性嗎? 5
1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藝術傷害人心,還是淨化心靈? 6
2休姆與康德:美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10
3席勒與黑格爾:美到達自由之後,藝術就死掉了? 22

第二章 美的語言和文化規則 27
1維根斯坦的「語言遊戲」:美的語言學轉向 28
2丹托的「藝術界」與「藝術終結」:為什麼洗衣粉盒可以是藝術作品? 32
3迪奇的「藝術體制」:猩猩的畫可以是藝術作品嗎? 38

第三章 藝術家與藝術作品 43
1意向謬誤:瞭解藝術家的創作想法,很重要嗎? 44
2技巧、靈感與天才:古希臘畫家的對決 48
3創造力與原創性:如果世界上還有另一個《唐吉軻德》的作者? 56

第四章 觀眾的重要性 61
1觀眾與藝術作品:「觀眾」這個角色的三層演變 62
2當代詮釋學:觀眾和藝術作品的開放性關係 69
3觀眾與藝術家:是慰藉、是威脅還是共謀關係? 72

第五章 美不美沒關係:如何用藝術的角度思考社會? 81
1「為藝術而藝術」:藝術無關乎道德 83
2「為社會而藝術」:藝術如何介入社會 89
3法蘭克福學派的美學理論:「藝術自律性」和「藝術社會性」如何共存? 91

第六章 日常物的批判性 101
1解構藝術品與日常物的界線:杜象、凱吉、白南準和安迪.沃荷 102
2從觀念藝術到對藝術體制的批判:對迪奇「藝術體制」的第一個補充 107

第七章 當代藝術的風貌:何時是藝術? 115
1當代美學理論的古德曼轉向:從「什麼是藝術」到「何時是藝術」? 117
2性別、族群與跨文化:對迪奇「藝術體制」的第二個補充 122
3結語:聰明的藝術家和聰明的觀眾——古德曼是否走得太遠? 127

OUT Aesthetics:走出美學,藝術拯救地球? 129

各章參考書目及網路資料 131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68495
  • EISBN:978957147140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5MB

图书试读

序言

  幾年前,想要寫這本書的動機很單純,主要是為了準備大學授課和自我知識補充的需要。因為當時國內相關的美學書籍,如果是從作品賞析的角度,哲學性或許沒那麼強;如果是從哲學角度的書寫,多半又以古典和現代歐陸美學居多,分析美學的介紹則少之又少,同時談論美學理論又用實例作品分析的更是少見。也就是說,我當時想要的是一本跨越各時代哲學家、不同哲學時期和哲學觀點,既能涵蓋理論也包括作品賞析的美學哲普書。既然市面上沒有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備課書籍,我只好自不量力寫寫看。於是,一寫就是好幾年。

  果然是自找麻煩。不過在這個自找麻煩的過程中,我也試圖在這本書傳達我自己對美學和藝術的主張。這個主張就是,如果我們常把美學跟「一種與世隔絕的唯美」做一種自然的連結,那麼,我在這本書想要傳達的是,這種連結只是某個時代背景下的思考模式。與這種唯美的連結相反,我要說明的是美學所具有的社會性格。藝術不是藝術家個人的獨白,它是在各種不同層面上,對社會和人群所進行的思考和互動。因此,雖然我在這本書裡涉及到的美學和藝術理論很多,但是隱然有一個核心的問題貫穿整本書,那就是藝術和社會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或說,我們如何用藝術思考社會?

  基於這個核心問題,展開本書各章的討論: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別從傳統歐陸哲學和二十世紀以降的分析美學,進行基本概念的釐清爬梳,第二章也是第一章當黑格爾說「藝術已死」之後,當代藝術該如何走下去的延續思考;第三、四章則進入到藝術活動最重要的三個主角:藝術作品、藝術家和觀眾,這三者之間的互動為何?第五章把本書的核心問題「藝術和社會的關係」顯題化,反思兩個不同方向上的問題:「唯美」這個概念所隱含中產階級對生活的想像和預設,以及藝術如何避免工具化,成為政治的傳聲筒?接著第六章,則透過一些實際藝術作品的案例分析,看看藝術家如何思考藝術和社會之間的關係;第七章作為結論,討論在當今這個全球化和各種跨域的時代,藝術與社會的關係如何再進化。

  至於書名的動機:「硬美學/IN Aesthetics」,刻意用「硬」,是為了跟「唯美」的形象造成一種對比反差,可以解釋成冷酷、生硬、硬梆梆都行;而"IN"則同時也涵蓋當代藝術對流行文化的批判,以及又被流行文化收編再生產,兩者之間不斷循環製造的複雜關係。當然,讀者也可以對書名自行解釋想像,作者的梗只是一個召喚閱讀的誘餌!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三民書局的編輯團隊對這本書所投注的心力,讓作者可以在完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完成這本書的撰寫。在編輯的後期階段,尤其要感謝責任編輯奮力尋找本書引用圖片的版權,讓讀者能獲得更好的閱讀品質。

  多說無益,希望你/妳能喜歡這本小書!
 
劉亞蘭於淡水2020.5.30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我對哲學史的認識一直停留在課本上那些很制式的、教科書式的論述,每次讀到那些經典著作,總覺得隔著一層厚厚的紗,很難真正抓住作者的「脾氣」或說他們當下的處境。這本書的寫法,我個人覺得非常「在地化」且生活化,它成功地把那些遙遠的哲學家拉回到我們日常可以理解的脈絡裡。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院派論述,而是用一種很親切的方式在跟讀者對話,好像你身邊那個很聰明的朋友,在跟你解釋他最近發現的有趣觀點。這種「聊天」式的語氣,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對「硬學問」的恐懼感。我特別喜歡那種深入淺出的方式,讓我原本以為只有專業學者才懂的東西,突然之間變得清晰可見,原來那些艱澀的理論背後,其實藏著這麼多有趣的轉折點和「小秘密」。這種閱讀感受,跟我在圖書館翻到的其他哲學導讀書完全不同,感覺更像是被邀請到一個私密的讀書會裡,聽一位很懂行的前輩在分享他的獨門觀察。

评分

讓我來講講閱讀這本電子書時,那種精神上被「訓練」的感覺。這本書並不是那種讀完就能讓你馬上「變聰明」的速成寶典,它更像是一套精密的認知體操。作者的論證邏輯非常嚴謹,但又不會讓人感到壓迫,反而是在一個相對寬鬆的氛圍下,強迫你的思維去適應更複雜的結構。特別是在處理那些歷史上已被定論的觀點時,作者展現出的那種批判性的、幾乎是「拆解」式的分析手法,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學問是需要不斷被質疑的。我感覺我的注意力被拉得非常長,需要不斷地回溯前文,確保自己沒有錯過任何一個關鍵的轉折詞。這種需要高度專注力的閱讀過程,雖然有點累,但讀完之後的那種成就感,是無可取代的,彷彿我的思考迴路被重新佈線了一遍,變得更有韌性,也更懂得如何去看待那些看似簡單,實則深不可測的知識表象。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跟設計真的讓我很驚艷,尤其是對於一個不太常看哲學類書籍的讀者來說,電子書的閱讀體驗常常讓人覺得枯燥乏味,但這本的視覺呈現上確實下了一番功夫。字體選用上,我感覺作者或編者很注重在螢幕上的易讀性,而且圖文的編排也相當流暢,不會有那種硬把文字塞滿頁面的感覺。重點是,對於這種需要反覆思考的文本,電子書的註解和重點標示功能做得非常好用,我習慣在不同段落間跳躍比較,傳統紙本書總是要一直翻來翻去,但電子書的超連結和搜索功能簡直是救星。我看書的時候常常會想,這麼多哲學家的概念,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載體來呈現,光是理解文本本身就夠燒腦了,幸好這本書的電子版在操作上幾乎沒有什麼阻礙,讓我能專注在那些「不流行」的解讀上,而不是跟介面搏鬥。這種細膩的考量,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內容紮實的書,更是一次非常舒適的數位閱讀體驗,是那種讓人願意一口氣讀完的類型,非常推薦給跟我一樣,對閱讀介面有一定要求的朋友。

评分

讀這本電子書的過程,其實讓我對「知識的流傳與誤讀」這件事有了全新的體悟,它徹底顛覆了我過去對某些思想家的刻板印象。有些概念,我以前總覺得它們是某種鐵板一塊的真理,但書中透過那些「不流行」的切入點,揭示了這些思想在歷史長河中是如何被扭曲、被簡化,甚至是被政治正確化的過程。這種抽絲剝繭的過程非常迷人,它鼓勵你不要輕信任何既定的說法,要自己去挖掘文本背後更深層的意圖。這不只是在讀哲學史,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偵探遊戲,不斷地質問「真的是這樣嗎?」、「有沒有別的可能性?」。對我這種習慣於接受標準答案的人來說,這種不斷的挑戰和反思,非常刺激大腦,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吸收資訊的習慣。這種主動建構知識的體驗,是很多只求快速吸收資訊的讀物無法提供的深度。

评分

作為一個對藝術和美學也有點涉獵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在跨學科的連結上處理得相當高明。它沒有將哲學停留在純粹的思辨層面,而是巧妙地將美學的探討嵌入到哲學家的思想體系中,讓藝術的創作與理論不再是孤立的學問。例如,當談到某位哲學家對「形式」的看法時,作者立刻能引導到某種繪畫風格或建築原則上的對應,這種豐富的參照系,讓抽象的概念立刻有了具體的視覺錨點。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的思考模式偏向圖像化,單純的文字堆砌很容易讓我迷失方向。透過這種藝術與哲學的交織對話,我能更立體地理解那些理論的生命力,它不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一種持續在藝術創作中迴響的活水。這種跨界的對照,是這本書最讓我讚賞的亮點之一,大大提升了閱讀的趣味性與啟發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