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破‧離:日本工藝美學大師的終極修練 (電子書)

守‧破‧離:日本工藝美學大師的終極修練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維櫻
图书标签:
  • 日本工藝
  • 美學
  • 守破離
  • 傳統工藝
  • 設計
  • 文化
  • 哲學
  • 匠人精神
  • 生活美學
  • 修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工藝美學大師的深度對話
  隈研吾│深澤直人│枡野俊明│宮崎駿
  秋山利輝│小川三夫│川瀨敏郎│長艸敏明│塩野米松
 
  ■動畫│建築│設計│美學│工藝
  守=堅持傳統,破=脫出常規,離=昇華境界
 
  ■賭上了一切,一代又一代
  「……這個智慧既不能用資料計算,也不能用文字記載,也不能用語言表達,
  只能被一雙手傳遞到另一雙手。這樣手的記憶,傳了一千三百年。」
 
  ■人應該如何生活?
  大量生產單一製品的工業社會所帶來的衝擊,讓日本傳統工藝歷經多時的困阨與矛盾,這些與日本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手工藝、建築與美學,在時代的變革中,將會步上什麼樣的命運?匠人大師與手工藝的話題,在現代社會裡的意義,和美學一樣,實際上指向了人的內心。
 
  作者走訪建築、木工、枯山水、民藝品保存、動畫、刺繡、花藝等領域,深入九位日本國寶級匠人與美學藝術大師的世界,這些巨人們,不僅代表著歷史的傳承軌跡,也傳達了日本文化中難以訴諸文字的核心意識:對於傳統的堅持,為了生存而突破限制,進而昇華出嶄新的境界;「守」、「破」、「離」的精神之道,在千年建築裡、在草木流水中、一刀一刨、一筆一畫、一針一線;超越了時間與空間,貫穿了人心。
 
  ■法隆寺宮大匠 小川三夫
  「讓木材接觸你的手,進入你的身體,變成大腦。你替樹思考,建築替它活著。」
 
  ■花藝大師 川瀨敏郎
  「永遠沒有一個作品是完成的,因為自然是在不停流轉著的。」
 
  ■枯山水大師 枡野俊明
  「枯山水本身沒有得失,得失在於人心。」
 
  ■建築設計大師 隈研吾
  「對建築的追求不是為了看著好看,而是人經過體驗,感覺到住著舒服。」
 
  ■日本民藝館館長 深澤直人
  「美的東西就像一碗白米飯,沒有各種調料之雜味的衝突和抵消。」
 
  ■動畫大師 宮崎駿
  「動畫世界能撫慰受現實壓迫的心靈,激勵萎靡的意志,化解紊亂的情感,使觀者擁有平緩輕快的心情,以及受到淨化後的澄明心境。」
 
  ■木工大師 秋山利輝
  「如果手工藝衰落了,說明不是技術,而是人心衰落了。」
 
  ■京繡大師 長艸敏明
  「日本人需要在藝術品中欣賞自然。」
 
  ■手工藝採訪作家 塩野米松
  「夏目漱石曾說,賣豆腐的人邊走邊賣,想的並不是國家,而是為了自己的一日三餐。」
 
名人推薦
 
  李清志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作家 
  凌宗魁 建築文資工作者 
  謝哲青 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按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刀光剑影,茶烟袅袅:探寻日本传统技艺的哲学深度 本书聚焦于日本传统工艺领域中,那些超越了单纯技术层面的精神内核与审美追求。我们将深入探访从古至今,那些世代传承的匠人及其作品,解析隐藏在精湛技艺背后的文化密码。 第一章:木的对话——漆器与木雕的时光印记 日本的木工艺历史悠久,从古坟时代的简约实用,到平安时代的绚烂莳绘,木材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讲述着流逝的岁月。 1. 漆之魅影:莳绘的微观宇宙 漆器,尤其是以金粉、银粉描绘的莳绘工艺,是日本工艺美学的集大成者。本章将细致解构莳绘的繁复步骤——从生漆的采集、调配,到布粉、研磨,每一步都蕴含着对时间与耐性的尊重。 螺钿的星辰大海: 探讨如何将夜光贝壳切割成薄片,镶嵌于漆胎之上,形成如同夜空繁星般变幻莫测的光泽。这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匠人对自然界光影哲学的捕捉。 “布施屋”的传承: 考察特定流派或家族如何守护着独有的莳绘技法,以及现代工艺家如何在新材料和新设计中,延续这份古老的技艺。我们不谈论“守破离”的任何一个阶段,只专注于技法的演变与固守。 2. 木雕的“物哀”:静谧中的情感张力 日本木雕,无论是神社寺庙中的巨幅神像,还是日常使用的茶道具,都追求一种内在的生命力。 “空寂”的形塑: 探讨木雕师如何在雕刻过程中,通过对木材纹理的顺应与保留,制造出一种“未完成”或“自然生成”的美感。这不是关于完美的复制,而是关于捕捉对象的神韵。 工具的哲学: 详细介绍日本传统雕刻刀具的种类——从凿、刻刀到平刀,每一种工具的锋利度和角度,如何决定了最终作品的肌理和情感表达。匠人如何通过磨刀的频率和方式,来校准自己的心境。 第二章:土与火的交响——陶瓷艺术的地域性与心性 日本陶艺是“土”的艺术,其发展与地域资源、宗教信仰紧密相连。本章将跨越不同产地,探讨其独特的审美标准。 1. 信乐烧的野性呼唤: 信乐作为六大古窑之一,其粗粝、不加雕琢的质感独树一帜。我们关注那些不追求均匀釉色,反而赞美烧制过程中产生的自然窑变——“火之痕”的艺术。 灰釉与土味: 分析信乐陶器如何通过高温烧制中自然落灰形成的釉面,展现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朴拙美感。这是一种对人工干预的克制。 2. 有田烧的精细叙事: 与信乐的粗犷形成鲜明对比,有田烧(伊万里烧)以其细腻的手绘和华丽的青花、五彩描绘著称。 瓷器的“西风东渐”: 考察有田烧在江户时代如何吸收了中国、荷兰的装饰元素,并将其本土化,创造出既有异域风情又植根于日本美学的图案语言。我们着重分析那些反复出现的几何图案和花鸟主题所蕴含的吉祥寓意。 3. 茶碗的“一期一会”意境: 无论哪种流派的茶碗,其最终的审美价值往往体现在茶道精神的容器上。本章深入研究茶碗的口沿、底部(高台)的构造,以及拿握时的重心,这些都是服务于“当下”体验的技艺考量。 第三章:金工与纤维——光影、纹理与触感的极限 金属的锤炼和纤维的编织,代表了日本工艺中对材质硬度与柔韧性的极致探索。 1. 刀剑的灵魂冶炼:玉钢与折叠锻造 日本刀,不仅仅是武器,更是冶金艺术的巅峰之作。本章摒弃战争史的叙述,专注于其制造过程中的物理与化学反应。 “肌”的形成: 详细描述了匠人如何通过反复的加热、锤打、折叠上千次的玉钢,去除杂质,使内部形成细密的晶体结构(肌)。这种结构赋予了刀身独特的光泽和韧性。 刃文的艺术: 探讨“淬火”过程中,粘土在刀刃不同部位的厚度差异,如何控制冷却速度,从而在刀刃上形成独特的“刃文”(如直刃、波纹等)。这是一种对温度和时间控制的精确掌握。 2. 织物的生命线:絣(Kasuri)的数字之美 从西阵织到久留米絣,纤维工艺展现了人类在平面上创造三维错觉的魔力。 先染后的织: 重点解析“絣”工艺,即在织布前,对经线或纬线进行分段染色和捆扎(缚染),使其预先形成图案。这种技术要求极高的计算能力和对图案的预见性,因为一旦开始编织,图案就无法修改。 色彩的“寂”: 分析传统染色中对天然植物染料的偏爱,如蓼蓝、茜草,以及它们在长时间使用后呈现出的那种柔和、内敛的“陈旧美感”。 结语:手艺背后的无形之物 本书旨在揭示,日本传统工艺的精髓,不在于其是否达到某种预设的“完美”标准,而在于匠人对待材料、对待工具、对待时间流逝所持有的独特态度。每一次的打磨、每一次的上釉、每一次的编织,都是个体生命与悠久传统进行的一次深刻对话。这门艺术,是关于沉静、专注,以及对“当下”瞬间的无限尊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葛維櫻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碩士,曾任《三聯生活週刊》社會部記者、主任記者、主筆,採訪時易感,寫作時沉浸,迷戀好文字,擅長人物、美學和美食類文章。
 
王丹陽
 
  媒體人,專欄作者,曾任《三聯生活週刊》主任記者,現任《ellemen睿士》專題副總監,守望媒體十年有餘,有志於如日本手作藝人般守望初心。
 
王鴻諒
 
  曾任《三聯生活週刊》主筆。

图书目录

前  言 守•破•離――視線的起點
 
塩野米松 尋訪日本匠人精神(手工藝採訪作家)
秋山利輝 二十一世紀新工匠(木工大師)
深澤直人 打造民藝裡的生活美學(日本民藝館館長)
小川三夫 工匠要有跨越千年的眼光(法隆寺宮大匠)
枡野俊明 匠心與禪意(枯山水大師)
川瀨敏郎 立花•修心•求真(花藝大師)
隈 研吾 把道教無為的思想建築化(建築設計大師)
宮崎 駿 創作就是不停地顛覆(動畫大師)
長艸敏明 京都刺繡大師(京繡大師)
 
後  記 匠人之心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38362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6MB

图书试读

前言
 
守•破•離――視線的起點
 
  主張「破」的人,並不只有千利休。
 
  我第一次到日本是在八、九年前,當時日本剛剛對北京等城市開放自由行,我至今仍記得去三十三間堂看到那些精光四射的密宗佛像的震撼,仍能回味起文人咖啡館裡柔軟千層蛋糕的清甜。物質極大豐富,感官上卻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守破離」本來講的是茶水之道。「規矩禮儀,務必先盡守之,然後破之,離之,然皆不可忘本矣。」
 
  審美意識在與某種破裂的風險背靠著背。記得我的第一篇談日本美學的文章,寫到了伊勢神宮的「廿造替」,校對老師按照常規邏輯直接改掉了,刊出後被讀者發現。我記得校對老師抱歉的語氣,「怎麼可能每二十年就拆掉重蓋一次呢?」這就是日本。
 
  看起來十分有生命力,實際上卻虛幻縹渺。今年我乘船來到伊勢神宮,夕陽西下,一隻鹿涉過退潮的淺灘,緩緩向鳥居而行。目之所及的「美」,竟然毫無實感。在對事物的思考方式中,實際上孕育著反抗和破裂。日本式現代建築裡常見橫向開啟的大落地窗,寬大地吸收自然景色,貪婪地喜歡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而茶室裡遵守著隔絕和不完滿,從室內開始,形成微妙的層次結構向外延伸,直至宇宙。
 
  我為何被日本打動?
 
  在對日本的興趣裡,看起來「守」最為有趣,但當我一直在等待著終點時,卻在不斷的破與離中,不僅興味盎然,還感到「溫故知新」。
 
  在奈良春日神社的供品帖裡我看到了「唐符」,是關於空海帶進日本的豆腐的最早記載。在日本吃過各種豆腐的人往往會感歎,如此廉價易得的食材,在日本被各地奉為了至上的味道。
 
  以小為美,以舊喻新,為何具有魔力?
 
  守是基石。從二○一二年開始,《三聯生活週刊》在茶道、花道、香道、建築、木作、陶藝等方向上的報導,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今天,技精而道泯的二元對立,和技能載道,與藝相通的審美自由,仍是匠人話題的核心。在第一次做日本資料收集時,我記得關於日本的高水準出版物還比較有限,岩波書店的出版物還停留在「名錄」的層面,我必須從日本背回大量書籍。僅僅是兩年後,幾十年裡沉澱下來的作品被大量翻譯出版了。《下流社會》、《無緣社會》等消費、社會領域的理論,曜變天目、顏真卿作品在日本的展出,甚至掀起了中國乃至世界範圍的文化共振。日本當下的生活,是建立在對現代性、城市化、日本人、日語乃至國民性反思的基礎上的。我們正在建立的,是對反思的反思。
 
  在採訪中,我瞭解到匠人系統在日本也曾經有過數十年的艱難和滯後期。生活方式上模仿歐美,大量生產廉價仿製品,工業污染造成的社會矛盾至今未能消除。與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傳統行業,在經濟騰飛期間開始復甦,使「守破離」的準則,從茶道、劍道走向了更多的「道場」。
 
  人應該如何生活?匠人、手藝的話題,在現代社會裡的意義,和美學一樣,實際上指向了人的內心。
 
  比起哲學和宗教,日本更注重「感」。從飛機場一出來那種轟然而來的感受,會非常直接地「感」到日本。在意他人的感受,保持人與人、人與外界的協調,在日本人看來,聞到、觸摸到,遠比聽到和看到的重要。
 
  手藝人的狀態,是最接近「人」的狀態。
  時光歲月給木建築帶來痕跡,人對大自然無條件信賴。讓身體代替頭腦去學習。
  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出這樣的身體,這才是匠心的果實。
  在「守破離」的過程裡,越是向內的體驗,越有價值。
  「讓木材接觸你的手,進入你的身體,變成大腦。你替樹思考,建築替它活著。」這是法隆寺宮大匠小川三夫的話。
 
  建築、造園、漫畫、刺繡,目的都不是物,而是人。絕大部分時刻,我遇到的頂級匠人都是非常聰明的人,然而他們卻以單一的方式面對社會,刻意保持了一種孩子氣的天真的笨拙、坦誠和距離。採訪時我發現,他們都不會試圖確認和宣揚一種認知,而總是希望我在探尋和發現中與他們產生共振。這樣的以退為進,恰恰符合我內心的期待。
 
  木建築是日本的一個符號。在採訪撰寫西崗常一和小川三夫師徒的故事時,日本人對木建築的追求,讓我開始重新看待日本人的精神。賭上了一切,一代又一代,才有千年屹立的法隆寺。今年去日本,我看到熊本城下地震垮塌的石頭,按照編號全部排列好,這不僅僅是一場重建。打破了基礎的「序」,不是取代,而是超越,才有對各種精彩紛呈的全力展現。
 
  並不是為了製造永恆,而是思索如何在時間中,回到自然。
  守的基礎上,破與離,賦予人時間和空間的自由。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是在一个咖啡馆里,听着轻柔的爵士乐,抱着这本书随便翻阅的,原本只是想打发时间,没想到却被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深深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商业管理书籍那样急着告诉你“如何成功”,而是用一种非常缓慢、内省的方式,引导你去体会“如何成为”。里面的许多观点,比如关于“守”的阶段,那种对既有规则的全然接纳与模仿,其实在我们的职场初期非常适用,很多人急于求成,却忽略了打好地基的重要性。我记得书里提到一个关于匠人如何面对失败的论述,它不是用批判性的语言,而是用一种近乎禅宗的豁达来解释,失败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破”的契机。这种深层次的心理建设,远比那些表面上的技巧分享来得有力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对“创新”的执念,认识到真正的突破,往往是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之后才能自然涌现的。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极具匠心,每一章之间的过渡都像是流水行云,非常自然。它不是线性叙事,更像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每读完一个阶段,都会对前面学到的概念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我个人觉得,它对于“审美疲劳”的解药有着很好的阐述。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总是渴望新鲜刺激,但这本书却提醒我们,真正的审美享受,来自于对简单和重复的深度理解。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快速学会一门手艺,而是在教你如何与这门手艺“共处”。这种长期的陪伴与对话,才是孕育出真正“大师”的土壤。我不是一个传统工艺的爱好者,但这本书却成功地激发了我对身边一切事物的敬畏之心,从泡茶的方式到整理书桌的布局,都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那种平衡与和谐。它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带来新感悟的宝典,绝对值得我书架上一个重要的位置。

评分

与其他市面上那些追逐潮流、强调“颠覆性创新”的励志书相比,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积累”的力量。它并没有过度神化所谓的“天才”,而是着重阐述了“时间”在艺术和技艺形成中的不可替代性。我特别喜欢它对“离”这个阶段的解读,那不是盲目地抛弃传统,而是将所学融会贯通后,自然而然产生的超越性表达。这种超越不是叛逆,而是一种升华。读完之后,我不再那么焦虑于自己技能树点歪了,反而开始欣赏那些看似“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它教会了我,衡量一件事情的价值,不该只看它带来的短期效益,而应该看它在时间长河中能沉淀出多少厚度。这种价值观的重塑,对我的工作态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更愿意投入精力去钻研那些需要长期投入才能看到回报的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是让人眼睛为之一亮,那种日式美学的极简风格,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觉得自己品味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封面那干净利落的留白,还有字体选择的细致考量,完全体现了作者或编者对于“美”的坚持。我拿到手的时候,立刻就被那种低调的奢华感吸引了。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非常到位,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而是带有一点点温润触感的哑光,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不过,坦白说,我一开始对“终极修练”这个标题有点望而生畏,总觉得是不是要啃很多枯燥的理论。但实际上,这本书的排版非常疏朗,图文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也能通过精美的配图得到很好的诠释。它不只是一本关于工艺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的视觉导览。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印刷的油墨浓度到装订的线迹,都透露着一股职人精神,让人不禁反思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否也曾如此认真对待过每一个微小的环节。这本书的实体呈现,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学,告诉你什么叫做“物哀”与“侘寂”的现代诠释。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我得说,实在是太有味道了,用词考究,但又绝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有一种老派文人的韵味,但又紧贴着现代生活的语境。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传统工艺流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虔诚的态度。例如,描述木匠如何选择木料、如何等待季节变化来影响材料的湿度,那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让人感到非常踏实。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抽象的“美学”概念瞬间变得具象化、可触摸。我能想象出那位大师在工作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工具上的光影,以及木屑飞扬的场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带我穿越了时空,去亲身体验了那个时代的工匠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在快节奏生活中迷失方向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慢下来”的理由,去重新感受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真正有生命力的事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