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藝采:漢寶德談文物 (電子書)

金玉藝采:漢寶德談文物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漢寶德
图书标签:
  • 漢寶德
  • 文物
  • 藝術史
  • 中國文物
  • 收藏
  • 文化
  • 電子書
  • 歷史
  • 鑑賞
  • 金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七個篇章,揭露歷史文物的身世流轉與滄桑,漢寶德文物論述精彩集結,
透過獨特的「漢氏觀點」,一同心醉神馳,千迴百轉也不倦的藝術文明之旅!

  「在古代器物中找到中國古文化精神的代表,除了玉器之外,就是青銅器了。古人把青銅器稱為金,所以用『金玉滿堂』這句話來描寫富貴的氣象。到了後世,金指的是黃金,金、玉合起來,就顯得滿俗氣的,與漢代以前的文化已有相當距離了。如果說中國是玉的文化,同樣也可說是青銅的文化。玉為中國人所獨鍾,發展出的器物,代表中國人所特有的價值觀,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與思想觀念。同樣的,青銅並非中國獨有的材料。在比中國更古老的文化中,青銅早就被發現,可是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一樣地喜愛青銅,發展出那麼多采多姿的器物,成為人類史上獨樹一格的,很難超越的藝術品。」——漢寶德

  建築大師暨博物館公眾美學的先驅──漢寶德,亦是文物資深玩家,他不以珍奇貴重為尚,不汲營於市場價值,而要以獨特的漢氏觀點,探尋古玉、青銅器、碑柱、陶瓷等華夏文物的淵源與品賞趣味,生動再現骨董文物橫亙古今、令眾生癡迷的種種情貌與故事。
 
浩瀚星辰下的文明回响:一部关于世界艺术史与文化传承的深度探析 本书聚焦于人类文明长河中那些璀璨夺目的艺术成就,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妙的个案分析,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触摸不同文明的脉搏。它并非仅仅是一部风格流派的编年史,更是一场关于“艺术如何塑造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哲学探讨。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古典的奠基 本卷伊始,我们将追溯人类最早的创作冲动。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中探寻早期人类对世界本源的神秘摹写,到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泥板和古埃及宏伟的金字塔及神像雕塑,揭示出权力、神祇与永恒的紧密联系。我们着重分析了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在泥土上刻下的印记,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如何催生了复杂的宗教艺术和王权象征。 随后,焦点转向古希腊。本书深入剖析了希腊艺术如何从早期的“几何时期”走向“古风时期”的程式化,最终在“古典时期”达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平衡。雅典卫城上的帕特农神庙不仅是建筑学上的奇迹,更是民主精神和理想化人体的集中体现。我们细致描绘了菲狄亚斯和波留克列特斯等雕塑大师如何通过“对人体比例的科学研究”来表达“至善至美”的理念,并阐述了希腊化时期艺术如何将地域性推向普世性。 紧接着,我们进入古罗马的辉煌。不同于希腊对“理想”的追求,罗马艺术更注重“实用”与“纪实”。本书详细考察了罗马的公共建筑(如万神殿、图拉真柱)如何服务于帝国管理和军事胜利的叙事,以及雕塑艺术中对皇帝肖像的写实主义手法,探讨了艺术在维护帝国意识形态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部分:信仰的殿堂与媒介的转型 中世纪的艺术是信仰精神的忠实载体。本部分详尽考察了拜占庭艺术中对神圣光辉的极致追求,从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马赛克到精致的圣像画,探讨了“东正教神学如何转化为视觉语言”。我们同时审视了西方早期基督教艺术的演变,以及它在罗马帝国衰亡后,如何与蛮族文化进行融合。 随后,本书将笔触转向中世纪的欧洲。从朴素的“盎格鲁-撒克逊风格”到加洛林文艺复兴的短暂回光,再到罗马式艺术厚重、堡垒般的教堂结构,以及哥特式艺术中对向上升腾的强烈渴望——玻璃彩绘、飞扶壁、尖拱的运用如何共同创造出“天堂的投影”。每一座大教堂都被视为一部用石头写就的《圣经》。 亚洲艺术在同一时期也展现出独特的哲学深度。我们跨越丝绸之路,探讨了印度佛教艺术在犍陀罗、笈多王朝时期的发展,以及它如何通过丝绸之路影响东亚。中国的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的绘画与书法,则被视为精神性表达的典范。本书分析了“文人画”概念的形成,以及水墨如何超越对客观事物的描摹,成为表达“士大夫胸襟与宇宙观”的媒介。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的觉醒与全球化的序幕 文艺复兴是西方艺术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转折。本章细致剖析了早期文艺复兴中,佛罗伦萨如何成为艺术与人文主义的熔炉,马萨乔的透视法如何奠定了现代视觉艺术的基础。我们聚焦于盛期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对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米开朗基罗对人体力量的极限探索,以及拉斐尔对和谐构图的完美把握。这些艺术家的工作,标志着“人”重新被置于宇宙的中心。 巴洛克时期(巴洛克与洛可可)则带来了情感的爆发。本书探讨了卡拉瓦乔的戏剧性光影(明暗对比法)、贝尼尼雕塑中瞬间的动感,以及巴洛克艺术如何与反宗教改革运动紧密相连,以强烈的感染力来唤醒信徒的虔诚。随后的洛可可风格则展现了贵族阶层对精致、享乐生活的迷恋。 与此同时,18世纪的东方艺术,如清代宫廷的瓷器工艺、日本浮世绘的兴起及其对西方艺术家的隐秘影响,也构成了全球艺术交流图景的重要部分。 第四部分:现代性的冲击与艺术的边界拓展 19世纪是剧烈变革的时代。我们首先审视了新古典主义对古老秩序的回归,紧接着是浪漫主义对情感、自然伟力的赞颂。接着,本书分析了现实主义如何将目光投向普通劳动者和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 工业革命与摄影技术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艺术的传统职能。印象派及其对光影瞬间捕捉的革命性尝试,标志着现代艺术的真正开端。随后的后印象派(塞尚、梵高、高更)则开始探索形式、情感和象征意义的内在结构,为20世纪的艺术爆炸埋下伏笔。 20世纪初的艺术运动,如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被视为对既有视觉经验的彻底瓦解。本书重点分析了立体主义如何从多个视角解构物体,以及抽象艺术(如康定斯基、蒙德里安)如何寻求纯粹的视觉语言,脱离具象的束缚,直达精神的领域。我们还探讨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如何运用“非理性”和“梦境”来挑战逻辑与既有社会结构。 第五部分:当代艺术的多元宇宙与文化对话 二战后的艺术转向了对社会、政治和个体经验的深刻反思。抽象表现主义的宏大尺幅与即兴创作,体现了美国艺术的崛起与个体焦虑。波普艺术则以消费文化符号为素材,模糊了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界限。 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当代艺术的多元化趋势:从极简主义对形式的还原,到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将“想法”置于“作品”之上的革命;从装置艺术与行为艺术对空间与时间的介入,到全球化语境下,非西方艺术家的声音如何涌现,并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艺术史提出质疑。 贯穿全书的主题是:艺术不仅仅是美的创造,更是人类应对存在困境、表达信仰、记录历史、构建身份认同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它是一部永不完结的、关于人类精神探索的百科全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漢寶德(1934-2014)


  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國。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藝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台北市文化局顧問等。

  早年於建築系就學期間便創辦了《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出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致力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

  在建築方面,漢寶德於回國初期設計之洛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

  此外亦致力於藝術及美感教育之推廣,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2014年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

編者簡介

黃健敏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建築碩士。

  文化部及台北市等多縣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國美館及北美館諮詢委員。曾任教於中原大學、東海大學、北藝大、北科大等校。

  1993年起參與台灣公共藝術政策與執行,著書撰文鼓吹「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2002年1月至2004年7月出任《建築師》雜誌副社長兼主編,致力推動建築文化活動,策畫建築師公會與台北市文化局共同舉辦33場「世界都市建築」演講系列。2006年任《建築》雜誌總主編,入圍200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最佳科學及技術類」。

  ■著作:《貝聿銘的世界》、《建築藝術卷1:台灣建築的先行者》、《藝術,盡在街頭:美國東部城市藝術公共空間導覽》、《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探索貝聿銘》等。

  ■編作:1999-2001年《公共藝術年鑑》、《2016第五屆公共藝術獎專輯》、2001-2003年《台灣建築獎專輯》、《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大師》等。

  ■策畫:「ARCHI‧建築」叢書(典藏藝術家庭)等書。

图书目录

1.玉與中國文化
2.揭開古玉的神祕面紗
3.中國的青銅文化
4.青銅器中的童趣
5.石破龍出話碑首
6.一只宋枕中所見的文化精神
7.明清銅爐展的文化意義
■編後記:溫玉吉金話文物緣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905772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8.4MB

图书试读

編後記

溫玉吉金話文物緣


  2000年之際,我為漢先生的《為建築看相》一書配圖,繼而展開一系列的共同書刊出版計畫,因此我倆常有機會討論一些相關事宜。有一回漢先生特別提到《金‧玉緣》與《認識中國建築》兩本小書。這是為了紀念故世的師母蕭中行女士所刊行的叢書,委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印刷暨發行。這兩本書的印刷數量不多,流通不廣,因此漢先生表示有意重新編輯刊行。當時我並未將此兩書列在計畫之中,關鍵在於不像建築專書,《金‧玉緣》所需之圖片非我所長所有,以致編輯《金‧玉緣》一書暫時延宕。所幸如今賴資訊公開,許多美術館的圖片得以引用,本書圖片凡標示©者,皆取材自各個美術館之網站,餘者則是我參觀美術館之際所拍。

  2014年漢先生故世,出版的計畫暫停了一段時日,2018年與「典藏藝術」合作重啟漢寶德系列書刊,於是將《金‧玉緣》納入。《金‧玉緣》原書有〈玉與中國文化〉、〈中國的青銅文化〉與〈明清銅爐展的文化意義〉3篇文章與22張圖片。為了符合系列書刊的體例需求,乃特選了漢先生所撰寫的〈青銅器中的童趣〉、〈石破龍出畫碑首〉與〈一只宋枕中所見的文化精神〉等,編輯完成《金玉藝采:漢寶德談文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1994年10月9日至1995年4月9日舉辦「認識古玉展」,配合展覽出版了《認識古玉》一書。〈玉與中國文化〉是漢先生為展覽與書所撰的專文,書首有一篇〈何謂古玉〉的短篇引文,與一篇〈揭開古玉的神祕面紗〉序文,本書特將此3篇文章悉加編入。

  繼「認識古玉展」之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1995年8月1日起至10月31日,與上海博物館交流舉辦「認識古代青銅器展」,計有63件作品蒞台展覽。配合展覽有專刊出版,惟漢先生所撰的〈中國的青銅文化〉一文,因為籌備期間職務更迭,他轉任台南藝術學校籌擘建校任務,以致文章未能用上,不過他為展覽的專刊所撰寫了一則短序,今配合本書的編輯,特將該序文編為「中國的青銅文化」之附錄,誌記這段因緣。

  〈青銅器中的童趣〉一文曾收錄於漢先生另一本文物書《收藏的雅趣》,可惜當時只附了一張鶚卣的小照片。2007年漢先生擔任宗教博物館館長之時,賀歲的卡片是一款極可愛的豬尊,這張卡片連同其他我在網站搜尋的一些相關照片,共同為〈青銅器中的童趣〉增添具體的閱讀趣味。

  〈石破龍出話碑首〉係1977年為龍年之應景文,發表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在當時戒嚴的時代,報紙只有兩大張,合計僅8頁,這篇占了一整頁的文章可說是極珍貴的大作。〈石破龍出話碑首〉刊出時附有8張小小的照片,由於印刷效果欠佳,實在難以配合文章的內容讓讀者清晰地了解碑首的奧妙。這8張照片,按漢先生所言是從日人研究之書所翻拍的。我至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留學時,校內研究生圖書館二樓的東方圖書室,在館藏的中、日、韓文書籍中,我發現了日本建築學者伊東忠太的《支那建築裝飾》,合計5卷。當年兩岸阻隔,對於中國傳統建築的學習只能透過前輩們的研究成果,眼見這5大卷書,真是遇到瑰寶,當下我就翻拍了一些資料,未料竟在多年之後編輯本書之際派上用場,誠乃一段奇妙之因緣……。

  在日本,除了伊東忠太,另有竹島卓一、常盤大定與關野貞等學者專研中國傳統建築,他們的著作皆是極有價值的檔案文獻。寫下這段歷史謹做為漢先生《金玉藝采:漢寶德談文物》一書的註腳。祈盼本書編輯的圖片能將漢先生所撰的宏文增添藝境光彩!
 
黃健敏
2020 / 9 / 8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种生活节奏很快的上班族来说,阅读时间其实非常零碎,常常是通勤路上和午休的几分钟。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贴合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小品文,主题明确,论述精到,即使中断了阅读,再捡起来也完全不会有衔接不上的问题。它没有铺陈过长的背景介绍,而是直接切入核心的物件或现象进行剖析,节奏明快,信息密度适中。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启发性是持久的。读完一篇关于古代书画装裱的文字后,我回家整理自己的画册时,都会下意识地去思考装裱的材料和边饰的选择,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能将书本知识自然融入日常生活的体验。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日常的桥梁,让人觉得文化不再是高阁之上的摆设,而是可以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

评分

我认识不少研究文史的朋友,他们总是在抱怨,现在的文化解读常常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人文关怀。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问题,它展现出一种非常扎实的学术底蕴,但叙述的姿态却极其谦逊和平易近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话题时的态度——不是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背后的文化逻辑和时代局限性。比如说,他对某一种特定时期青瓷釉色的分析,不仅涉及化学成分的探讨,更深入挖掘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倾向和社会氛围如何共同促成了这种“天青”的出现。这种多维度的剖析,让原本单薄的“鉴赏”提升到了“文化史”的层面。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参与了一场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但全程都保持着一种非常舒适的阅读节奏,没有被任何生硬的术语卡住喉咙。

评分

这本新书刚拿到手的时候,我真的是被那个封面设计给吸引住了,那种古典和现代交织的美感,光是看着就觉得心神宁静。不过,说实在的,我本来对文物鉴赏这类主题多少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里面充满了晦涩的专业术语,像是要通过一道高高的门槛才能窥见里面的风景。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让我这个门外汉也忍不住一页一页地往下翻。作者的文字里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是像一位温和的长辈,坐在你身边,沏上一壶好茶,慢慢地跟你分享他年轻时在古董店里淘到宝贝的经历,或者是在某个偏僻的博物馆角落里,如何被一件不起眼的器物所打动。这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让原本冰冷的文物仿佛瞬间有了温度和生命力,你开始好奇,在那千年的时光里,这些物件究竟承载了多少人的喜怒哀乐。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辨别真伪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带你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录,让你在与古物的交流中,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生活和文化根源,那种滋养心灵的触动,远超乎我的预期。

评分

说句实话,现在市面上的“文化名人”出书,很多都是找人代笔或者纯粹是旧文的拼凑,内容空泛,读来令人索然无味。但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散发着一种“原汁原味”的真诚感。你读到的每一个观点,都像是作者本人在某次重要的展览前夜,对着展品沉思良久后写下的札记。它不追求轰动效应,而是专注于构建一种稳定的、长远的文化视角。我尤其喜欢里面提到的一些关于“残缺之美”的探讨。在过度追求完美和新品的现代社会里,这本书提醒我们,那些经过岁月磨砺而留下的磕碰、裂痕,恰恰是时间留下的最有价值的签名,它们才是文物真正灵魂的所在。这不仅是对文物的尊重,更像是一种人生哲学的启示,让我对生活中的不完美也多了一份释然和欣赏。

评分

坦白讲,我平时阅读的习惯比较偏向于当代小说和生活散文,对传统文化类的书籍接触得不算多。所以,一开始我对这本关于“艺采”的读物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生怕读起来会像在啃一本枯燥的教科书。然而,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成功地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巧妙地拆解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可以被我们现代人理解和感触的故事单元。它没有强迫你去记住复杂的朝代更迭和器物名称的学名,而是侧重于探讨“美”是如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塑造和表达出来的。那种对材质、工艺的细腻观察,以及对创作者心境的揣摩,让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工匠手中那把刻刀的每一次精准落下,闻到那泥土烧制后散发出的独特气味。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艺术”这个概念的认知边界,让我意识到,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它所积淀的文化深度是多么的令人震撼和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