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市場瘋狂史 (電子書)

當代藝術市場瘋狂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麥可.施納雅森
图书标签:
  • 当代艺术
  • 艺术市场
  • 艺术史
  • 经济学
  • 文化研究
  • 收藏
  • 投资
  • 电子书
  • 艺术商业
  • 市场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究竟是藝術創造價值,還是商業模式帶動藝術產業?
 
▍做好生意才是最令人著迷的藝術。▍
──────安迪沃荷(Andy Warhol)
 
《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彭博社》最佳藝術書籍
揭露當代藝術市場的大膽、創造力,與對金錢赤裸裸的野心

 
  當代藝術是世界最大的、不受監管的金融市場;
  畫商、藝廊、拍賣公司、藝評人、策展人、藝術家等,
  他們如何打破職業與財富的藩籬,打造上千億美金的全球市場?
 
  藝術──對畫商、對藝術世界公民而言—一切都是從熱情十足的冒險開始,終其一生皆如此。他們不盡然都是百萬或億萬富翁,買賣也不都是為了轉手獲利。然而,過去二十年富裕的新世代也愛上了當代藝術,若干畫商與藏家仿效頂尖的先進,願意支持沒沒無聞或新秀藝術家試試運氣。畫商買賣的藝術品可能原本就是他們所喜愛的,但選對了,便一本萬利。畫商與藏家組成一支行家大隊,隨身攜帶數百萬美元的交易,成群結隊地遊走於藝博會、拍賣會與閃亮的派對之間。
 
  ▍藝術成為身分地位的象徵,也成了一種國際通行的貨幣。
 
  如果沒有畫商,沒有這些支持新興藝術家
  並引導他們走向成功的品味製造者,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作者麥可.施納雅森(Michael Shnayerson)為《浮華世界》(Vanity Fair)長期撰稿者,他親自訪談全球四大畫商──格里姆徹(Arne Glimcher)、沃斯(Wirth)、卓納(Zwirner)與高古軒(Larry Gagosian)──寫下第一本關於當代藝術市場的紀實歷史。
 
  ▍不只藝術產業,商業相關人士都應該讀的一本書。
 
  本書敘述的是一批超級畫商
  如何創建出今天的當代藝術全球市場。
 
  以唯妙唯俏的文筆刻劃交易細節、人物對話與時代氛圍,讓我們看見當代藝術市場從一九四〇年代淺嚐、摸索開始,歷經幾度經濟市場難以預測的大起大落、輕舟闖蕩鬆散的金融法規,創造與移動巨大的財富、範圍伸向全球。揭露了當代藝術市場的大膽、創造力,與對金錢赤裸裸的野心。
 
瘋狂推薦
 
  林平│ 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林羽婕│師子王藝術平台總經理
  袁廣鳴│媒體藝術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陸承蔚│出色創意執行長
  黃宇正│藝視Art.Market主理人
  謝佩霓│藝評人、策展人
  (依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盛讚
 
  「施納雅森以一流手法追踪當代藝術市場的開拓與源起——開拓時期的勢如破竹、源起之後如何水到渠成。他闡述畫商一路走來是如何說服世界:注視當代藝術內容為何,其重要性不如為何注視藝術;箇中原因:錢字作祟。」——格萊登.卡特(Graydon Carter),《浮華世界》(Vanity Fair)前總編輯、《空中郵遞新聞信》(Air Mail)創始人
 
  「藝術世界——一九六〇年代只有稀有幾百人的風雅領域——如何變成了藝術市場?施納雅森透過精彩的上乘敘述,剖析這一高品與多金的神秘群社,從小弗洛伊德的賭債到愛滋病、到私人美術館種種面相;究竟是畫商造就了藝術家還是藝術家造就了畫商?書中敘述淋漓盡致、一氣呵成。」——史黛西.席芙(Stacy Schiff),《埃及豔后》(Celopatrata: A Life)作者
 
  「高端的當代藝術市場,受品牌與故事、百萬藝術商與藝術博覽會,以及藝術投資基金等因素驅動,有時再加上才氣橫溢的藝術家。最重要的是,它受人物的推動。《浮華世界》供稿人施納雅森的彙集功夫一流。此書可以看成一篇四百頁長的《浮華世界》文章,而我這樣比喻是向此書的敘事風格、細節深度致敬。
  他抓住了百萬交易商高古軒、卓納、沃斯、格里姆徹的鮮活樣貌;億萬富翁收藏家的身家與法律訴訟的背景,作者刻劃之深、觀察力之敏銳,躍然紙上。此書若早些問世,我自己關於當代藝術市場的著述當能更上層樓。可讀性極高。」——唐.湯普森(Don Thompson),《一千兩百萬美元的填充鯊魚:當代藝術奇特的經濟學》(The $12 Million Stuffed Shark: The Curious Economics of Contemporary Art) 作者
 
  「透過聚焦於全球百萬藝術商、他們所代表的巨富畫家群,施納雅森的鉅著巧妙的捕捉到當代藝術世界的變化萬千。在作者有把握的筆下,他們的成功故事扣人心弦,消息性之高難以想像。」——威廉.柯翰(William Cohan), 《紙牌屋》(House of Cards: A Tale of Hubris)作者
 
  「本書讀來愉快。敘述口吻生動、睿智;當代藝術世界內幕——大咖狠角、藝術鬼才、業者熱誠與業界秘情——通篇皆是。」——羅珊娜。羅賓森(Roxana Robison),《歐姬芙的一生》(Georgia O'Keeffe: A Life)
 
  「本書著重在人物和產業發展雙焦點,施納雅森的口述風格,讀來平易近人,即使對藝術涉獵不深的人來說也相當容易閱讀。全書鋪陳密鑼緊鼓、高峰迭起,令人大開眼界,是一部充滿趣味娛樂性的藝術產業史。」——《出版人周刊》(Publisher Weekly)
 
  「本書充滿軼事及重要藝術商、藝術家的人物特寫,在施納雅森娓娓道來的歷史中,充分展現他對現代藝術的金融脈動瞭如指掌。」——《科克斯書評》(Kirkus),明星書評
迷失的方舟:探索数字时代的艺术伦理与收藏迷思 (电子书) 图书简介 这部著作并非聚焦于艺术品价格的飙升或市场背后的权力游戏,而是深入剖析了在信息爆炸与技术飞速迭代的二十一世纪,艺术的本质、价值的构建以及收藏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动因。我们试图构建一个“迷失的方舟”的叙事框架,探讨在数字浪潮的冲击下,艺术世界如何挣扎着寻找新的航道,以及收藏家们在信息洪流中如何锚定他们的“珍宝”。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以批判性、思辨性的笔触,剖开了当代艺术生态中那些被光鲜外表掩盖的哲学困境与社会张力。 --- 第一部分:图像的幽灵与原创性的消亡 在充斥着高分辨率复制品和病毒式传播图像的时代,我们如何定义“原创”?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杜尚的现成品传统,并将其置于“无限复制”的数字环境进行审视。我们探讨了社交媒体如何成为艺术品展示的首要空间,这种即时可见性如何重塑了艺术的“光环效应”。 我们深入分析了算法驱动的推荐系统对审美趣味的潜移默化影响。当算法开始“策展”我们的视觉经验时,艺术的“偶然发现”之美是否已成为历史?此外,本部分还考察了数字水印、区块链技术(在非金融应用层面)对艺术品身份验证的尝试,并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当图像的物理载体消失,其精神价值应如何被固化和传承?我们通过对几种代表性数字艺术运动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创作者在“可被复制性”与“独特性维护”之间的艰难平衡。 --- 第二部分:情感的量化与“审美体验”的异化 当代社会对效率和可量化的追求,正在渗透到人类最私密的情感领域。本部分聚焦于艺术消费的行为学和心理学层面。我们批判性地审视了那些基于“热度”、“情绪指数”或“病毒传播力”来衡量一件艺术作品价值的倾向。这种将复杂的审美体验简化为可统计数据的行为,是对艺术体验深度和复杂性的粗暴阉割。 通过对艺术治疗、公共艺术项目与商业化展览模式的对比研究,我们探讨了“被治愈”或“被娱乐”的观众心态。艺术,在被过分包装和解读后,是否逐渐沦为一种高阶的消费符号,而非一次深刻的内在对话?我们引入了现象学的观点,试图重建在屏幕前被压缩和碎片化的“在场感”,并探讨如何通过特定的媒介和展示方式,重新激发观众对作品的深度沉浸。书中特别辟章节讨论了“沉默的权力”——那些决定哪些作品进入主流叙事、哪些被边缘化的文化把关人及其操作机制。 --- 第三部分:收藏的焦虑与身份的投射 收藏行为,从来都不是纯粹的物质积累,而是身份构建与文化抱负的投射。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收藏家的心理活动置于显微镜下。我们不再关注天价拍卖的戏剧性,而是关注收藏驱动力背后的焦虑感——害怕错过“下一个伟大艺术家”、害怕被时代抛弃、害怕自己的文化资本不足以支撑其社会地位。 我们分析了收藏家群体中日益增长的“策展式收藏”倾向,即收藏的目的不再仅仅是占有,而是构建一个具有清晰叙事线索的个人博物馆。这种构建,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形成一种微妙的对冲。通过对数位重量级私人收藏家的访谈提炼(匿名化处理),我们揭示了他们面对全球化、政治动荡和技术伦理困境时,如何试图通过艺术品来锚定一个稳定且可控的“微观宇宙”。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收藏的“遗产焦虑”——如何确保自己珍视的艺术品在传承过程中不被误读或贬值,以及这种焦虑如何影响了当代艺术的流通与展示。 --- 第四部分:技术的二律背反:赋能与枷锁 人工智能、沉浸式技术和虚拟现实(VR/AR)的兴起,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但也带来了深刻的伦理困境。本部分聚焦于这些技术对艺术生态的“赋能”与“枷锁”效应。 我们审视了 AI 辅助创作的版权与归属问题,特别是当算法本身开始展现出某种“创造性意图”时,人类艺术家的角色如何界定。在 VR 艺术领域,我们探讨了“空间即媒介”的新范式,以及这种高度沉浸的体验对传统剧场、雕塑等形式的冲击。更关键的是,我们探讨了数字鸿沟对艺术民主化的潜在影响:当最尖端、最具颠覆性的艺术创作越来越依赖昂贵的计算资源和特定的硬件设备时,艺术的“普适性”是否正在被取代为一种“精英化体验”?本书强调了技术在提供无限可能的同时,也可能加剧了艺术权力的集中化。 --- 第五部分:重返现场与“未完成的对话” 在对数字世界和市场狂热的审视之后,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旨在探寻一种“可能的出路”,一种重新建立艺术与观看者之间真实联系的方式。我们倡导对“现场性”(Liveness)的重新重视,并非简单地回归到传统展览模式,而是探讨如何在技术介入的语境下,重新定义“在场”的意义。 我们考察了那些主动选择“非物质化”或“游牧式”生存的艺术实践,这些实践拒绝被单一的收藏体系固化,拒绝成为昂贵的资产。这些艺术家的策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抵抗“市场逻辑”的范本。最后的章节以开放式的提问收尾:艺术的真正价值是否在于其“不可拥有性”?在信息无涯的时代,我们如何学会“遗忘”与“筛选”,从而使艺术的“必要性”重新浮现?《迷失的方舟》并非提供确切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共同参与这场关于美学、技术与人性在数字时代如何共存的严肃思辨。 --- 目标读者: 艺术史学者、文化评论家、艺术市场从业者、对数字伦理和当代文化现象有深切兴趣的普通读者。 关键词: 审美异化、数字伦理、收藏心理、原创性危机、技术哲学、现场性、文化资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麥可.施納雅森(Michael Shnayerson)
 
  麥可.施納雅森(Michael Shnayerson)是《浮華世界》(Vanity Fair)雜誌的長期撰稿人,也是六部口述歷史與傳記的作者。
 
  他的第一部作品是作家爾文.蕭(Irwin Shaw,1989)的傳記,其次是《萬能電動車》(The Car That Could: The Inside Story of GM's Revolutionary Electric Vehicle,1996)、《體內殺手》(The Killers Within: The Deadly Rise of Drug-Resistant Bacteria,2002),以及與阿帕拉契山巔採煤有關的《煤河》(Coal River,2008)。他亦與歌手亨利.貝拉方廷(Harry Belafonte)合力完成後者自傳(2011)。他的近作包括未經授權的紐約州長郭謨(Andrew Cuomo)傳記《競逐者》(The Contender,2015)。施納雅森娶蓋菲.史坦柏(Gayfryd Steinberg)為妻,夫妻平常於紐約與薩格港(Sag Harbor)兩地居住。
 
譯者簡介
 
李巧云
 
  美國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英文研究所,英文教學組碩士。

图书目录

作者序
前言 諸王與眾朝廷

第一部 五十七街的奇蹟(1947-1979)
第一章 紐約先鋒畫廊(1947-1957)
第二章  市場龍頭溫文儒雅(1957-1963)
第三章 普普與極簡──蘇荷風起雲湧(1963-1979)

第二部 八〇年代大爆炸(1979-1990)
第四章 拼命三郎(1979-1980)
第五章 十年潮起潮落(1980-1983)
第六章 蘇荷之內與之外(1981-1984)
第七章 由盛而衰(1984-1990)

第三部 再造當代(1990-2008)
第八章 浴火重生(1990-1994)
第九章 歐洲畫商空降紐約(1994-1995)
第十章 雀兒喜魅力無邊(1995-1999)
第十一章 百萬畫商(1999-2002)
第十二章 洛杉磯興起(2003-2008)

第四部 末世未臨(2009-2014)
第十三章 驚人復甦(2009-2010)
第十四章 訴訟與倫敦(2010-2011)
第十五章 高古軒流年不利(2012)
第十六章 黑人藝術家出頭天(2013)
第十七章 哥倫比亞童話故事(2013-2014)
第十八章 藝術農人(2014)

第五部 群雄爭霸(2015-2019)
第十九章 誰來接班?(2015)
第二十章 藝術堡壘遇亂流(2016)
第二十一章 永遠的藝博會(2016)
第二十二章 圈內家醜(2016)
第二十三章 求新求變(2016-2017)
第二十四章 鯊鮣共生(2017-2018)

致謝
索引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38499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8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種帶點迷幻又有點懷舊的色彩拼貼,讓人一看就知道裡頭藏著不少「故事」。我最近在書店裡晃悠的時候,目光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雖然我對藝術史的了解不算頂尖,但對於現代社會的種種現象,特別是那些光怪陸離的市場操作,我一直抱持著好奇心。翻開書本後面的簡介,雖然沒有直接點出書的具體內容,但那種筆調和用詞,給我的感覺是,作者對於這個主題下了非常深的功夫,不只是在做表面文章,而是試圖挖掘出更深層次的社會脈絡。我個人比較喜歡那種可以引發思考的書,而不是單純羅列事實的教科書。看著那幾個關鍵詞,感覺作者應該會用一種比較犀利,甚至有點戲謔的角度來剖析這個光鮮亮麗背後的真實樣貌。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連結藝術品背後的「天價」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巨大鴻溝,那種對比往往最能觸動人心。

评分

說真的,台灣現在的藝文圈其實很熱鬧,各種展覽、拍賣會的消息層出不窮,但總覺得缺少一本能把這些現象串起來的「導讀」。這本電子書的出現,簡直像是及時雨。我最欣賞的是那種敢於直面問題、不迴避爭議的態度。很多關於當代藝術的探討,常常被包裝得過於學院派,讓人望而生畏。但從這本書散發出來的氣場來看,作者似乎更傾向於用一種大眾都能理解的語言,去解構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交易行為。我期待能讀到一些關於亞洲市場,特別是台灣本地的案例分析。畢竟,我們身處其中,對這些事件的體感會更為直接。如果作者能將國際脈動與在地情境巧妙地融合,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可限量了。這不只是一本藝術書,更像是一本觀察當代消費社會的切面。

评分

我得說,現在的媒體環境很難讓我們靜下心來好好理解一件事的全貌。大家習慣了碎片化的資訊,對於需要長時間專注的主題很容易感到不耐煩。這也是為什麼我對這本電子書抱持著高度期待,因為它聽起來像是一個願意花大篇幅、細膩描繪事件發展脈絡的深度作品。從書名「瘋狂史」這三個字來看,作者顯然不打算寫一本溫和的歷史敘事,而是要帶領讀者進入一個高潮迭起的戲劇現場。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定義這個「瘋狂」的起點和終點?是某個特定的拍賣紀錄,還是一種氛圍的總和?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線索,理解這種「非理性繁榮」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以及它對藝術創作本身的影響又是好是壞。這種探討必然會牽扯到權力結構和話語權的爭奪,這才是最引人入勝的部分。

评分

最近在跟一些從事設計業的朋友聊天,大家都在討論「價值如何被重新定義」這件事。當藝術品不再僅僅是美學的體現,而成為一種金融工具時,我們該如何看待創作者的初衷?這本電子書的潛在主題,似乎正觸及了這個核心痛點。我比較注重的是,作者是否能提供足夠的田野調查或紮實的數據來佐證他的論點,而不是空泛的評論。因為涉及「市場」二字,就必須要有足夠的底氣才能服眾。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是獵奇的軼事,更是一種方法論,讓我們能用更清醒的眼光去審視那些天價背後的運作邏輯。如果它能成功地解構市場的迷思,讓讀者在面對下一個天價新聞時,不再只是驚呼,而是能冷靜地問一句:「為什麼?」那麼,這本書就成功地在台灣的閱讀市場中,佔據了一個重要的位置。

评分

收到這本電子書後,我趁著週末的空檔趕緊點開來「聞香」。坦白說,光是電子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就給了我一個很不錯的初體驗。選用的字體風格穩重又不失現代感,閱讀起來非常舒服,特別是對於需要長時間盯著螢幕的電子書來說,這點非常重要。雖然我還沒深入閱讀內文,但光是書名和這份設計感,就足以讓我感受到作者對待這項題目的嚴謹性。我猜測這本書的論述可能會非常流暢,因為好的作者總能把複雜的概念,用一種像聊天一樣輕鬆的方式傳達出來,讓你不知不覺就吸收進去了。我個人對於市場心理學很有興趣,藝術市場這種充滿非理性因素的領域,更是充滿了迷人的張力。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視角,讓我能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為什麼某些東西的價格可以飆升到如此誇張的地步,而背後支撐的邏輯究竟是藝術價值還是純粹的資本遊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