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與它們的產地 (電子書)

廣告與它們的產地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東京碎片
图书标签:
  • 广告学
  • 广告史
  • 媒介研究
  • 文化研究
  • 传播学
  • 营销学
  • 中国广告
  • 广告产业
  • 电子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日跨國企畫◑
最懂中文的日本現役廣告人「東京碎片」最新力作
繼《日本製造》之後,醞釀5年的深度觀察
帶來疫情之下的第一手廣告業界筆記
13種廣告類型×逾100項品牌事例
發現廣告創意背後的台日文化眉角

  同一個品牌的商品,在台灣和日本有什麼不一樣的廣告表現?

  一樣是啤酒,你喝下肚的是歡聚慶祝的爽快氣氛,還是犒賞慰勞的苦澀滋味?

  一則廣告的誕生,靠的不只是創意,還得摸清消費者的面貌——本書作者是一位日本廣告人,他將廣告視為社會文化的「解釋者」,認為每則廣告都是經過市調、分析消費者需求後彙整而成的結晶,因此從廣告表現可以觀察出當地的消費型態,以及人們的思考與行為模式。

  ►台灣的感冒藥廣告為何總是如此洗腦?日本的感冒藥都是給社畜吃的?
  台灣人常常覺得自己和日本的距離很近,但在民族性上其實有我們意想不到的差距。同樣是感冒藥,台灣的廣告多為家人感冒的情境劇,時常融入歡樂的歌舞元素;然而日本的感冒藥廣告卻以上班族為主角,強調藥效快,服藥就可以正常上班,甚至以「獻給就算感冒也絕不請病假的你」作為廣告標語,從這背後就能觀察到日本人深怕給人添麻煩的民族性,還有不鼓勵民眾因小病去看醫生的政策考量。

  第一本以廣告創意為題的台日文化觀察報告
  深度挖掘廣告創意背後的文化意涵

  本書搜羅2015~2021年間逾百項廣告事例,聚焦化妝品、感冒藥、人壽保險、啤酒、速食店、超商、飲料等13種與一般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廣告類型,提及全聯、GOGORO、日清泡麵、SAPPORO啤酒等台日知名品牌,透過比較台日兩地廣告表現手法的不同,分析台日文化的差異,挖掘廣告創意背後的文化意涵。

  ★特別收錄【內行看門道】專欄
  討論「如何用文案寫出滋滋作響的美味旋律」、「廣告使用外國語言的神奇魔力」、「什麼樣的廣告歌能傳唱千古」等等,聚焦於廣告手法的台日業界分析,不論你是內行還外行,保證看得直呼「原來如此」!

名人推健

  陳頤華/日本文化誌《秋刀魚》總編輯
  黃子佼/跨界王
  馮宇/IF OFFICE 負責人
  盧建彰/廣告導演
  ————————————不轉台推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广告与它们的产地(电子书)》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简介内容独立于原书,并力求自然流畅,符合人工撰写风格。 --- 书籍简介:《都市的脉动:现代传播、消费文化与符号经济的交织》 一部深入剖析当代社会驱动力的深刻洞察之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无形的“讯息流”所包围。从清晨醒来接触到的智能设备推送,到通勤途中映入眼帘的巨幅广告牌,再到深夜沉浸其中的流媒体内容——“传播”与“消费”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而是重塑我们认知结构、定义社会身份的核心力量。 《都市的脉动:现代传播、消费文化与符号经济的交织》并非一本教授如何制作高转化率广告的实用手册,也无意探讨特定品牌背后的营销策略。相反,本书将目光聚焦于一个更宏大、更具哲学意味的议题:我们是如何被“意义”所构建的,以及这种构建过程如何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本书的作者凭借深厚的社会学、符号学和媒体理论功底,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旨在揭示当代社会运作的底层逻辑。它邀请读者暂时放下对具体商品的关注,转而审视那些支撑起整个消费景观的“看不见的力量”。 第一部:符号的迷宫——意义的生产与消费 现代社会的核心是意义的生产。我们购买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承载的社会价值、情感联结和身份认同。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符号经济”的运作机制。 一、从实用到象征:价值的转移 作者首先梳理了从工业革命早期对“功能性”的强调,如何逐步转向对“象征性”的追逐。我们审视了大众文化如何巧妙地利用原型(Archetypes)、神话(Myths)和集体潜意识,将冰冷的物质转化为饱含情感的符号。例如,一件T恤衫的价值,如何通过其裁剪、颜色、附带的历史叙事,远远超越其面料成本。 二、图像的暴政与视觉权力的解构 在高度视觉化的当代,图像不再只是现实的反映,而是建构现实的工具。本书详细分析了“凝视”(The Gaze)理论在当代传播媒介中的演变,探讨了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光影处理和构图设计,无形中引导公众的欲望与判断。我们探讨了社交媒体滤镜背后的心理学基础,以及这种“美化”如何悄然改变了我们对“真实”的定义。 三、叙事即权力:故事的构建与流传 任何成功的文化现象背后,都站着一个强大的叙事者。本书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官方叙事与民间叙事之间的张力,重点分析了现代传播系统如何通过碎片化、高频次的故事植入,实现对集体记忆的重塑。这些叙事不仅仅是关于“谁做了什么”,更是关于“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二部:都市的肌理——空间、时间与身体的重塑 消费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屏幕上,它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物理空间和时间观念。本部分关注“场域”对个体经验的影响。 一、消费景观中的城市规划 城市空间是如何被设计来鼓励流动、停留和最终的购买行为的?本书考察了现代商业区、购物中心乃至公共广场的设计哲学,揭示了建筑语言如何成为一种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引导市民的路径和注意力。我们分析了“体验经济”如何将纯粹的物理空间转化为可被出售的情感容器。 二、时间的加速与慢哲学的抵抗 在“即时满足”成为常态的社会中,时间被分割、压缩并商品化。本书探讨了科技进步如何加剧了这种时间焦虑,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慢下来”的反思运动。通过对“手工复兴”和“数字排毒”现象的分析,作者试图理解个体在无休止的效率追求中,如何重新寻回对自身生命节奏的掌控权。 三、身体的界面:身份的定制与展示 身体是意义最直接的载体。本书深入研究了当代社会如何将身体视为一个需要不断“优化”和“定制”的项目。从健身文化到生物科技的伦理边界,我们审视了媒体如何定义理想的身体形态,以及个体如何通过物质消费(服饰、美容、健康产品)来表达其社会阶层或亚文化归属。身体不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持续进行的“符号工程”。 第三部:反馈的循环——技术、个体与未来的边界 随着技术迭代的加速,传播与消费的界限日益模糊。本部分着眼于新兴技术对社会结构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并探讨了主体性的存续问题。 一、算法的策展人:偏见与透明度 我们不再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生活在算法根据我们的历史数据“量身定制”的信息茧房之中。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推荐系统和数据挖掘如何加固既有的偏见,并探讨了在高度个性化推荐的时代,公共讨论空间面临的挑战。我们审视了算法决策背后的伦理困境,以及“被理解”与“被操纵”之间的细微差别。 二、参与式文化与“去中心化”的幻象 社交媒体的兴起催生了“用户生成内容”(UGC),看似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然而,本书认为,这种参与往往被系统吸收并转化为新的价值来源。我们分析了“网红经济”的内在矛盾性,即个体如何在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中,通过模仿中心化的成功模式,实现自我商品化。 三、超越消费:对“意义赤字”的反思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背景下,许多人正面临着“意义赤字”的困境。本书的结论部分回归到人文关怀,探讨了当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包装、定价和出售时,什么才能真正构筑起个体坚实的内在世界。它呼吁对技术媒介的使用保持警觉,并鼓励读者从被动的消费者,转变为积极的意义建构者。 《都市的脉动》是一次对我们所处时代结构性力量的彻底审视。它不是关于“看什么”,而是关于“如何看”。它为那些渴望理解现代社会复杂运作逻辑、希望在无休止的符号洪流中保持清醒思考的知识探索者,提供了一把锐利的分析之钥。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東京碎片(uedada)


  畢業於早稻田大學,能用中文創作並經營華文部落格,是個具有幽默風趣性格與敏銳觀察力的奇妙日本人。為「第一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評審團推薦優格」首位外國得獎者,2012~14年誠品站駐站作家。

  目前居住在東京,從事廣告相關工作,擅於透過廣告文案、文宣等觀察日本社會脈動和居民微妙的心情變化,並以幽默諷刺手法來評論新聞時事、廣告文化、語言生活,深受廣大網友的喜愛。

  著有《日本創意文案》(方智,2008)、《絆:後311日本社會關鍵詞》(貓頭鷹,2012)、《日本製造:東京廣告人的潮流觀察筆記》(貓頭鷹,2016)等作。
 
  部落格「23區24小時──東京碎片」:blog.sina.com.tw/uedada/
  twitter@uedada

譯者簡介

歐兆苓


  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熱愛翻譯,譯作以人文史地書籍為主,亦積極拓展其他領域。

  譯有《文青的第一堂日本文學課》、《東京地理地名事典》(遠足文化)及《爆笑世界史》(三采)等書。

  聯絡方式:evelynoh2525@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這不一樣,有意思捏。——盧建彰(廣告導演)
前言/每逢周末就泡在YouTube上的這幾年

第一章 飲食
【咖啡】是喝氣氛的,還是喝提神的?
【啤酒】是慶祝的暢快,還是慰勞的苦澀?
☞內行看門道——關於每個啤酒品牌都一定會有的「一句話」
【泡麵】是感人故事,還是笑話?
【速食】漢堡的競爭對手是誰?
☞內行看門道——善用文字吊胃口

第二章 健康
【感冒藥】台灣人的節奏感vs.日本人的責任感
☞內行看門道——何謂千古傳唱的廣告歌?
【機能飲料】「疲勞」是喜劇、悲劇,還是存在價值?
【人壽保險】如何面對傷、老、病、死?

第三章 生活
【彩妝保養】美麗是藝術還是約束?
☞內行看門道——包裝於外文之下的心態與策略    
【洗衣精】當洗衣服不再是「家事」的那一天
☞內行看門道——從廣告看「擬人化」
【超市】撿便宜是一件很酷的事嗎?
☞內行看門道——矛盾創造出的深刻印象
【英語培訓班】不會英文,傷腦筋的是誰?

第四章 交通
【機車】「機車王國」的台灣 vs. 「不吵醒孩子」的日本
【汽車】要追求更好,還是享受當下?
☞內行看門道——用懷舊角色篩選目標客群的策略
 
後記/把手伸向那些不斷推陳出新又轉瞬即逝的無數廣告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77345
  • EISBN:978986077741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9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這不一樣,有意思捏。
盧建彰(廣告導演)


  ◎帝王蟹

  我入行的第一年,是在日本電通集團的國華廣告。電通集團作為日本市場最大的廣告公司,媒體市占率極高,是世界第一大單一廣告公司,每年會針對旗下的作品,做出評選,稱之為「電通賞」。

  而榮獲電通賞的優秀作品,會到世界各個分公司做講座賞析,由專業人士做翻譯與精采深度的講評,讓全世界的不同國家成員彼此對話,討論那一年裡最好的集團內作品。

  我一來不是本科系畢業,對廣告懵懂,二來又

  是全世界最菜的廣告新鮮人,結果,因為主管被指派負責這個「電通賞」而有機會參與。在當時,這是個難得的榮譽,因為電通集團光在台灣,就有好幾家公司,而且個個表現也都還不錯,彼此處於一種微妙的競爭關係,也就是說,大家都在看。

  那時需要電通賞在台灣宣傳的一個主視覺和標題,我的廣告生涯才剛起步,第一年只有在時報廣告獎裡拿到一個佳作,正處在一個問題比答案多的階段,被叫來寫這個案子的文案,心裡當然忐忑,又覺得興奮。

  後來,我們做的是,在一個全白的背景裡,放了一隻巨大的帝王蟹,看起來非常豐盛,而且因為那隻帝王蟹是全紅的,在那背景中,你遠看,就像日本國旗。帝王蟹的肉質滋味鮮美,是極為高級的料理,當然也是台灣人對日本的印象之一,這張稿子又明確,不必太多言語。

  廣告應該是要讓要對話的對象有感受,有時追求不言而喻,有時追求言之有物,有時又追求意在言外。

  我讀了眼前這本書,覺得就彷彿是新鮮直送的帝王蟹,滋味多樣,文筆平易近人,邀人大快朵頤。

  ◎拉麵不是日本正統食物?

  或許是養成的不同,作者有很多想法跟我不一樣。但我近幾年常覺得,與人對話,閱讀書籍,在可能的狀態裡,可以盡量找和你想法不太一樣的,那對你少得可憐的時間來說,或許比較實用,當然,也可能比較有趣味。

  在閱讀期間我一直喊著,「欸?真的嗎?哈哈哈啊」,我妻覺得我好像神經病一樣。

  比方說,拉麵。

  你問每一個台灣人,大家對拉麵的印象是什麼,十個應該有十個會說日本,台灣人去日本玩一定至少會吃一碗拉麵。可是,作者說,日本人到現在還是無法把拉麵當成是日本的正統食物,他們認為拉麵是屬於中國的。也因此,日本的泡麵廣告,就算是拉麵,也不會把它做到一種需要嚴肅以對,當作經典美食的高度。

  台灣的泡麵品牌「拉麵道」,可是整支廣告片全日語發音,而且在日式的禪意枯山水中,由一位穿著寬大衣襬彷彿川久保玲服裝的女子,以巨大的毛帚,在地上畫著意念十足的沙畫,全片核心的創意語言大概就是極度日本文化吧。

  結果,日本人不認為拉麵是他們的正統食物,我整個拍手叫好,謝謝作者給了我如此強烈的認知衝擊。哈哈哈,實在暢快呀!

  ◎日式品牌風在台大受歡迎

  我有個朋友正在台大讀研究所,他說台大有個學生的交流版,規定只能張貼和台大有關的事物,於是,奧運期間,你就會看到許多標題是這樣的貼文「全台大多數人都在為李智凱加油」、「全台大加油林昀儒鄭怡靜奪得銅牌」。

  哈哈哈哈,我覺得,台灣的大家都好有創意噢(所以我也試著寫一個類似的副標題)。

  其實,我自己就操作過幾個以濃厚日本風味作為賣點的品牌案例,除了銷售有極佳成績外,也在廣告獎項上有所斬獲。

  那時在做LUX,我們做的是JP NO.1 ,因為麗仕洗髮精在日本市場十年銷售第一,所以我們在台灣就做了一系列以日本為主題的行動。比方說,我們做了很多明信片,你會在你家收到,而收件人是你,畢竟是明信片,所以你當然會好奇地看上頭寫了什麼,結果發現是個叫立文的女生去日本東京讀書,她發現日本女生都是用麗仕洗髮精,跟我們台灣很不一樣,還問說要不要批一些去日本賣;另外也有日本女孩來台觀光,她的行李箱不小心在路上被碰到而打開,掉了一地的麗仕洗髮精,原來她要買回去當伴手禮。這個作品後來的到整合行銷類的銀獎,金獎從缺。

  我還做過馬自達,這個汽車品牌在台灣一直以日本精緻人文精神為品牌的操作核心,影片幾乎是全日文發音,日系氣味濃厚外,之前我們甚至會講就到必須連馬路號誌、車牌都換成日本的,在製作上非常講究細節。

  其中有一支「狗狗篇」的廣告,你會看到一隻狗叼著紙箱子,爬過天橋,走過漫長的道路,經過小溪,穿過小巷,也在快速道路旁安靜地走著,從白天到黑夜,又從黑夜到白天,累了就在個日本居酒屋前休息,有人出來,他趕緊爬起又叼著那個紙箱子走。終於,他看到一戶人家停下了腳步來,他走了過去,把箱子放下。隔天天亮,從這戶人家一個孩子背著日本小學生的書包,興高采烈地出門上學,西裝筆挺的爸爸跟在身後,準備開車,孩子往前發現,車輪旁有個箱子,探身一抱,是隻小狗狗,遠處那大狗狗遠遠地望著,這時,字幕出現「誰都會覺得你是個好爸爸」。你才意識到,原來狗狗一路尋找托孤的對象,而他判斷的標準是車子,願意開MAZDA5這台車的,就是好爸爸,值得託付。這個作品也拿到交通類的金獎。

  可見,在台灣談日本,是有吸引力的。

  不過,很有趣的是,在日本他們不會做相同訴求,馬自達在世界各國其他市場,做的都是談開車時的快感,充滿年輕感。至於麗仕洗髮精是談麗仕世界之星,主要以好萊塢明星代言為主。

  換句話說,廣告在做的是文化,而文化差異,就會帶來品牌操作上的極大差異。

  ◎社會學的深刻觀察

  我在讀這本書時,深深感受到作者是位非常厲害的社會觀察家,他不單只是比較我們廣告人一般會重視的得獎廣告而已,對於大眾化的廣告有更多著墨,無論是藥品、飲料、泡麵廣告,都有非常精彩的觀察,同時又充滿了好奇心,並且有高度的動力去考察,非常有趣。
 
  更棒的是,他也會就同品項的廣告作品在日本文化中代表的意義,提出精緻的洞見,這對我這種喜愛理解新事物的人來說,根本是超級喜歡。

  請讓我多說一句,雖然有人說陽光底下沒有新鮮事,但那說的是上帝眼中喔。作為平凡的人類如你我,卻又希望可以用創意改變這世界,你當然必須要好好感受那股不同的思潮。

  台日友好,不單是在國民交往,其實在文化創意上的學習與理解,也非常重要。我感到作者的慷慨,也期待你享受這份創意上的慷慨。

  創意就是在想法上不一樣,而這不一樣,有意思捏。

自序

每逢周末就泡在YouTube上的這幾年

  どうも(你好)。我是東京碎片(uedada),是一個在廣告業工作的日本人。

  我的本業是廣告文案,因為對中文有興趣,從十幾年前開始經營把日本廣告介紹給台灣人的部落格。我將部分內容整理成冊,在台灣出版,後來又因為這個契機,陸續出版了有關日本社會在三一一震災後的變化,以及透過各種日本製品說明「日式思維」的書,還曾經在台灣的雜誌和網路媒體撰寫專欄。而這次,我以比較台灣和日本的廣告作為主題。

  一個好的廣告,會在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狀況、大眾的想法和行為傾向的前提下,精心設計出能夠吸引目標客群的台詞文案或視覺圖像。反過來說,只要仔細觀察廣告的台詞或表現手法,就能對當時的社會風氣或價值觀有初步的了解。我之所以會寫部落格介紹廣告,也是因為覺得這是個能夠將日本人的想法及生活文化,介紹給台灣人的獨一無二的方式。

  因此,比較台灣和日本的廣告,應該也能發現雙方在思考模式、行為準則以及生活文化上的差異。當出版社向我提出這個企劃時,我真的很迫不及待,興奮得熱血沸騰!

  但與此同時,我也有點煩惱,因為不知道人在日本的我,要用什麼方法才能研究台灣的廣告。由於台灣在日本也很受歡迎,有很多介紹台灣觀光景點或飲食文化的書籍、網站,然而我卻從來沒看過專門介紹廣告的媒體或資訊。

  不過,我得感謝自己生在這個時代。首先,絕大多數採用B2C行銷的企業,現在都有自己的網站或社群帳號。我到上面看了一下,發現他們不但大多都有上傳這幾年的廣告,還有很多專為網路行銷所設計的加長版廣告或微電影等精采內容。

  而讓我覺得幫助最大的,是多數台灣廣告都有為台詞或旁白提供中文字幕。如此貼心的設計應該不是為了像我這樣的外國人,而是多虧了台灣人的影視觀看習慣吧。但拜此所賜,除了可以正確理解廣告的內容之外,我還趁機學到了很多新知識。

  話雖如此,觀察廣告著實是一件辛苦的差事。廣告人這種生物基本上都嚮往能做出前所未有的表現,因此即使找到一、二個非常特殊的廣告,也不見得就代表那個國家的人有這種觀念或文化;倒不如說,真正需要的,其實反而是找出多數廣告的共通特色,再從這些地方比較台灣和日本的差異,其實是很不起眼的工作。偶爾會有一些有趣的日本廣告,因為登上台灣的媒體版面而引發話題,不過在本書當中,這種類型的廣告也許是少數。

  而且令人頭痛的是,廣告這種東西有可能會在某個時間點,突然大幅更改表現手法或宣傳內容。比方說,當商品銷量不佳時,廠商會快速調整宣傳內容或表現手法,企圖藉此打破現況。就算是大受好評的系列廣告,因為代言人的合約到期而切換成新系列也是稀鬆平常的事。除此之外,社會風氣的改變也會影響消費者的心理,導致原本的廣告失去魅力、需要換新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因為這些原因,我花了四、五年的時間撰寫本書(當初收到企劃時,出版社還問我:「一年左右可以交稿嗎?」想來真是臉上無光啊)。還發生過好幾次在把查好的資料整理成文章後,卻發現廣告傾向出現變化,只好再重新查資料補充的情況。我在書中介紹的廣告主要來自於二○一五年左右到二○二一年初的這段期間,但是當你們讀到這本書時,實際看到的廣告說不定已經完全不同了。

  不過,就像我一開始說的,廣告的表現手法或內容,一定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勢或民眾的情緒、志向等等,因此毋庸置疑的是,這本書至少從某個角度記錄了台灣人與日本人在二○一○年代後半期的情緒和行動。

  因此,從接到本書的企劃開始,連續好幾年的周末,我都是在打開YouTube和Facebook之後,泡在各家企業的廣告裡度過的。

  欣賞這些廣告時,我時常會因為賺人熱淚的外國廣告,或者是因為大數據演算「推薦」的各國廣告錦集而看到入迷。要是一直為了這些影片分心,就會拖延到工作進度,因此我總是只看一下下就馬上切回台灣或日本的廣告,連續好幾年不斷重複這樣的循環。

  而我只要一想到在眼前螢幕的另一端,充滿了以廣告的形式存在的各國價值觀、習慣與文化,我的好奇心便蠢蠢欲動,難以自拔。希望藉由本書,能將這份感受分享給讀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说真的,现在的广告早就不是单纯的产品推销了,它几乎已经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这本书的标题让我想到,我们是不是把太多理所当然的东西当成了理所当然?比如,为什么某些特定地区或特定族群的广告语总是有种莫名的「亲切感」?或者,当一个国际品牌进入台湾市场时,它会如何「在地化」自己的语言和视觉风格?这种「产地」的概念,不只是指制造地,更应该是指「思维的起源地」。我特别关注台湾在地品牌如何运用本土的元素,去对抗那些欧美日韩的强大攻势。很多时候,台湾的广告在情感连结上做得非常出色,那种细腻的、带点人情味的叙事,是冰冷的科技数据无法取代的。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让我们跳脱出单纯的消费者身份,去审视这些广告背后的「文化翻译工程」。如果作者能深入剖析几个经典的台湾本土案例,说明它们如何从概念走到镜头前,那真是太棒了,这比看一堆外国案例更有代入感。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在媒体环境里打滚的人来说,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其实更偏向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市面上的行销教材,往往把「成功」包装成一个可以复制的公式,但事实是,今天的成功经验,明天可能就全面失效。广告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新的平台、新的技术(像是AI生成内容)不断涌现,这让整个产业变得极其不稳定且充满变数。所以,我更希望作者能探讨的是广告在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环境时,其核心的「不变」是什么?那些永远不会过时的说服技巧,或者说,那些人性中永恒的弱点或渴望,是如何被广告捕捉和利用的?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哲学层面的反思,而不是停留在操作层面,那它就具备了长远的价值。我不想只学到「怎么做」,我更想知道「为什么这样有效」,以及「这种有效性会带来什么副作用」。毕竟,过度消费和信息轰炸的副作用,我们台湾社会已经感受到不少了。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用「產地」,这个词用得很妙,我一拿到书就开始翻阅目录,猜测作者的布局。我希望作者能够将过去和现在进行一个有机的结合,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广告案例。例如,从早期的报纸广告到现在的社群媒体置入,广告的媒介和载体一直在变,但它们试图影响我们购买决定的核心机制,是否有所谓的「同源」?我尤其对作者如何处理「跨文化传播」的部分感到好奇。台湾的广告语有时很俏皮,有时又很直白,这种风格与日韩、欧美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这种地域性的风格,究竟是市场决定的,还是创作者的性格使然?如果能看到一些深入的个案研究,比如某一个特定产品,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年代的广告策略的演变,那会很有启发性。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好的广告概念,是如何穿越时空的限制,并根据不同的「产地」文化进行微调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够引人遐想了,「廣告與它們的產地」,光是看到这几个字,我就忍不住好奇心爆棚。老实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很硬的理论专书,毕竟现在坊间的行销书籍多半是教你「速成秘笈」、「五步到位」之类的口号式文章,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深度。但这本书的视角显然不一样,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做广告,更像是在解剖广告这个现象本身。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这些我们天天在看的、听到的、滑手机时跳出来的「訊息」,是如何被建构、包装,然后精准地送达到我们眼前的。台湾的市场竞争激烈,广告战打得比谁都凶,从捷运车厢到网路直播,无所不在,但我们真的了解这些广告背后的驱动力吗?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们深入探究,那些华丽辞藻、精心设计的画面底下,究竟藏着什么样的文化土壤、商业逻辑,甚至是心理学原理。感觉就像是走进一个大型的「广告博物馆」,但不是去看作品本身,而是去研究制造这些作品的「工厂」和「原料」,这对我来说,比单纯学习如何投放脸书广告来得有意思多了。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个感觉是它的装帧设计感十足,这对于一本谈论「广告」的书来说,算是很到位了。我期待的内容是,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像是「反向工程」的视角。我们看太多广告主如何想方设法地让我们掏钱,但很少有书会真正系统性地去解构这些手段,把它们赤裸裸地摊在阳光下。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分析那些精心设计的「场景化营销」,如何利用我们对「身份认同」的追求,将一个商品变成我们想成为的那种人的象征。台湾的年轻人尤其容易受到网路KOL和名人效应的影响,这种影响力背后的广告逻辑是什么?它是不是比传统媒体的广告更难被识别和抵抗?如果这本书能教我们如何辨识出那些潜藏的、半透明的营销意图,让我们在接收资讯时,能多一层的思考和过滤,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商业书籍,它简直就是一份现代社会生存指南。我真心希望内容能扎实有力,而不是空泛地谈论什么「创意无限」,而是真刀真枪地把广告背后的「肌肉」和「骨架」展示给我们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