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 (電子書)

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風德
图书标签:
  • 學潮
  • 戰後中國
  • 政治史
  • 1945-1949
  • 中國近現代史
  • 學生運動
  • 政治運動
  • 歷史研究
  • 電子書
  • 內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針鋒相對。在國共頡頏中,中共在武裝鬥爭外,另闢第二條戰線,即學潮鬥爭。學潮對戰後國共兩黨勢力的消長,的確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餘波所及,亦左右了研究的客觀公正;本書則以跳出此一框框 作為研究的基點,以窺探、曝陳往事真相為鵠的,藉而重現戰後學潮史實,並探討其影響。
現代東亞的轉型與衝突:戰後秩序的重塑 (1945-1960) 本書深入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東亞地區在政治、社會與思想層面上所經歷的劇烈結構性轉變。從日本的戰後重建、韓國與臺灣的分裂對立,到中國大陸的內戰與新政權的建立,這段時期不僅是帝國瓦解後的權力真空填補過程,更是冷戰思維全面滲透、民族主義與意識形態激烈碰撞的關鍵時代。 第一部:舊秩序的崩塌與重建的雛形 本部分聚焦於戰後初期(1945-1948年)的混亂與重建工作,特別關注戰敗國的去軍國化進程以及被解放地區的權力轉移。 第一章:戰敗國的去殖民化與盟軍佔領下的社會實驗 探討日本在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領導下的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佔領期間所經歷的深刻變革。重點分析了廢除神道國教化、戰犯審判、以及在美國支持下推行的土地改革與勞工立法。書中詳細梳理了這些改革如何從根本上重塑了日本的政治文化,為日後民主制度的奠基提供了制度框架,同時也分析了社會內部對改革的抵制與適應。特別關注了日本知識界和學生群體在戰後初期對國家道路的反思與爭論,以及早期社會運動的興起。 第二章:朝鮮半島的分裂與美蘇勢力的初次對抗 詳細考察了美蘇兩國如何根據「三八線」劃分勢力範圍,以及這一臨時措施如何迅速演變成不可逆轉的政治邊界。本章分析了半島南北兩方政治力量的集結與分化,包括李承晚在南方與金日成在北方的政治路線之爭。研究揭示了在外部勢力干預下,朝鮮半島內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思潮的對抗如何從政治協商階段迅速滑向武裝衝突的邊緣。同時,本書也考察了半島內部的社會資源重新分配和意識形態清洗的早期跡象。 第三章:東南亞的民族獨立浪潮與西方勢力的回歸 本章將視野轉向東南亞,分析了日本投降後,殖民地民族主義運動如何迎來爆發的時機。重點探討了印度尼西亞(印尼)與越南(法屬印度支那)爭取獨立的艱難歷程。對於印尼,分析了蘇加諾領導下的民族主義者如何利用政治真空,與試圖恢復殖民統治的荷蘭軍隊進行長期武裝鬥爭的複雜性。在越南,則深入分析了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如何將反法鬥爭與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相結合,奠定了未來數十年區域衝突的基礎。本書強調了冷戰背景下,西方國家對維護舊殖民秩序的干預,以及這如何激化了當地的民族解放戰爭。 第二部:冷戰格局下的意識形態重塑與社會動員 本部分聚焦於1949年之後,隨著中國大陸政權的易手,冷戰東線格局的最終確立,以及各國如何圍繞新的意識形態軸心進行內部重組與外部結盟。 第四章:從戰爭到體制:中國大陸的革命後續效應 (1949-1953) 雖然本書不涉及特定時期中國的學潮議題,但本章將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政權如何迅速地進行國家層面的制度化建設,以鞏固其統治基礎。重點在於「土地改革」在農村的全面推行、知識分子改造運動的開端,以及國家對意識形態的嚴密控制機制的建立。分析了新政權如何通過群眾動員和政治清洗,迅速清除舊時代的殘餘勢力,並確立了以蘇聯為模式的中央集權體制。本書也探討了這一轉變對周邊地區(如香港、臺灣)社會和政治心態的深遠影響。 第五章:臺灣的威權體制初建與社會的重塑 本章專注於國民政府遷臺後的政治軌跡。探討了「二二八事件」的餘波如何被用來加強統治合法性,以及隨後在美國援助下建立的戒嚴體制。詳細分析了「反共復國」的意識形態如何成為凝固社會階層與政治權力的核心工具。本書側重於分析戰後遷臺精英與本地社會的磨合過程,以及早期經濟建設(如輕工業發展與土地改革)如何為日後臺灣的經濟起飛創造了初始條件,同時也揭示了早期威權統治的嚴酷性。 第六章:區域性的安全困境與聯盟體系的形成 本部分總結了戰後十年東亞地區安全架構的定型過程。重點分析了韓戰(1950-1953)對重塑東北亞地緣政治格局的決定性作用。韓戰不僅鞏固了朝鮮半島的分裂,更直接催生了美日安保條約的簽訂,以及美國在西太平洋建立的全面軍事同盟體系。本書探討了東南亞國家(如菲律賓、泰國)如何在此背景下選擇對美結盟,並分析了這一體系如何有效地遏制了地區內的共產主義擴張勢力,但也同時壓制了各國內部追求真正自主發展的政治空間。 第七章:知識分子與大眾文化的邊緣化 本章回顧了在日益嚴峻的冷戰氣氛下,知識分子在不同政權下的處境。在威權體制下,學術研究與公共討論空間被嚴重壓縮,思想的獨立性受到嚴格審查。本書對比了不同體制下,文學、藝術與大眾媒介如何被國家意識形態所引導或利用,探討了在政治高壓下,個體如何進行文化上的抵抗、順從或轉向內心。 結論:轉型時代的歷史遺產 本書結語總結了1945年至1960年東亞的歷史進程:這是一個國家主權確立與意識形態對抗交織的時代。戰後秩序的重塑雖然帶來了國家機器的現代化,但也付出了極高的代價——長期的分裂、威權統治的確立以及對個人自由的限制。這些結構性的遺產,深刻影響了此後數十年的東亞發展軌跡。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917207
  • EISBN:978626307356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8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年代设置,恰好卡在近代中国最引人入胜的“历史剧场”时期。我希望作者在梳理宏大政治事件的同时,能够捕捉到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时代精神”。1945年到1949年,是中国社会对未来图景进行最激烈、最广泛讨论的时期。当时的书刊、小册子、民间流传的言论,都充满了对“路在何方”的焦虑和探寻。作者会不会引入一些社会史的视角,比如通过分析当时流行的文学作品、电影内容,来侧面反映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的心理状态?一个政治事件的发生,背后总有深层的文化与心理动因。如果这本书能够将政治决策的冰冷理性,与社会大众情绪的滚烫非理性交织起来,形成一种立体交叉的叙事结构,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部深刻的人性研究报告。我期待读到那种能让人感同身受,体会到历史洪流下个体命运无奈与抉择的文字。

评分

光从书名来看,"學潮"这个词跳脱出来,尤其引人注目。在那个国共拉锯的年代,学生运动往往是最敏感的晴雨表,他们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呼喊,经常是政治风暴的前兆。我好奇的是,作者如何将这些自发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学生活动,与高层的政治决策联系起来。例如,1945年后,许多知识青年带着建设新中国的热忱回归大陆,但很快就面临意识形态的巨大张力。书里会不会详细分析这些学运背后的社会经济成因?比如战后恶性通货膨胀对知识阶层生活的影响,以及他们对国民政府体制内腐败现象的失望。这种从基层向上渗透的社会压力,是如何一步步挤压了政治妥协的空间?我个人非常关注那些在运动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学运领袖,他们的个人选择与最终命运,往往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体困境与精神面貌。这本书如果能把“学潮”作为理解战后政治生态的一个切入点,那绝对是极具洞察力的。

评分

"戰後中國政治"的時空跨度,让我联想到意识形态光谱的剧烈波动。1949年并非一个简单的断点,而是新旧秩序交替的血腥过渡期。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跨越了国共两党核心叙事的比较视野,那就太棒了。比如,国民党在迁台后,其对战后失败原因的反思,以及对“失去大陆”的政治解读,是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台湾发展轨迹。反过来看,共产党在接管广阔国土时,是如何迅速地将“革命的理想”转化为“治理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做出哪些调整和妥协?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处理“合法性”的转移问题。一个政权之所以能够最终胜利并站稳脚跟,其背后的政治哲学和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力,是核心。我期待看到关于经济政策、土地改革(在解放区)以及社会动员策略的细致对比分析,这些才是决定民众最终支持谁的硬指标,而不是空洞的口号。

评分

如果这本书的重点是剖析“政治”,那么战后初期的政治生态,其复杂性绝非简单的二元对立可以概括。1945年后的国民政府,在光复后初期面对的局面是千头万绪:如何处理沦陷区的权力交接、如何整饬吏治、如何应对解放区的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我期待作者能对行政体系的运作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揭示出中央权威在地方层面的衰减过程。有没有可能,书中会涉及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毕竟,即便是在同一阵营内部,对于战后中国的重建方针也存在着路线分歧。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后见之明的人来说,理解当时决策者们在信息不完全、外部压力巨大的情境下所做的判断,是理解历史悲剧的关键。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揭示出,胜利是如何迅速地转化为治理困境的,那种内外交困的结构性矛盾,是如何一步步导向最终的崩溃。

评分

这本关于战后中国政治的书,光是书名就让人感觉到一种风起云涌的历史重量感。1945到1949,这短短的几年,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我猜想,书中必然会深入探讨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之间那种微妙又剑拔弩张的权力真空与博弈。1945年的重庆谈判,那种表面上的合作姿态下,实际上酝酿着巨大的冲突。作者会不会详尽地描绘出,当时的社会思潮是如何在“和平民主”的口号和现实的冲突中摇摆不定?尤其对于台湾的读者来说,这段历史是塑造我们身份认同的关键背景。我们这一代,从小接触的史观往往是聚焦于“胜利者”的叙事。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立体、更去意识形态化的视角,去审视当时知识分子、学生群体,乃至普通民众在选择与被选择之间的挣扎。它应该不仅仅是党派间的宏大叙事,更要触及到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小人物的命运,描绘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混合着希望与幻灭的复杂心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