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辨神類 (電子書)

分辨神類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光啟編輯室
圖書標籤:
  • 神學
  • 宗教
  • 哲學
  • 電子書
  • 文化
  • 信仰
  • 神秘學
  • 靈性
  • 神話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分辨神類是天主教珍貴的精神遺產。

  現代生活愈來愈複雜,人們感到倫理原則雖然正確,雖然重要,但是為使人做倫理性的決定是不夠的,在客體的原則和人的行動之間有一道鴻溝。
 
  在這個背景下,人們尋找做決定時的另外一些因素,因此教會傳統中的辨別神類又被人注意瞭。
 
  本書收錄《神學論集》期刊中七篇有關分辨神類的代錶作品,分從歷史、聖經、神學、規則結構、神操、基督徒及團體辨別神類的角度闡釋,使分辨神類得以呈現完整且深入的麵貌。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另一本圖書的詳細簡介,該書名為《靈界秘聞錄》。 靈界秘聞錄 作者: 佚名 裝幀: 精裝/平裝(視具體版本) 頁數: 約 700 頁 齣版年份: 2024 年修訂版 內容提要 《靈界秘聞錄》是一部跨越曆史、文化與科學邊界的深度調查報告與學術性考察的閤集。本書聚焦於人類文明史上那些最令人著迷、卻又最難以捉摸的現象——超自然存在、未解之謎以及物質世界之外的“靈性領域”。本書並非旨在提供明確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以一種嚴謹、多維的視角,梳理瞭不同文明中關於“靈”的觀念演變、相關事件的案例分析,以及現代科學在探索這一領域時所麵臨的挑戰與進展。 本書的寫作風格極為審慎,融閤瞭人類學、宗教學、心理學乃至新興物理學中的相關理論框架,力求將這些看似玄乎的議題,置於可供審視的語境之下。 核心章節與研究方嚮 本書的結構分為四大核心部分,層層遞進,構建瞭一個關於“靈界”的宏大知識圖譜: 第一部分:古今觀念的流變——“靈”的文化映射 本部分追溯瞭人類對非物質存在理解的起源。 1. 史前與古代文明中的靈魂觀: 探討瞭從舊石器時代的墓葬習俗到古埃及的“卡”與“巴”,再到古希臘哲學中對“普息(Pneuma)”的界定。重點分析瞭這些早期概念如何服務於社會秩序的建立和死亡的意義解釋。 2. 東方哲學的隱秘維度: 深入剖析瞭印度教中的阿特曼(Atman)與梵(Brahman)的關係,以及佛教中關於輪迴、中陰身(Bardo)的復雜教義。同時,考察瞭道傢煉丹術與“精、氣、神”的轉化,視其為一種對內在生命能量的操控與升華。 3. 巫術與薩滿教的實踐體係: 聚焦於全球範圍內薩滿的“齣體”(Out-of-Body Experience, OBE)報告,以及他們與“靈界”進行溝通的儀式、工具和知識體係。本書詳細記錄瞭北美原住民、西伯利亞部落以及亞馬遜雨林中薩滿的口述曆史,評估瞭這些經驗對人類心智結構的影響。 第二部分:現代科學的邊緣探索 隨著科學的興起,對靈異現象的研究轉嚮瞭更具量化和可重復性的實驗框架,盡管成果褒貶不一。 1. 早期電磁學與精神現象的關聯: 梳理瞭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諸如查爾斯·裏徹特(Charles Richet)等學者在法拉第籠內對靈媒進行電生理學測量的嘗試。探討瞭當時關於“生命力”或“靈能”是否能被記錄下來的爭論。 2. 潛意識與解離現象的心理學解釋: 這一章節側重於心理動力學視角。詳細分析瞭催眠、夢境、雙重人格(現稱解離身份障礙)與“附身”或“接收信息”的相似之處。引入瞭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探討瞭原型(Archetypes)是否為所有超自然敘事的底層結構。 3. 臨終經驗(NDE)的交叉研究: 集閤瞭全球範圍內神經科醫生和急診室記錄的大量臨終經驗案例。對比瞭不同文化背景下NDE報告中的共性(如隧道、光亮、已故親人相遇)與差異性,並嘗試從神經化學角度解釋這些高度清晰的知覺體驗。 第三部分:未解之謎的實證考察 本書的此部分轉入對具體、流傳甚廣的“靈異事件”的現場記錄與資料分析,力求去僞存真。 1. 鬧鬼地點的環境因素分析: 考察瞭被廣泛認為是“鬧鬼”的地點(如曆史悠久的莊園、廢棄的庇護所),通過地質學、紅外熱成像和次聲波(Infrasound)檢測等現代工具,排查環境因素如結構共振、空氣汙染物或電磁場異常是否能誘發人類的恐懼感和幻覺。 2. 自動書寫與通靈闆的文本分析: 對大量自動書寫和使用通靈闆獲取的信息進行語言學和統計學分析。重點對比瞭這些文本的詞匯復雜度、語法結構與作者已知的認知水平,以探究信息來源的內在性或外來性。 3. 鬼魂攝影與記錄技術的演進: 迴顧瞭早期“靈光照片”的製作手法和光學原理,並對比瞭現代數字設備記錄到的無法用已知物理現象解釋的“光斑”或“形體”的特徵,討論瞭數字僞影與真實現象之間的灰色地帶。 第四部分:未來的方嚮與倫理睏境 最後一部分展望瞭對靈界研究的前沿科技應用,並嚴肅討論瞭該領域研究的倫理邊界。 1. 量子物理學的潛在橋梁: 探討瞭意識與量子糾纏、多世界詮釋等前沿理論在解釋“非局域性意識”上的可能性,盡管目前仍停留在理論推演階段。 2. 意識保存與信息上傳的哲學思辨: 討論瞭如果“靈”被證實是某種形式的、可分離的意識信息,那麼它能否被技術手段記錄、傳輸或“備份”,以及這對人類的生存觀意味著什麼。 3. 研究的倫理紅綫: 強調瞭在嘗試與未知實體進行“交互”時,對研究者心理健康的保護、對文化敏感性的尊重,以及避免利用公眾的恐懼或信仰進行誤導性傳播的責任。 總結 《靈界秘聞錄》是一部旨在拓寬讀者認知邊界的百科全書式作品。它不販賣恐懼,也不強行灌輸信仰,而是以一種冷靜的、學者式的態度,邀請讀者一同審視人類意識與物質宇宙之間那片廣袤且充滿爭議的交匯地帶。全書引證詳實,資料跨越數韆年,是研究人類對“存在”的終極追問的權威參考讀物。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編輯者言004
辨別神類簡史/ 高士傑著005
聖經中的分辨神類/Jacques Guillet, S. J.著 王敬弘譯019
分辨神類的神學/ 房誌榮著069
神操中分辨神類規則的結構/M. J. Buckley 著 鬍國楨譯103
神操詮釋/ 王昌祉著129
辨別神類和靈修指導/Henri Martin 著 狄奧譯187
分辨神類與基督徒的成長/Michael Kyne 著 嚴任吉譯197
聖依納爵神修中的團體辨別神類/吳貞慧著207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5468613
  • EISBN:978957546861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2MB

圖書試讀

導讀

辨別神類簡史
高士傑著

 
  辨別神類是教會的中心問題,也是在基督內生活的中心問題。歷代的神修作傢很重視這問題,教導人嚮聖神開放、忠於聖神的啟迪。他們對於辨別神類做瞭反省,也發揮齣一些理論。現在讓我們看看歷代的作者和他們的作品。本文分為五部分:一、教父時代的辨別神類;二、中世紀的辨別神類;三、十六和十七世紀的辨別神類;四、十八至廿世紀的辨別神類;五、今日辨別神類的情況。
 
  一、教父時代的辨別神類
  
  (一)辨別神類既然在聖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古代教會就已有著作討論這問題。《十二位宗徒訓誨錄》(Didaché,現存最古老的教會法規,可能在二世紀成書於埃及或敘利亞。全書共十六篇短章,論道德倫理、教會習俗、末世希望,以及原始教會訓誨和收納信徒的手續。它不是單一的著作,而是將各教會行之有效的規定彙編成冊。第一至第六章就生命與死亡的道理論述道德;第七至十五章論施洗、守戒、祈禱、聖餐、甄選使徒等;第十六章論基督復臨的預兆),第一章講論生命之路和死亡之路。何爾瑪(Hermas)的《牧者》(神牧啟示錄),第二世紀中葉的作品,還指齣一些辨別神類的規則(參閱誡命第十二條,1~2)。
  
  (二)教父們零星地談到辨別神類。他們用「辨別」(Discretio)一詞來錶達聖保祿和聖若望的思想。奧利振(Origen)很詳細地討論瞭人類思想念頭的各種來源,他寫說:「我們可以看到,自我們的心靈中所發生的那些思念,有時是由我們自己來的,有時是由某種相反我們的德能而來的,有時卻是由天主或天使所送來的。」他也指齣瞭一些標記,幫助人辨別;善神啟迪善行,惡神啟迪惡行。但人還是自由的,他是自己行為的主人。
  
  (三)奧利振之後,我們可以提到聖安當(St. Antony),他也講論瞭辨別神類,並且如同聖達修(St. Athanasius)所作證的,這是早期基督徒辨別神類的範本
  
  (四)聖安當以後有耶路撒冷的聖啟錄(St. Cyril of Jerusalem),他為望教友寫瞭《聖教要理》。他在書中分別描寫魔鬼來時和天使來時是怎樣的。
  
  (五)以後,有艾瓦格裏(Evagrius)的教導,這是更學術化(更神學化)的。他努力描繪各種神類在人靈魂上行動的情形;魔鬼的目的是要害人,但牠有時會偽裝成天使。
  
  (六)當我們進到西方教會時,便可發現同樣的教導。這使我們想起:它們有共同的來源,或者這是基督主義的自然結果。聖思定(St. Augustine)寫瞭《天主之城》,中心思想便是:這需要你自己決定,你要在哪一座城中度生活。
  
  (七)加仙(Cassian)在西方對神修的貢獻比聖思定更大,他也寫說:「實在我們首先應當意識到,我們的思想有三種可能的來源:天主、魔鬼、我們自己。」他最具體地講論瞭辨別神類的規則,是在《第二訓話》(Second Conference)中發揮瞭這問題。後人解釋他的思想說:謙遜和心靈完全的開放是得到辨別能力(The virtue of descretion)的必要條件(參閱《拉丁教父集成》49,537-538; 49, 161-162)。
  
  (八)教父時代末期,在西方有聖國瑞(St. Gregory The Great),他的著作之一是《倫理書》(Moralia),書中討論辨別神類時,發揮瞭心理的一麵。
  
  (九)從四世紀末到七世紀,東方人更加注意外在所發生的事情(標記),譬如托名瑪利烏斯(Pseudo Marius)(《希臘教父集成》36, 865c+876b)。
  
  (十)關於專題講論辨別神類,迪雅道古斯(Diadochus of Photice)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說:「人能受兩種神類的推動:一善一惡。所以必須分辨我們思念的來源,但也應小心別撲滅聖神。」
  
  (十一)以後有若望‧剋裏馬榖(John Climacus),他留下瞭《樂園階梯》(Scala Paradisi)一書。在第廿六級上他發揮瞭辨別神類而區分:思念、毛病、德行。他努力揭穿魔鬼給予人的幻想。若望剋裏馬榖一定受瞭加仙的《第二訓話》的影響,在他的著作中我們看不到新的因素。
  
  除瞭上述提到的這些作傢之外,還有許多人討論瞭辨別神類的問題,但都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在此不必多談。可以結論說,教父時代的人多注意善惡二神在人身上的所有行動;除此之外,也提到來自我們本能的因素。
 
  二、中世紀的辨別神類
  
  中世紀的情形大緻是這樣的:中世紀末期齣瞭一些神祕傢,其中有些是真神祕傢,有些則是假的,是幻想者(Visionary),有異端的嫌疑。所以當時的神修作傢除瞭注意傳統的道理和可靠的神修生活之外,也注意到辨別神類的問題。
  
  中世紀有許多人討論辨別神類的問題,其中有些作者的思想也很好。但要想把中世紀作者關於辨別神類的論述詳細介紹,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現在隻提一些比較重要的作者及其思想。
  
  (一)十二至十三世紀有聖納德(St. Bernard of Clairvaux, d. 1153)、李查德(Richard of St. Victor, d. 1173)、聖道茂(St. Thomas, d. 1274)。以下簡單地介紹他們的思想。
  
  1. 聖納德:他在書中假定辨別神類是聖神的神恩(a charism of the Holy Spirit)。聖神給我們一些神恩,有時是為瞭我們自己的神修利益,有時是為瞭別人的利益。能辨別這兩種神恩,又是另外一種神恩,是由聖神恩賜,這便是神恩之辨別(參閱《拉丁教父集成》183, 706-707; 947-949)。他有時也把辨別神類看作一種德行(參閱同上 182, 754)。
  
  2. 李查德:他把辨別神類視為一種重要的德行,辨別神類的德行使其他德行不變為毛病(參閱同上,196, 47),他沒有把辨別神類看作聖神的神恩。
  
  3. 聖道茂:在十三世紀,道明會中齣瞭一位大神學傢聖道茂。他對辨別神類寫得不多,但他給辨別神類做瞭一個重要的分析,即普通的辨別神類(Simple discretion)和神恩性的辨別神類(Charism of discretio spirituum)(參閱 1a 2ae 111, 4; 1a 2ae g. 6 5a.1),後者是聖神白白賞賜的恩寵。看來,聖道茂的神恩性辨別神類,包括辨別人心的祕密,這項神恩也叫人能夠辨別假先知(參閱 1a 2ae g.172 a. 5ad. 3)。普通的辨別神類便和明智之德(Prudence)相混(參閱 2a 2ae 51,4)。他也設法避免稱普通的辨別神類為辨別神類,而隻稱神恩性的辨別神類為辨別神類。
  
  (二)在十四和十五世紀中齣現瞭一些荷蘭的神祕學傢,他們討論瞭辨別神類,其中有:魯斯伯魯剋的若望(John of Ruysbroeck, d.1381),耿稗思(Thomas à Kempis, d. 1471)。十五世紀時也有一位著名作者,即聖納定(St. Bernardine of Siena, d. 1444)。將簡單介紹於後。
  
  1. 魯斯伯魯剋的若望:他是荷蘭學派的領導人,不多講論辨別神類,但他指齣瞭一些標準,藉之可以辨認齣假神祕傢。
  
  2. 耿稗思:他屬於荷蘭學派,曾留下瞭一部名著,即《師主篇》,他在捲三的五十三和五十四兩章中講論瞭由人性和恩寵而來不同推動。
  
  3. 聖納定:聖納定在去世之前,做瞭三次演講,後人把它們編在一起,稱之為《論靈感》(De inspirationibus)。他關於辨別神類的論述,特別關於靈感的來源,遵循當代普遍的教導:好的啟示是來自天主、天使或人靈的超性德行;壞的來自魔鬼,或者來自個人的邪惡;中性的啟示來自某種需要或暫時性的方便。他也留下瞭辨別神類的規則。
  
  (三)十五世紀時有一些法國神修作者,其中兩位主要的作傢討論瞭辨別神類的問題,即艾衣的伯鐸(Cardinal Pierre d’Ailly, d. 1420)和日爾鬆(Chandellor John Gerson d. 1429)。十五世紀尚有一位神修大師,即德尼(Denis the Carthusian d. 1471),以下簡單介紹。
  
  1. 艾衣的伯鐸:他有一捲題名為《論假先知》(De falsis prophetis)的書。他在書中主要講論瞭預言的問題:預言的本質是透過超性的協助而宣布未來的事。預言能由天主而來,也能由魔鬼而來,也能由人的智慧而來。辨別預言的來源並不容易,魔鬼的預言也可能是對的,附魔的人能是有寵愛的人,所以辨別神類的準則不供給人絕對的確定性。他主張我們能夠學得辨別神類,或者把它當作一種技術,或者當作一套理論。藉聖經所給的標準,我們能夠得到概括性的結論 (Probable conclusion)。
  
  2. 日爾鬆:關於辨別神類他寫瞭幾本書,其中主要作品是《論辨別神類》(De Discretione et Examinatione Spirituum),假定辨別神類有普通的和神恩性的。他認為普通的辨別神類和明智之德是一迴事,它是一種技術,也是一套理論。由此我們可以看齣來,他關於辨別神類的思想是追隨聖道茂。辨別神類的行為能藉著辨別神類的技術和理論,或藉一種內在滋味(Per internum saporem),或某種體驗到的甘飴(Per experimentalem dulcedinem quamdam),或藉著神恩(Charism)而完成。關於辨別啟示(Revelation)和神見(Vision)他也指齣瞭一些規則。如同真銀元和假銀元是有區別的:它們的顏色、重量、音色等都不相同,同樣真假啟示也有不同的標記,真啟示會給人帶來謙卑、明智、忍耐、誠實和友愛。
  
  3. 德尼:關於辨別神類他寫瞭許多書,關於辨別神類的主要作品是《論辨別神類》(De discretione et examinatione spirituum)。我們可以說,他把前人有關辨別神類的論述的精華都搜集在一起瞭。他在這方麵跟隨瞭聖道茂的思想。對他來說,辨別神類和明智之德是一迴事,他也看辨別神類如同是一種技術或一套理論。除此以外,他也認為還有由聖德而來的辨別神類。關於我們的思念的來源,他根據加仙的主張,認為其可能來自天主、魔鬼或我們自己。但德尼又加上一個來源,即我們的本能(Instinctus naturalis)。他也留下瞭辨別神類的規則。但他的論述不及日後的聖依納爵(St. Ignatius of Loyola)或斯加拉麥裏(J. B. Scaramelli)的辨別神類規則那樣完美清晰。
 
  三、十六和十七世紀的辨別神類
  
  (一)在這個時期齣現瞭一位影響極大的人,便是聖依納爵,他在迴頭後,由於自己的體驗而學會瞭辨別神類。他在其《神操》一書中留下瞭辨別神類的規則。(參閱《依納爵神操》313-336 號)。聖依納爵及其同伴在 1539 年長久商討後,一起辨別是否他們應當發願,服從他們中間的一位。這次長久的商討在耶穌會的文獻中稱為「最初會士的商榷」(Deliberatio primorum Patrum)。這文獻有四百年之久都沒有人注意,但今日卻成瞭團體辨別神類的範本。聖依納爵不認為辨別神類是一個德行,而是一種行動。
  
  聖依納爵之後,耶穌會士們又恢復瞭教父作品中對辨別神類的觀念。這是因為當別人攻擊納爵《神操》有神光主義(llluminism)時,會士引用傳統教導以保護《神操》的緣故。
  
  蘇阿萊茲(Suarez)為瞭保護《神操》及其中的辨別神類,不但引用瞭聖道茂、聖文德(St. Bonavertura),也引用瞭聖達修(St. Athauasius)所寫的聖安當傳和聖納德(St. Bernard)的著作。他活潑地描述瞭不同的神如何激動人靈,他為幫助人辨認齣天主的神,給後人留下瞭一些辨別神類的規則。
  
  (二)在十六至十七世紀時,一般說來,天主教的作傢往往是在講論其他的題材時,講論瞭辨別神類。不過也有些作傢正式地討論這個問題,譬如阿爾瓦萊茲(Alvarlz de paz)和寶納(Cardinal Bona)。
  
  寶納在 1671 年齣版瞭《論辨別神類》(De Discretione Spirituum)一書,其中搜集瞭許多資料,是該時代的代錶作。在他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對神見、神魂超拔、靈感,以及其他特殊現象的辨別。其中基本問題便是:這些現象到底是來自魔鬼的能力,或是天主的行動?對寶納來說,辨別神類是明智之德的效果之一。他對辨別神類的思想和中世紀差不多。
  
  (三)自十六世紀之後,在基督教中雖然沒有辨別神類這一名稱,但辨別神類之實是相當普遍的。貴格教派很注意內在的真理之光(Inner Light)。在啟濛時代(Great Awakening),許多人如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約拿單‧愛德華(Jonathan Edwards)很注意對基督的體驗(Personal experience),這很相似我們的辨別神類。
 
  四、十八至廿世紀的辨別神類
  
  (一)自十六世紀以來,天主教的許多作傢討論辨別神類受到耶穌會神修的影響,其中理由就是聖依納爵的《神操》以辨別神類為主題之一。
  
  (二)從十八到廿世紀產生瞭一些有關辨別神類的作傢和著作,如萊蓋拉(La Reguera)、薩爾乃利(Sarnelli, SDS)和斯加拉麥利(Scaramelli, S. J.)。在這時期,斯加拉麥利的著作《辨別神類》(Discernimento degli Spiriti, 1753)是最有名的。他認為「神」有三,即天主、魔鬼和自己。他也指齣瞭一些標記,幫助人辨別內在的推動(Interior motions)何時來自天主,何時來自魔鬼。但此書內容幾乎都來自阿爾瓦萊茲和寶納的著作。
  
  (三)這時也有些人討論瞭「靈感」和「顯現」的問題,辨別它們是否來自天主。
  
  (四)關於這段時間有一件事值得提齣:由於十三世紀的大神學傢聖道茂認為,辨別神類是明智之德的部分內容,並且他強調做選擇、決定時的客觀標準,而不注意選擇、決定過程中的主觀因素,而在辨別神類中正是要追尋這些主觀上的因素。因此,雖然有耶穌會辨別神類的傳統,可能由於聖道茂尊高地位的影響,日後的人沒有多注意辨別神類。雖然在神修書上還討論辨別神類,但是引不起廣大羣眾的重視。榖斯達提爾斯(Gustave Thils)在其《基督徒的聖德》(Christian Holiness, 1961)一書中說:「辨別神類是一個古老的詞,對現代的人來說,沒有多大意義。」這充分錶明瞭這時代的人不重視辨別神類的問題。
 
  五、今日辨別神類的情況
  
  (一)梵二前夕教宗若望廿三世所錶現的態度很符閤教會的傳統精神,他曾嚮聖神祈求說:「天主聖神啊,禰是天父以耶穌之名所派遣來的,禰以臨在與領導和教會在一起。我們求禰仁慈地給這屆大公會議傾注禰大量的恩惠……如同在五旬節那天,再次地在我們的時代,顯示禰的奇恩。」聖神如果真的給予奇恩,我們這方麵需要辨認齣來。
  
  (二)梵二在文獻中很重視辨別神類,我們從其中可以看齣,辨別神類在司鐸的神修和職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司鐸的職務包括辨別神類(參閱〈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第六節);司鐸神修的樞鈕在於忠於聖神的推動,是基督的神在領導司鐸們,也給予他們生命(參閱同上第十二節);梵二又說司鐸們應反省所從事的各項工作,何者為天主的旨意;又勸司鐸以基督為榜樣,以完成自己的職務。而基督是以天父的旨意為飲食的(參閱同上第十四節),這裡是以辨別神類為樞鈕。梵二也認為辨別神類為一主要的德行。(參閱同上第十五節)。梵二又說,每一位司鐸應當能夠和教友們一起辨認齣時代的信號(參閱同上第九節)。由以上所說的看來,在梵二的思想中,司鐸們的使徒性神修特點之一便是辨別神類。
  
  (三)在美國一些耶穌會士組織起來齣版《耶穌會士的神修》(Studies in the Spiritualities of Jesuits),其中刊齣瞭幾位神父的文章,討論辨別神類,如若望,伏特萊(John Futrell),阿森博乃(Aschenbrenner)、陶乃(Toner)等人。他們的文章引起瞭世界各地的人對辨別神類,特別是對團體辨別神類的興趣。關於辨別神類齣版瞭許多文章和專書,我們可以簡略的說,歐洲的作傢討論這個問題時,更從神學和神修的觀點來討論;美洲的作者雖然沒有忽略神修,但更著重辨別神類的方法和技巧問題。歐洲的作者偏重作神學反省,而美洲的作者偏重實用的一麵。
  
  (四)人們一度對於辨別神類不感興趣,但在近二十年來又恢復瞭興趣,其中有兩種理由,一是由於倫理原則不足以應付今日生活的需要,二是祈禱生活的復興。
  
  過去幾百年之久,倫理學十分強調法律和原則,一切決定都要根據法律或原則。倫理學傢也承認一些神祕傢做決定時可能是根據他們和天主的相通,但是一般人不是這樣。在二十世紀,生活已愈來愈複雜,人們感到倫理原則雖然正確、雖然重要,但是為使人做倫理性的決定是不夠的,在客體的原則和人的行動之間有一道鴻溝。在這個思想背景之下,人們尋找做決定時的另外一些因素,因此教會傳統中的辨別神類又被人注意瞭。
  
  在過去神修和日常生活脫節,祈禱和行動也劃分得太清楚。今天人們認為祈禱生活不應停止在正式祈禱時間之內,而應和我們的日常行動、選擇、決定有密切的關係,因此今日的神修又把傳統的辨別神類拾瞭起來。
   
  總結
  
  從本文所說的一切看來,我們的教會自始至今常有人反省、討論和教導辨別神類。雖然有時人們比較不重視,但教會總沒有把它拋棄,因此我們可以結論說:辨別神類實在是我們教會的精神遺產。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在的,剛開始拿起這本電子書,我還以為又是那種老生常談、老調重彈的靈修書籍,畢竟市麵上這類型的齣版品太多瞭,內容幾乎韆篇一律,讀瞭容易讓人昏昏欲睡。然而,這本《分辨神類》的切入點非常獨到。它沒有把篇幅浪費在描述那些華麗的異象或神蹟上,而是專注於「如何建立一套判斷標準」。作者的筆鋒犀利,行文簡潔有力,完全沒有颱灣齣版物常有的那種冗長鋪陳或過度包裝。書裡提到關於信息源頭的可靠性分析,那段簡直可以拿去當作批判性思考的教材。我最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一竿子打翻所有傳統,而是精準地指齣瞭「哪些論述在特定歷史脈絡下具有啟發性,哪些則純粹是為瞭鞏固權力結構」。這種抽絲剝繭的寫作手法,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跟一位極具智慧的長輩對話,他不是要你盲從,而是鼓勵你獨立思考,這對我這個習慣追根究柢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太對胃口瞭。

评分

這本《分辨神類 (電子書)》真的是讓我耳目一新,作者在探討各種超自然現象、宗教信仰的背後邏輯時,展現瞭一種非常務實且深入的態度。我特別喜歡他如何將看似玄妙的「神祇」概念,拉迴到人類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而不是一味地宣揚某種教條或迷信。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說教的感覺,反而像是在聽一位資深的田野調查員娓娓道來他的發現。書中對於不同文化中「神性」的演變過程描述得相當細膩,特別是提到某些古老神話如何被現代的價值觀重塑,這部分讓我思考瞭很久。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清晰的工具,讓我們自己去拆解那些宏大的敘事。對於那種對宗教史、民俗學感興趣,又想保持理性批判角度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沙漠中的甘泉。我已經推薦給好幾個同樣熱衷於尋找事物本源的朋友瞭,他們讀完都覺得收穫滿滿,甚至開始用書中的框架去審視自己周遭的各種「信仰體係」。

评分

坦白講,一開始我是被書名吸引的,想看看現代科技背景下,如何「分辨」那些光怪陸離的網路傳聞與所謂的「靈體」。沒想到讀下去,發現它的核心議題遠比我想像的要廣泛和深刻得多。作者展示瞭一種近乎於偵探辦案的嚴謹態度,去追溯那些所謂「神諭」或「啟示」的原始齣處,並分析它們在傳播過程中如何被扭麯或強化。這本書最棒的一點是,它從來沒有否定人們的精神需求,而是試圖去理解這種需求的社會功能。它不是一本反宗教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人類如何建構意義」的實用指南。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集體催眠」與「敘事一緻性」如何塑造信仰群體的分析,這在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讀完後,我對於自己在網路上接收到的各種資訊,都有瞭一層更細膩的過濾機製,這份收穫是無價的。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寫作風格非常具有個人色彩,讀起來的感覺不像是在閱讀學術專著,反而像是在參與一場高水平的辯論會。作者的論證邏輯環環相扣,每一個論點的提齣都有堅實的鋪墊。對於那種追求知識的邊界在哪裡、以及我們如何知道自己所知為何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值得投入時間的。書中沒有提供任何可供膜拜的對象,也沒有推銷任何儀式,完全是冷靜地解構現象本身。我記得有一段落深入探討瞭「語言的極限」——也就是當我們試圖用有限的人類詞彙去描述無限的概念時,會產生哪些必然的偏差和誤解。這個角度極為精妙,讓我重新審視瞭「溝通」這件事的難度。總體來說,這是一本需要讀者付齣心力去消化的書,但隻要你願意跟著作者的思路走,你會發現你對所謂的「超自然」領域的理解,將會達到一個全新的、更堅實的層次。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閱讀體驗也相當不錯,電子書格式處理得很流暢,在手機上閱讀時,標題和重點的突齣處理得很恰當,不會讓人眼睛太纍。內容方麵,我必須說,它成功地避開瞭所有我預期會看到的陳腔濫調。它沒有宣揚任何特定的「正道」或「秘法」,而是提供瞭一個宏觀的視角去觀察人類在麵對未知時所建立的各種解釋係統。有一章節在比較東西方對於「秩序」與「混沌」的象徵解讀,那個對比做得極其精彩,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文化中那些根深蒂固的觀念。書中使用瞭許多跨學科的引用,從人類學到認知科學,看得齣來作者下瞭非常紮實的工夫。雖然有些術語對完全沒有背景知識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多花點心思去理解,但整體來說,這是一本極具深度的、挑戰你思維定勢的好書。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可以拿去炫耀的快餐知識,而是真正能沉澱下來,改變你看待世界方式的那種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