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文學史(十週年紀念新版)(上) (電子書)

台灣新文學史(十週年紀念新版)(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芳明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台湾新文学
  • 文学史
  • 台湾历史
  • 文化研究
  • 电子书
  • 十周年纪念版
  • 上册
  • 中文文学
  • 台湾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為台灣文壇造像的重磅巨作,十週年經典紀念!

  最好的漢語文學,產生在台灣。
  全世界最好的華文作家,都選擇台灣的讀書市場。
  《台灣新文學史》除了以台灣文學為解讀對象,
  更是對台灣社會與文化的評述。
  近50萬字,超過450張珍貴照片,全世界中文讀者必讀!

  自1999年首度發表台灣文學史論以來,歷時十二載,陳芳明的巨作《台灣新文學史》終告成書;起自1920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終於21世紀首個十年的群聲並起,是目光深沉的百年回眸,也是給未來世代的殷殷期許。

  上一輪的文學盛世,奼紫嫣紅,繁花爭豔,都容納在這本千迴百轉的文學史;下個世紀的豐收盛況,必將醞釀更開闊高遠的史觀,為未來的世代留下見證。本書的完成,向前輩作家致敬,也向新世代致意。台灣擁有如此豐饒的文學遺產,當可預期下個世代將抵達更輝煌的藝術峰頂。

  全書共分二十四章。上冊始自第一章,迄於第十六章。陳芳明以新的文學觀點、論述和視野,完整介紹、詳細敘述日據時代以來,台灣社會各個時期、各個階段之文學發展,包括重要作家、文學作品、文學雜誌、文學社團、文學思潮演變、文學論戰、文壇大事等。

  十週年紀念新版因應十年來的文壇變革,適度增補、修訂原書中之不足,盼使讀者對台灣文學史有更完整的了解。
 
好的,以下是一本虚构的、与《台灣新文學史(十週年紀念新版)(上) (電子書)》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力求内容详实、文笔自然流畅。 --- 《紫宸秘史:大明王朝的宮闈權謀與隱藏的信仰》 卷首語:塵封的朱牆之下,歷史的另一張面孔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大明王朝無疑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然而,我們所熟知的,往往是皇帝的敕令、將帥的功勳與文官的奏議。在這宏大敘事的光影之外,掩藏著無數關於權力、信仰、愛戀與背叛的細微塵埃,它們共同構建了紫禁城深處,那些不為人知的秘辛。 《紫宸秘史:大明王朝的宮闈權謀與隱藏的信仰》並非一部傳統的帝王傳記,它聚焦於明朝中後期的宮廷生活,尤其是那些長期被正史忽略的邊緣群體——宦官集團的興衰、后妃的政治角力,以及隱藏在官方祭祀體系之外的民間宗教與秘密社團對皇權的微妙影響。本書以嶄新的史料考證方法,結合新近發掘的檔案殘片與私人筆記,試圖重構一個更為立體、充滿張力的大明宮廷圖景。 --- 第一部分:東廠與西廠的陰影:宦官權力的邊界與擴張 大明王朝的政治結構中,宦官扮演了一個極其複雜且矛盾的角色。他們既是皇帝最私密的僕役,又是足以撼動朝局的政治掮客。本書的開篇,將深入探討永樂年間宦官體系的制度化建立,並詳細剖析自正德年間“廠衛”權力膨脹後,宦官如何從宮廷內廷的行政人員,轉變為足以制衡文官的政治力量。 核心章節概述: 1. 司禮監的權力轉譯: 分析司禮監的“批紅”制度如何逐漸架空內閣,並探討汪直、劉瑾等權臣崛起的制度性基礎。我們將著重分析,在君主怠政或權力真空期,宦官集團如何利用信息壟斷與人事安排,實現對國家機器的實質控制。 2. “打鼓子”與密探網絡: 東廠與西廠的運作模式在本書中有詳盡的比較。不再僅僅是描述他們的殘暴,而是分析他們如何與地方上的錦衣衛、特務系統形成一個立體的監控網絡。特別是針對永樂年間的“靖難之役”後,對南方士紳和異議聲音的秘密壓制,揭示了情報系統對國家意識形態塑造的深度參與。 3. 宦官群體的內部矛盾: 揭示宦官群體並非鐵板一塊,他們內部同樣存在著派系鬥爭、資源分配與代際傳承的複雜問題。通過對一批中低級宦官的案例分析,呈現權力邊緣群體的生存智慧與悲劇命運。 --- 第二部分:后妃的無聲戰場:從“六宮”到朝堂的間接影響 明代的后妃制度嚴苛,但這並未阻止后宮成為權力博弈的另一重要舞台。本書摒棄了過於浪漫化或過於妖魔化的敘事,將后妃視為具有明確政治目標的社會行動者。 核心章節概述: 1. 冊封禮儀下的政治協商: 探討皇后冊封背後涉及的朝臣站隊與外戚勢力的平衡。以明初的馬皇后為例,分析其如何通過德行與禮儀的楷模作用,間接約束了早中期皇帝的施政風格。 2. 儲君之爭的后宮代理人: 深入分析“立儲”問題如何成為牽動數十年宮廷鬥爭的核心。例如,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不僅是父子間的權力拉鋸,更是東西兩宮,以及不同后妃集團相互角力的體現。本書將重點分析不同妃嬪如何利用自身的家族背景和生下的皇子,在朝臣中尋找代理人,以達成其政治遺產的延續。 3. 喪葬與祭祀的儀式政治: 后妃的喪禮與太后垂簾的儀式細節,被視為公開展示皇權合法性的重要場合。本書分析了這些儀式背後,文官集團與后族勢力之間,在禮儀細節上進行的微妙較量。 --- 第三部分:信仰的暗流:民間教派、異端思想與皇權的張力 大明王朝雖然以程朱理學為正統,但其廣袤的疆域和複雜的社會結構,孕育了多元且充滿活力的民間信仰。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向了那些遊走在官方意識形態邊緣的秘密組織與宗教實踐。 核心章節概述: 1. 白蓮教的幽靈與邊界治理: 分析白蓮教在明代中後期的幾次大規模起義,其背後的社會經濟動因,並著重考察官方如何利用宗教審查制度,將其定義為“邪教”,從而在邊疆和農村地區實行更為嚴厲的社會控制。 2. 羅教與內丹學的士人圈層: 揭示一些知識分子與士大夫階層私下接觸的非主流哲學與修煉體系,例如羅教(或稱無為教)的傳播。這類信仰提供了一種對抗官僚體系僵化倫理的替代性價值觀,儘管它們通常只在小圈子內流傳。 3. 耶穌會士的雙重身份: 探討利瑪竇等傳教士在宮廷中扮演的“技術顧問”角色。他們帶來的西方天文、曆法知識,如何被用來佐證皇權的“天命”合法性,以及傳教士們在服務皇帝的同時,如何在東西方文化夾縫中維持其信仰的純粹性。 --- 結語:歷史的溫度與複雜性 《紫宸秘史》的價值,在於它試圖將歷史的視角從高高在上的廟堂,拉回到那些真實呼吸的、充滿算計與掙扎的個體生命。通過宦官的權慾、后妃的謀劃與民間信仰的慰藉,我們得以窺見大明王朝在強盛外表下,其內在運轉的複雜性與脆弱性。這部作品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邀請讀者一同進入那座巍峨宮城中,探尋被歷史塵埃覆蓋的真實脈動。 本書特色: 史料的創新運用: 大量引用檔案庫中關於宮廷役使、內帑收支的記錄,輔以地方志和家族譜系的交叉驗證。 多維度的權力分析: 將宮廷政治、宗教意識形態與社會經濟基礎進行聯動分析,避免單一的政治史觀。 人物的立體刻畫: 對於歷史舞台上的關鍵人物,採用多方視角描述,展現其行為動機的層次感。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芳明


  從事歷史研究,並致力於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的陳芳明,1947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輔仁大學歷史系、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並於美國華盛頓州州立大學歷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他曾任教於靜宜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後赴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任教,同時受委籌備、成立該校台灣文學研究所。目前獲聘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以顯其治學和教學上的卓越成就。

  陳芳明創作逾三十載,其編著的作品影響深遠,例如主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余光中跨世紀散文》、《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詩人楊牧》等;其政論集《和平演變在台灣》等七冊見證了台灣社會的歷史變遷,而散文集《風中蘆葦》、《夢的終點》、《時間長巷》、《掌中地圖》、《昨夜雪深幾許》、《晚天未晚》、《革命與詩》、《深淵與火》、《邊界與燈》,在在呈現了高度的文學造詣。

  在文學創作之餘,陳芳明的詩評集《詩和現實》、《美與殉美》,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深山夜讀》、《孤夜獨書》、《楓香夜讀》、《現代主義及其不滿》,以及學術研究《探索台灣史觀》、《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傳記《謝雪紅評傳》等書,為台灣文學批評建立新的研究典範。

  2011年,陳芳明終於完成歷時十二載的《台灣新文學史》,為全世界的中文讀者打開新的台灣文學閱讀視野。


 

图书目录

十週年新序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陳芳明
序 言 新台灣.新文學.新歷史 陳芳明

第一章 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
後殖民史觀的成立
台灣新文學史的分期
重新建構台灣文學史

第二章 初期台灣新文學觀念的形成
殖民體制的建立
新興知識分子的角色
台灣文化協會:大覺醒時代的到來
文學觀念的奠基
語文改革的發端

第三章 啟蒙實驗時期的台灣文學
政治運動的蓬勃發展
張我軍:批判舊文學的先鋒
賴和:台灣新文學之父

第四章 台灣文學左傾與鄉土文學的確立
《台灣民報》的文學成就
鄉土文學論戰及其影響
文學運動中聯合陣線的構成

第五章 一九三○年代的台灣文學社團與作家風格
文學結盟風氣的興盛
台灣文藝聯盟的成立及其意義

第六章 台灣寫實文學與批判精神的抬頭
楊逵與一九三○年代的左翼作家
王詩琅、朱點人與都市文學的發展
一九三○年代的新詩傳統

第七章 皇民化運動下的一九四○年代台灣文學
戰雲下的文學社團:《文藝台灣》與《台灣文學》
呂赫若:以家族史對抗國族史
龍瑛宗:虛無的自然主義者

第八章 殖民地傷痕及其終結
台灣文學奉公會與台灣作家
張文環:台灣作家的苦悶象徵
西川滿:皇民文學的指導者
皇民文學考驗下的新世代作家

第九章 戰後初期台灣文學的重建與頓挫
再殖民時期:霸權論述與台灣特殊化
日據時期作家與文學活動的展開
來台左翼作家與魯迅文學的傳播
二二八事件對台灣文學的衝擊

第十章 二二八事件後的台灣文學認同與論戰
吳濁流:孤兒文學與認同議題的開啟
戰後第一代作家的誕生
認同焦慮:台灣文學定義與定位的論戰

第十一章 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
戒嚴體制下的反共文藝政策
戰鬥文藝與一九五○年代台灣文學環境
反共文學的發展及其轉折
第十二章 一九五○年代的台灣文學局限與突破
鍾理和與《文友通訊》的台籍作家
陳紀瀅與反共文學的發展
林海音與一九五○年代台灣文壇

第十三章 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
聶華苓與《自由中國》文藝欄
夏濟安與《文學雜誌》

第十四章 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
現代主義路線的確立:「藍星」與「創世紀」詩社
《現代文學》的崛起
從《筆匯》到《文季》:現代主義的動力與反省
張愛玲小說中的現代主義
新批評在現代主義運動中的實踐

第十五章 一九六○年代台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
流亡小說的兩個典型
內心世界的探索
現代小說的轉型
留學生小說蔚為風氣
另類現代小說的特質

第十六章 現代詩藝的追求與成熟
詩的高速現代化
現代詩的抒情傳統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0559
  • EISBN:978957086122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9.4MB

图书试读

十週年新序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台灣新文學史》出版於二○一一年十月,當年出版時,曾經非常擔心不會有任何市場。仍然記得那年十一月舉行新書發表會時,竟然有四百餘人湧入現場參加,地點是國家戲劇院的頂樓大廳。有太多參與者是我從未認識,卻都因為文學史的出版而從不同城市湧來。這部文學史的書寫,是從二○○○年到達政治大學校園後才正式動筆。一旦開筆書寫,就無法停止下來。中間穿越過太多的政治起伏,也穿越過兩個世代的學生。從最初在靜宜大學開授台灣文學史,又經過在暨南大學的九二一大地震,最後才在政大的山上校區安頓下來。持續不斷的閱讀,再加上連綿不絕的書寫,那樣的苦讀苦寫,可以說不分晝夜。

  那年夏天的七月,終於全稿殺青之際,我一個人在研究室裡發出驚聲尖叫。那是我長期壓抑著情緒,而終於獲得心靈的解脫。那是一種卸下枷鎖的喜悅,也是一種閉門慶祝的解放。如果人生可以捲土重來,我絕對不會選擇文學史的書寫。尤其最初開始動筆撰寫時,就引來陳映真先生的挑戰。雙方大約有三個回合的來回辯論,那是我生命中刻苦銘心的記憶。打完那次論戰時,我對自己的思維方式與感覺結構,已經充滿了信心。

  這部書出版之前,中國曾經為了展開對台的統戰,從一九八○年以後就出版十幾冊的「台灣文學史」。每本書的前言永遠都出現固定的兩句話:「台灣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台灣文學是中國文學的支流」。他們把文學史當作政治史來處理,等於是矮化台灣文學的美學高度與深度。這些粗糙而氾濫的抄寫,正好彰顯了他們的心靈是多麼幼稚。如果台灣學者無法寫出自己的文學史,就只能平白接受北京的踐踏。台灣文學有其主體性與整體性,殖民地時期的台灣作家,就已經意識到為台灣留下自己的感覺與美學。縱然他們使用日文,絕對不是日本文學的下游或支流。只有北京的御用學者,才會如此輕蔑台灣文學主體性的存在,如此貶抑台灣文學的豐富美學。

  因為接受過歷史訓練,從輔大歷史系到台大歷史研究所,一直到美國華盛頓大學對宋代歷史的投入,已經讓我養成對原始資料的重視。在書寫《台灣新文學史》的時刻,我非常注意作家的出生年代與他的社會背景。所有的文學作品,不僅是作者生命的產物,也是時代精神的產物。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每位作者能夠發揮出來的想像力,自然有其獨到之處,也有他時代背景的限制。重新回顧當年在撰寫這部作品時,總是會特別注意到作者的時空環境。每個歷史階段,都決定作家的創作風格與藝術精神。這部作品出版了十年之後,仍然還可以察覺當年書寫時的心情。面對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學作品,還是不能不對每位作家致以最高敬意。他們為自己的時代留下最佳的美學演出,也為自己的社會留下非常特殊的風格。無論是個人創作或是通過結社而形成流派,都已經在流動的時間過程中留下印記。

  十年,幾乎就是一個世代。這部文學史作品,能夠讓許多年輕讀者仔細閱讀,那應該是我的榮幸。以我現在的思考能力與健康狀況,似乎已經不可能重新填補或改寫。我強烈感受到自己正篤定進入晚年,已經無法勝任龐大的論述。如今我只剩下撰寫散文的能力,或只是勝任書評與書序的工作。十年來,見證年輕的世代已經誕生,也見證新的文學技巧與批評範式不斷崛起。歷史地平線不斷在我前面浮起時,讓我對台灣文學的發展感到喜悅。我這輩的知識分子,基本上都經歷過二二八事件的血洗,也經歷過五○年代白色恐怖的威嚇。那樣的大環境形成了我這個世代的人格與風格,這是一種先天的生命條件,也決定了我們對文學與審美的態度。穿越過那麼多政治陷阱,在發言之際,總是需要拿捏分寸。我曾經在海外參加過反對運動,返台之後又參加了反對黨的政治活動。這些生命經驗自然而然也形成了我靈魂深處的美學,在撰寫文學史的過程中,也將這樣的美學融入歷史書寫。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我一直期待新世代可以寫出一部新的文學史,在不受政治恐嚇的情況下,應該可以更從容品評前人的文學作品。

  在校園裡,我仍然在開授「台灣文學史」的課程。我從來不會以這部《台灣新文學史》為課本,而是另外撰寫講義分發給學生。這樣在授課之餘,才有可能對文學作品挖掘出額外的美學與風格。在授課之際,我會介紹最新出版的年輕作家作品,讓他們可以發現並感受當代的文學風景。就像我常常說過,文學史是一種往後看的閱讀。欣賞年輕世代的作品,則是一種往前看的閱讀。年輕作家的創作技巧與文學風格,似乎是帶著我去看未來的風景。出現在我眼前是一片遼闊的水域,新的地平線不斷浮起。每一片波浪都向我強烈暗示,更新的世代正持續不懈地湧來。

  完成這部歷史作品已經屆滿十年,不免讓我感到驚心,稍縱即逝的感覺竟是如此強烈。距離當初動筆時,二十年已經過去,內心不免浮起這樣的感覺:「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這部作品能夠持續讓台灣讀者閱讀十年以上,身為作者自然感到非常幸運。書中對每位作家、每部作品的評價,應該只是屬於我個人的美感。我深深相信,不久以後會有一部嶄新的文學史出現,取代我在上個世紀所表現的美感。非常感謝聯經出版公司與我長期的合作,非常感謝我的學生在閱讀這部作品時也給我意見。
 
陳芳明
二○二一.十.二十二
政大台文所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上冊」,光是書脊的厚度就足以讓人感受到出版者的誠意與學者的用心。我通常不會急著一口氣讀完文學史,而是會把它當作一本工具書,隨時回頭查閱某個階段的脈絡。對於我這種業餘的文學愛好者來說,最怕的就是那種術語過多、過於學術化的寫法,讓人望而卻步。我更期待的是一種流暢、帶有敘事性的筆法,能夠把那些枯燥的時代背景和重要的文學流派更生動地串聯起來。畢竟,文學是人的情感和時代精神的結晶,如果寫得太過冰冷,就失去了它最核心的魅力。如果這套書能平衡好嚴謹的學術考證與易讀的知識傳達,那麼它無疑將成為下一代文學研究者的基礎指南,以及像我一樣熱愛這片土地文字的人的案頭良伴。

评分

說真的,文學史的編纂,其實是某種權力展演,誰來決定什麼被「留名」,什麼被「遺忘」,這背後有著時代的政治與美學取向。十週年紀念,意味著它必須回應過去十年的文化變遷。我個人強烈關注它如何處理「語言問題」——從日語、國語、台語到客語,這些語言的交織與競爭,是如何形塑了作家的創作困境與表達張力?文學史不該只是作者名字和作品列表的羅列,它必須深入探討文學如何成為一種抵抗、一種記憶的建構,或者是一種身份的尋找。如果這本新版能更細緻地剖析不同族群在不同歷史階段,如何運用文學作為其生存和發聲的載體,那麼這本「上冊」的價值,就不僅限於文學史的範疇,更是一部深刻的社會思想史。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翻閱那些關於文學思潮的轉折點,看看這次的論述是否能帶來更具衝擊性的理解。

评分

說實話,文學史這種宏大敘事的著作,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有點「硬」,但對於想真正理解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是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用文字抵抗或順應時代洪流的人來說,它就像是一張不可或缺的藏寶圖。我特別在意它如何處理「殖民經驗」與「戰後轉型」這兩個巨大的結構性轉折。文學作品往往比官方文件更能揭示時代的幽微之處。例如,日治時期末期那種複雜的文化認同焦慮,如何滲透到戰後初期的作品結構中?或者說,在戒嚴時期,那些看似尋常的家庭倫理劇背後,隱藏了多少言不由衷的自我審查與時代的壓抑?我期望這本紀念新版能提供更紮實的文本細讀,而不僅僅是史料的堆砌。每一次重讀文學史,都像是在跟不同世代的創作者進行一場跨時空的對話,他們筆下的世界,塑造了我們今日看世界的濾鏡。這份厚重感,絕對值得我們花時間去咀嚼、去反芻。

评分

每年都有新的文學選本出現,新的評論也層出不窮,但「文學史」的地位是無可取代的,它提供了一個宏觀的座標系。我個人對這本新版最感興趣的一點,是它如何整合近十年來學術界對於「後殖民書寫」、「性別研究」以及「數位時代文學轉向」的新觀點。文學史的價值,就在於它能不斷地自我修正與更新,否則就成了僵死的博物館展品。如果這套書能夠成功地將這些新的詮釋光譜,回投到早期的文本上,那麼我們看見的將不再是單線性的進程,而是一個更加複雜、充滿張力的網狀結構。台灣文學的魅力,就在於它的「雜揉性」與「邊緣性」,我希望這本權威性的著作,能更勇敢地去正視那些過去常被忽略的聲音,比如原住民書寫、客家文學,或是早期女性作家的奮鬥史。這不僅是為了歷史的完整性,更是為了當下文學創作的視野拓展。

评分

這本《台灣新文學史》十週年紀念新版,光是看到「上」這個字,就知道份量十足,這不是那種蜻蜓點水、走馬看花的文學選集可以比擬的。對於我們這些長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尋找自我聲音的讀者來說,文學史的梳理,其實就是梳理我們集體的記憶與認同的過程。過去讀的許多文學史論述,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可能是在那個特定時代背景下,某些聲音被刻意或無意地邊緣化了。我期待的是,這次的修訂與增補,能更細膩地捕捉到那些在歷史夾縫中掙扎、卻又極具生命力的創作群像。光是想像重新檢視戰後初期,從鄉土文學到現代主義的辯證拉扯,那種思想碰撞的火花,就讓人熱血沸騰。這套書的深度,想必能讓我們重新校準對台灣文學光譜的理解,不再只聚焦於少數幾位光環過大的巨匠,而是看見更多基層、更多元的書寫力量是如何積累成今日的樣貌。尤其在當代社會,回望文學的根源,才能更清晰地知道我們現在站立的這塊地基有多麼厚實或脆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