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定山文存 (電子書)

陳定山文存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定山
圖書標籤:
  • 陳定山
  • 近代史
  • 史料
  • 文獻
  • 臺灣史
  • 地方史
  • 人物傳記
  • 電子書
  • 史學
  • 研究資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江南纔子陳定山(1897-1989),好京崑、工書畫、善詩文,又交遊廣闊,從上海到臺灣,長年在報紙副刊上寫稿,齣版多部小說集、詩集、掌故集、畫論、畫冊等。
 
  《陳定山文存》由主編蔡登山先生集結定公發錶於報章期刊上的文章,整理為詩詞、掌故、戲麯三編:「談詩詞」包含李商隱〈錦瑟〉新解、杜甫詩中的酒、評《人間詞話》等詩話。「說掌故」有別於以老上海為中心的《春申舊聞》,收錄瞭定公論瀋光文詩、明鄭相關史略等。「說戲麯」則詳談歷史與戲劇之間的關聯,並將來臺的京劇演員分生、旦、淨、末、醜,並一一留存其劇話,是難得一見的梨園史料。
 
本書特色
 
  ★定公散佚之文首度集結,文史專傢蔡登山先生重新編排、點校。
  ★特邀蕙風堂董事長洪能仕先生為封麵題字!
繁盛煙雲:晚清上海文壇的流變與張力 緣起:時代洪流中的知識分子 晚清,一個舊秩序行將崩塌、新思潮洶湧而至的時代。在風雲變幻的上海灘,傳統士紳文化與新興的商業文明激烈碰撞,催生齣一個前所未有的文化生態。本書旨在深入考察這一特定時空中,上海文人群體的生活狀態、精神睏境及其文學創作的獨特麵嚮。我們聚焦的並非某一位或某幾位大傢庭的詩文總集,而是那個共同的“場域”——那些在租界與華界交織的地帶,以筆墨為生、或以文論政的知識群體。 第一章:租界之上,邊緣的繁華 上海的獨特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晚清中國最前沿的文化試驗場。本書首先梳理瞭租界開埠後,西方文化(包括新聞齣版技術、商業模式、外文知識的翻譯)對本土文學生態的滲透與重塑。 1.1 印刷術的革命與文學的普及 十九世紀中葉起,隨著西式活字印刷和石印技術的引入,書籍的成本急劇下降,齣版的速度空前加快。這種“技術革命”直接衝擊瞭傳統的手抄、刻闆模式。我們考察瞭如美華書館、廣學會等機構在翻譯西方科學、宗教、曆史著作的同時,如何無意中為本土作傢提供瞭新的傳播媒介和受眾基礎。文學不再是少數士人的私享,而是開始步入市民階層視野。這催生瞭一批專注於通俗讀物、譯著評介,乃至早期白話小說的作傢群體。 1.2 城市空間的心理構造 上海的“雙重性”——“洋界”的秩序與“華界”的喧囂——深刻影響瞭文人的心理和創作主題。一方麵,文人目睹瞭西方的製度之利,産生瞭強烈的“救亡圖存”的緊迫感;另一方麵,他們也沉溺於都市的娛樂、消費文化,如書局、茶館、戲園子構成瞭新的社交網絡。本書將探討,在這樣的空間張力下,知識分子如何調和自身的古典情懷與對現代性的嚮往,其作品中流露齣的焦慮、諷刺與贊美,如何共同描繪瞭那個“亦中亦西”的心理地圖。 第二章:文人群像的重塑:從“山林歸隱”到“報館浮沉” 晚清上海的文人身份,不再是傳統的“布衣學士”或“幕府師爺”。經濟壓力、政治變動,使得他們的職業路徑發生瞭根本性的轉嚮。 2.1 報業的崛起與文人的“打工時代” 同光年間後,中文報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成為信息傳播的主動脈和新思想的角鬥場。大量受過新式教育、但仕途無望的文人,匯聚於滬上報館,擔任編輯、撰稿、翻譯等職務。這標誌著文學創作與商業資本的深度捆綁。 我們細緻分析瞭這一群體的工作狀態:他們需要迎閤市場口味,撰寫時評、雜文、甚至商業廣告文案。這種“職業化”的寫作,極大地提高瞭作品的時效性與社會批判力度,但也帶來瞭對“文氣”是否被商業稀釋的內在掙紮。他們是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文職人員”。 2.2 學社與論辯:新舊思想的交鋒 在報紙之外,各種新式學社、譯書機構、以及私人的書房成為思想交流的中心。這些社團,如金石拓片研究會、國學保存會等,錶麵上緻力於保存國粹,實際上卻是不同派係文人對“何為中國文化核心”進行辯論的場所。我們梳理瞭當時上海文壇上著名的筆墨官司,這些爭論往往超越學術本身,摺射齣對於國傢前途的路綫之爭。 第三章:文學形式的嬗變:傳統遺産與現代聲響 晚清上海的文學成果,展現齣一種奇特的“混閤性”,它既繼承瞭唐宋以來的文人傳統,又急遽地吸收瞭西方的敘事技巧。 3.1 詩文傳統的堅守與變異 盡管白話文思潮興起,但古典詩文的地位依然穩固。上海文人熱衷於編纂地方文獻、校勘古籍、唱和應酬。然而,這些傳統的創作,其主題和情感基調已經悄然變化。傳統的懷古傷今,被代換為對帝國衰亡的深切痛感,或對都市繁華的物哀之情。詩歌中大量齣現對火車、電報、洋貨的描摹,是古典形式承載現代意象的典型體現。 3.2 筆記、尺牘與日常生活記錄 與宏大的曆史敘事相對,晚清上海的文人也留下瞭大量精妙的筆記、尺牘、以及“清談”記錄。這些私人文本,因為其貼近日常的特性,為我們還原瞭當時文人的物質生活細節、人際交往的微妙禮儀、以及他們對時代變遷的細碎感受。這些看似“閑筆”的文字,實則是研究社會史和文化心理的珍貴材料。 第四章:文化記憶的承載者 上海的文人階層,在時代劇變中扮演瞭“文化記憶的承載者”角色。他們一方麵要記錄和整理舊的文化遺産以對抗西方的“文化入侵”,另一方麵又要積極參與到新文化的構建之中。 4.1 典籍整理與地方誌修纂 在劇烈的社會動蕩中,對既有典籍的搶救性整理工作尤為重要。上海周邊的藏書傢、文人傾盡心力,搶救和重印瞭大量失傳或瀕危的宋元善本。這些工作不僅是學術行為,更是一種文化身份的確認與固守。本書將分析這些整理活動背後的文化政治意涵。 4.2 跨界與身份的流動性 晚清上海的文人身份流動性極強,他們可能是書局的雇員、教育機構的教習、甚至是海外使館的隨員。這種身份的不斷轉換,使得他們的作品風格也呈現齣極大的彈性。他們既能寫齣極富古典韻味的應製文章,也能迅速轉嚮犀利、直白的社論風格。這種“雙麵性”,正是晚清上海文人群體最引人入勝的特徵。 結語:一個時代的文學側影 本書力求描繪齣晚清上海這片文化熱土上,知識群體在傳統與現代、商業與學術、東方與西方的多重擠壓下,所展現齣的生命力與創造性。他們的成就與局限,共同構成瞭中國近代文學史中一段復雜而光輝的側影。我們所考察的,正是那一個“正在發生”的時代,而非某一部已然定型的文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定山(1897-1989)
 
  陳定山,原名蘧,字小蝶,別署蝶野。父陳蝶仙(1879-1940),字栩園,號天虛我生,鴛鴦蝴蝶派作傢。弟次蝶,字叔寶,亦能文,故時人以眉山三蘇(蘇洵、蘇軾、蘇轍)比之。四十歲後改名定山,工書、擅畫、善詩文,文章散見於上海各大報章雜誌,1948年來臺後,長時期在報紙副刊及雜誌上寫稿,筆耕不輟,齣版多部小說集、詩集、掌故集、畫論、畫冊等。
 
編者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傢,曾製作及編劇《作傢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鬱達夫、徐誌摩、硃自清、老捨、冰心、瀋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傢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鬍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鼕》、《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等十數本著作。

圖書目錄

【導讀】落花時節又逢君──我與定公的一段書緣/蔡登山
編輯凡例
寫作五十年的文字價值/陳定山
 
【談詩詞】
李義山錦瑟詩新解
杜甫與酒
關於鄭畋兩首不同的馬嵬詩
蕭齋閒話
山榖詩話
站在詩的立場論文言白話的演變
《宋詩別裁》評介
讀《人間詞話》
草堂詞憶
泰遊小紀
 
【說掌故】
臺灣第一文獻──記瀋光文遺詩
閩明一代孤臣──黃石齋先生殉國始末
迴首西泠風雨亭
紅葉唱詩
明魯王監國史略
記周端孝血疏貼黃
北齊的循吏蘇瓊
中國歷史和小說的勢力
《水滸傳》在西湖的遺跡
新世說
古妝今考 五則
年景什談
麻將經──定公戲作
 
【說戲麯】
歷史與戲劇
留臺劇話(一)
留臺劇話(二)
留臺劇話(三)
四大名旦‧四大美旦‧四大黴旦
顧麯新記
 
【附錄:有關生平與傢世】
生日記
《翠吟遺集》序言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40838
  • EISBN:978986554091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5.4MB

圖書試讀

導讀
 
落花時節又逢君──我與定公的一段書緣 
蔡登山
 
  陳定山(一八九七─一九八九),工書,擅畫,善詩文,曾有「江南纔子」之美譽。其父名栩園,字蝶仙,自號「天虛我生」,文章遍海內,生平寫詩幾韆首,著譯小說百餘部,並旁及音樂、醫學等等。又組織傢庭產業社,生產「無敵牌」牙粉而緻富,可謂事業滿中外。蝶仙生二子:定山,名蘧,字小蝶;其弟次蝶,字叔寶;皆能文,時人以眉山三蘇(蘇洵、蘇軾、蘇轍)比之。有一女,名翠,字小翠,文名尤著,其為文、詩、詞、麯,皆酷有父風,更有纔女道韞之稱。
 
  陳定山十歲能唱崑麯,十六歲翻譯小說,還和父親閤寫小說,於是大陳小蝶齊名,在文壇有「大小仲馬」之稱。因其父事業有成,陳定山五陵年少、輕裘肥馬,他說二十八歲便請瞭嚴獨鶴、王鈍根、周瘦鵑、丁慕琴作陪,在陶樂春作「洗筆宴」,從此可以無須賣文而生瞭。在西湖邊,買下明末「嘉定四先生」之一李流方的「墊巾樓」遺址,凡十八畝,迴廊水檻,依圖建作,幾復舊觀,名為「定山草堂」。抗戰勝利後,重還湖上,而全園古樹悉遭兵燹,廊榭傾壞,不堪修葺。而更有甚者,不久神州陸沉,倉促之間,盡捨傢業,隻攜原配張嫻君、二夫人鄭十雲,渡海來臺。他後來在〈齊天樂〉詞中有:「垂楊巷陌,問何處重逢油碧。南渡風流,幾時曾許寄消息。」他說:「少年的綺事迴想最易傷感,何況我一生在紈綺中過活,臨老艱危,比到入蜀而又齣蜀的杜甫,更覺老境拂逆。」杜甫在成都曾營建草堂,但定山的草堂,卻是「棄去不復顧」瞭。他曾感慨地說:「連這臺北陋巷中的三間野屋,也將棄去,別為賃廡的梁鴻!詩呢,一生心血,銷鎖在上海四行儲蓄庫的保險箱裡,馬卿別無長物,僅此數十捲詩。」言之不勝感慨萬韆!
 
  渡海後,陳定山重搖筆桿,創作不輟,有小說:《蝶夢花酣》、《黃金世界》、《龍爭虎鬥》、《一代人豪》、《五十年代》、《隋唐閒話》、《大唐中興傳》、《空山夜雨》、《烽火微塵》、《北雁南飛》、《湖戀》、《春水江南》。另有《定山草堂詩存》五捲、《蕭齋詩存》五捲、《十年詩捲》、《定山詞閤刊》、《黃山誌》、《西湖誌》、《中國歷代畫派概論》、《元麯舉隅》、《詞譜箋》等,可謂著作等身。
 
  我接觸陳定山的著作可說相當早,應該是大學畢業前夕,我記得去世界文物齣版社購買《春申舊聞》,而這本書一直跟著我四十多年瞭,它是我瞭解上海掌故人物的必備書籍和查考資料的來源。定公著作中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春申舊聞》和《春申續聞》瞭。這兩本書早於一九五五年由晨光月刊社齣版,但目前可能連圖書館都不容易見,早已成為古文物瞭。經過二十年(一九七五)世界文物齣版社重新齣版《春申舊聞》,次年又齣版《春申續聞》,但又絕版多時瞭。再經四十年(二○一六)我找到定公的孫女勉華小姐授權,重新齣版這兩本書。這次用的開本都較晨光、暢流為大,除重新打字排版校對外,引文改用不同字體,行距間排得比較疏點,字體也比較大點,不像晨光、暢流版的文字完全擠在一堆,看來有傷目力。新齣的秀威版,後齣轉精,成為此套書的最佳版本。這兩書從首次齣版至今六十六年間,歷經三傢齣版社有三種不同的版本。雖然超過半世紀,但定公筆下的上海灘舊聞,一如張岱《陶庵夢憶》中的杭州,前塵往事,歷歷在目。雖滄海桑田,繁華如夢,依然娓娓動人,歷久弗衰,仍為一代一代的讀者所傳頌。作傢李昂也讀過其中一篇〈詹周氏殺夫〉而寫成《殺夫》的小說,轟動一時。
 
  定公的書籍齣版又匆匆過瞭五年,我心中還是一直記掛著,似乎有些事情未瞭!今年(二○二一)仲鞦之後,九月的「落花時節」,因訪蕙風堂主人洪董事長,無意中聊及定公,堂主人告知不僅定公還有其子剋言都是他的舊識故交,主人並帶我們在定公晚年所題的「蕙風堂」店招下拍照留念,臨別之際,我告知有《定山論畫七種》一書似可重新整理齣版,他也深錶認同。這就成瞭目前整理齣來的《陳定山文存》和《陳定山談藝錄》的緣起。
 
  《定山論畫七種》薄薄的一冊,是他的夫人張嫻君蒐集發錶於報刊雜誌的文章僅七篇,共六萬餘言。此書齣版於一九六九年,早已絕版多時,國內圖書館亦僅有三四傢收藏。但我認為陳定山論書畫的文章當不僅於此,因此從老舊雜誌《暢流》、《自由談》、《藝壇》、《藝海》、《中國一周》、《文星》、《中央月刊》、《中國地方自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等刊物逐期翻檢,甚至找到香港的《大人》、《大成》雜誌,最後是利用中研院所購買的上海圖書館製作的「民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找到他早年在大陸時期所發錶的三篇論畫的長文,共增添五十六篇文章,總數幾達三十萬言,內容除書畫外,更包括詩詞、掌故、戲麯等等,於是乃編成《文存》和《談藝錄》二書,定公重要的文論藝評皆在乎此,而且是從未齣版成書的。
 
  《文存》包含詩詞、掌故、戲麯三類,而最後更附上有關生平與傢世的文章,以達其「知人論世」之旨。定公作詩填詞堪稱高手,各有詩集、詞集傳世,此書所編乃其論文或詩話甚至以詩詞當作紀遊之作,十分珍貴難得。如〈李義山錦瑟詩新解〉,他從各種典故的考證來破解李商隱所設下的種種障眼手法,難度是滿高的,因為自古有「一篇〈錦瑟〉解人難」之歎,然而由於定公熟悉這些典故的正用、反用、明用、暗用,而最終指齣李義山無題詩係為小姨而作,或許你也會猜齣答案,但如何破解的過程纔是精彩,難怪也是纔子的詞人陳蝶衣讀過此文會讚歎:「真可謂之獨具慧眼,一語道破矣!」杜甫一直是定公景仰的大詩人(拙文標題引用杜詩,當為定公所樂見也),他寫瞭多篇有關杜甫的文章,其中在《文星》雜誌發錶的〈杜甫與酒〉,份量頗重的,他甚至將杜工部一生及於酒者,擇要編年,分十三階段,述其緣由,並正其視聽。而杜工部最後旅泊衡湘,喪亂貧病,交瘁於心,竟以死自誓,更無一字及酒者。定公歎乎:「蓋公早已自知年命之不永,而緻其歎息於麯江獨坐之時。詩人之窮至於杜甫亦大可哀已。於酒雲何哉?」定公善飲,又長於杜詩,考之年譜,「以詩證史」,確是少陵之知音也。他迴憶幼年被父親責罵詩文輸給妹妹小翠時,說:「餘避席曰:『臣得其酒。』蓋妹不能飲,而餘飲甚豪,酷肖父耳。父亦笑而解之。」因此善飲是其來有自的,有人曾為文說,陳定山八十六歲時,喝完白蘭地之後仍可作畫,並且談笑風生,現場有位酒友驚呆,心中暗自欽佩,此人乃武俠名傢古龍。而確實古龍有張著名的照片,其背景是掛著副「寶魘珠鐺春試鏡,古韜龍劍夜論文」的對聯,該對聯便是定公所書的。因此他大有以杜甫之酒來澆心中之塊壘之意!
 
  再者,宋人筆記提及黃山榖和蘇東坡時說:「山榖在戎州,聞坡公噩耗,色然而喜。因為從此詩名,無人再會益過他的瞭。」對此說法,陳定山十分憤慨,因為黃山榖終身推崇蘇東坡,可謂不遺餘力,固不獨形諸詩句,且掛諸口齒矣。如雲:「子瞻詩句妙一世,乃雲效庭堅體。」又跋東坡〈黃州寒食詩帖〉雲:「東坡他日見之,乃謂我無佛處稱尊也。」因此定公怒氣沖沖地說:「不知蘇、黃交情如此之厚,推重如此之盛。這種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傳說,也正是章惇、蔡京一般徒黨造齣來的謠言,用以誣毀前賢的瞭。」於是他為文替黃山榖辯白,因為東坡之死,消息來得遲緩,當時黃山榖在戎州連噩耗都未接到,怎會「色然而喜」呢?相對地對於渲染豔聞以博取知名度的作品,定公會大加撻伐的,如樊樊山的前後〈彩雲〉,他認為絕非「詩史」之作,尤其是對後〈彩雲麯〉,他話說得很重:「其詩猥媟,格律甚卑,其事亦得之道聽塗說,不能引與前〈彩雲麯〉並傳,以視吳梅村的〈圓圓麯〉、白居易的〈長恨歌〉,更不可以道裏計瞭。但齊東野人反而津津樂道。」定公衡文、論詩自有尺量,不為世俗流言所左右,可見一斑。
 
  掌故一直是定公的拿手絕活,此書所編均為前書所未收之作(因與上海「春申」無關),而且更加精彩者,因為這些都是有關明鄭及臺灣的。如〈臺灣第一文獻──記瀋光文遺詩〉,還有〈閩明一代孤臣黃石齋先生殉國始末〉、〈明魯王監國史略〉均是前人所未道及者。戲麯亦是定公一生之所好,他亦可粉墨登場,他二夫人十雲女士,是唱老生的,在上海曾代過孟小鼕的班。篇中的「歷史與戲劇」除論談及許多戲改編自歷史,但也扭麯或捏造瞭歷史。另外對來臺的京劇演員分生、旦、淨、末、醜整理齣一份名單,並留下他們在臺的劇話,可說是非常珍貴的梨園史料。
 
  《談藝錄》整本幾乎都是定公談書畫之作,他真正緻力繪畫大約在二十四歲,不過對書畫有興趣倒是起源很早。他弱冠時看三姨丈姚澹愚畫梅而心喜之,曾問姨丈可否學畫,姨丈曰:「畫必自習字始,能寫好字始能習畫。」於是他以所寫書法嚮其請益,姨丈認為他是不羈之纔,豈僅能畫梅而已,於是教他山水畫訣。二十五歲那年,他竟悟齣一項道理,一心想走「四王」(王時敏、王原祁、王石榖、王鑑)的路子。四王中本以王時敏輩分最高,王原祁、王石榖,都是其學生,定公說他最愛王原祁,因為他的畫在於「不生不熟之間」,不若王石榖太過甜熟。對於學習國畫,他認為還是必須從古人入手的,博古而後知今;若想摒古棄今,單以天地為師,那是不可能的。至於其中的祕訣在於「摹、臨、讀、背」。所謂「摹」不是刻闆地一筆按一筆地鉤勒,而是將畫掛起來,看清楚它的來龍去脈,然後在自己的紙上對著畫。「臨」則隻取其意思及筆法,即古人所謂「背臨」,是活的,思考的。摹臨之際既已分析並熟悉其格局,便可以將畫中各種皴法、點法活用在自己畫麵上,這是熟「讀」瞭的緣故。以後熟能生巧,進入組織、佈局得心應手的階段,便是「背」的充分發揮瞭。他又說:「意在筆先,物色感召,心有不能自已,筆墨有所不得不行,然後情采相生,欣然命筆。」「作畫必須莽莽蒼蒼,深山邃壑,如有虎豹,望之凜然,似不可居;而仙巖秀樹,濛雜其間,齣人意錶,乃為盡山水之性靈,極文人之筆墨。」這些可說都是他習畫的心得,原本是不傳之祕,如今寫齣來也是想「金針度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書畫必須講究筆、墨、紙、硯,定公也談到如果沒有一支好筆,正如名將之無良騎,怎能使他畫齣好畫呢?無好筆,縱有好紙亦是枉然。而在畫畫時「墨分五色」是極端講究的,他說民國以來,用青麟髓(道洗墨),其次用乾嘉禦墨。到瞭臺灣,官禮禦墨,也變瞭稀世之珍。斷墨一丸,輒數百金,畫傢惜費,又不得不求之東京。他又說:「張大韆早年學石濤、老蓮,幾可亂真。抗戰時,潛蹤敦煌石室中,勝利還滬,畫風為之一變。我埋怨他:『為什麼去嚮牆壁學?』大韆笑說:『好墨好紙都用完瞭,隻好刷瞭。』由於找不到好墨好紙,而去嚮畫壁討生活,這是大韆的聰明,也可以說他是玩世。」
 
  《文心雕龍》說:「觀韆劍而後識器,操韆麯而後曉聲。」定公可說是做到瞭,因此他對於前人作品的評論可說是精準的,甚至可以看齣其作品脫胎於何人,齣自於何派。當然這也歸功於他對於整個繪畫史的鑽研,他的〈中國歷代畫派概論〉長文是擲地有聲的重要論著。同樣地,他的〈讀鬆泉老人《墨緣彙觀》贅錄〉一文,幾乎把故宮典藏和私傢收藏的名帖都看遍瞭,纔能寫齣這樣精彩的文章,他說:「或睹於故宮,或覯之藏傢,無不精誠赫弈,韆載如新。有宋兩代名臣真蹟,幾盡萃於此,雖有二三僉壬,亦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矣。令人過目不忘,洵有以也。」
 
  陳定山早在一九二○年即活躍於滬上美術界,籌辦美展活動、主編。而一九三五年故宮博物院要挑選文物參加英國舉辦的「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他被聘為負責書畫部十一位審查委員之一,可見也是藉重他在書畫的鑑賞能力。據學者熊宜敬說:「一九四七年九月十五日至二十八日在上海市南昌路法文協會展齣『中國近百年畫展』。配閤這項展覽,上海美術館籌備齣版瞭《中國近百年名畫集》和《近百年畫展識錄》,由陳定山、徐邦達、王季遷等執筆,其中《近百年畫展識錄》,詳載瞭每件展齣作品的形式、尺寸、款識、鈐印和收藏經過,並附畫傢傳略,全書數萬言,是一九一一年民國肇建後,第一本具有學術研究價值的畫展圖錄。」我因此又特別找到他早期的三篇畫論,讀者可比較其與來臺後的觀點有否異同。本書廣搜其有關藝苑散論,多達十數篇,均為他論及畫人畫事的不可多得之作。其中有畫史的源流、繪畫的理論、作畫的心得,更有畫傢個人的傳記,例如〈民國以來畫人感逝錄〉長文,他就窮三年之力,四易其稿(本書採用他的四稿)方始完成。至於〈樹石譜〉更是畫國畫的基礎理論,得其竅門,即刻進階。最後定公對於作畫的結論是:「多求古蹟名本,或多讀書習字,或齣觀名山大川,覺胸次勃然,若有所蓄,鬱鬱欲發,乃藉筆寫之。故畫者,隻是寫自己一片胸襟耳。」堪稱至理名言,不二法門。
 
  定公少多纔藝,得名甚早。壯歲久寓滬濱,馳騁於文壇藝苑,輕財任俠。渡海來臺,除短期都講上庠外,勤於寫作,著述等身。然原本齣於鐘鳴鼎食之傢,突遭國變,衣冠南渡,能不無感!於是他發之於吟詠,有《十年詩捲》、《定山詞》之作,人間何世,無限江山;聽流水於隴頭,見夕陽於故國。但定公一生原不隻是詩人、詞人、小說傢、書畫傢,因此茲書之編就,就是要讓讀者瞭解他多纔多藝的各個層麵,也為後人研究提供更多的材料也。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現在的電子書市場上,很多標榜「經典重製」的產品,其實內容都是東拼西湊,缺乏係統性的整理和註解。閱讀這類文集,如果沒有適當的時代背景或作者生平的簡介,讀起來會非常吃力,尤其對於沒有接觸過相關領域的年輕讀者來說,簡直是天書一本。我非常好奇這份電子版在「附加價值」這塊做瞭哪些努力?有沒有提供便利的索引係統?如果能加入一些相關的歷史事件對照錶,或是重要詞彙的解釋,那閱讀的收穫絕對會大大提升。畢竟,電子書的優勢就在於可以輕易地嵌入豐富的參考資料,如果能善用這點,那它就超越瞭傳統紙本書的限製。

评分

光是從這個書名「陳定山文存」就可以感受到一股深厚的文化底蘊,這讓我對內容本身抱持著極高的期待。通常這種文集類的電子書,最怕的就是內容掃描品質不佳,導緻字跡模糊不清,或者校對馬虎,錯字連篇,嚴重影響閱讀的順暢度。我對這方麵尤其挑剔,因為閱讀的沉浸感一旦被這種低級錯誤打斷,實在是讓人非常掃興。好的文存,應該是要讓讀者能完全沉浸在作者的筆法和思緒之中,而不是被格式或錯誤分散注意力。希望這份電子檔的文本精確度能夠達到學術研究的水準,畢竟是「文存」,代錶的是一種傳承與尊重。

评分

從齣版的角度來看,能夠將這麼一部具份量的文集數位化,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這代錶著對傳統文獻的現代化保存與推廣的決心。在颱灣這樣重視傳統文化的環境裡,電子書的便利性,讓更多人可以在移動中接觸到這些珍貴的文史資料,這對於推廣本土文學的影響力是深遠的。我特別想知道,在數位版權和使用規範上,這本電子書是否有採取什麼特別的機製?是採取 DRM 保護還是採取相對開放的授權方式?這會影響到讀者在不同設備間轉移閱讀進度時的順暢度,畢竟我們都希望買瞭一本書,就能在任何信任的載具上隨時閱讀,這是數位時代的基本要求。

评分

我對「陳定山」這位前輩的文風一直抱持著高度的敬意,他的文字總是有種獨特的韻味,那種洗練過後留下的精華,讀起來是格外有味道的。我期盼這本電子書的「可檢索性」能讓我事半功倍。在紙本書時代,要從厚厚一疊文集中找齣某個關鍵詞或特定的典故,簡直是體力活。電子書的搜尋功能如果做得強大,可以讓我隨時針對感興趣的字眼進行深度挖掘,這對學術研究者或寫作的同好來說,是無法取代的工具。好的電子書不僅是閱讀的載體,更是強大的研究平颱,希望這本《陳定山文存》能發揮齣這樣的潛力。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設計真的有夠用心,字體選得很有古典味,但又不會小到讓老花眼的朋友傷腦筋,這個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裝幀雖然是虛擬的,但那種質感好像能透過螢幕傳達齣來,讓人忍不住想點開來好好研究一番。特別是書籤和筆記功能的整閤,對於習慣在閱讀時做重點標記的我來說,簡直是加分到爆。每次翻閱電子書,最怕的就是那種生硬的介麵,讀起來總覺得少瞭點人情味,但這本《陳定山文存》完全沒有這個問題,操作流暢度一流,就算在通勤時手機光線不佳,它也有很好的閱讀模式可以切換,看得齣來製作團隊在使用者體驗上下瞭很大的功夫,這對現代讀者來說,實在是太重要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