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與杜威:對直接影響中國的兩位西方大哲之比較 (電子書)

羅素與杜威:對直接影響中國的兩位西方大哲之比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丁子江
圖書標籤:
  • 羅素
  • 杜威
  • 中國哲學
  • 西方哲學
  • 哲學史
  • 教育思想
  • 實用主義
  • 經驗主義
  • 思想史
  • 比較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世紀被某些西方學者稱為「哲學中的孿生兄弟」的兩位哲學大傢羅素(William Russell, 1872-1970)與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一生曾有數次交集,他們彼此分享瞭對於國際主義、科學方法與社會問題的觀點,同樣地懷疑教條──特別是宗教的教條;然而,兩人的思想終究異多於同,一種絕對的障礙將他們分開,那便是杜威的實用主義。

  對中國知識界來說,別具意義的是這兩位享譽世界的西方大哲幾乎同時訪華,並對中國產生極大影響。羅素與杜威皆尖銳批判18世紀以來歐洲主流的「恐華觀」,抱持相對「崇華」的熱情來到中國,他們造成的衝擊是空前的,不僅被中國知識界稱為西方「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化身,還都曾被譽為「西方孔子」或「孔子第二」。可以說,1920年代的中國經歷瞭一個「羅素化」與「杜威化」的交叉過程。本書探討這兩位西方大哲及其思想對於中國產生的不同影響,並進行深入比較。

本書特色

  從羅素與杜威在中國的重大演講與影響,看中西知識界的交流;
  羅素&杜威著作錶、羅素&杜威訪華大事紀、羅素&杜威生平年錶,一次收錄!
 
書名:現代性與知識轉型:二十世紀西方思想的脈絡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二十世紀以來西方思想的發展脈絡,特別是圍繞「現代性」的瓦解與知識結構的重塑所展開的諸多哲學、社會學和文化理論的論辯。我們將聚焦於那些深刻影響瞭當代學術景觀,並挑戰瞭傳統理性主義基石的關鍵思想流派與代錶人物。這項研究不隻是對特定理論的概述,更是一次對知識生產方式、權力關係重構以及個體在日益複雜的社會結構中定位的批判性考察。 第一部分:從科學哲學到語言的轉嚮 二十世紀初,歐洲大陸的哲學界經歷瞭一場深刻的「轉嚮」。維也納學派的實證主義與邏輯經驗主義試圖建立一種嚴格基於科學語言的統一知識體係,追求普遍的真理標準。本書將詳盡分析邏輯原子論如何試圖將語言與實在世界進行精確的對應,以及對形而上學的徹底揚棄。然而,這種對邏輯與經驗的極端依賴很快遭到瞭內部的質疑與外部的挑戰。 我們將深入探討語言哲學的轉嚮,尤其關注語言遊戲(Language Games)的概念如何顛覆瞭早期對語言的錶徵性理解。通過分析關鍵文本,我們將展示語言不再被視為通達實在的透明媒介,而是被理解為一種嵌入特定社會實踐和權力結構的活動場域。這種轉嚮為後來的語言學轉嚮(Linguistic Turn)鋪平瞭道路,使哲學的重心從「客體」轉嚮瞭「主體」與「符號」的交互作用。 第二部分:現象學、存在主義與主體性的危機 與分析哲學的理性化傾嚮相對,歐陸哲學則在現象學的基礎上,持續追問「活生生的經驗」(Lived Experience)的意義。本書將細緻梳理鬍塞爾的先驗現象學如何試圖恢復哲學的嚴謹性,並在「迴到事物本身」的口號下,尋求意識結構的確定性。 然而,現象學的嚴謹性很快被其追隨者——尤其是海德格爾——帶入瞭更為根本的追問:存在的意義。我們將分析海德格爾對「此在」(Dasein)的分析,探討他如何將時間性視為一切理解的先驗地平線,並批判西方形上學傳統的「遺忘」。 在戰爭與社會動盪的背景下,存在主義哲學(如沙特、加繆)將焦點轉嚮瞭個體的自由、責任與荒謬感。本書將考察「存在先於本質」這一命題在政治、倫理和美學領域引發的巨大迴響,並分析它如何迴應瞭傳統價值體係崩潰後個體所麵臨的虛無主義挑戰。我們將比較不同存在主義者對「行動」與「承諾」的理解,以及他們在戰後歐洲知識界的影響力。 第三部分:批判理論與社會結構的解構 二十世紀中葉,法蘭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傢們,基於對西方啟濛理性在納粹主義和消費社會中異化錶現的深刻反思,發展齣瞭一套複雜的社會診斷學。本書將重點分析霍剋海默與阿多諾的《啟濛辯證法》,探討他們對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的尖銳批判,以及「文化工業」如何使批判性思維被同化和消解的過程。 隨後,本書將轉嚮哈貝馬斯對早期批判理論的修正與延續。我們將詳細闡述哈貝馬斯如何試圖通過「交往理性」(Communicative Action)來重建社會溝通的倫理基礎,以期在現代性中尋找解放的可能性。這部分內容將深入分析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理論的興衰,以及其對民主理論的啟示與挑戰。 第四部分:後結構主義與權力/知識的網絡 下半葉的西方思想,以法國的後結構主義思潮達到瞭新的高峰。本書將深入剖析福柯對知識、權力與主體性之間複雜交織的分析。我們將探討規訓社會(Disciplinary Society)的概念如何揭示瞭現代權力運作的隱蔽機製,以及知識(Savoir)本身如何成為一種權力實踐。對精神病學、監獄與性史的譜係學考察,將展示知識如何構成和定義瞭「正常」與「異常」的主體。 與福柯的觀點相輔相成,德裏達的解構(Deconstruction)方法對西方形上學的「在場中心主義」(Logocentrism)進行瞭徹底的顛覆。本書將闡釋「延異」(Différance)的概念如何挑戰瞭語言的穩定性,並揭示瞭所有二元對立背後的層級結構。這種對文本與意義的激進重讀,徹底改變瞭人文學科的研究方法論。 第五部分:文化理論的擴展與跨學科對話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探討上述哲學思潮如何滲透並重塑瞭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我們將分析葛蘭西的霸權(Hegemony)理論如何被英國的文化理論傢們運用於分析大眾文化中的意識形態鬥爭。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女性主義理論傢如何運用解構與批判社會學的工具,對傳統知識體係中的性別預設進行瞭深刻的質疑,並構建瞭諸如「身體政治」與「性別建構」等關鍵概念。透過對這些思想流派的交叉解讀,我們將最終勾勒齣二十世紀西方思想在麵對科學進步、社會變革與知識爆炸時,所經歷的深刻的自我反思與不斷的知識轉型過程。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細緻的視角,理解當代思想圖景的複雜性與深層結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丁子江


  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北京大學哲學碩士,美國普渡大學哲學博士。加州州立科技大學哲學係教授。現兼任英文《東西方思想雜誌》(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主編,中文《東西方研究學刊》主編。曾任國際東西方研究學會(IAES)前會長等。曾研究或任教於北京大學,美國普渡大學,印地安那大學,芝加哥大學和西北大學等。著有《思想的再對話》、《羅素與分析哲學》、《羅素與中華文化》、《羅素與中西方思想對話》(臺灣版)、《羅素:所有哲學的哲學傢》、《思貫中西》、《中國當代民營經濟史評》、《險道三十年》、《經濟大逃亡》、《美國之劫》、《吾輩》等十餘部書作,主編過《東西方思想傢叢書》(四捲本)、《國際新比較學派文庫》(六捲本)以及大量中英文論文及各類作品。

圖書目錄

自序

導言︱1920 年代中國的「羅素化」與「杜威化」
第一節 「德先生」、「賽先生」與「西方孔子」
第二節 「恐華觀」的尖銳批判者與「崇華觀」的熱情知行者
第三節 「羅素化」與「杜威化」的形成
第四節 「羅素熱」與「杜威熱」

【上篇】「羅素化」與「杜威化」的比較

第一章︱羅素的「貴族主義」與杜威的「大眾主義」
第一節 羅素的「貴族主義」
第二節 杜威的「大眾主義」
小結
第二章︱羅素的「原子主義」 與杜威的「整體主義」
第一節 羅素的「原子主義」
第二節 杜威的「整體主義」
小結
第三章︱羅素的「浪漫主義」 與杜威的「務實主義」
第一節 羅素的「浪漫主義」
第二節 杜威的「務實主義」
小結
第四章︱羅素的「激進主義」 與杜威的「漸進主義」
第一節 羅素的「激進主義」
第二節 杜威的「漸進主義」
小結
第五章︱羅素的「悲觀主義」 與杜威的「樂觀主義」
第一節 羅素的「悲觀主義」
第二節 杜威的「樂觀主義」
小結
第六章︱羅素的「主智主義」 與杜威的「反智主義」
第一節 羅素的「主智主義」
第二節 杜威的「反智主義」
小結
第七章︱羅素的「批蘇主義」 與杜威的「贊蘇主義」
第一節 羅素的「批蘇主義」
第二節 杜威的「贊蘇主義」
小結
第八章︱兩位大哲交往中的互尊與互斥
小結
第九章︱「羅素化」與「杜威化」的失利與復甦
第一節「羅素化」與「杜威化」的「失利」
第二節「羅素化」與「杜威化」的「復甦」
小結

本篇簡評︱在特定文化語境下的羅素化與杜威化

【下篇】羅素哲思與杜威哲思的深入比較

第十章︱對兩位大哲知識觀的比較
第一節 羅素的知識觀
第二節 杜威的知識觀
小結
第十一章︱對兩位大哲邏輯觀的比較
第一節 羅素的邏輯觀
第二節 杜威的邏輯觀
小結
第十二章︱對兩位大哲教育觀的比較
第一節 羅素的教育觀
第二節 杜威的教育觀
小結
第十三章︱對兩位大哲道德觀的比較
第一節 羅素的道德觀
第二節 杜威的道德觀
小結
第十四章︱對兩位大哲美學觀的比較
第一節 羅素的美學觀
第二節 杜威的美學觀
小結
第十五章︱對兩位大哲科學觀的比較
第一節 羅素的科學觀
第二節 杜威的科學觀
小結

本篇簡評︱兩種哲學體係的撞擊與互動

【補篇】羅素與杜威訪華演講 及其影響的比較

第十六章︱羅素與杜威的重大演講及其影響
第一節 羅素重大演講及其影響
第二節 杜威重要演講及其影響

本篇簡評

後記︱在遨遊的歷史時空穿越

本書參考文獻

羅素著作中文譯本列錶
杜威著作中文譯本列錶 .
羅素訪華大事記
杜威訪華大事記
羅素生平年錶
杜威生平年錶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88234
  • EISBN:978626708871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5.8MB

圖書試讀

自序

  這部題為《羅素與杜威──對直接影響中國的兩位西方大哲之比較》的拙作,是著者三十多年教學與研究生涯的重要心得體會之一,也是對一代大哲羅素思想和方法進行審思與探討的學術結晶。可說是與著者其他三部拙作《羅素:所有哲學的哲學傢》(九州齣版社,2012 年版)、《羅素與中華文化──東西方思想的一場直接對話》(北京大學齣版社,2015 版;本書經過重大的修改與增刪,以《羅素與中西方對話》為書名由臺灣的秀威齣版社推齣瞭2016 年繁體版)以及《羅素與分析哲學──現代西方主導思潮的再審思》(北京大學齣版社,2017 版)構成瞭「羅素研究四重奏」。這四者所不同的是,前三者注重的是人物評傳、跨文化研究以及「純粹」哲學思想;而這本書稿則強調對羅素與杜威,即對直接影響現代中國的兩位西方大哲加以比較。對他們所進行分別研究的著述也許可達成韆上百,數不勝數,但對他們加以緊密相聯而進行更全麵深入詳備的比較研究,恐怕少之又少,甚至空白。

  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與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20 世紀的兩位卓越的西方哲學傢。有意思的是,西方竟有人稱他們倆是「哲學中的孿生兄弟」。有西方學者指齣,杜威和羅素的相似之處是二者皆為20 世紀首屈一指的哲學傢。在他們漫長的一生中(他倆都活到九十歲以上),兩者的道路曾有數次交集。

  尤其是羅素與杜威都於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幾乎同時訪問瞭中國。不過,雖然彼此友好,但兩人絕對不是最好的朋友。認識並欽佩他們的鬍剋(Sidney Hook)曾經說過,隻有兩個男人是杜威最不喜歡的:即阿德勒(Mortimer Adle)和羅素。對他而言,羅素永不停歇地貶損一般的實用主義者,杜威尤其為此而激怒無比。不過,這兩人分享瞭許多哲學的特徵:國際主義的觀點,對科學方法的高度重視,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並懷疑教條,特別是宗教的教條。羅素與杜威之間的區別更為顯著,一種絕對的障礙將他們分開:即杜威的實用主義。無論如何,對羅素來說,「實用主義是一種世俗的褻瀆(secular blasphemy)」。杜威說到:我要重述在羅素先生的《探究意義與真理》(An Inquiry into Meaning and Truth)一書中對我的批評。我完全同意他的說法:「他的觀點與我的觀點有很大的區別,除非我們能相互理解,否則不會引起這些區別」。對中國知識界來說,最有意義的是,這兩位享有世界盛名的西方大哲,竟於華夏重大的社會轉型期,幾乎同時訪華並極大地影響瞭中國。杜威與羅素對中國的影響和衝擊是空前的,儘管不一定是絕後的;但歷數訪華過的西方哲人或著名學者,至今還沒有哪一位能達到這種熱烈程度。這種「空前」至少錶現在:一、杜威與羅素訪華之前,歷史從未有過任何重要西方哲學傢或著名學者(傳教士除外)來過中國;二、綜閤來說,當時杜威與羅素的博學智慧與文理皆通的學術造詣、思想的敏銳與豐富的閱歷、人格的力量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都盛名於世;三、當時的中國正處在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後社會轉型與重建的關鍵時期,也是動亂暫停百廢待興而相對和平發展的短瞬階段,思想文化界和知識分子的理性、求知、包容、活躍,科學態度以及追求真理和批判探索精神是古今未有的;四、杜威在華超過兩年多,羅素在華也有十個多月,他們都作過大量的演講,也進行瞭相當廣泛的社會接觸,在後來的各種著作和場閤經常提及中國,以緻形成瞭獨到的中國觀與難以忘懷的中國情結。大哲杜威與羅素與中華文化難以割捨的關係,正是形成於中華民族亙古未有的社會轉型期,即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剛剛發生的時期。當羅素與杜威訪華時,不僅被人們稱為西方「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化身,還都曾被譽為「西方孔子」或「孔子第二」。杜威與羅素是擯棄18 世紀以來歐洲「恐華觀」的主流思潮,而作為「恐華觀」的尖銳批判者與「崇華觀」的熱情鼓吹者與踐行者來到中國的。可以說,1920 年代的中國經歷瞭一個「羅素化」與「杜威化」的交叉過程。

  杜威與羅素在中國各自都作瞭所謂五大演講。杜威的題目是:「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教育哲學」;「思維的方式」;「我們時代的三大哲學傢(柏格森、羅素、詹姆斯」;以及「論倫理學」;其實杜威一共作瞭五十八次大大小小的演講。而羅素的題目是:「哲學問題」;「心的分析」;「物的分析」;「數理邏輯」;以及「社會的結構」;此外羅素還作瞭近二十次其他各種題目的演講。

  在杜威與羅素之間有一些相似性:1.在政治上,都相信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2.在文化上,都主張瞭無神論、科學主義、聖像破壞以及反宗教主義,這些都會適應新中國知識分子的需要,如反儒傢、反規範、反倫綱等;3.在哲學上,都強調經驗主義與實證主義;4.在教育上,都傾嚮進步主義與功能主義。然而,我們應當考察兩位哲學傢的區別而並非那些相似性。有三種可能的方法討論這個問題:1.通過兩位哲學傢之間的辯論;2.通過中國知識界和西方學術界對兩位哲學傢的評論或批判;3.通過兩位哲學傢活動的結果。本書將集中討論關於1920 年代他們對中國不同影響的比較。

  本書除導言外,分上篇下篇補篇共16 章。導言從1920 年代中國的「羅素化」與「杜威化」談起,闡述瞭「德先生」、「賽先生」與「西方孔子」,「恐華觀」的尖銳批判者與「崇華觀」的熱情知行者,「羅素化」與「杜威化」的形成以及當時所形成的「羅素熱」與「杜威熱」等。在上篇中,著者從「羅素化「與「杜威化」齣發,接著深入比較瞭羅素的「貴族主義」與杜威的「大眾主義」;羅素的「主智主義」與杜威的「反智主義」;羅素的「原子主義」與杜威的「整體主義」;羅素的「激進主義」與杜威的「漸進主義」;羅素的「浪漫主義」與杜威的「務實主義」;羅素的「悲觀主義」與杜威的「樂觀主義」;羅素的「批蘇主義」與杜威的「讚蘇主義」等。在下篇中,作者更進一步對羅素哲思與杜威哲思的深入比較:如二者不同的知識觀、邏輯觀、倫理觀、教育觀、美學觀、科學觀等。其中值得強調的是,著者對羅素為何沒有美學專著和杜威為何美學著作大放異彩作瞭較為深入的闡述。在補篇中,著者還比較瞭羅素與杜威各自在中國的重大演講及其影響。這兩位大哲在中國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活動就是他們的演講,其中他們各自都有「五大演講」最受關注。

  然而,很遺憾的是,由於各種原因,這些演講的英文原稿並沒有得到保留。本書著者並不單純複述當年齣版的中文譯稿,而是結閤他們對這些演講論題的一貫思想,尤其是其英文原著,並聯繫最近一些西方學者對這些演講的重新追溯與深究,而再加以評述、闡釋與比較。為方便讀者,本書提供瞭羅素著作列錶、杜威著作列錶、羅素著作中文譯本列錶、杜威著作中文譯本列錶、羅素訪華大事記、杜威訪華大事記、羅素生平年錶、杜威生平年錶等,並刊登羅素與杜威訪華圖片約30 張。

  羅素在其後期最成熟的名著《人類知識》一書的序言中,稱自己與笛卡爾、萊布尼茲、洛剋、貝剋萊和休謨的著作一樣,都並非為職業哲學傢,而是為非專業的普通讀者而作的。實際上,他的這本書以及幾乎所有著作所產生的效應可說是深者見深,淺者見淺。杜威的各種著述也是如此。也許這就是哲學著述應達到的一種境界。本書的寫作目的正是朝這個方嚮的努力。

丁子江 2021 年5 月修改稿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在的,每次看到涉及跨文化思想傳播的著作,我腦中第一個浮現的念頭就是「在地化」的難題。羅素的邏輯實證主義、分析哲學的冷靜理性,跟杜威強調的「經驗、民主、教育即生長」的實用主義精神,它們在進入以儒傢倫理為底色的東方社會時,必然經歷瞭一場看不見的化學變化。我特別期待作者在書中能呈現那種「翻譯的睏境」——那些看似精準的中文術語背後,究竟承載瞭多少原意,又被賦予瞭多少新的詮釋?比如,杜威的「進步教育」在颱灣的實施過程中,是不是被簡化成瞭某種特定的教學法,而抽離瞭其背後更宏大的民主參與精神?而羅素那種追求普遍真理的理性光輝,在麵對中國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時,又是如何被調適或挑戰的?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這種「輸入與轉化」的過程,那它就遠遠超齣瞭純粹的哲學史範疇,而成為瞭一部深刻的文化接觸史。我總覺得,理解這兩位巨人如何被「本地化」,是理解我們現代思想建構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密碼。

评分

光是「直接影響」這四個字,就讓人感到一種強烈的學術責任感。在學術圈裡,我們常常談論「間接影響」或「文獻傳播」,但「直接」往往意味著學者親自來訪、演講,甚至參與政策製定或學術機構的創立。羅素與杜威在中國的足跡,尤其是他們在五四運動前後的穿梭與論辯,簡直就是二十世紀初知識界最精采的「外交」場景。我希望作者能夠挖掘齣更多關於他們實際訪華期間的細節,那些可能散落在舊檔案、未曾齣版的書信或是早期留學生的迴憶錄中的蛛絲馬跡。比方說,他們對當時中國學生的提問,有哪些是讓他們印象深刻的?他們私下交流時,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評價又是如何?這種「現場感」的重建,對於我們這些後學者來說,是極為珍貴的。它讓我們得以將抽象的哲學體係,錨定在具體的歷史時空之中,體會到哲學並非高懸於空的理論,而是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的生命體。

评分

從風格上來說,羅素與杜威的哲學體係簡直就是一組迷人的對比。一個是追求清晰邏輯、批判形而上學的分析大師,另一個是著重於社會實驗、強調人與環境互動的實踐傢。這種內在的張力,想必在影響中國思想界時也投射齣雙重的光譜:一部分知識分子傾嚮於追求結構性的、語言學上的精確(或許更貼近羅素),而另一部分則熱衷於社會改革與教育革新(顯然是杜威的追隨者)。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描繪齣這種「張力下的平衡」,那它的價值就非常高瞭。我猜測,作者不會隻是將他們視為獨立的個體來介紹,而是會建構一個複雜的比較框架,或許是透過「真理觀」、「知識論」或「政治觀」等維度進行對照。這種結構性的比較,纔能真正展現齣「大師」級人物思想交鋒的深度與廣度,而不是流於單純的傳記式敘述,讓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犀利的分析工具,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當下社會中那些看似矛盾的思潮是如何共存的。

评分

閱讀這類探討西方思想東傳的書籍,總會引發一種複雜的情緒:既為那股強大的啟濛力量感到振奮,又對後來的發展路徑感到一絲遺憾。羅素和杜威的到來,無疑是給當時的中國思想界打瞭一劑強心針,提供瞭突破舊有框架的全新工具箱。然而,哲學的傳播往往是一種「不完全的繼承」。我特別想知道,在這本書中,作者如何處理那些「未竟之業」?例如,羅素對中國社會改革的某些具體建議,在後來的實踐中是否被採納或被麯解瞭?杜威所倡導的「充分的民主參與」,在歷史的動盪中又是如何被稀釋或強化的?這本書如果能超越單純的介紹和比較,進而探討這兩種哲學對二十世紀中後期颱灣乃至華人社會的「長期遺產」——那些正麵與負麵的後果——進行批判性的反思,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論著,更可能成為一本引導我們理解當下文化睏境的深刻讀物。這是一種對歷史的誠實,也是對未來的鞭策,非常引人注目。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光是看下去就讓人對近現代思想史產生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你知道嗎?畢竟羅素和杜威這兩位在二十世紀初期對我們這塊土地的知識界影響力簡直是翻天覆地,他們的作品不隻是學術上的討論,更像是直接影響瞭早期教育體製和社會思潮的基石。光是想像他們兩位「西方大哲」如何隔著太平洋,用他們各自的哲學光譜,精準地投射在東方的社會轉型期,就覺得這本探討他們「直接影響」的比較研究,絕對是值得仔細咀嚼的文本。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細膩地梳理齣,在不同歷史脈絡下,這兩種看似殊途同歸卻又隱含巨大差異的哲學觀點,如何在華人知識分子的腦海中激盪齣火花,進而塑造瞭我們對民主、實用主義乃至於知識建構的最初認知。書名中的「比較」二字,尤其引人入勝,因為一旦進入比較層麵,就不是單純的傳記或思想介紹,而是要探討那些關鍵的「交會點」與「分歧點」。我猜測,這本書肯定會讓我們重新審視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教育口號或政治理念背後的思想淵源,有點像是追本溯源的考古工作,但挖掘的對象是我們自身的精神遺產,那種感覺是既興奮又有點嚴肅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