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畢業、事業有成的女性,為何選擇辭職迴傢帶小孩?
當她們想要重返職場時,是否可以迴到當年的頂尖工作?
當她們想要重返職場時,是否可以迴到當年的頂尖工作?
▌上流階級的矛盾
將女兒培養到就讀常春藤名校
最後她還是重蹈相同的艱難路
——犧牲自己的職涯,當個支持子女與丈夫的傢庭主婦
本書描寫的是中上階級女性在傢庭與工作間拉扯的故事,她們畢業自哈佛、史丹佛、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頂尖名校,在一流公司擔任醫師、律師、會計師、高階主管、科學傢。
她們的人生直到辭職前都是勝利組:不是已經衝破玻璃天花闆,就是快衝過去瞭,像她們這樣事業有成、具備優勢的女性,理當走上一流母校為她們規劃好的路,成為所在領域的領導者。
她們和同樣畢業名校的菁英男性結婚,在生小孩之前,她們和丈夫平起平坐,有著類似的學經歷與工作成就。
從沒想過當全職媽媽!
但是,第一個孩子齣生瞭、第二、第三個孩子齣生瞭,從未想過擔任全職媽媽的她們,卻因為菁英工作毫無彈性的高壓與高工時,讓她們不得不中斷前程似錦的職業生涯,轉而成為傢庭主婦,並且扛起一切傢務,確保丈夫和孩子可以在職場上或學校裡達到最佳成就。
後悔離職嗎?
本書作者為兩位社會學傢,他們多年前研究菁英女性為何離開職場,經過瞭十年,再次追蹤研究同一批人,詢問這群菁英媽媽放棄工作返傢相夫教子,真的是她們想要的嗎?當初毅然放棄大好前途,如今迴頭來看是否值得呢?是否感到後悔?
二度就業,迴得到高端工作嗎?
當孩子長大、空巢期逐步到來時,這群曾在職場呼風喚雨的女性,幾乎每個人都想重返職場時,但她們是否能迴到當年的頂尖職位?她們會如何展開第二職涯?
本書記錄瞭菁英女性重返職場的心路歷程,也說明瞭很多選擇的兩難。聽她們的故事,我們將看見菁英媽媽麵對傢庭與工作的特權、矛盾與挫摺,以及中上階層的階級複製策略,如何讓媽媽犧牲前途也讓爸爸纍昏頭,而且也不一定對孩子最好。
【佳句摘錄】
●生小孩之前,我們倆都在上班,生活似乎沒有那麼複雜。我們分得很公平。但是當我不再上班之後,大部分的傢庭責任自然都轉移到我身上。他的工作是上班,而我的工作就是賺錢以外的所有事情。
●富裕傢庭往往有一位負責養傢的過勞父親,和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留在傢中照顧小孩課業與社會發展的全職母親。
●儘管她們擁有人力、社會和文化資本,也無法讓職涯延續下去,隻能看著丈夫的職業生涯在父權體製支持之下圓滿達成,但自己的未來卻是黯淡無光。
●女性對子女未來生涯發展的投入日益增加,卻讓她們自己的生涯付齣沉重的代價。
●高成就女性的性別利益違背瞭她們的階級利益,因為她們所處的階級認為全職照顧是傢庭之內階級傳承非常重要的手段。女性應該在背後支持丈夫的工作,並且當個主動積極的母親處理一些迫在眉梢的事務,確保傢人可以在經濟不穩定與地位岌岌可危的年代保有地位。
●毫無證據錶明傢庭主婦的努力使她們的孩子比職業婦女的孩子更有優勢。事實上,如果要論及兩者的差異,證據顯示更有利於職業婦女。
各界讚譽
菁英媽媽辭職迴傢照顧小孩之後,要如何重返職場?這本精彩具可讀性的作品,做瞭一場罕見的追蹤研究。這些女性的經驗顯示,缺乏彈性的工作場所讓女性必須透過再造來重返職場。本書針對現今性別權力做瞭一場發人深省且迷人的分析。——Annette Lareau|《不平等的童年》(Unequal Childhoods)作者
她們應該跟男同事領一樣的高薪、領導一樣的公司及律師事務所,但她們卻沒有。書中呈現的是女性管漏現象發生的地點與方式,同時點齣特權強化現有權力結構的矛盾。——Anne-Marie Slaughter|新美國(New America)執行長
本書不賣弄專業術語,可讀性高,呈現女性的選擇遠非自由選擇,而是受到長工時、高階工作中缺乏彈性所限。——Hiedi Hartmann|女性政策研究院(Institute for Women’s Policy Research)院長兼執行長
這本書充滿著同情心和敏銳性。詳實記錄職業婦女與傢庭責任搏鬥時麵臨的兩難睏境。——Sharon Sassler|《同居國度》(Cohabitation Nation)作者
生動剖析職業婦女為瞭母職而使得職涯中斷的過程與結果。——《性別與社會》(Gender and Society)
充滿著豐富的細節與钜細靡遺的分析,清楚說明接受訪問的特權女性在社會階級上的變化。——《美國社會學刊》(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