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1919~1928) (電子書)

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1919~1928)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唐啟華
圖書標籤:
  • 北京政府
  • 國際聯盟
  • 中國外交
  • 近代史
  • 政治史
  • 曆史研究
  • 電子書
  • 1919-1928
  • 中外關係
  • 二十世紀中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歐戰結束後,全球外交新格局逐漸形成,強調以國際閤作取代競爭的理想主義外交風行一時, 國際聯盟即為其代錶作。飽受帝國主義欺淩的中國,除瞭有民族主義昂揚高倡收迴國權,北京政府 的優秀外交人纔也掌握有利的國際局勢,自巴黎和會起,即積極參與國際聯盟,追求平等的國際地 位,在國傢分裂國力薄弱之際,勉力取得相當的成果。本書依據《外交檔案》,迴顧中國參與國際 組織的重要初始階段,探討「北洋外交」在國際層麵的錶現,試圖用寬廣的角度重新理解當時的中 國外交。
辛亥以降的政治圖景:中華民國初期政局演變研究(1912-1928)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辛亥革命爆發至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基本統一中國的曆史時期——即中華民國初期的復雜政治生態與權力結構變遷。這一時期是中國曆史上極為關鍵的轉型階段,國傢政體經曆瞭從帝製到共和的劇烈更迭,軍閥割據、派係鬥爭、以及列強乾預等諸多因素交織,共同塑造瞭早期共和國的脆弱與動蕩。 本書的研究範疇涵蓋瞭從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到袁世凱稱帝、府院之爭,直至北洋政府的最終瓦解。我們聚焦於權力核心的運作邏輯、不同政治集團的利益訴求,以及社會思潮對國傢走嚮的影響。 第一部分:共和的建立與初期的製度探索(1912-1916) 本部分首先追溯瞭辛亥革命的爆發及其對清王朝統治的顛覆過程。重點分析瞭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孫中山所代錶的革命派與以黃興、宋教仁為代錶的立憲派之間的閤作與分歧。 臨時約法與代議製實驗: 詳細考察瞭《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製定過程及其對限製總統權力、確立議會主導地位的嘗試。這一憲政實驗的初衷與其實際運行中的睏境是本部分的核心議題。 宋教仁遇刺與二次革命: 對宋教仁被刺事件進行瞭細緻的史料梳理,探討瞭此次暗殺對政黨政治和民主進程的緻命打擊。二次革命的爆發被視為共和力量首次大規模的內部分裂與潰敗,其失敗的原因不僅在於軍事準備的不足,更在於政治理念的未統一。 袁世凱的權力鞏固: 詳述瞭袁世凱如何通過“藉債度日”、“控製軍隊”等手段,逐步架空國會,並將權力中心由南京和北京的內閣製推嚮總統獨裁。重點分析瞭“西原藉款”等外交政策背後的政治意圖,及其如何加速瞭國傢主權的流失。 洪憲帝製的覆滅: 對袁世凱復闢帝製的動機、過程中的社會反響,以及護國戰爭的興起進行瞭深入剖析。護國運動的成功標誌著以地域性武力為基礎的舊式軍事集團對中央集權(無論是以共和外衣還是帝製包裝)的勝利,預示著中國政治將進入新的無序階段。 第二部分:軍閥割據的形成與“府院之爭”的遺産(1916-1920) 袁世凱死後,中央政府的權力真空導緻瞭北方政治格局的急速碎片化。本書將“府院之爭”視為這一階段的標誌性事件,它不僅是權力鬥爭,更是對國傢未來走嚮的路綫分歧。 黎元洪與段祺瑞的角力: 考察瞭黎元洪復興《臨時約法》的努力與段祺瑞所代錶的“強力政府”之間的衝突。段祺瑞及其“參戰派”如何利用對日藉款,試圖在“以工代賑”和軍事擴張中確立自己的絕對地位。 南北議和與張勛復闢: 這一部分探討瞭南北雙方的政治代錶在議和過程中的真實意圖。張勛的復闢鬧劇,雖然短暫,卻暴露瞭舊官僚殘餘勢力試圖“恢復舊製”的深層心理,同時也使得段祺瑞獲得瞭重新控製北京政局的藉口。 西南各省的獨立與護法運動: 孫中山領導的“二次護法”運動是南方對北方無政府狀態的反應。分析瞭西南地方勢力(如滇係、桂係)與同盟革命派在“維護法統”這一共同口號下的政治聯盟的內在不穩定性及其最終破裂的原因。 第三部分:北洋體係的畸形發展與權力重組(1920-1928) 隨著段祺瑞“定國會”的失敗,北洋集團內部的“皖係”、“直係”、“奉係”三大派係間的循環爭鬥成為主鏇律。這一時期,政治邏輯從“法統”迴歸到純粹的軍事實力對抗。 直皖戰爭與“中正‘之爭”: 詳述瞭直係(以曹錕、吳佩孚為代錶)如何藉助長江流域的經濟和軍事優勢,聯閤奉係(張作霖),通過武力推翻瞭皖係(段祺瑞)。直皖戰爭的勝利標誌著直係對北京政權的主導權的奪取。 府院分裂與賄選醜聞: 重點研究瞭曹錕通過“賄選”登上大總統寶座的事件,這標誌著早期共和政治的道德底綫徹底淪喪,國傢信譽跌至榖底。 吳佩孚的“再造共和”嘗試: 分析瞭吳佩孚在直係內部的實際影響力,以及他試圖以“反奉”、“靖國”為名,在華北重建中央權威的努力。他的軍事勝利(如擊敗皖係、與奉係在廊坊的對峙)未能轉化為持久的政治穩定。 奉係的崛起與關山之戰: 奉係軍閥張作霖對直係發起進攻,並最終控製北京。這一階段的權力更迭,實際上宣告瞭北洋集團內部的“華北聯盟”走嚮終結,中央政府完全淪為地方軍閥爭奪的工具。 第四部分:南方力量的重構與北伐的醞釀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視角轉嚮南方,重點考察瞭孫中山在廣州的聯省自治運動和國民黨內部的改組,為後續北伐的爆發奠定基礎。 三民主義的深化與國民黨改組: 考察瞭孫中山與李大釗、陳炯明等人的閤作與衝突,以及他如何采納“聯俄容共”政策,重新詮釋瞭三民主義,為武力統一國傢奠定瞭思想和組織基礎。 黃埔軍校的建立及其意義: 詳細論述瞭黃埔軍校的創辦,不僅是軍事人纔的培養基地,更是國民黨意識形態和組織紀律的熔爐,為日後革命軍的戰鬥力提供瞭核心保障。 “武力統一”的邏輯前提: 通過對南方革命力量的組織化和軍事化進程的分析,展示瞭國民政府最終選擇軍事手段,而非議會或政治協商來統一中國的曆史必然性。 通過對上述四個階段的深入考察,本書旨在揭示辛亥革命後至北伐完成間,中國政治精英在探索現代國傢構建過程中所遭遇的結構性睏境、思想的搖擺,以及軍事力量在轉型時期扮演的決定性角色。本書避免將這一時期簡單視為“黑暗時期”,而是力求展現各派政治力量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為爭取國傢主導權和定義“共和”內涵而進行的復雜博弈。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921723
  • EISBN:978626307675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1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總結來說,這本以特定時間段為限的研究,顯示齣作者對近代外交史領域的深厚鑽研。對於我這種熱衷於挖掘歷史細節的讀者,光是書名就足以激發強烈的好奇心。那段時期,所謂的「現代化」往往伴隨著對傳統的切割與對外來體製的迎閤,其中必然充滿瞭矛盾與掙紮。我推測,本書應當不會隻是簡單地羅列中國在國際聯盟的參與紀錄,更可能是對當時精英階層麵對全球化衝擊時的策略選擇進行瞭一次徹底的解剖。這不僅僅是外交史,更是中國現代性建構過程中的一次關鍵實驗。能否成功利用國際公法和國際組織來維護國傢利益,直接影響瞭後續國民政府的對外策略。因此,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近代中國國傢能力與外交哲學轉變的讀者來說,這本關於北京政府「國際化」的嘗試,無疑是極具參考價值的文獻。

评分

坦白說,對於這本專門聚焦於「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這特定時段(1919到1928)的著作,我個人最期待看到的是其史料的厚度與詮釋的細膩度。那個年代,中國的「主權」問題是懸在頭上的一把劍,從各種不平等條約的廢除努力到關稅自主權的爭取,無一不與國際社會的認可與否息息相關。閱讀相關的學術論著時,最怕的就是流於空泛的政治口號,而未能深入到具體的條文和談判細節中去。因此,如果這本電子書能夠基於紮實的史料,詳細剖析北京政府的外交部門是如何操作其國際形象,如何利用國際聯盟的機製來製衡國內外的壓力,那它就成功瞭一大半。特別是涉及到「巴黎和會後的重建」以及「華盛頓會議前後的影響」,這些都是重塑近代中國外交走嚮的關鍵節點,書中若能提供新的史料視角或獨到的比較分析,對於我們理解當代中國外交思維的底色,無疑是極有啟發性的。

评分

近來對民國史的興趣越來越濃厚,特別是那些「過渡時期」的論述,總覺得比起國民政府遷颱後的論述,前期的摸索與陣痛往往被低估瞭。這本《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的標題本身,就帶有一種「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蒼涼感。北京政府的閤法性始終受到質疑,內部軍閥割據,對外則必須麵對英美日等主要強權的角力。國際聯盟作為一個新的國際治理嘗試,對當時的中國而言,既是希望的燈塔(期望能藉此獲得平等待遇),也可能是新的陷阱(被納入西方主導的體係)。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這兩麵的張力?是側重於中國代錶團在日內瓦的具體發言與提案?還是更宏觀地分析國際聯盟的決議如何反過來影響瞭北京政府的內政穩定?我預期這會是一本需要細細品味的書,畢竟要梳理清楚錯綜複雜的國際法理與現實政治的糾葛,絕非易事。

评分

這本書光看名字就讓人覺得內容一定非常紮實,雖然我手邊沒有實際讀到這本《北京政府與國際聯盟(1919~1928)(電子書)》,但光從書名就能勾勒齣那個時代的複雜性。迴想民國初建的那些年,從五四運動的浪潮興起到北伐統一前夕,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定位可謂是風雨飄搖。那段時間,北京政府雖然名義上是中央政權,但實權分散,各路軍閥盤踞,對外關係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特別是「國際聯盟」這個關鍵詞,讓我想像作者必然深入探討瞭中國在華盛頓體係中是如何掙紮求存的。畢竟,從巴黎和會的屈辱到後來的各種外交斡鏇,新生的國傢必須學習如何在列強環伺的國際秩序中找到一席之地,這中間的博弈與妥協,絕對是研究那個年代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我猜測,這電子書或許會提供許多珍貴的檔案解讀,讓讀者一窺當時外交官們的秘密筆記和艱難抉擇,對於想瞭解近代中國如何從「東亞病夫」轉嚮尋求現代國傢地位的過程,應該是極為重要的參考資料。

评分

對於學術研究者來說,電子書的便利性在於檢索,而對於一般讀者,它提供瞭一種無紙化的清爽閱讀體驗。不過,撇開形式不談,這本書的主題本身就充滿瞭歷史的厚重感。1919到1928,這九年間,是中國從舊王朝秩序中徹底脫胎換骨,卻又還未完全確立新秩序的混沌時期。北京政府在國際上代錶的「中國」,其邊界、其權威,都處於不斷被挑戰的狀態。我特別想知道,作者如何處理「主權」的論述。當時中國爭取的,是真正平等的國際人格,還是僅僅在既有的霸權結構下尋求利益最大化?國際聯盟的製度設計,是否在某種程度上加速瞭中國政治力量的分化?舉例來說,如果書中能對比當時各國對中國的態度變化,並將之與北京政府的財政狀況或軍事實力掛鉤分析,那這本書的分析維度就會非常立體和深刻,遠非一般通史可以比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