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天命.竊國者:史上第一位儒傢皇帝王莽和他的時代 (電子書)

祥瑞.天命.竊國者:史上第一位儒傢皇帝王莽和他的時代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嚮榮
圖書標籤:
  • 王莽
  • 新朝
  • 儒傢
  • 曆史
  • 政治
  • 帝王
  • 中國曆史
  • 漢朝
  • 電子書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特色=
★中國豆瓣2021年度讀書榜單歷史文化 Top1;首屆「刀鋒圖書獎」年度十大好書!
★重現豐厚的史料細節,擱置史傢定論,釐清王莽真容,揭示中國皇權史上最不可思議的歷史瞬間!
★探究祥瑞與災異頻繁動盪的皇權真相,重現天人感應與讖緯之學大行於世的歷史場景!
 
他是上應天命的哲人皇帝,
還是技藝精湛的錶演傢?

王莽創立的新朝,是中國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一個過度王朝。
它的齣現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
 
王莽究竟是民選的聖主,還是篡漢的罪人?
是邪惡無道的簒奪者,還是復古派的改革傢?
是儒教立國的實踐者,還是演技精湛的政治錶演傢?


中國歷史上,王莽的麵目一直晦暗不清。

本書並非王莽的歷史傳記,而是帶領讀者迴到王莽身處的時代,置身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站在兩漢之交時人對歷史經驗、對公平正義的理解上,具體地審視王莽的理想誌業、人格錶現、傢庭關係、政治行動和改革措施,考察帝製時代人們追求並「實現」儒傢版「理想國」的一段歷史,並從歷史細節裡窺探舞臺上誰是玩偶、誰是主人,有何教訓、有何經驗。

西漢不僅是一個朝代,更是中國儒傢文化首次實現立法的新階段。同時,西漢也是一個迷信天人感應的時代,在不到兩百年的歷史中,充斥著讖緯之學。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災異變化、祥瑞譴告就與現實政治運動緊密相連。

生於西漢末年的王莽,幼年喪父,並沒有得到作為外戚傢族成員的優待。他從一介儒生,以其周全的為人處世之道,一躍成為傢族寄予厚望的後起之秀。他藉助「祥瑞」之說,重返朝堂;又在眾人的歡呼聲中步步高升,最終閤法建立瞭新朝。那他又是如何在短短的十五年裡,就從「天下歸心」的「哲人王」成為瞭一個「天人共棄」的篡漢者?

麵對日益嚴峻的政治閤法性危機,儒傢理論的實踐者王莽勤勞王事,建闢雍、製禮樂,恢復井田,贏得瞭同時代其他儒士的認可。那麼王莽稱帝的真正動力又是什麼?王莽到底是邪惡無道的簒奪者,還是復古派的改革傢?是儒教立國的決定者,還是演技精湛的政治錶演傢?

本書截取漢宣帝到新莽這一歷史片段,從「祥瑞」這個視角切入,剖析王莽的個人、傢族和政權相關的人物事件,再現瞭太後王政君、外戚王氏傢族、劉姓皇室傢族、儒傢經師、官僚士大夫等在西漢末年政治舞颱的角力,進而重新審視鏇渦中心的王莽,以窺他和時代的真貌。
 
◆  ◆  ◆
 
「張嚮榮博士的《祥瑞.天命.竊國者》,不僅僅是王莽的傳記,而且把西漢的『建國』『建政』大業及儒傢如何成為帝國意識形態的過程梳理得很清晰,令人豁然開朗。……對王莽、西漢歷史和儒傢這三個話題感興趣的讀者,都不妨讀讀這本書。」
──陸大鵬(名譯者)

「傳統史學把新莽貶入閏位,把古典末期的這個重要瞬間塗抹得怪誕荒唐。張嚮榮以深描細察的寫作,讓讀者看到一個充滿活力和可能性的轉摺時代。」
——羅新(北京大學歷史學係教授)

▍名傢推薦
汪栢年|國立蘭陽女中歷史科教師
黃春木|臺北市建國中學歷史科教師
葉言都|東吳大學歷史係兼任助理教授,臺灣大學歷史係博士
魏晉風流:士人、玄學與權力的新格局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魏晉南北朝時期(約公元220年—589年)中國曆史由漢代大一統嚮隋唐盛世過渡的這段關鍵“斷裂期”。這段時期,社會結構經曆瞭劇烈的重塑,思想文化領域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發生變革,最終為隋唐的再度統一與輝煌奠定瞭深厚的基礎。 本書摒棄傳統史學中對戰爭勝負或簡略朝代更迭的關注,聚焦於兩個核心維度:士人的精神睏境與權力結構的演變。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瓦解與士人的崛起(約公元220年—265年) 漢代以來的察舉製與儒傢正統思想,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和黃巾之亂中被徹底打碎。曹魏政權建立後,雖然名義上仍奉儒傢為正統,但實際權力基礎依賴於軍事力量和士族豪強的支持。本部分將詳述士人階層如何應對這種社會斷裂。 “名士”的誕生與“清議”的興盛: 重點分析以“竹林七賢”為代錶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如何通過標榜個人風骨、追求灑脫不羈的生活方式,來錶達對腐敗政治的無聲抗議。我們考察瞭“尚清談,鄙功利”這一思潮的社會基礎——即在功業無望的時代,士人將自我價值的實現轉移到道德評價和個人品鑒之上。 門閥製度的初步形成: 曹氏與司馬氏集團為鞏固統治,必須依賴地方豪強和世代簪纓的傢族。本書將勾勒齣士族在地方治理、選官製度(九品中正製)中的核心地位,並分析這種製度如何加劇瞭階層的固化,使得寒門士子的上升通道日益狹窄。 玄學的肇始與哲學轉嚮: 儒傢經學在漢末經義的僵化和政治實踐的失敗後,士人開始轉嚮對老莊哲學的重新詮釋。本部分將詳細論述以何晏、王弼為代錶的玄學先驅如何融匯儒、道、釋(早期影響),構建瞭以“有無之辨”和“自然無為”為核心的理論體係。玄學不僅是一種哲學思潮,更成為士人安頓焦慮、區彆身份的文化標識。 第二部分:西晉的短暫統一與玄學的巔峰(約公元265年—316年) 西晉的建立標誌著士族政治的鼎盛,皇權暫時依附於士族集團。然而,這種建立在共謀基礎上的權力結構極度脆弱。 士族政治的運作與隱憂: 深入剖析西晉“王與馬,共天下”的權力分配格局。研究士族內部的聯姻、政治聯盟與傾軋,特彆是通過對《晉書》中人物傳記的細緻梳理,揭示其日常政治生活的特點——如何在遵循禮法的同時,利用“隱晦”的手段爭奪資源。 玄學與藝術的交融: 探討玄學如何滲透到文學、書法和繪畫領域。書聖王羲之的書法美學如何體現瞭玄學的“自然”與“韻緻”;“山水詩”的興起,如何反映瞭士人對現實政治的抽離與對自然境界的嚮往。我們考察瞭“雅集”文化,如蘭亭集會,如何成為精英階層進行自我確認和文化傳承的儀式。 八王之亂與士人價值的危機: 對西晉滅亡的分析將著重於權力集團內部的失衡。當士族領袖們將個人恩怨置於國傢安危之上時,玄學的“無為而治”最終演變成瞭政治上的無力感和道德上的虛僞性。 第三部分:南渡、融閤與北方鬍漢的張力(約公元317年—589年) 永嘉之亂後,中原士族南渡,帶來瞭先進的文化和技術,與江南本土文化産生瞭深刻的碰撞與融閤。同時,北方政權內部鬍漢衝突與文化適應,構成瞭這一時期復雜的主題。 “衣冠南渡”與江南的新秩序: 詳細分析南遷士族在長江以南的屯田、恢復和重建過程。重點考察江南士族(如陳郡謝氏)與北方南渡士族(如琅琊王氏)之間的權力博弈與文化融閤。東晉的政治文化是如何在保持“舊態”的口號下,逐漸適應和開發南方經濟基礎的過程。 佛教的興盛與思想的整閤: 相較於玄學在精英階層的影響,佛教在這一時期開始真正深入民間,並被士人吸收。本書將探討道安、鳩摩羅什等人如何係統地翻譯和解釋佛經,以及佛學“心性之學”如何與玄學中的“有無之辨”相互印證,共同構建瞭超越世俗政治的哲學體係。 北朝的文化適應與製度創新: 麵對多個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本書的重要案例。我們分析瞭漢化政策(如易服、改姓、定都洛陽)背後的文化邏輯,以及這種強行融閤如何塑造瞭新的軍事和行政結構,為後來的隋唐統一積纍瞭製度經驗。特彆是對“六鎮之亂”的分析,揭示瞭民族融閤過程中的尖銳矛盾。 結論:從斷裂到轉型的曆史遺産 魏晉時期並非簡單的衰落,而是一個深刻的“文化孕育期”。士人通過玄學與清談,完成瞭對儒傢教條的反思,確立瞭以“個體生命價值”和“風骨氣節”為核心的士人標準,這種標準深刻影響瞭後世文人的自我定位。同時,權力從中央集權僵硬的官僚體係,嚮依賴地方世傢和軍事力量的過渡形態轉變,為隋唐以來的科舉製度和中央集權重塑提供瞭必要的經驗與教訓。這段曆史是中華文明在遭受巨大衝擊後,進行痛苦而必要的內部調適的過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嚮榮
文學博士,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專欄作者,書評人。悠遊經史,流連兩漢,熱愛並緻力於非虛構寫作。

圖書目錄

引子:皇帝之死

第一章 漢室
一、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二、漢傢自有製度
三、陳聖劉太平皇帝

第二章 元始元年春正月:安漢公
一、倉促之夜
二、安漢公是什麼稱號

第三章 王氏
一、王氏之興自鳳始
二、大司馬王莽
三、王莽的沉浮
四、撥亂反正

第四章 居攝元年春正月:攝皇帝
一、呂寬大案
二、事先張揚的婚禮
三、從宰衡到賜九錫
四、居攝:與周公異世同符
五、皇太子:劉嬰的身份

第五章 經師    
一、馴服君主
二、今古之爭

第六章 始建國元年春正月:皇帝
一、從周公到堯舜的22天
二、始建國傳億年
三、改製與王製

第七章 天下
一、奇怪的戰爭
二、皇帝的執政藝術
三、再造危局

第八章 始建國地皇四年十月:反虜
一、迴首故人韆裏遠
二、第一傢庭
三、登仙——!
四、反虜王莽安在?

餘韻:孔子為漢製法
本書涉及年號簡錶
世係圖
參考書目
注釋
後記與緻謝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02217
  • EISBN:9786263102392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16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8MB

圖書試讀

引子:皇帝之死

漢元壽二年六月戊午(公元前1年8月15日),深夜。
像往常一樣,長安城正在宵禁。按照漢律,即使官府也不許在夜間捉拿嫌犯。路上除瞭巡夜的衛兵,絕無閒雜人等。雖是溫熱的夏季,寧靜的氣氛裡透齣肅殺。
此時,一個從長樂宮,也就是太皇太後王政君住處齣來的人在街上疾行,格外引人注目。知曉瞭他的身份,巡夜的衛兵們不敢阻攔,隻偷偷猜測宮廷中又發生瞭什麼事。
此人匆忙趕到一處閭裏,穿過閭裏和宅第的重門,很快見到瞭被叫醒的主人——太皇太後的侄子、新都侯王莽。王莽曾經擔任大司馬,但在六年前被免職,更在四年前被逐齣長安遣迴封國。一年多以前,他纔被召迴長安照顧姑媽王政君,眼下正賦閒在傢。
使者傳達瞭王政君的旨意:儘快收拾準備,立即趕去未央宮。
未央宮是皇帝所居的宮殿,漢傢天下的心臟。
王莽雖屬外戚貴族,但在外朝也就是「政府」沒有任何職務,皇帝也沒有賜予他能夠進入內廷宮禁的身份。因此除非皇帝召見,王莽沒有資格進入未央宮。當然,還存在另外一種可能:
使者說齣一個令王莽極為震驚的消息:剛剛,皇帝晏駕瞭!
王莽的震驚,一是消息來得太突然。這位名諱劉欣,後人稱為漢哀帝的年輕帝王,早已將王莽徹底趕齣權力場。王莽四十四歲,皇帝纔二十五歲,隻要他活著,王莽註定將老死於戶牖之下。二是漢廷必已陷入嚴重的統治危機。王莽迫切地想知道劉欣是否有遺言?倘若有,安排誰繼承帝位?姑媽急召自己入宮是真是假?是吉是凶?……

大約一兩個時辰之前,未央宮。
皇帝劉欣覺察自己即將大行,命令掌管玉璽的官員符璽郎取來傳國玉璽和綬帶——這是皇帝佔有大位的標誌——交給瞭陪伴在龍床前的二十三歲寵臣董賢,並說瞭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無妄以與人。
就是「不要隨便交給別人」的意思。
說完不久,劉欣就晏駕瞭。他沒有子嗣,也沒有指定繼承人。按理說,如此重大的消息應當儘快稟報太皇太後。天下沒瞭皇帝,她的資格最為尊貴,而且她居住的長樂宮與未央宮並不遠。
但消息被董賢有意無意封鎖瞭。
後人把董賢看作古代最著名的同性戀者之一,劉欣的情人,典型的「佞幸」。這當然不錯。董賢原本籍籍無名,是劉欣當太子時的太子捨人,為劉欣所愛慕。劉欣即位兩年後,藉故將他召迴到身邊擔任侍從職務黃門郎。此後,兩人朝夕相伴,形影不離。
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定襄郡發生瞭一件災異,有匹母馬生瞭一隻三足的馬駒。《漢書》後來認為,馬是打仗的利器,三足的馬怎麼打仗呢?這就意味著將有一個不堪此任的人當上大司馬。果然此後不久,二十幾歲的董賢被拜為大司馬,居上公之位,頭銜包括高安侯、大司馬、衛將軍、領尚書事,成為帝國的二號人物,傢人也迅速飛黃騰達,印證瞭三足馬的災異。
但這是他人眼中的董賢,劉欣可未必這麼看。細察劉欣晏駕當日之情形,他雖然沒有選定劉姓繼承人,但把傳國玉璽和印綬交給董賢的動作以及囑咐,就像是一份交代後事的政治遺囑,說得更清楚些,就是希望董賢當天子,最起碼也是要董賢來主持選擇繼位者。
這不是沒有根據的猜測,一來因為傳國玉璽不是一個隻具有形式意義的印璽,而是高皇帝從秦帝手中繼承的最珍貴的東西,是劉氏傢族閤法統治天下的證物。二來,這已經不是劉欣第一次錶達禪讓的意思瞭。
最初,董賢剛被拜為大司馬時,冊文裡使用瞭「允執其中」,這句話齣自《尚書》,是堯禪位給舜時說的。用在拜董賢為大司馬的冊文裡,顯得非常紮眼。當時就有勛舊私下裡議論,「此乃堯禪舜之文,非三公故事,長老見者,莫不心懼」,就是說用這四個字冊立三公,別有意味。
第二次,是劉欣在未央宮麒麟殿與董賢父子等近臣飲酒宴樂,或許是齣於試探,或許是藉酒發揮,他看著董賢,從容一笑說:
吾欲法堯禪舜,何如?
意思是,「我打算效法堯舜禪讓,把皇位讓給你,怎樣?」這比起在冊文裡隱晦使用「允執其中」,當然更進瞭一步。
劉欣一而再、再而三地錶達禪讓的願望,在後世看來頗不尋常。東漢、曹魏、東晉末年的禪讓,都是因為皇帝早已成為傀儡,大權已成權臣的囊中之物。但劉欣卻是牢牢把控著皇權,既沒有霍光這樣僭越的權臣,也沒有呂後這類越軌的外戚,更沒有反叛的諸侯和入侵的外族。
一個大權獨攬的皇帝要將繁盛的帝國拱手相讓給異姓,透露齣他本人陷入瞭嚴重的精神危機。
帝製時代,皇帝的精神危機就是帝國統治危機的錶徵。
於是問題來瞭,劉欣的精神危機是什麼?來自哪裡?

從後人的視角看,劉欣死後不到十年,西漢就被新朝取代,演繹中國帝製時代的第二次改朝換代。這說明,劉欣的精神危機的確不是他個人的事情,他的暴亡使漢朝陷入瞭空前危機。
但是,一般來說,王朝的覆滅往往與政治的敗壞、經濟的崩潰、文化的腐朽、版圖的分裂、禦外的失敗相關聯。而劉欣晏駕時的漢朝,基本沒有上述問題,至少程度遠沒有那麼嚴重。諸如土地兼併、貧富分化、自然災害之類的社會問題當然存在,但對比東漢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西晉的「八王之亂」、唐末的藩鎮與黃巢、明末的叛亂與後金旁伺……西漢末年的時勢根本達不到崩壞的程度。
從大的方麵看,自漢景帝治內「七國之亂」以來,已經約一百五十年沒有發生過大規模內亂瞭,稱得上承平日久;外部,睏擾瞭漢朝多年的匈奴問題也已緩和,從漢武帝派衛青和霍去病追亡逐北、漢元帝派「昭君齣塞」至今,漢朝與匈奴已經和平共處瞭三十多年,說起匈奴和自傢親戚的感覺差不多,西域的局麵也很穩定。
生活在此時的西漢普通臣民,其富足程度雖然不宜誇張,但也絕沒有要天下大亂的慘淡:戰爭的平息、社會的穩定帶來經濟增長,人口臻於極盛。據《漢書》記載,到漢哀帝的繼任者漢平帝元始二年,漢朝的在籍人口達五韆九百五十九點五萬人,墾田約八百二十七萬頃,在兩漢最為阜盛。
從劉氏的統治看,漢朝開國以來經歷過多次皇權交接時的統治危機,多數看上去更嚴重。高皇帝死後呂後秉政、呂氏上位,靠的是高皇帝的一班勳舊功臣和劉姓諸侯發動政變,纔得以扭轉局勢;漢武帝好大喜功,極度壓榨民力,晚年的「巫蠱之亂」更是釀成皇太子自殺、漢昭帝八歲即位的危亡局麵;漢昭帝死後昌邑王隻當瞭二十七天皇帝就被霍光廢掉,改立漢宣帝,局麵一度危如纍卵。
於是另一個問題來瞭:以往更嚴重的局麵都能有驚無險地度過,為什麼劉欣之死會導緻漢朝統治的空前危機,並且漢朝最終沒能挺過去?
對於上述兩個問題,一個籠統的答案是:以往的危機隻是權力危機,而此時的危機是閤法性危機。所謂閤法性,就是「天意」。權力危機不齣長安城,甚至不齣未央宮;而閤法性危機則遍於天下。
劉欣的精神危機,其實就是漢室的閤法性危機。
漢朝以高皇帝提三尺劍取天下,槍桿子裡麵齣政權,但政權要長治久安,就不能純粹以武力這種粗鄙野蠻的方式作為閤法性來源,需要設計一套文雅、仁義、道德的高尚理由或者說政教倫理纔能行穩緻遠。在當時,關於政教倫理的解釋權掌握在儒傢手中,也就是人們熟知的「德性」。
漢朝是否符閤儒傢的理念,意味著它能否具備統治的閤法性。
而漢朝人的一大特點,就是信天意、信鬼神、信天人感應。天上、人間、地下是一個渾然的世界。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反正鬼魂不滅。地理對應著星圖,星宿對應著君臣。上天不語,但會通過地震、水旱、蝗蟲等「災」和日食、隕石、謠言等「異」,抑或雉鳥、嘉木、彩雲、甘露等「祥瑞」來錶達意誌。
這些災異和祥瑞,有對未來的預兆,有對過去的褒貶,體現瞭上天對統治者的真實態度。儒生通過儒學的「理論」和數術的「科技」,掌握著解答災異和祥瑞寓意的鑰匙。由此,漢朝的統治、儒傢的理念、上天的意誌,就集中體現在災異和祥瑞上。
其實,漢朝的閤法性危機,早在漢昭帝時期已有徵兆,朝野流傳起劉姓皇室即將失去天命的可怕預言。那是距劉欣晏駕七十七年前的漢昭帝元鳳三年正月,霍光掌權時期。泰山、萊蕪山的南邊有塊巨石自己豎瞭起來,石頭旁邊還有數韆白色的烏鴉聚集。與此同時,皇傢園林上林苑裡有一棵枯斷在地上許久的大柳樹忽然復活,也立瞭起來,有蟲子把樹葉吃成文字,是五個字的讖語:
公孫病已立。
此時,漢廷有個擔任符節令的中央官員名叫眭弘,是位儒傢人物。他根據《春鞦》推斷:這些災異意味著「王者易姓告代」「匹夫為天子」,也就是要改朝換代;鑑於「漢傢堯後」,漢室是堯的後代,所以漢昭帝應該主動退位,禪讓給舜的後代「公孫氏」。
霍光見此,認為「妖言惑眾,大逆不道」,將眭弘殺瞭。
這件事情的後續,一方麵,漢昭帝死,昌邑王被廢,霍光改立漢宣帝。漢宣帝原名劉病已,又是漢武帝的曾孫,正好符閤「公孫病已」的讖語。所以,眭弘的大膽進言被證明是真的,原以為預示漢朝滅亡的災異,實際是漢宣帝登基的祥瑞。漢宣帝後來徵眭弘的兒子入朝為郎,有報答之意。
但另一方麵,這次預言被證實,又強化瞭王朝改姓易代的必然性,使得漢室必定退位自此成為一股暗流,湧動在朝野之間。其實,眭弘當時很有可能就是在暗示讓霍光稱帝,因為推演族譜,霍氏被認為能追溯到舜。
於是,漢昭帝的繼承人漢宣帝為瞭對衝這種輿論,積極迴應執政期間齣現的地震、日食等災異,嚮臣民展示自己的大度胸懷和化解危機的能力;同時大力宣傳各種祥瑞,略略統計一下,漢宣帝時期不斷有鳳凰在全國各地齣現,甘露頻繁降臨未央宮、上林苑,神爵(也就是神雀)多次齣現在泰山和皇傢祭祀地雍城,五色鳥鋪天蓋地飛過,更罕見的是齣現瞭黃龍。漢宣帝一共隻有七個年號,至少有四個來自祥瑞:神爵、五鳳、甘露、黃龍。
縱覽漢宣帝時期齣現的祥瑞,數量幾乎可與王莽時期相媲美。
事實上,災異和祥瑞本質而言是一迴事,漢宣帝的做法一時鞏固瞭天下對劉姓仍然保有天命的信心,但也對災異和祥瑞的信仰推波助瀾,使得朝野對異象蘊含的預言愈加深信不疑。閤法性危機的種子一旦種下,就會生根發芽。
到瞭漢宣帝的兒子漢元帝、孫子漢成帝時期,這類預言已經在民間廣泛流傳,一些儒傢信徒根據「五德終始」「漢傢堯後」等說法,篤信隻要繼任者的祥瑞不斷齣現,堯的後代劉姓一定會禪讓給舜的後代,火德終究被土德取代,這是不可違的天命。
這就好比「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當時的人們恰恰因為和平穩定太久瞭,纔會盼望天命轉移,認定漢室讓賢將會帶來更美好、更公平正義的明天。
在這一「客觀規律」的「歷史必然性」下,扮演「歷史偶然性」的就是劉欣的突然晏駕,以及我們的主角王莽倉促登上歷史舞臺。因此本書並非旨在提供又一部王莽的傳記,而是考察帝製時代人們追求並「實現」儒傢版「理想國」的一段歷史,並在接下來的細節裡窺探舞臺上誰是玩偶、誰是主人,有何教訓、有何經驗,以及看罷這場戲劇後是感到充實抑或虛無?
讓我們從巍巍漢室說起……
 

用戶評價

评分

總體來說,這本書的史料運用非常紮實,但處理得極富文采,讀起來酣暢淋灕,完全不是那種隻有學者纔看得懂的學術著作。它成功地將王莽這個在傳統史觀中被定格的「竊國大盜」形象,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有理想也有巨大缺陷的時代巨擘。對我這樣一個對曆史細節有一定興趣的颱灣讀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去理解大陸早期帝製時代知識分子參政的復雜性與悲哀。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故事,更是關於一個文明在轉型期如何自我撕裂、又如何試圖重塑自身核心價值的宏大敘事。讀完後,你會對「天命」這個詞匯産生更復雜的理解,它不再是簡單的命運安排,而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政治劇碼,以及劇碼中所有參與者——包括王莽本人——共同的集體幻覺。

评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對這種深度曆史分析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會像在啃一本厚厚的教科書,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好,完全沒有那種枯燥感。作者處理王莽「托古改製」的部分尤其精彩,他沒有直接下定論說王莽的改革是好是壞,而是把那一堆復雜的經濟、土地、貨幣政策,拆解成一個個易於理解的模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王莽的齣發點是多麼的「儒雅」,他真的相信隻要恢復周代的製度,天下就能安定,百姓就能各得其所。然而,曆史的吊詭就在於,他的每一次「善意」的舉措,似乎都催生瞭更大的混亂。這種對曆史進程的細緻描摹,讓讀者得以站在一個相對超脫的角度,去審視一個改革者在麵對龐大慣性係統時的掙紮。它不是在美化王莽,也不是在批判他,而是在呈現一個復雜的人,在一個特定曆史節點上,如何用力過猛,最終將自己和他身處的時代一同捲入洪流。

评分

閱讀過程中,我忍不住會聯想到我們颱灣現在社會上的一些現象,雖然時空背景迥異,但那種對「理想狀態」的渴望,以及當現實與理想發生碰撞時産生的焦慮感,是共通的。王莽渴望建立一個「完美的儒傢烏托邦」,他想用書本上的知識來治理廣袤的帝國。這本書很成功地捕捉瞭這種「書生誤國」的宿命感。你看著他一步步走嚮深淵,那種感覺不是對一個惡徒的憎惡,而更像是在目睹一位纔華橫溢的學者,在政治洪流中迷失方嚮,最終被自己所信仰的教條所吞噬。作者在描述新朝的建立,以及隨之而來的連串災難時,筆調是剋製而深沉的,仿佛曆史在低語,而非在呐喊。它強迫讀者去思考:知識的局限性在哪裏?純粹的道德和理想主義,在沒有對應政治智慧和權力平衡時,是否反而成瞭最大的破壞力?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是它對「祥瑞」文化和「天命」觀念的深入剖析。在西漢末年,祥瑞不再是錦上添花的點綴,而是政治閤法性的核心貨幣。王莽無疑是那個時代深諳此道的行傢,他懂得如何利用讖緯之學來構建自己的神聖光環。作者並沒有將這些視為迷信的糟粕一筆帶過,而是認真地研究瞭這些符號是如何在社會心理層麵發揮作用的,又是如何被權力精英集團精心策劃和利用的。這種對文化背景的精細描摹,讓整個故事的層次感一下子提升瞭。我們現在看王莽,總覺得他是個愛玩弄權術的政客,但這本書讓你理解到,在那個語境下,他必須成為一個「天人感應」的代言人,否則他連入場的資格都沒有。這種對文化符號的解構和還原,使得曆史人物的動機變得更加可信和立體,避免瞭用現代人的眼光去苛責古人的思維模式。

评分

這本關於王莽的傳記,光是書名就夠引人注目瞭,「祥瑞、天命、竊國者」,幾個詞語堆疊在一起,立刻勾勒齣一個充滿爭議的形象。我最近常在思考,曆史上的「成功者」與「失敗者」,他們的界限究竟在哪裏?尤其在王莽那個時代,漢室江山搖搖欲墜,民間讖語滿天飛,士人階層對舊秩序感到絕望,急切地想看到一位能帶來變革的「聖人」齣現。這本書似乎很擅長捕捉這種時代氛圍,它不隻是冷冰冰地敘述事件,更像是帶你走進那個充滿迷信、政治角力與社會矛盾的十字路口。作者沒有將王莽塑造成臉譜化的「篡位者」,而是深入挖掘他作為儒傢知識分子,企圖以周禮復興來實現社會正義的理想主義麵相。這種試圖用古代哲學指導現代政治的實踐,本身就充滿瞭張力與悲劇性。讀起來,你不會隻是在看一個王朝的興衰,更像是在麵對一個睏境:當理想過於宏大,而現實的執行又步履維艱時,人最終會走嚮何方?那種知識分子麵對現實的無力感,透過字裏行間,著實讓人感到唏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