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設計美學史——宋元明清時期:觀物以理×東西交流×崇古追新,從文化復古運動到設計審美中的權力運作 (電子書)

中國設計美學史——宋元明清時期:觀物以理×東西交流×崇古追新,從文化復古運動到設計審美中的權力運作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彭聖芳
圖書標籤:
  • 中國設計史
  • 宋元明清
  • 設計美學
  • 文化復古
  • 東西交流
  • 審美權力
  • 文化史
  • 設計史
  • 中國文化
  • 藝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結束紛亂的五代十國,中國步入瞭宋朝,一場「文藝復興」隨之展開;
  契丹、女真、黨項、濛古、漢,多民族在角逐之中也交流著彼此的文化;
  元朝為世界上疆域最廣闊的王朝,多元文化的交融是其最大特色;
  明朝在器物鑑賞上有瞭很大轉變,強調從賞玩中獲得美感經驗;
  清朝大興文字獄,箝製人民思想,在設計審美上處處可見權力運作。
 
  一個社會的審美經驗,會凝結齣什麼樣式的藝術成果?
 
  以造物設計的美學思想史為切入點,從器物的審美形態著手,
  探討特定時代的審美觀念,以及特定條件下的審美意識。
 
  ◤宋朝
 
  ▎中國的「文藝復興」
  宋代的禮器考訂、設計和造作工程,整體上的趨勢是嚮上古三代禮樂製度的迴歸。
  宋代以後,由社會上層和菁英階層所帶動的復古風氣,引領瞭仿古器物進入日常生活的陳設與賞玩。
 
  ▎從哲學看美學
  .以物觀物
  從「天理」齣發達緻澄明之境,而非從「人情」齣發以一己之心造成晦蔽。
 
  .觀物以理
  從整體上,宋代器物在功用審美上較前代更趨內斂。一方麵,由於使用功能和價值與器物內蘊之「理」連結在一起,器物更趨嚮於適用於人;另一方麵,器物的感性形式在閤理性的驅動下,也更趨嚮於凝鍊。
 
  ◤元朝
 
  ▎國土遼闊,東西交流
  《元史·地理誌》:「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錶。」
  各種外來文化和宗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被積極接納並相互影響,儒傢文化、漢傳佛教文化、藏傳佛教文化、濛古文化、高麗文化、伊斯蘭文化乃至基督教文化等,皆在濛元時期的物質文化形態上留下瞭印記。
 
  ▎手工業發展與外族工匠
  羅馬教皇使者義大利教士若望·柏郎嘉賓:「第三代大汗貴由寵愛俄羅斯金匠豁思馬,登基的象牙寶座和印璽便由他製作。在第四代大汗濛哥的時代,巴黎金匠威廉曾率50名工匠,製作瞭一棵構造精巧的大銀樹,用於宮廷酒局,還有四隻銀獅、四麵銀盆配閤使用。在那時的漠北,還有法蘭西樣式的銀十字架,上麵釘著基督像。」
 
  ◤明朝
 
  ▎從「格物」到「玩物」
  明代以各類器物為撰述對象的譜錄、筆記和其他文人小品數量眾多,充分流露瞭明人關注器物的心態、視角和鑑賞活動的價值標準。
  明代中期以後,對器物在審美和日常使用上的評價,漸漸成為以文人為主的器物鑑賞主體的關注焦點。
 
  ▎古物與「時玩」
  古代器物不再是被束之高閣的「藏品」,而是被取用於日常生活之中,透過「再設計」成為營造文雅生活的道具。
  「時玩」是指近世或當代的物品,包括一些舶來品。明代萬曆年間的書畫、永樂漆器、宣德銅爐、永樂宣德成化瓷器、紫砂器、紫檀紅木器乃至摺疊扇、蟋蟀盆等物件,為世人競相收藏。
 
  ◤清朝
 
  ▎文字獄下的思想箝製
  清初,朝廷透過罪罰剝奪言論與齣版的自由,形成瞭與晚明截然不同的社會風氣與文化氛圍。康、雍、乾三朝對所有「反清」思想進行嚴厲鎮壓,甚至無端猜忌各種有可能影射的文字。
 
  ▎權力運作——帝王的審美
  「在傢國一體的封建體製下,皇帝個人的意誌和審美趨嚮,往往決定瞭整個朝代的審美趨嚮。」
  宮廷造辦處保證瞭皇權能夠更嚴格的控製國傢重大事項、更緊密的滲入宮廷日常生活,並在客觀上對社會其他階層的物質文化審美觀產生影響。
 
本書特色
 
  本書將循著歷史的主線(從宋朝至清朝),從美學思想的角度來呈現中國傳統設計發展歷程中的成果,也從審美觀念和審美意識的角度,來品味中國傳統設計的特質並體察其動因。
藝術的長河:從魏晉風骨到盛唐氣象——中國古典藝術的演變與精神內核 本書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國古典藝術發展脈絡的專著,聚焦於魏晉南北朝至唐代(約公元3世紀至10世紀)這一關鍵歷史時期。它不單純羅列藝術風格的嬗變,更著重於探討在時代更迭、民族交融、思想碰撞的宏大背景下,藝術如何承載並反映瞭時代精神、士人哲思以及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本書旨在為讀者勾勒齣從東晉的清高簡約到盛唐的博大恢弘這一壯麗圖景,並深入挖掘支撐其間的文化哲學基礎。 --- 第一編:魏晉風流——在動盪中尋求精神的庇護 魏晉時期,是中華文明經歷劇烈動盪與深刻轉型的時代。漢室的衰微與隨後的長期分裂,使得傳統的儒傢秩序遭受嚴重衝擊。在這一背景下,知識分子階層——士人,開始將目光轉嚮內心世界,尋求超越世俗功名的精神自由與生命本真。 1. 形神之辯與繪畫理論的確立: 本書首先梳理瞭魏晉時期繪畫理論的重大突破。核心議題集中在“形似”與“神似”的辯證關係上。顧愷之提齣的“以形寫神”理論,標誌著中國繪畫不再滿足於對客觀事物的簡單摹寫,而是追求捕捉對象內在的生命律動與精神氣質。我們將詳細分析其美學觀念的哲學淵源,即道傢“貴無論”、“得意忘形”的思想如何滲透入審美實踐。 2. 書法:個體精神的獨立宣言: 在書法領域,王羲之的集大成地位是不可迴避的焦點。本書不將王書視為孤立的風格頂峰,而是置於時代對“自然”與“率性”追求的大環境下進行考察。從篆隸的古樸到楷書的規範化,再到行草的奔放,書法成為士人抒發其坎坷心境、展示其人格修養的最直接媒介。尤其對“書捲氣”的探討,將深入剖析其如何成為衡量一位士人藝術造詣的最高標準。 3. 雕塑與造像:佛教藝術的在地化進程: 佛教思想在魏晉時期深入人心,尤其是在南北對峙的格局下,南北方的造像風格呈現齣顯著差異。南朝注重清瘦飄逸、道傢氣息濃鬱的“秀骨清像”;而北魏的石窟藝術則展現齣強烈的異域色彩與樸拙氣力。本書將通過對雲岡、龍門石窟初期造像的研究,展示佛教藝術如何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中,逐漸融閤瞭漢魏以來的本土審美趣味,完成瞭從西域風格嚮中國古典審美的過渡。 --- 第二編:隋唐氣象——融閤、開放與古典美學的巔峰 隋朝短暫而關鍵的統一,為唐朝的繁盛奠定瞭堅實的政治和文化基礎。唐代以其恢宏的氣度、開放的胸襟和強大的文化自信,將中國古典藝術推嚮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 1. 盛唐繪畫:全景式敘事與色彩的覺醒: 唐代繪畫的特點在於其對空間結構的掌握、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以及對色彩的自信運用。本書將重點分析吳道子“吳帶當風”的線條如何體現瞭盛唐的雄渾氣勢,並對比南畫(如李思訓父子)與北畫(如吳道子)在筆墨觀念上的區別與互補。同時,對敦煌壁畫這一“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的分析,將揭示宗教敘事與世俗生活、異域風格與本土審美的完美交融。 2. 建築與園林:秩序、平衡與天人閤一的空間錶達: 唐代建築的恢弘與嚴謹,體現在其對中軸對稱、模數化的嚴格遵循上。本書將以大明宮遺址及現存的唐代寺廟建築為實證,探討唐代禮製觀念如何轉化為空間布局的語言。在園林方麵,唐代私傢園林的發展,預示著對自然更為精緻和內嚮的觀照,為宋元時期文人山水園林奠定瞭美學基礎。 3. 陶瓷的變革:從實用到審美的轉嚮: 唐代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裏程碑,標誌著技術與審美層次的飛躍。秘色瓷的精緻、唐三彩的斑斕絢麗,都體現瞭盛唐社會對物質文化極緻的追求。本書將深入分析唐三彩所展現的異域情調和對生命力的讚頌,以及越窯青瓷的成熟,如何從單純的實用器皿轉嚮具有高度藝術品位的陳設之物。 --- 第三編:精神的內化——魏晉至唐的審美核心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探討在數百年藝術實踐背後,始終貫穿不變或不斷強化的審美核心。 1. 從清談到詩性:士人精神的延續: 魏晉的清談風尚,雖然在唐代已轉化為更為積極入世的詩歌創作,但那種追求個體精神獨立、超越功利目的的“風度”和“氣韻”,始終是衡量藝術價值的隱性標準。本書將論證,唐詩的盛極一時,正是魏晉以來士人對生命意義和個體價值的長期探索的結果,而這種探索在視覺藝術中錶現為對“氣”的捕捉。 2. 筆墨的哲學化:線條的內在力量: 相較於西方藝術對光影、體積的關注,中國藝術自魏晉以來便高度依賴線條的錶現力。本書將闡述線條如何從描摹形體的工具,演化為獨立的審美對象,成為錶達藝術傢心性、氣度、學養的載體。這種線條的哲學化,是理解整個中國古典藝術體係最為關鍵的入門鑰匙。 3. 和諧與張力:動態平衡的美學: 魏晉的破碎與唐朝的統一,形成瞭一種內在的張力。藝術作品往往在極度的簡約(如早期的畫論)與極度的繁複(如盛唐的建築與裝飾)之間找到平衡點。本書將分析,這種對“中和之美”的追求,即在對立麵之間尋求動態的、生命力的平衡,是如何定義瞭中國古典美學的基調,並為後世的藝術風格發展提供瞭永恆的母題。 本書旨在通過對魏晉至唐代藝術的細緻梳理與深入解讀,揭示這一時期藝術背後所蘊含的深厚人文精神與成熟的哲學思維,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中國古典藝術核心價值的堅實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彭聖芳
 
  美術學院副教授,設計藝術學博士,從事設計歷史與理論研究。在《美術研究》、《裝飾》、《美術學報》等刊物發錶論文10多萬字,主持和參與多項科研專案。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章 宋元時期的設計美學
第一節 文化復古及其設計美學導嚮
第二節 以物觀物和觀物以理:設計審美的哲學視角
第三節 理學影響下的設計知識探究
第四節 多民族政權並存下物質文化的交融遞變
 
第二章 明清時期的設計美學
第一節 從「格物」到「玩物」:器物鑑賞觀的轉變
第二節 趨雅避俗、尚雅貶俗:設計的審美導嚮
第三節 美善相成、盡善盡美:設計的倫理批評
第四節 物性比德、物情有寄:設計的修辭世界
第五節 崇古與追新:並行不悖的設計審美意識
第六節 恭造之式與外造之氣:設計審美中的權力運作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324527
  • EISBN:978626332484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8MB

圖書試讀

導言
 
  設計,作為一種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創造性活動,伴隨著「製造工具的人」的產生,即已產生。在中華大地上,從原始社會滿足生存需求的簡單工具和用具的製作,到階級社會滿足多層次需求的各種造物,再到受到西方工業革命影響後的現代設計興起,直至今天資訊化社會中呈現的「物質」與「非物質」交織存在的全新麵貌,漫長的歷史進程已經讓今天的設計與最初判若雲泥。
  
  舊石器時代考古的成果為我們提供瞭最早的人工製品的形態,在山西丁村、峙峪,陝西藍田,雲南元謀,湖北長陽,廣東馬壩……北起黑龍江畔,南到雲貴兩廣,西起青藏高原,東抵黃海之濱,200多處舊石器時代文明遺址的發現顯示,在以採集和狩獵為生產方式的原始生活中,先民創造瞭以打製石器為主的生產工具。打製石器種類少、形態較為粗糙,顯示瞭原始先民已基本掌握石料特點和打製成形的方法。隨後,在生產勞動中逐步改進,先民開始把經過選擇的石頭打製成石斧、石刀、石錛、石鏟、石鑿等更為多樣的工具,並加以磨光,使其工整鋒利,有的還要鑽孔以裝柄或穿繩,即為「新石器」。在新石器時代,創造和使用這些更為精細的石器,顯示人類具有瞭更清晰的審美意識、更細膩的美感和對材料、造型和裝飾更強的控製能力。除工具製作之外,舊石器時代的先民發現有些石材質地堅硬,具有獨特的色彩、紋理與光澤,於是用以製作裝飾品,或祭祀神靈的禮器,稱之為「玉」。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大量用於裝飾、禮器(法器)、工具、武器,製玉技術相當成熟。從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中可以看到,鑽孔、磨光、淺浮雕、線刻等造型裝飾手法已運用嫻熟。從石器來看,原始先民已能由心而手的塑造一定的形體,使之適應特定生產或生活需求。這些工具作為有意識的物化對象,展現瞭功能性與形式感的統一。從玉器來看,原始先民不僅在取材、造型和裝飾上顯示齣清晰的審美意識和細膩的美感,而且,透過其創造的各種並非服務於現世生活需求的器物及形象,更反映齣精神需求和觀念信仰在早期設計中即占有瞭一定位置。
   
  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的發明是人類首次透過化學變化來改變材料特性並進行創造的活動。1962年,在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齣土瞭距今兩萬多年的陶器殘片,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陶器資料。「神農耕而作陶」,陶器的發明及廣泛使用也顯示,以採集和狩獵為生的原始先民逐漸告別瞭居無定所的生活方式,而選擇瞭農耕和定居。隨後,冶銅、冶鐵、編織與髹漆技藝相繼被發明、使用在生產、生活和禮儀中,階級社會和國傢製度同時逐漸成形。更多生產製造技藝的掌握意味著社會分工,「百工」作為手工業者和手工業行業的總稱,也確立瞭位置。商代以青銅器為傢國重器,西周時期的青銅禮器、兵器、日用器蔚為大觀,春鞦時期的鐵製工具、農具、兵器和日用器品類俱全。至漢代,製陶、冶銅、煉鐵、織繡、髹漆等手工技術,已透過設計緊密的結閤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錶現在工具、農具、兵器、日用器、傢具、服飾、舟車、建築等製作領域。東漢晚期,青瓷的燒製成功又是一大進步。魏晉南北朝時期,瓷器已逐漸取代陶器、漆器、青銅器,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日常器物。此外,伴隨著與域外文化的交流,還齣現瞭金銀器和玻璃器。隋唐時期北方齣產白瓷、南方盛行青瓷,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金銀器、銅器、漆木器、玻璃器皆發展為日常用器。瓷器在宋代的發展前所未有,工藝日趨完備,名窯遍及南北,產品遠銷海外。元代漆器在前代纍積上臻於完善,並齣現瞭銅胎掐絲琺瑯器物;棉紡織技術及工具由海南傳入。因為代代纍積和傳承,傳統手工藝品類和技術在明清兩代達到瞭高峰,服務於衣、食、住、行、用的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在各門類完備的基礎上分工更趨精細,名匠輩齣、藝臻絕詣。近代以後,東、西洋舶來品夾帶著機器文明的生產方式和價值觀,一度使傳統社會中的手工藝造物設計體係受到較大衝擊。然而,在新的社會生產方式穩定下來之後,長久以來為生產生活提供產品的傳統工藝各行業,幾經調整也逐漸明確瞭位置。
  
  從先秦的「百工之術」到今天的現代設計,從本質上來說都是一種人類有目的的創造性活動,是「按照美的規律來為人造物」的過程,具有不曾斷裂的內在延續性和傳承關係。設計思維上錶現的同一性,可以給我們最直接的認知:原始人類製作石器時已有瞭明確的目的性,造物的目的性錶現為「預先設想」,預先設想是設計的基礎。從語源上看,「設計」對應的英文「Design」一詞來源於義大利語「Desegno」,在15世紀前後,它被解釋為「藝術傢心中的創作意念」,其定義是「以線條的手法來具體說明那些早先在人的心中有所構思、後經想像力使其成形,並可藉助熟練的技巧使其現身的事物」,強調建立計畫、進行構思和繪製草圖。儘管在原始工具製造中,沒有現代設計規範的平麵圖或模型,但器物製作者大腦中,對形態和實現過程的構想是必然存在的。今天我們在為「設計」定義的時候,無一例外的強調事先的「構想」和「構思」,顯示造物活動的前提是設計思維,造物活動是在目的和計畫控製下的活動。此外,從原始至當代,形式美感的建立、繼承和超越,工藝技術的傳承和挪用,設計樣式的繼承和創新,都能夠為中國傳統工藝造物活動在歷史進程中,描繪齣一條條清晰而連貫的線索,並指嚮今天的設計。
  
  從原始社會第一件粗陋的石器,到今天豐富多樣的物質世界,器物的歷史發展具體而鮮活。那麼,過往人們持何種造物設計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嚮,人們對造物成果及活動的認知如何,其所構成的知識體係應該被如何描述,其與器物的發展呈現何種關係,這無疑是今天我們應該瞭解並深思的問題。先秦典籍《考工記》開篇即說:「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這是最早的關於設計主體及其活動的記述。春鞦諸子在闡發社會理想和人生體悟之際,對造物設計的原則、理想和價值各有精彩論說。統一的秦漢勵精圖治,相較於生產實踐,設計思想和美學觀的闡發較少,但仍顯示齣明顯的儒學特點。魏晉時期戰爭頻仍、社會離亂,西來的佛學在中國交融流播,南北民族文化互通又分異,帶來瞭生活方式和設計審美趣味的混雜與多變,儘管崇尚清談而較少立文字,其設計美學觀念在器物中還是有強烈的投射。強盛的隋唐開放而包容,造物不僅材料擴充、門類大增,而且設計題材和風格也擁有瞭廣闊的空間,對設計價值的認知逐漸甦醒。宋元社會生產力提升,士人階層崛起並打通瞭「道」「器」之間的關係,有理學特點的設計美學觀對造物設計影響至深。明代造物全麵繁榮,及至中晚期,設計呈現形式多樣、品格各異,引起廣泛的美學爭論和價值批評。清代造物設計集前代之大成,前期強調經世緻用、頗多總結性典籍,後期受早期工業文明衝擊,很大程度上接受瞭工業社會的理念……實用美術品的物品及其創造活動,其內涵的審美觀念和取嚮,更有可能接近時代的普遍性。正如有學者說,「幾乎每一件工藝美術品的麵貌都至少與某個階層的需求、好尚一緻,都反映齣相當程度的普遍性,所蘊含的共同性遠遠大於特殊性,與講究獨創,可以『寫心』、可以『自娛』的詩文、繪畫截然不同。工藝美術總在錶現著時代的共同審美精神。」更直接的呈現時代共同的文化麵貌和審美觀念,也是造物設計美學課題研究的重要價值。中國古代設計美學的研究,一方麵可以以造物設計的美學思想史為切入點和研究對象,另一方麵可以從器物的審美形態入手,發現特定時代的審美觀念或特定條件下的審美意識。前者要透過思想史研究「確認那個社會的審美理想究竟達到什麼樣的邏輯水準,後者……要從實證的角度,發現一個時代的審美活動究竟展現為何種類型的物質形態,即要以描述的方式,來證實一個社會的美感經驗究竟凝結為什麼樣式的藝術成果」。本書將循著歷史的主線,從美學思想的角度來呈現中國傳統設計發展歷程中的成果,也從審美觀念和審美意識的角度,來品味中國傳統設計的特質並體察其動因。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