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嘗.烹煮.盛裝:日本飲食文化奠基人上至節氣,下至地理的美味追尋 (電子書)

品嘗.烹煮.盛裝:日本飲食文化奠基人上至節氣,下至地理的美味追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北大路魯山人
圖書標籤:
  • 日本料理
  • 飲食文化
  • 節氣料理
  • 地理食材
  • 美食探索
  • 烹飪技巧
  • 餐桌美學
  • 文化史
  • 電子書
  • 日本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富士山有山頂,但「美味」之路沒有盡頭
「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
而是耳、目、鼻等六種感官的一場對話。」
 
  ◆ 從米其林主廚到自炊族,人人捧讀的一部「料理憲法」
  ◆ 開啟日本味覺啟濛的重要飲食文化著作,若少瞭魯山人,你我對日料的印象將完全不同
  ※ 本書2014年曾以《料理王國》之書名齣版
 
  北大路魯山人在飲食與美學領域的成就無齣其右,然而湊近一看,他隻是將感官與思考運用得至深、至廣、至傻。
 
  對於饕客、料理者都有的共同問題:「平庸的料理,與能烙印在記憶的美味,究竟有何不同?」魯山人用一句話迴答:存乎一心。
 
  在一個領域創造巔峰的人,
  不過是以最赤裸的心,麵對自己喜愛的事物
 
  與多數人一樣,魯山人的美食之路從品嘗開始。他接著當起烹調師,而後為瞭增添「美」的風味,堆起瞭一座窯,開始挽袖製作食器。
 
  本書為魯山人唯一親自編纂的飲食評論集,談及食器美學、對傢庭料理與料理殘餚的重新審視等,蘊含這位老頑童對於處世的獨到見地。對他而言,製作料理,就是一趟形塑自我的旅程。
 
  ▋ 吃貨也能掌握「料理的神髓」,從用心品嘗開始──
  沒有所謂完全不懂味道的人,無論是誰,隻要經過訓練,便能將味覺提升到一定程度。
 
  ▋ 緻憑己之力學習的人們:持續渴望,保持單純
  真正想做並且努力的人是不需要學校的。自己鑽研、經歷失敗所達到的境地,會蘊育齣韻味、力道、美、色及氣味。
 
  ▋ 削下的蘿蔔皮,洩露瞭廚師的料理之心
  什麼是料理之心?就算是一般認定的「剩餘部份」也能發揮,纔稱得上是有料理之心的料理人。
 
  時至今日,全世界的日料愛好者,仍時時驗證這本「魯山人的料理筆記」的思想精粹:
  ■ 魚類料理隻能搭配昆布高湯,若用柴魚高湯,魚味便有兩層,再怎麼做都不會好喝,味道重複反而過膩。
 
  ■ 茶碗蒸的蛋若太過凝固,將無法呈現高雅的感覺。要將雞蛋打得淡一些,手拿茶碗時能夠將蛋晃來晃去的,程度正好。這麼一來口感滑溜滑溜的,而且不會有蛋腥味。
 
  ■ 無論味噌湯裡放入什麼食材,都不能長時間烹煮。首先煮高湯,接下來將材料煮好後,最後加入味噌,煮滾後立刻盛入碗中,這麼一來剛剛好。
 
  ※ 本書2014年曾以《料理王國》之書名齣版
 
本書特色
 
  若少瞭魯山人,你我的日料印象將完全不同!
  ⊙將日本料理美學推上極緻的一代巨著
  ⊙食客名冊是20世紀地位的勳章──「即便是總經理、銀行長,也未必吃到他做的料理」
  ⊙精神傳人「紀尾井町福田傢」連續15年獲頒米其林,賣破一億冊的漫畫《美味大挑戰》主角以他為原型
 
各方名傢‧品味推薦
 
  郭忠豪∣鞭神老師∣工頭堅∣宇文正∣江明玉∣葉怡蘭∣番紅花∣劉黎兒
 
  專文推薦
  飲食史學者、《品饌東亞》作者 /  郭忠豪
  「食之兵法」版主、《尋食記》作者 /  鞭神老師
 
  雋永推薦 (以首字筆畫數排列)
  《旅飯Pantravel》創辦人 /  工頭堅
  作傢、聯閤報副刊主任 /  宇文正
  小器生活創意總監 / 江明玉
  飲食旅遊作傢‧《YIlan美食生活玩傢》網站創辦人 /  葉怡蘭
  作傢 /  番紅花
  日本文化觀察傢、旅日作傢 / 劉黎兒
 
好評推薦
 
  「審美眼光超一流的魯山人是我所知道,最蠻橫,獨斷,卻也最愛美味料理的生活傢。(料理除瞭要有好味,還要美,否則與禽獸所食無異。)直率而言,毫不掩飾的性格,讓人對他又愛又恨,而我無疑是前者。」──江明玉
 
  「字字句句都是在畢生長長歲月裡,縱情徜徉於飲食之廣、之精、之美、之樂後,點滴學問智識經歷體驗感懷的積纍凝聚而後抒發。展讀間,處處皆見珠玉。而躍然紙上的率意狂狷、直言不諱,更令人拍案莞爾。」──葉怡蘭
 
  「魯山人76歲的生涯幾乎都為瞭美食而活,饕餮一生,他對美探究心異常,把料理提升為藝術,從食材到食器,一一有其執著與哲學,他的美味道樂及評論、考證通達,令人心服口服,不愧是不世齣的美食大宗師。」──劉黎兒
日本料理的韆年匠心:從食材本源到餐桌藝術的深度探索 本書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廣闊而精妙的日本飲食世界,這是一部超越食譜的文化史詩,深入剖析瞭支撐日本料理獨特美學與哲學的核心要素。我們將探尋的旅程,聚焦於那些塑造瞭日本“食”之精神的深層力量——時間、地域、環境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之道。 第一部分:時間的韻律——節氣與旬味的哲學 日本料理的靈魂在於對“旬”(Shun,時令)的極緻尊重。本書將詳細解析日本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如何精確地指導著食材的選擇與烹飪方式。我們探討的不僅是簡單的季節更替,更是圍繞著這些時間節點形成的一整套生活哲學。 1. 歲時記中的食材密碼: 從春天的山菜(Sansai)如蕨菜和竹筍,到夏天的海藻和清涼的素麵;從鞦天的豐收之物如鬆茸和新米,到鼕天的根菜與暖身的鍋物(Nabe)。每一篇章都對應著特定的節令,揭示瞭當時當地最鮮美的味道是如何被捕捉、處理和呈現的。書中會詳細介紹如何通過視覺、嗅覺和味覺來感知季節的微妙變化,並強調在最佳時機食用食材所帶來的能量與風味上的提升。 2. 烹飪的節奏:等待與即刻的藝術: 介紹傳統料理中對“等待”的藝術性處理,例如醃漬(Tsukemono)和發酵食品(如味噌、醬油)是如何利用時間來深化風味的。同時,也強調對極緻新鮮食材的“即刻”處理,如生魚片(Sashimi)的刀工和擺盤,如何在食材達到巔峰狀態的那一刻被呈現在食客麵前。這種對時間掌控的精妙,是日本料理區彆於其他菜係的關鍵所在。 第二部分:地域的饋贈——從北國到南島的地理風貌 日本是一個狹長的島國,多樣的地理環境造就瞭極為豐富的地域性飲食文化。本書將展開一場跨越日本列島的“地理尋味”之旅,探究自然環境如何刻畫齣各地的獨特風味。 1. 北海道與東北:寒冷氣候下的堅韌與醇厚: 聚焦於寒冷地區如何利用乳製品、優質的海鮮(如帝王蟹、海膽)以及耐儲存的榖物。我們將深入瞭解阿伊努族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智慧,以及在漫長鼕季中,如何通過慢燉和濃鬱湯底來對抗嚴寒的烹飪傳統。 2. 中部與關東:米、水與都會的融閤: 探討關東平原的米文化如何奠定瞭江戶前壽司的基礎。重點解析東京灣的海産捕撈史,以及圍繞著首都形成的對新鮮度和精細化要求極高的餐飲體係。此外,還將介紹山區如長野、岐阜等地,如何利用清冽的山泉水來製作清酒和豆腐,這些“水之味”對當地料理的影響。 3. 近畿(關西):古典美學與精緻的傳承: 深入探究京都和大阪作為古代和近世文化中心的地位。在京都,我們將看到“京料理”(Kyo-ryori)如何將禪宗的簡約哲學融入到懷石料理(Kaiseki)的每一個細節中,追求“齣汁”(Dashi,高湯)的清澈與食物的原味。大阪則以其庶民美食文化,如章魚燒(Takoyaki)和大阪燒(Okonomiyaki),展現齣熱情與創新的另一麵。 4. 九州與衝繩:海洋文明的碰撞與異域影響: 探索九州地區受到的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的影響,以及它作為主要貿易港口所孕育齣的獨特風味,如豚骨拉麵(Tonkotsu Ramen)的發源與演變。衝繩則展示瞭其獨特的“琉球料理”,融閤瞭熱帶食材、藥膳概念以及與東南亞的飲食交流痕跡,形成瞭與本土日本迥異卻同樣迷人的飲食圖譜。 第三部分:技術與精神——料理人的技藝與餐桌的儀式感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嚮瞭“人”——那些世代傳承技藝的料理人,以及他們所構建的餐桌儀式。 1. 刀工的哲學:對食材的尊重: 詳細闡述日本刀具(如齣刃包丁、柳刃包丁)的獨特性,以及不同刀法(如桂剝、薄造)背後蘊含的對食材紋理和水分控製的深刻理解。刀工不隻是切割,它被視為一種精神修行,決定瞭食物入口時的口感和風味釋放的快慢。 2. 齣汁(高湯)的藝術:看不見的基石: 剖析“一汁三菜”體係中,齣汁作為所有料理的“母體”的重要性。深入研究昆布、鰹魚乾(Katsuobushi)的最佳提取方法,以及不同流派對於高湯鮮味(Umami)的追求差異。強調如何通過對高湯的精微調控,實現“少即是多”的味覺效果。 3. 盛付(盛り付け):空間、色彩與季節的構圖: 探討餐盤選擇、器皿搭配(如陶器、漆器、玻璃器)如何服務於食物的呈現。盛裝不僅是擺放,更是一種空間藝術,講究留白、色彩的平衡以及器物與食物的季節呼應。例如,在炎熱的夏天,使用淺口且冰涼的器皿來突顯食物的清爽感。 4. 餐飲禮儀與款待之道(Omotenashi): 分析日式宴席中的座次、祝禱詞、敬酒的順序,以及主人對客人無微不至的關懷——Omotenashi精神如何體現在上菜的速度、溫度的控製乃至餐具的選擇上。理解用餐過程中的儀式感,是真正理解日本飲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 通過以上三個維度的深入剖析,本書旨在揭示日本飲食文化是如何在對自然環境的深刻理解和代代相傳的精湛技藝之上,構建齣一個既精緻又充滿生命力的美食體係。它不僅僅是關於“吃什麼”,更是關於“如何看待生命與自然”的一種深刻錶達。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北大路魯山人
 
  影響世代美學,超越「國寶」頭銜的藝術傢
  「這一生,隻求盡美。」
 
  日本著名的全纔藝術傢,在美食、烹調、繪畫、陶藝、書法、漆藝、篆刻等領域的造詣甚高。他曾開設瞭會員製的私人食堂,並接手經營東京知名高級料亭「星岡茶寮」,店內使用的所有食器(陶器、漆器)皆為他自行發想設計製作,其中數件堪稱日本國寶。
 
  對美的追求是他畢生的信念,也因此,他的文字將藝術及美的意識引進飲食領域,創造瞭日本食膳獨有的文化。其精神影響著整個日本、直至今日。
 
譯者簡介
 
王文萱
 
  以研究竹久夢二取得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學位。自2019年起受NPO法人日本茶指導協會任命為颱灣地區日本茶大使。
  擁有和服、禮法、日本箏、真多呂人形等日本傳統文化指導資格。
  目前從事寫作、日本文化教學、演講、主持、活動企劃及策展。
  著有《京都爛漫》、《竹久夢二 Takehisa Yumeji》等書,另有多本閤著及譯作。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料理,是整頓事物的道理/郭忠豪
推薦序二 北大路魯山人波瀾萬丈的人生/鞭神老師
 
代替序言而撰
壹/ 料理之心
01 料理之路漸狹   02 料理的第一步   03 個性  04 碧海藍天  05是食材還是料理   06 料理的祕訣  07費盡筆墨及唇舌   08長生不老的祕訣   09 料理之心 10料理戲劇   11招募廚師  12狂言《食道樂》
 
貳/ 味覺論語
01食器是料理的衣裝   02處理殘餚   03美味論語   04夜談鮟鱇   05傢庭料理
 
參/ 老饕閒談
01吃香魚的時代   02香魚名地   03小香魚   04香魚就是要吃內臟   05吃香魚的方法   06弦齋的香魚   07假香魚   08鰻魚   09河豚   10山豬之味   11山椒魚    12吃蟾蜍   13握壽司名人   14美味豆腐   15香菇   16米
 
肆/ 食在世界
01歐美料理與日本   02夏威夷的牛蛙   03美國的牛與豬   04丹麥啤酒   05法國料理   05壽喜燒與鴨料理
 
伍/ 香辛料及調味料
01山椒   02日本芥末   03煮高湯的方法   04淡味醬油   05化學調味料
 
陸/ 各式滋味
01筍是季節之味   02堅挺初鰹   03冷鮮魚片的美味   04令人上癮的泥鰍   05小魚乾之味   06不識肝之美味
 
柒/ 料理筆記
01年糕湯   02生食鮑魚   03黃瓜    04濃稠昆布湯   05炸琥珀   06高野豆腐   07煮白菜湯   08茶碗蒸   09三州味噌小蕪菁湯   10烤馬頭魚   11醃蘿蔔乾   12火鍋料理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16039
  • EISBN:978626961602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6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一
 
料理,是整頓事物的道理
郭忠豪/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對颱灣讀者而言,我們對於「日本料理」絕不陌生。的確,無論坊間飲食風尚如何改變,從精緻高檔的「懷石料理」與「握壽司」,到尋常可見的「拉麵」與「洋食」,「日本料理」在飲食市場佔有重要份量。然而,我們雖然熟悉日式料理,但對於日本的「飲食哲學」(culinary philosophy)不一定真正瞭解,這本由全纔藝術傢北大路魯山人撰寫的《品嘗.烹煮.盛裝》,正是帶領我們認識日本飲食哲學的最佳讀本。
 
  本書作者提齣自己的「料理之心」與品饌經驗,令我印象相當深刻。首先,他指齣「料理」的原意是「照料處理」,也就是「整頓事物的道理」,絕非僅指烹調。其哲學意涵與老子「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比喻,具有異麯同工之妙。恰如作者所言,「料理顯現齣的是自己」,菜餚可反映一個人的處事態度。
 
  其次,作者認為日本料理「食材占瞭九分功,烹飪技術隻占瞭一分」。確實,相較於中式飲食繁複的烹飪方式,包括炒、溜、煸、煨、燴、鹵、醬、煎、炸、燜、烤等,日本料理講究的是食物的原味,採自然極簡的方式處理食材,反映齣中日飲食文化背後的哲學意涵。
 
  再者,今日社會強調「淨零減碳」的飲食方式,北大路在六十年前就已提齣愛惜食材的觀念,例如蘿蔔的皮、山葵的莖,都不應被視為廢棄之物。他強調料理是為瞭活用食材的原味,善用所有能利用的部分,纔配稱為料理,也纔配稱為廚師。
 
  作者也提齣一個有趣的觀點,他徵引江戶時期僧侶良寬之言,「不喜之事有三,即詩人的詩、書法傢的字、廚師的料理」。好的料理應該自然不做作,避免過於矯飾。這讓我想到今日許多餐廳過於強調食物的「展演」性質,空有華麗的外錶,反而喪失瞭食材的原味。此外,對於北大路來說,日本料理的美也呈現於「食器」的選用上,他強調「食器是料理的衣裝」,這是再正確也不過的觀點瞭。想想看,如果盡心盡力製作齣的料理缺乏適當的食器搭配,那不就相當可惜瞭嗎?
 
  閱讀完《品嘗.烹煮.盛裝》,我發現這是一本語意流暢、內容豐富且富含日本飲食哲學的好書,我誠摯地推薦給喜愛飲食文化的讀者。
 
推薦序二
 
北大路魯山人波瀾萬丈的人生
鞭神老師/「食之兵法」版主、《尋食記》作者、國文化大學語言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活過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期,1883年齣生於京都府,本名北大路房次郎的北大路魯山人是書法傢,在1922年齣版瞭《常用漢字三體習字帖》;是陶藝傢,1933年齣版瞭《魯山人作瓷印譜磁印鈕影》;是雕刻傢,也是漆藝傢。不過,最早以畫傢為誌嚮的他,後來則是以料理傢與美食傢之名傳世。
 
  這本《品嘗.烹煮.盛裝》於1960年齣版時,北大路魯山人已逝世一年瞭。1910年,日本併吞韓國後,魯山人與其母到當時的首爾旅遊的三個月後,開始瞭他在朝鮮總督府京龍印刷局三年的書記生涯。1911年,魯山人前往上海,與當時定居於上海的篆刻傢吳昌碩會晤──其藝術成就影響日本書壇,連日本首相犬養毅的用印都指定由他篆刻。不過,魯山人真正接進入美食的領域,則是在他1912年迴到日本的三年之後。
 
  迴到日本的他,先是開瞭書道教室。半年後,滋賀縣長濱市的財主河路豐吉招募食客,魯山人遂前往,並在當地留下不少名作。在此期間,魯山人與當時的竹內棲鳳、土田麥僊、細野燕颱等名畫傢與書傢日益熟稔,自己也聲名鵲起。其中在1915年,魯山人居留於有「金澤最後的文人」細野燕颱之處期間,更是開啟瞭他對美食與陶藝的關注。
 
  1916年,他正式接任戶長,並將房次郎之名改為魯卿,號魯山人。在此期間,活躍於金澤和京都財主間的他,對於美食美器更是浸染益深。其中,他與京都擁有大量土地,「京都四天王」之一的內貴清兵衛的交流,更是開啟瞭他對料理的鑽研之道。
 
  而他結閤料理與食器的品味,則是與京都的美術印刷與齣版會社老字號便利堂的中村竹四郎結識後開始。兩人後來一同經營的大雅堂美術店,有著許多使用古美術品來承裝高級食材的陶器的常客。「食器是料理的衣裝」,是他最為人耳熟能詳的名言。他分別於1921年和1925年創立的會員製食堂「美食俱樂部」與擔任顧問和料理長的會員製高級料亭「星岡茶寮」,其名氣之大,可謂空前絕後。每天都有政商名流每日來品嘗魯山人的菜餚,密談各種大事。
 
  話雖如此,但他是齣瞭名的脾氣暴躁、傲慢囂張和毒舌。譬如他自稱「老子纔是日本第一美食大傢」,而「大部分人跟傢畜一樣,隻用食物填飽肚子」,後來,他被閤夥人趕齣星岡茶寮,而沒有瞭魯山人的茶寮也迅速倒閉。
 
  對於料理,魯山人認為首先要清楚錶現自己的喜好。然而,就算是那些常常吃山珍海味的人,也不見得就懂得味道。味蕾的養成,魯山人認為,就如同培養對藝術的鑑賞力,必須要不斷地研究,並且提升自我。懂瞭味道之後,就像是詩人能歌詠石頭的心情一般,看透料理的本質。
 
前言
 
代替序言而撰
 
  簡單地說,所謂料理,並非隻用舌尖來品嘗,也不是拿來玩弄的事物。
 
  料理,是讓人以耳、以眼、以鼻等,運用各種感官來享受「美」及「味」的調和。
  
  配色、擺盤、搭配、食材優劣與否,每一樣都和「美」有密切關係,並以此為考量。
  
  若以營養效用來看,「美」更擔任瞭無法或缺的角色。
  
  隻是一味地在意「味」,對於其背後「美」的影響漠不關心。雖然說來失禮,但這不正是現在許多廚師或料理研究室的寫照嗎?
  
  此外,近來齣版的料理書,大多對於這件事完全不在意,隻寫些不足以吃食的內容,更令人感到噓唏。
  
  打從心底享受料理的人,首先會著重在料理的風趣上,對於用餐環境也會樂在其中並相對重視。所謂「以食為樂」的「樂」,必須要能達到這種境地,纔稱得上夠格。老饕也是如此。
  
  我的說法也許有些極端,但對於料理,不求其「美」的人,說是與隻滿足於被飼養的貓狗同類也不為過吧。
  
  當然,樂趣有高有低,人各有異,自然會有見解上的不同。但若狀況允許,必會想提升自己的心誌,品嘗料理,將人的境界提高。
  
  此次正逢齣版社邀稿,希望我能透過七十年的料理生活經驗,寫作個人的料理哲學,以及藉由料理來窺視人生觀等。因此,我從日常所談、所寫的內容當中,挑齣閤宜這份主旨的部分重新審閱,並添加近來的感想以及兩、三個具體例子,集結成瞭這本書。
  
  由於隻是將隨筆東拾西撿、重新孕育而成,前後脈絡多有欠缺,也不免有重複之處,內容無法稱得上統一。
  
  也許對讀者來說閱讀甚是不易,但若能將每一章分開獨立閱讀,我想必能洞察所謂的「料理」為何物吧。

用戶評價

评分

從「品嚐」到「追尋」,這本書的動詞選擇非常具有畫麵感,暗示著這是一段充滿探索和發現的旅程。我猜測,作者一定花瞭很多時間在田野調查上,親身走訪瞭日本的鄉間小路,與地方的農傢、漁民、老匠人進行過深入的交流。這種第一手的資料和親身體驗的描述,是任何網路資料庫都無法取代的。我特別想知道,在強調在地化和極緻追求的同時,日本飲食文化是如何應對全球化浪潮的?是不是有些古老的技藝正在失傳,而作者試圖透過這本書,為這些瀕危的美味文化留下珍貴的紀錄?颱灣人對於傳統技藝的保留與傳承也深有感觸,或許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可以藉鏡的反思。總之,我希望這是一本讀完後,會讓我立刻想訂機票,去親自探訪那些書中提及的風土人情與美味角落的「行動指南」,而不隻是一本靜態的知識彙編。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介紹日本飲食的書多到數不清,大多不脫幾個主題:居酒屋文化、拉麵地圖或是和菓子製作。但這本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底蘊的書,似乎想挖掘更深層次的根源。我尤其好奇「奠基人」這個詞彙,作者究竟想探討的是哪一位或哪一種思想體係,是如何形塑瞭我們今天看到的日本飲食樣貌?是不是會涉及到佛教的戒律、禪宗的簡樸精神,甚至是早期農業社會的生存智慧?如果能把這些歷史的脈絡串聯起來,讓讀者明白為什麼日本人對「旬」這個概念如此執著,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食譜層麵瞭。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在品嚐日本料理時,能多一份敬意與理解,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好吃」這個簡單的評價上。這種深度探討文化根基的著作,在颱灣的齣版市場上其實算是比較稀缺的,非常值得期待它的紮實內容。

评分

這本關於日本飲食文化的書,光是書名那種「從節氣到地理」的跨度,就讓人覺得作者的功力一定非同小可。颱灣的飲食習慣和日本有相似之處,畢竟都是海島文化,對時令的重視程度也很高,所以這種強調「天人閤一」的飲食觀念,我特別有感。我常常在想,我們現在吃的很多東西,是不是都失去瞭過去那種跟著自然走的智慧?這本書如果能把日本在不同地區,比如北海道的寒冷氣候跟沖繩的熱帶風情,如何影響瞭他們的烹調方式和食材選擇,描寫得淋灕盡緻,那簡直是太棒瞭。我期待它能像一部美食紀錄片那樣,帶領讀者進行一場虛擬的味蕾旅行,讓我們這些身在異鄉的讀者,也能透過文字感受到那份土地的溫度和海洋的鹹香。拜託,韆萬不要寫得太過學術化,要讓一般對日本文化有熱愛的讀者也能輕鬆入口,就像享用一道精心準備的懷石料理,每一口都有層次感,但又不會讓人感到負擔。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電子版,我第一個反應是:希望排版和圖片能跟得上內容的精緻度。畢竟講究「盛裝」,視覺呈現絕對是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日本的飲食美學,常常在於那種侘寂之美,器皿的選擇、擺盤的留白,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藝術錶現。我期望作者不僅僅是文字上的大師,在選取那些能輔助說明的圖像時,也能展現齣同樣的審美眼光。如果這本書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古代的畫捲、地方特有的食器照片,或是根據節氣描繪的四季風光,那閱讀體驗肯定會直線上升。我不求它塞滿滿的食譜,但我渴求那些能讓人「感受」到日本職人精神的畫麵。畢竟,對一個颱灣讀者來說,瞭解日本文化,常常是從視覺和儀式感開始的,這本書若能把「觀」的層麵做到極緻,那它就成功瞭一大半瞭。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品嚐.烹煮.盛裝:日本飲食文化奠基人上至節氣,下至地理的美味追尋」光是看名字就覺得內容一定非常豐富,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雖然我還沒機會翻開內頁,但光是想像作者如何把日本飲食文化從最宏觀的節氣變化,細緻到微觀的地理風土,一路追溯下來,就覺得這趟旅程肯定充滿瞭驚喜和新知。我個人對飲食文化一直很有興趣,特別是那種能把食物背後的歷史、社會脈絡都講得清清楚楚的書,讀起來纔過癮。我猜測這本書應該不隻會教你怎麼做幾道菜,更會讓你理解為什麼日本人會這樣吃,為什麼某些食材在特定季節或地區會成為主角。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日本飲食哲學,而不隻是停留在拉麵或壽司錶層的朋友來說,這本書聽起來就是一本必收的聖經級著作。希望作者在行文間能將那種對食材的敬畏之心,以及對傳統的堅持,透過文字生動地傳達齣來,光是光想我就已經開始期待那種被知識和美食的香氣包圍的感覺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