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考的鍛鍊 打造將才基因系列:透視本質,化繁為簡,建立觀點,從根源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電子書)

深思考的鍛鍊 打造將才基因系列:透視本質,化繁為簡,建立觀點,從根源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書伍
图书标签:
  • 思考力
  • 问题解决
  • 思维训练
  • 商业思维
  • 管理
  • 领导力
  • 决策力
  • 分析能力
  • 精简思维
  • 本质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提升決策品質必讀的一本書!
打造將才基因系列暢銷近35萬冊!博客來年度百大暢銷排行榜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金書獎」、公務人員閱讀推薦書籍

  工作總是困難重重,想不出來切入點?
  絞盡腦汁得出的結論,最後卻發現根本是錯的?
  找不到解方的關鍵,可能不是出在問題太難,而是你的思考力不夠。

  卓越與平庸經理人的分野在哪裡?莫過於思考的品質。

  有些人對凡事都具備遠見,能想得深、走得遠;有些人卻只能看見片斷的表象,結果總是做出膚淺、錯誤的決策。於是,愈強的執行力,反而只會帶來愈大的災難。

  就像呼吸與深呼吸的差別,單點與片面的思考已不足以因應這資訊爆炸的年代。要想不迷途、不盲目、做出正確的決定,你需要能打破習以為常的慣性、深度解讀表象下本質的「深思考」。

  思考左右決策、決策帶動行動、行動決定成果
  3C通路教父淬鍊半世紀心法,不藏私傳授

  帶領亞太第一大資通訊通路集團、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透過本書,從40年的管理歷練中,歸納出深思考的概念、步驟、到練習與深化。

  杜書伍指出:「真正的深思考,指的是反覆追問事物的內涵,仔細去拆解現象,釐清背後的意義。甚至,深思考指的不是一次思考就結束,而是多次、階段性、長期性的思考。」

  杜書伍的思考歷程與結果,展現在他對經營心得撰寫的精煉文字裡。每一則都是他經過深思考後的實際演練。

  本書針對如何培養深思考提出具體步驟,並就自我修練、團隊領導、制度設計、識人選才四大面向,闡明經理人應該具備的思考邏輯,以及如何看待遇到的各種難題。

  1、    自我修練:如何打破負面思考的慣性,不要凡事跟自己過不去?
  2、    團隊領導:怎樣改變部屬認知,用正確觀念帶動團隊進步?
  3、    制度設計:如何透過制度與工具,提高工作效益,並讓下屬有成就感?
  4、    識人選才:擺脫「單點拍板」的盲點,建立一套「系統化」讀人識人的流程。
 
  運用深思考,對問題抽絲剝繭、化繁為簡將非難事,你的眼界也將跟著豁然開朗!
 
图书简介: 《洞见未来:战略思维与决策艺术》 一、 破译复杂世界的底层逻辑 在这个信息爆炸、变化加速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传统的线性思考模式和经验主义正在失效,如何穿透表象,直抵事物运作的本质,成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能力。《洞见未来:战略思维与决策艺术》深入探讨了复杂系统的底层运作机制,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清晰、高维度的认知框架。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结构性思维”的建立。我们不满足于对现象的描述,而是致力于探寻现象背后的结构、关系和驱动力。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出影响全局的关键节点和反馈回路。通过剖析商业案例中的复杂博弈,读者将学会如何将一个看似无序的混乱局面,拆解为一组可以理解、甚至可以预测的相互作用的要素。这不仅仅是分析工具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彻底重塑,它要求我们跳出“就事论事”的陷阱,看到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图景。 二、 决策的精准度与前瞻性:从数据到智慧的飞跃 优秀的决策者不仅仅是高效的执行者,更是预见未来的战略家。本书的第二篇章,着重于提升决策的质量与远见。《洞见未来》强调,真正的战略决策,需要跨越从原始数据到有效信息,再到形成深刻洞察的三个关键步骤。 我们详细介绍了“概率思维”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应用。面对信息不对称和未来的模糊性,如何科学地评估风险敞口,如何运用贝叶斯定理修正我们的先验判断,避免常见的认知偏差,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书中提供了大量关于“决策树分析”和“蒙特卡洛模拟”的实用指南,使读者能够将抽象的风险量化,并制定出更具韧性的预案。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第一性原理”在商业创新中的应用。这要求我们剥离所有约定俗成的假设和行业惯例,回归到最基本、最无可置疑的事实进行推导。通过分析历史上颠覆性创新的案例,读者将掌握一套反思和重构商业模式的系统方法论,确保每一次关键决策都建立在坚实、不移的真理之上,而非随波逐流的时尚或短期利益的诱惑之下。 三、 战略地图的绘制与执行的艺术 拥有了深刻的洞察和精准的判断力之后,如何将这些认知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并确保战略得以有效落地,是战略思维能否产生实际价值的最终检验。《洞见未来》的第三部分,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战略执行闭环”模型。 我们认为,战略规划绝非一纸空文,而是需要与日常运营紧密结合的动态过程。本书探讨了如何将宏大的愿景分解为清晰、可衡量的里程碑,并建立起有效的绩效反馈机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KR)的精髓,将团队的日常工作与企业的长远目标进行对齐,激发组织内部的协同效应。 面对执行过程中的阻力与意外,《洞见未来》提供了应对“战略漂移”的校准技术。这包括建立灵活的“情景规划”体系,确保组织在面对黑天鹅事件时,能够迅速识别变化、调整航向,而不是僵硬地固守过时的计划。本书旨在教会读者,真正的战略家不仅要绘制出清晰的地图,更要学会驾驭风浪,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将远见转化为持久的竞争优势。 四、 培养长期主义的思维习惯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回归到对个体心智的塑造。战略思维并非天生,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培养的思维习惯。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反向思考”(Premortem)来预见潜在的失败,以及如何建立“批判性自我审查”的习惯,克服“确认偏误”对决策的侵蚀。 《洞见未来:战略思维与决策艺术》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它是一份引导读者从被动应对者转变为主动塑造者(Shaper)的行动指南。它提供的工具和框架,旨在帮助您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精准的判断和果断的执行力,最终实现穿越周期的卓越成就。 目标读者: 企业高管、中层管理者、战略规划师、资深项目负责人、需要提升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专业人士,以及所有渴望从“执行者”蜕变为“思考者”的职场精英。 本书的承诺: 读完本书,您将能够: 1. 迅速识别任何复杂情境下的核心驱动力与结构性矛盾。 2. 运用科学的概率模型,提升重大决策的准确率。 3. 掌握一套从愿景到落地的全周期战略管理方法。 4. 建立起一套持续反思、不断迭代的思维操作系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杜書伍


  1952年出生於教師世家,爺爺取名期許「與書為伍」。

  1974年交通大學計算與控制學系畢業後,即積極投入引進推廣英特爾CPU技術,被推選為影響台灣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的十大關鍵人物之一。1988年創辦聯強國際集團,獨到的經營策略將聯強國際發展成亞太第一大、版圖跨越台灣、大陸港澳、澳紐、印度、中東、泰國與印尼等地的資通訊電子通路集團,連續多年獲Interbrand評選為「台灣最佳國際品牌」,連續十二年為《天下雜誌》評選為「標竿企業」。杜書伍卓越的經營管理能力,獲《哈佛商業評論》評選為「台灣執行長50強」、被基金投資經理人選為「最佳專業經理人」,並榮獲交大傑出校友。2020年榮膺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士,2021年獲交通大學頒授名譽工學博士學位。

  杜書伍經營領導企業,注重「觀念領導」與「人才培育」。長期以來,針對企業營運、制度觀念、組織認知、職場行為與觀念等撰寫數百篇之觀念短文,做為聯強內部人才培育的教材。同時基於「知識經驗的分享,是回饋社會的最佳方式」的理念,陸續集結出版《打造將才基因》、《將將》、《觀念的力度》、《深思考的鍛鍊》等書。由於非常貼近職場實務觀念,引起廣大共鳴,成為最受歡迎的暢銷作家。


 

图书目录

導論  淬鍊深思考:打破習以為常的慣性
自序    一本建議不要一次讀完的書               杜書伍

第一部     自我修練  
1    自滿、謙虛與虛懷
2    家教、教養、修養
3    懶惰的瞎子
4    不學習規矩,不遵守規範,不代表行,代表沒水準
5    不要把「道歉」,變成廉價品
6    研究「自我控制」的【棉花糖實驗】
7    贏得信賴,是榮譽,也是責任
8    「基準」決定好壞
9    「被管」是自引的
10    不管你的主管,是自私自利的主管
11    讓主管了解你的工作狀況,是你的責任
12    權力來自於責任
13    專業能力=(專業知識)×(專業經驗)×(專業紀律)

第二部     團隊領導
14    主管職位的能力提升優勢
15    主管的職責:維護、延展、開創
16    「政策闡述」、「政策推動」、「承上啟下」是主管基本職責
17    主管不能只問結果,不問過程
18    主管只說不教,就不配做主管
19    是層層負責,還是概括承受?
20    人需要鼓舞,但不能誤導
21    組織倫理是優良傳統價值,但不要偏執
22    主管必須要「掌管兩層」
23    官僚心態,巧立名目自肥
24    「系統化管理」,就是「有效率的完整管理」
25    不系統化管理部門,是主管怠惰
26    企業經營的五個等級
27    學習管理理論不難,運用適切很難
28    政策制度的落實,是主管的能耐與擔當

第三部 制度設計
29     「末位淘汰制」的精神内涵
30     績效,包含個人績效、部門績效與公司績效
31     績效是有包底的
32     薪資反映「能力」,獎金反映「績效」
33     薪酬,是能力導向?還是職位導向?
34     薪酬制度,不能成為怠惰者的溫床
35     不要陷入:以「特例」當「通例」
36     營運會議,就是「功能整合會議」
37     月報制度,是培訓「六大根源能力」的機制
38     從「月報」聽其言,觀其行,理其思
39     「月報制度」執行方式的省思與變通
40     「化繁為簡」 才有執行力,才有落實度

第四部  識人選才  
41     招募,不要被唬了!
42     找人前,先對「應徵市場」有正確的認知
43     「內行」才「識貨」
44     不要用,愛貪小便宜的人
45     不要用,太愛錢的人
46     不要用「困在高薪狀態」的人
47     「喜歡用自己人」背後潛藏的黑洞
48     「人資政策落實」是所有政策落實的基礎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987925
  • EISBN:978986398794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老實說,第一眼看下去有點樸實到讓人想跳過,你知道的,現在市面上的商業企管書動不動就搞得花花綠綠,配上一些唬人的口號,結果內容空洞到不行。但這本《深思考的鍛鍊》,它那種沉穩的「文青感」反而讓我停下來多看了一眼。我記得那時候剛好手邊有個專案卡住了,怎麼想都繞不出來那個死胡同,坦白講,當時的心情就是有點煩躁。翻開書,它的排版很乾淨,字體選得也舒服,讀起來不會有那種眼睛馬上疲勞的感覺。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開篇就點出了現代人普遍的問題:資訊爆炸下的「淺薄化」生存。這不是在指責誰,比較像是一種溫和的提醒,讓我們意識到自己可能不知不覺中,思維也跟著被碎片化了。這點讓我覺得,作者是有真正在觀察我們現在的工作狀態,而不是只從書本理論上空談。它不像某些工具書給你一堆步驟,要你「照表操課」,它比較像是在跟你「對話」,引導你去審視自己的思考路徑,非常引人入勝。

评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氣場很不一樣,它不像那些主打「快速致富」、「三十天變主管」這類速成心法。相反地,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在讀一位經驗老到的前輩,在傳授他闖蕩江湖多年後沉澱下來的「內功心法」。我特別喜歡它處理複雜概念的方式,總是用一個非常生活化、你絕對聽過的例子當作引子,然後慢慢地、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把底層邏輯給抽出來。譬如,當它談到「結構性問題」時,它沒有直接丟出艱澀的學術名詞,而是用我們每天通勤會遇到的塞車問題來比喻,讓你瞬間了然,原來我只是在處理表面的「車多」,而沒去探討「紅綠燈配時」或「道路設計」這些核心結構。這種「化繁為簡」的能力,書裡提到,其實就是一種極高的專注力與提煉能力的展現。讀完一章,我會忍不住放下筆,靜坐個五分鐘,回想一下我最近處理的幾件事,真的能發現自己很多時候只是在忙碌地應付症狀,而不是對症下藥。這種反思的空間,對我來說比任何單一的技巧都有價值。

评分

總體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就像是拿到了一把萬能的「瑞士刀」,而不是一把只會切披薩的專用刀。它不是教你單一技能,而是強化你思考工具箱裡所有工具的效能。我推薦給那種已經累積了一些工作經驗,但總覺得自己像是「在原地打轉」的朋友。你可能已經很努力了,但效率始終無法突破,總覺得差了一層看不見的「膜」。這本書的作用,就是幫你把那層膜給刺破。它強調的是「源頭管理」,也就是說,先把你的思考邏輯層次拉高,底下的執行自然就會水到渠成。我會把這本書放在書架上最容易拿到的地方,因為我預期未來在遇到重大決策時,我需要回頭複習的,不是那些步驟,而是書裡不斷強調的「回到問題的根源」的那種心境。這是一本需要反覆咀嚼,而不是一口吞下的好書。

评分

這本的文筆風格,我覺得非常「有稜有角」,不是那種溫溫吞吞、和稀泥的寫法,它帶有一種堅定的批判性思維。作者在描述某些常見的思維謬誤時,語氣非常直接,但並非惡意攻擊,而是像個經驗豐富的教練,直接點出你最致命的盲區。例如,書中提到我們常陷入的「確認偏誤」,作者用了好幾個反覆在新聞和網路社群中上演的案例,那種感覺就像有人在你耳邊低語:「嘿,你剛才是不是也這樣想了?」它不只是描述現象,更深入挖掘到人類心理層面的弱點,為什麼我們會傾向於相信自己想相信的?這部分讓我讀起來有一點點「痛」,但那種痛是會讓人成長的,就像是矯正長期錯誤的姿勢一樣,雖然當下不舒服,但對未來是絕對有益的。我發現自己讀完後,看各種網路論戰,都能迅速地抽離出來,不再被情緒帶著走,而是去分析雙方的「論據」和「隱藏的預設」。

评分

說真的,一開始我還擔心這本書會太偏向理論,畢竟台灣的職場環境是很現實的,大家要的是馬上能用的東西。但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把抽象的思維邏輯,巧妙地轉化成了可以執行的「心態框架」。它並沒有提供標準答案,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人生哪來標準答案?它教的是「如何建立你自己的答案」。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觀點建立」的那幾節,作者強調,好的觀點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建立在紮實的資訊蒐集、多方視角的交叉驗證之上。這讓我聯想到,過去我常犯的錯誤就是太快下結論,只要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證據,就覺得大功告成了。但這本書引導我,去主動尋找那些「反證」,去理解那些跟我立場完全不同的人,他們的前提假設是什麼。這不只是提升了我的判斷準確度,更讓我跟同事溝通時,態度都變得更圓融了,因為我知道,每個人看世界的「底片」可能都不一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