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書:黃粱歌詩 (電子書)

君子書:黃粱歌詩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粱
圖書標籤:
  • 詩歌
  • 古典文學
  • 中國古典詩詞
  • 黃粱夢
  • 君子書
  • 電子書
  • 文學
  • 傳統文化
  • 宋詩
  • 杜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他寫詩。
  在詩裡,他擁抱親情、詠嘆天地、紀錄歷史、思念友誼,人生的萬種情緒與樣態,盡收於此。

  他說詩。
  如同園丁一般,守護著他所珍愛的詩園。一方麵,帶領讀者導覽詩的體裁,探索詩的文化底蘊與美學。一方麵,他悉心灌溉,肥沃的知識土壤中長齣詩的新芽:雙聯詩。

  《君子書》,這部黃粱詩文集,除可品嘗淡雅的文字況味,亦能追隨詩人的腳步,悠遊於詩的奧美境界。

本書特色

  ★精選黃粱詩篇近百首,鴻鴻稱譽之:「黃粱,漢語詩的精粹與絕美在他手中完成,像塔可夫斯基那樣保存瞭直覺的心象。」

  ★除詩作外,亦收錄黃粱詩論,梳理詩的原理與本質;自剖文化脈絡與創作歷程,闡釋文明精神。

  ★深度賞析瑞典當代詩人特朗斯特羅默(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與日本俳聖鬆尾芭蕉之作品。

各界推薦人

  顏崑陽(輔仁大學中文係講座教授)
  於堅(《百年新詩》軸心詩人)
  車前子(《百年新詩》語言天纔)
  廖育正(廖人,成功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

  黃粱不隻是敏於感覺、想像的詩人,而更是深於思想的「詩哲」。他的歌詩吸納傳統文化之精神,體察現代生命存在之迷魅,鎔鑄為物、事、情、理兼容的境界;而以漢語特有之語法、聲調、意象的形式錶現之。其意義個殊而普遍,普遍而個殊。閱讀他的歌詩,需要靈銳的感覺、神遊的想像與清明的沉思。──顏崑陽(輔仁大學中文係講座教授)

  黃粱的詩是一個另類。現代派是新詩自五四以來的一貫時尚,如今已深入漢語骨髓。黃粱試圖反其道而行,但並非復古,依然是自由詩,彷彿古人寫的新詩,魏晉風骨的自由體。這是遠比新詩之現代派路線更為深刻、潛沉的詩之道,新詩不能總是膚淺輕薄的同義詞。《君子書》精神高古,依然關於人的品味。──於堅(《百年新詩》軸心詩人)

  我把《君子書》看做地圖,私人的公共地圖,冠名黃粱的地圖,黃粱在這張新大陸地圖上發現舊大陸,他是另一個哥倫布:反哥倫布。黃粱不懷舊,他是新製,他把舊大陸這塊醃肉逼齣鹽分剔除糜爛,成就為抽象而具體的鮮味……彷彿可以返老還童的藥水。黃粱的每一行詩似乎都是從一首史詩中突然按住的一行。──車前子(《百年新詩》語言天纔)

  黃粱特別看重素樸、誠摯、純粹、自然的質地。他的早期作品晶瑩透亮,彷彿生命自行結晶的詩,有複製不來的玄妙;後期作品帶有溫潤的文化感和古風,是極富有人文底蘊的性情之作。他對詩的一往情深與義無反顧,充盈瞭君子一詞的涵義:不學詩,無以立,若要學詩,則必須交付全副性命。──廖育正(廖人,成功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
 
滄海拾遺:古籍中的光影流轉 捲首語: 曆史長河浩瀚無垠,每一次翻閱古籍,都仿佛是與韆年前的靈魂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本書並非專注於某一部具體的經史子集,而是緻力於搜羅、整理和闡釋那些在主流史冊中偶爾閃現,卻蘊含著獨特價值的“邊緣”文獻與文化現象。我們相信,真正的曆史深度,往往隱藏在那些被時間衝刷、被後人忽視的角落裏。 第一輯:佚失篇章的追尋與重構 本輯聚焦於那些因戰火、天災或人為損毀而失傳的文獻片段,以及通過側證、碑刻、他引等方式殘存下來的“孤本”信息。 一、失落的竹簡與帛書殘影: 《楚辭》佚篇考辨: 深入探討屈原、宋玉等戰國文人作品中,曆代注疏提及卻未見的篇目。結閤楚地齣土文物,分析這些佚篇可能涉及的主題——是更具巫祝色彩,還是更富政治批判?通過對《九歌》部分篇目的結構性分析,推測佚篇的韻律和意境。 早期儒傢“內傳”探秘: 闡述孔子“七十弟子”之間口耳相傳的內部教學內容,這些內容在孟子、荀子等人的論述中有所側漏,但缺乏係統的記錄。本章嘗試通過比對《論語》不同篇章的上下文,勾勒齣早期儒傢對“仁”的實踐層次劃分。 漢代“方術”文獻的碎片化研究: 梳理《漢誌》中記載的各種道傢、陰陽傢、墨傢殘存的術數典籍(如鬼榖子、太公陰符經的早期版本),著重分析其與早期天文學和醫學的交叉點。重點剖析瞭齣土簡牘中關於“天文曆法推演”的計算方法殘頁。 二、地方誌中的“異聞錄”與口述史料的印證: 宋元地方誌中的“鬼神”記錄: 傳統的史學往往將這類記載視為迷信而摒棄。本輯卻將其視為特定時期民眾心理結構、社會秩序變遷的側麵反映。精選江南、巴蜀地區地方誌中關於水患、瘟疫後的“神跡”敘事,分析其背後的社會動員機製。 士大夫的私傢“筆談”: 收集並解讀清代至民國時期,一些未入“正史”的筆記小說、尺牘往來中,關於重大曆史事件(如農民起義、漕運變故)的私人記錄。這些記錄的價值在於其視角更貼近現場,情感錶達更直接。 第二輯:藝術與技藝的無聲傳承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那些不以文字為主載體,卻記錄瞭時代精神的物質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技藝。 一、古代音樂的“殘譜”與“律呂”體係: 宮廷雅樂的“音高重建”嘗試: 依據《周禮·春官》對不同樂器的形製描述,結閤考古發現的銅鍾、編磬,嘗試復原某些特定祭祀場閤的聲學效果。探討古代“五音十二律”在不同朝代之間的實際音高差異。 民間麯藝的說唱結構分析: 選取明清傳奇戲麯中,那些被主流文人圈子不屑一顧的“俚俗”唱本殘本,分析其敘事節奏和韻腳變化,揭示下層社會對曆史事件的解讀方式。 二、工藝美術中的“符號密碼”: 青銅器銘文背後的“族群語言”: 避開王室誥命,專注於春鞦戰國時期,中小型青銅器上那些簡短、甚至難以辨識的銘文。探討這些銘文是否代錶瞭特定地域或氏族獨特的祭祀用語或契約文字。 古建築鬥栱的“力學哲學”: 不從建築史角度論述其結構演變,而是探討鬥栱復雜結構中體現的古代工匠對“虛實相生”、“以柔剋剛”的哲思,將其視為一種無字的哲學錶達。 第三輯:邊緣人物的生存景觀 曆史敘事常集中於帝王將相,本輯則嘗試從細微處還原那些構築社會基礎的“普通人”的生存圖景。 一、隱士與“非主流”知識分子的精神流嚮: 魏晉玄學“清談”的物質基礎: 探究那些熱衷於清談的士人,其日常生活的經濟來源(田産、蔭庇、俸祿的波動),以及他們如何在外在環境惡化時,通過玄學實現精神上的自我放逐與超脫。 邊疆戌卒的書信與心緒: 收集零星的邊塞詩歌和戍卒傢書,分析他們在遠離中原文化核心區域時,身份認同(漢人、鬍人、流民)的模糊化過程,以及對“故鄉”概念的重新定義。 二、市井生活與商業倫理的演變: 唐宋“飛錢”與信用體係的萌芽: 考察早期票據、匯兌製度的形成,分析在缺乏中央銀行體係下,商人階層如何建立起一套自我約束的商業信用標準,以及這種標準如何影響瞭地方經濟的穩定。 節度使時代的賦稅流轉: 通過對唐末地方行政文書殘片的研究,描摹賦稅從田間到國庫之間的層層損耗,以及由此催生的民間反抗形態,呈現底層民眾在稅負下的生存韌性。 結語: 本書所匯集的,是曆史的碎金和文明的暗流。我們試圖證明,宏大敘事固然重要,但隻有深入這些不為人注目的角落,纔能拼湊齣一個更為完整、也更具煙火氣的曆史全貌。每一次的“拾遺”,都是對過往時代的深情迴望與側麵描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粱


  臺灣詩人,評論傢。1958年生於艋舺,1978年師從美學傢潘栢世、琴士莊洗,思想啟濛。1982年始專誌新詩,1984年隱逸灣潭山村,齣入須靠人工劃渡,1993年嘗試新詩評論,2010年遷居花蓮偏鄉,沉潛歷史洗鍊詩學。黃粱一生崇尚簡樸生活,追慕寧靜澄澈的美學理想,詩風溫潤文字太古。曾任:唐山齣版社總編輯、《雙子星人文詩刊》主編、《文化快遞》主編、《現在詩》倡議發起人兼創刊號主編、市定古蹟紫藤廬執行長、黎畫廊藝術總監。著作:新詩評論《想像的對話》、新詩史論《百年新詩1917-2017》、30年詩選《野鶴原》、二二八史詩《小敘述》、雙聯詩集《猛虎行》等。策畫主編:《大陸先鋒詩叢》20捲、《龍應颱與颱灣的文化迷思》。
 

圖書目錄

【推薦序】反哥倫布及其他/車前子
【推薦序】誠的詩學/廖育正

【捲一】風
獻給孩子
初為人父之歌
獻給孩子
兒童歌詩 九首
唇的小屋
夜已消失於荒田
絕望相思
甘泉
水晶
唇的小屋
聖殿之光
黥麵
沙數之業
夜天清泠
一路繁花盛開
絕句
沙數之業
空中的月光站臺
當愛九十歲
夢想
懷人
獻給父親的堅苦與平靜
謹慎收藏起藍色唾液──奠祖母
紀念母親
葉世強週年祭幽思
寒夜吟──為琴士莊洗送行
地誌
歷劫的愛情
安平海邊的薩剋斯風
邊境迴看
他鄉石
樂生療養院懷想

【捲二】雅
眾神祈禱的綠 組詩
輾轉反側的異鄉人
鼕夜公園
兩顆橘子
大榕樹與我的問答
夜間散步
山坳一塊墾殖地
眾神祈禱的綠
雕刻 組詩
吸毒者的女兒
人肉舖
祭典的陶瓶
一老婦與手推車
沉重黑暗的鐵
一對泥偶
枯癟的樹幹
刀砧
刀砧
白與黑
一生
歲暮
狂奔
風景
塵土
未來之眼 雙聯詩選
山黑路靜
廢墟之鏡
以暴製暴
吸毒青年
敲敲井壁
死亡紀事
自然一瞥
自然之在
戰地兒童
浮世繪
夜路中央
鐵絲通電
再斟酌一杯
春風尚在迴車
杜甫
未來之眼

【捲三】頌
時間的讚美詩
時間的讚美詩
抽象
想像
未來玫瑰
音樂的胴體
音色
月光
鳥聲
無題之八
寫作
君子書
菊頌
梅譜
鏡中村落
鏡中村落
振魂麯

【捲四】詩的思想
渾沌知識 十五章
一、詩是什麼?
二、詩與詩人
三、太古、太和、太初
四、詩的自然力
五、詩與思想
六、詩的經驗
七、詩的語言層相
八、詩的語言空間形態
九、「雙聯詩」文化設想
十、「風雅頌」現代釋義
十一、從詩的審美精神判讀「詩」
十二、從一首詩到一本詩集
十三、詩評寫作二三事
十四、詩史寫作芻議
十五、百年新詩,望洋興嘆

【捲五】詩的況味
俳句的奧義
前言
一、詩人簡介
二、俳句簡介
三、本文
結語

【捲六】詩的啟濛
黃粱詩學的心靈契機與文化脈絡
詩是那未曾道齣的,愛亦如是
《小敘述》書寫緣起
詩的啟濛
從古琴聲音談文明精神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456673
  • EISBN:978986445711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0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反哥倫布及其他/車前子(《百年新詩》語言天纔)


  一冊詩集:《君子書》。

  一位友人:黃粱。

  黃粱是君子。君子在物理界必死無疑,然後死而復生,黃粱常常置自己於死地這個事實,至於能否復生,他不管不顧,但也並非聽天由命。

  所以黃粱在我看來,多少有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壯,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我早就決定什麼也不去弄明白。要是我想弄明白什麼,馬上就會背離事實,所以我決定站在事實一邊。」

  我把《君子書》看做地圖,私人的公共地圖,冠名黃粱的地圖,他在這張地圖上發現──黃粱在這張新大陸地圖上發現舊大陸,他是另一個哥倫布:反哥倫布。

  黃粱不懷舊,他是新製,他把舊大陸這塊醃肉逼齣鹽分剔除糜爛,成就為抽象而具體的鮮味……彷彿可以返老還童的藥水。

  黃粱有藥水般眼神,即使治療抑鬱的藥水其眼神也是憂傷的,憂傷裡,又天真。

  憂傷黃粱,天真黃粱,他把島嶼當作海洋,他把海洋當作龍船。對瞭,龍船上有帆嗎?我想是有帆的,沒帆也沒關係,加一個,碧空,彩雲,一鼓作氣,一意孤行,以沉思、文字與信仰為帆。

  雖然有句老話「黃粱美夢」,但我很少感到黃粱做夢,他是無眠的。

  他是理性的,黃粱,並不「無限的狡猾」,剋爾凱郭爾認為理性具有「無限的狡猾」性質,這是非成像詩人看法,成像詩人的理性在他行動之中凸現沉思、文字與信仰,猶如盲文而不會在黑暗裡解體或失聲。

  黃粱的每一行詩似乎都是從一首史詩中突然按住的一行,「我們抓到瞭泥鰍」,與其說黃粱寫詩,不如認為他在編一部龐大的漢語言手冊,也許是處在源頭的六書與永字八法,「六條泥鰍」,「八條泥鰍」,也許是遣詞造句祕笈,「其中沒有加法」,在精神上束之高閣,在婚禮中琳琅滿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的詩,即書──「這一整個由形象和記憶構成的宇宙,從不屈服於日常生活的現實。」(阿爾貝.卡繆,《第一個人》)大步流星,我們已經齣發去參加婚禮瞭,它是「日常生活的現實」嗎?不!「親愛的語言」。

  書,即宇宙。平行宇宙。多重宇宙。比較誰更真誠,隻是:不是情感的、情緒的、情欲的,這種比較齣自語言選擇:種子優選法。優選法契約下的眾詞平等。無論哪裡都不賣弄權威。
  卻:在詩中允許一切。

  真正的詩神聖而無意義。
  詩:不斷對自己思維、習性……的質疑。
  詩,不能隻有跳躍,而沒有遷徙。
  「不可靠敘事」。
  他是另一個哥倫布:反哥倫布。
  ……
  ……
  ……
  (此處需要引入省略號,碼頭下麵波光粼粼。)

  他是另一個反哥倫布的哥倫布。

  在淡水某個街邊酒吧,二樓,憑欄而坐,兩條腿似乎可以伸到街上,好像宜蘭廣場章魚能夠一直遊入太平洋。

  那天,黃粱和我談瞭他的隱居與寫作計畫。現在看來,他實現瞭對自己的承諾。

  微風通透,碟子裡的檸檬完成一幅進攻性十足同時又尚未完成的圖畫:傑齣詩人大概會和章魚做愛,他不需要擁抱和撫摸,他沉溺於糾纏與勒索。

  「不可靠敘事」:反哥倫布及其他,其他波光粼粼,無法攫取碎片。因為反哥倫布的倒影如此完整,人,完整的人。

  黃粱確是完整的人,君子齣現,作為眉批。
 
2022.4.26下午,蘇州

誠的詩學/廖育正(廖人,成功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

  這是一套「誠」的詩學,透過黃粱詩而彰顯。《中庸》言「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以塑造自我並推動社會。然而在現代詩虛張聲勢的流行裡,書名君子,乍看太過懷舊,其實宣告瞭一種轉嚮的大自信。黃粱迴歸詩之「誠」,試圖以至誠的言語貫通天人,讓人心、詩心、天心相互朗現,這是他的詩學與眾不同的根本原因。

  黃粱不隻是寫詩的人,他的存在,即錶明一種詩學態度的存在:詩品即人品。相信詩藝的品狀,必趨同於人格品狀。詩是文明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永遠前引,也是最深層的自我教育。在黃粱那裡,「詩」淩駕於文字技巧或議題布置,不是標榜自我的社交遊戲,不是齣題與解謎,無庸修辭結構的標新立異。詩必須整全身心,發乎至誠,始能經營。在這樣的觀點下,「詩」甚至超齣文類,成為人溝通天地的唯一可能。

  對黃粱來說,詩總牽涉到生命嚮度──隨著人的成長、墮落、衰老,而展現齣的生命狀態與境界;經營為作品,則成就作品的狀態與境界。所謂「詩」,包含瞭「生命狀態」與「作品狀態」交會、互滲的總體過程。因此,詩必然嚴肅。並非不苟言笑的嚴肅,而是攸關生死的精神賭注。這意味著詩的鑑賞關鍵在於心靈奧義與精神氣場。在真詩中,智性與渾沌乃可相互辨識。因而真正的詩往往暗示瞭一套世界觀。人如器,如琴,詩則有音色。聽詩觀詩,可覺察一個詩人的身心靈全體。

  黃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往往用語雅緻,基調冷冽,帶著少許的古意。時常指涉存有的整體,或者愛與死的試煉與變奏,多收入《瀝青與蜂蜜》(1998)。如他將愛情喻為黥麵,愛就是永生的印記,盲聾又何妨,因為「愛過即是黥麵唱齣瞭歌」。那「血色黃昏」神祕而殘忍,晝夜交替燦爛而愛情短暫,終將沒入黑暗。就詩的語調而言,在部分作品裡,黃粱試著模糊敘述者和外在世界的界線,不以過度的我執操縱於存有之上,敘述主體適度的隱匿,大抵源於道與禪的藝境。如他寫菊,一念三韆,具象為一念四十九菊花瓣。念與念之間的轉化也是念,一念淡泊齣世,一念愛憎苟閤,無窮無盡念念相依即生之實況。除瞭虛靜以外,他的詩也勇於進入歷史糾結,如《小敘述 二二八個銃籽》(2013)等作,讀之令人備感沉哀。

  《君子書》裡相當動人的部分是懷人,那是浪蕩人子的還債紀。齣乎至誠的詩句,有不捨,有迴憶,有悲痛,有遺憾。年少不羈的人子,過瞭一段自我追尋的放浪歲月,源於直覺衝動而逃離原生傢庭,直到父親躺入棺材纔迴來。多年後他照顧衰老的母親,盡孝盡心,看見「沒有皺紋的詩篇寫在媽媽臉上╱枯萎之後滿室馨香」。以及為一代巨匠葉世強,和琴士莊洗送行之書,皆是生死真詩。浪蕩人子看似瀟灑,但最放不下的還是這些包容他浪蕩的恩人。長久庇蔭的屋瓦終會傾圮,人子繼續獨行於天地,徒留傷逝和追悔。到底是什麼型塑瞭詩人的心靈,決定瞭生命的走嚮?又是什麼使人慈悲,願意不計迴報,不計代價地包容善待一位無名少年呢?人子欠恩太多,時移事往,隻能深自感懷,以詩相還。

  「相對於老,我現在猶然少年╱視死更衣,病酒為樂╱萬壽菊枯萎在眼前╱一萬個閃念霹靂雷電」。詩人總是年輕,即使年歲老大,心態猶然少年,看待死亡也隻是一件即將換上的衣服而已。年輕是一種永遠朝嚮未來的心情,一種展開新鮮局麵,拒絕完成的可能性,萬念齊作,甚至到手的成就也可以輕鬆拋棄。一秉真誠,麵嚮未知,堅守心中正義,看重原則,這是詩人永不變的性格或自我承諾。

  在中文傳統裡,知音幾乎等同生命的禮讚,有誌者覓得知音,即可忘卻潦倒。黃粱既尋求知音,也成為許多詩人和藝術傢的知音,從他撰寫詩史,編輯詩叢,策劃藝展皆可見一斑。作為一位廣博深刻的詩評傢,他的每次齣手皆壯舉:編輯兩大套「大陸先鋒詩叢」(1999、2009),蒐羅中國當代先鋒詩人十九傢,並一一撰寫深度評論;更寫齣偉作《百年新詩1917-2017》(2020),視野遼闊,詩思精深。他根植臺灣,放眼古今中外,唯對淺薄作態的作品不屑一談。這樣的君子不僅孤高,根本是反世道而行;但他的逆反不是背叛,而是返迴一種真樸的人文體性。他堅定關注詩的本質,唯一的價值判準就是詩心。他認為詩人的真正成就無關權力位置、媒體聲量等外在因素,而完全取決於詩歌本身的高度與深度,這使他的詩評論大異於學院著述,創見豐碩十分可觀。

  黃粱欲以古典話語對白話文進行淘洗,懷著寓開新於復古之情,對中文傳統進行縱的繼承,企圖融通文言白話和方言。不論那樣的嘗試是否成功,這上溯文化源流的意嚮總是深刻的。我們的語言不會毫無來歷,我們的意識也不太可能全然懸空於語言和歷史。黃粱深契於古典情性,同時懷著臺灣本土的堅定意識,拒絕參與現代性耗費掏空的遊戲,麵嚮傳統人文,接引廣闊的文化資源,此可見於《野鶴原》(2013)。他甚至自鑄格律,寫作雙聯詩體如《猛虎行》(2017)。凡此種種皆是文化體性的慎思明辨。

  黃粱一秉誠的詩心,誠是至道,是至神,是形上之理,更是人世的總原則。唯有在誠的精神朗照下,詩纔有閤宜的定位。他對詩的一往情深與義無反顧,充盈瞭君子一詞的涵義:不學詩,無以立,若要學詩,則必須交付全副性命。由此,詩與君子閤而為一。這是他以生命活齣的真姿態。我會這樣看此書:君子應當作動詞。

  誠是詩藝的必要條件。而詩是人真正的哲學。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文學氣質,「君子書:黃粱歌詩」,光是「黃粱」這兩個字,就讓人聯想到那個經典的典故,關於一場富貴夢醒的虛幻,以及人生如寄的感慨。我對這種帶有歷史底蘊和哲思的作品一直很有興趣,特別是如果內容能結閤詩歌的韻律與意境,那就更迷人瞭。我猜測這本書可能不是單純的詩集,而是以詩歌為載體,探討什麼是真正的「君子」之道,或者說,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裡,如何保持那份古老的操守與風骨。或許作者會用黃粱一夢的意象,來反思現代人對於名利追逐的徒勞感,那種大夢初醒後的蒼涼與清醒,想必會讓人讀來深思。我期待它能有別於一般勵誌書籍的淺薄,而是提供一種更深層次的生命觀照,透過優美的文字,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既古典又充滿哲理的思辨空間。颱灣的文學創作,往往能在古典美學與現代睏境之間找到絕佳的平衡點,我很希望這本「君子書」也能展現齣這樣獨特的魅力,讓人讀完後,不隻是覺得「好讀」,更能感受到一種洗滌心靈的力量。

评分

光是「君子書」這個前綴,就很有份量瞭,它暗示瞭一種道德上的自許和社會責任。在當下這個價值觀快速流動的社會,很多人都在談論成功學,談論如何「齣人頭地」,但真正願意沉下心來談「修身養性」的聲音反而變少瞭。我猜測,這本書或許是在用一種比較含蓄、比較詩意的方式,重新闡述儒傢思想中關於「成人之美」和「內省」的部分。如果它能避免掉教條式的說教,而是透過「黃粱歌詩」這個極具象徵意義的母題,將抽象的道德觀念具體化、詩意化,那它就成功瞭一半。我特別有興趣知道,作者如何將這種宏大的主題,融入到詩歌的篇幅限製內,如何在短小的篇幅中,爆發齣巨大的思想能量。我期望這本書能像一麵明鏡,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對於理想人格的渴望與掙紮,而不是販賣廉價的心靈雞湯。

评分

颱灣的讀者對於古典文學的繼承與創新,始終抱持著高度的關注與要求。這本《君子書:黃粱歌詩》的書名,立刻讓我聯想到那種在傳統與創新之間走鋼索的文學風格。我期待作者能展現齣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不隻是翻譯或引用古人詩句,而是真正地將那種古典的磅礴氣勢融入到全新的創作中。黃粱一夢的意境,其實可以延伸到非常多的層麵,或許是政治上的權力更迭,或許是愛情中的幻滅,又或許僅僅是個人事業上的功敗垂成。我非常希望這本電子書在排版和視覺呈現上也能下足功夫,因為詩歌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頁麵空間與文字間的呼吸感。如果文字本身就充滿瞭留白和意境,那麼讀者就能在腦海中自行填補那些未盡之言。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是一部能讓人放下手機、靜下心來,仔細咀嚼字裡行間深意的佳作,給予讀者精神上的富足,而非物質上的短暫滿足。

评分

光看書名,我就忍不住想知道作者是怎麼處理「黃粱歌詩」這個題材的。黃粱這個意象太強烈瞭,它自帶一種強烈的對比性——極緻的榮耀與瞬間的空無。如果這本書真的深入探討瞭這一點,那它對現代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現在這個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每個人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高光時刻」,追求一種虛擬的「黃粱富貴」。我非常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詩歌語彙去解構這種浮華?是冷靜的旁觀,還是帶有悲憫的感慨?我希望它不是那種老生常談的勸誡,而是能透過細膩的觀察,捕捉到現代人在追求過程中,那些微小卻真實的失落感。如果作者能將傳統詩詞的格律美,與現代人生活中的疏離感巧妙結閤,那這本書的文學價值絕對不容小覷。畢竟,讀詩不隻是為瞭欣賞文字,更是為瞭在文字中找到與自我靈魂對話的契機。我期待它能像一場清涼的雨,洗去心頭積纍的塵埃,讓人重新審視「君子」二字的重量。

评分

說實話,颱灣齣版市場上這類帶有濃厚文化標籤的書名,往往有兩極化的錶現:要不就是故作高深,內容空洞無物,讓人讀完隻想翻白眼;要不就是真正的大師之作,文字精煉,意蘊無窮。我會帶著一種謹慎的期待去翻閱這本《君子書:黃粱歌詩》。我關注的點在於「歌詩」二字。這意味著它可能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組閤,還隱含瞭某種音樂性或吟誦的節奏感。如果作者在詩句的安排上,能夠模擬齣「歌」的流暢感,同時又能保持「詩」的哲思深度,那這將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嘗試。尤其是在當代詩歌越來越趨嚮白話和直白的趨勢下,我更渴望看到能兼具古典韻味與現代觀點的優質作品。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那種「一字韆金」的錘鍊感,而不是隨意堆砌齣來的辭藻。如果它能提醒我們,真正的君子之道,或許就藏在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日常細節,和那些稍縱即逝的夢境領悟之中,那就太值得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