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學的12堂Podcast:現代國家如何成形?民主自由如何誕生?性別平等如何發展?一探人類文明邁向現代的 (電子書)

政治哲學的12堂Podcast:現代國家如何成形?民主自由如何誕生?性別平等如何發展?一探人類文明邁向現代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衛.朗西曼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现代政治
  • 民主
  • 自由
  • 性别平等
  • 文明史
  • 历史
  • 社会科学
  • 播客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2本撼動世界的經典著作X 12個改變歷史的關鍵時刻
為何即便經過百年的淬鍊,我們卻仍時常掛心民主的瓦解?
明明國家是人民所授權,為何我們卻對國家權威毫無招架之力?

  現代國家的最初型態,是在17世紀一連串內戰與暴力之下,人們為了自保創造的合法暴力體制,經過了百年的演變,才逐步變成今日的自由民主政權。然而,政府的暴力性格從未消亡,我們卻早已忽略了穩定之下淺藏的隱憂:從阿拉伯之春、太陽花學運到BLM運動,我們看到當政府要鎮壓群眾時,人民難以反制政府的暴力;社群軟體與AI科技的興起,不但沒有讓群眾更加自由,反而成為政府監控人民的利器。為何如此?政府明明是由人民授權所組成,為何人民卻難以反抗?極端思想與新興科技,為何一步步瓦解了民主政權?

  ◆要理解民主政權的脆弱,就要先理解現代政治的本質◆
  在這個民粹主義、極端政治席捲的當今,民主政權看似下一步就要瓦解,成為極端政治的墊腳石──但若我們綜觀歷史,反而會發現潛藏在民主暗流中的波動,才可能是現代政治的常態。這,是否代表著我們誤解了現代政治的本質?

  在17世紀誕生的現代政治,追求的並不是民主,而是平等的保護。人們將權力交給由人民授權的政府,以尋求一個不被殺害、逃避內戰與革命的自由空間,並在其中安然過著自己的生活。然而,在平等之前,卻是人民授權國家合法使用暴力──國家對人民施加獨占的權威,人民也上繳了反抗的餘力:從疫情期間的人流控管、口罩政策,到抗議活動時的警察暴力,國家權威的行使,也切斷了人民插手與反抗的機會。這種全然壟斷合法暴力的形式,卻是現代政治的真正本質──既不是民主思想,也不是進步理念,而是平等的展現國家的控制權力。

  但,如果現代政治的本質並不是民主,而是平等的保護與國家專斷的權力,那在這個人人皆可發聲、人人皆受保護的時代,是否還有可能追求安穩且毫不波動的民主?民主的平穩樣態是否反而象徵了國家控制力的全面入侵?

  ◆民粹主義、現代科技的興起,反而象徵了人類的歷史難以終結◆
  法蘭西斯.福山曾指出,自由民主政治的發展,是人類歷史所能企及的最終樣態,這種穩定恆常卻又充滿波動的政治形態,給予了人們發聲的尊嚴與共榮的可能,但最終卻使得人們難以再去尋求更好的下一步,人類歷史終將停滯。

  從民主型態的代議政治在十八、十九世紀生根發芽後,這種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便席捲了全球,立刻被視為是人類政治的進步象徵:比起極權或君主制,民主制度更加進步與平等,也更適合這個社會。但若回溯歷史,我們將會發現這種觀念與意識形態並不「傳統」,甚至十分新穎,且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支配了當今,現在鮮少有人認為有比民主自由更好的政治體制,彷彿民主的地位已堅若磐石。

  然而,當現代科技席捲全球,促使了極端政治與民粹主義的興起,民主的未來真的如此堅不可摧嗎?為何不論是漢娜.鄂蘭還是《人類大歷史》的作者哈拉瑞,都預知了人們失去行動而不再是人?如果現代科技與人工智慧的發展,反而促使人們的思考逐漸流於碎片與平面,人們是否會失去全面思考的能力?又為何在歷史上如此堅定穩固的民主體制,卻看起來隨時都在瓦解邊緣?

  面對這些現代政治的扣問,劍橋大學政治學教授大衛.朗西曼以12本改變世界歷史發展的著作為經緯,探究霍布斯、馬克思、甘地、韋伯、漢娜.鄂蘭等人的思想如何刻下現代政治的印痕,並藉由這些思想家之口,反思民粹主義、科技控制與歧視偏見等當代政治的問題,試圖觸摸當代政治最艱難的困境,並在絕望之中,帶著讀者找到解答。

  【這本書希望解決的一些疑問】
  Q.為何政府一旦擁有了暴力,人民就不可能反抗政府?
  Q.在這個父權社會的結構裡,受害者不只女性?
  Q.為何追求自由的最終型態,就是人人皆關心政治?
  Q.為何有些公民不服從運動大獲全勝,有些卻徹底失敗?
  Q.為何在政治髒水裡打滾的政治人物,才有可能是真正的政治領袖?
  Q.當科技主宰人類社會時,為何不會帶來民主與個人的勝利?

好評推薦

  【專文推薦】
  陳禹仲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好評推薦】
  葉  浩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朱家安 哲學作家
  陳方隅 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朗西曼擅於借用近現代政治哲學家的想法與概念來分析當前的政治現實,不但總能籍此提出深刻且獨到的觀點,也讓人一再看到霍布斯以降的政治哲學何以是一個具有影響力、生命力且能提供各種指引的思想傳統。本書是他首次對思想傳統的整體形貌之勾勒並針對多人物的思想進行了精準的刻劃,雖是一本入門之作,對此一領域的學者專家也是值得一讀。──葉浩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作者將重要的政治思想置於恰當的脈絡,讓人快速了解它們的內容、彼此的關連,以及它們在現代為何依然重要,CP值非常高的一本書。──朱家安 哲學作家

  什麼是「國家」?本書用簡潔扼要且科普的口吻,講述幾位大思想家的故事以及論理,帶大家認識國家的本質,以及和人民的互動關係。朗西曼教授讓讀者能夠用輕鬆地方式進入這些重要的政治哲學思考。──陳方隅 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令人振奮的智慧……精彩的讀物。──《衛報》(Guardian)

  (這本書)出版的時機十分及時,並以美妙與優雅的方式呈現。這本書可以讓思考國家的過程深富樂趣,而這還只是其眾多優點中最不重要的一個。──《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

  對於那些想參與頭條新聞以外的政治辯論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精采的入門。──約書亞.金恩(Joshua Pugh Ginn),《先驅報》(Herald)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朗西曼沒有對川普或英國脫歐的行動提出見解,而是深思熟慮地分析了大眾民主的涵義及其替代方案。──卡特琳娜.格利弗(Katrina Gulliver),《旁觀者》(Spectator)

  朗西曼邀請我們參與最成熟的思維討論……論證清晰、深具說服力,有時令人振奮不已,這本書讓每晚的新聞都顯得完全不同了。──《澳洲人報》(Australian)
政治哲學的12堂Podcast:現代國家如何成形?民主自由如何誕生?性別平等如何發展?一探人類文明邁向現代的 簡介 這部著作以深入淺出的對話形式,帶領讀者穿越數個世紀的政治思想史,探討塑造我們當今社會核心價值的關鍵概念與理論。全書聚焦於現代性(Modernity)的起源與演變,剖析了權力、正義、自由、平等,以及多元文化等議題如何從哲學思辨轉化為實際的政治結構與社會實踐。它不僅梳理了西方政治思想的發展脈絡,更巧妙地將古典理論與當代挑戰連結,為理解當前世界的複雜性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本書的敘事結構仿效播客的節奏感,將宏大的政治哲學主題劃分為十二個核心單元,每一個單元都圍繞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展開。這種結構使得原本艱澀的哲學思辨變得易於消化,引導讀者系統性地思考政治共同體的本質及其演化路徑。 第一部分:奠基與秩序的建立——從城邦到主權國家 第一講:古代城邦的理想與局限:正義在亞里斯多德的視野中 本講深入探討了古希臘城邦(Polis)作為西方政治思想的起點。重點解析了亞里斯多德對於「美好生活」(Eudaimonia)的追求,以及他如何將政治視為人類自我實現的最高活動。我們將審視其對不同政體(君主制、貴族制、共和制)的分類與評價,並探討其「德性倫理」如何為後世的政治義務觀念埋下伏筆。同時,本書也會討論城邦在範圍上的限制性,以及這種排他性如何促成了對更廣泛政治共同體思索的必要性。 第二講:宗教與世俗權力的張力:奧古斯丁與中世紀的二元結構 聚焦於基督教興起後,政治權威的合法性基礎如何被徹底重塑。本書詳細闡述了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提出的「地上之城」與「天上之城」的區分。這不僅是神學論述,更是對世俗國家權力邊界與道德基礎的深刻反思。我們將分析權力服從的倫理基礎,以及教權與皇權在漫長的中世紀中如何相互制衡、相互爭奪,為近代國家主權的確立鋪陳了複雜的歷史背景。 第三講:主權的誕生:霍布斯與國家暴力的壟斷 這是探討現代國家形成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本書鉅細靡遺地分析了霍布斯的自然狀態(State of Nature)概念,即「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我們將探討人民如何為了脫離這種恐怖狀態,通過「社會契約」將所有權力(暴力壟斷權)讓渡給利維坦(Leviathan)。本講的重點在於確立主權(Sovereignty)這一現代政治概念的絕對性與不可分割性,以及其作為維持和平的必要代價。 第四講:自由的雙重面貌:洛克對霍布斯的修正與天賦人權 緊接著霍布斯,本書轉向洛克,探討自由主義的奠基時刻。洛克如何將自然狀態描述為一個雖有不便但仍受自然法約束的狀態?重點分析洛克提出的「生命、自由與財產」三項天賦人權,以及政府的合法性如何建立在人民的「同意」(Consent)之上。我們將詳細闡述洛克對政府權力分立的初步構想,以及當政府違背信託時,人民擁有反抗的權利,這標誌著對絕對主權的第一次重要制約。 第二部分:理性的時代——啟蒙運動與民主的萌芽 第五講:徹底的理性批判:盧梭的公意與人民主權 本講深入探討了讓-雅克·盧梭對傳統契約論的顛覆性貢獻。本書區分了「眾人之意」(Will of All)與「公意」(General Will),並闡釋了盧梭如何將主權回歸給全體人民,使其具有不可轉讓和不可分割的特性。我們將分析盧梭對文明與墮落關係的辯證,以及他如何設想一個公民共同體,其中個體的自由完全融入到集體意志的實現之中。這對後來的法國大革命和現代民主理論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第六講:權力制衡的藝術:孟德斯鳩與三權分立的實踐 本書分析了孟德斯鳩如何從英國的政治實踐中提煉出權力制衡的原則。重點在於闡述立法權、執行權和司法權相互獨立、相互制約的結構,以確保公民的政治自由不受任何單一權力的侵犯。本講將追溯三權分立如何成為現代共和政體的規範模型,以及在實際運作中,不同權力之間複雜的協商與摩擦。 第七講:功利主義的興起:邊沁與密爾對幸福最大化的追求 本部分轉向十八、十九世紀的倫理政治思潮,探討功利主義如何為立法和公共政策提供一套量化標準。我們將分析邊沁的「最大幸福原則」,以及約翰·斯圖爾特·密爾對此原則的精煉與修正。特別關注密爾在《論自由》中對「傷害原則」(Harm Principle)的確立,以及他對少數人意見和思想市場自由的捍衛,從而將功利主義引向了對個人自由的堅定辯護。 第八講:歷史的必然性:黑格爾與國家精神的實現 本書探討了德國觀念論如何將政治哲學帶入對歷史進程的宏大敘事中。我們將分析黑格爾對「理性在歷史中的展現」的哲學建構,以及他如何將國家視為倫理理念(Sittlichkeit)的最高體現。探討市民社會與國家之間的辯證關係,理解在黑格爾體系中,自由並非僅指個體免於干涉的消極狀態,而是通過對理性法律和制度的積極參與而獲得的倫理自由。 第三部分:現代性的衝突與擴展——多元、平等與批判 第九講:階級與革命的辯證: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本講聚焦於卡爾·馬克思對現代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刻解構。本書清晰梳理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邏輯,探討了異化勞動、剩餘價值與階級鬥爭如何驅動歷史前進。我們將分析馬克思對自由主義私有財產觀念的顛覆,以及他對共產主義社會——一個真正「自由人的聯合體」——的設想,這對二十世紀的政治格局產生了無可替代的影響。 第十講:權力與知識的交織:尼采與對傳統道德的重估 本書轉向對現代性深層價值基礎的懷疑論。我們將分析尼采對基督教道德、柏拉圖主義以及傳統「真理」概念的譜系學批判。重點探討「權力意志」(Will to Power)如何被理解為生命力的驅動,以及「超人」(Übermensch)概念如何挑戰傳統的政治倫理框架。這部分旨在揭示,看似穩固的現代政治價值觀,其背後隱藏著對絕對真理的抗拒與主體性的重塑。 第十一講:正義的再思維:羅爾斯與分配正義的契約回歸 本講集中探討二十世紀後半葉政治哲學的復興,特別是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本書詳細解釋了「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和「原初狀態」(Original Position)的設想實驗,用以推導出兩條基本正義原則:平等的基本自由原則和差異原則。這代表了自由主義在面對社會不平等時,試圖在自由與平等之間尋求一種堅實的結構性平衡。 第十二講:超越二元對立:女性主義、多元文化與身份政治 最後一講將視角擴展至身份政治的興起,探討現代國家在處理性別、種族與文化差異時面臨的挑戰。本書將梳理不同階段女性主義對父權結構的批判,分析其如何從爭取法律平等推進到挑戰深層的文化與社會結構。同時,探討多元文化主義如何挑戰傳統自由主義的「中立性」假設,並思考在一個日益複雜的後現代社會中,如何定義和維護一個包容性的政治共同體。 結語:在不確定性中前行 本書的結論部分並未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總結了政治哲學的永恆特徵:爭議性。我們看到,從城邦到主權國家,從絕對自由到規範正義,每一項看似確定的政治成就,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懸而未決的假設之上。讀者將被邀請帶著這十二堂課所積累的思辨工具,去審視當代國際關係、科技倫理與民主危機,理解現代文明的結構性矛盾,並持續參與到對「我們應當如何共同生活」的追問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衛.朗西曼(David Runciman)


  劍橋大學政治學教授,2018年被選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2021年進一步被選為英國皇家文學學會院士,英國知名政治評論家。長年研究現代政治思想、國家和政治理論,關注民主的脆弱與延續,著有《民主會怎麼結束:政變、大災難和科技接管》等書。他定期為《倫敦書評》撰寫政治相關文章,且每週定期主持廣受讚譽的Podcast節目《談談政治》(Talking Politics)。

譯者簡介

陳禹仲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政治思想專題中心助研究員。喜歡閱讀、旅行與曼徹斯特聯隊。目前的研究主題是疫情政治中的政治情緒。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湯馬斯.霍布斯論國家:《利維坦》
「在霍布斯看來,唯一真實的政治選擇只有一個:秩序還是混亂。」

第2章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論性別政治:《為女權辯護》
「在這個男人必須將情慾偽裝成其他東西的社會裡,女人如果失去了自持與美德,就意味著女人失去了女人應有的社會地位。」

第3章  班傑明.康斯坦論自由:〈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
「作為一個現代公民,僅僅追求你個人的利益、信仰、與憧憬的生活都不夠,你同時必須對政治感興趣。」

第4章  艾列希.托克維爾論民主:《論美國的民主》
「民主的根本原則就是人類在某種程度上是平等的。」

第5章  馬克思與恩格斯論革命:《共產黨宣言》
「當你發現國家只是壓迫你的人手中掌控的某個工具時,國家關於權利、正義與自由的言論會變得不再可靠。」

第6章  甘地論自治:《印度自治》
「唯一一種真正能持續進行的政治變革形式, 需要的是手段與目的相符。」

第7章  馬克斯.韋伯論領袖:〈政治作為一種志業〉
「投身政治,意味著投身一股隱身所有暴力背後那惡魔一般的力量。」

第8章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論市場:《到奴役之路》
「政府一旦開始為了正義規劃經濟,將無法拒絕為任何人的命運與處境承擔責任。」

第9章  漢娜.鄂蘭論行動:《人的條件》
「透過言說與行動,我們將自身投射進人類的世界裡。這種投射有如新生,而藉由這樣的新生,我們確認也接受了自身原初外貌的真實。」

第10章  法蘭茨.法農論暴力:《大地上的苦難者》
「被壓迫者應該要主動逼使壓迫者出手,並藉此揭露壓迫者的真面目……所求的並不是一場公民不服從的運動,而是要號召革命,因為擁抱暴力卻不使用暴力沒有意義。」

第11章  凱薩琳.麥金農論性別壓迫:《邁向女性主義國家理論》
「法律不怎麼賦予女人那些它也無法賦予男人的事物,法律一方面維繫著性別不平等,一方面表現得彷彿面對了性別不平等的問題。」

第12章  法蘭西斯.福山論歷史:《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
「自由民主的自我修正機制,應該要能夠超越自我毀滅的衝動,這是民主應該要運作的方式。」

延伸閱讀與觀看影音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534436
  • EISBN:978957053449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9MB

图书试读

前言

  這本書的原型,是我在二○二○年春季到初夏期間所進行的一系列講座。當時的英國與世界多數地方相仿,都處於嚴格封城的時期。學校與大學都關閉了,多數人被限制在自己家裡。許多人突然有了不少時間。這些演講原本是我從二○一六年起主持的podcast《談談政治》(Talking Politics)的一個環節。而在這系列的講座中,我希望能做到兩件事情。首先,是為政治系的學生,以及那些突然無法前往學習場域就學的人們,提供一種新的政治思維。第二,則是希望將觀念史與疫情期間產生的重大政治議題產生連結。封城的經歷是一種獨特的政治經歷。為了保障我們的安全,我們被國家脅迫了。我們被告知唯有放棄我們的自由才能挽救自身生命。我們之中有許多人並沒有經歷過疾病大流行,而這種鮮明的選擇在我們看來極為新奇。但與此同時,我也認為這種選擇看來異常熟悉,和過往四個世紀以來思想家們對政治的著作有些相似之處。在這本書裡,我將藉由十二篇這類的著作,來解釋它們在成書當下有什麼意義,以及它們對我們現在又有什麼意義。

  貫穿整本書的核心主題,是現代國家的觀念。在第一章裡,我將會解釋在我看來,現代國家的觀念具備什麼特質,解釋它從何而來,以及它的起源如何與我們今天所面對的諸多難題密不可分。之後的每一個章節,都可以被分開來獨立閱讀,但連貫讀下來,這些章節會構成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從十七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末,現代國家這個觀念發生了什麼改變。這本書談論了戰爭與革命、帝國興衰、民主的擴散與共產主義的失敗,與此同時它也談論了女性主義與後殖民批判。在過去四百年間,政治相關的一切事物都發生了巨大轉變,讓人們難以辨識政治最早的樣貌。然而在這些巨變裡,政治的核心難題(諸如權力、領袖、責任歸屬與自由)依舊存在。在二十一世紀初期,作為一個現代國家的公民,意味著我們得以享有許多非比尋常的好處,與此同時我們也在面對前所未見的挑戰。這意味著我們正在面對面地接觸現代政治的核心悖論:我們創造出來,用來保護我們的國家,將會是我們的救星還是毀滅者?它可以同時身兼兩種身分嗎?

  在這本書裡,我盡可能地保留談話的風格。我想要避免陷入學術辯論的泥沼,也想避開專業的技術用語。這本書所代表的,是我對這些經典文本的個人觀點,而我盡可能用我自己的話來講述我的想法。與原本的Podcast相比,我在書裡加入了一些引文。在錄製談話時,我不太可能做到這些,而我當時也盡可能地不去參照太多筆記。在每一章的開頭,都會有附上章主角的極簡傳記。而在這本書的結尾,我將會附上建議的延伸閱讀、延伸的聆聽與觀賞節目。關於本書所談論的思想家與他們的想法,存在著大量更為優秀的材料足資參考。現在學校與大學重新開放了,我相信會有一些讀者對我所談論的主題產生不同的理解。這很正常。這本書並沒有要為這些主題提供一個正確或定調的論點。我所希望的只是,對那些持續形塑我們現代政治的重要觀念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可以是一個幫助我們思考現代政治利弊得失,一個不錯的起點。

劍橋
二○二一年五月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書名裡的「性別平等如何發展」,我心裡就替台灣社會的各種討論脈絡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這顯然不是一本只停留在西方古典哲學的文本。它似乎想將這些遙遠的理論,拉回到我們當代社會的真實困境中去對話。要知道,性別議題在台灣的討論熱度一直居高不下,從婚姻平權到職場上的隱形天花板,每一個爭議點的背後,其實都能找到更深層次的權力結構和哲學思辨在支撐。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強而有力的思想框架,讓我們在面對那些情緒化、立場對立的爭論時,可以退後一步,從哲學源頭去探究「平等」的真正意涵是什麼?它會不會用一種比較中性、抽離的方式,幫我們把這些糾纏不清的價值觀重新梳理一遍?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遠遠超過一般學術著作了,它能成為我們日常辯論時,手邊的「精神武器」,讓論述更有力道,而不是單純的口水戰。

评分

「一探人類文明邁向現代的」這幾個字,給了我一種史詩般的預感。我們現在活在一個被譽為「後現代」的時代,但要真正理解「現代」的邊界和特徵,就必須回溯到它的起點。這本書不只是在講歷史事件的拼湊,它更像是要帶領我們進行一場文明的「DNA溯源」。我個人一直對啟蒙運動那種打破神權、建立理性王國的過程充滿敬畏,那種思維上的大躍進,徹底改變了人類看待自身與世界的方式。如果這本書能將這個過程梳理得清晰易懂,像是Podcast那樣循序漸進,那對我來說,簡直是上了一堂無價的通識課。比起那些艱澀難懂的原著,這種經過消化、重新編排的內容,更能有效率地幫助我們這些非本科系的讀者,建立起一個穩固的知識基石,避免在面對複雜議題時,因為基礎不穩而輕易被錯誤資訊帶跑。

评分

這本書的跨度看起來相當大,從國家建構到性別流變,橫亙了數百年的思想演變。我比較好奇的是,它如何處理不同思想家之間的衝突與繼承關係?政治哲學往往不是單一路線前進,而是充滿了論辯與反駁,比如自由主義對社群主義的反擊,或者威權主義對民主的質疑。我希望這「12堂課」不是孤立的單元,而是能構成一個有邏輯推演的體系。如果它能清晰地指出,某個現代概念的誕生,正是因為前一個哲學觀點的「缺陷」所導致,那麼這本書的結構性就會非常紮實。這種結構性的理解,遠比單純記憶幾個哲學家的名字來得重要,它能讓我們學會如何批判性地看待我們眼前的政治現實,而不是盲目接受既有的秩序。這種深度解構與重構的能力,才是一個成熟讀者真正需要的素養。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面上很多強調「哲學入門」的書,讀起來往往還是覺得很「學術」,用了太多術語,結果讀完還是霧裡看花。這本用了「Podcast」作為包裝,這種形式上的創新,讓我對它的敘事風格抱持高度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個幽默風趣的導遊,而不是一個板著臉孔的教授,帶領我們穿梭在康德的書房、法國大革命的街頭,甚至是當代女權運動的現場。這種口語化、互動式的語感,才是真正能讓枯燥的哲學思想「活」起來的關鍵。如果內容真的能做到「娓娓道來」而不是「硬塞知識」,那麼即使是對政治哲學完全不熟的朋友,也能輕鬆入門,甚至會愛上這種思考方式。畢竟,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最簡單、最貼近生活的表達之中,而非堆砌的辭藻裡。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光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政治哲學的12堂Podcast」這個設定超吸引人,光是想像那個情境,好像就能聞到咖啡香,一邊聽著深入淺出的講解,一邊梳理腦中那些盤根錯節的政治概念,實在是太過癮了。坦白說,現在社會上充斥著太多碎片化的資訊,大家習慣了快速滑手機看短影音,真正能坐下來啃硬書的時間越來越少,更別提要主動去探討像「現代國家如何成形」這種需要深度思考的主題。但這本書偏偏用Podcast的形式包裝,或許就是抓住了現代人渴望深度又不怕負擔的心理。我對「民主自由如何誕生」這個部分特別感興趣,畢竟我們現在享受的這一切,背後累積了多少思想家的汗水與社會的動盪?光是想到洛克、盧梭那些名字在腦中閃過,就覺得這趟閱讀旅程絕對值得。它不只是一本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種引導,引導讀者跳脫日常瑣碎,去宏觀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文明框架是如何一點一滴建構起來的。這種由宏觀歷史脈絡切入個體價值觀養成的路徑,非常高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