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電子書)

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等11種難以言說的心事,精神科名醫為你撫平傷痛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宮田雄吾
图书标签:
  • 心理健康
  • 青少年心理
  • 憂鬱症
  • 社交恐懼症
  • 飲食障礙
  • 強迫症
  • 精神科
  • 自我成長
  • 心靈撫慰
  • 情緒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這是為未成年的你而寫的心理專書,只想告訴你:
  去發現生活中自己珍惜的事,
  然後,持續去做這些你所珍惜、並且做得到的事,
  只要這樣就好。
 
  ▍ 晦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整本書卻讀來療癒、真摯、專業。
  ──謝依婷(兒少精神科醫師)
  不管你是青少年或已成年,如果你正受心理疾病所苦,相信本書中的專業知識、療癒筆觸,都可以讓你對自身的狀態更了解,也會更知道如何和疾病或特質共處。你也可以把這本書推薦給身邊的人,讓他們更了解你、知道如何陪伴你,走過這段青春時光。
 
  曾經是學校風雲人物的武志,參與過學生會競選,上了國中後卻因為社交恐懼而害怕上學……
  麻衣的脖子與背部都好痛,她沒有食慾,整夜不能成眠,甚至出現想死的念頭……
  翔太變得對聲音相當敏感,以前不會注意到的細碎聲音都會竄入耳裡,令他非常難受……
  梨華用刀片偷偷在手腕劃下一道道血痕,她明白不應該持續這種行為,但不知為何就是難以停手……
  美櫻在更衣室發現同學以繩子結束自己生命,受到衝擊的她,被診斷出PTSD需配合藥物治療,然而某一夜,她一口氣吞下所有的藥丸……
 
  ▍ 人生的掌舵者不是他人,取決於你自己。
  當身邊的家人、朋友與老師都不懂你的心情時,你會感到辛苦且難受吧,有的人還會這樣對你說:「你就是心不夠堅強才會生病。」聽到這樣的話,更是令人感到孤單與痛苦。

  與心理疾病共存的痛苦,與疾病的長期抗戰,必須往返醫院也必須持續服藥,生活中也必須借助他人的力量,或許有的人乾脆自暴自棄,但《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的作者宮田醫師想告訴你:

  「疾病不會奪走你的未來。請相信,你自己或你身旁的人確實在支持著你,也請你務必找出來,引導你前往美好未來的『你所擁有的強項』。你的人生掌舵權在你的手上,不在別人身上。我深深相信,就算再微小的人生,也有其意義。」
 
  身為大人、身為父母、身為老師,
  讀了這本書,能更了解自己的心,
  以及更進一步了解孩子的心。
 
  【誰適合讀這本書?】

  ★青少年與青年。
  ★家長與老師,以及對心理學、精神醫學感興趣之讀者。

  【這本書的特點有哪些?】
  ★故事改編自真實個案,並輔以專業精神醫學切入主題,易讀易懂。
  ★針對心理疾患與問題行為,提供與自己和他人(同學、朋友、家人)應對及鼓勵的方法。
  ★日本長銷十年,並依據2022年開始施行的高等學校指導要領「精神疾患的預防與恢復」,修訂後重新改版上市。
 
  【本書為你解說的11種心事】
  ▍ 飲食障礙症
  ▍ 社交恐懼症
  ▍ 強迫症
  ▍ 憂鬱症
  ▍ 思覺失調症
  ▍ 神經發展疾患
  ▍ 不登校
  ▍ 暴力行為
  ▍ 自殘行為
  ▍ 藥物過量
  ▍ 網路與遊戲成癮
 
  【本書教你如何照顧自己的心】
  ▍ 懂得釋放壓力
  ▍ 不再鑽牛角尖
  ▍ 不受創傷擺布

專文推薦

  謝依婷醫師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著有《我們的孩子在呼救》)

誠摰推薦

  李郁琳(臨床心理師、暢銷作家)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鄧善庭(諮商心理師)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书籍简介:在迷雾中寻觅微光: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实用指南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本针对特定精神疾病的教科书,而是一部深入浅出、充满同理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实用指南。它聚焦于现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可能遭遇的各种情绪困扰、人际挑战以及自我认知危机,旨在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应对框架,帮助读者和他们的支持者理解、接纳并积极处理这些“难以言说的”内心波动。 全书结构清晰,分为三个核心部分:“理解自我之声”、“构建适应性工具箱”与“连接外界的支持网络”。它拒绝使用冷冰冰的医学术语,而是采用贴近生活的叙事方式,探讨了焦虑感如何像藤蔓一样缠绕心头,拖延症背后的真正恐惧是什么,以及当“完美主义”变成一种自我苛责的盔甲时,如何学会卸下重负。 第一部分:理解自我之声——解码成长的“噪音” 青少年时期是身份认同快速建构的关键阶段,外界信息、同伴压力与内心期望的冲突常常制造出巨大的“噪音”。本部分旨在帮助读者辨识并命名这些内在感受,而非被其淹没。 1. 情绪的潮汐与风暴: 我们将探讨情绪的生理基础,而非简单地将其归类为“好”或“坏”。例如,对社交场合的过度警觉,可能源于对被评判的本能反应;而突如其来的低落感,可能只是大脑化学物质周期性调整的自然现象。书中会提供详细的“情绪日志”记录方法,引导读者从被动感受转为主动观察。 2. 社交图景的重构: 现代社交生活日益复杂,线上与线下的界限模糊。本章深入分析了“归属感”在青春期需求中的核心地位,并区分了健康的社交依赖与病态的社交恐惧。我们讨论了如何识别“无效社交”对精力的消耗,以及如何在保持真实自我的同时,建立起高质量的同伴连接。内容包括如何得体地设定人际边界,以及面对“排斥”或“误解”时的情绪复原力训练。 3. 目标与压力的平衡木: 许多青少年将自我价值与学业成就、外在评价紧密捆绑。本部分探讨了“内驱力”与“外驱力”的差异。我们不会主张放弃努力,而是强调“过程导向”而非“结果导向”的心态转变。书中会介绍一些时间管理技巧,但重点在于如何处理因追求“卓越”而产生的自我厌弃感,以及如何接纳“足够好”的成果。 第二部分:构建适应性工具箱——日常生活的心理急救与长期维护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实践区域,提供了一系列无需专业人员在场即可进行的、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技术。 1. 身体与心智的对话: 心理健康离不开身体的支撑。书中详细介绍了基础的“身心连接练习”。这包括不同类型的呼吸法(如4-7-8呼吸法在应对急性压力时的应用),以及正念(Mindfulness)在日常生活中的微小实践,例如“五感着陆法”,帮助心神从过度思虑中抽离。 2. 认知重塑的初级步骤: 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基础理念被简化为易于理解的“想法侦探”游戏。读者将被引导识别那些“灾难化”、“非黑即白”或“过度概括”的自动化负面思维模式。我们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提问清单,帮助青少年挑战这些固有信念,并尝试寻找更中立、更平衡的替代性解释。 3. 建立“情绪安全岛”: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能够安全释放压力的出口。本章介绍如何建立多元化的“情绪疏导机制”,包括创造性的表达(写作、涂鸦、音乐),以及如何将强迫性倾向转化为有益的、结构化的爱好(如精细的手工、复杂的烹饪)。关键在于将能量导向建设性活动,而非自我消耗。 4. 睡眠卫生与数字排毒: 睡眠被视为大脑进行“情感清理”的关键时段。书中提供了针对“睡前反刍”的实用技巧,以及如何科学地管理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以减少蓝光对褪黑素分泌的影响,从而优化夜间恢复质量。 第三部分:连接外界的支持网络——打破孤立,寻求恰当的帮助 本书坚定地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需要社区和支持系统共同维护的课题。本部分旨在消除对“寻求帮助”的羞耻感,并指导读者识别何时需要专业介入。 1. 辨识危机的信号: 我们清晰地界定了日常的“低落”与需要立即关注的“严重情绪低潮”之间的界限。书中以客观描述的方式,阐述了何种变化(如持续的食欲/睡眠剧变、对生活兴趣的完全丧失、自我伤害的念头)应被视为一个明确的求助信号。 2. 与父母/监护人的有效沟通桥梁: 许多青少年发现最难开口的是向最亲近的人坦白。本章提供了具体的对话脚本和策略,指导读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时机、使用“我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非指责对方。同时,我们也为家长提供建议,强调倾听而非评判的重要性。 3. 了解心理支持资源的地图: 读者将获得关于不同支持角色的基本认识:咨询师(Counselor)、心理治疗师(Therapist)与精神科医生(Psychiatrist)的区别。我们鼓励读者将寻求专业支持视为一种积极的、负责任的自我关怀行为,如同去看牙医或体育教练一般自然。内容还包括如何在家中安全地准备第一次咨询会谈,以及如何评估治疗关系的有效性。 结语:成长的韧性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传递一个信念: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调整的过程。心智的健康并非一个需要“治愈”的永久缺陷,而是一种需要持续“维护”和“练习”的韧性(Resilience)。通过理解和实践书中的方法,青少年可以学会驾驭自己的内心世界,最终将那些“难以言说”的困扰,转化为理解和滋养自我的力量。这本书是陪伴者,而非法官,它邀请每一位读者,从此刻开始,温柔地对待自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宮田雄吾


  1968年生於長崎市。精神科醫師。

  長崎大學醫學系畢業後,曾擔任兒童心理治療機構「大村椿的森學園」園長以及「橫濱山茶花醫院」院長等職。

  現兼任醫療法人山茶花大村綜合醫院副院長與「大村椿的森學園」主任醫師,主治兒童青春期之治療。亦是活水女子大學兼任講師,以及大村市心理照護、諮詢醫師。

  主要著作有《對待棘手孩童與大人的指南》、《成為抗壓性強的人》(日本評論社)、《了解心理疾病的繪本》、《育兒不容易》(情報中心出版局)、《被稱為「倖存者」的孩子們》(角川書店)、《給孩子們的心靈處方箋》(新潮社)、《只有我家孩子是這樣嗎?!》(學習研究社)等書。

譯者簡介

鄭寬量


  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喜愛日本文化與探索心理、神祕學,平日於文字中琢磨世界、在牌卡裡描繪可預見的風景。譯有《非知不可!區塊鏈與虛擬貨幣的經濟大革新》、《綠茶咖啡減重法》、《再也沒有不敢上的台!:輕鬆開口,打造談話魅力的5堂課》(皆為遠流出版)。
 

 

图书目录

序言──了解心理疾病
大樹的初戀以悲傷終了/了解心理疾病
 
第一章 心理疾病是怎麼一回事?
1 飲食障礙症──過於害怕變胖的疾病
勤奮一姐優子──厭食是如何開始的呢?/飲食障礙症的優子──停不下來的過度飲食/不是特殊疾病的飲食障礙症/飲食障礙症有什麼症狀?導致飲食障礙症的原因為何?/節食減肥是發病肇因/不治療的話會如何?/要做什麼治療?/當朋友罹患飲食障礙症,該怎麼辦?
 
2 社交恐懼症──過於害怕與人交流的疾病
害怕上課的武志/什麼是社交恐懼症?──起因在國中/社交恐懼症患者不擅長的事/導致社交恐懼症的原因為何?/要做什麼治療?/當朋友罹患社交恐懼症,該怎麼辦?
 
3 強迫症──過分憂慮的疾病
洗個不停的美咲──太害怕被病毒傳染/什麼是強迫症?──被錯認成性格的疾病/強迫症有什麼症狀?/導致強迫症的原因為何?/要做什麼治療?當朋友罹患強迫症,該怎麼辦?
 
4 憂鬱症──心情低落、全身倦怠的疾病
心情低落的麻衣/什麼是憂鬱症?──相當多人得到的疾病/憂鬱症、雙極性疾患有什麼症狀?/導致憂鬱症的原因為何?要做什麼治療?/當朋友罹患憂鬱症,該怎麼辦?/當爸媽罹患憂鬱症,該怎麼辦?
 
5 思覺失調症──將幻覺或妄想當作現實的疾病
聽到謠傳的翔太/什麼是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症有什麼症狀?/導致思覺失調症的原因為何?/要做什麼治療?/當朋友罹患思覺失調症,該怎麼辦?/當爸媽罹患思覺失調症,該怎麼辦?
 
6 神經發展疾患──生來就跟別人有些不同的人
活潑過頭的蒼空與太過敏感的匠海/什麼是神經發展疾患?──與生俱來的特徵/神經發展疾患有哪些類型?/「一般人」與「神經發展疾患」的區別/要做什麼治療?/當朋友有神經發展疾患,該怎麼辦?
 
Column 1 LGBT
 
第二章 精神科常見的問題行為
1 不登校──不去上學嗎?不,是沒辦法去
沒辦法上學的小春/在大部分的國中會看到的不登校現象/發生原因/擺脫不登校的方法/當朋友不登校,該怎麼辦?
 
2 暴力行為──勃發的怒氣
狂暴的龍司──說不出口的話/發生原因/揮別暴力的方法
 
3 割腕行為──開不了口的祕密
傷害自己的梨華──我只剩下這個了/割腕行為會加重/割腕行為的特性/發生原因/沉溺於割腕的原因/擺脫割腕行為的方法/當朋友有割腕行為,該怎麼辦?
 
4 藥物過量──考慮自殺這項問題
企圖自殺的美櫻──連續自殺事件所造成的結果/現在有多少孩子企圖自殺?/發生原因/假如朋友自殺了,你會有什麼感覺?/當朋友坦白告訴你「好想死」,該怎麼辦?
 
5 網路與遊戲成癮
無法停止打電玩的陸斗/發生原因──熟悉網路的年輕族群/網路成癮/遊戲成癮疾患真的是疾病嗎?/沉迷遊戲會變得如何?──從生理面、精神面、社會面來看/為什麼會對遊戲成癮?/如何才能擺脫遊戲成癮?/朋友對網路或遊戲成癮時,該怎麼辦?
 
Column 2 藥物濫用

第三章 為了不讓自己陷入心理疾病
1 提高抗壓性
如何減少壓力?/承受壓力/懂得釋放壓力/不易受壓力影響的生活型態
 
2 不鑽牛角尖
認知行為療法是什麼?/毫無幫助的十種思考模式/柔軟的思考方式
 
3 不受創傷擺布
創傷對於身心的影響/不讓PTSD擴大/如何對受過創傷的朋友說話?
 
尾聲──尋找你生存的意義
新版後記──與心理疾病共存
主要引用‧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7017
  • EISBN:978957329737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MB

图书试读



了解心理疾病


  ▍ 大樹的初戀以悲傷終了
 
  「什麼?自殺……死了!」拿著電話的大樹一時說不出話,聽到這消息他面無血色。

  「為什麼……」

  她開朗的模樣浮現於大樹的腦海……

  大樹與她相識,是在小學六年級時。第一個向才剛轉學過去而相當緊張不安的大樹搭話的,就是座位在他前面的她。

  「大樹,你是從哪裡轉學過來的呢?」

  一雙眼睛充滿好奇,她的身高比大樹高了十公分,是看起來很耀眼的女孩子。大樹不禁低下頭。

  「我想你不習慣這裡吧,但如果有不知道的事可以問我喔!」說完這句話,不等大樹回答她就轉過身面向前方。那瞬間,她髮絲香氣撲鼻而來。

  笑容總是燦爛的她,朋友相當多且不分男孩或女孩。多虧了這樣的她,怯懦的大樹才能很快融入班級裡。

  而他們在國中時也仍上同一間學校。

  「又同班了欸!」

  身穿全新制服的她似乎有點害羞。見到她這個模樣,大樹也不知怎的怦然心動。這肯定是初戀吧。之後大樹每當跟她講話都結結巴巴,這副模樣雖然被其他女孩揶揄,但大樹始終沒能將自己的心意向她表露。

  這樣令人感到不耐的日子很快地終告結束。國中一年級要結束時,她家便決定舉家搬去隔壁縣市。

  第三學期的結業式,她在班上留到最後,跟其他女同學聊著天。而大樹也留了下來,想跟她講點什麼,卻不知道說什麼才好。她們繼續聊著天,打算放棄要回家的大樹,背後突然傳來一個聲音。

  「大樹!」

  是她。她站得離大樹好近。大樹也看到她身後的其他女孩子正在笑著。

  「我就要轉學了。一直以來謝謝你。」她說。

  「下次我們見面時,大樹就會長得比我高了吧!可別把我忘掉嘍!」

  然而,就像他們初次見面那樣,不等大樹回應,她就轉身離去,回到那群女孩子堆裡。大樹同樣什麼也沒能說出口……

  半年後的某一天,大樹接到了一通電話,是前任班導打來的。電話那頭告知大樹這則消息的聲音,聽來也相當悲痛。

  「她過世了。」

  前任班導確確實實是這麼講的。

  (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妳這傢伙明明很活潑的……)

  大樹茫然地掛上電話。不敢相信這個事實。
 
  葬禮時,在前班導的帶領下,能去的人都去了。大樹當然也去了。雖然不知道細節,但根據她母親向班導說的,她搬家後精神就不穩。夜不成眠,飯也吃不下,精神越漸萎靡。去看小兒科時被懷疑是心理生病,醫生建議去精神科看看,但她也提不起勁,拖拖拉拉之間就惡化了。終於預約了精神科,卻已經來不及。

  (那麼開朗的她,居然「心理會生病」……)

  大樹怎麼樣都難以接受這項事實,也很難相信她竟會得到「罕見疾病」,更不覺得她是那麼「心理脆弱」的人。
 
  ▍ 了解心理疾病
 
  朋友自殺是一件令人感到十分悲傷且心理上受到衝擊的事,但也絕不罕見。日本每年有超過五百名未成年者自殺。然而,自殺的背後原因其中一項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便是「心理疾病」。

  大樹並不了解什麼是「心理疾病」。而她其實並不是罹患了「罕見疾病」。
 
  在日本,罹患過某些心理疾病的人有17.2%(引自「心理健康的流行病學調查相關研究」)。事實上每五點八人就有一人有過心理疾病。而且以這份數據為基礎,並修正性別及年齡的偏頗,生涯有病率(一輩子會罹上一次病的人之比例)是24.2%。因此,任誰都會罹患心理疾病,這已是司空見慣的疾病了。

  一般認為,心理疾病大部分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大腦」運作暫時變糟而引發的。就像胃會不好,大腦運作也會變得不佳。就好比生理疾病之所以會發生跟性格無關,心理疾病也跟「內心堅強與否」或「性格」也沒有關聯。大樹喜歡的她,也是個非常積極且具有魅力的女孩子吧,但這樣的人也有生病的時候。

  有時,一聽到心理疾病,也有那種會取笑說:「那傢伙很奇怪啦!這會傳染的,不准過來。」這就是什麼都不懂、最差勁的傢伙才會做的事。心理疾病不是傳染病,不會傳給別人的。而且罹患心理疾病的人也因為其病症而痛苦不已。也就是因為這樣,請勿使用話語侮辱或歧視患者。

  大樹喜歡的她會自殺,其中一個原因是延宕治療。長達半年竟沒有接受治療,因而受困於疾病,最後導致自殺。為了不招致誤解,我先聲明,罹患心理疾病並不是就會自殺(關於自殺,請參照第2章)。然而,一旦罹病還是需要早點接受治療。

  這本書的出現,是為了受苦於心理疾病或精神上出問題而有問題行為的孩子。透過他們的故事,想要傳達給你關於心理疾病的知識、如何面對為此感到痛苦的朋友們。還有,我希望,透過告訴你如何面對壓力及創傷,讓自己或朋友在不小心陷入心理疾病的困境時,甚至就算已經罹患,也能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許多人更「容易生存」於社會上。

  最後,我需事先聲明,包含大樹在內,出現在本書裡的孩子並非指特定的人物,是我當精神科醫生時所遇到的個案,加以組合並創作而成。
 
推薦序

晦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整本書卻讀來療癒、真摯、專業。
文◎謝依婷(兒少精神科醫師,著有《我們的孩子在呼救》)
 

  常常在診間聽到家長說:不知道怎麼跟家裡的青少年溝通,特別是當青少年受心理疾病所苦、或是有各種神經發展特質時。

  也正因為這樣,當我開始讀這本《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時,感到格外驚喜。

  14歲在台灣,正是國三前後的關鍵年紀,這個時期的青少年壓力山大,卻又同時一邊尋求著自我認同、一邊長大。本書作者以這個年紀的青少年作為主角,讓讀者在閱讀一個接一個的故事同時,逐步進入14歲青少年豐富的內心,體會當一個青少年被心理疾病影響時,生活和情緒會有著甚麼樣巨大的改變。

  或許是日系書籍的關係,作者宮田雄吾醫師的筆觸,有種特有的溫和而堅定感,彷彿在看色調溫柔的日劇,讀來非常舒服溫暖。

  我特別喜歡書中蒼空和匠海的故事,蒼空有著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匠海則是自閉症類群障礙特質的孩子,不知作者是否有心安排,他倆在書中如青梅竹馬般相伴長大,甚至到國中時也一起發現並面對自己的特質。我不禁想著,在診間那些孩子們,身邊的朋友往往寥寥可數,許多煩惱只能向大人傾訴,如果他們都能有如書中所述相知相伴的同齡摯友,該有多好。

  而這也讓讀者瞥見身為兒心科醫師的宮田作者內心溫柔的一角,即便在書裡,作者也寄予希望:有的孩子有懂自己的摯友相伴成長,有的孩子即便遭遇低谷,也終能找回身邊的溫暖和人生的意義。晦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整本書卻讀來療癒、真摯、專業。

  本書適合家長閱讀,特別是當您有著受心理疾病、神經發展特質甚至問題行為如遊戲成癮所苦的孩子,本書可以幫助您對孩子的狀態有著進一步的認識。

  本書也適合青少年,可以幫助你了解怎麼陪伴身邊正在受苦的朋友,本書中提到很多方法,是只有身為青少年的你才能做到的,請務必試看看。

  最後,不管你是青少年或已成年,如果你正受心理疾病所苦,相信本書中的專業知識、療癒筆觸,都可以讓你對自身的狀態更了解,也會更知道如何和疾病或特質共處。你也可以把這本書推薦給身邊的人,讓他們更了解你、知道如何陪伴你,走過這段青春時光。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我身邊有些朋友的狀況,真的需要更專業的引導,但他們往往因為社會眼光或是不好意思開口,選擇了自我壓抑。我當時在滑手機,偶然看到這本書的推薦,它的副標題直接點出了「憂鬱、社恐、飲食障礙、強迫症」這些敏感的詞彙,當下我就覺得這作者肯定是很用心地在做這件事,不是那種隨便寫寫的勵志書可以比擬的。我特別欣賞作者選擇用「精神科名醫」的身份來撰寫,這份專業性給了內容極大的可信度。畢竟,面對心理健康議題,聽從專業人士的建議,遠比道聽途說來得重要。我已經開始推薦給幾位比較親近、我觀察到可能有類似困擾的長輩或平輩,希望他們也能從中找到一些慰藉和方向。這本書的價值,不只在於提供知識,更在於搭建了一座通往理解和接納的橋樑。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吸引力,那種淡雅的藍綠色調,搭配著簡潔的字體,讓人一看就覺得心裡會平靜下來。我最近剛好在整理書櫃,看到它放在那裡,就忍不住又把它拿出來翻了幾頁。雖然我還沒真的把它從頭到尾仔細讀完,但光是看目錄和一些章節標題,就已經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傳達的那種溫柔與理解。我覺得,光是看到「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這樣的標題,就足以讓很多在成長過程中感到迷惘的青少年,或是他們的父母,心頭一緊,然後產生一種「終於有人懂我了」的共鳴感。這本書的選題非常貼近現實生活,它不像很多教科書那樣冷冰冰地分析,而是用一種很有人情味的方式去切入這些複雜的情緒問題。特別是現在社會節奏這麼快,大家都很注重外在的表現,反而忽略了內在的聲音,這本書的出現,真的像是一盞及時的明燈,讓人願意停下腳步,好好審視一下自己或身邊人的內心世界。

评分

身為一個在網路資訊爆炸時代長大的台灣讀者,我們很容易接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但真正能讓人沉靜下來、深入探討核心問題的書籍卻相對稀少。這本《你的心,14歲就能開始懂》在眾多自助書籍中,顯得格外紮實和真誠。它沒有過度渲染戲劇性的故事,而是用一種沉穩的語氣,一步一步拆解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深感困擾的情緒枷鎖。我特別推薦給那些正在為孩子或學生發愁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這本書提供的視角,遠比我們過去接受的傳統教育要來得全面和具有前瞻性。它提醒我們,心理健康不應該是個禁忌話題,而是如同身體健康一樣,需要被重視、被理解和被照護的。這本書無疑為這個世代的心理健康議題,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標準。

评分

我最近剛好在反思自己過去的一些行為模式,尤其是對於完美主義這塊,常常搞得自己筋疲力盡。雖然我沒有被診斷出嚴重的強迫症,但那種對細節的過度關注,確實影響了我的生活品質。這本書裡提到的一些應對策略和視角轉換,讓我覺得很受啟發。它不是用一種「你必須立刻改變」的強硬口吻,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輕輕地推你一把,讓你看到事情的另一面。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把這些心裡的「小毛病」描繪成多麼可怕的洪水猛獸,而是將其視為我們心靈在特定環境下發展出來的一種「生存機制」。這種去標籤化和去病理化的敘事方式,極大地緩解了我內心的恐懼,讓我覺得,原來我不是「有病」,只是需要學習如何更好地與自己的心相處。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加分點。我在通勤時很喜歡用手機或平板閱讀,如果字體太小或者行距太擠,閱讀體驗就會大打折扣,尤其是處理這種需要靜心思考的主題時。這本書的電子版設計得非常人性化,無論是在手機的小螢幕上調整字體大小,還是平板上閱讀,都很舒適。而且,它似乎在每個章節的轉換處,都有一些設計巧妙的留白或圖示,讓讀者在接收比較沉重資訊的同時,眼睛和心靈都能得到短暫的休息。這種細膩的考量,讓閱讀過程中的「負擔感」減輕了不少。我個人認為,對於處理心理創傷這類主題的書籍來說,好的閱讀體驗本身就是一種療癒的輔助,這點這本電子書做得相當到位,讓我願意更頻繁地拿起它來閱讀,而不是望而卻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