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別急著挑戰人性:20個經典心理實驗,帶你認識自己,人生不踩雷 (電子書)

先別急著挑戰人性:20個經典心理實驗,帶你認識自己,人生不踩雷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楷文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自我认知
  • 经典实验
  • 人生智慧
  • 决策
  • 思维模式
  • 影响力
  • 电子书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忍不住吃了棉花糖的孩子,長大後真的難成材嗎?
當個溫柔體貼的好人,真的更容易獲得幸福嗎?
避免衝突、就事論事,真的是婚姻持久的祕訣嗎?
看似合理的行動,結果怎麼跟想像中差這麼多?
看清令人意外的人性真相,闖過卡住你的人生障礙!
 
  ★20個經典心理實驗 × 諮商案例分享,幫你清晰認知自我與他人,避開人生大地雷!
  ★知乎鹽選專欄作者,當當網100%好評,讀者盛讚:挑戰你內心的執念,值得反覆閱讀!
  ★繁中版獨家作者序!了解人性,尊重人性,是善待自己與他人的開始!
  ★王意中、王雅涵、洪仲清、胡展誥、陳品皓、陳志恆、曾心怡、劉仲彬、蘇益賢、鐘穎──心理學專業人士一致好評
 
  ■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狀況或困境,心理學都知道!
  ‧人生就這樣了,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成功──習得性無助
  ‧一遇到重要場合,就頭痛腳痛肚子痛──身體化
  ‧對生活明明不滿意,卻仍安於現狀──認知失調
  ‧認為自己沒朋友,結果還真的越來越邊緣──羅森塔爾效應
  ‧當朋友很可以,一旦變成戀人,公主王子病馬上發作──依附理論
 
  人的心理究竟是怎樣的存在?為什麼我們常常無法照自己所想的去做?為什麼明知道什麼是「正確」,卻仍做出令自己後悔莫及的決定?
 
  內心就像一座充滿奧祕的神殿,在我們的理智尚未察覺之前,心已照著它自己的規律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有時可以幫我們省下許多思考的工夫,有時卻會讓我們反覆受苦。為什麼明明改變了行為,為什麼明明立意良善,結果卻難以如我們所想?
 
  這很可能是因為,我們還不夠了解人類心理機制的運作方式。
 
  本書將從生存、成長、情感、服從、恐懼、良知、愛情……等多種角度,帶領讀者了解重要心理學觀點是如何建立的、研究者如何了解人性的幽微所在,也讓我們對自己的內在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能以有效且符合心理運作的方式,讓自己的行為與人生產生好的改變。

  卡住你人生的難題和解答就在本書!
 
各界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陳品皓(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曾心怡(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臨床心理師)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鐘穎(心理學作家、高雄中學心理學導論授課教師)
  ──共同推薦

好評推薦
 
  書中理論與實務兼具,
  周延、立體且多角度地探究人性深不可測的奧妙。
  有助於面對生活、教養與工作中有關個人獨處、他人互動,
  以及身處團體中盤根糾結的迷惘與困惑。
  且看作者信手拈來,在在都是心理學的經典實驗,讓人茅塞頓開。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每個心理學實驗,都是靠近與摸索人性的嘗試。
  有時實驗成功,有時翻案,獲得意外的發現。
  不同實驗都能帶給我們更多關於人——這個複雜的本質——的認識。
  敬邀讀者透過本書彙整的訊息,從中獲得關於人性的深刻認識。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從本書的書名到文字,我們看到的是理解。
  理解我們每一個人內在的需要,理解我們對於家與陪伴的渴望,
  也理解我們每一個人的能與不能。
  讓心理學成為陪伴我們一生的科學。
  ──曾心怡(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心理師)
 
  心理學實驗的珍貴之處,
  在於它透過假設、步驟、數據,以及可重複被驗證的結論,
  讓人性和情感出現了形狀。
  因此我們得以觸碰人性的稜角,體驗情感的銳度,
  帶著量尺去探勘意識的縱深,用更冷靜的視野,去透視一個人。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市面上討論心理學經典實驗的書非常多,
  但能將實驗結果與真實生活完美結合的卻如鳳毛麟角,
  而這本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這是一本所有現代人都應閱讀的心理學科普,
  讀完這20個實驗,你會驚訝地發現,
  卡住你人生的難題和解答都在這裡!
  ──鐘穎(心理學作家、高雄中學心理學導論授課教師)
 
  人類是這麼多元有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卻又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透過專業的心理學實驗,我們更能了解,
  如何在不同的關係中、環境中找到方向,
  去了解自己和別人,給予人生多一點點的可能。
  書中20個有名的實驗,絕對不是只有專家需要理解,
  而是每個人都可以認識並且活用的喔!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
  透過嚴謹的論述與研究,試圖理解人類這個複雜的生物;
  從行為、意識、情緒、關係到意義,無一不包含其中。
  最終,這些研究有如拼圖,構成了人性的本質。
  跟著本書的探索,你將對人性有更全景式的理解。
  ──陳品皓(臨床心理師)
 
洞察人心:探寻社会行为与思维的奥秘 本书聚焦于人类行为、社会互动及其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审视自我与理解他人的认知工具。 第一部分:社会认知的陷阱与捷径 人类的心智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中,必须依赖快速的判断和简化模型来维持运作效率。然而,这些“捷径”往往将我们引入系统性的认知偏差之中。本书将系统性地剖析这些影响我们决策、判断与记忆的内在机制。 1. 确认偏误的无形之手: 我们倾向于寻找和解释那些支持我们既有信念的信息,而忽略或贬低那些与其相悖的证据。本章将探讨这种倾向如何在日常讨论、媒体消费乃至科学研究中悄然发挥作用,并提供实用的方法论,帮助读者建立更加平衡和客观的认知框架。我们将深入研究“信念固着”现象,并分析其在跨代际沟通中的表现。 2. 启发法与可得性偏差: 为什么突发的、戏剧性的事件更容易被我们高估其发生的概率?本书将阐释“可得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如何影响我们的风险评估。通过分析新闻报道的选取标准与个人记忆的片段化特性,读者将学会区分基于实际统计数据和基于生动记忆的判断。我们还将讨论“锚定效应”在价格谈判和初步印象形成中的强大影响力。 3. 归因的错误:基本归因错误与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当我们观察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其内在的人格特质(基本归因错误);而当我们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更倾向于将结果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本书将通过一系列情境分析,揭示这种双重标准是如何加剧人际冲突和误解的。此外,我们还会考察“自利偏差”在团队合作中的角色,即我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功于自己,将失败归咎于环境。 4. 框架效应与决策的敏感性: 信息的呈现方式(框架)对最终选择的影响远超我们的想象。本章将对比“损失厌恶”与“收益偏好”在不同情境下的决策表现。例如,面对一个涉及“挽救生命”或“损失生命”的医疗选择,人们的倾向性会如何转变?理解框架效应,是提升理性决策能力的关键一步。 第二部分:群体动力学与身份构建 个体并非孤立的单位,我们的行为深深植根于我们所属的群体结构之中。本部分将深入探讨群体压力、领导力以及身份认同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行为。 1. 从众的必然性:群体压力下的行为扭曲: 探讨经典的实验范例,揭示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放弃独立判断而屈从于多数意见的强大驱动力。我们将区分“规范性影响”(为了被接纳)和“信息性影响”(相信群体拥有更多信息)两种从众机制,并分析在现代社交网络环境中,这种影响力的放大效应。 2. 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固化: 刻板印象作为一种简化的认知工具,如何被无意识地用来分类和评价他人?本书将从社会分类理论(Social Categorization Theory)出发,解释“内群体偏爱”与“外群体排斥”的心理根源。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自我应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我们对某群体的期望如何反过来促使该群体表现出符合我们预期的行为。 3. 权威的魔力与服从的界限: 深入分析权力结构中,个体对权威指令的盲目服从心理。本书将探讨服从的心理边界在哪里,以及如何识别和抵抗不合理的或有害的权威压力。服从不仅仅是责任感,更牵涉到责任扩散和角色扮演的心理投射。 4. 认知失调与自我合理化: 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信念发生冲突时,我们内部会产生不适(认知失调)。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我们会倾向于改变信念以适应已发生或已做出的行为。本章将详细分析这一“自我合理化”过程,它如何解释我们在做出艰难选择后对所选事物价值的夸大,以及对未选项价值的贬低。 第三部分:情感、动机与内在驱动力 人类的行为很少是纯粹理性的产物。情感、动机和潜意识的需求驱动着我们大部分的努力和取舍。 1. 动机的层次结构与追求意义: 探讨人类动机的复杂性,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本书将分析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与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之间的张力。过度依赖外部奖励是否会削弱我们对活动的内在兴趣?本部分将提供关于如何培养持久学习与工作动力的实用见解。 2. 情绪的传染性与共情的作用: 情绪并非私有体验,它们具有强大的传染力。我们将研究“镜像神经元系统”在情绪共鸣中的角色,以及共情(Empathy)如何既能促进合作,也可能在面对大规模苦难时导致“共情疲劳”。了解情绪如何跨个体传播,是构建健康人际关系的前提。 3. 压力、应对机制与心理弹性: 面对不可避免的生活压力,我们发展出不同的应对策略。本章将区分建设性的“问题聚焦型应对”与回避性的“情绪聚焦型应对”。通过分析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构建要素,读者将学会如何将挑战转化为成长的契机,而非仅仅是逃避的对象。 4. 延迟满足的艺术与未来自我: 为什么有些人在短期诱惑面前能够坚持长期目标?本书将探讨“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背后的执行功能和时间透视能力。我们将审视未来自我(Future Self)的心理表征强度如何影响当前的消费、储蓄和健康决策,强调建立清晰、积极的“未来我”形象的重要性。 结语:迈向更审慎的自我认知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绝对的“人生指南”,而是提供一套精密的“透镜”,用于观察人类心智的运作模式。理解这些模式的普遍性,能够帮助我们减少对他人的苛责,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宽容、更审慎地对待我们自身的局限与选择。通过科学的视角审视日常现象,是通往更少“踩雷”、更具洞察力的生活的有效途径。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1 生存,需要關係的存在──哈洛恆河猴實驗
 
人間的悲劇,羅馬尼亞的孤兒
偶然的發現,與猴子結下不解之緣
「鐵絲網媽媽」與「絨布媽媽」
縱使虐我千百遍,你依然是我的全世界
自閉、自殘,完全喪失愛的能力
與母親的親密關係,是健全人格的基礎
 
02 情感,需要找到愛的依附──陌生情境實驗
 
依附最初的展現
三種情感連結類型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03 成長,需要成熟的時機──雙胞胎爬梯實驗
 
雙胞胎爬梯實驗:學習是有前提條件的
基因是主角,環境是配角
人生的必修課:學會面對失敗
建立「我做得到」的感覺,需要切身的體驗
人的成長、事業的發展,跟教育孩子是一樣的
 
04 發展,需要尋找學習的榜樣──波波玩偶實驗
 
著名的波波玩偶實驗
「榜樣」的驚人力量
身教,需要意義感和良好的關係
身教的關鍵在於家長先切身體驗
 
05 謠言,可怕的記憶篡改與植入──車禍目擊者實驗
 
轟動全美的阿米羅性侵冤案
誰在篡改孩子們的記憶?
車禍目擊者實驗:成人的記憶同樣不可靠
無處不在的虛假記憶植入
如何識破謠言?
 
06 服從,乖孩子的罪名──電擊實驗
 
電擊實驗的由來:審判艾希曼
實驗前的準備:兩個演員,三個房間
實驗進行時:逐漸升高的電壓
實驗結果:經不起考驗的人性
服從的背後:「看見」你的攻擊性
 
07 效率,來自尊重和認可──霍桑實驗
 
成本迷信:忽略人的價值
KPI之惡:當人被物化成機器
重大發現:是什麼影響了員工的積極性?
「九九六」制度對企業的危害:走上倦怠之路
 
08 命運,真的能靠自己掌握嗎?──認知失調實驗
 
你的每項決定,其實都是「事後諸葛」
兩種歸因,兩個世界
信念系統:為什麼有些人的觀點很難轉變?
認知失調實驗:信念系統背後的心理機制
究竟是誰在替你做決定?
 
09 標籤,影響人生走向的力量──羅森塔爾實驗
 
比馬龍的故事:終極夢想的實現
揭祕神話:羅森塔爾實驗
被標籤封印的靈魂
認識你不曾了解的標籤
撕下標籤,活出你的生命本色
 
10 為惡,人人皆有可能──史丹佛監獄實驗
 
邪惡心理:好人也會作惡
史丹佛監獄實驗:理解人性的里程碑
虐囚事件:史丹佛監獄實驗的再現
缺乏覺知,是最大的作惡之源
 
11 失控,為什麼我們悲觀和失去信心──習得性無助實驗
 
偉大的發現:習得性無助
狗的悲劇
解釋風格:「學會悲觀」的關鍵
兩種心態,兩種世界
兩種心態背後的大腦機制
成功,是可以學習的
 
12 恐懼,需要大膽表達出來──小艾伯特實驗
 
可憐的小艾伯特
恐懼,讓悲劇不斷延續
杏仁核:恐懼情緒的源頭
恐懼的神經迴路
恐懼,讓心智停止成長
治癒恐懼:你需要表達出來
 
13 家庭,是我們最大的壓力緩衝器──棉花糖實驗
 
延宕滿足的由來
史丹佛棉花糖實驗
從質疑到推翻
心理上的匱乏狀態
家庭,是孩子最大的壓力緩衝器
重新看見,重新連結
 
14 善惡,選擇就在一瞬間──旁觀者效應實驗
 
一起駭人聽聞的殺人案
責任分散與決策時間
行善背後的心理祕密
從神經機制的角度,弄清善惡的本質
激發大腦的行善功能
 
15 愛情,你所不知道的祕密──吊橋實驗
 
吊橋實驗:人為製造的愛情
帶有情感的語言:能被預測的戀愛與婚姻
愛情的反應閉環:催產素與多巴胺
愛情本無意義,只是為了生育和繁衍
愛情與婚姻的關鍵:讓彼此體驗到情感連結
看見彼此的生命繪卷,擁有共同的現象場
 
16 身體,是丈量世界的尺度──感覺剝奪實驗
 
身體動作正在重塑大腦
身體的表達
用身體表達被壓抑的情緒情感
體現認知:身體與心理互為鏡像
自己做主,學會說不
 
17 拖延,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機制──拖延實驗
 
及時行樂,才是人性常態
猴子的賭博心理
拖延,是一場理性與情感的較量
拖延,也是在表達自己的內心
拖延不一定是壞事
 
18 理解,是認識一個人的根本──羅森漢實驗
 
魚簍裡的螃蟹:進來容易出去難
向精神醫學界投下重磅炸彈
科學進步與人文關懷
真正的理解,來自看見對方的感受
 
19 良知,人性夜空中最亮的星──電車難題實驗
 
良知的運作:再現人類的道德形態
良知的發展:綻放出良知的花朵
良知的缺失:人性中的黑暗
良知的泯滅:在童年種下恨的種子
施虐癖與戀屍癖
識別隱藏的定時炸彈
 
20 正念,打開通往覺知的門──注意力瞬盲實驗
 
理解「當下」的智慧
天生的兩種注意力
注意力瞬盲實驗:用正念提升覺知力
正念改變大腦
四念處練習法:開啟你的覺知之旅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373782
  • EISBN:978986137379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3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尊重人性,是善待他人的開端
 
  二○一四年,我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自那天起,我跟許多第一次當父母的朋友一樣,要面對養育孩子過程中所遇到的諸多問題。問題來了:我們該如何跟孩子相處,如何教育孩子呢?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市面上有太多的資訊可供你選擇,也有太多的專家和知識型網紅給你提供意見。然而,你該聽誰的呢?
 
  我的答案是,你不能根據你所持有的「價值觀」去教育孩子,而是要遵循孩子成長的天性。而天性就是人性。尊重人性,就是尊重自然規律;挑戰人性,就是在用你腦子裡的價值觀,人為地替人性「豎起鐵絲網」,用蠻力去扭曲它。雖然這看起來符合了你自己的價值觀,讓你感覺不錯,但卻會摧殘孩子的心理,為孩子未來的成長埋下重大隱患。
 
  人性,既不全是貪婪、懶惰、傲慢,也不是多麼神聖、偉大、聖潔。它就是人本來的樣子,隨著環境的變化展現出它該有的面目。在形成這樣的認識之後,我曾在《世界博覽》雜誌、知乎、B站(嗶哩嗶哩)等多個平臺寫過一些文章,試著讓更多人能知道這樣的想法。
 
  有一次,在寫文章、找資料的過程中,我看見了關於「恆河猴實驗」主持人哈洛(Harry Harlow)的個人史,這引起我極大的興趣。我在大學的時候就學過了「恆河猴實驗」,對實驗過程也很熟悉,但結合了哈洛的個人成長,與他進行實驗時的細節經過,讓我看見完全不一樣的實驗,以及其所揭示的人性規律。於是,我開始查找史料,試圖復原當年哈洛實驗的所有過程。皇天不負有心人,最後的成果就是本書所記錄的第一個實驗。
 
  而當我把實驗完整地復原出來後,我自己也為之震驚。特別是看見小猴子被強行跟媽媽分開時所發出撕心裂肺的吼叫;儘管被「絨布媽媽」射出來的冷水和釘子弄得瑟瑟發抖、渾身是傷,卻依然義無反顧地要跟「傷害」牠的媽媽在一起。我覺得這是我第一次看見人性,因為人也是一樣的。接下來,我蒐集了足足二十個實驗,詳細查找每個實驗的歷史背景、人物情況和實驗細節,並從人性的角度去挖掘實驗所揭示的人性原理,形成了現在各位看到的這本書。
 
  其實,心理學家做過許多優秀的心理學實驗,可惜很少有人知道。許多實驗距離現今已有半個多世紀,它們所揭示的人性規律是那樣深刻,但為什麼這麼多人都不知道?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的實驗心理學家用了學術專業語言來描述自己的實驗,這些寫在學術雜誌和教科書上的實驗,敘述太學術、閱讀門檻太高,大家看不懂、不理解,更不知道這些實驗跟自己有什麼關係。
 
  這讓我突然有一種使命感,我需要把這些複雜的心理學實驗,包括前沿的腦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以故事形式「翻譯」出來,並且結合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治療與諮商實踐,對實驗所揭示的人性規律加以解釋,讓更多人能看懂人性,並懂得敬畏人性、尊重自然規律,善待我們的孩子,更善待周邊的人。
 
  心理學不是雞湯、也不是玄學,而是一門正在不斷發展的科學。無數心理學家做了許多精妙的心理學實驗,在嚴格控制引數、因變數、控制變數的條件下設置情境,盡一切可能去洞察人性。
 
  這二十個實驗只是個開頭。我會將這項「翻譯」工作視為很有意義的事業,因為它能夠「喚醒」更多人,讓他們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按人性的規律行事,並讓每個人都能在生活中露出笑容、變得幸福。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現在市面上很多心靈成長書籍,給的建議常常是空泛的「多愛自己」、「保持正念」,聽起來很溫暖,但操作起來卻無從下手。我之所以對這本《先別急著挑戰人性》感興趣,就是衝著那個「經典心理實驗」的標籤去的。這代表內容是有依據、有驗證的,而不是作者的個人主觀感受。我特別想知道,那些被廣泛引用的經典實驗,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是否還能適用?或者說,現代人的行為模式又有什麼樣的演變?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面鏡子,清晰地照出我們在群體、在壓力下會展現出的非理性行為。如果它能透過科學的視角,幫助我理解那些我一直以為是「個人特質」的行為模式,其實是更廣泛的人性傾向,那這次的閱讀體驗就值回票價了。最棒的是,如果它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讓我們知道如何將實驗結果應用到職場競爭或家庭溝通中,那就真的能達到「人生不踩雷」的最高境界了。

评分

我身邊的朋友圈子最近討論的焦點,很多都圍繞在「為什麼溝通老是出問題」上。人與人之間的誤解,很多時候是因為對彼此的預期不同,或者根本不了解對方行為背後的驅動力。如果這本書的20個心理實驗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關於社會心理學,特別是關於從眾、服從或人際吸引力的,那絕對是我的菜。我希望作者在闡述這些實驗時,不要只是停留在「A導致B」的表面描述,而是能深入探討「為什麼人類會傾向於A」,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不踩雷」的目的。畢竟,很多時候我們是重複犯錯,就是因為只看到了結果,沒搞懂原因。而且,如果是電子書,我希望它的排版和字體調整功能做得好,這樣長時間閱讀眼睛才不會疲勞。內容上的紮實度,遠比花俏的設計更重要,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堅實的心理學基礎,讓我們面對複雜的人際世界時,能多一份從容與智慧。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心理學書籍很多都寫得太過學術化,讀起來常常霧裡看花,結果是看完一堆理論,回家還是照樣過日子,一點改變都沒有。但是,這本電子書的書名,那個「別急著挑戰人性」的提醒,就很有意思,彷彿在告訴我們,很多時候問題不在於別人多複雜,而在於我們自己沒搞懂遊戲規則。我個人對那種能把複雜概念轉化成簡單圖像或故事的書特別有興趣,希望這本書在介紹那20個經典心理實驗時,能多用一些台灣本土化的情境,這樣我們讀起來才會有「對!我好像遇過這種事!」的共鳴感。如果光是照本宣科,那跟看教科書沒兩樣了。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不能在每個實驗之後,提供一些實用的「應對策略」,畢竟我們想看書,最終目的還是想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擾,而不是單純滿足好奇心。從書名來看,它似乎很有潛力成為一本讓人會反覆閱讀,每次讀都有新收穫的工具書。

评分

哇,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讓人忍不住想翻開!最近身邊的朋友都在熱烈討論一些關於人際關係和自我認知的書,這本《先別急著挑戰人性:20個經典心理實驗,帶你認識自己,人生不踩雷》的電子書版本,光是封面設計和簡介就很有吸引力。我特別喜歡這種結合了學術理論和生活實踐的書籍,畢竟我們每天都在跟人打交道,總會遇到一些讓人摸不著頭緒的狀況,如果能透過一些科學的方法來理解背後的人性運作機制,那對日常生活絕對是大大加分。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單純介紹那些冷冰冰的實驗數據,而是能用很生活化的例子,把那些看似深奧的心理學原理講得淺顯易懂。畢竟,我們讀書不就是為了讓生活更順遂一點嗎?我對書中提到的「人生不踩雷」這部分特別有感,感覺這本書就像是人生指南針,能幫我們避開一些常犯的錯誤,特別是那些因為不了解人性而吃虧的經驗。總之,這本書讓我對深入了解自我與他人充滿了期待,期待能從中獲得一些實用的洞察。

评分

最近我對「決策偏誤」這塊特別著迷,總覺得自己很多時候的選擇其實不是那麼理性。這本電子書如果能涵蓋一些關於認知偏差的實驗,我會非常驚喜。我希望它在呈現那些實驗的同時,能讓讀者感受到那種「原來我是這樣想事情的!」的震撼感。畢竟,我們總以為自己很了解自己,但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的直覺反應都是被潛意識操縱的。我特別關注那種能揭示人類內在矛盾與盲點的內容,因為只有正視這些盲點,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認識自己」。而且,電子書的優點就是隨時隨地都可以看,通勤、睡前都能滑幾頁,非常方便。如果內容編排流暢,不會有那種為了湊字數而硬塞理論的感覺,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能像一位高明的教練,一邊分析你的弱點,一邊給你訓練菜單,而不是只讓你站在場邊乾瞪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