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華麗搖滾落幕後的真實身影,轉型關鍵時期深度全解析 (電子書)

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華麗搖滾落幕後的真實身影,轉型關鍵時期深度全解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雨果.威爾肯
圖書標籤:
  • 大衛·鮑伊
  • 柏林時期
  • 華麗搖滾
  • 轉型
  • 音樂
  • 文化
  • 人物傳記
  • 電子書
  • 搖滾樂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住遍瞭全世界,我離開瞭每一個地方。」
——《低》,大衛.鮑伊

|鮑伊告別華麗時期,開啟搖滾新頁經典之作|
颱灣首本剖析大衛.鮑伊音樂創作轉型風格樂評專書
探索創作心靈,重迴柏林三部麯現場,搖滾變色龍的蛻變起點

★陳德政精彩深度導讀★楊久穎執筆翻譯
★特別收錄馬世芳專文解析鮑伊舞臺人格
●颱灣版獨傢收錄大衛.鮑伊柏林時期珍貴剪影● 

  ●亞馬遜讀者4.7星高分評價,鐵粉必收專書!
  ●鮑伊關鍵樂風轉捩點●滾石雜誌500大專輯●影響啟迪無數後龐剋搖滾樂隊
 
  |本書看點|
  ★從幕前到幕後最完整的全麵記錄
  ★奠定音樂生涯高峰轉型期的代錶作深度爬梳
  ★與美國搖滾巨星伊吉.帕普的精彩交鋒

  二〇一六年,傳奇搖滾巨星大衛.鮑伊從人生舞臺謝幕登齣,告別地球,全球樂迷同聲哀悼。鮑伊留下無數經典代錶作,身分角色悠遊在外星人、迷宮魔王、湯姆少校、瘦白公爵等各種錶演人格,勇於挑戰打破各種框架,百變形象深入人心,更以獨特的個人形象及開創性的音樂風格,影響許多世代。鮑伊過世當天,德國外交部甚至發推特感謝:「再見瞭,大衛.鮑伊,你現在也成瞭英雄,謝謝你幫助扳倒柏林圍牆。」

  有別於一般音樂的樂評書或是明星傳記的角度,本書從大衛.鮑伊人生最關鍵的轉型時期,也是他走入柏林的起點——《低》切入。這張專輯與《「英雄」》《房客》被譽為柏林三部麯,《「英雄」》的專輯同名麯被認為是冷戰時期東西德的地下國歌,而首部麯《低》正是他的樂風轉捩點。在本書中,作者雨果.威爾肯從大衛.鮑伊的音樂風格、創作源起及背景等脈絡細細爬梳,勾勒齣他在柏林的轉變歷程。

  柏林影響與樂風轉變

  鮑伊齣道發行數張專輯獲得巨大成功,生活在傢族精神分裂癥病史的陰影下,過度壓力卻讓他迷失自我,陷入毒癮。在此時,他選擇前往柏林,決心戒毒,卻沒想到此城不僅成為身心逃逸及喘息的齣口,更成為靈思激盪的來源。鮑伊迷戀當時冷戰時期的獨特氛圍,當地的博物館及夜店酒吧都留下他的足跡。結閤對德國藝術的愛好及當代德國音樂等各種影響,鮑伊打造齣全新的音樂作品,自此開啟瞭個人及時代的新頁。

  冷戰時期的柏林如何影響鮑伊的身心狀態及創作?他如何在與毒癮奮鬥的同時創造新的樂風?與好友伊吉.帕普激盪齣何種火花?雨果.威爾肯在書中透過多方訪談資料,重現瞭鮑伊瘋狂嚴謹等各種麵嚮。例如他不敢居住在鬧鬼的城堡房間、工作時會利用閒暇與夥伴們去黑森林及萬湖散心、在柏林圍牆旁的工作室錄音等景況。書中對鮑伊和多位音樂人如布萊恩.伊諾等的交往閤作記錄,彷彿還原現場,活靈活現,如同紀錄片般迷人。

  樂評書的寫作標準

  全書也針對麯目逐一剖析,包括歌詞的典故源起、與音樂圈往來等幕後花絮,不僅讓讀者對鮑伊的心理狀態及創作風格有更多理解,也能滿足粉絲對鮑伊柏林生活的好奇。雨果.威爾肯對鮑伊的創作考究钜細靡遺,有讀者形容,「這本書為這類書籍設下瞭標準,應該成為同係列的寫作模式」。透過本書,我們也將展開一場紙上行旅,共同體驗搖滾巨星的蛻變。  

  |重點摘錄|

  ❖伊吉.帕普和大衛.鮑伊的情誼❖

  「《低》是在《白癡》之後錄製的,但《低》卻先發行瞭。大衛不想讓人們認為他的靈感來自伊吉的專輯,但事實都是一樣的。甚至有一些為伊吉錄製的麯目,最後卻收錄到瞭《低》。」——錄音師羅宏.希柏

  「樂團和鮑伊會離開錄音室去睡覺,但我不會。我工作是為瞭要在第二天比他們快一步……看吧,鮑伊是個快人一步的傢夥。思維敏捷,行動迅速,非常活躍、敏銳的一個人。我意識到我必須比他更快,否則,那會變成誰的專輯?」——歌手伊吉.帕普

  ❖柏林圍牆旁的錄音室❖

  錄音室距離柏林圍牆隻有二、三十公尺。「從主室裡,我們可以看到柏林圍牆,也可以看到圍牆的另一邊,越過鐵絲網,看到紅衛兵的炮塔……他們有巨大的望遠鏡,他們會看嚮主控室,看著我們工作,因為他們和其他人一樣喜歡追星。有一天,我們問工程師,整天被警衛盯著看,會不會覺得不舒服;他們很容易就能從東邊對我們開槍,就是那麼近,如果望遠瞄準器夠好的話,他們便可以射中我們。他說,過一陣子就會習慣瞭,然後轉過身來,拿瞭一盞頂燈對著衛兵,伸齣舌頭跳上跳下地騷擾他們。我和大衛馬上躲到錄音颱下麵。『別這樣』,我們說,因為我們快嚇死瞭!」——唱片製作人托尼.維斯康蒂

  ❖大衛.鮑伊的柏林生活❖

  鮑伊不再把頭髮染成橘色,還留起瞭小鬍子,並開始穿上工人的連身工作服作為一種偽裝,儘管在柏林的樂趣之一就是沒什麼人會打擾他。他很快就養成習慣,在床上躺到下午,然後喝著咖啡、柳橙汁配香菸當早午餐,接著走到錄音室,並經常在那裡徹夜工作。當時,他也沉迷於日間的娛樂,包括在咖啡館閒晃,並與伊吉和可可一起騎著自行車,在開闊的城市裡繞來繞去。「我幾乎無法錶達我在那裡體驗到的自由感,有些時候,我們三個人會跳上汽車,像瘋瞭一樣開車穿過東德,然後駛入黑森林,在任何一個吸引我們目光的小村莊停下來。這樣一走就是好幾天。又或者,我們會在鼕天的日子裡,在萬湖吃一整個下午長長的午餐。那個地方有一個玻璃屋頂,四周被樹木包圍著,依然散發著一種1920年代早已消失的柏林氛圍。」(摘自大衛.鮑伊雜誌訪談)

  ❖鮑伊的柏林繆思❖

  他經常參觀柏林圍牆兩側的藝術館,但他最喜歡的是位於柏林郊區達勒姆(Dahlem)的「橋社」博物館,該博物館專門收藏一次大戰前在柏林和德勒斯登(Dresden)的一批藝術傢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和《低》第二麵的嚮內轉摺,有著明顯的哲學聯繫,也就是把風景作為情感的概念。「這是一種藝術形式,它並非透過事件,而是透過情緒來反映生活,」鮑伊在2001年說,「這就是我覺得我的作品要走的方嚮。」

熱血推薦

  小樹(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監)
  四分衛阿山
  迴聲樂團
  李明璁(社會學傢、作傢)
  林查拉(造次映畫總監)
  阿凱(1976樂團主唱)
  馬世芳(廣播人、作傢)
  馬欣(作傢)
  張鐵誌(搖滾作傢)
  梁浩軒(策展人)
  陳珊妮(音樂創作人)
  陳德政(作傢)
  楊久穎(譯者、文字工作者)
  廖偉棠(詩人、評論人) 
  熊一蘋(作傢)
  (按姓名筆劃排序)

狂推分享

  就麻瓜角度,這本書簡直是奇幻文學。對學習搖滾的樂迷而言,這紀錄根本是打通任督二脈的寶典。——小樹(StreetVoice 音樂頻道總監)

  韆萬不要以為這本書隻是綜閤維基百科或Google查得到的「大衛.鮑伊」生平事蹟和樂評資訊,這樣其實不夠硬派,也滿足不瞭狂愛他的樂迷。本書聚焦從一張經典專輯切入,重探每首歌的創作脈絡、閤作互動乃至錄音細節,彷彿要把讀者偷渡至那些靈感飛馳的神祕現場、甚至是鮑伊自我重整的身心歷程。由此獨特路徑,重新理解這位偉大藝術傢,翻開的每一頁都是玄妙宇宙風景;重聽的每個音符,也有瞭不同維度持續迴盪的聲響。——李明璁(社會學傢、作傢) 

  大衛.鮑伊和大師布萊恩.伊諾在柏林圍牆邊的錄音室做齣瞭「柏林三部麯」,是他藝術生命的又一次大轉彎。有人說:大衛.鮑伊就在這裡創造瞭搖滾的未來。感謝上蒼讓他活到瞭69歲,而且直到生命的終點,仍然處在創作的顛峰──這實在是地球人的福氣。——馬世芳(廣播人、作傢)

  大衛鮑伊不隻是音樂巨人,更是流行史上開創性的代錶。他成為不滅的符號,且因其「無法被定義」而成為跨時代的精神指引。從他開始,音樂、時尚、文化、性別都開闢瞭疆界。無論他的外星化身「齊格.星塵」、「瘦白公爵」到「大衛鮑伊」都是他所創造的藝術品。一生如華麗但危險的行動藝術,解鎖瞭世人的盲點,作品也不斷在「自我革命」。此書關乎他人生與創作的轉捩點,更關乎人類流行史。他與其音樂如在「星空」迴望地球,是個體的寂寞,也是對迷失群體的呼喚。——馬欣(作傢)

  大衛.鮑伊是通往外星世界的指路人,是讓所有怪胎感到不孤單的英雄,不斷自我創造的神祕之獸,是二十世紀到我們這時代流行文化最具顛覆秀的創造者。——張鐵誌(搖滾作傢,著有《未來還沒被書寫:搖滾樂及其所創造的》)

  我「見過」大衛.鮑伊兩次。一次是倫敦之行,來到瞭《齊格星塵》專輯封麵的拍攝之地,站在Ward's Heddon Street studio外,見到那位starman站在遙遠的天際。一次是東京行,由V&A策展的《David Bowie Is》,見到湯姆少校(Major Tom)漂浮在外太空,臉龐掛上閃電符號的鮑伊,呼喊著~~呼喊著。這是第三次,我又「見過」大衛鮑伊瞭,在讀完本書之後,見證那神奇的藝術傢。——梁浩軒(策展人)

  一如鮑伊在專輯裡唱著的:「我住遍瞭全世界,我離開瞭每一個地方。」《低》是他生涯最重要的一次過場,也是那趟柏林旅程的負片——隻有齣發和到達,沒有途中。再沒有誰能和鮑伊一樣,用一張如此美麗的專輯,創造齣如此陰鬱的內在宇宙,就像巔峰過後的感覺,一切都在倒退,一切都在下沉。——陳德政(作傢)

  透過本書,我們能從中看到大衛.鮑伊在自律/自毀之中的擺盪,在創作上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以及那種在飽受壓力(包括離婚官司、精神狀態不穩定等等)的掙紮之下,冷冽疏離又內省低調的電子聲響背後的炙熱靈魂。——楊久穎(譯者、文字工作者)

  有那麼多個大衛.·鮑伊,以至於他被稱爲「搖滾變色龍」,事實上角色分裂是西方詩歌傳統,分身有助於左右手互博、然後認識自己。他如此演繹的那一個我行我素的「大衛.鮑伊」,鼓勵瞭多少感覺與所謂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人去成爲自己,音樂和美學趣味、性傾嚮、生活價值觀等等都不應成爲被他人否定或自我否定的理由,他隻是在做大衛.鮑伊,無意間卻成爲瞭一把傘。——廖偉棠(詩人、評論人) 

佳評如潮 

  資深搖滾樂迷絕非專輯封麵封底說明文字就能滿足,這套書正是及時雨。——《滾石雜誌》

  這套書是為瞭那些瘋狂的收藏者而齣版:他們欣賞那些獨特的設計及創意,還有任何讓你的房間看起來很酷的酷東西。我們愛死這套書瞭。——Vice雜誌

  纔華洋溢,每本都是真愛。——NME雜誌

  想把某張專輯做到無所不知嗎?來試試這套書。——Pitchfork雜誌

  大衛.鮑伊的專輯《低》發行於1977年,可謂是這位歌手/演員/音樂傢/偶像的靈思巔峰,但這張唱片仍然無法引起應有的注意。雨果.威爾肯這本書可望結束這種長期被忽視的狀況……本書將吸引鮑伊的歌迷,以及那些尋找一位著名藝術傢的失落珍寶、對音樂好奇的人。對於那些永無止境辯論著究竟是誰影響誰的搖滾歷史學傢,或是那些僅是想知道歌麯背後的故事的人來說,本書都極具吸引力。崇拜者將急於重新發現被遺忘的最愛……引人入勝又充滿魅力的分析。《低》堪稱是鮑伊的創作巔峰,而雨果.威爾肯的書,將成為深入瞭解這張專輯、極具價值的良伴。——強力塑膠齣版社(Drastic Plastic Press)
 
讀者盛讚


  《低》是大衛.鮑伊發行專輯中,我最喜歡的一張。關於這位善變音樂傢發展的特定重要時期,威爾肯這本著作雖然內容並不厚重,但比許多(實際上是所有)重量大書更具衝擊力。這本書充滿瞭關於鮑伊在「瘦白公爵」時期陷入毒癮的訊息,以及他在柏林奇蹟般地康復和重新定義自我的詳細描述。文筆豐富又不緻過度放縱。高度推薦。——讀者喬伊.赫希 
 
  我等這本書很久瞭,沒有失望。書寫鮑伊的相關作品,始終是一項艱钜任務。作者真的為這本書費盡心思,從文學因緣的引用起源、大量的採訪資料爬梳等,構成瞭這本非凡的傑作。——讀者約茲  

  《低》是鮑伊最好且最獨特的專輯之一。在本書中,作者詳細介紹瞭專輯的錄音細節,並探討每一首歌麯的故事。他還探索瞭專輯的前期準備工作,從鮑伊的上一張專輯開始,甚至也介紹到瞭鮑伊與伊吉.帕普閤作的唱片。在有限的頁數裡充滿瞭豐沛的資訊,文筆卻清晰易懂。強烈推薦。——讀者邁剋.阿沃利奧         

  這可能是我讀過的對鮑伊作品最好、最詳細的分析,我懇請作者考慮繼續書寫柏林三部麯的另外兩張專輯。——讀者巴剋利    

  這本書為這類書籍設下瞭標準,應該成為同係列的寫作模式。從鮑伊在職業生涯中的背景開始,詳細描述瞭早期的創作過程,記錄鮑伊如何與伊吉.帕普閤作並激盪火花,以及前期的創意工作夥伴,製作人的加入,直到前往柏林完成混音。作者並沒有對歌麯進行過多的樂理描述,也絕不訴諸任何枯燥如「在歌麯的2分37秒有一段閤唱,掩蓋瞭節奏的音調」這類型的文本——很多這類書常見的內容。相反的,作者專注於藝術傢創作歌麯時的生活,以及如何影響和塑造這個過程。他描述瞭具有創造性的決策過程及概念性想法,整個過程中對周圍的氣氛亦進行大量描述。你會感覺自己彷彿就在現場。對於喜歡這張專輯的人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體驗。——讀者杜安 

  我對這個類型的書有些期望:對專輯製作方式的描述要詳細卻不過度瑣碎;對音樂本身的分析詳盡卻不過分;彷彿像在閱讀藝術傢的傳記,至少要讓人足以瞭解專輯的齣發源頭。這本書應有盡有。整本書隻談一張專輯,很難從頭到尾都引人入勝,但這本書卻成功做到瞭。亮點包括:對鮑伊在製作這張專輯時,精神狀態的準確描述(這個描述很大程度上解釋瞭專輯的獨特情緒)。書中也解釋瞭專輯的影響力何在,甚至是一一逐麯目的逐軌分析:而且毫不冗長也不會淪於無趣(當然,除瞭忠實粉絲外,或許任何人都沒有太大興趣)。這是對一張精彩專輯的全書分析。如果你是鮑伊的鐵粉,或許很多片段讀來讓你感到熟悉;如果你喜歡這張專輯卻對幕後花絮及歷史一無所知,那麼這是必讀之書。——讀者威廉.康比 

追尋真實的旅程:音樂巨擘的蛻變與時代的印記 本書深入探索二十世紀後半葉音樂史上一位標誌性人物——一位藝術傢的創作生涯轉摺點。這段時期,世界正經歷著劇烈的文化與社會變革,而這位藝術傢也正處於其個人藝術道路上最為關鍵的十字路口。本書旨在細膩描繪這位音樂人如何從絢爛的華麗搖滾(Glam Rock)的巔峰,毅然轉嚮一個更為內斂、實驗性更強的音樂風格,並最終確立其在當代音樂版圖中的獨特地位。 第一章:黃金時代的餘暉與內在的呼喚 我們首先迴溯這位藝術傢在華麗搖滾時期所達到的輝煌頂峰。那是一個視覺衝擊力與音樂性並存的時代,閃耀的服裝、大膽的舞颱形象以及充滿戲劇張力的音樂作品,共同塑造瞭一個時代的偶像。然而,在這光芒萬丈的背後,潛藏著創作者對於重複性與商業化束縛的深刻焦慮。本書細緻分析瞭其最後幾張華麗搖滾專輯的創作背景,探討瞭藝術傢如何在這層精心打造的「角色」與其真實自我之間感受到日益擴大的鴻溝。我們將剖析影響他做齣重大轉變的內在驅動力,包括對傳統搖滾樂結構的反思,以及對更深層次情感錶達的渴望。 第二章:逃離與重塑:陌生的城市與嶄新的聲音 轉摺點的發生,往往需要環境的劇烈變化。本書著墨於藝術傢選擇離開其長久以來建立的舒適圈——一個充滿名氣與誘惑的中心地帶——並選擇瞭一個文化氣息截然不同的異地作為其藝術重生之地。這個地理上的遷移,不僅是物理上的遠離,更是一場刻意的「自我放逐」,旨在剝離舊有的標籤與期望。 在這座被稱為「蛻變之城」的歐洲大陸城市,藝術傢開始接觸到全新的音樂思潮與文化氛圍。與當地先鋒藝術傢、音樂製作人的頻繁交流,開啟瞭他對電子樂、前衛音樂(Avant-garde)以及極簡主義的探索。本書將詳盡記錄他在這個時期如何係統性地拆解過去的創作模式,並嘗試以極簡的編製、冷靜的音色和疏離的情感來建構新的音樂語言。這段時期錄製的作品,標誌著其音樂生涯中一次大膽的、幾乎是斷裂式的轉嚮。 第三章:創作的煉金術:解構與重建的過程 深入分析轉變期作品的錄音細節。本書查閱瞭大量當時的訪談記錄、工作室日誌(若有公開資料可佐證),揭示瞭音樂製作人與藝術傢之間如何共同演繹齣那種獨特的、帶著工業噪音與情感疏離感的音景。我們探討瞭關鍵樂器選擇的意義——例如,閤成器在取代傳統搖滾樂器核心地位上的戰略性運用,以及如何利用空間感和重複的節奏來營造一種既疏離又引人入勝的氛圍。 這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本書將呈現創作中遇到的挑戰,包括早期嘗試的失敗、與唱片公司的摩擦,以及公眾對這種「陌生」聲音的初步反應。透過對歌詞意象的深入解讀,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傢如何將內心的不安、對身份認同的質疑,以及對冷戰時期歐洲社會氛圍的觀察,巧妙地編織進這些晦澀卻極具力量的文本中。 第四章:遺產與影響:蛻變的深遠意義 最後一章評估瞭這次關鍵轉型對藝術傢個人職業生涯及整個流行音樂史的長遠影響。這次「蛻變」不僅僅是風格上的轉變,更確立瞭一種範式:藝術傢可以持續地進行自我顛覆,並將這種顛覆轉化為持久的藝術生命力。本書將分析這些轉型作品如何為後來的後龐剋(Post-Punk)、電子舞麯(Electronic Dance Music)乃至獨立音樂的發展鋪平瞭道路。 總體而言,本書不提供八卦或膚淺的個人傳記描寫,而是專注於藝術創作的本質、時代背景的製約,以及一位真正的大師如何在巨大的壓力下,選擇一條更真實、更具挑戰性的藝術道路,從而超越瞭曇花一現的流行,達成瞭永恆的藝術價值。這是一部關於勇氣、探索與聲音革命的深度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雨果.威爾肯(Hugo Wilcken)


  澳大利亞作傢、翻譯傢,長期定居巴黎,現則往返於倫敦及雪梨之間。著有《反射》(The Reflection,暫譯)《殖民地》(Colony,暫譯)《處決》(The Execution,暫譯)等小說作品。

譯者簡介

楊久穎


  Join,多年前曾寫過幾本關於搖滾,以及女人在唱歌的書。現為整天煩惱下一頓要煮什麼的宅婦一枚,偶爾煮字療飢,在鍵盤與檔案間攀爬維生。
 

圖書目錄

各界推薦
導讀用一張唱片謀殺自己
特別收錄|大衛.鮑伊的舞臺人格
緻謝
前言
從王冕到國度from kether to malkuth      
訪客the visitor     
神奇舉動one magical movement    
在陰暗中唱歌talking through the gloom
夢想何辜?what can I do about my dreams?      
等待天賦waiting for the gift    
透過晨思through morning’s thoughts       
我永遠不會碰你I’ll never touch you        
我是他者je est un autre          
灰眼小女孩a little girl with grey eyes     
無事可做,無話可說nothing to do, nothing to say
繞圈圈round and round   
一事無成sometimes you get nowhere     
繼續前行moving on   
白鬼城堡honky château         
鬼城city of ghosts   
你還記得那夢境嗎?do you remember that dream?      
一切墜落all that fall   
脈動pulsations   
來生afterlife           
思鄉藍調homesick blues      
撞毀你的飛機,然後走開crash your plane, walk away     
鳴謝
參考資料
全書注釋
譯後記|冷冽疏離電子聲響背後的炙熱靈魂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32725
  • EISBN:978626963274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4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特別收錄|大衛.鮑伊的舞臺人格/馬世芳


  大衛.鮑伊在1972年「發明」瞭搖滾樂史上最著名的「舞臺人格」齊格.星塵(Ziggy Stardust):他是鮑伊那張概念專輯《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的主角。故事說:地球隻剩五年就要毀滅,齊格.星塵以彌賽亞的姿態降臨地球,這位雌雄同體的外星搖滾客帶著救贖人類的訊息,最終卻被自己失控的生活方式和瘋狂的粉絲掏空毀滅。

  和 The Who 的「搖滾歌劇」《Tommy》不一樣,《Ziggy Stardust》並沒有起承轉閤的敘事結構,而是分散的篇章,歌麯各自獨立,故事架構很鬆散。假如隻看故事情節,不過就是一部二流科幻小說罷瞭。然而,鮑伊寫齣瞭一係列極好的歌,結閤過耳難忘的鏇律、高超的樂手和值得摘抄的詩句,齊格.星塵這角色,遂與專輯一起不朽瞭。

  從1972年到1973年,大衛.鮑伊染紅瞭頭髮,剃掉眉毛,化一臉白妝,穿上極其妖豔怪異的服裝,足登「恨天高」的長靴,以「齊格.星塵」的身分巡迴演齣,凡是齣現在公眾場閤,包括媒體訪談、記者會,他都在「齊格.星塵」的角色裡。他的伴奏樂團,自然就是唱片標題「火星蜘蛛」(The Spiders from Mars)。用現在的說法,這算是整個 Cosplay 他自己創造的虛擬角色。「大衛.鮑伊」的身分退讓給「齊格.星塵」,整個巡演就是在重演唱片裡的情節,而韆韆萬萬在演唱會狂歡掉淚的樂迷,既是這「齊格教派」的信徒,也是故事裡毀掉瞭齊格.星塵的力量。

  鮑伊入戲太深,齊格.星塵的「第二人格」漸漸侵蝕到他的「私我」,兩者漸漸難分難解,他後來說:當時「我變成一個危險人物,也真的懷疑自己的理智是不是整個壞掉瞭」。1973年7月3 日的倫敦演唱會最後,他在臺上說:「這場演齣我們都會特別記得,因為這不但是這次巡演的最後一場,也是我們的最後一場演唱會。」觀眾爆齣驚愕的呼號,以為大衛.鮑伊要退休瞭。他唱完自我獻祭給搖滾之神的悲壯頌歌 Rock ‘N’ Roll Suicide,鞠躬下臺。

  其實退休的是齊格.星塵,那個紅髮異服的雌雄同體外星搖滾客,從此永遠告別舞臺。過瞭兩年,大衛.鮑伊又創造齣新的「舞臺人格」:「瘦白公爵」(The Thin White Duke),一位貴公子,穿一身考究的訂製西裝,金髮梳得整整齊齊,抹著白白的臉妝,姿態冷淡而高傲,對法西斯和納粹頗感興趣。進入1970年代中期,鮑伊的古柯鹼癮頭愈來愈厲害,他甚至有一段時間,隻攝取青椒、紅椒、牛奶和大量的古柯鹼。和「齊格.星塵」一樣,「瘦白公爵」的人格也從舞臺上蔓延到他的私生活,他以這個冷漠的形象遮掩內心的幻滅和沉淪,後來他迴憶,那段不斷吸古柯鹼自我麻痺、把自己和人世情感隔離的歲月,是他生命中最黑暗的低潮。

  大衛.鮑伊畢竟沒有在1976年29歲嗑藥掛掉──他有好幾次吸食過量的意外,但都僥倖逃過死劫。1977年,他痛定思痛,決定離開紙醉金迷的美國西岸,遠赴歐洲,找個沒人認識他的地方住下來,順便把古柯鹼戒瞭。他選擇瞭柏林:那還是冷戰的年代,大衛.鮑伊和老友伊吉.帕普一起租瞭間西柏林的小公寓,雙雙開始戒毒人生,並且開展瞭藝術生命的新階段:他和大師布萊恩.伊諾在柏林圍牆邊的錄音室做齣瞭《低》、《「英雄」》兩張曠世經典,延續到 1977 年的《房客》專輯,史稱「柏林三部麯」,是他藝術生命的又一次大轉彎。有人說:大衛.鮑伊就在這裡創造瞭搖滾的未來。

  鮑伊起初創造齣舞臺上的「第二人格」,或許齣於「安全感」:他可以把作為明星必須承擔的一切瘋狂、非常態的事情,都交給那個人格,留下相對完整的「私我」。始料未及的是,「第二人格」像不斷生長的異形怪獸,反噬瞭「私我」,漸漸連原本的自己都不見瞭,隻剩下混沌與混亂。不過,這走鋼索的地獄試煉,他居然全身而退。感謝上蒼讓他活到瞭69歲,而且直到生命的終點,仍然處在創作的顛峰──這實在是地球人的福氣。(原題〈大衛鮑伊的舞臺人格──小心你創造齣來的東西〉收錄於小日子享生活誌第46期 )

|譯後語|冷冽疏離電子聲響背後的炙熱靈魂/楊久穎

  大衛.鮑伊始終獨特。

  他的獨特,並不僅來自於標新立異、百變多樣、打破性別界限、前衛豐沛的創作能量、走在時尚尖端引領風潮……等等眾人耳熟能詳、冠冕堂皇的標籤,其實,最讓人難忘的,就是大衛.鮑伊的美麗。

  無論是他銳利的眼神,裝扮,一顰一笑,一個轉身、一次抬手,對從幾乎是童年時期開始就因為在電視上看瞭《魔王迷宮》(Labyrinth)而一頭栽進他所散發齣詭譎魅力的小小歌迷,聆聽大衛.鮑伊的音樂、看著大衛.鮑伊的麵容,都成為生命中一次又一次衝撞著心靈、激盪齣星點火花、讓魂魄不斷潰散成點點碎片又再凝聚、融化之後再重新結晶的過程。

  而在年歲增長之後,漸漸開始深究大衛.鮑伊的歌麯,從搖滾樂史脈絡的淵源、乃至他與現代藝術、思想潮流的結閤(或糾葛?)、以及那些充滿隱晦比喻與象徵意涵、詩意無限的歌詞,開啟的是另一扇文學與藝術的高窗,努力攀爬、奮力開啟,外麵如彩虹霓霞的繽紛光景,讓渴求著一切的年輕心靈都雀躍興奮不已。而稍晚,有現場演唱會錄影可看的年代,螢光幕上的大衛.鮑伊之善於掌握現場氣氛,也使他在舞臺上的婀娜身姿、煙視媚行,無不讓人心馳神迷。而且,除瞭歌迷的狂熱愛戀,更免不瞭懷著一種彷彿參拜著崇高神祇的尊敬。

  然而,在這大眾傳播的時代,唯有作品本身可以麵對的茫茫閱聽人如你我,自以為可以透過這些聲音、光影理解作者,但我們其實都很有自知之明:如果大衛.鮑伊(和其他眾多令人深深迷戀、在各個領域綻放著璀璨七彩光芒的偶像)是那高懸天空之月,那,一定有很多你我永遠無法得知的月之闇麵。

  正是在這樣的狀況下,這本書非常精準而有效地,透過音樂本身、透過當時的社會文化情境、藝術潮流、再加上對鮑伊本人精神/情感/創作心理狀態的深入研究、記錄與解析,拼湊齣一份幾近完整的地圖,讓我們更貼近那個偉大心靈的種種層麵。

  的確,從大衛.鮑伊在《低》專輯之前的作品,我們多多少少可以旁觀、整理齣他創作成長的心路歷程;兒童時期便以強大的美貌、優秀的音樂與錶演纔藝受到矚目,從1967年初齣茅廬的同名專輯《David Bowie》,以及1969年讓他聲名大噪的《Space Oddity》,對孤獨、以及傢族遺傳性精神疾病的恐懼、脆弱與徬徨,形塑齣蒼白慘綠的少年形象,乃至他為自己打造齣齊格.星塵(Ziggy Stardust)這個華麗的外星人角色,宣稱自己是一隻來自火星的蜘蛛,展現雌雄同體的華麗以及異物種的詭譎;另外更以神祕的「瘦白公爵」(The Thin White Duke)形象在舞臺上現身,每一次轉身,都是滿滿的故事,也掀起一次時尚界的波濤洶湧;每一首音樂作品,也都帶領人飄浮、飛翔,在黑暗中勇於前進。大衛.鮑伊「新想法的煽動者」地位,在1970年代前期,便如是確立瞭。

  而歷經功成名就、被眾人捧上天的偶像巨星生涯之後,大衛.鮑伊與其驕矜奢縱,反而迎來瞭更多心理上的脆弱、恐懼、以及對更進一步藝術創作的深切渴望;1974年,他搬到美國這個搖滾樂的故鄉,首先住在紐約,後來定居洛杉磯,同年發行的《鑽石狗》和1975年的《年輕美國人》、1976年的《站到站》(美國三部麯)雖同樣被視為經典,但卻為鮑伊的精神狀態帶來更大的壓力,神祕信仰、另類古文明、黑魔術、極端飲食、藥物、各種另類治療……充斥他整個心靈,後來迴到歐洲進行創作與錄製的《低》,也就是後來柏林三部麯的開端,不啻為他休養生息、重新拾迴靈魂碎片的一次創作歷程。

  《低》的故事,雨果.威爾肯說得可謂極其詳盡;他旁敲側擊當時大衛.鮑伊迴到歐洲的心理狀態,當時的社會文化情境脈絡,再透過各種資料與訪談,耙梳這張專輯中鮑伊與伊吉.帕普、布萊恩.伊諾與其他工作人員的閤作模式,以逐歌的方式,將《低》的每首樂麯,都透視得一清二楚,我們看到大衛.鮑伊在自律/自毀之中的擺盪,在創作上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以及那種在飽受壓力(包括離婚官司、精神狀態不穩定等等)的掙紮之下,冷冽疏離又內省低調的電子聲響背後的炙熱靈魂。

  有人說,鮑伊是所有自覺與人群格格不入的異類、邊緣者的救贖;他勇敢而瀟灑地把所有與眾不同、所有特立獨行、所有異端甚至是禁忌的,都化為眾人皆認可、甚至耽溺癡迷其中的絕對美麗;他一生中不斷訴說的,就是一個勇於自我揭露、不怕改變卻也不媚俗的故事,不管是用音樂、錶演、或是個人形象,有瞭鮑伊,這世界上有多少徬徨無依、激昂叛逆的心靈,就這樣得到瞭安撫。

導讀

用一張唱片謀殺自己/陳德政

  
  帶著風格做一件危險的事,就是藝術。
  ——查理.布考斯基

  柏林,1976年。

  一道高聳的水泥牆把城市劃成東西兩邊,東柏林在六月召開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各國代錶一緻推崇柏林圍牆對共產主義的貢獻,東德當局錶示,將在夏天舉辦柏林圍牆豎立十五年閱兵大典,那道牆不隻劃開瞭柏林,事實上它是把西柏林整個包圍起來。

  實用作為一種象徵,這很德國。

  同一個月,西柏林舉行柏林影展,金熊獎頒給瞭美國導演勞勃.阿特曼的作品,大島渚的《感官世界》則因內容太過露骨,首映前遭警方查扣,無法公播。當屆競逐金熊獎的參賽片還有一部叫《天外來客》,大衛.鮑伊的電影比他的人,先到瞭柏林。

  鮑伊在1970年代中期墮落成自己都不太認得的搖滾陳腔濫調,移居洛杉磯的那幾年,洛城成瞭一座巨大的古柯鹼泳池,他成天泡在裡麵,人益發蒼白與削瘦,掌管記憶的細胞和造字能力一同從身體上剝離。他寫不太齣歌詞瞭,現實與妄想交織在一起,疊成孤獨的夢境,他躲在裡麵。

  他在神祕學傢阿萊斯特・剋勞利的詩句中尋找讓人麻痺的物質(剋勞利也是曾率隊攀登K2峰的傢夥),在客廳裡架起祭壇,期待黑魔法現身。挽救一個走火入魔之人唯有一種手段——用更神祕的事物讓他清醒。被高牆鎖住的柏林像一座孤島,鮑伊很想跳進去看一看,這是藝術傢的求生本能。

  他和另一個偏執狂伊吉.帕普先到法國的城堡錄音,讓自己從毒癮中慢慢復原。城堡當然鬧鬼,兩人在深夜交換著鬼故事,一邊錄完帕普的《白癡》與鮑伊的《低》,拎著接近完成的工作帶逃到柏林,替專輯收尾。蕭瑟的鞦天,灰濛濛的街頭,他們穿得像渡假中的特工,彷彿我倆沒有明天。

  這不是第一對來到柏林的「西方」搖滾明星,保羅.麥卡尼帶著妻子琳達與其他Wings樂團的成員,春天在布蘭登堡門西側的體育場辦瞭演唱會,還在圍牆邊的檢查哨舉旗拍照,旗上寫著「愚蠢的情歌」,不無挑釁的意味——鐵絲網上就架著機關槍。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湯瑪斯.曼流亡時說過一句名言:「我在哪裡,哪裡就是德國。」

  二戰後齣生的德國一代人,是沒有父親的一代,他們的父執輩也許戰死,也許在創傷中老去,青年在沒有「典範」的社會中成長,國傢的歷史在自己手裡斷裂開來。他們讀著阿多諾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思索如何在破損的生活中重建秩序,實驗的過程中,偏離成瞭常態,核心即是邊緣。

  人人都是荒原上的異鄉人,在文明的縫隙找突破的位置,而荒原一到夜晚就變成迷幻的溫床,開著一朵朵奇花。

  鮑伊不隻在這裡找到他渴求的「歐洲感性」,還找迴他失去的語言:一個嶄新的語言,以全然印象派的方式,將地景、聲景和內心情狀三者閤而為一。他甚至尋得一處完美的犯案地點,就在道德模糊、前衛與通俗混沌難分的創作場景裡,把敘事者給殺掉!

  這麼低調(Low Profile)的手法,不會有人發現吧?

  德裔美國詩人布考斯基形容海明威用槍把自己的腦袋轟到牆上「很有風格」,而讓鮑伊深深著迷的三島由紀夫,政變失敗後選擇切腹自殺。極端的處境常令創作者鋌而走險,有時以一條命為代價,鮑伊當時的精神分裂反過來救瞭他,他不用真的殺死自己,隻要埋葬那個代理人——在華麗搖滾劇場裡幫他說話的角色。

  直到《低》之前,齣道十多年的鮑伊不曾錄製過一首演奏麯,他是寫詞的能手,善於在歌麯中創造分身,那些不尋常的「演員」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穿過鮑伊的心靈迷宮,拾撿日常的遺跡,留下戲劇性的切片。

  暫時失語的鮑伊,在柏林放下瞭說話的渴望,《低》有半數以上的歌都沒有歌詞,即使有詞的麯目,文字飄浮而簡約,他用疏離的聲音唱著,像站在退潮的沙灘上喃喃自語。身分的瓦解,情節的不復存在,《低》充滿朦朧碎片化的聲音特徵,沒有敘事,自然就沒有結局。

  在製作人托尼.維斯康蒂與另一號革命性人物布萊恩.伊諾的協助下,錄音室本體作為一種樂器——或者,一架航空器,它飛過圍牆,在未知的軌道上探索聲響的質地與意識的流體。〈華沙〉的東歐風味、幽靈般的吟唱聲,可以是《大開眼戒》性祭典的配樂;〈哭牆〉的迴圈式電子脈動是他和史蒂夫.瑞奇的量子糾纏;收尾麯〈地下〉則將午夜的氛圍摹寫得淋灕盡緻,那段薩剋斯風就是鮑伊本人吹的。

  將「流行」轉迴自我的層麵,讓方嚮成為浮標而不是目標,整張專輯浸滿懷舊的未來感,像在紀念一個尚未發生過的事件。

  1980年代鮑伊彷彿大夢初醒,走到前衛與通俗的接閤點,變迴體育場裡呼風喚雨的巨星,並接演大島渚的《俘虜》。一如他在專輯裡唱著的:「我住遍瞭全世界,我離開瞭每一個地方。」《低》是他生涯最重要的一次過場,也是那趟柏林旅程的負片——隻有齣發和到達,沒有途中。

  整個英倫後龐剋世代都從《低》的基調上誕生(Joy Division最初就名為華沙),從OMD到Nine Inch Nails,不同流派的樂團用力模仿著《低》崩塌的鼓聲。〈總是撞上同一輛車〉孕育齣Pulp經典的鏇律,〈做我的妻子〉教會Blur如何編一首麯子,而Radiohead那首黯淡的〈Treefingers〉,本質上是對《低》B麵的描摹。

  但再沒有誰能和鮑伊一樣,用一張如此美麗的專輯,創造齣如此陰鬱的內在宇宙,就像巔峰過後的感覺,一切都在倒退,一切都在下沉。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光看名字就覺得「哇,好硬核!」雖然我手上這本是電子書,但那種厚重感彷彿透過螢幕都能傳過來,尤其提到「華麗搖滾落幕後」這幾個字,就讓人忍不住聯想到 Bowie 那段充滿實驗性、又帶著點頹廢感的柏林時期。我一直覺得,每個偉大藝術傢都有個關鍵的轉捩點,而柏林絕對是 Bowie 人生中那塊最閃耀又最晦暗的拼圖。想像一下,在那個冷戰氣氛濃厚、充滿各種藝術激盪的城市,他如何擺脫 Ziggy Stardust 的華麗麵具,開始摸索更深層次、更內斂的自我錶達?這段經歷肯定不隻是音樂上的突破,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脫胎換骨。我超期待書中能深入挖掘他當時的心境轉摺,那種藝術傢在巔峰後尋找新方嚮的掙紮與孤獨感,絕對是比舞颱上的光芒更迷人的故事。光是光碟封麵的那種冰冷色調,都已經把那種氛圍營造齣來瞭,讓人迫不及待想點開閱讀。

评分

讀電子書的好處就是方便隨時查閱資料,但對於這樣一本需要反覆咀嚼的書來說,實體書的觸感還是比較好。不過,既然是電子版,我更期待它在多媒體資源上的輔助,雖然書名看起來很學術,但如果能穿插一些當時的珍貴照片,或是提供一些與專輯相關的外部連結(像是當時的電颱訪談片段),那就更完美瞭。總之,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精準,聚焦在一個既熟悉又神秘的時期。柏林,對 Bowie 來說,不隻是個地理位置,它像是一個煉金爐,把搖滾巨星的鉛塊,慢慢提煉成藝術的黃金。這段故事,從任何角度來看都充滿瞭戲劇張力,我已經準備好被書中的文字深深吸入瞭。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非科班齣身,但又對流行音樂史充滿熱情的樂迷來說,深度分析的書籍簡直是及時雨。太多關於 Bowie 的書都把重點放在他早期的華麗和後期的流行巔峰,但中間這段至關重要的「真空期」和「實驗期」往往被草草帶過。這本書敢於挑戰這個難點,我覺得就已經贏瞭一半。我猜想,作者一定做瞭非常紮實的田野調查,可能連當時柏林當地報紙的樂評都挖齣來研究瞭。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還原現場」的敘事感,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坐在那間陰暗的錄音室裡,親耳聽著 Bowie 如何掙紮著把腦中的聲音具象化。那種對藝術傢心靈深處的窺探,遠比八卦新聞來得有意義,這纔是真正愛音樂的人想知道的。

评分

說真的,要完整解析大衛鮑伊在柏林的那個階段,難度超級高,因為那段時間他給齣的公開資訊相對少,而且非常分散,很多都是透過樂評人後來的訪談或傳記纔拼湊齣來的。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居然敢用「深度全解析」這幾個字,心裡就有種「噢,你們是玩真的嗎?」的期待感。我希望能看到的不隻是歌詞的逐句拆解,更想知道他當時的創作環境,像是他跟 Brian Eno 的閤作細節、錄音室裡的化學反應,甚至是他如何融入當時柏林地下藝術圈的生活細節。畢竟,藝術傢的創作往往跟他的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對於 Bowie 這種極度敏感的靈魂來說。如果能挖齣一些鮮為人知的軼事,或是對他當時心理狀態的細膩描繪,那就太值瞭。這本書如果能做到,絕對能讓所有資深樂迷,像是我們這種聽瞭幾十年的人,都能有「原來是這樣!」的驚喜。

评分

我對「蛻變」這個詞特別有感觸。華麗搖滾的 David Bowie,他是外放的、戲劇化的,幾乎是個完美的舞颱形象。但柏林時期的他,音樂轉嚮瞭更電子、更冷峻、更內省的氛圍。這不僅僅是換瞭音樂風格,根本就是整個靈魂的重組。我很好奇,在那個階段,他是不是刻意地在拋棄過去的自己?那種決絕和痛苦,肯定是伴隨著巨大的創作壓力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探討,他是如何應對公眾對他「不再好玩」的失望,以及他如何堅守自己對藝術純粹性的追求。畢竟,從商業巨星轉嚮藝術先鋒,這條路走起來絕對崎嶇難行。那段經歷,或許比他任何一張熱門專輯還要來得關鍵,它決定瞭 Bowie 後來數十年的音樂走嚮,奠定瞭他在樂壇神級地位的基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