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神話:德國如何發明新教改革者? (電子書)

路德神話:德國如何發明新教改革者?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剋莉斯汀•海默
圖書標籤:
  • 馬丁·路德
  • 宗教改革
  • 德國曆史
  • 神學
  • 曆史學
  • 傳記
  • 宗教史
  • 文化史
  • 新教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還原歷史上真正的路德。
瞭解二十世紀齣的德國學者如何形塑路德,
就更理解從一戰到希特勒崛起,現代的德國和世界。
 
  從神學脈絡談德國,以及現代化的世界
  歐洲最知名人物馬丁路德,如何被推上現代化的神壇?
  路德並非發起宗教革命的英雄;
  比起新教路德,他更是天主教的路德。
 
  本書探討路德作為宗教改革者的歷史和傳說,與西方的現代性如何產生韆絲萬縷的關聯,甚至幾乎所有現代意識或價值都跟馬丁路德脫不瞭關係。
 
  沒有誰的故事比馬丁路德更能說明西方現代性的勝利,然而站在中世紀威權看颱前宣布宗教和知識自由的路德,是如何被形塑成宗教改革者?就得要迴到這個神話的發源地——19世紀後期的德國,追溯自一次大戰結束到國傢社會主義興起的歷程。
 
  為什麼德國知識份子——尤其是宗教、文化和神學方麵的新教學者——在這個動蕩時期,執著於改革者版本的路德故事,而將路德吹捧成推動現代化德國文化統一的神話人物?在神話的多次反覆敘述的過程中,自威瑪共和國時代起,路德取得瞭世界性的歷史地位。
 
  海默在新教改革者路德的結構中透過中世紀的視角,發現比起說是新教改革者,路德更是天主教的改革者。十九世紀、二十世紀轉換之際,德國學者尋求新的路德研究方法,試圖建構德國獨有的政治和文化精神上。當時軍事行動擴大瞭德國邊界,德國大學也開始成為歷史和社會科學研究最蓬勃的創新中心。在文化議題上,探討「德國在現代世界中的位置」成為德國日常的關注焦點,路德十六世紀的稱義神學和獨特的宗教經歷,被放入十九世紀後期齣現的神學歷史方法中,以緻路德成瞭當中的關鍵人物。
 
  然而,塑造路德成為宗教改革的人物後,人們對於他反猶和反天主教的態度,也不加檢視地照單全收。這埋下國傢社會主義的興起後希特勒的崛起,以及在現代性擴張的脈絡下,當代我們到的對於民主抵抗的根源。
 
  總而言之,本書探討路德與現代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如何關聯,以及路德如何被歷史形塑成一個宗教改革傢,透過還原路德成為天主教改革者,讓我們看到歷史上路德的真正樣貌。
 
本書特色
 
  ★ 以歷史角度看路德各種形象的建構,以及對西方現代的深刻影響,尋找歷史上路德的天主教元素和中世紀元素。
  ★ 本書作者在coursera這個全世界一流大學閤開的線上課程擔任「路德與西方」講師,獲得4.6的高分。
  ★ 馬丁路德是歐洲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但在中文世界還沒一本真正好的傳記,本書將補充此空缺。
 
專文推薦
 
  .洪萬六|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牧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盧省言|颱灣師範大學歷史係助理教授
 
好評推薦
 
  .J0HN WITTE JR.|拉夫大學法學教授、埃默裏大學麥剋唐納特聘教授
  .PAUL MENDES-FLOHR|芝加哥大學三一學院名譽教授、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名譽教授
  .KATHRYN LOFTON|耶魯大學宗教研究、美國研究和歷史學教授
  .Michael Massing|《注定的分歧》作者
  .Susannah Heschel| 達特茅斯學院Eli Black猶太研究教授
 
  .「一個世紀前,大多數的新教徒視馬丁路德為偉大的自由先知,認為他將西方從中世紀天主教的壓迫統治中解放齣來,讓西方教會、國傢和文化走上現代化之路。然而,剋莉斯汀·海默始終告訴我們,比起那種英雄式的形象,路德的宗教改革更是中世紀的,沒那麼具革命性,所帶來的影響也更複雜。這本博學的著作,呈現齣英雄式路德神話在現代德國思想中錯綜複雜的淵源和軸線,也挑戰瞭從黑格爾、施萊爾馬赫,到韋伯和賀爾在自己當下的處境意識中,對路德採取的高度選擇性解讀。這本著作是最好的法醫式批判史學。」-J0HN WITTE JR. 伍德拉夫大學法學教授、埃默裏大學麥剋唐納特聘教授
 
  .「藉由對思想史和建設性神學反思的優雅編織,剋莉斯汀·海默找迴天主教的路德,並挑戰瞭這位前奧古斯丁修道士與羅馬教會徹底決裂的主流新教形象。藉由將佔據主流地位的宗教改革敘事之建構,重新放迴20世紀初德國政治文化話語的脈絡,她呈現齣一個公然且強而有力的政治神學計畫,凸顯齣這當中的反天主教和反猶太教預設。透過巧妙解構宗教改革的路德,海默極具說服力地告訴我們,要對新教敘事中的宗教和現代性概念進行修正。」-PAUL MENDES-FLOHR 芝加哥大學三一學院名譽教授、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名譽教授
 
  .「這本書十分敏銳,更重要的是令人不安。市麵上有許多檢視路德神學影響、有水準的路德傳記,但都沒有解釋路德神話迷思帶來的後果。海默以敏銳的閱讀和修正,將路德帶離有害的詮釋,再次提醒我們,我們解釋人類過去的方式,將會大大影響我們能否生活在一個真正自由的當下。」-KATHRYN LOFTON 耶魯大學宗教研究、美國研究和歷史學教授
 
  .「藉由對路德長期的研究,剋莉斯汀·海默對路德神學進行瞭高度原創性和令人振奮的詮釋,那種塑造路德成為引領現代世界偉大新教改革者的形象,其實是一個世紀前德國歷史學傢創造的神話,路德應該更好地被理解為中世紀晚期的人物和天主教的改革者。這個充滿熱情的論證研究,定能吸引兩種不同信仰立場的讀者,也帶來本就該有的辯論。」-Michael Massing《注定的分歧:伊拉斯謨、路德,為西方思想而戰》(Fatal Discord: Erasmus, Luther, and the Fight for the Western Mind)一書的作者
 
  .「剋莉斯汀·海默以強大的準確性和洞察力,生動呈現齣一位中世紀天主教改革者,是如何被神話化為偉大的新教徒改革者。」-Susannah Heschel 達特茅斯學院Eli Black猶太研究教授
《信仰的邊界:中世紀晚期歐洲的宗教、政治與社會圖景》 一、 導言:從信仰的日常到信仰的重塑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中世紀晚期(約1300年至1517年)歐洲社會中宗教信仰的復雜麵貌及其在社會結構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這一時期是劇烈變動的時代,舊有的教會權威麵臨內部的腐蝕與外部的挑戰,世俗權力與精神權威之間的張力日益加劇。我們聚焦於普通信徒的日常生活、教會在精神生活中的實際運作,以及各種新興的靈性實踐如何共同塑造瞭一個渴望變革的社會環境。理解這一時期的信仰景觀,是理解隨後宗教更迭爆發的基礎。 二、 教會機構的世俗化與靈性需求的分離 中世紀晚期的羅馬天主教會,作為一個龐大的跨國機構,其世俗化傾嚮達到瞭一個高峰。我們首先考察教廷在政治和經濟上的運作模式,特彆是其通過什一稅、贖罪券(在宗教改革前已廣泛存在,但性質與目的略有不同)以及對神職買賣的控製所積纍的巨大財富。這種世俗化的錶現,使得教會的精英階層與其聲稱所代錶的、追求謙卑與救贖的宗教理想之間産生瞭顯著的鴻溝。 在機構權威衰落的同時,信徒對純粹靈性慰藉的需求卻空前高漲。本書詳細分析瞭“私人虔誠”(Devotio Moderna)的興起。這不僅僅是阿奎那式神學體係的對立麵,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強調個人與上帝的直接、內在對話,強調在日常勞動中尋求聖潔。我們審視瞭這些虔誠運動的文本、修行群體(如無名弟兄會)的活動,以及它們如何繞開傳統教士階層,直接滿足普通民眾對道德清晰度和確定性救贖的渴望。 三、 地方性信仰與聖物崇拜的權力網絡 在廣袤的歐洲鄉村和新興的城市中,官方的教義與地方性的民間信仰、聖物崇拜交織成一張復雜的權力與意義之網。本書不再將聖物崇拜簡單視為迷信,而是將其置於社會互動的框架內進行分析。聖物的擁有權、展示和相關朝聖路綫,是地方社區構建自身身份、進行政治動員和財富積纍的關鍵工具。 我們考察瞭諸如聖髑(Relics)的鑒定、保管與流通過程,以及朝聖(Pilgrimage)作為一種社會儀式如何強化瞭世俗領主與教會高層之間的閤作關係。通過對地方性聖地記錄的比較研究,我們可以看到,當教廷的普世權威受到質疑時,地方聖徒和地方性奇跡往往成為信徒堅守信仰的實際錨點。這種權力下放的信仰實踐,為後來的地方性神學解釋提供瞭沃土。 四、 異端審判與社會控製的模糊地帶 中世紀晚期的異端審判,特彆是在法國南部和德意誌地區,反映瞭教會試圖在信仰標準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重新鞏固其正統性的努力。然而,本書認為,審判活動不僅僅是簡單的“正統對異端”的二元對立。 我們深入探討瞭審判記錄(Inquisition Records)中揭示的社會動態。很多被控有異端的行為,實際上是貧睏群體的經濟抗議、女性在特定領域(如治療、草藥知識)中行使權力,或是對教會高額稅收的不滿的錶達。審判官在區分“無知”與“惡意”時所展現齣的猶豫和地方政治乾預,揭示瞭當時社會控製的有效性是多麼脆弱和充滿妥協。例如,對卡塔瑞派殘餘勢力的清除之後,針對更廣泛的“異見”的審查轉嚮瞭對異端思想在學術圈傳播的警惕。 五、 學術前沿與教義爭議的激化 在大學體係(特彆是巴黎和牛津)中,經院哲學正處於其辯證法的巔峰,同時也麵臨著日益增長的對柏拉圖主義和亞裏士多德主義解釋的焦慮。我們詳細分析瞭威廉·奧卡姆(William of Ockham)的“可貧睏論”(Poverty of Christ)與後來的“唯名論”(Nominalism)在神學上的深遠影響。 唯名論的興起挑戰瞭中世紀神學建立在普遍實體之上的知識體係,主張隻有個彆的、具體的事物纔是真實存在的。在神學領域,這意味著上帝的絕對主權和不可預測性被強化,從而使得人的理性在理解上帝的旨意時顯得愈發無力。這種對理性的限製,間接為基於“信心”而非“論證”的宗教體驗鋪平瞭道路,也為後續關於恩典與自由意誌的辯論埋下瞭伏筆。 六、 城市化、印刷術的萌芽與知識傳播的變革 隨著城市經濟的復蘇,新興的商人階層對教育和知識的需求日益增長,這打破瞭傳統上由修道院壟斷知識的局麵。本書探討瞭城市中世俗文士的崛起,以及他們如何利用拉丁語的簡化和地方方言的文學化,開始接觸和傳播更為簡化的宗教文本。 雖然古登堡的活字印刷術尚未完全普及,但手抄本的製作規模和速度在15世紀末期顯著增加。我們考察瞭手抄本的製作成本、流通路徑及其內容的變化。這些早期的文本傳播加速瞭對傳統解釋的“去中心化”趨勢,使得神學爭論不再局限於神學院的高牆之內,而是開始滲透到城市精英的沙龍和商會之中,為後來的大眾傳播革命打下瞭社會基礎。 七、 總結:變革的未竟之路 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並非處於一個“準備好”接受徹底宗教改革的狀態,而是處於一個充滿張力、靈性飢渴和機構信用透支的臨界點。本書描繪瞭一個在聖禮、聖物、地方聖徒與學院思辨之間掙紮的信仰世界。所有這些看似孤立的現象——對私人虔誠的追求、對教會世俗化的厭倦、學術思想的轉嚮以及知識傳播速度的提升——共同編織瞭一張日益緊綳的結構之網。正是這張網的內在摩擦和斷裂,而非單一的外部衝擊,構成瞭理解隨後歐洲宗教圖景劇變的真正起點。本書旨在還原這段復雜曆史的豐富性,而非簡單地預設一個最終的結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剋莉斯汀•海默 Christine Helmer
 
  剋莉斯汀‧海默是美國西北大學德國和宗教研究教授。她是聖經神學、施萊爾馬赫研究和路德學術領域等不同著作的編輯或聯閤作者,也是《聖經及其繼受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and Its Reception)基督宗教的主要編輯。她也是《三位一體和馬丁路德》(The Trinity and Martin Luther)以及《神學和教義的終結》(Theology and the End of Doctrine)兩書的作者。
 
譯者簡介
 
蔡至哲
 
  筆名蔡安迪。臺大歷史係、歷史研究所、國發所博士。同時就讀政大宗教所博士。學術關懷在東亞儒學、基督宗教史。現職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圖書目錄

推薦文 審視路德原初的立場  洪萬六|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牧
推薦文 改革者路德?路德與敘事主體的神交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推薦文 製作馬丁路德 盧省言|颱灣師範大學歷史係助理教授
 
譯者序 
作者中文版序
 
第一部  導論:歷史和敘事
01 慶賀   
02 起源   
03 詮釋   
04 修正  
05 接受   
06 探索
 
第二部稱義的經歷
01 改革   
02 橢圓   
03 羅馬書  
04 柏林   
05 經驗   
06 英雄
 
第三部路德如何被建構成宗教改革者
01 敘事   
02 理性化   
03 宗教╱「宗教」   
04 一九一七年  
05 論神聖
06 倫理   
07 含義
 
第四部現代性與矛盾
01 這是我的立場  
02 反天主教  
03 精神   
04 現代性  
05 反烏托邦
 
第五部反猶主義的一個檢視案例
01 檢視案例   
02 論戰   
03 反猶主義   
04 掩蓋和迴避   
05 歷史
06 神學
 
第六部路德這位歷史上的宗教改革者
01 今日   
02 宗教   
03 重建敘事   
04 天主教改革者   
05 稱義的修訂
06 修正
 
第七部宗教改革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13700
  • EISBN:978626961372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0MB

圖書試讀

推薦文
 
審視路德原初的立場
洪萬六(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牧)
 
  傳統與創新之間存在著張力,也因為傳統與創新的融閤,成就瞭社會的革新與進步;當今社會存在著科技的掌控、各種形式的暴力歧視與環境危機,無不期待二者的互動與融閤,以找到變革與因應之道。
 
  馬丁路德的名言「這是我的立場,我別無選擇,求上帝幫助我」,是他在麵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視為異端後所發的。到底馬丁路德「這是我的立場」的創新,是否在於與當時傳統的斷裂,或是否有其他特殊的視野?
 
  《路德神話》的作者剋莉絲汀•海默,重新檢視路德作為「新教的路德」改革者的歷史和傳說。藉著與二十世紀路德文藝復興思想傢的對話,辨認新教路德的立場的根源,如何塑造路德為「基督信仰的改革者」的現代性先驅的英雄形象,並點齣此「新教的路德」帶來的破壞性,尤其在歷史上的醜陋與邪惡麵,並增強新教與天主教間對立、互相排斥的信仰,最終伴隨著種族滅絕的反猶主義,護航納粹的大屠殺,希望藉此進行除魅與解毒。
 
  其次,作者以嶄新的視野與論證,修正瞭路德與所處的中世紀晚期文化的關聯,認為是充滿連續性的,而不是斷裂的,嘗試呈現受壓抑的「天主教的路德」,即路德是「作為天主教的改革者」。一方麵是還原路德在中世紀晚期的麵貌,一如書中所述「是以激烈的辯論和富有同情心委身,深切關注天主教會真理的人物,正是這位天主教徒路德,堅定地認為使人稱義是上帝獨有的特權,纔激怒瞭中世紀晚期的教會」;另一方麵,也是在過去主流傳統「新教的路德」上的創新:「天主教的路德」探索路德作為天主教改革者的立場,迴應瞭普世交談的渴望,即建構與推動當代新教與天主教之間更有意義的關係,而非過去重視新教與天主教根本差異下,帶來的取代或排除其他宗教的傾嚮。
 
  改革者路德,無論是「新教的路德」或「天主教的路德」,都是在聖經的泉源、察覺個人自身處境與對周遭的關懷,受聖靈的感動下尋找真理,並關切當代生活的時代。誠如作者不斷倡議的對話與改革,作者邀請基督徒透過與基督的互相交換,使基督的「恩典、生命與拯救」改變罪人,將人從「罪惡、死亡和詛咒」的權勢中解放齣來,探索路德在當代創新的立場,也啟發讀者正視人類當代的各種不公義與生存危機。
 
製作馬丁路德
盧省言(颱灣師範大學歷史係助理教授)
 
  馬丁路德,一個全世界耳熟能詳的名字。
 
  一般人對於路德的印象大緻不脫「改革者」,因為歷史課本上是這樣教的:路德於1517年在教堂門口放上瞭名留青史的「九十五條論綱」(即「關於贖罪劵效能的辯論」),從此開啟瞭讓歐洲陷入長達幾百年的另一波宗教流血衝突,即基督新教以及天主教的戰爭。
 
  歷史教科書上傳達的路德形象正氣凜然,是改革的發起者,更是創造歷史轉捩點的天選之人,而多數人也接受這樣的論述。但歷史學傢從來都不是隻無條件接受字麵論述的一群人,我們總是喜歡在成堆的破碎史料中挖掘齣令人大吃一驚的東西,而本書作者剋莉絲汀•海默也不例外。海默針對十九及二十世紀的思想史和神學抽絲剝繭,告訴我門路德並非我們今日所描述的發起革命的英雄。事實上,宗教改革是更中世紀的,而天主教會本身就存在著一句格言:ecclesia semper reformanda(教會必須始終進行改革)。比起現今被奉為新教開山始祖的路德,他事實上具備更多的天主教特徵。十六世紀事實上是一個改革的世紀,全歐洲都發生不同方式的革新,從英國到法國再到德國和瑞士,還有波希米亞和西班牙。天主教做瞭許多改革,除瞭路德,還有依納爵•羅耀拉(1491-1556)、加爾文、亞維拉的德蘭(Teresa of Ávila, 1515-1582)、慈運理和十字架約翰(John of the Cross,1542-1591),都扮演瞭重要角色。
 
  因此,海默認為,路德的故事可以說成一個神學傢因對所處的宗教世界有諸多儀式和神學上的不滿,進而希望天主教「修正」路線。而這些不滿充其量也隻在牧靈上和政治上,路德沒有想要創立新教,事實上,路德認為自己還是一個天主教徒。因此,海默納悶,為何今日人們隻看到「新教路德」,卻忽略瞭「天主教路德」呢?天主教的路德去哪瞭?
 
  從十九世界的德國新教學者蘭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開始,再到卡爾•賀爾(Karl Holl, 1886-1926),書寫路德成為德國歷史主義興起之時最受喜愛的角色,他是改革者,更是德意誌之光。海默想要重新發掘那個被遺忘的天主教路德,檢視當代對現代性的詮釋。從討論十六世紀的路德,到批判現代對路德的詮釋,海默的企圖顯而易見――他要打破路德神話,迴歸歷史現實。我們也可以說,海默的這本著作完美地體現義大利史學傢剋羅齊的名言:「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
 
  海默在本書中清楚地呈現我們今日所熟悉的偉大改革者路德是如何在十九、二十世紀中被創造齣來,如同想像的傳統一般。但海默寫這本書的目的並非是要打破神話,否定路德以及新教存在的意義,而是邀請大傢一起來改革,而這點,完美呼應瞭本書的開頭:海默講述著2017年是如何動盪,卻也是各種全球性議題被熱烈討論的時刻,人們站在改革的浪尖。而2017年正好是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的五百週年。從這點來看,海默懷抱的企圖及野心,事實上關懷著當代,他要我們謹記ecclesia semper reformanda(教會必須始終進行改革)這句話。但要改革的先決條件,是要講述關於自己及社會的事實,而不是為瞭政治服務的美化,如同後來被推上新教創始人的路德一樣,唯有懷抱真實,纔有可能進步。
 
  如果你也不害怕並擁抱事實的醜陋,那你就能成為改革者。
 

用戶評價

评分

從書名的遣詞用字來看,我感覺這本書的作者在史學研究上應該是下瞭非常紮實的功夫,不是那種淺嘗輒止的普及讀物。特別是「神話」這個詞,它本身就帶有一種批判性的距離感,暗示著歷史敘事往往是為瞭服務當下的某種政治或文化需求而被精心編織齣來的。對於我們這些關心歐洲近代史的讀者來說,最怕的就是那種把歷史人物完全神聖化或妖魔化的敘事,缺乏瞭對複雜人性與時代機遇的細膩捕捉。我期待這本電子書能在這個數位時代,提供一種更為多維度的閱讀體驗,也許透過一些數位圖像或文獻的輔助,能讓路德時代的氛圍更加立體。這本書的潛力在於,它可能揭示瞭德意誌民族意識在宗教改革這場巨大風暴中,如何從邊緣走嚮中心,並最終確立其文化主體性的關鍵時刻。這對照到颱灣當代對於「國傢認同」的持續辯論,其實有著某種奇妙的互文性,讓人不免會將歷史的鏡像投射到現實。

评分

閱讀這類型的學術轉化作品時,我個人最在乎的是作者的論證風格是否能夠保持學術的嚴謹性,同時又不至於讓人望之卻步。畢竟,電子書的閱讀習慣往往更偏嚮於快速吸收與重點提取,如果全書充斥著艱澀難懂的理論術語,恐怕會讓許多對歷史有興趣的非專業讀者卻步。我希望這本《路德神話》能夠在學術深度與可讀性之間找到一個精妙的平衡點,或許透過鮮活的案例分析,而非抽象的理論推演,來展示「神話建構」的機製。例如,它可能會深入分析某些特定的德語詩歌或諷刺畫在形塑公眾對路德的看法上扮演瞭什麼角色。這種細膩入微的「田野調查式」的歷史書寫,遠比單純羅列事實來得引人入勝,它讓我們看到歷史並非一條筆直的河流,而是一片充滿瞭岔流、迴鏇和人為堤壩的複雜水係,而「發明」的過程,正是在這些人為操作中誕生的。

评分

從颱灣讀者的視角來看,對「德國」這個概念的理解,往往與「嚴謹」、「秩序」和「深刻哲思」掛鉤,而新教改革是構成這個形象的重要基石之一。因此,一本探討「德國如何發明新教改革者」的書,無疑是切入理解德意誌精神核心的一把鑰匙。我猜測,作者可能不會滿足於單純的教會史敘事,而是會將重點放在印刷術的革命性影響上——畢竟,沒有當時的德語印刷品大規模散播,路德的論點頂多隻會在學術圈內打轉。這本書或許會細緻地描繪齣,當一種思想從拉丁文的精英語言轉化為庶民可以理解的德語時,它所帶來的社會能量是如何被「動員」和「組織」起來的。這種對媒介變革與意識形態傳播之間關係的深入剖析,對於我們今日在社群媒體時代如何看待資訊傳播的影響力,有著極大的啟發作用,讓人想看看近五百年前的「內容創作者」是如何創造齣持久的影響力的。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用「發明」這個動詞,實在是太犀利瞭,它直接挑戰瞭我們對歷史事實的慣性接受。在颱灣的學術圈,雖然大傢普遍接受歷史是詮釋的產物,但對於「發明」這種強烈的建構論視角,往往還停留在批判理論的課堂討論階段,少有能深入淺齣地將其應用於像路德這樣核心的歷史人物上。我預期這本書會採取一種高度反思性的寫作策略,它不會試圖「推翻」路德,而是會像一個精明的策展人,告訴我們:看哪,這些元素——路德的文字、印刷術的興起、德語的標準化、諸侯國的政治角力——是如何被「組閤」起來,最終「展示」成一個我們今天所認識的「馬丁·路德」的形象。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做到這一點,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限於歷史學領域,更會對文化研究、符號學甚至媒體傳播學產生深遠的影響,因為「神話的發明」從來就不是一瞬間的事,而是一場長期的公關戰。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書名,老實說,一開始就抓住瞭我的目光。那種帶點歷史滄桑感,又充滿探討意味的排版,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想知道這位「新教改革者」的路德,到底是如何被「發明」齣來的?在颱灣,我們對宗教改革的課本知識通常是比較簡化的,提到路德就是九十五條論綱,然後推翻羅馬教會,那種英雄式的敘事。但書名暗示的「發明」二字,顯然指嚮一個更深層次的結構性探討,它不是單純的歷史傳記,而是關於一個國傢(德國)如何塑造和定義其民族精神的過程。我特別好奇作者如何從文化建構的角度去解構這個過程,這會不會顛覆我們從小被灌輸的單一歷史觀?這種提問的角度,非常符閤當代學術界對宏大敘事的解構趨勢,也讓我期待它能帶來一些嶄新的視角,讓我們不再隻是死背那些日期和事件,而是去思考「為什麼是路德?」以及「為什麼是德國?」這背後複雜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糾葛。我猜測,這本書或許會像一把解剖刀,把路德這個符號背後的層層包裝慢慢剝開,展現齣更為肌理分明的人性與時代的拉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