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的上帝代言人──杜勒 (電子書)

德意志的上帝代言人──杜勒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韓秀
图书标签:
  • 杜勒
  • 德国文艺复兴
  • 艺术史
  • 传记
  • 宗教艺术
  • 版画
  • 绘画
  • 阿尔布雷希特·杜勒
  • 欧洲艺术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藝復興只有三傑?談到德國文藝復興,你不能不知道杜勒!
  ★美國總統國家與社會貢獻獎獲獎人,以史家之觀點,小說之筆法,帶您深入故事現場。
  ★55幅精選作品,引領您進入藝術家的世界。   

 
  【談到德國文藝復興,你不能不知道杜勒】
  杜勒是將文藝復興思想帶入德國的藝術家,也是……
  世界上第一位身兼出版家的插畫家、第一位為捍衛智慧財產權走進法庭的藝術家、第一位將版畫藝術引進皇家慶典的藝術家……
 
  文藝復興不只發生於義大利,它可是全歐洲的盛會!本書將帶您認識與達文西齊名,將文藝復興思想帶回德國發揚光大的偉大藝術家——杜勒。

  杜勒出生於金匠家庭,十三歲時無師自通,以銀針素描畫出第一幅自畫像,技術堪與達文西、林布蘭並列。他將姓名開頭的兩個字母A與D設計成特殊的符號當作簽名式使用;面對自己的作品遭人複製修改,杜勒起而捍衛自己的「版權」,並且訴諸法庭,成為史上第一個版權訴訟案,最後不但勝訴還獲得滿堂喝采。反映了早在幾百年前的杜勒已有商標與版權的概念。

  杜勒同時還是史上第一位身兼出版家的插畫家,1498年出版《啟示錄》插圖本。從編輯、印刷、裝幀、銷售,杜勒一手包辦,展現了其無人能望其項背的精湛手藝。杜勒前衛的思想與實踐力,讓藝術有了開創性的發展。

  關於杜勒,還有更多的魅力,趕緊翻開本書,一起探尋他的斜槓人生!
 
  ●《十三歲時的自畫像》——天才型藝術家,年僅十三歲的杜勒,無師自通,對著鏡子,畫出第一幅以銀針素繪製的自畫像。

  ●《童貞聖母與蜻蜓》——杜勒將自己的簽名式當商標來設計,在《童貞聖母與蜻蜓》一作中首次使用大寫A與小寫d設計而成的簽名式。

  ●《憂鬱I》——杜勒除了是藝術家、思想家,還是個數學家?美國暢銷小說家丹.布朗《失落的符號》中提及杜勒的畫作《憂鬱I》,畫中真的有4X4的方陣!方陣中的數字存在著什麼奧祕?

  ●《祈禱中的雙手》——舉世聞名的這雙手究竟是誰的手?杜勒將每一個關節、每一條筋絡、皮膚上的每一絲褶皺都如實勾勒,連指甲縫裡的油墨也表露無遺,精緻的素描技巧無可挑剔。

  ▎書系緣起
  「什麼是冷門的藝術家?什麼是熱門的藝術家?在我的眼裡,每一位藝術家都是偉大的,沒有冷門、熱門這回事。」
  ——美國總統國家與社會貢獻獎獲獎人 韓秀
 
  世人常說,藝術家是孤獨的,而孤獨的人往往訴說著更多的故事。藝術家叢書源自於以心剖析著藝術創作者們的作者,韓秀。

  韓秀的生命中,有三十年的時光是孤苦無依,在動盪中離鄉背井。回到美國,她潛心於文學創作,曾經的失去讓她比任何人都更珍惜學習,也接觸並於西方藝術作品中尋得共鳴。與外交官夫婿旅居世界期間,當地的藝文場館、圖書館都有她的足跡;大量的歷史文獻、史料,是她的精神糧食。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使她比世人更了解藝術家內心的孤寂、苦悶與痛楚。她所見不僅僅只是作品本身,更多的是,她從中探求並看見藝術家自身的人生履跡,那些生命的堅韌散發出光采不亞於藝術作品本身。於她而言,藝術家們不只是歷史人物,更是家人與摯友。

  於是韓秀投身於藝術家傳記的寫作工程,將對藝術家們的尊敬與熱愛化作文字呈現於世人眼前。她以文字刻劃藝術家們的故事,並以自身的生命歷程連結,在跨越時空的對話中,為讀者們開啟了認識藝術家的另一扇窗。

  走進藝術的世界,就像是無數點、線、面的連結,最終將走入浩瀚無垠的宇宙,沒有界線、沒有終點。而偉大的藝術家們如同天空中的繁星、陸地上的孤峰,韓秀在藝術的道路上選擇義無反顧地探究追尋,也在此系列中,以最真實的心面對。
 
本書特色

  ◆作者親臨世界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現場,蒐集原文書籍、史料,給您最貼近史實的藝術家故事。
  ◆精選55幅精美圖像,附有詳細的作品賞析,引領您進入藝術家的世界。
  ◆扣合史實,以史家之觀點,小說家之筆法,帶您深入故事現場。
 
感動推薦

  李文成|Podcast《一歷百憂解》主持人
  陳郁秀|公共廣播電視集團董事長
  鄭治桂|藝評家、畫家
  謝佩霓|藝評家、策展人
  (依姓氏筆畫排序)

  韓秀,成長於東方文明搖籃而後得到西方文藝、思想洗禮的作家。曾生活在梅蘭芳與老舍等大師的身旁,卻也歷經文革「插隊下鄉」那段最為黑暗的時光;讓我們一起從她的筆下,在疫情蔓延的日子裡,重新看見人性的光芒,找回對未來的希望。—— 李文成(Podcast《一歷百憂解》主持人)
 
  藝術大師杜勒舉世公認為神人,傳世作品莫不被視作神品。作為絕無僅有又不可或缺的存在,杜勒總起了哥德時期及其以降的藝術文化史,貢獻與影響難以計量。本書詳實爬梳浩繁外文史料,考證杜勒一生行止。一本夙來的文風,作者厚積薄發,娓娓道來大師究竟如何成其大。在杜勒冥誕屆滿550周年之際,此書的問世尤其彌足珍貴,不可輕易錯過。—— 謝佩霓(藝評家、策展人)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德国艺术史、宗教改革时期文化变迁与思想冲突的深度探讨。 --- 《信仰的熔炉:文艺复兴晚期德意志的冲突与蜕变》 导言:在鹰与十字架的阴影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十六世纪早期至中叶的德意志地区所经历的剧烈社会、政治与精神动荡。这是一个古典人文主义的理想与宗教信仰的根基发生激烈碰撞的时代。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松散结构之下,权力从教廷向世俗诸侯的转移正在加速,而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引发了无法逆转的涟漪。本书聚焦于这一历史转折点上,思想的张力、艺术的嬗变以及普通民众精神生活的重塑过程。 我们不仅关注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致力于挖掘那些塑造了德意志民族性格与文化底色的微观动力。从怀旧的哥特式精神到新兴的理性主义萌芽,从贵族的宫廷赞助到市民阶层的虔诚生活,德意志大地正经历一场痛苦而深刻的“蜕变”。 第一部:帝国的分裂与神圣秩序的瓦解 第一章:神圣罗马帝国的结构性矛盾 德意志并非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而是由数百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邦国、自由城市和教会领地构成的复杂复合体。这种政治上的碎片化为宗教改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查理五世试图维护的“普世性”天主教权威,在地方诸侯追求权力自主的现实面前显得日益脆弱。本章将详细分析世俗权力与教会特权之间的长期摩擦,以及这种摩擦如何在费迪南一世和查理五世的统治下达到临界点。 第二章:路德的“突然袭击”与语言的革命 马丁·路德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位神学家的抗争,更是一场语言和媒介的革命。我们考察维滕堡神学如何通过印刷术迅速传播,并分析拉丁语的封闭性如何被德语的普及所打破。路德将《圣经》翻译成通俗德语的意义,远超宗教范畴,它统一了德意志的方言,并赋予了普通信徒直接面对神灵的“权利”。本章将深入探讨印刷厂作为早期舆论战场的角色,以及民众对改革信息的消化与误读。 第三章:农民的呐喊与“属灵的自由”的异化 宗教改革的口号——“因信称义”与“信徒皆祭司”——被底层社会赋予了强烈的社会和经济诉求。在慕夏的改革思想的激励下,席卷西南和中部的“德国农民战争”并非简单的暴动,而是对封建压迫的集中反抗。然而,路德对农民的反叛采取了坚决的镇压态度,这暴露了改革运动其内在的精英化倾向。本章将分析农民起义的失败如何固化了德意志的社会阶层结构,并使得宗教改革最终成为诸侯的工具。 第二部:艺术与信仰的张力场 第四章:哥特传统的坚守与新教的视觉禁令 在宗教改革爆发前夕,德意志的艺术仍深深植根于晚期哥特式的精神传统,强调苦难、激情与神秘主义。然而,随着加尔文主义和极端路德宗的兴起,对图像的抵制(Iconoclasm)成为一个尖锐的文化议题。本章将对比天主教核心区域(如巴伐利亚)与新教区域(如萨克森)在艺术赞助和接受上的巨大差异。我们考察图像被销毁的事件,以及艺术家如何被迫在忠诚与生计之间做出选择。 第五章:肖像画的兴起与个人主义的萌芽 当宏大的宗教叙事被质疑时,艺术的焦点开始转向个体。本章将重点分析肖像画在德意志的快速发展。这种趋势不仅仅是对文艺复兴意大利模式的模仿,更是对新教强调个人信仰责任的回应。个体在上帝面前的直接面对,促成了对自我形象精确捕捉的需求。我们将审视不同阶层的肖像画,探讨它们如何反映出新兴市民阶层和传统贵族的自我认知。 第六章:风景画的独立:从象征到观察 德意志的艺术家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在这一时期开始展现出超越纯粹的背景叙事而独立的倾向。这种对真实自然世界的细致观察,被视为一种对上帝创造的敬畏,而非单纯的炫技。本章将探究风景画如何从宗教画的附属元素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达形式,预示着未来自然科学观察精神在艺术中的渗透。 第三部:知识的重构与社会心理的转向 第七章:学者们的角力:人文主义的遗产与神学的重负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如伊拉斯谟,最初对教会的弊端抱有改革的希望。然而,当改革演变为激烈的教派冲突时,知识分子面临站队的困境。本章将分析德意志学者们如何应对古典学术(如柏拉图主义、希腊语研究)与日益僵化的路德宗教义之间的紧张关系。知识的自由探究如何被神学正统性所限制,以及学者们如何利用学术共同体来维护他们的精神家园。 第八章:城市生活与市民道德的重塑 新教伦理对劳动、节俭和家庭生活的强调,深刻地重塑了德意志城市的日常结构。本章将聚焦于自由城市(如纽伦堡、奥格斯堡)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新的教堂礼仪、公共教育体系的建立以及对奢靡消费的限制,如何共同构建了一种新的、更具内省性的市民道德观。我们探讨这种道德观对商业实践和家庭关系的具体影响。 第九章:法律、秩序与诸侯的崛起 宗教改革为世俗君主提供了没收教会财产、巩固领地权力的绝佳机会。本章分析“教随国定”(Cuius regio, eius religio)原则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德意志的法律和政治版图。这一原则象征着中央帝国权威的衰落,以及地方主权国家(Territorial States)的崛起,为未来德意志政治形态的奠基埋下了伏笔。 结论:未完成的革命 十六世纪的德意志,是一片被信仰撕裂的土地,也是一片孕育着现代性的熔炉。这场宗教与政治的剧变,塑造了德意志对权威的复杂态度、对内省精神的推崇,以及对知识与艺术的独特审视。虽然宗教战争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但这场深刻的内部冲突,已无可挽回地开启了德意志通往现代世界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这一复杂历史进程的全面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韓秀(Teresa Buczacki, 1946~ )


  【美國總統國家與社會貢獻獎獲獎人】

  美籍華文作家,生於紐約曼哈頓,在海峽兩岸長居過三十多年,現任美國《漢新月刊》專欄作家。著作豐富,文類多元,包括論述、散文、小說、傳記、書介;題材觸及甚廣,擅長將個人經驗或當時的氛圍糅進文章中,情節生動,文字富於感染力。《文訊》人物專訪曾曰之:「從苦痛裡昇華美善,在風雨後凝煉雍容」。榮獲紐約第四屆萬人傑新聞文化獎、第四十二屆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二○二○年美國總統國家與社會貢獻獎。

  旅居世界期間,走訪各大藝術場館、浸淫於圖書館,奠基於大量的文本研究、橫向與縱向類比、去偽存真,潛心研究各時代的偉大藝術家;融合理性與感性的文筆,為讀者引介許多藝術家及其作品。目前已有《林布蘭特》、《塞尚》、《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巴洛克藝術第一人——卡拉瓦喬》、《神的兒子——埃爾.格雷考》問世。

图书目录

寫在前面
I. 紐倫堡
II. 壯遊
III. 威尼斯
IV. 摯友
V. 上帝的代言人
VI. 清明世界
VII. 天人合一
VIII. 「厄波利斯」
IX. 藝術家與上帝
X. 黑暗與光明
XI. 藝術家與皇帝
XII. 尼德蘭
XIII. 在病苦中持續前行
薄如蟬翼
杜勒年表
延伸閱讀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3697
  • EISBN:978626307761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1MB

图书试读



寫在前面

 
  「思存告急!」

  二〇二〇年秋,寒風蕭瑟樹葉落盡。來自武漢的新冠疫情持續煎逼,曼哈頓市政府採取保守策略封城,當地居民因生計不得不遷往他地,外地居民來曼哈頓則必須隔離兩週,成千上萬的遊客不得不取消旅行計畫。曼哈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蕭條,受害的中小企業、商號無以計算。就在這樣嚴酷的時分,《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 發出警訊:「思存告急!」

  一日之間,思存書店(Strand Bookstore)收到了兩千五百份訂單。其中有我的一份訂單,所訂的三本書包括杜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的木刻與蝕刻版畫全集,以及一本有關版畫的特別展覽圖錄。

  對於許多紐約客而言,思存不可或缺。我最熟悉的是坐落在曼哈頓東南百老匯大道八百二十八號這一家,三層樓的建築,書架總長度達十八英里,從經營二手書起家的百年老店。不只是二手書,許多出版社清倉的書籍經過審慎的挑選進入了思存,奇蹟般地透過思存進入愛書人的書房,成為至尊嬌客。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畫廊為了一個展覽製作了內容詳實印刷精美的圖冊,展覽結束,這些圖冊飄洋過海來到思存。有心的讀者遇到了這樣的書,簡直如獲至寶。為了研究希臘藝術家埃爾.格雷考(El Greco, 1541-1614)的宗教觀我來到思存二樓藝術家書籍區,在一長排的精裝專書中間看到一本兩百零六頁大開本平裝書《從拜占庭希臘濕壁畫與聖像畫到埃爾.格雷考》From Byzantium Greek Fresco and Icons to El Greco,出版者是位於英國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出版時間是一九八七年。文字與圖版的版權卻屬於位於希臘雅典的國立拜占庭博物館(Greek Ministry of Culture Byzantine Museum of Athens)。這個博物館是集藏、研究拜占庭藝術的重鎮,赫赫有名,我曾經在一九九六年到一九九九年之間造訪過多次,卻從來沒有見到這本書,原來我錯過的是一次極富盛名的大展,這個展覽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舉行,展品來自雅典拜占庭博物館,展出時間是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七日到六月二十一日。

  並非歐洲其他國家的學者為這些展品做出詮釋,為文學者清一色是希臘藝術史專家。手捧這樣一本書,愛琴海水平滑如鏡,映照出聖像畫的莊嚴也映照出埃爾.格雷考對希臘的深情。我明白,世上不會有任何其他出版品能夠取代這本書,告訴我四百年前踏海自西班牙返回希臘的藝術家靈魂深處的悸動……。

  聽到思存工作人員的輕聲細語:「這是庫存最後一本,不會再有了,絕版已經三十年。」我抬頭望著年輕人,是一位熟人,我從他的手上買過不少書,便很誠懇地跟他說:「今天真是好日子,讓我如此幸運地遇到這本書……」

  眼下,在無法到歐洲去的情形下,我向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工作的老友請教,研究杜勒不可或缺的書都有哪一些?老友開來的書單不算短,我手邊的書也不差,缺少的三本書,老友指出其中一本無關宏旨,那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型版畫》Grand Scale Monumental Prints in the Age of Dürer and Titian,不可或缺的兩本書就是杜勒的木刻與蝕刻全集。老友在電郵中說,疫情嚴峻,許多工作人員居家作業,供應鏈斷裂,要我耐心等候。

  思存告急,我便打電話過去,詢問上面提到的三本書,思存的年輕人跟我說,三本書都有,而且都是在美國出版的,不必等待英倫的供應鏈恢復。聽到這樣的回答,讓我鬆了一口氣。開出訂單之後,年輕人問我,是否平郵即可?我急道:「請用快遞。大選選票堆積如山,然後是節慶年卡禮物的遞送,郵局不堪負荷。我的書來之不易,絕對不能出任何差錯……」年輕人在電話線那一頭也笑了:「說的也是,這《巨型版畫》所記錄的展覽在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舉行,圖錄是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做的,數量極小,寄給你的這一本是我們的最後一本,再也不會有了……」再也不會有了,重點在此。謝過年輕人,我稍稍放心,祈禱這些珍貴的書一路平安,順利抵達我的書房。

  感謝昂貴的快遞服務,我很快收到來自思存的包裹。兩本平裝杜勒全集果真都是紐約的產品。精裝《巨型版畫》裝幀講究,用了布面書脊。打開內頁,展覽的時間是二〇〇八年的春季。圖錄的出版不但在耶魯大學所在地紐黑文(New Haven),也在倫敦。文章內容引經據典,不但談到文藝復興時期在義大利出現的巨型版畫,甚至有專文談及在紐倫堡(Nürnberg)出現的「壁紙大小的版畫在杜勒晚年已經蔚為風尚……」這一驚非同小可,於是寫信給倫敦老友,感謝他的提醒,報告了思存的絕佳協助,順便跟他說,「無關宏旨」的《巨型版畫》實在「不可或缺」。

  老友機敏過人,回信說,他也送了長長的訂單給思存。因為思存的「絕無僅有」與「不可或缺」。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關上電腦,埋頭書本。

用户评价

评分

整体阅读下来,这本书的文风是极其细腻且富有个人情感投入的,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冷冰冰。作者似乎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摹那个特定时期美因河畔的生活气息,以及手工业者阶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挣扎与荣耀。这种对“烟火气”的捕捉,让杜勒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神祇,而更像是一个在市场和教会夹缝中求生存的匠人。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版画技术细节的描述,那份对工具和材料的敬畏感,简直能让人隔着纸张感受到铜版上刻刀的力度。不过,我私下认为,有些段落的论述略显冗长,尤其是关于早期佛兰德斯艺术对他的影响那部分,虽然重要,但似乎可以更精炼一些,以便让后面更关键的论点凸显出来。但瑕不掩瑜,它成功地让我对这位艺术家的“人”性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的文字魅力更在于其充满思辨性的提问。作者并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不断抛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对于习惯了被动接收知识的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乐趣。例如,它探讨了在印刷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艺术品的“灵光”是否会被批量复制所稀释?这个问题在今天这个数字媒体泛滥的时代,读来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感。读完最后一页,我并没有感到那种“知识大功告成”的满足感,反而是一种意犹未尽的好奇心被强烈地激发了。它让我决定要重新审视我过去收藏的几本关于欧洲早期版画的资料集,并试图从新的角度去解读那些熟悉的图像。这本书,更像是一个优秀的导游,把我带入了一片全新的精神原野。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是它对“肖像画”的解读角度。通常大家关注的都是那些著名的自画像,但这本书似乎将重点放在了杜勒为同时代其他重要人物创作的那些“不那么出名”的画像上。作者通过对比分析这些作品,试图建构出一张文艺复兴中期德意志社会精英群像图谱。这种“以点带面”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拓展了阅读的广度,让我对当时的社会阶层流动和知识分子圈子的互动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社交聚会,而杜勒就是那个敏锐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这种社会史视角的切入,无疑让这本书摆脱了纯粹的艺术史范畴,更像是一部精美的文化史侧写。

评分

翻开内页,排版处理得相当出色,字体的选择很有品味,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没有流于俗套的“学院风”。我特别欣赏它在图片和文字之间的留白处理,这让眼睛在长时间阅读后也能得到喘息。从目录的架构来看,作者显然下了不少功夫梳理时间线和主题脉络,不是按部就班的生平叙述,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哲学议题展开探讨。这种结构上的创新,暗示了这本书的野心——它想把这位艺术巨匠提升到一个思想家的层面去重新审视。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它如何处理“宗教改革”这个巨大的时代背景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德国宗教改革那股强劲的社会思潮,对任何一位身处其间的知识分子都是一场洗礼。我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去解读那些看似传统的宗教题材背后,所蕴含的激进或保守的政治倾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乍看之下,有种古典的厚重感,但又透出一丝现代的疏离。装帧的质感摸起来很扎实,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内容肯定份量十足。我一直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思想转型期挣扎的创作者们。这本书的标题非常引人注目,那种“代言人”的说法,立刻让人联想到权力、信仰与艺术之间的复杂纠葛。阅读之前,我本能地期待它能深入剖析这位大师在那个动荡时代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创作驱动力,而不仅仅是作品的罗列。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他那充满虔诚又带有强烈人文关怀的内心世界,看看他如何在一个信仰体系即将崩塌的时代里,为自己的艺术寻找最高的“真理”支点。这种对历史人物深层心理和时代背景的挖掘,是吸引我购买的关键。毕竟,单纯看画册已经满足不了对深度解读的需求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