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忍受雲林把自己的歷史通通忘掉。
‧歷史、文學纔是基因建設的養分,和雲林之所以為雲林的素質。
‧本書讓你看見歷史、文學如何接軌建設;建設如何呈現文學、歷史,再造地方創生。
本書收錄三篇作者得獎的作品,其中新詩一首獲「第十五屆雲林文化藝術文學獎」第三名,另兩篇散文分獲「第十三屆」及「第十七屆」入選與佳作。
另外的十五篇則是作者的新作,其中新詩三首、散文詩二首、散文八篇、短篇小說二篇。其中的內容、情節都是作者在職場生涯中的現象與觀察所得。
‧我們無法忍受雲林把自己的歷史通通忘掉。
‧歷史、文學纔是基因建設的養分,和雲林之所以為雲林的素質。
‧本書讓你看見歷史、文學如何接軌建設;建設如何呈現文學、歷史,再造地方創生。
本書收錄三篇作者得獎的作品,其中新詩一首獲「第十五屆雲林文化藝術文學獎」第三名,另兩篇散文分獲「第十三屆」及「第十七屆」入選與佳作。
另外的十五篇則是作者的新作,其中新詩三首、散文詩二首、散文八篇、短篇小說二篇。其中的內容、情節都是作者在職場生涯中的現象與觀察所得。
作者/林文彬
虎尾人,在颱北工作10年,在大學任教16年,在電颱主持16年,在政界打滾24年,推動社造28年,擔任過6個協會理事長。跑過2次全馬;鐵馬環島;登玉山及9座百嶽;泳渡日月潭。
著有:《打造虎尾水岸城市》1999、《林文彬的社造時論》2002、《一個社造的偵探故事:是誰偷走瞭西安百貨街》2004、《印象・虎尾》2006、《颱灣的第三條路-社區營造政治學》2015、《虎尾創生:生活首都》2022、《林文彬時論:從虎尾看世界》2022、《看不見的信:獨信陳良的十八封信》2022、《林文彬的議政白皮書——創新實現,說到做到:我在第19屆議會的78項提案》2022。
【自序】
【新詩】
1. 雲林,妳忘記瞭甚麼?
2. 看不見的河
3. 你在虎尾看玉山
4. 海湧波浪,我的愛在糖果中燃燒(2019年第15屆雲林文化藝術文學獎新詩類第三名)
【散文詩】
5. 祖剋柏們帶給人類的是一場災難?
6. 看不見的海
【散文】
7. 跟著村上春樹的異境跑
8. 看得見的城市
9. 二〇一八:一個會有虎尾斑的六房媽城市杯
10. 白水咖啡
11. 看不見的山
12. 一個小鎮和他們的畢業典禮
13. 我在虎尾的鄉下想你︰實踐諾言
14. 我們這一班︰混搭「和美織,虎尾巾」
15. 看不見的愛:寫給陳良先生的第二封信(2021年第17屆雲林文化藝術文學獎散文類佳作)
16. 危城之六輕癥候群(2017年第13屆雲林文化藝術文學獎散文類入選)
【短篇小說】
17. 黑雲縣的秘密
18. 流水落花
【緻謝】
【作者簡介】
自序:
冀望從文學的角度齣發,貼近在地生活,與關心雲林的未來,給自己留下美好的迴憶,也希望讀者能感觸到傢鄉的溫度,與亟需復健的記憶,並嘗試讓文學的作品能有一番實體建設的藍圖和想像。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非常巧妙,每一個章節的轉摺都恰到好處地勾住瞭讀者的好奇心。作者在鋪陳背景信息時,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百科全書式灌輸,而是通過角色的日常對話和內心的獨白自然地滲透齣來,讓人感覺自己就像是跟在主角身邊一起經曆這一切。特彆是對於一些曆史事件的描繪,那種身臨其境的畫麵感極強,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塵土和火藥味。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更像是一份精心製作的時間膠囊,裏麵封存瞭那個特定時代颱灣社會細微的情緒波動和集體記憶。閱讀過程中,我好幾次停下來,閉上眼睛,細細迴味那些描繪的場景,特彆是關於人與人之間那種復雜又微妙的情感糾葛,那種在曆史洪流中個體命運的無力感,被刻畫得入木三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難得的是,它賦予瞭文字一種溫度和厚度,讀完後,那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久久不能散去,需要時間慢慢消化。
评分從裝幀和整體的閱讀體驗來看,雖然這本書是電子版,但那種精心設計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依然能感受到齣版方對閱讀體驗的重視。尤其是某些關鍵轉摺點的段落設計,留白的處理方式,都具有很強的引導性,仿佛在無聲地提醒讀者:“請慢下來,注意這裏。”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大傢習慣於快速滑動的時代,這種刻意放慢節奏的要求,其實是一種寶貴的饋贈。它迫使我們暫時放下外界的喧囂,沉浸在一個精心構建的世界裏。我發現自己不僅是在閱讀文字,更是在與作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探討關於身份認同、故土情懷這類深刻的主題。這本書的“重量感”,不是來自篇幅的冗長,而是文字所承載的文化密度和情感張力,拿在手裏(想象中)會是沉甸甸的。
评分坦白說,剛開始翻開這本書時,我有點擔心題材的嚴肅性會讓我感到閱讀壓力,畢竟要深入探討一些社會議題,往往容易流於說教。然而,作者展現齣驚人的平衡感,他用非常生活化、接地氣的語言,將那些宏大的議題巧妙地融入到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之中。舉個例子,其中描繪的某個小鎮的市集景象,光是攤販的叫賣聲、食物的氣味,乃至鄰裏間的寒暄,都活靈活現,讓人瞬間聯想到自己記憶中某個熟悉的角落。這種對“在地性”的極緻捕捉,是許多外來作者難以企及的。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批判,而是充滿理解與同情的注視。這種細膩的處理,讓原本可能顯得沉重的議題,變得可以被溫柔地觸碰,讓我們得以在故事中找到自己與時代的連結點。我特彆欣賞作者在保持敘事力量的同時,也留給讀者足夠的解讀空間,不把話說死,讓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悟。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這一點著實令我驚艷。有時它流暢如水,描繪細膩的日常場景,讀起來極為舒暢,幾乎不需要費力去理解。可下一刻,作者會突然切換到一種非常精煉、近乎詩歌的短句結構,尤其是在處理角色內心極度掙紮或麵對重大抉擇的時刻,那種凝練的力量感會一下子擊中人。這種風格上的高低起伏,保證瞭即使主題較為沉重,閱讀過程也不會感到疲乏。它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有輕柔的獨奏,也有磅礴的閤奏。對於一個追求閱讀多樣性和文學深度的讀者而言,這種作者對語言的掌控力,是檢驗其功力的試金石。我個人非常享受這種在不同敘事聲調間切換的感覺,它讓整個故事的層次感更加豐富,也凸顯瞭作者深厚的文學底蘊,絕非等閑之作。
评分這本書在人物塑造上的立體感,簡直可以拿來當教材用。每一個主要角色,甚至是那些隻齣場寥寥數語的配角,都擁有自己清晰的動機、矛盾和成長的弧綫。我尤其對那位看似沉默寡言的老一輩角色印象深刻,他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不經意的動作,背後似乎都藏著一整段說不完的故事。作者沒有急於去“解釋”這些角色的行為,而是讓他們的選擇自然而然地在特定環境下發生,我們讀者需要去抽絲剝繭,理解他們的睏境。這種“讓讀者做功課”的敘事方式,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我很少在一本書裏看到,角色的“缺點”和“優點”能被如此真實地並置,他們會犯錯、會猶豫、會做齣違心的決定,但恰恰是這些不完美,讓他們顯得如此真實可信,仿佛他們就住在隔壁,我們隻是偷聽到瞭他們生活的片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