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忍受雲林把自己的歷史通通忘掉。
‧歷史、文學才是基因建設的養分,和雲林之所以為雲林的素質。
‧本書讓你看見歷史、文學如何接軌建設;建設如何呈現文學、歷史,再造地方創生。
本書收錄三篇作者得獎的作品,其中新詩一首獲「第十五屆雲林文化藝術文學獎」第三名,另兩篇散文分獲「第十三屆」及「第十七屆」入選與佳作。
另外的十五篇則是作者的新作,其中新詩三首、散文詩二首、散文八篇、短篇小說二篇。其中的內容、情節都是作者在職場生涯中的現象與觀察所得。
‧我們無法忍受雲林把自己的歷史通通忘掉。
‧歷史、文學才是基因建設的養分,和雲林之所以為雲林的素質。
‧本書讓你看見歷史、文學如何接軌建設;建設如何呈現文學、歷史,再造地方創生。
本書收錄三篇作者得獎的作品,其中新詩一首獲「第十五屆雲林文化藝術文學獎」第三名,另兩篇散文分獲「第十三屆」及「第十七屆」入選與佳作。
另外的十五篇則是作者的新作,其中新詩三首、散文詩二首、散文八篇、短篇小說二篇。其中的內容、情節都是作者在職場生涯中的現象與觀察所得。
作者/林文彬
虎尾人,在台北工作10年,在大學任教16年,在電台主持16年,在政界打滾24年,推動社造28年,擔任過6個協會理事長。跑過2次全馬;鐵馬環島;登玉山及9座百岳;泳渡日月潭。
著有:《打造虎尾水岸城市》1999、《林文彬的社造時論》2002、《一個社造的偵探故事:是誰偷走了西安百貨街》2004、《印象・虎尾》2006、《台灣的第三條路-社區營造政治學》2015、《虎尾創生:生活首都》2022、《林文彬時論:從虎尾看世界》2022、《看不見的信:獨信陳良的十八封信》2022、《林文彬的議政白皮書——創新實現,說到做到:我在第19屆議會的78項提案》2022。
【自序】
【新詩】
1. 雲林,妳忘記了甚麼?
2. 看不見的河
3. 你在虎尾看玉山
4. 海湧波浪,我的愛在糖果中燃燒(2019年第15屆雲林文化藝術文學獎新詩類第三名)
【散文詩】
5. 祖克柏們帶給人類的是一場災難?
6. 看不見的海
【散文】
7. 跟著村上春樹的異境跑
8. 看得見的城市
9. 二〇一八:一個會有虎尾斑的六房媽城市杯
10. 白水咖啡
11. 看不見的山
12. 一個小鎮和他們的畢業典禮
13. 我在虎尾的鄉下想你︰實踐諾言
14. 我們這一班︰混搭「和美織,虎尾巾」
15. 看不見的愛:寫給陳良先生的第二封信(2021年第17屆雲林文化藝術文學獎散文類佳作)
16. 危城之六輕症候群(2017年第13屆雲林文化藝術文學獎散文類入選)
【短篇小說】
17. 黑雲縣的秘密
18. 流水落花
【致謝】
【作者簡介】
自序:
冀望從文學的角度出發,貼近在地生活,與關心雲林的未來,給自己留下美好的回憶,也希望讀者能感觸到家鄉的溫度,與亟需復健的記憶,並嘗試讓文學的作品能有一番實體建設的藍圖和想像。
从装帧和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虽然这本书是电子版,但那种精心设计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依然能感受到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尤其是某些关键转折点的段落设计,留白的处理方式,都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仿佛在无声地提醒读者:“请慢下来,注意这里。”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大家习惯于快速滑动的时代,这种刻意放慢节奏的要求,其实是一种宝贵的馈赠。它迫使我们暂时放下外界的喧嚣,沉浸在一个精心构建的世界里。我发现自己不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探讨关于身份认同、故土情怀这类深刻的主题。这本书的“重量感”,不是来自篇幅的冗长,而是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密度和情感张力,拿在手里(想象中)会是沉甸甸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着实令我惊艳。有时它流畅如水,描绘细腻的日常场景,读起来极为舒畅,几乎不需要费力去理解。可下一刻,作者会突然切换到一种非常精炼、近乎诗歌的短句结构,尤其是在处理角色内心极度挣扎或面对重大抉择的时刻,那种凝练的力量感会一下子击中人。这种风格上的高低起伏,保证了即使主题较为沉重,阅读过程也不会感到疲乏。它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轻柔的独奏,也有磅礴的合奏。对于一个追求阅读多样性和文学深度的读者而言,这种作者对语言的掌控力,是检验其功力的试金石。我个人非常享受这种在不同叙事声调间切换的感觉,它让整个故事的层次感更加丰富,也凸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绝非等闲之作。
评分这本书在人物塑造上的立体感,简直可以拿来当教材用。每一个主要角色,甚至是那些只出场寥寥数语的配角,都拥有自己清晰的动机、矛盾和成长的弧线。我尤其对那位看似沉默寡言的老一辈角色印象深刻,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背后似乎都藏着一整段说不完的故事。作者没有急于去“解释”这些角色的行为,而是让他们的选择自然而然地在特定环境下发生,我们读者需要去抽丝剥茧,理解他们的困境。这种“让读者做功课”的叙事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很少在一本书里看到,角色的“缺点”和“优点”能被如此真实地并置,他们会犯错、会犹豫、会做出违心的决定,但恰恰是这些不完美,让他们显得如此真实可信,仿佛他们就住在隔壁,我们只是偷听到了他们生活的片段。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巧妙,每一个章节的转折都恰到好处地勾住了读者的好奇心。作者在铺陈背景信息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百科全书式灌输,而是通过角色的日常对话和内心的独白自然地渗透出来,让人感觉自己就像是跟在主角身边一起经历这一切。特别是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描绘,那种身临其境的画面感极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和火药味。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份精心制作的时间胶囊,里面封存了那个特定时代台湾社会细微的情绪波动和集体记忆。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闭上眼睛,细细回味那些描绘的场景,特别是关于人与人之间那种复杂又微妙的情感纠葛,那种在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无力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它赋予了文字一种温度和厚度,读完后,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久久不能散去,需要时间慢慢消化。
评分坦白说,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题材的严肃性会让我感到阅读压力,毕竟要深入探讨一些社会议题,往往容易流于说教。然而,作者展现出惊人的平衡感,他用非常生活化、接地气的语言,将那些宏大的议题巧妙地融入到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之中。举个例子,其中描绘的某个小镇的市集景象,光是摊贩的叫卖声、食物的气味,乃至邻里间的寒暄,都活灵活现,让人瞬间联想到自己记忆中某个熟悉的角落。这种对“在地性”的极致捕捉,是许多外来作者难以企及的。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批判,而是充满理解与同情的注视。这种细腻的处理,让原本可能显得沉重的议题,变得可以被温柔地触碰,让我们得以在故事中找到自己与时代的连结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保持叙事力量的同时,也留给读者足够的解读空间,不把话说死,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