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妳忘記了甚麼? (電子書)

雲林,妳忘記了甚麼?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文彬
图书标签:
  • 雲林縣
  • 臺灣文學
  • 地方文化
  • 電子書
  • 小說
  • 鄉土文學
  • 人文地理
  • 歷史
  • 文化研究
  • 記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們無法忍受雲林把自己的歷史通通忘掉。
‧歷史、文學才是基因建設的養分,和雲林之所以為雲林的素質。
‧本書讓你看見歷史、文學如何接軌建設;建設如何呈現文學、歷史,再造地方創生。
本書收錄三篇作者得獎的作品,其中新詩一首獲「第十五屆雲林文化藝術文學獎」第三名,另兩篇散文分獲「第十三屆」及「第十七屆」入選與佳作。
另外的十五篇則是作者的新作,其中新詩三首、散文詩二首、散文八篇、短篇小說二篇。其中的內容、情節都是作者在職場生涯中的現象與觀察所得。

《史籍里的台湾:从闽南到客家,时代洪流中的族群记忆》 一、 引言:迷雾中的海岛与人群的迁徙 台湾,这片位于欧亚大陆板块边缘的岛屿,自古以来便是海洋文明交汇与冲突的舞台。它不仅是地理上的过渡带,更是人类历史、族群互动与文化融合的复杂熔炉。本书并非追溯单一的民族叙事,而是深入挖掘一系列古代及近代的史料、地方志、民间口述与遗留文献,试图勾勒出“台湾人”这一身份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建构过程,重点关注汉人社会——尤其是闽南人与客家人——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如何扎根、冲突与共存的漫长历程。 我们不探究当前电子书《雲林,妳忘記了甚麼?》所聚焦的特定地域文化细节,而是将视野放大至整个台湾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源头。本书的叙事线索,将紧密围绕“迁移”、“拓垦”、“治理”与“认同”这四大核心概念展开,力求展现一个多层次、充满张力的历史图景。 二、 闽南社会的早期登陆与社群的形成 (明清早期) 在17世纪荷兰、西班牙人到来之前,汉人对台湾的涉足主要以渔猎、贸易与零星聚落的形式存在。然而,真正意义上大规模的汉人社会奠基,始于明郑时期及其后清廷对台的治理。 2.1 泉州与漳州移民的“先来后到”: 闽南人是早期汉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群。他们主要来自福建的泉州府与漳州府。泉州人,以其商业头脑与海洋联系,往往率先占据了台湾西岸的港口地带,如鹿港、艋舺(今台北万华)等地,建立起以商业贸易和宗教信仰(如妈祖崇拜)为核心的紧密社群。他们的拓垦活动多以“唐山公”单向度的渡海,期盼“落叶归根”,故初期社群结构多以宗族与同乡关系维系。 漳州移民的进入则往往带有更强的拓垦与军事色彩,他们在台南府、彰化一带的内陆地区进行更深入的土地开发。这种由不同原乡地缘构成的移民潮,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日后因水源、耕地、械斗等问题引发的“漳泉械斗”的历史伏笔。本书将细致梳理这些械斗的起因、过程,及其如何塑造了早期台湾社会的地方性法律与权力结构,这些权力结构往往凌驾于清廷的官方治理之上。 2.2 汉人与原住民的互动: 在闽南人大量进入的同时,与岛上原住民族群的互动是不可避免的主题。这种互动并非单一的“征服与被征服”,它包含了贸易互惠、文化借用、婚姻融合(如“番社”现象)以及残酷的土地与资源冲突。我们审视清代官方文献中对“化外之民”的记载,并结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试图还原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接触史,理解台湾社会在初期如何“混化”了原住民的生存智慧与地理知识。 三、 客家社会的内陆挺进与“硬颈”精神的塑造 (清中后期) 客家人的进入,在时间上略晚于闽南社会,且其拓垦的地理位置和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客家人多来自广东的嘉应州、惠州等地,他们背负着更为坚韧的“迁徙史观”,即“客”即是“客居者”,时刻准备着为了保卫家园和信仰而抗争。 3.1 空间上的区隔与经济模式: 客家先民多选择在闽南人已占据的沿海平原后方的丘陵地带或山谷中定居。这些地区通常土壤贫瘠,水源不便,农业收成有限,迫使客家人发展出以垦荒、种植经济作物(如茶、樟脑)以及手工业为支撑的经济模式。这种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搏斗,深刻地塑造了客家社会“勤俭持家”、“团结互助”的集体精神。 3.2 “入山”与“保庄”的防御文化: 由于地处冲突地带(通常与闽南人或部分原住民部落接壤),客家聚落的防御性建筑——如坚固的围龙屋、板桥——成为其文化的重要象征。本书将分析客家社会如何发展出一套高效的自保机制,这种内部的紧密组织性,也使得他们在面对清廷的赋税压力或地方纷争时,更倾向于采取一致的集体反抗立场,奠定了其“硬颈”的社会性格。 四、 械斗、地方派系与治理的“边缘化” 清代台湾社会的核心矛盾,往往不在于中央政令的执行,而在于地方权力结构的重组。 4.1 派系政治的起源: 无论是闽南内部的“郊行”竞争,还是漳泉之间的族群对立,都催生了强大的地方性武装力量和政治派系(如早期的“庄头”势力)。这些派系通过对土地、水利资源的控制,以及对地方神明的祭祀主导权,构建起一套不同于官方的社会治理体系。械斗(如著名的“朱一贵事件”的后遗症、后期的“分类械斗”)是这种权力角逐最直接的表现。 4.2 水利与土地:看不见的权力分配者: 水是台湾农业社会的生命线。本书将探讨不同族群在争夺水源(如竹堑、彰化一带的水圳系统)的过程中,如何形成复杂的社会契约与冲突点。水圳的修建与维护,往往是由地方精英主导的公共工程,而谁能掌握水权,谁就掌握了地方的经济命脉和政治影响力。 五、 日据前夜的社会转型与现代性的萌芽 19世纪中后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压力,清廷被迫开放港口,台湾社会开始加速融入全球贸易体系。 5.1 茶叶、樟脑与外贸的冲击: 以大稻埕为代表的商业中心迅速崛起,传统的农业经济开始向商业贸易转型。这期间,闽南商贾凭借其对海洋网络的熟悉,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这种转型也加剧了传统社会内部的财富分配不均,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 5.2 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台湾人”概念的初步浮现: 随着西学东渐,少数受过教育的台湾士绅开始思考自身的历史定位与未来走向。他们通过地方志的编纂、报刊的创办,开始有意识地梳理“在地”经验,批判传统治理的弊病,并试图在“中国”的宏大叙事之外,构建出一种基于“土地”和“共同经验”的早期“台湾人”的集体意识。 六、 结论:多重历史叠层的景观 本书通过对闽南社会与客家社会在台湾拓垦史中的不同轨迹、互动模式及其在地化过程的深入剖析,展现了台湾历史的复杂性。我们关注的焦点,是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关于族群生存智慧、地方性权力运作以及对土地的情感依附的细节。台湾社会的底色,正是在这一系列迁徙、冲突、融合与再建构的过程中,被一点一滴塑造而成。它是一个由无数地方史、家族史、族群记忆层层叠叠构筑而成的、充满生命力的历史景观。 (本书内容聚焦于明清至日据前夜的汉人族群社会结构与地方史,不涉及特定的电子书章节内容或现代议题的深入探讨。)

著者信息

作者/林文彬
虎尾人,在台北工作10年,在大學任教16年,在電台主持16年,在政界打滾24年,推動社造28年,擔任過6個協會理事長。跑過2次全馬;鐵馬環島;登玉山及9座百岳;泳渡日月潭。
著有:《打造虎尾水岸城市》1999、《林文彬的社造時論》2002、《一個社造的偵探故事:是誰偷走了西安百貨街》2004、《印象・虎尾》2006、《台灣的第三條路-社區營造政治學》2015、《虎尾創生:生活首都》2022、《林文彬時論:從虎尾看世界》2022、《看不見的信:獨信陳良的十八封信》2022、《林文彬的議政白皮書——創新實現,說到做到:我在第19屆議會的78項提案》2022。

图书目录

【自序】
【新詩】
1. 雲林,妳忘記了甚麼?
2. 看不見的河
3. 你在虎尾看玉山
4. 海湧波浪,我的愛在糖果中燃燒(2019年第15屆雲林文化藝術文學獎新詩類第三名)
【散文詩】
5. 祖克柏們帶給人類的是一場災難?
6. 看不見的海
【散文】
7. 跟著村上春樹的異境跑
8. 看得見的城市
9. 二〇一八:一個會有虎尾斑的六房媽城市杯
10. 白水咖啡
11. 看不見的山
12. 一個小鎮和他們的畢業典禮
13. 我在虎尾的鄉下想你︰實踐諾言
14. 我們這一班︰混搭「和美織,虎尾巾」
15. 看不見的愛:寫給陳良先生的第二封信(2021年第17屆雲林文化藝術文學獎散文類佳作)
16. 危城之六輕症候群(2017年第13屆雲林文化藝術文學獎散文類入選)
【短篇小說】
17. 黑雲縣的秘密
18. 流水落花
【致謝】
【作者簡介】

图书序言

  • EISBN:9786260105815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0.9MB

图书试读

自序:
冀望從文學的角度出發,貼近在地生活,與關心雲林的未來,給自己留下美好的回憶,也希望讀者能感觸到家鄉的溫度,與亟需復健的記憶,並嘗試讓文學的作品能有一番實體建設的藍圖和想像。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和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虽然这本书是电子版,但那种精心设计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依然能感受到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尤其是某些关键转折点的段落设计,留白的处理方式,都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仿佛在无声地提醒读者:“请慢下来,注意这里。”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大家习惯于快速滑动的时代,这种刻意放慢节奏的要求,其实是一种宝贵的馈赠。它迫使我们暂时放下外界的喧嚣,沉浸在一个精心构建的世界里。我发现自己不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探讨关于身份认同、故土情怀这类深刻的主题。这本书的“重量感”,不是来自篇幅的冗长,而是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密度和情感张力,拿在手里(想象中)会是沉甸甸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着实令我惊艳。有时它流畅如水,描绘细腻的日常场景,读起来极为舒畅,几乎不需要费力去理解。可下一刻,作者会突然切换到一种非常精炼、近乎诗歌的短句结构,尤其是在处理角色内心极度挣扎或面对重大抉择的时刻,那种凝练的力量感会一下子击中人。这种风格上的高低起伏,保证了即使主题较为沉重,阅读过程也不会感到疲乏。它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轻柔的独奏,也有磅礴的合奏。对于一个追求阅读多样性和文学深度的读者而言,这种作者对语言的掌控力,是检验其功力的试金石。我个人非常享受这种在不同叙事声调间切换的感觉,它让整个故事的层次感更加丰富,也凸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绝非等闲之作。

评分

这本书在人物塑造上的立体感,简直可以拿来当教材用。每一个主要角色,甚至是那些只出场寥寥数语的配角,都拥有自己清晰的动机、矛盾和成长的弧线。我尤其对那位看似沉默寡言的老一辈角色印象深刻,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背后似乎都藏着一整段说不完的故事。作者没有急于去“解释”这些角色的行为,而是让他们的选择自然而然地在特定环境下发生,我们读者需要去抽丝剥茧,理解他们的困境。这种“让读者做功课”的叙事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很少在一本书里看到,角色的“缺点”和“优点”能被如此真实地并置,他们会犯错、会犹豫、会做出违心的决定,但恰恰是这些不完美,让他们显得如此真实可信,仿佛他们就住在隔壁,我们只是偷听到了他们生活的片段。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巧妙,每一个章节的转折都恰到好处地勾住了读者的好奇心。作者在铺陈背景信息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百科全书式灌输,而是通过角色的日常对话和内心的独白自然地渗透出来,让人感觉自己就像是跟在主角身边一起经历这一切。特别是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描绘,那种身临其境的画面感极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和火药味。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份精心制作的时间胶囊,里面封存了那个特定时代台湾社会细微的情绪波动和集体记忆。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闭上眼睛,细细回味那些描绘的场景,特别是关于人与人之间那种复杂又微妙的情感纠葛,那种在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无力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它赋予了文字一种温度和厚度,读完后,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久久不能散去,需要时间慢慢消化。

评分

坦白说,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题材的严肃性会让我感到阅读压力,毕竟要深入探讨一些社会议题,往往容易流于说教。然而,作者展现出惊人的平衡感,他用非常生活化、接地气的语言,将那些宏大的议题巧妙地融入到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之中。举个例子,其中描绘的某个小镇的市集景象,光是摊贩的叫卖声、食物的气味,乃至邻里间的寒暄,都活灵活现,让人瞬间联想到自己记忆中某个熟悉的角落。这种对“在地性”的极致捕捉,是许多外来作者难以企及的。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批判,而是充满理解与同情的注视。这种细腻的处理,让原本可能显得沉重的议题,变得可以被温柔地触碰,让我们得以在故事中找到自己与时代的连结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保持叙事力量的同时,也留给读者足够的解读空间,不把话说死,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