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你每天失敗,我也會陪著你:當親愛的人患上身心症,我們如何面對疾病、修復親密關係、拾起活下去的勇氣? (電子書)

就算你每天失敗,我也會陪著你:當親愛的人患上身心症,我們如何面對疾病、修復親密關係、拾起活下去的勇氣?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芝淑
图书标签:
  • 身心症
  • 疾病陪伴
  • 亲密关系
  • 心理健康
  • 家庭支持
  • 情绪支持
  • 自我疗愈
  • 疾病应对
  • 爱与关怀
  • 心理疾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媽媽對不起,我每天都好失敗。」
──女兒
 
「沒關係,原本人生就是不斷地失敗,
和我說說你的悲傷。」
──媽媽
 
對「活著」完全失去信心的女兒、
想讓女兒「活下去」的媽媽……
 
  當親愛的人患上精神疾病時,
  你我該怎麼做,才對彼此最好?
  ♥一本刻劃陪病者與身心症患者抗憂鬱的真實故事♥
 
  ★韓國Yes24書店讀者評價9.4分、Aladin書店讀者評價9.1分,一片動容好評!
 
  ▌「我過得不好,想從一路失敗的人生回頭。」──女兒
  她們的故事,是從女兒站在十樓高的陽台邊時開始。
  青少年時期就受憂鬱症所困的女兒瑞玄,
  在某次嘗試自殺、被父母發現之後,住進了精神病院。
   
  陪伴她住院的媽媽,每天用手機寫下女兒的故事,並傳訊息給自己,
  記錄下她們有時說話、有時不說話,有時波濤洶湧、有時平靜安然的抗病生活。
 
  她開始觀察女兒的情緒變化,回顧女兒的成長過程,思索憂鬱的成因,
  接著寫下離開精神病院後,她們如何在家中相處、試圖修補彼此的關係,
  並幫助女兒走出房間、找回對生命的興趣。
  漫長過程中,媽媽和女兒疏離的心,漸漸往彼此靠近了。
 
  ▌「我想寫下關於你的故事,你可以用畫畫回應我嗎?」──媽媽
  身為陪病者,經常會苦惱於如何照顧身心症患者、該說什麼話才不會說錯;
  陪伴的同時,偶爾也會忘記照顧自己的心。
 
  本書分享作者與憂鬱症女兒共同生活的應對智慧,
  女兒則以全彩圖畫及短篇文字回應。
  在圖文中,可以看見她們其實也經常犯錯、感到焦慮或後悔,
  但仍舊努力以各自的方法在理解對方,
  最終找到兩人間適當的距離,形成了全新的關係。
  
  ✦ 罹患憂鬱症,不會變成怪物
  罹患憂鬱症絕對不是變成「怪物」,
  敏感的憂鬱症患者們,其實很容易看出來別人也努力不想傷害他們。
  人與人之間的禮節,也適用於患者與家人之間,
  不要求對方完全遵照自己的想法,不隨意越界,
  一同建立並遵守規則,只要做到這些就夠了。
  
  ✦ 明天可能會犯錯,也可能會變好
  我可以保證,明天瑞玄依然會犯錯,但比起什麼都沒做的瑞玄,
  會犯錯的瑞玄反而更令人安心,誰知道呢?
  也許瑞玄現在想到明天,心情會變好也說不定。
  
  ✦ 學會相信,不要過度保護
  我過度保護的心情,就像麵團一樣越揉越遠、越揉越寬。
  畢竟只待在家裡,世界會過於狹小,如果女兒想要穿上運動鞋外出,
  現在的我會相信她、目送她離去。
  
  ✦ 沒有人會成為孤島
  在同一條船上的一家人,沒有人需要成為孤島。
  就算退一萬步來說,我們都是如島嶼般的存在,也需要打造一座連結橋梁。
  
  只要閱讀她們的故事,必定會想起某時期自己所經歷的憂鬱不安、
  和家人的衝突、自責與後悔,也會發現這些其實都可以找到方法度過。
  身心症患者和陪病者,是彼此的安全堡壘,也是最後的堡壘。
  
  【封面插畫理念】
  由作者瑞玄所繪製的封面插畫,以廣闊草原為背景,
  原本的概念是「媽媽的手牽著飛向天際、四處漂流的女兒」,
  但完成之後,看起來竟也像「孩子在拯救深陷沼澤的媽媽」,
  就像錯覺畫一樣,不同人在不同心境下,可能會產生不同解讀。
  無形之中呼應本書主旨,真正的陪伴是互相珍惜、互相諒解。
 
陪伴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志銘│《黃阿瑪的後宮生活》
  林承儒醫師│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瑪那熊│諮商心理師、關係溝通講師
  鄧善庭│諮商心理師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當身陷憂鬱症的黑洞裡,盡是無助、恐懼、折騰與煎熬。親愛的孩子別怕,這一路上,不讓你孤單。家人的支持與陪伴,將是你最溫暖的靠岸。」──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這本書是一對母女從『選擇』與『控制』的對立,到平衡『分開』與『同行』的生活故事。這也是一本『不是戰勝憂鬱症,而是承受憂鬱症』的故事。許多的『犯錯好過不做』,寫實地就像在診間上映的你我他。邀請身處憂鬱或想了解家人憂鬱的你,一起來細細閱讀。」──林承儒醫師,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
 
  「這是一本讀來相當『揪心』的書,家裡有人罹患憂鬱症,除了患者本身苦不堪言,陪在身旁的人更是如處在地獄般。這本書,將帶你從黑暗低谷處,看見細縫中穿透進來的微光,到頭來驚覺,原來那一切,都是愛!」──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別急著問『你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也別急著說『希望你能趕快好起來』;同理與接納,才是我們能給予最溫柔、也最有力量的陪伴。」──瑪那熊,諮商心理師、關係溝通講師
 
  「理解是我們對彼此最重要的溫柔,如果每個人都能對不熟悉的人事物多一份理解,這世界將會更溫和有愛。」──鄧善庭,諮商心理師
 
  「兩位作者長時間內同時受到了愛和傷害。雖然兩人曾經吵得好像再也不見面似的,但不久後又回到關心彼此的關係。她們的失敗,並非像一般人認為的因為不順利而誤事的過程,而是從錯誤開始,產生了切入點,進而逐漸變寬闊、變明亮的一段旅程。這段旅程令人心疼,卻也令人充滿共鳴。」──金敏兒(김민아),韓國作家
陪伴身心症親友,重建愛的連結:走出風暴,拾回生活希望的實用指南 當親愛的人被身心症的陰影籠罩,你是否感到無助、焦慮,甚至不知所措?這本書,是為那些正在經歷這場艱難旅程的你,準備的一盞溫暖而堅定的明燈。 身心症(Psychosomatic Illness),這個看似抽象的醫學名詞,一旦降臨在我們深愛的人身上,便會帶來真實而劇烈的痛苦。它不僅侵蝕著患者的健康,更像一場無聲的地震,撼動著整個家庭和親密關係的根基。面對那些檢查不出明確器質性病變,卻實實在在影響生活品質的症狀——從長期的疲勞、不明原因的疼痛、消化系統的紊亂,到難以言喻的情緒風暴——身邊最親近的家人和伴侶,往往承受著巨大的情感壓力與照顧負擔。 第一部:理解風暴的源頭——身心症的迷霧與真相 許多人對身心症存在誤解,認為這只是「想太多」或「意志力薄弱」。然而,真正的身心症,是生理與心理交互作用下產生的複雜現象,它不分貴賤,不論強弱,默默地在體內構築起難以突破的困境。 本書首先致力於破除迷思,提供清晰、專業卻不艱澀的知識基礎。 我們將深入探討身心症的形成機制:探究壓力如何透過神經內分泌系統,最終反映在身體的各個部位。理解其背後可能牽涉的童年創傷、未被處理的情緒積壓,以及現代社會快速生活帶來的耗竭感。我們不著眼於將其標籤化為「心理疾病」,而是強調它是一種「身心連結失衡」的狀態。這部分的內容,旨在幫助你從根本上理解你的親人正在經歷什麼,從而放下不必要的責備與苛求,轉而生出同理心。 我們將詳細區分不同類型的身心症狀,例如功能性腸胃疾病、纖維肌痛症、慢性疲勞症候群等,並解釋這些症狀如何與患者的心理狀態形成惡性循環。了解這些,是建立有效溝通與支持策略的第一步。 第二部:愛的試煉——當關係遇上疾病的衝擊 親密關係在面對身心症時,經常會經歷嚴峻的考驗。患者可能因為長期的不適感而變得易怒、退縮或依賴;而照顧者則可能在「過度投入」與「心力交瘁」之間擺盪。長此以往,曾經的愛意與理解,很容易被日常的摩擦、未被滿足的需求和永無止境的擔憂所取代。 這本書的核心,在於提供具體的工具,幫助你們在疾病的陰影下,修復和深化這份親密關係。 我們探討了「照護者倦怠」(Caregiver Burnout)的隱藏危機。許多照護者往往將自己的需求置於最後,最終精疲力竭,連帶影響了對患者的關懷品質。本書提供了實用的自我關懷清單與界線設定技巧,教導你如何學會「有節制的付出」,確保自己能夠穩定地站在對方面前。 同時,我們也著重於溝通的藝術。面對一位可能無法清晰表達自己痛苦的親人,如何避免「你又在裝病了」的指責,轉而使用「我感覺到……」的非暴力溝通模式?我們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對話腳本,教導如何溫和地探詢深層需求,如何肯定對方的痛苦,而非質疑其真實性。此外,本書也探討了如何重建「非病患角色」的連結,讓你們的關係不只圍繞著「誰不舒服」打轉,而是重新找回共同的興趣與歡樂的時刻。 第三部:拾起勇氣——從被動承受轉為積極共創 面對慢性且反覆的身心症,最大的挑戰往往是「看不到盡頭的疲憊感」。這本書不承諾速效的治癒,但它提供了一條通往「與疾病共存,並重拾生活掌控權」的道路。 我們鼓勵患者與家屬,將焦點從「如何完全消除症狀」,轉向「如何提升生活品質」。 書中詳細介紹了多種輔助性的自我管理策略,這些策略強調身心整合: 情緒的錨定與釋放: 介紹了正念(Mindfulness)、漸進式肌肉放鬆(PMR)等簡單易學的技術,教導患者如何穩定過度活躍的神經系統。 環境的微調: 如何優化居住與工作環境,減少潛在的壓力觸發因子。 尋求專業的協作: 清楚說明何時需要介入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CBT、接納與承諾療法ACT),以及如何選擇合適的醫療團隊,將身心症的治療視為一場跨學科的團隊合作。 更重要的是,本書強調「微小勝利的慶祝」。當大目標顯得遙不可及時,將每日的進展拆解成極小的單位——成功地散步十分鐘、睡了比昨天多半小時的好覺、順利地完成一次坦誠的對話——並給予彼此真誠的肯定。這些累積的微小成功,正是重建「我能掌控生活」信念的基石。 結語:即使在最深的夜裡,愛亦是火炬 這段旅程是漫長而孤獨的,但你並不孤單。這本書的最終目的,是為每一個身處風暴中的你提供一個支持的框架。它提醒我們,身心症或許無法一夜之間消失,但「活下去的勇氣」,並非來自於完全健康,而是來自於我們選擇在不完美中,依然堅守對彼此的承諾。 陪伴,不是一種犧牲,而是一種有力量的選擇。讓我們一同學習如何更智慧地去愛,更堅韌地去生活。 --- 本書適合對象: 身心症患者的配偶、伴侶或主要照護者。 正在經歷親人健康危機,感到迷茫、憤怒或無力的家人。 希望深入理解身心症機轉,並學習有效支持技巧的專業人士(社工、心理諮詢師或初級醫療人員)。 所有相信愛與理解是療癒基石的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崔芝淑
 
  大學主修德國文學,畢業後曾在《錄像電影》、《銀幕》等電影雜誌擔任記者。《不可能的任務》上映那一年,生下了《就算你每天失敗,我也會陪著你》的共同作者:大女兒瑞玄。後來,她一邊在雜誌寫文章,一邊養育三個小孩。
 
金瑞玄
 
  從小學開始喜歡漫畫和偶像,以此為契機開始畫畫。升上國高中,經歷了波濤洶湧的青春期。高中畢業後雖然進入大學設計系,但期間反覆休學和復學。目前致力於將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轉化為圖像,製作成各種設計商品販售,曾在Tumblbug出版繪本《幼利之夢》。現在正因憂鬱症接受諮商治療。本書所有插畫皆由金瑞玄繪製。
 
譯者簡介
 
陳聖薇
 
  旅居韓國近十年,現為自由譯者。喜歡透過文字翻譯傳遞韓國的日常、韓國的生活、韓國的各種不同能量。譯作有《為了好好活著,我們最終走向更壞》、《少數意見》、《網軍部隊》、《為愛重生:找尋希望的翅膀》、《我已經忍你很久了!》、《在意別人而受傷,怎麼找回快樂》等書。

图书目录

好評推薦
作者序/對我說說你的悲傷
 
第一章/下定決心的那一天
1│你,為什麼要尋死?
2│下定決心的那一天
3│在精神病房尋找焦慮的和平
4│媽媽不幫忙也沒關係嗎?
5│在安全線內遇到的人們
6│出院,再次回到家
 
第二章/許久前的未來與女兒的足跡
7│對焦慮相當敏感的孩子
8│兩次霸凌與轉學
9│在房間度過的歲月
10│那些事情沒有停止過
11│我不想要成為一流
12│像是掉落夢遊仙境的愛麗絲
13│媽媽,我不知道這裡是哪裡
14│我每天都好失敗,對不起
 
第三章/分開和同行的方法
15│腦補與心理操縱
16│現在就是禮物
17│試著停止自我厭惡
18│媽媽與女兒的障礙物賽跑
19│不論藝術是什麼,治療優先
20│瑞玄與流浪貓的同居生活
21│與貓貓一同走向宅宅世界
22│帶來希望的電影
23│不是戰勝憂鬱症,而是承受憂鬱症
24│比起什麼都不做,失誤還比較好
25│我們各自的時差
 
第四章/守護女兒,也守護自己的人生
26│禁止過度保護與漠不關心
27│遵守原則與擁護界線
28│不要一同搭上情緒的雲霄飛車
29│是家人,才要有距離
30│網路成癮和現實世界
31│我最喜歡的事情
32│有用的小事
33│對話的力量
34│扭轉死亡的勇氣
35│我,媽媽的素顏
 
在尾聲之前/為了現在而選擇
尾聲/閃閃發亮的漂流星星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90437
  • EISBN:978626349047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7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對我說說你的悲傷
 
  一直以來,當我發現某種工作還不錯時,都會馬上跟孩子們說,這個工作不錯。舉例來說,和孩子一起去看電影,發現劇情很棒時,我會說「你們也有寫劇本的天分,可以試著寫看看」;看見設計得不錯的海 報時,會鼓勵說「你們也可以往平面設計的領域發展」;或是略微試探地說「只要日子過得下去,當影評人也不錯」。
 
  當然,我三個孩子都喜歡看電影,所以我們也將此視為半真心、半開玩笑的對話,每次孩子們都會悄悄地推推我的背說:「媽媽也可以試試看,現在還不算晚。」
 
  「我?這個年紀?」
 
  先生跟孩子們合送我筆電,是在大女兒瑞玄從精神病房出院後的一個月,那時我每天都像在寫日記似地,用KakaoTalk記錄承受著憂鬱症、認真熬過每一天的瑞玄的故事,卻不知道該傳給誰。最後,這些草草寫下的文字,收件人當然就是「我」自己。發現這件事的家人決定送我筆電,督促我正式開始寫文章。看來,為了我的生日禮物,家人做出相當大手筆的決議。
 
  然而筆電卻漸漸積了灰塵,因為我依然無法拋棄之前的方式,獨自一人在KakaoTalk寫下紀錄。直到某天,我收到鄰居姐姐傳來的一長串訊息,就在這位一直以來聽我講述瑞玄憂鬱症故事的姐姐,也將她兒子罹患焦慮症的故事詳細記錄下來時,我才終於提起勇氣。
 
  那些不說,就不會知道的故事,時而細微、時而恐懼、時而顧慮自尊的那些故事,要說出口才能知道真相。關於我女兒瑞玄的憂鬱症故事也是一樣,當我主動向人提及我與女兒的故事時,面前的某個人就會願意跟我說說他的故事、他的寶貴經驗,每一次都是如此。彼此只是因為沒人先開口,而猶豫著該不該說,但我們獨自承受的悲傷其實比想像中還要多。
 
  在那之後,我終於打開筆電寫下我與瑞玄的故事,而這一次,我要將我自己及家人受困於憂鬱症的辛苦歲月,說給許多母親與女兒聽,這些母親與女兒就是我內心設定的收件人。因為想跟他們說說這些故事,我鼓起勇氣邀請女兒一同寫這本書,我想喚醒對於活下去「至死」都沒有自信的女兒、被憂鬱症糾纏而身心受創的女兒。
 
  我認為要讓瑞玄「活下去」,就必須讓瑞玄從她最拿手的事情做起,因為瑞玄即使在最辛苦的瞬間,也不曾停下畫畫的手。
 
  至於同意媽媽的提案、願意一同寫書的瑞玄,在中途也曾出現是否該放棄這個計畫的想法,畢竟我以文字、瑞玄以繪畫表現內心的方式,總是會觸碰到我們不想回想起的回憶。這時便需要我的信心與說明,不過更迫切需要的,是瑞玄的勇氣與決心。
 
  瑞玄所繪製的封面,以廣闊草原為背景,媽媽的手牽著飛向天際的女兒的手,瑞玄說:「這是媽媽緊抓著雙腳無法踏地、四處漂流的我。」不過,也有人看了這幅畫之後說:「像是粉紅頭髮的孩子在拯救陷入沼澤的媽媽。」就像有時候看起來像兔子,有時候看起來又像鴨子的錯覺畫般,每一次重新看瑞玄的畫作,就會有許多不同的解讀。
 
  理解憂鬱症、走過憂鬱症的母親與女兒,承受了痛苦、愛、悲傷,或許還有希望,我一一記下這些歲月,想盡可能地讓我們提起勇氣傳遞的故事,可以觸碰到某個人的內心,就算不足夠,仍希望能給予些許光明,給予現在正罹患憂鬱症的你,或是因為身邊的人們處於這情況,而獨自悲傷的你。
 
  「對我說說你的悲傷,我也會和你說我的。」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作者顯然在身心醫學和心理諮商領域有深厚的實戰經驗,因為書中的案例和建議,都帶著一種經過時間淬鍊後的紮實感。它沒有提供快速的「治癒」保證,這點我非常欣賞,因為真正的療癒本來就是一條漫長且曲折的路。我尤其喜歡它對「如何自我照顧(Self-Care)」的著墨。很多時候,照護者會因為長期處於高耗能狀態而燃燒殆盡,這本書提醒我們,照顧好自己,不是自私,而是維持這段陪伴旅程的必要條件。書中提到的一個觀點令我印象深刻:如果我們自己先倒下了,那麼陪伴者和被陪伴者都會失去支柱。這種務實而溫柔的提醒,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不是空泛地喊口號,而是提供了一套可持續的生存策略,讓人在風暴中,還能找到固守內心平靜的方法。這是一本我會推薦給所有正在經歷親密關係挑戰的人必讀的好書。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看到書名,我還擔心內容會不會太過沉重或充滿了過度的感傷。畢竟談到「失敗」和「疾病」,很容易陷入悲情敘事。但閱讀後發現,這本書的基調非常積極向上,它探討的「勇氣」,不是那種一廂情願的樂觀,而是源自於深刻的理解和接受現實的勇氣。作者對於「拾起活下去的勇氣」的詮釋,跳脫了傳統心靈雞湯的框架,它強調的是微小的、日常的勝利,像是今天願意開口說話、願意接受幫助,這些都是需要極大能量的行動。對於身邊有這樣病症的朋友,最怕的就是「被貼標籤」或「被過度期待」,這本書非常小心翼翼地處理了這些敏感的議題,它提供了一個安全場域,讓讀者可以誠實地面對「這段路很難走」的事實,卻又不會被絕望感吞噬。它給了我一種穩紮穩打的力量,告訴我,每天進步一點點,即使是倒退了,重新開始也永遠不嫌晚。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動且實用的地方,在於它處理「家庭動力」的層面。身心症往往不是單一個人的戰鬥,它會像漣漪一樣擴散到整個家庭結構中。我身邊有親戚就是因為類似的狀況,導致家庭成員間的關係變得非常僵硬,每個人都小心翼翼地走路,深怕一句話說錯就引爆了某個人的情緒。這本書很誠懇地分析了這種「共依附」的現象,並且提供了如何重建家庭內部的支持系統的建議。它不只是寫給病患的伴侶看,對於父母、兄弟姊妹,甚至身邊的朋友,都有極大的啟發性。它教導我們如何從「拯救者」的角色退出來,轉而成為一個「共同面對者」。閱讀完畢後,我對於如何與那些不理解或指責病患的家人溝通,有了更清晰的策略和更堅定的心態,這部分對於我來說,價值遠超過一般書籍的深度。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即使是像我這樣通勤時會用手機閱讀的人來說,內容的層次感也掌握得很好。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探討「修復親密關係」時,沒有將責任完全歸咎於任何一方。在面對身心症這種複雜的狀況時,兩人都需要學習如何重新定義彼此的角色和界線。書中有一章節專門在討論「界線的藝術」,這在華人社會中特別重要,因為我們習慣於把「為對方犧牲」視為愛的最高表現,但作者點出了,過度的包辦或介入,反而會剝奪了病患自己找回力量的機會。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時會停下來,在腦中快速對照自己生活中的情境,發現很多過去處理不當的衝突點,其實都是源於害怕「放手」的焦慮感。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在愛裡面藏有的控制慾和不安全感,然後溫柔地引導我們轉向更有建設性的支持方式。對於長期處於高壓照護狀態的朋友,這本書絕對是心靈SPA等級的。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讓人覺得心頭一暖,光是「就算你每天失敗,我也會陪著你」這句話,就道盡了許多伴侶或家人在面對長期疾病時,心底最深層的渴望。我最近剛好在處理一些關於家人健康狀況的狀況,讀完這本書後,感覺像是抓到了一根浮木。作者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身心症」這個常常被誤解的主題,不只是單純介紹醫學知識,更深入探討了在疾病光譜兩端拉扯時,愛與陪伴的重量。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教科書,而是充滿了人味和溫度的對話。書中對於「如何好好溝通」這一塊著墨特別深,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關心對方,但實際上可能只是在給對方壓力,這本書提供了一些非常具體、可以馬上套用的溝通技巧,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在互動中的盲點。特別是關於「如何允許對方失敗」的部分,簡直是醍醐灌頂,畢竟愛一個人,不代表要他永遠堅強,而是接納他的脆弱。整體來說,它提供了一個讓家屬和病患都能喘口氣、重新調整步伐的空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