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 (電子書)

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素菲
图书标签:
  • 敘事治療
  • 心理治療
  • 諮商
  • 個案研究
  • 治療技巧
  • 電子書
  • 心理學
  • 人本主義
  • 後現代主義
  • 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所謂的心理治療師,並沒有辦法治療任何人;
所謂的被治療者,那是因為他們準備好要改變自己。

  發展於二十世紀末的敘事治療,吸納後現代與社會建構論述的養分,將來訪者的困境放在社會脈絡下審視,不再將焦點關注於個人的「問題」上。此種迥異於傳統心理治療的視點,為近年的心理治療開創出一條嶄新的途徑。

  本書作者黃素菲教授以15年來深耕敘事心理學研究、教學及實務的經驗,爬梳敘事治療大師們的核心思想,並輔以圖表對照、華人案例及東方佛道思想,說明敘事治療的核心世界觀,讓奠基於西方後現代哲學的敘事理論讀來舉重若輕。

  書中以「敘事治療三重山」的概念,解釋來訪者對困境的描述如何經歷了「被建構、解構、再建構」的過程,進而挪移了視角,心境也隨之變化。此外並以具體案例示範如何使用各種問話、回應與介入技巧,與來訪者一同揭開困境、發掘動機、化作行動。敘事治療方法宛如一面反映社會的鏡子,讓治療師與來訪者合作無間,將華人世界常見的婆媳關係、大齡女子、成績掛帥、好人議題等困境背後所隱藏的主流價值與論述影響力各個擊破。

  作者不僅分享自己在生涯諮商、督導實務上的經驗與方法,更講述她與敘事相遇的歷程,以及循著大師步伐履行敘事精神的一路所見,為從事相關研究或實務訓練的讀者,提供了絕佳的學習與應用途徑。
 
  這是一部精雕細琢的敘事治療精品。作者經常反覆閱讀了三、四篇敘事原典,才落筆了三兩句話;而為了斟酌一兩句話,又必須回頭咀嚼三、四篇敘事論文。如此上窮碧落下黃泉,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知性與感性的交融,專家知識與在地知識的映照;全書廣度與深度兼備,既宏大又細微。

――金樹人(前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名人推薦

  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吳熙琄(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和執行長)
  金樹人(前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林美珠(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曹中瑋(諮商心理師)
  楊 蓓(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長)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叙事治疗的精髓与实践的电子书的详细简介,不包含您提到的特定书名及其内容: --- 书名: 《重塑人生剧本:叙事疗法的核心理念与临床应用》 作者: 麦克·戴维斯(Michael Davies) 电子版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内容简介: 在人类经验的浩瀚星空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主角与最终的编辑。我们如何理解过去、如何应对当前的困境、又如何展望未来,都深植于我们讲述自己的方式之中。《重塑人生剧本:叙事疗法的核心理念与临床应用》 是一本深入探索叙事治疗(Narrative Therapy)精髓的权威指南,旨在引导读者超越问题的表面,进入个体生命故事的深层结构,从而实现赋权与变革。 本书不仅是对一种心理治疗流派的理论梳理,更是一份实用的、充满人道关怀的实践手册。它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工具箱,帮助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任何对人类关系和个人成长感兴趣的读者,掌握如何协助个体或家庭“解构”那些限制性的、由社会文化建构的叙事,并“重构”出更丰富、更有力量、更符合其价值观的生命故事。 第一部分:叙事哲学的基石——理解故事的力量 叙事治疗的根基在于一个核心信念:问题本身不是人,而是人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被困住,往往是因为我们被那些主流文化、家庭期望或创伤经历强加的“坏故事”所定义。 本书开篇深入探讨了叙事哲学的思想源流,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社会建构论以及批判理论对叙事取向的深刻影响。我们考察了“话语”(Discourse)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实感和自我认知。作者清晰地阐释了,我们所说的“事实”,其实是我们通过语言和文化镜头过滤后的故事版本。 核心章节聚焦于: “问题外化”的艺术: 如何将“抑郁症”、“焦虑”或“失败者心态”等标签从个人身份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个可被审视、可以被挑战的对象。这一步骤是叙事工作中最具解放性的时刻。 主流叙事的批判性反思: 探讨社会对性别角色、成功标准、家庭结构等问题的预设叙事,以及这些叙事如何无意中压制了个体独特的经验。 第二部分:叙事实践的核心技术——对话即治疗 叙事治疗的魅力在于其合作性、非权威性的咨询关系。作者强调,治疗师不是知识的拥有者,而是“共同的探险家”,与来访者一起挖掘故事的细微之处。 本书详细介绍了叙事治疗中关键的对话技术,这些技术旨在帮助来访者发现那些被忽略的、能支持他们实现目标的“例外故事”(Unique Outcomes)。 关键技术解析: 1. 疑问的艺术(The Art of Questioning): 重点介绍如何使用探索性问题(Deconstructive Questions)——例如“当这个(问题)出现时,你做了哪些与它对抗的事情?”或“你认为这个(问题)希望你相信什么?”——来细致地描绘问题的影响范围和来访者的能动性。 2. 外部化对话的深入应用: 教授如何帮助来访者给“问题”命名、探究其“动机”、理解其“盟友”和“策略”,从而使来访者从受害者身份中站出来,成为对抗问题的行动者。 3. 重构与意义建构: 在外化之后,工作转向“重构”。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见证者(Witnesses)的引入、书信写作(Therapeutic Letters)以及公开庆典等仪式性实践,来巩固和庆祝新的、有能力的故事。 第三部分:叙事治疗在特定情境下的应用 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叙事治疗在不同临床场景中的灵活应用,展示了其跨越不同文化和问题领域的适应性。 重点应用领域包括: 创伤与悲伤辅导: 如何帮助幸存者将创伤经验整合进一个更广阔的、关于“生存与恢复”的叙事中,而非被“受害者”的单一故事所定义。 家庭与伴侣治疗: 探讨如何揭示家庭中相互纠缠的、限制性的系统叙事,并共同构建一个多重声音、相互尊重的合作故事。 身份探索与文化敏感性: 鉴于叙事深深植根于文化背景,本书特别强调了治疗师如何保持文化谦逊,理解边缘化群体所承载的压迫性叙事,并支持他们构建具有抵抗精神的身份故事。 青少年辅导: 针对青少年发展中对自我认同的迫切需求,如何运用叙事方法协助他们从同伴压力或学业失败的负面叙事中抽离出来,确认自身的价值与天赋。 总结:成为故事的赋权者 《重塑人生剧本》 旨在培养一种治疗哲学,这种哲学相信每个个体都拥有未被充分讲述的、充满希望和力量的经验。它不仅仅是教会读者“做什么”,更是启发读者以一种更具敬意和好奇心的方式去“倾听”。通过掌握叙事治疗的精妙对话艺术,读者将能够帮助他们的来访者,从被动的角色中走出来,拿起笔,成为自己生命故事的积极重写者,迈向一个更真实、更有意义的人生篇章。 本书适合所有致力于深化临床技能、寻求更具人文关怀和赋权取向的治疗模式的专业人士阅读和参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素菲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加拿大約克大學博士後研究。專長為個別與團體諮商、生涯諮商、敘事治療、存在議題、自我認同、人際關係與溝通、情緒調適等。譯有《敘事治療三幕劇》、《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人際溝通》、《夫妻溝通成功七律》,另著有《組織中人際關係訓練》等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1] 彼此說故事之為社會行動/丁興祥
[推薦序2] 敘事治療的詩意與禪風/林美珠
[作者序] 以平安養,靜心前行

第一篇  敘事治療的理論與基礎

第1章  敘事治療理論:回顧與統整
麥克‧懷特和大衛‧艾普斯頓
吉兒‧佛瑞德門和金恩‧康伯斯
吉姆‧度法和蘿拉‧蓓蕊思

第2章  敘事治療的知識論
敘事治療的哲學基礎
後現代理論與敘事治療
社會建構論如何影響敘事治療的知識論立場

第3章  敘事治療心理師的世界觀
敘事治療心理師的世界觀
傳統心理治療與敘事治療的比較
敘事治療的假設

第二篇  敘事治療的研究與實務

第4章  敘事治療歷程
來訪者身陷「問題故事」的生活世界
鬆動主流故事,以「離」開被建構的問題故事
穿梭在共寫與重構故事的歷程

第5章  敘事三重山
被建構的、解構的與再建構的敘事
敘事的治療機轉
敘事治療的假設、特徵與介入技術

第6章  敘事治療的方法與介入技術
反思性的問話
開啟空間的問話
解構式的問話
意義性的問話
發展故事的問話
較喜歡選擇的問話

第三篇  敘事治療的應用

第7章  敘事理論與生涯實務
敘事與生涯
過去故事——鬆動原則
現在故事——吸引子原則
未來故事——想像力原則
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

第8章  敘事取向的督導模式
敘事取向諮商督導的信念
敘事取向的諮商督導關係
敘事取向團體諮商督導模式

[附錄1]中英文參考書目
[附錄2]延伸閱讀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1032
  • EISBN:978986357103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3.9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1

彼此說故事之為社會行動
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


  定位之重要

  開車的人都知道前輪的「定位」是很重要的事,如果前輪定位有問題,那事情就大條了。不只是開車不順,甚至不知開到何處,如果操作不當還可能出車禍。「定位」(positioning)不可小覷之。這不只限於開車,人生、學術研究、專業實踐也是如此。

  然而,要「重新定位」並不易,往往要「用功的轉,勿原地踏步」(宋文里老師語)。學術及研究、實踐之定位可能要面對「理論、研究與實務」間的分裂與掙扎。我在 2006 年《應用心理研究》主編一個專題,就是在探討「心理學的定位與開展」的議題;「重新定位」是個「典範轉移」的問題,它不只是邏輯的、方法的,也是歷史的、社會及文化的問題。

  「質性心理學」的興起,就是對傳統心理學的挑戰與翻轉,就是心理學的「典範轉移」。肯尼斯‧格根(K. Gergen)在《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Therapy as Social Construction)一書中,即論及「心理治療」典範定位及轉向的議題。格根在心理學界,尤其是社會心理學在初露鋒芒時,就大膽地挑戰了心理學的一些基本預設問題。他已開始反思「典範」定位問題,也許會被人視為「麻煩製造者」,換個視角,也可以視為典範的「翻轉及建構」者。

  我是在 1980 年赴美讀書,修習的領域是「社會及人格」心理學,沒想到在上研究所的一門討論課,教授要我們讀一篇格根的文章:〈社會心理學之為歷史學〉(social psychology as history)。回想當時好像遭到當頭棒喝,原來心理學並不如原先的預設是門「自然科學」。格根文中反覆論證,說明心理現象,尤其是社會心理現象,是脫離不了「當時」的時空條件。而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及「現象」是鑲嵌在(embedded)特定的時空脈絡中。而現代心理學卻是採取「去歷史」(ahistorical)的方式定位心理學。當年受到格根的震撼,一直銘印在心,原來學術有「定位」問題,而且茲事體大。

  素菲這本《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可以說是心理學重新定位的故事之一。

  心理療癒之為社會建構

  席拉.邁可納米(Sheila McNamee)及格根於 1992 所主編的《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宋文里譯,2017),就是在提出「社會建構」作為心理治療的知識論取向。這是不同於傳統的治療「視框」,重新定位了心理治療或療癒的方向。這對二十五年後台灣的「諮商及心理治療」領域,仍是深具啟發性之心理學視野。心理治療要走出「醫療體系」、「數據」及「診斷手冊」,將案主「病理化」「本質化」,這種「專家」模式(現代主義模式)翻轉朝向以「案主」中心,治療者與案主可以「對話」「協商」,彼此共感,共行,進而共舞,共創「新故事」,彼此共建「在地的」「社群的」「共同參與式」的「後現代模式」。這種「新版本」的心理治療故事,是需要大夥一起重建的。改變的契機,可出於一念及機緣。而「視框」之轉換,頗為關鍵。如何打破原有對人的「囿限的存有」觀,而進入一種格根所謂的《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Relational Being: Beyond Self and Community)。新的「關係論」典範,係對西方啟蒙時代以來的「個體論」(個人主義)傳統提出異議,轉向將人視為彼此共處於關係之中。在關係中能彼此對話,生命及故事可在彼此共生、共感、共建,互動的關係土壤中,或可開出新的花朵。這是須要用力轉向的。

   素菲這本書,可以說是承接這一學術轉向的脈絡,以在地實踐的經驗實例,為台灣心理學的重新定位,增添扭轉的馬力。

  結伴攜手共行之必要

  如果我們將「文」視為彼此「交談」或「書寫」,這樣的預設成為一種集體行動,是可以翻轉傳統學術的方向。傳統的學術書寫將「研究」「理論」的價值放得最高,而後才是「應用」及「實踐」(社會行動)。「我知道,我發現」優先,然後才是「我要告訴他人」。但在格根的《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觀點下,反而要翻轉這個優先順序,將原來的「知」優先,改為「行」優先。「知」之所以發生只能透過社會參與。研究行動之能讓人明白及值得動手,正是因為有一種先於該行動本身的「關係」使然。其順序是「我與他人交談,故我能知」。「與他人交談」的重要性優先於做研究。這是一種以「文」會友。

  「敘事研究」(narrative inquiry)作為「質性研究」之一種,便是轉換傳統心理學以「工具」取向對待研究對象。研究只是爲研究者獲得所要的資料(數據)。敘事研究卻將研究對象視為「故事的相遇」(Narrative encounter)。彼此像是一種友誼關係,一種夥伴關係。這是可以一種默默地進行,彼此信任,或局部地參與他者的生活世界,彼此共同努力建構一種好的社會,以友輔仁。這是將彼此看成「關係的存有」。敘事研究是一種故事的遭遇,可以廣泛的應用於人文及社會科學的不同領域。也可說是一種社會科學的運動。可為弱勢者發聲,可以重新建構自己的「自我認定」(self-identity),進而可彼此共同說故事。一起共說,共感,找到彼此的共在。大夥一起行動,彼此增能(enable),培力(empower),這便是「敘說與行動」。格根認為敘事研究,可以是「人學研究」(Human Research)的另類發展。

  典範翻轉難,畢竟人在江湖。敘說研究在心理學界,自從 1986 年薩賓(T. Sarbin)出版《敘說心理學》(Narrative Psychology)算起來也超過三十年。在國內推動「敘說研究」也超過了二十年。走不一樣的路,往往要困知勉行。還得立志及自我確認。在諮商與心理治療這行,在研究與實務之間,一直有著分裂的掙扎與痛苦,這不只是個人的問題,也是許多前輩們的問題,更何況身處不同的文化及歷史脈絡,又會面臨在地化的問題。翁開誠(2004)〈當Carl Rogers遇上了王陽明:心理學對人文心理與治療知行合一的啟發〉文章中,就清楚地描繪這樣的專業處境。

   素菲這本《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也可說是她一路困知勉行的結果。當年她去加拿大遇見雷尼(David L. Rennie)便開啟了人文主義詮釋學方法論,也接觸到「社會建構論」的前輩們的著作。開啟了新的「視框」。難能可貴的是她不只是研究及實踐,還將經驗及個人的反思寫下來。這本書可以說是對自身行動的反思吧。在這本書中,她不但回顧了敘事治療的前輩們的理論、學思歷程,以及他們實踐的故事。她還十分用心地整理、詮釋了「敘事治療」哲學基礎(現象學、現象心理學、後現代理論、社會建構論等)。這是不容易的工作。哲學思想各有其源頭,彼此的基本預設也不完全一致。要能彼此匯通並容納差異,和而不同之不易。

   她在文中自述自己過去有一種「學究」的堅持,認為要先弄通學理才能進行應用。但她反思到自己的「古板」。如今能夠「放下」,困知勉行,一面做一面反思,知行可合一(心即理),也是一種殊途同歸之路。這種摸索前行,「敘說與實踐」,能參與他人之世界,共行共舞,說說自己也聽聽他人的故事,或可召喚出故事療癒的建構社會之學。

   這樣的工作需要結伴且同行,心理學(心理治療)是朝向他人的。本書的後半部即在介紹「敘事治療研究與實務」,特別介紹了「敘事三重山」(黃素菲,2016)及「敘事治療與介入技術」。這是「敘事治療」的方法及技術,屬操作的層次,可為初學者進入這個領域頗為實用的方便法門。「敘事典範」不只可應用於臨床及諮商領域,也可以跨學科、跨領域的應用。素菲在這本書最後的第三篇,是將敘事治療應用於「生涯諮商」(Career Counseling)以及「諮商督導」。這當然也是她累積了十多年的從事生涯探索及督導經驗談。

   說故事的療癒或遭遇可為人文心理學建構出一條另類途徑。這樣或可化解學術上研究與實踐之間的斷裂。本體上我們都是《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路是人走出來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結伴攜手共行,可如跳探戈,可共舞出一個美麗的未來。
 
推薦序2

敘事治療的詩意與禪風
林美珠/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敘事治療引進國內多年,在助人專業引起很大的迴響,而近年來學術社群對於敘事治療的探討亦方興未艾。對許多專業助人工作者來說,敘事治療是一個很有魅力的治療學派,其「去病理化」的人文特質吸引著許多學者及學生的注意。
很高興諮商與輔導學術界能有一本屬於國內的敘事治療專書出版,特別是用中文這樣的「語言」書寫成的敘事治療,讀起來格外的親切。素菲對「語言」的掌握力很強,能善用一些古籍典故,例如庖丁解牛、老子、金剛經……等,又如第五章當中藉三重山比喻敘事治療的歷程,在學術的生硬質地上畫龍點睛,讓這學術著作多了一些平易近人的味道,這同時也是中文世界的獨特韻味之所在,讓人讀過後對敘事治療產生不同的理解與想像。素菲筆下的敘事治療別有一種特殊的詩意與禪風。

  本書內容豐富,涵蓋理論基礎、治療實務與應用三個部分。在理論基礎方面,素菲回顧了當代敘事治療重要學者/實務工作者之理論、敘事治療的知識論、還有敘事治療心理師的世界觀,鋪陳出敘事治療的理論背景。敘事的概念及理論基礎是跨學科及專業領域的,要從中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誠屬不易,素菲在這個部分付出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其來回考究與查證的精神令人佩服。在敘事治療實務方面,素菲以自身的研究及實務案例作為敘事治療實務之說明,補強了過去國內研究/實務工作者僅能參考國外案例之缺憾。從這個章節看到素菲在敘事治療實務中融入了靈活性,貼近本土的個案世界,以三重山的比喻重新詮釋敘事治療的內容也相當精采。在敘事治療的應用方面,生涯實務以及諮商督導之應用,這兩處連結亦為本書之亮點。還有,生命自傳S生命線的練習活動,對許多的學習者來說非常有幫助。

  在這本書當中,我看到的不是敘事治療的技巧操作,而是素菲多年來在實務現場的反思,在實務與理論之間穿梭的用心,以及對於人的真心關懷與聆聽。本書全文文筆流暢,易讀易懂,對於華人世界從事敘事治療的學習者來說可以提供敘事治療的理路基礎;對於敘事治療的實務者來說,可以提供敘事治療技巧應用之法;而對於敘事治療的教育訓練者來說,則提供了一個可以帶領學習者學習的架構。我由衷的推薦。

作者序

以平安養,靜心前行


  最早發想寫本「敘事治療」書的種籽,大約是 2008 年 11 月的事,應邀出席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的「2008 第二屆中國職業生涯規劃國際論壇暨 GCDF 全球峰會」,主講《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理論篇》,獲得很正面的迴響,當時大陸很少聽到敘事治療的聲音。隨即陸續將 PPT 改成專文,也陸續零星撰文,後來在 2011 年和 2013 年都草擬過書籍的章節目錄,現在看來那些目錄顯得「華而無實、大而不當」,但是從此寫這本書的筆就沒有停過。

  機構的或個人的諮商督導實務,每每有感也會寫成「段落」;陸續邀約的演講、工作坊,準備過程或現場有所感悟者,也會配合翻查文獻而將 PPT 轉成較為順暢完整的「文本」;偶而接案、閱讀、生活中或有體驗者,也會立即寫下「心得」;2012 年連續兩學期在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所」開設「現象學與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累積了一些筆記;2014 年去上海交大訪問半年,完成了敘事治療知識論的章節;加上 2014 到 2017 年陸續發表刊登的研究論文等。這些都在這本《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的文稿花園裡,四散成橫枝蔓葉的各色草花、樹木,等待著被剪輯。想來先有個「不切實際」的目錄,也是必要的過程。

  催促讓這本書得以真正「上路」,跟參加了 2017 年 6 月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來台三天的「敘事治療在伴侶與家庭中的運用」的工作坊有直接關聯。三天浸泡在敘事治療的現場裡,突然間感覺自己手上有一台遙控的空拍機,從一種鳥瞰的視角,比較具體看出這本《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書本的輪廓和定位。重新落實書籍的目錄,當場跟心靈工坊的桂花老友約定,10月給出整本書的初稿。

  本書共分三部分、八章。第一部分是敘事治療的理論與基礎,包括:敘事治療理論的回顧與統整、敘事治療的知識論、敘事治療心理師的世界觀;第二部分是敘事治療的研究與實務,包括:敘事諮商歷程、敘事三重山、敘事治療的方法與介入技術;第三部分是敘事治療的應用,包括:敘事理論與生涯實務、敘事治療的諮商督導。內容雖有部分依據自己的研究論文,但為了閱讀的順暢性,幾乎大幅度改寫與重整。

  本書得以問世,過程中萬分感謝編輯林妘嘉的投入,我們來回超過50次以上的信件往返,妘嘉細膩而認真,在段落順序、語句表述、訛誤修正等給予諸多寶貴的意見,我們爭執最多的是關於引用作者的格式,最後是互相都退讓一步。不禁想到《天才柏金斯》(Genius)這部電影,描述編輯柏金斯做一個「收服」費茲傑羅、湯瑪斯沃爾夫及海明威等文學家的過程,也許比黑山道士「降妖」還要磨人。我雖不是偉大的作家卻同意片中傳達的意念:作家的作品有如原石,編輯讓珠寶經由打磨或設計,更加綻放本身的光采。

  書寫完了,仍覺得心虛,概念繁複抽象、具體實例不足;西方理論挪移、本土深耕欠缺。或許,就得這麼吊過書袋,我才能放得下!距離「不徐不疾,得於手而應於心」還太遠,遑論「放鬆,學走路;讀書,過生活」。期勉自己繼續「以平安養」,靜心前行。
 
黃素菲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 316 研究室
2018 年,初春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厚厚的書,我花了將近一個月才慢慢啃完,不是因為它難懂,而是內容太紮實,我得時不時停下來,對照自己過去的一些經歷,做一些深刻的反思。它打破了我對傳統治療模式的刻板印象,過去總覺得心理師應該是那個掌握全部知識的權威,但敘事治療的精髓顯然在於「去權威化」。書中強調治療關係的平等性,治療師更像是一個「合作的夥伴」,協助案主釐清他們內在已經擁有的資源和價值觀。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獨特性問題」(Unique Outcomes)的探索,這部分幾乎可以說是全書的靈魂。當人們深陷在「問題的語言」中時,很容易忽略那些曾經成功抵禦問題的瞬間。書中教導如何像偵探一樣,仔細地去挖掘這些「閃光點」,然後透過細緻的提問,讓案主自己意識到:「嘿,原來我不是完全被這個問題打倒的。」這種由內而外的肯定,遠比任何外來的讚美都來得強大。它讓我更理解,很多時候,人們需要的不是被告訴該怎麼做,而是被賦予空間,讓他們自己找到答案。

评分

這本書從頭到尾都讓我感受到一種非常溫暖又務實的氣息,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像是跟著一位很有經驗的老師在慢慢對話。書裡對於「敘事」這兩個字的詮釋,不只是停留在寫故事的層面,而是深入到我們如何透過重新「說出」自己的生命經驗,來找到力量和方向。我特別欣賞它如何強調個案的主體性,就是說,我們不是被問題定義的人,而是故事的真正作者。書中舉了很多案例,那些在困境中掙扎的朋友,最後如何透過聚焦在那些「例外時刻」——那些他們成功對抗問題的時刻——來建構一個更讓自己滿意的身份。這種轉化,不是要否認過去的痛苦,而是巧妙地將焦點從「受害者」轉移到「倖存者」或「改變者」的角色上。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論述,而是非常貼近生活、可以馬上在諮商室裡用起來的工具箱。尤其是在談到「外部化」技巧時,我覺得非常受啟發,像是把「焦慮」或「憂鬱」當作一個可以討論的對象,而不是你本人,這對當事人來說,簡直是撥開了一片烏雲。這種細膩的筆觸,讓人讀完後,會更願意用一種溫柔而堅定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身邊的人所經歷的一切。

评分

我是一名從事社區工作多年的夥伴,常常面對的不是單一的個案問題,而是整個家庭甚至社區的脈絡。這本書雖然寫的是諮商技巧,但它對於「脈絡化」(contextualization)的強調,對我們這些做田野工作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它提醒我們,任何一個人的故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鑲嵌在家庭的期望、社會的規範、文化的價值觀之中。書中對於如何「重寫」受制約的身份認同的論述,讓我重新思考如何設計我們的團體活動。與其直接去「矯正」某些行為或觀念,不如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參與者可以共同建構出另一種關於「好鄰居」、「好家人」的可能性。這種「協同建構」的理念,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專業書籍,更像是一本社會工作和社區營造的實踐手冊。它教會我,真正的改變,往往發生在我們願意走出專業的象牙塔,走入真實的生活場景,用更謙卑的態度去聆聽那些「非主流」的聲音時。

评分

這本關於敘事治療的著作,讀完後,我對於「語言的力量」有了全新的敬畏。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用來描述世界的詞彙,其實正在塑造我們生活的現實。很多時候,我們被困住,是因為我們重複使用著那些限制性的、負面的標籤來定義自己。書中對於如何拆解和解構這些「霸權式敘事」的過程描述得非常細膩到位。例如,當一個人說「我就是個失敗者」時,敘事治療的介入不是去辯駁「不,你不是」,而是去探詢「這個『失敗者』的標籤,是在什麼時候、被誰的聲音影響下,變得如此有份量?」這種探究源頭的做法,讓人感到很踏實。它不是要你立刻變得樂觀開朗,而是提供了一個工具,讓你能夠客觀地審視這些標籤是如何建構起來的,進而為自己找到一個更寬鬆、更自由的「詮釋空間」。對於那些長期與內在批評的聲音搏鬥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告訴你,那些聲音不是真理,它們只是一個被反覆播放的故事,而你,隨時有權利按下暫停鍵,開始播放另一段更貼近你真實渴望的旋律。

评分

坦白說,市面上談心理學的書汗牛充麵,很多都太過於理論化,讀完後覺得自己好像上了一堂艱澀的課,但真正要用在生活裡,卻總覺得抓不到那個關鍵。這本關於敘事治療的書,很不一樣,它給了我一種非常清晰的「操作指引」,但這種指引不是死板的SOP,而是靈活的框架。書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解析治療師與案主之間那種共創意義的過程,那種不帶預設立場的傾聽,簡直是一種藝術。我特別喜歡它討論到「見證」(witnessing)的重要性,一個好的敘事工作者,必須是一個願意全心投入去「聽見」那些未曾言說的細微之處的見證者。這讓我想起我們華人文化中,常常習慣把自己的困難「藏起來」,覺得家醜不可外揚,但這本書卻鼓勵我們勇敢地把這些「小聲的聲音」放大,並邀請一個值得信賴的人來成為這個故事的見證者。這種關係的建立,本身就是一種療癒。它讓我覺得,原來心理治療不是要「修復」一個破碎的人,而是幫助一個人重新把散落的碎片,用一種更有力量的方式重新拼湊起來,而且拼出來的成品,比原來更獨一無二,更能體現生命的韌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