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繭居族:家族治療實務指南 (電子書)

搶救繭居族:家族治療實務指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村毅
图书标签:
  • 繭居族
  • 家族治療
  • 心理治療
  • 臨床心理學
  • 心理健康
  • 家庭治療
  • 社交恐懼
  • 人際關係
  • 自我成長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年來,全世界高度發展的國家,都出現了生理毫無異常,但足不出戶、逃避社會的一群人。他們從青少年到成年人都有,被稱為「繭居族」。
  
  家人無法理解他們的行為,父母既擔憂又自責;當事人也懊惱自己無法克服對人際互動的恐懼,深受繭居狀態之苦。由於繭居不是疾病,精神科藥物完全無效。心理諮詢、就業與就學的社會支持,以及家人的信任與鼓勵,才是促使當事人脫離繭居生活的關鍵。
    
  作者田村毅為專精家族治療的日本精神科醫師,依據多年接觸繭居個案的經驗,他發現,家族治療是協助繭居者的關鍵方法。他以豐富的案例與平易近人的問答形式,寫下這本幫助個案與其家庭脫離繭居陰霾的實用手冊。
  
  為什麼孩子會變成繭居族?家庭的力量為什麼會僵化停滯?該如何活化這股強大的力量?在日本,社會提供哪些資源,協助繭居族走出家門?一向代表權威的父親角色,在親子關係中常位處邊緣,該如何善用父親的力量,鼓舞繭居者恢復自信,步入社會?
  
  家有繭居者,並不絕望,也不羞恥。只要全家動起來,調整家庭動能,就可以幫助繭居者找回力量,自行破繭而出!

名人推薦

  真心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浩威(作家、心理治療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吳佑佑(精神科醫師、宇寧身心診所所長)
  吳就君(家族治療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退休教授)
  吳熙琄(家族治療師、敘事治療師)
  林麗純(家族治療師)
  趙文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作家)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

  精準、溫暖、平易近人的文字背後,是豐厚的專業底蘊與人文關懷!──林麗純(家族治療師)

  田村毅醫師是一個有趣的人,他接受過西方家族治療的嚴謹訓練、英文流利,又長期對日本社會文化懷有深刻的反思,所以能從跨文化角度,探討「繭居族」這個在亞洲社會特別嚴重的現象,加上他治療繭居者的豐富臨床經驗,使得這本書極具參考價值。他送我的日文版,我一直放在書架上,只恨自己不懂日文,現在有了中文版,終於可以拜讀,好高興。──趙文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有了這本書,可以讓家有繭居孩子的父母,像是吃了顆定心丸:原來和那個讓自己頭痛不已、難伺候的孩子相處,也有好方法可以依循。原來有人懂你的孩子,也懂你。田村毅醫師幫助過許多愛孩子的無助父母,方法就在書裡面,看完它,你會懂得該怎麼做,再度找回為人父母的自信。──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作家)

  繭居族在台灣已經悄悄成為助人工作者難以逃避的議題,田村毅教授這本書提供我們許多他與這些個案及家庭工作寶貴的觀察、技巧與經驗,是非常值得好好研讀的一本書!─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
窺見心靈深處的風景:探尋家庭動力與個人成長的脈絡 一、 凝視內在的迷宮:理解個體與系統的複雜糾葛 本書以深邃的人文關懷為底色,聚焦於探討人類經驗中最核心的場域——家庭。它並非僅僅描繪家庭的表面和諧或爭執,而是深入挖掘其錯綜複雜的內在動力學。我們將追溯個體性格的塑型如何深受原生家庭的結構、未被言說的規則、以及代際間傳遞的情感遺產所形塑。 書中首先建立了一個宏觀的視角,將家庭視為一個動態的、不斷演化的有機體。我們探討了家庭生命週期中的各個關鍵轉折點:從最初的結合、生育與教養階段、到子女離家,乃至於老年期的角色轉換。每一個階段都伴隨著特定的衝突與適應挑戰。例如,探討在權威結構變動時,家庭成員間的界限如何變得模糊或過於僵硬,進而影響到個人自主性的發展。 更細膩的部分,本書深入分析了「隱藏的議程」(The Hidden Agenda)。家庭中許多的行為和情緒反應,往往並非源於當下的事件,而是對過去未解決的情緒殘餘的重演。作者群以豐富的臨床案例(皆經過嚴格的去識別化處理),展示了「忠誠的悖論」——個體如何在不自覺中,為了維護家庭的穩定感或避免情感上的疏離,而犧牲自身的真實需求。這種忠誠有時表現為過度的犧牲,有時則體現為無法擺脫的重複性行為模式。 我們挑戰了單一線性因果論的解釋,強調家庭系統中「循環性因果」(Circular Causality)的重要性。在一個系統中,A的行為影響B,而B的回應又反過來強化了A的行為,形成了一個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本書詳細剖析了如何從這種循環中辨識出關鍵的「維持變項」,從而找到介入的著力點。 二、 情感的連鎖反應:界限、依附與未竟事宜 家庭關係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成員間的界限設定(Boundaries)。本書用極為詳盡的篇幅,闡述了「清晰的界限」、「瀰散的界限」與「堅硬的界限」三種狀態下的心理後果。當界限過於模糊時,個體難以區分「我的情緒」與「你的情緒」,導致情感上的過度捲入或共依附(Codependency)。反之,界限過於堅硬則可能造成情感上的疏離與孤立。書中提供了一套實用的練習,引導讀者如何在維護自我獨立性的同時,保持與他人的情感連結。 依附理論在本書中得到了豐富的應用。我們不僅探討了嬰兒時期形成的依附模式如何延續到成年關係中,更著重分析了當依附需求在家庭中長期未被滿足時,所產生的「情感真空」如何驅動著後續的關係修復嘗試。例如,某些成員可能因為童年時對父母的依附需求未被看見,成年後轉而以過度依賴配偶或子女的方式,試圖彌補這個缺失。 此外,本書對「未竟事宜」(Unfinished Business)的探討尤其深刻。這包括未被表達的憤怒、未能獲得的寬恕、以及那些在親人離世前未能說出口的愛與歉意。這些未竟事宜往往像幽靈般縈繞在家庭成員的心頭,影響著他們對當前生活的投入。書中提出了一系列象徵性的儀式和敘事重建技巧,用以幫助家庭成員安全地處理這些歷史的重量,從而釋放當下的能量。 三、 語言的力量與敘事的重塑 在本書的視角中,家庭並非僅僅是一群人的集合,更是一套共同建構的「敘事體系」。家庭成員透過共同的語言和故事來定義彼此的角色、歷史和意義。當家庭陷入功能失調時,往往是因為其核心敘事變得僵化、充滿了指責或受害者的角色。 本書詳盡介紹了敘事取向治療的核心理念,強調「主導性敘事」(Dominary Narrative)的影響力。例如,一個家庭可能長期固守著「我們家就是這樣,改不了」或「某某人總是問題的根源」的敘事。治療的目標在於「外部化」(Externalizing)問題,將問題視為一個獨立於人的實體,從而鬆動成員們在既有敘事中的僵硬定位。 我們也深入探討了「沉默的溝通」(Silent Communication)。在許多家庭中,真正重要的訊息往往不是通過語言傳遞的,而是通過非語言線索、身體姿勢、或對特定話題的集體迴避來表達。理解這些沉默的「語法」,是解讀家庭暗流湧動的關鍵。書中設計了多種「繪畫家庭樹」和「雕塑家庭系統」的練習,目的是讓那些難以言喻的情感和關係結構得以視覺化和觸摸化,從而為語言的介入鋪平道路。 四、 連結與超越:朝向韌性的建構 最終,本書將焦點從問題的解構轉向潛能的建構。它強調家庭治療的終極目標並非追求完美無缺的穩定,而是培養家庭的「韌性」(Resilience)——在面對不可避免的危機與變化時,仍能保持適應與修復的能力。 作者群透過探討「讚美與優勢焦點」(Strength-Based Approach)的運用,引導讀者和實踐者如何系統性地發現並放大系統中已經存在的健康面向。即使在最混亂的家庭中,也總有證據顯示成員們曾經、或仍在以某種方式互相照顧。發掘這些「例外時刻」(Unique Outcomes),並將其擴大,是重建積極情感連結的基石。 最後,本書也探討了代際間的「傳承與超越」。如何帶著對祖輩的理解與尊重,卻又能夠打破那些有害的、不適合當代生活的行為模式?這是一種極具智慧的平衡藝術。它要求我們承認歷史的重量,但同時堅定地選擇新的前行方向。本書提供了一系列的反思工具,鼓勵讀者在了解自己從何處來之後,能夠更有意識地決定自己要往何處去,為家庭的未來編寫出更具可能性與希望的新章節。 這是一本獻給所有關注人際連結、渴望理解生命底層驅動力者的實用與理論兼備的深度指南。它邀請讀者進入一個更具同理心與洞察力的視野,去重新審視那些定義了我們是誰的、最親密的關係網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田村毅(Tamura Takeshi)


  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擅長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族關係、家族治療等領域。2011年離開東京學藝大學,告別19年的教授生涯,專注從事於能與人深入接觸的心理治療工作。目前在東京‧西麻布開設非國民保險診所「田村研究室」,主要處理青春期/青年期心理問題、拒學症、繭居族等個案。
    
  1957年出生於東京,1987年取得筑波大學醫學博士,主修青春期精神醫學、家族治療、活用媒體的諮商。之後取得英國文化協會獎學金,前往倫敦留學三年,於倫敦大學和塔維斯托克中心(Tavistock Clinic)學習家族治療,並在英國生命線(Samaritans)開設日語電話諮商。回日本後,也致力於從事生命線的電子郵件諮商,在日本與海外進行治療工作超過三十年。    
  
  在「東京都繭居族支援網」與「東京都年輕人綜合諮商(.ə.)/青年指南」擔任總監,並以督導者身分參與電話及電子郵件諮商的經營。是日本家族研究、家族治療學會國際交流委員長,以及受該學會所認定之督導者;並為東京生命線顧問暨前任理事、美國家庭治療學會國際會員。
    
  著有《搶救繭居族:家族治療實務指南》(心靈工坊)、《網路治療的邀請:心理治療的新世界》(2003)、《療癒郵件列表》(2005)、《家族書信往來的建議——父親形象再發現》(2007)、《兒童虐待:父親,母親,孩子的護理手冊》(2009)(以上為日文著作)等作品。
 
  田村毅醫師網站 www.tamuratakeshi.jp/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父親缺席以後的亞洲社會     王浩威
推薦語
前言    何謂家族治療? 
序章 繭居族不是病!
 
Part1 孩子為何會變成繭居族?
何謂繭居族? 
繭居是因為任性、依賴、懶惰嗎? 
繭居現象為何好發於青春期? 
青春期的退行現象 
鬥志(父母的引擎、孩子的引擎)的轉換 
專欄 關掉父母引擎的難處 
與他人協調 
專欄 何謂依存症? 
繭居是旁人的責任?還是自己的責任? 
專欄 繭居族與雙親關係的再調整 
確保容身之處 
專欄 動搖的心 
專欄 心理疾病與霸凌 
有所謂容易變成繭居族的個性嗎? 
告別「全能的自我」 
 
Part2 孩子成為繭居族,不是父母的錯
家庭的「心結」 
專欄 家庭肩膀僵硬理論 
繭居族是家人造成的嗎? 
重新思考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 
持續照顧孩子的「心結」 
專欄 繭居族與日本文化 
夫妻不睦的「心結」 
專欄 雙親攬責的功與過 
家人缺乏溝通的「心結」
父母憂鬱的「心結」 
父母失去自信的「心結」 
專欄 心靈腫瘤理論 
 
Part3 讓雙親恢復自信
給予孩子優質的愛與認同 
啟動孩子的引擎 
專欄 雙親的認同會讓孩子產生自信 
專欄 拯救孩子的家庭力量 (專欄樣式)
面對社會的信心來自於受傷經驗 
如何安全地「體驗受傷」
專欄 父母角色的轉換 
拉開親子間的距離
專欄 心的容量 
成為有自信、有安全感的父母 
找回父母的活力 
親人能做些什麼? 
不肯與父母說話怎麼辦? 
來自手足的支持 
讓手足為家中帶來新氣象 
手足對於父母的支援 
丈夫是繭居族(妻子的諮商) 
專欄 如何肯定地責備? 
 
Part4 善用繭居族支援系統
繭居族的諮商窗口 
.精神醫療 
.心理諮商 
.公家的繭居族支援機關 
.民間支援團體 
<對當事人的支援、對家庭的支援> 
一、家庭訪問/二、容身之處活動/三、就學或就業支援
四、家庭諮商/五、給父母的講座與演講/六、父母聚會.父母團體
專欄 綜合生理、心理、社會三種思考模式 
繭居在家,是一種病嗎? 
繭居族與發展障礙有關嗎? 
我的孩子是否得了憂鬱症? 
吃藥有效嗎? 
心理諮商的流程為何? 
專家真的懂繭居族嗎? 
當繭居族拒絕諮商時 
家庭諮商有效嗎? 
專欄 家人之間無法跨越的牆
只是守護著繭居族的孩子就可以了嗎? 
父母只要接受與等待就夠了嗎? 
害怕被拋棄的不安,會讓孩子心靈成長 
當孩子說想自殺時 
當繭居族高齡化
繭居族支援的目標 
 
Part5 活用父親的力量
建立與父親的關係 
專欄 青春期就是父親該出場的時候 
想說出真心話 
無法與繭居族深入交談 
讓父親參與諮商 
繭居族與父親的關係獲得改善的範例 
專欄 終於能面對家人的K先生 
傳達父親的價值觀 
調整父親與母親的教育方針 
磨合雙親的想法
為孩子暴力所苦的父親 
父親如何建立與孩子的信賴關係 
肯定的力量讓孩子甦醒 
請父親給予孩子希望 
相信家庭的力量 
 
後記 
【附錄一】   繭居與拒學相關之台灣公/民營單位資源
【附錄二】   延伸閱讀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0387
  • EISBN:978986357038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父親缺席以後的亞洲社會 王浩威


  這些年來因為工作專業的關係,參加了許多亞洲地區或國際性的會議,因此也認識了不少其他國家的心理治療師或精神科醫師。日本的田村毅教授是其中的一位。  
    
  第一次見面,應該是在二○○五年香港舉行的國際家庭治療會議吧,他當時就報告了日本的拒學問題。二○一三年,他又做了同樣主題的報告,這次,關心這個問題的人更多了。在台上報告的他,最後問了大家:「為什麼拒絕上學的問題,在日本、韓國、台灣、香港、中國這些近期已經開發的東亞國家,變得越來越嚴重呢?」

  以前,如果有孩子沒去上學,通常是指他們跑到外面遊蕩,可能會學壞而出現偏差行為,最後甚至變成幫派少年。現在卻不同了。許多孩子想上學卻上不了學,他們也許是因為恐懼人際關係的困難、說不出的內在挫折、或是各種莫名的焦慮,而產生對上學的矛盾情緒。這些沒去上學的現象,最近國際學界普遍稱之為拒學行為(school refusal behavior)。
    
  有些拒學行為可能會繼續持續加重,甚至到了完全足不出戶或晝伏夜出的程度。日本將這樣的情形稱呼為「ひきこもり」(hikikomori),而且這個日本名詞已經被國際學界普遍使用,在台灣最普遍的翻譯是「繭居族」。有些西方學者則翻譯為「社會退縮症」(social withdrawal),指的也是同樣的情形。
    
  這樣的一個趨勢,從文化變遷的立場是十分值得探討的。二○一三年的《東亞教育》 一書就指出:「在東亞,八零年代以後,校園暴力、兒童心理問題、霸凌、拒絕上學等等問題,因為僵硬的教育體制跟升學考試,還是變得十分嚴重,成為了社會的議題。」
    
  齋藤環(Tamaki Saito)是日本另外一位關心這個議題的精神科醫師,他指出:「繭居族的問題原本只存在日本,如今也存在於別的國家,特別是在都會地區,這也許和全球的社會文化快速變遷也有關係。」
    
  這問題有多嚴重呢?二○一○年日本文部省公佈是這樣的情形共有七十萬人,平均約三十歲,幾乎是佔了日本年輕人口的百分之一到二。
    
  田村毅回顧過去三十年,他認為日本的繭居族特徵也不斷在改變。
    
  「以前是以十幾歲的初中、高中生為主,最近的繭居族年齡層有高齡化趨勢,從二十歲世代至三十歲世代都有,其中也有不少四十歲世代的人。
    
  「以前是將脾氣發洩在家人身上,對家人施以暴力。現在也是有這樣的年輕人,但數量在減少當中。變成將脾氣發洩在自己身上,做出割腕、大量服藥等自殘行為或自殺的年輕人變多了。
    
  「以前幾乎都是由母親來接受諮詢輔導,最近前來諮詢的父親也為數不少。」
    
  台灣的教育單位並沒有太多的相關數字,目前的統計除了休學或沒就學的數字,只能查到缺課的情形,無法從中區分是否達到拒學行為的程度。然而從各個領域的實務工作上來看,不論是學校、社區社工、還是醫院工作人員所觀察到的,這樣的情形似乎越來越嚴重。
    
  今年六月底,田村毅教授來台灣舉辦關於拒學症的工作坊,付費報名來參加的專業人員出乎意料的踴躍,而且都是年輕的實務工作者。這也反應出在第一線的接觸經驗中,拒學和繭居已經開始成為大家的挑戰了。

  這些年來,拒學行為的問題不只是在韓國、日本、香港、台灣等地變得嚴重,在中國的都會地區,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等,都成為教育界和諮商界的重大議題。
    
  這樣的情形當然不限於亞洲。齋藤環在他的著作《社會退縮》 英文版的序中就提到:西班牙和義大利也開始面臨社會退縮症人口的問題。而這兩個國家,恰好都是西方各國中較傾向家庭性格的。          

  為什麼在強調家庭文化的國家經歷了經濟起飛以後,這樣的現象比較容易出現呢?關於這一點,恐怕只能留給社會學家或人類學家來思考了。
    
  而田村毅認為,繭居族的出現,是因為父親角色在家庭中缺席的緣故。

  這讓人想起華人人類學家許烺光的理論。許烺光認為,在同樣是以家族為重的亞洲文化裡,華人社會在傳統的社群關係中,更是以父子鍵為最重要的環節。這是延續了費孝通對於傳統社會是差序格局的說法,做出更進一步的說明。
    
  費孝通和許烺光,都是英國人類學家馬凌諾夫斯基前後期的中國弟子。費孝通先提出這樣的看法,認為中國鄉土社會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以親屬關係為主軸的網絡關係,這就是他所謂的差序格局。而許烺光進一步比較,相對於個人主義的美國文化,在日本、印度和中國等文化之間又有怎樣的不同,提出其中更細膩的差異。
    
  在台灣也好,在中國經濟起飛的都會地區也好,傳統的宗族早已經不再有影響力,甚至可以說是不存在的。過去華人的社會裡,在所有關係中,父子鍵之所以是最重要的一環,是因為有宗族為底的社會結構。然而現在的台灣也好,北上廣也好,所有的社會結構都是以核心家庭為主體,跟過去已經不一樣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社會卻還繼承著傳統的價值觀,對父親的角色還懷著一成不變的期待。然而,真正的事實是:失去宗族的結構以後,在核心家庭中的父親,其實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更找不到執行自身功能的方法。於是,大部分的父親都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缺席了。
    
  在現代以核心家庭為主的社會,母子鍵取代了傳統的父子鍵,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具決定性的因素。而母親角色所發揮的往往是家庭內的功能。這樣的功能,即使再怎樣努力,頂多也只是將家庭面的功能延伸到家庭外的領域,孩子的成長也因此出現了不容易離開家庭的現象。而拒學行為或繭居族,都是這種進不了社會的情形。這時候,父親的社會角色也就顯得特別不可或缺。
    
  在這本由田村毅所著,二○一四年於日本發行,今年(二○一五)由心靈工坊推出中文版的新書《搶救繭居族:家族治療實務指南》裡,他從家族治療的實務工作中,給出許多提醒。其中,將父親的角色重新引入核心家庭之中,是關鍵的一步。而在許烺光的理論中,日本社會是以「家元」為基礎而非以「宗族」為基礎、以母子鍵為主而非以父子鍵為主。如果在日本社會,這樣的實踐可以行得通,在華人社會中的實行當然更有說服力。
    
  拒絕上學的行為只顯露了冰山一角,它代表著潛存在海洋底下、看不到的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激烈的變化。臨床工作者往往只是這社會中最前線的一環,因此也就最早接觸到相關的現象。然而,面對這樣的臨床現象,要如何調整單一個案背後的社會結構問題,並不是心理專業人員所能夠承擔的。
    
  這樣的激烈變化,對各個領域都將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對每個領域的從業人員而言,都需要足夠的敏感度和創造力,才能推出具有實質意義的因應之道。而這或許也是包括台灣、中國,和其他的非西方國家在內,在經濟崛起以後,要如何繼續保持繁榮的關鍵因素吧。
    
  田村毅第一次來台灣的時候,我去旅館找他,十分訝異地發現,他用空運把自己的腳踏車一起帶來了。熱愛四處走動的他,也樂於認識各種不同的文化,喜歡在這裡頭找到意想不到的差異。
    
  這本剛出版的新書《搶救繭居族:家族治療實務指南》,就是他一直以高度好奇心來進行思考和實踐之下的產物。在現代社會裡,心理或社會領域的工作者,往往要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挑戰。田村毅在本書中所展現的,不只是對於拒學行為和繭居族的處理方法,更是所有臨床工作者面對當前的時代,所應學習的實踐態度。
    
  這本書的出版,要特別感謝我的好朋友程小姐和臺灣心理治療學會,有她和她家族的熱心贊助,才促成了本書中文版的發行。
     
  在出版事業日益艱難的今天,任何專業題目的銷售量都相當有限,再好的書也不可能損益兩平。或許這本書只能賣個五百或一千本,但如果因此能幫上五百個小孩脫離繭居的困境,就等於是幫助了五百個家庭。這樣的價值,不是銷售量的數字所能夠反映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我個人的閱讀經驗來看,許多探討心理困境的專業書籍,在翻譯或撰寫上,常常會出現術語過於艱澀,讓非本科系背景的家屬難以理解和應用。我真心期盼這本《搶救繭居族》在專業深度與易讀性之間能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它必須足夠嚴謹,讓專業人士可以信賴其理論基礎和技術細節;但同時,它的語言應該要溫暖且清晰,讓那些心急如焚、在黑暗中摸索的家屬也能讀懂,並獲得一些實際的啟發,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而不是只感到更深的無助。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治療師筆記」或是「成功介入的關鍵時刻」的細膩描述,那將會大大提升這本書的實用價值,讓它成為案主家屬的案頭常備書,而不僅是治療師的參考資料。

评分

對於一個長期關注社會福利議題的人來說,繭居問題已經從零星的個案現象,轉變成了必須正視的結構性問題。我們不能再把這些人視為「懶惰」或「意志力薄弱」,而是必須理解這背後牽涉到的文化價值觀、世代衝突,以及社會支持系統的缺乏。我對這本指南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套符合台灣在地文化脈絡的治療框架。例如,在華人社會中,「孝道」和「面子」往往是介入家族治療時最大的阻力。父母可能寧願隱瞞問題,也不願尋求專業協助,擔心被鄰居或親戚議論。因此,我衷心希望書中能提供具體策略,教導治療師如何建立信任感,如何處理家庭中長久累積的怨懟和指責,特別是那種無效的溝通循環——「你這樣對我,所以我才把自己關起來」。如果它能提供如何重建家庭成員間的「情感安全基地」,那就功德無量了。

评分

說真的,現在社會的壓力大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年輕人面對職場的競爭、高房價的無力感,很容易就選擇退回到一個「安全區」,也就是所謂的「繭」。我個人對心理學和社會學都有涉獵,但多數書籍在探討現象時,往往停留在描述和歸因層面,缺乏將理論轉化為實際介入步驟的說明。這本《搶救繭居族:家族治療實務指南》如果真如其名,提供了「實務指南」的層次,那就太棒了。我特別想知道,在進行家族治療時,如何處理那個「繭居者」自己完全否認有問題的狀況?很多時候,他們是處於一種「被動的抗拒」中。治療師如何透過系統性的觀點,巧妙地引導家庭成員(通常是焦慮的父母)改變他們自己的行為模式,進而間接影響到繭居者的行為?我希望書中能有詳細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設計那些看似不經意,實則充滿治療意圖的家庭任務或溝通練習。那種「學了就能用」的細節,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评分

我最近在思考,繭居族很多時候其實是「過度敏感」與「低度自我效能感」的混合體。他們對外界的評斷極度敏感,但又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應對。這時候,單純的心理諮商往往會因為缺乏家庭連結而效果不彰。因此,家族治療的介入顯得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指南能夠深入探討如何使用「結構性家族治療」或「策略性家族治療」的觀點,來釐清家庭的權力結構和邊界問題。舉例來說,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包容」或「過度控制」,哪一種更容易催生出繭居行為?書中能否提供一些診斷工具或流程圖,讓臨床工作者在面對一個新的繭居家庭時,能夠快速定位問題的核心,而不是在無止盡的抱怨和爭吵中迷失方向?我尤其關注那些描述「如何讓繭居者主動參與治療」的部分,這往往是整個過程中最難跨越的一道坎。

评分

這本書真是太及時了!最近身邊好多朋友都陷入了所謂的「繭居」狀態,不是真的完全不出門,就是那種精神上的疏離感很重,跟家人朋友的連結越來越薄弱。我一直很想找一些真正有實用性、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書籍,而不是那種空泛地說「多出去走走」的勵志文。這本指南聽說是在談家族治療的實務操作,這點讓我很期待。畢竟,很多時候問題的根源都不是出在個人身上,而是整個家庭系統出了狀況。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像是如何與那些不願溝通的家人開啟對話,或者如何識別家庭互動中那些潛藏的、導致繭居行為的負面模式。如果它能深入探討不同年齡層(青少年、青壯年)繭居的差異和應對策略,那對我來說就更完美了。畢竟,每個家庭的脈絡都不同,需要客製化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一體適用的教條。我最重視的是,治療師如何介入這個敏感的家庭空間,以及如何讓那些已經習慣把自己封閉起來的人,願意重新打開一扇小小的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