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解構.再建構:麥克 ‧ 懷特敘事治療精選集 (電子書)

故事.解構.再建構:麥克 ‧ 懷特敘事治療精選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麥克‧懷特
图书标签:
  • 叙事治疗
  • 麦克·怀特
  • 心理治疗
  • 咨询
  • 故事疗法
  • 解构
  • 重建
  • 心理学
  • 临床心理学
  • 治疗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敘事」為心理治療掀起的嶄新風潮方興未艾,敘事治療最重要的奠基者,麥克‧懷特,更是眾所仰望的焦點人物。他過世後,長年的工作夥伴雪莉‧懷特(Cheryl White)邀請世界各地的敘事治療師推薦心目中麥克‧懷特最具啟發性的文章,從中悉心挑選、編輯,集結成本書。
  
  本書收錄的八篇論文與訪談稿,既全面又細膩地呈現了麥克‧懷特的思想精神與實務方法。全書從「解構與治療」談起,一路討論了他對心理健康、身分認同、悲傷輔導、兒童保護、倫理與靈性的顛覆性看法。懷特並透過一篇篇實務案例,示範治療師在敘事治療的典範下,如何在面對思覺失調、精神官能,以及遭逢家暴、創傷、失落的個案時,能有不同於主流心理治療的有效做法。

  全書洋溢著懷特對人的好奇之心與悲憫之情,如他引詩人馬盧夫(David Maloud)所述:「要找到描述的字句,讓通常不會被看見、也不會被述說的事物發出獨特的光芒」,這般情懷與洞見不只為心理治療工作者帶來啟發,也鼓動著所有讀者探索內心本具的生活智慧,重新講述自己的故事,實踐更積極的人生。

本書特色

  ★全球治療師嚴選,八篇最精華的敘事大師麥克‧懷特經典好文。
  ★宏觀展現麥克‧懷特的思想與情懷,引人觸動。
  ★具體呈現後現代「解構」思潮下的心理治療實務做法,具啟發性與實用性。

聯合推薦

  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伊凡斯頓家庭醫療中心主任
  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系兼任教授
  李維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金樹人/前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黃素菲/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
  楊 蓓/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長
  賴杞豐/北京心理衛生協會理事/專家委員

  這本書完美地呈現了麥克‧懷特的能力。對於我們這些深受書中概念影響的人來說,說這些文章改變了我們的生命,完全不誇張。──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伊凡斯頓家庭醫療中心主任

  這本書的許多理念對我多年的實務和講學有著深刻影響,這些不同的敘事理念提供了生命與生活許多不同的視野和智慧,與內心聯結,化痛苦為力量。──吳熙琄/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辦人

  麥克‧懷特是少見的實踐學者(Practitioner-scholar)。他富有拓荒的冒險家精神,重視文化詮釋、地方知識、豐厚描述、雙重視框、角色權力等,廣博的學思歷程造就了深厚的理論基礎和獨創的治療視野。──黃素菲/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
 
故事.解構.再建構:麥克 ‧ 懷特敘事治療精選集 (電子書) 【內容簡介】 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作為敘事治療的奠基者與精神領袖,其思想與實踐對全球心理治療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精選了懷特最具代表性的核心論述、開創性的技術指引,以及他對當代社會脈絡下「主體性」與「意義建構」的深刻反思。這不僅是一部治療技術的匯編,更是一場關於人性、語言與權力關係的哲學思辨之旅。 本書旨在全面梳理懷特如何從「結構性」的心理學框架中解放出來,轉向一種更為人文、合作與去中心化的治療取徑。敘事治療的核心信念在於:我們的生命經驗並非由單一、穩固的「事實」構成,而是透過我們與他人、與社會文化互動時所採用的「故事」(Narrative)來編織而成。當個案深陷於「問題故事」(Problem-Saturated Stories)的泥淖時,治療師的任務並非修復一個「有缺陷」的個體,而是協助他們「重新編寫」那些限制性敘事,從而發掘與強化那些曾經被邊緣化、但更具潛能與力量的「例外時刻」(Unique Outcomes)。 第一部:敘事哲學的基石——從知識到對話 本卷深入探討了麥克‧懷特哲學思想的源頭。懷特深受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的啟發,尤其是福柯(Foucault)的權力/知識論點,以及維根斯坦(Wittgenstein)的語言遊戲觀。他挑戰了傳統心理學中關於「真實自我」和「客觀診斷」的假設,主張知識本身就是一種權力運作的結果。 核心觀點探討: 外部化(Externalization)的革命: 這是敘事治療最為人熟知且影響深遠的技術。懷特認為,問題(如憂鬱、焦慮、憤怒)並非內在於個體結構中的「疾病」,而是獨立於人之外的「外來物」或「文化霸權的產物」。本書詳述了如何透過語言的轉化,將「我有憂鬱症」轉變為「憂鬱症這個影響者正在如何影響你的人生?」這種轉化不僅減輕了個案的內疚感,更賦予了他們對抗問題的能動性。 知識的政治性與治療的倫理: 懷特強烈關注治療關係中的權力不對等。他主張治療師必須時刻保持謙遜與好奇,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去中心化」,讓案主成為自己生命故事的首席專家。本書收錄了懷特對「全能性治療師」模型的批判,並提出了「協作者」(Co-author)的角色定位。 意義的共同建構: 治療的過程被視為一場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案主與治療師共同參與的「對話實踐」(Conversational Practice)。意義並非被發現,而是經由精心設計的提問與聆聽,在對話的空間中被創造出來的。 第二部:從解構到建構——敘事治療的實踐精華 本部分聚焦於懷特所發展出的一系列具體、可操作的技術,這些技術的目的在於協助案主從限制性敘事中抽離,並「再建構」出更豐富、更多面向的生命故事。 關鍵技術詳解: 敘事地圖繪製(Mapping the Storyline): 探討如何引導案主追蹤問題故事的「滲透範圍」——問題在生活哪些層面造成了影響,以及這些影響是如何被鞏固的。這有助於案主全面理解問題的複雜性與持續性。 重述與重織(Re-authoring and Re-claiming): 這是敘事治療的核心「建構」階段。本書詳盡介紹了如何透過「尋找例外時刻」來建構替代性敘事。這些例外時刻,即案主在面對問題時所展現出的能力、價值觀與意圖,是重寫生命藍圖的關鍵材料。 外部化提問的層次深化: 不僅限於將問題「命名」與「外部化」,更進一步探討如何詢問問題的「動詞化」(Problem-as-Verb)——例如,「這個影響者是如何偷偷摸摸地說服你放棄夢想的?」這類提問能讓案主更清晰地辨識問題的運作模式。 見證人儀式(Witnessing Rituals): 這是懷特後期非常重視的環節。如何邀請案主的親友、社群成員,以「見證人」的角色,聆聽他們新近發展出的「嶄新故事」,並認可他們所展現出的價值觀與努力。本書提供了設計這些儀式的具體步驟,以強化新敘事的社會連結與穩定性。 第三部:跨越邊界——敘事治療在多元場域的應用 麥克‧懷特始終主張敘事治療是一種文化回應性的取徑。本書的後續章節展現了懷特如何將敘事工具應用於處理複雜的社會議題,超越了傳統的個體心理治療範疇。 團體與家庭工作: 如何在家庭治療中,運用外部化技術來打破家庭中根深蒂固的角色分工與僵化的互動模式。例如,將「家庭的沉默」視為一個被共同維護的實體,從而集體地對抗它。 社會正義與賦權(Social Justice and Empowerment): 懷特堅信治療的最終目標是協助邊緣化群體抵抗壓迫性的社會敘事。本書收錄了他對種族歧視、性別刻板印象等社會結構性問題的批判性分析,並展示了如何將敘事技術轉化為社會行動的催化劑。 治療師的自我關照與倫理實踐: 懷特對治療師自身的文化預設和特權位置保持高度警覺。本卷探討了治療師如何在實踐中不斷地自我反思、解構自身的知識霸權,以確保治療關係的真正合作性。 總結:通往生命的千百種可能 《故事.解構.再建構:麥克‧懷特敘事治療精選集》不僅是為心理諮詢師、社工師及助人工作者準備的案頭工具書,更是為所有對「我是誰?」這個問題感到困惑的人而寫的邀請函。它邀請我們認識到,我們並非被鎖定在單一的命運或性格標籤中,而是持續不斷地、在每一次選擇與對話中,共同書寫著我們獨特且不斷變化的生命故事。這本選集濃縮了麥克‧懷特對人類潛能的無限信任,以及他對於創造更具解放性與人道關懷的對話空間的永恆承諾。 本書特色: 精選的理論與實踐的平衡: 涵蓋從哲學基礎到具體操作步驟的完整脈絡。 跨時代的洞察力: 即使在當前變動的社會環境中,懷特的去中心化與權力批判依然具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清晰的文本結構: 方便讀者循序漸進地掌握複雜的敘事治療思維。 適合對象: 心理治療師、諮詢師、社工、教育工作者、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者,以及所有追求生命意義與敘事自主性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麥克‧懷特 Michael White, 1948-2008

 
  澳洲社會工作者與家庭治療師,「敘事治療」創始人。南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畢業。1983年創立杜維曲中心(the Dulwich Centre),以家庭治療師身分執業,並終生與該中心保持合作。2008年創立阿德雷德敘事治療中心(Adelaide Narrative Therapy Centre),提供諮詢服務與培訓課程。

  麥克‧懷特早年接受社會工作和家庭治療訓練,並於阿德雷德兒童醫院擔任社工,因不滿足於傳統想法和做法而開創新的觀念。在敘事治療的發展上,他是最多產且最具影響力的人,更是許多治療專業刊物裡被討論的主角,海外巡迴教學常常吸引了大批的聽眾,包括2001年在台北舉行的「敘事治療工作坊」。
 
  2008年4月4日因心臟衰竭驟逝,一生著作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全世界心理治療學界影響深厚,包括《重寫生活》(Re-Authoring Lives, 1995)、《治療師生活之敘說》(Narratives of Therapists’ Lives, 1997)、《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張老師,2008)、《敘事治療的實踐:與麥克持續對話》(張老師,2008),並和大衛.艾普斯頓(David Epston)合著《經驗、矛盾、敘事和想像》(Experience, Contradiction, Narrative and Imagination, 1992)、《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心靈工坊,2001)以及和艾莉絲.摩根(Alice Morgan)合著《說故事的魔力:兒童與敘事治療》(心靈工坊,2008)等。

審閱者簡介

吳熙琄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婚姻與家族治療博士。美國婚姻與家族治療協會(AAMFT)認證督導、美國陶斯(The Taos Institute)後現代學院院士、美國休士頓加維斯頓中心(Huston Galveston Institute)特約教授以及北京中科院心理所後現代研究中心顧問。從2005年回台,便致力於後現代在敘事對話的推廣,並在海峽二岸做許多定期性的教學。2013年在台灣創立「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希望能更有系統的介紹不同的後現代對話之應用及思維到華人土地上。

譯者簡介  

徐曉珮


  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畢,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肄。工作語言為中、英、日語,熱愛英美文學與日本動漫藝能。譯有奇幻小說《符印傳說》系列、飯島奈美《LIFE》系列、《女性能量療法》、《123人的家》、《你的心就是宇宙》、《心律轉化法》等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這本書全面展現了麥克‧懷特/吉兒‧佛瑞德門
【審閱者序】古典敘事在跨文化中的流動與蛻變/吳熙琄
【序】一本蘊藏真知灼見的美麗文集/卡洛琳‧馬基
關於本書

第一章 解構與治療
第二章 思覺失調的經驗與論述──肯恩‧史都華(Ken Stewart)對麥克‧懷特的訪談
第三章 再次說「哈囉」:悲傷處理中失落關係的整合
第四章 重組會員
第五章 兒童、創傷與支線故事的發展
第六章 敘事治療實踐與身分結論的解析
第七章 合作關係的培育:父母與兒童之間,兒童保護工作與家庭之間──大衛.丹柏洛夫(David Denborough)對麥克.懷特的訪談
第八章 論倫理道德與表面的靈性──麥克‧霍特(Michael Hoyt)與金恩‧康姆斯(Gene Combs)對麥克‧懷特的訪談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1162
  • EISBN:978986357116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1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這本書全面展現了麥克‧懷特


  杜維曲中心(Dulwich Centre)決定將麥克‧懷特的經典文章集結成書時,詢問了敘事治療方面的資深治療師與講師,應該收錄哪些文章。這對我來說實在很為難。我原本想推薦一些自己覺得最感動而深受啟發的文章。但後來又覺得也許一些與實踐相關,我常常回過頭來閱讀,講述治療實務過程中應該怎麼做的文章才最實用。然後我開始思考一些自己覺得創新且充滿挑戰性,顛覆了對來訪者與問題想法的文章。這些文章改變了我對世界的看法,也讓我不可能再從舊的角度去看世界。我覺得所有的文章都很棒,但一本書實在收不了這麼多篇。

  杜維曲中心出版部的同事們蒐集了所有英語系的業界想法,從中挑選了一些單篇文章、著作章節與訪談,選出的部分涵蓋了我之前所有的考量。除此之外,甚至還加入了一個能夠幫助我們在進行治療工作時,探索自己目標與承諾的練習。

  真是太厲害的選集了!麥克‧懷特能夠消化、吸收哲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的知識,從自己的閱讀中創造出治療實踐的方法。這本書完美地呈現了他的能力。書中的概念與方法顛覆了治療師對來訪者以及來訪者與問題之間關係的看待方式。集結的文章讓我們能看穿問題背後來訪者珍惜與看重的事物。對於我們這些深受書中概念影響的人來說,說這些文章改變了我們的生命,完全不誇張。

  本書收錄了橫跨1988年至2006年的文章,描述的治療範圍也很廣,包括精神疾病、悲傷、創傷與靈性。另外還涵蓋可以應用於各種問題的概念與處理方法,個案對象則遍及兒童、成人與家庭。

  這本書中陳述的概念,早就對家族治療、心靈健康與社區工作領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與改變,但現在看起來仍然十分創新、具有啟發力。

  本書於麥克‧懷特過世十年後的現在,在台灣發行了中文版,讓懷特與他的想法一直鮮活地存在我們所有人心中。感謝心靈工坊將本書介紹到中文的世界,讓華人能夠閱讀麥克‧懷特對於自身想法的親口描述。在芝加哥的伊凡斯頓家庭醫療中心,長期以來都要求進修學員閱讀這些文章,以利教學相長。現在中文的世界也可以做到了。當然,這些文章也可以幫助自我進修之用。

  如果你對敘事治療的概念與方法有一些了解,閱讀本書可以讓你再次複習,並更深入去了解這些概念,產生一些新的體會。如果你對敘事治療的概念與方法還很陌生,本書可以提供你一些對於治療工作的思考方式,以及許多實踐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展開一段豐厚的閱讀之旅。
 
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伊凡斯頓家庭醫療中心(Evanston Family Therapy Center)主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某些心理学书籍,常常会有一种感觉,就是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真正要应用到生活中时,却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接地气」的实操感。我特别关注这本书会不会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叙事治疗强调的「外部化」概念,对我来说一直是个很有魅力的概念——把问题从人身上剥离出来,让它成为一个可以被对话的对象,而不是内化成我们性格的一部分。我希望这本选集里能有足够多的案例或具体的提问范例,展示麦克.怀特是如何引导案主进行这种「去主体化」的转化。毕竟,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焦虑、失败感或是人际障碍时,总会忍不住说「我就是个很悲观的人」或是「我总是搞砸事情」。如果这本书能教会我们如何巧妙地提问,将「我做不好」变成「那个悲观的故事正在试图影响我」,那简直是太强大了。期待它不仅仅是哲学思辨,更是一本能够带来实际改变,让我们能够重新书写自己人生剧本的「行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很强烈的学术气息和探索精神,「故事.解構.再建構」,光是这几个字眼,就让人联想到文字背后的结构是如何被拆解,又是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过程。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心理学和叙事疗法的读者,我对于这种深入探讨叙事核心的著作总是抱持着极高的期待。我好奇的是,麦克.怀特这位叙事治疗的先驱,究竟是如何看待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故事」的?是不是我们那些自我设限的困境,其实都源自于我们自己不自觉地建构了某种僵化的叙事框架?我很期待看到书中如何带领我们跳脱出日常思维的惯性,去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自我定义和人际关系模式。毕竟,人生如戏,而我们都是自己故事的导演、编剧,甚至是唯一的观众,如何能让这场戏码更加精彩、少些无谓的冲突,我想这本书一定能提供一套系统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工具。这本书的「精選集」定位,也让我觉得很贴心,意味着我们能一次性掌握其核心思想的精华,不用在浩瀚的文本中迷失方向,非常适合想快速切入怀特思想脉络的读者。

评分

从书名来看,「再建構」这个环节无疑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解构旧的、破碎的、限制性的故事是第一步,但这只是清空了画布,真正的艺术在于如何在新画布上描绘出更丰盛、更具可能性的未来蓝图。我非常好奇麦克.怀特如何处理这种「希望感」的植入。叙事治疗是否只是单纯地鼓励人们「编造」一个美好的结局,还是说,它更倾向于发掘那些在旧故事阴影下被忽略的、微小的「例外故事」或「成功经验」?那些我们不小心做对、不小心坚持下来的瞬间,往往是重建新叙事的种子。我希望看到,这种建构不是一种盲目的乐观主义,而是一种根植于个体真实经验的、有力量的、可持续的自我赋权。对于许多在生活重压下感到「无能为力」的人来说,重新看到自己内在的能动性,比任何空泛的鼓励都来得有价值。这本书如果能提供清晰的脉络,指导我们如何细致地挖掘并放大这些微光,那它就绝对是本宝藏。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文化和身份认同议题敏感的读者,我很想知道叙事治疗如何处理「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之间的张力。我们身处在一个被媒体、社会规范和文化期待建构的巨大故事网中,这些外部叙事(比如成功的定义、性别的角色、家庭的期望)往往对我们个体的生命故事造成巨大的挤压甚至暴力。麦克.怀特有没有提供方法,让我们能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我真正想成为的样子」的故事,哪些是「社会要求我成为的样子」的故事?而当个人叙事与主流叙事发生冲突时,叙事治疗师是如何帮助案主抵御外部压力,并稳固自己新建立的、更贴近本我的故事的?这不仅仅是个人心理健康的问题,更涉及到社会正义和身份认同的复杂议题。我非常期待,这本选集能在处理这种宏观层面的叙事权力关系时,展现出深刻且具批判性的洞察力,让我能更清楚地在复杂的社会语境中,为自己的人生脚本划清界限,勇敢地为自己发声。

评分

这本书以电子书的形式出版,对我这个通勤族来说实在太方便了。我常常在捷运上阅读,需要那种可以随时暂停、随时回溯,并且能够方便地做重点标记和笔记的格式。叙事治疗本身就强调对话与反思,这意味着阅读过程本身也应该是一种主动的对话。我希望电子书的介面设计能够配合这种阅读习惯,也许是便利的批注功能,让我可以随时写下自己阅读时的「反思性对话」。更深一层想,麦克.怀特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挑战了传统心理治疗中专家对案主的权力结构。我期望从这本书中,能感受到一种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语调。这种语调,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指导,而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轻声细语地分享他的观察和发现。如果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能传达出这种平易近人、邀请探索的氛围,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专业的参考书,更能成为我们日常自我对话的良师益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