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隱喻:透視疾病背後的情緒、壓力與痛苦(2022年增修新版) (電子書)

疼痛的隱喻:透視疾病背後的情緒、壓力與痛苦(2022年增修新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米歇爾.歐杜爾
图书标签:
  • 身心健康
  • 疼痛
  • 情绪
  • 压力
  • 心理学
  • 疾病
  • 自我疗愈
  • 健康
  • 医学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暢銷70萬冊
長踞法國Amazon排行榜20年
提供疼痛解讀指引的身心覺醒之書

*本書內容依2022年最新版原文增修*

疼痛並非懲罰,它將喚醒身體與心靈的對話,開展自我修復的可能。

  #疼痛曾如何與你對話?你又如何回應?
  盯著3C產品一整天,雙眼乾澀到睜不開→依舊熬夜追劇?
  突如其來的頭痛,完全奪走你的專注力→選擇一口吞下止痛藥,繼續工作?
  開會上台報告前,胃食道逆流總是偷襲你?→仍舊持續三餐不正常,咖啡、甜食不忌口?
  明明很健康,卻突然感到身體某一處鑽鑿般的劇痛?→過了就算了,照常度過每一天?

  #強制關掉警訊聲,這樣真的可以嗎?
  疼痛不該被消音,更不該被視為懲罰──
  它是種源自內在的溝通語言,提醒我們:善待自己,成就生命的成長。
  別再對身體發出的信號充耳不聞,請學會聽懂它,回應它。

  學會聽懂疼痛的訊息,
  才能釋放被囚禁的能量,進而停止疼痛的積累,
  從此獲得身心的深度平靜與和諧。

  ▍西方科學慣將身體與精神區分開來,視人體為一部「機器」。
  當機器故障,發出擾人的嗶嗶聲,我們會請技師檢查系統、進行維修;有時甚至得切斷線路,好維持表面的平靜。但我們卻沒聽懂嗶嗶聲的真義:船殼已有裂縫,船艙正在進水。

  ▍各種疼痛都是身心失衡的隱喻與警告。但為何我們聽不見、聽不懂?
  一方面是因為,現代人慢慢失去了傾聽夢、直覺、感官等「自然訊息」的能力;於是,訊息必須越來越強,以至於要到出現疾病、殘缺,乃至死亡,我們才不得不正視。而更關鍵的是,幾乎沒有人教導我們如何妥善解釋與理解這些痛苦,我們猶如收到摩斯密碼的船員,卻毫無工具可解碼。

  ▍本書為渴求聽懂疼痛訊息的人們提供實務引導,開啟對人體的深層理解。
  本書以東方道家哲學為根基,結合作者長年對人體經絡能量治療的豐富經驗,闡述人的精神與身體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身體是「馬車」,情緒是「馬匹」,意識是「車夫」,而人心的內在主宰則是「乘客」;倚賴著乘客的意志、車夫的技術、馬匹的動能、馬車的承載,讓每個環節環環相扣,方能走出一個人充滿各種可能與希望的生命之道。

本書特色

  ✽融合東方道家哲學、西方心理學、經絡能量的知識與經驗,以各種生動比喻,清晰闡釋身體與精神之間的連結脈絡。

  ✽以陰陽、五行、經脈等傳統中國能量體系論,解說人體能量的運行;並搭配案例分享,剖析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牽動機制。

  ✽從頭到腳,由上到下,由裡到外,逐一透視人體各系統器官及部位的職掌與功用,並說明不適症狀背後所隱藏的真實訊息。

療癒推薦

  吳姵瑩     愛心理諮商所所長
  許瑞云     身心靈系列暢銷書作家、心能量管理中心執行長
  陳德中     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楊紹民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院長

  我總是遇到理智的人,告訴我他們已經放下了,但我卻看到他們神情裡的複雜與糾結。非語言訊息的焦慮,或者情感性疾患與身體上的病症,在在都顯示他們正承受巨大且難以釋放的悲傷,正渴望被當事人體認到。本書值得忙碌生活的現代人細細省思,去看見身體呈現的疼痛,即使是肩膀痠痛或是發燒的症狀,都是在提醒我們該傾聽自己,唯有我們清楚地把自己愛回來,才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感受自由與安在。  ──吳姵瑩 愛心理諮商所所長

  本書很難得地整合了東西方的哲理、能量學,以及作者本身的諮商經驗,書中分享了許多精彩的案例,如果讀者的身體有特定部位感到不適,或是對自己的某些行為覺得不解,書中有不少可以借鏡參考的反思和案例,值得一讀。──許瑞云 身心靈系列暢銷書作家、心能量管理中心執行長

  這是一本值得醫者跟病家(一般人稱為病患)看的好書。也許您對一開始的道家名詞不是很熟悉,也許書中的邏輯推理,對於不曾接觸過相關理論的朋友有點吃力。但是鼓勵您花點時間理解看看,也許會為您的健康帶來新的契機!──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院長  楊紹民

法國讀者口碑盛讚

  「書裡用了另一種視角來看我們身體並開始傾聽它,有趣又好讀的書寫,對於想瞭解壓力和身體是如何產生反應狀況的人來說,是一本非常全面的書。」

  「我喜歡這本書帶領我們看見簡單的答案,並且瞭解日常不同的病痛為何意。用一種開放的態度觀看我們的身體。」

  「作者給了我們相當多的案例讓我們去想像、看見、感覺反應在身體上不同的疼痛。」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信息,但内容不包含《疼痛的隐喻:透视疾病背后情绪、压力与痛苦(2022年增修新版)(电子书)》的图书简介,旨在深入探讨其他与身心健康、疾病认知或叙事方式相关的书籍内容,并力求详实自然: --- 《寂静的共振:身体叙事与现代生存的焦虑》 一部探索我们如何理解、讲述并最终与自身疾病共存的深度研究 在信息洪流与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身体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透明”,充满了可量化的数据和精确的医学诊断。然而,当我们真正面对疾病——无论是慢性病的纠缠,还是急性创伤的突袭时,冰冷的报告单往往无法触及生存经验的核心。 《寂静的共振:身体叙事与现代生存的焦虑》并非一本提供“快速疗愈”方案的指南,而是一场深入人类经验的哲学与文化探险。本书聚焦于一个核心议题:疾病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故障,它更是我们与世界、与自我进行复杂对话的媒介。 第一部分:被遗忘的语境——疾病的社会学转向 本书首先将读者从纯粹的生物医学模型中抽离出来,引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来审视“生病”这一行为。我们探讨了疾病概念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结构中被构建和定义的。 1. 医疗化的边界与“边缘病症”的沉默: 我们审视了现代医学如何倾向于将超出其主流诊断范畴的体验(如纤维肌痛、慢性疲劳综合征等“模糊病症”)边缘化。这些病症的患者往往陷入“无声的痛苦”,因为他们的体验无法被现有的医学语言完全捕捉。本书试图为这些被主流话语排挤的叙事空间建构一种可信度。 2. 劳动与身体的异化: 在高度竞争的现代社会中,身体常被视为生产力的工具。当身体发出“故障”信号时,这种信号往往被解读为“效率低下”的个人失败,而非系统压力累积的结果。我们深入分析了“工伤的隐形化”以及持续的绩效压力如何在生理层面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3. 技术的双刃剑:数据化自我与本体焦虑: 随着可穿戴设备和健康App的普及,我们越来越习惯于将自己的健康状态转化为数据流。这种对数字的痴迷,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焦虑:我们是否在试图“量化”掉那些无法被量化的、深刻的身体感受?当数据与直觉冲突时,我们该信任谁? 第二部分:叙事的力量——重建病痛的意义 疾病迫使我们停下来,重新审视生命的优先级。本书认为,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病痛经历,直接影响了我们与疾病共存的质量。 1. 病患的“双重生活”: 许多患有长期疾病的人必须在“病患身份”与“职业/家庭身份”之间进行艰难的切换。我们分析了这种身份的撕裂感,以及病患如何发展出复杂的“伪装策略”来适应一个不完全接纳其脆弱性的社会环境。 2. 身体的“非线性时间”: 医学的时间观通常是线性的——从诊断、治疗到康复。但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时间往往是循环的、波动的,充满了复发与缓解的循环。本书探讨了这种“非线性时间感”如何重塑病患对未来、记忆和希望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接受这种流动性来找到新的存在节奏。 3. 隐喻的陷阱与解放: 我们考察了文化中常见的疾病隐喻(如“与癌战斗”、“抗争到底”)。虽然这些隐喻能提供暂时的动员力量,但它们也可能带来道德压力——如果“战斗失败”,是否意味着个人意志力的缺失?本书倡导寻找更温和、更具包容性的身体叙事,将疾病视为旅程的一部分,而非需要被彻底征服的敌人。 第三部分:共情的缺口与伦理的重塑 疾病的体验是高度私密的,但我们社会的应对机制往往是集体化的、去个体化的。本书探讨了在医疗体系和日常社交中,如何弥合这种共情的鸿沟。 1. 医患关系的“权力失衡”: 尽管医学伦理强调知情同意,但在实际诊疗中,医生掌握了知识和权力的话语权。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叙事医学”的方法,鼓励患者更充分地表达其体验,从而使医疗决策更加人性化和对等。 2. 亲密关系中的“沉默的照护者”: 疾病不仅影响患者,也深刻地重塑了家庭和友谊。我们深入分析了照护者(尤其是非专业照护者)所承受的无形负担,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翻译”患者的痛苦,以及这种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解与疏离。 3. 社区的力量:集体记忆与替代性疗愈空间: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了希望的可能性——即在正式医疗系统之外,非正式的互助社群和替代性实践如何为个体提供了一个重新获得身体主体性的空间。这些空间通过共享经验、共同创造意义,重建了个体与身体之间被现代生活侵蚀的信任感。 结语: 《寂静的共振》旨在提醒我们,在冰冷的技术和数据面前,我们不能遗忘身体发出的那些“寂静”的、往往只有在深刻的停顿中才能听见的“共振”。它邀请每一位读者——无论是否正处于疾病的阴影之下——重新审视我们是如何体验生命、如何与他人的痛苦相遇,并最终,如何以更具智慧和慈悲的方式,拥抱我们自身存在的脆弱性。 --- 目标读者: 对社会学、健康人类学、叙事医学、存在主义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长期病患及其照护者;医学、护理及心理学专业人士;以及任何希望深化对“人是如何生病”这一议题理解的普通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米歇爾‧歐杜爾(Michel Odoul)


  企業顧問、治療師與法國指壓研究中心創辦人,並著有《道出不適:語彙集》(Dis-moi où tu as mal - Le Lexique)、《自我髮則》(Cheveu, parle-moi de moi)等書。作為個人發展培訓與能量技巧課程的創始人與講師,米歇爾‧歐杜爾向我們傳授他一切關於心理學與能量世界的經驗,以及他對生命的信心。

譯者簡介

劉允華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畢業,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博士班肄業。長期從事學術分析、評論與翻譯,以及國際時事觀察。研究主題包含:光與社會學、夜間生活、論述與文化。曾參與台灣與法國民間組織工作,評論作品散見網路與實體媒介。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幾個哲學論據:什麼是生命的戲局?
降生的過程
生命之道
先天與後天
意識與無意識
生理性表達
精神與心理壓力
身體與各部位的創傷
身體疾病與心理疾病
動作倒錯
鏡像效果
 
第二部分如何連結我們身上的事物?
「人在天地之間」的概念:人體中的陰陽能量
能量如何運作、構成並取得均衡
能量如何在體內循環
下半身與上半身
右半邊與左半邊
深層與表面
是什麼連結了我們身體中的各部分?
 
第三部分身體的象徵訊息
身體每個器官或部位的使用
身體各部分有什麼作用?
下半身部位
上半身部位
軀幹
不同的器官有何作用?
消化系統
呼吸系統
泌尿系統
循環系統
神經系統
生殖系統
身體其他部分與特殊不適
生理或心理殘疾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41209
  • EISBN:978626314280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2MB

图书试读

前言

  「我們活在摩登年代。」70年代一位廣播主持人曾經說過。我們活在一個溝通以及溝通工具未曾如此進步、強大而「優秀」的時代。現代人的形象就像個「活力充沛的經理人」,桌上有著有線或無線電話、iPhone、掌上型與桌上型電腦,這些配備代表著能與全世界即時溝通的能力。

  然而,這幅景象並非如此理想。事實上很多時候,這種溝通是空洞的,只能維持表面的幻象。這些東西全都只是多餘的冗物,用來補償我們無力於進行真正的交流。它們讓我們一次又一次的製造出更多假象,或讓我們超越對他人的恐懼。只須觀察簡訊或電子郵件等令人驚懼的成功,便足以相信。

  如今,我們的生活方式、盛極一時又無所不在的媒體、物質主義與消費陷阱、及永無休止地加速的日常生活,皆促使我們逐漸把生活與存在、生活與動盪、生活與狂亂等事混為一談。但這一切其實也都是由於我們的默許,甚至是我們的要求,才能成真。永遠要更多,永遠要更快,但這一切是為了什麼呢?難道只是為了在某天醒來,無論我們處於什麼年紀、狀態是生病或抑鬱,好確認自己渡過了時間,渡過了生命?

  我們的社會、教育和某種天賦,促使我們尋求對慾望的滿足。我們因此學習去經營、掌握、主宰、擁有或溝通。這種盲目鑽營,讓我們每天都離自己更遠一些,掏空我們的本質。只有在死亡或疾病面前,才讓我們不得不去面對自己。

  我們在鏡子裡發現這個悲傷的人是誰?這具身體讓我們感到不適時,事實上代表著什麼?在床上躺著的這個陌生存在又是什麼?這個存在,是我們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真正的傾吐對象。我們從未真正說過話,或花時間去認識的那一個人,正是我們自己!這個發現是如此令人難以忍受。我們要求醫生竭盡全力減輕這些不該出現在人生中的苦難,然而這些病痛,其實只是生命與身體向我們拋出的絕望吶喊。這是警告信號,是我們身心失去平衡的證言,但我們無法聽見,更別說去了解它們了。

  而這本書則企圖重新打開我們的耳朵,暫時修復這種缺失。

  我們將會把人類重新安置在生活品質及生命整體當中。我們將會研究這齣名為「生活」的非凡戲局和它藉以運作的依據與規則。最後我們將會學習認識理解我們的痛苦、緊張和所受的罪,好完整地接收訊息並應對改變。

  在多年的能量鑽研,特別是有了豐富的指壓經驗後,我可以觀察到,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在何時向我們訴說(或吶喊)出自我深處真正受苦的所在。我們深層的真實、我們的無意識、我們的心靈、我們(各有選擇)的靈魂,一直向我們透露著有什麼地方不對勁。

  但我們不去聽也聽不見,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的「耳聾」有兩個原因。

  首先我們沒有能力,或不想去傾聽那些向我們傳來的「自然」訊息(夢、直覺、預感、感官知覺等)。於是它們必須變得越來越強而有力(疾病、意外、衝突、死亡等),好讓我們能聽見。

  第二個原因是,我們大多時候都無法避免感受到痛苦,但我們不知道怎麼去解析它、去閱讀它。這些痛苦,只能暫時阻止那些不適當地發生於我們內在的過程,但我們卻無法理解這些過程並徹底改變它。事實上,沒有任何人教導我們如何解釋痛苦。我們碎裂的科學將身體與精神加以分隔,把它當作機器一樣解析並研究,多數醫生因此成為熟練的技師。而我們就像收到摩斯密碼,卻從不知道如何解碼的水手。持續的嗶嗶聲令人不悅且造成不便,直到擾亂我們的生活後才終於結束。

  於是我們喚來船上的技師關掉系統,更嚴重的甚至是切斷線路,好維持表面的平靜。但是你看,嗶嗶聲其實是向我們警告船殼上有裂縫,而船體正在漏水。

  所以在本書中,我們將要學習如何解讀這種語言,也會試著去理解它。不過,若只是強迫你接受身體某處不舒服代表什麼意思,這樣的方法並不好,只會加重症狀,因此解釋這為何如此運作,也是很重要的。本書將分成三個部分清楚闡述。

  在第一部分,我將提出一種關於人類以及人類存在的普遍哲學,並將它們重新放回一個和諧的整體中,讓各元素間彼此相連。透過連結我們的身體及靈魂、意識與無意識的心理學,我們因此更能理解「選擇的理由」。

  第二部分,我將借助中國傳統醫學的能量體系,將人放回他自己的能量環境中,陰、陽、針灸的能量經脈等,經由這些能量經脈,看到我們的徵候如何在體內運行。

  在第三個也是最後的部分,我將會進行「屋況檢查」,簡單解釋身體上每個部位與器官的角色。最後,我會指出哪種影響源於什麼「因素」,也就是說,我會說明身體訊息所代表的意義。

推薦序

泰瑞‧麥迪斯基


  對西方醫學來說,某些基因特質能預見特定疾病。這種致病因子可能是天生的(人體白細胞抗原)或後天的(染色體變異)。但以東方觀點來看,疾病見證了生命歷程中的阻礙,意識受到產生疾病的能量干擾,藉此向我們傳達出某種羈絆正在全速發展的訊息。

  但其實,東西方兩種視野並非水火不容。例如我們知道在老鼠身上,緊張的經驗能使染色體產生轉變,這就是為什麼在具有完全相同基因特質的兩個人之間,有一位會罹患疾病,而另一位卻能保持健康。

  透過理解引發疾病的心理機制來幫助身體恢復健康,(在這預算緊縮的年代裡)或許比落入複雜又危險的「基因改造」議題中,還要來得簡單,且更實惠、更有邏輯。

  針對這個主題,米歇爾.歐杜爾的書,想必能提供尋求解讀身體語言的人們,一本完美的實務手冊。或許在閱讀時,我們能學習到不再將疾病視為偶然或厄運,而是來自我們的意識與內在主宰的一則訊息。或許我們能夠挖掘出在痛苦背後「被創造出來的病痛」,並且幫助我們成長。

  透過道家闡述,作者為我們清晰解說了宏觀與微觀的心理能量機制,也引導我們根據身體病徵的位置來發掘背後的意義,更提供我們與偏向病徵等難解問題有關的經驗成果。這個龐大的主題,或許也因為被東西方彼此矛盾的結論所影響,所以長久以來不曾有太多人關注。本書提供的答案中,能啟發我面對疾病時的經驗,同樣地,它也能在臨床醫療上提供珍貴的引導。我認為它既正確也符合西方傳統的觀點,就如安妮克.德蘇珊奈所指出的那樣。

  然而,這觀點是有代價的。生命雖然會因此顯得更有意義,但我們也必須為成長、得到自由負起責任,拒絕讓自己躲在強大的「拯救者︱治療者」—也就是醫師的背後。

  對於除了把人類視為如機械般簡單之外,還希望能引導每條生命理解並實現各自意義的醫師們來說,這本書也許會有用。就像21世紀的重大目標在於與對立面的和解,或許我們也能夢想有一天,對抗療法、順勢療法、針灸、身心醫學與東方醫學(或至少是在它們潛在的哲學原則中)能夠和諧並存。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書電子檔後,我立刻被作者那種非常細膩的觀察力給震懾住了。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給你一堆標準答案的論調,反而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跟你娓娓道來身體發出的那些「小脾氣」其實都是內心世界的呼喊。書中對於「壓力」的描述,完全跳脫了我們慣性理解的「工作忙碌」這種單層次的解釋,而是深入探討了人際關係中的隱性衝突、未被滿足的渴望,乃至於童年經驗如何潛移默化地固化在我們的肌肉組織裡。特別是關於「替別人承擔」這種華人心態的剖析,簡直是說到我心坎裡去了,我總覺得自己肩膀上的負擔,其實不完全是自己的事。這種寫法,讓閱讀的過程充滿了自我對照的震撼,讀著讀著,就會忍不住停下來,捫心自問:「對喔,我最近脾氣這麼差,是不是因為那個一直沒解決的家庭問題在作祟?」這種讀完後會讓人立刻想回頭重看幾頁的衝動,是很難得的體驗。

评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對於「情緒如何轉化為具體症狀」這個過程的闡述,那種邏輯推演非常清晰有力。它不是單純地說「壓力大會生病」,而是具體指出了,當我們長期處於某種特定的情緒狀態(比如長期的受害者心態、或是不敢表達的憤怒),身體的哪個部位會最先「響應」這股能量,並形成所謂的「軀體化」表現。這本書的結構設計,讓我能很系統性地去追溯自己身體的「歷史檔案」,發現原來我以前常常五十肩,可能真的跟多年前那段覺得自己「撐不起」家庭的時期有關聯。這種對過往經驗的重新詮釋,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像是一種深層的情感釋放,讀到一些關鍵段落時,會有一種「啊,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那種感覺比單純吃藥控制症狀,要來得更讓人踏實。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坦白講,第一次在網路書店看到的時候,其實沒有特別被吸引。那種設計風格,讓我聯想到一些比較學術化、不太「好讀」的心理學書籍。不過,衝著書名裡頭的「疼痛的隱喻」這幾個字,心裡還是留了一個小小的問號,畢竟現代人多多少少都有點慢性疼痛或是莫名的焦慮,想看看它到底能提供什麼不一樣的視角。我特別留意了「透視疾病背後的情緒、壓力與痛苦」這幾個關鍵詞,這讓我覺得,它可能不只是在講生理上的不舒服,而是想挖得更深一點,觸及到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說不出來、積壓在心裡的「眉角」。如果內容真的能把我們日常的情緒起伏,跟身體發出的警訊連結起來,那對我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般只談飲食或運動的健康指南了。光是光碟片裡收錄的那些案例分析,就讓我非常期待,希望能從中找到一點點自己的影子,或許能藉此理解自己為何總是這裡痠那裡痛,卻又檢查不出什麼大問題。

评分

坦白講,這本《疼痛的隱喻》雖然主題很嚴肅,但它的文字風格卻異常流暢,幾乎沒有讓人想快轉或跳過的段落。這點要特別稱讚一下,畢竟探討身心連結的書籍,很多時候很容易陷入過度學理化的泥淖,讓人讀起來像在啃教科書。但這本電子書的排版和段落編排都很舒服,而且作者很懂得穿插一些極為生活化的例子,像是因為不甘心而緊咬牙關導致的顳顎關節問題,或是因為害怕被拋棄而導致的腸胃不適。這些情境的描寫,讓人感覺作者完全理解我們這些「俗人」在社會中掙扎的真實樣貌,而不是停在象牙塔裡做研究。對我這種平時忙於生計,沒太多時間鑽研複雜理論的人來說,這種「翻譯」得很到位的書籍,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工具書」,能讓我馬上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覺察上。

评分

閱讀這本增修新版的心得,總覺得它比起市面上很多標榜「心靈療癒」的書,多了一份腳踏實地的誠懇。它沒有給出那種不切實際的保證,例如「讀完就百病不侵」,而是非常務實地告訴我們,理解這些隱喻的意義,是邁向真正自我負責的第一步。對於那些已經嘗試過各種方法,但疼痛或不適感依然頑固存在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了一條更深層的探索路徑。我特別欣賞它在結尾處提供的那些自我探索練習,那些問題設計得很巧妙,不會讓人感到被冒犯或壓力,而是溫和地引導你去面對那些你可能一直逃避的內在真實。總體來說,這是一本需要耐心慢慢咀嚼,但絕對物超所值的身心靈啟發之作,強烈推薦給正在與身體的「抗議」共處的每一位朋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